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科技方面有什么弱项? 第1页

  

user avatar   xi-xi-sho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钓鱼,认真严肃。

本人所做课题一部分为高性能钢结构研究,如高强、耐候、易焊、高韧性等特性。其中日本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规模使用至今。很佩服日本人,刚刚研发出来,立马就投入使用并不断改善。接下来是美欧,也于上世纪70年代大量使用至今,并提出混合钢板梁的设计理念。

上述三个国家或地区已有高性能钢较为详尽的设计规范及方法,并且使得结构受力更为合理,材料使用量和造价更为经济节约。

反观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一座铁路桥上使用了420级高强钢(高强钢中的最低级,甚至某些定义中不被认可为高强钢),直到最近的大胜关长江大桥在方秦汉院士力推下才使用该类型钢材,这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方秦汉院士不久前去世,不知道哪位大牛能继续推动下去。

总得来说,建筑领域中国新材料利用很悲观,规范更新非常缓慢。由于没有规范依托,好的、外面运用成熟的新材料很难在中国建筑基建领域推进。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好的新材料不断涌现,希望国家相应部门出台新的规范跟进,不要掣肘新材料在土木领域的发展。

~~~~~~~

看到200多个赞,受宠若惊,看到众多知友提问,再补充几点。

关于高强钢为何不好推广,首先我在回答中提到,我们能生产出好钢,绝对能!但是仅限于几家钢厂,大部分钢厂可能只能称之为没有科研能力的作坊,若是推广高强钢,势必一批企业要垮,所以在高强钢推广上,势必受到很多阻挠。

那为什么我要把这个推广问题归结于规范。不知道从业人员有没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桥梁用结构钢》规范,钢材可以到媲美国际的550级钢,而最新的《公路钢桥设计规范》钢材只到420级,而某些设计方法又是基于345级普通钢研究成果设定的。规范与规范间的矛盾,规范内部的自矛盾,是我觉得现在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也不便再展开了。规范是工程的基础,基础都不牢靠,高强钢连基本的生长土壤都没有,更不用提破除重重阻力让其生长。

不得不说,曾经在某省我们推行了某钢所生产的高强耐候钢修建了试验桥,造价稍贵,但后期养护费用大大减少,实际节约的后期费用远比前期那点多出来的造价要多的多,为何后期不了了之了?因为某路桥集团老总是个有魄力的人,自觉也要革新,于是使用某钢的新材料。但退休后新来领导觉得,这种钢材价格稍稍昂贵,反正后期养护费不是我出(传统钢结构后期养护费用昂贵),省下的养护费用与我无关,那就让政府多花钱吧,后期便没有继续推行。

现在某钢作为钢企的翘楚之一,说到这事情也十分无奈,本来为国为民为自己的三好好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研发的费用也打了水漂,不知后面这种钢材会不会再用。

扯的太多,有点跑题,不好意思

~~~~~~~

收获500多赞,谢谢各位的支持。在众多知友的评论中,有两个较为主流的声音,同时也在我身边经常萦绕,希望在这里能阐述一下个人的见解。

有的一种声音:这是制度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所以你的答案跑偏了。

那我们把提问者的问题改改:“满清时期,中国科技有什么弱项”

那么是我,我会回答兵器科技,因为别人拿着热兵器过来,我们还是冷兵器。让我想到了波兰马刀砍坦克的壮举。

其实想想,早在明朝,中国火器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清朝初期,甚至有28连铳这种惊世发明。但圣祖皇帝康熙一句奇巧淫技,愣是活生生把冷热兵器快过渡完成的中国强行压制回冷兵器时代。那么制度问题和技术问题我们能分开讨论吗?制度是整个国家的基础,自然也是技术的基础,所以两者其实密不可分。当然,我也承认制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清朝时期制度明显制约了技术的发展,甚至有时还起着使技术倒退的作用。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我非常拥护李博士断腕的决心,因为他找到了制度的本质问题。由于钢企解决大量就业,而且这些钢企绝大多数是国企,那我们不得不为了保证局部地区不陷入萧条而无止境的补贴这些企业,多数钢企的领导还就真不要脸的坐吃山空,反正国家不会看着我死,我搞技术转型这么累干嘛。这种国家的暂时解救措施,使得某些国企领导自以为抓住国家软肋,放弃了技术改革的动力,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长痛不如短痛的阶段。

如前所述,企业缺乏动力,规范缺乏可靠性,建设者觉得带来的长期好处与我短期效益无关,新材料技术怎么发展。

第二种声音,土木是个相对科技含量低的学科,好材料作用于该领域没有意义。

这种声音在身边充斥的最多,而且是很多从业人士的声音,这个很可怕。

当时看到一篇英文文献,其中有一句加引号的话,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土木要不断创新,并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指导新材料的诞生和发展。而不是通过研发出一个新材料,再来找他的用处。

当时看到这句话没有什么感触,结果两件事情让我对这句话肃然起敬。去年日本奈良的国际桥协会议,日本又一次向世界展示其强大的实力,桥梁用结构钢在保证韧性、可焊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将屈服强度做到900MPa(我前面所述420级钢屈服强度是420MPa,其他级别钢依次类推),并且文章中明确指出了该钢材在桥梁界的使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再次反观国内,某钢(超大型国企)生产出了一种软钢,拿过来让我们帮忙做点结构性试验,看看该钢材能用在什么地方。对不起,你钢厂自己都不知道研发这个玩意儿干嘛,让我们生搬硬套的给你想个用处,能好到哪里去?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因为大家觉得土木行业低端,不需要好的材料,我们自己放弃了创新,也没有给新材料一个发展的好机会。是不是颇有中国近代史中的闭关锁国之风?

这里我要说一下,为什么要使用新材料。首先说说高强钢:明石海峡大桥,国际评价非常高的工程,大家学习的榜样。为何这么说,就是因为它是高强钢应用的教科书式的范例,一个完美的代表。由于高强钢的使用,钢构件和梁体尺寸减少,自重下降,跨越能力提升,焊接工程量降低;美国使用高强钢的混合钢板梁后,造价平均节约17%,最好的节约了22%。再说到frp这种新材料,荷兰直接有frp结构板用胶水粘接形成桥面的组合结构桥,大幅降低桥梁自重,提升施工速度、跨越能力和耐腐蚀性能,造价相比传统桥梁也没贵的离谱。

新材料带来了土木设计的革新,施工的革新,大幅节约了社会资源,节约的是你我他交的税。这完全与切身利益相关,我们为什么抵触?

这个时候会有一种声音,各有各的国情,我们不要盲从。对不起,这种话只有在小范围尝试后不符合才有资格说,我们现在很多东西连步都还没起,实在不配谈国情二字。

~~~~~~~~~~

获赞两千,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今日由于参加老院士组织的教研室钢桥沙龙有感,特来更新。

评论区中有朋友对高性能钢材是否替代普通性能钢及如何替代普通性能钢有一定争议,特来补充几点。

首先说明,高性能钢与普通性能钢两者的作用是互补,而非替代。目前国内桥梁建设行业属于普通钢产能过剩,高性能钢严重使用不足的阶段。

其次,高性能钢有多种,本文主要着重描述了高强钢,因为对于结构受力来说,屈服强度是最重要的指标(钢结构稳定性问题后面会提)。同时高性能钢还有如高冲击韧性钢,可缓解钢桥疲劳问题。在这里很不好意思的告诉大家,目前国内大跨径钢桥几乎所有都在遭受疲劳裂缝的影响,虽然目前不致命,但极度影响正常使用,随着疲劳裂缝的开展造成很大安全隐患。因此本次钢桥沙龙亦探讨了UHPC使用的可能性。还有耐候钢及高强耐候钢,可以大幅减少钢桥后期维护费用。这里需要科普一下,耐候钢是通过表面形成致密锈蚀层来保护主体钢结构。目前国内耐候钢试验桥都进行涂装,是因为怕普通民众不了解耐候钢的耐腐蚀特性,认为钢桥生锈腐蚀而造成误解。

第三,使用高性能钢或高性能材料的原则,一定是先要确定使用的合理性、必要性、经济性,而不是全部一股脑运用高性能钢。那么如何让高强钢与普通钢进行合理、经济的混搭使用?首先确定各钢构件受力的在各结构体系中的主次要性(大跨径钢桥有四大结构体系,受力也最为复杂),次要构件基本可采用普通钢。在主要受力构件中,分清构件是以稳定控制还是强度控制,由于高强钢虽然屈服强度提升,但弹模并未相应提升,其弹性屈曲荷载也就不会提升,钢材强度很有可能不会得到有效使用;而强度控制时,高强钢可以好好发挥其优势。

最后,感谢各位知友的支持,本文只限知乎自带的转发功能可转,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谢谢理解


user avatar   zhao-ben-sha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内涵,最弱的是中文文献水平,中国庞大的科研民工队伍已经把CNKI水到不能看了。。

再开个地图炮,本问题下所有回答“材料”、“机床”、“精度”的,你洒再多狗血都是外行。

1.科学

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包括科学,而搞科研从来都是烧钱买卖,上世纪初美国工业产能登顶第一,他们落后的科学水平依然难入老欧洲法眼;GDP榜首呆了许久然并卵,直到二战才实现反超。在政府统筹安排与财政支援下,中国的科技发展超越了应有水平,现在的中国作为后发,科研水平和GDP地位相近,这很难得。

所以现在我们看中国科技的矛盾,就是先进的科研水平与落后的工业应用之间的矛盾。典型代表就是中国材料学世界第二,

2015研究前沿: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甚至超越美帝

,却要各种进口。

当然,国家大力拨款的另一后果就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谁掏钱谁说了算嘛。我们工科男更能体会:申请来的自然科学基金,自然是要往高精尖里造,因为目标是paper是评奖;跟厂家合作项目拿人手短,就必须结合人家实际,恨不得让他们一线工人都能看懂——不然厂家不乐意呀。

2.技术

经过50年代毛子支援的梦幻工业变身之后,中国再次陷入封闭。80年代刚改革开放时,工业体系齐全但落后的中国,其实还是一穷二白,洋务运动的爷爷辈机器都能发光发热,你说这东西能产什么?90年代下岗狂潮中,有很多技术高超的工人无法实现再就业,因为倾注了他们一生心血的机器,早就被时代淘汰了。。

那时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无到有”,引进生产线学习消化,努力成为制造大国。

02年的广州日报,问的是

中国怎么才能成为世界工厂呢?呢?

那时国家社会给出的答案是——信息化,数字化,主打信息产业,和列强底蕴更加深厚的机械制造业相比,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到了07年,初见战果:

转型“制造强国”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居世界第二
2007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1786.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9年稳居工业各行业榜首,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

中华酷联都得感谢这个政策!还有你,小米!

08年,国家底气足了,琢磨起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进化,

自主创新是“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传统制造业比的还是积累,是资本、规模、产业基础、机制、人才、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拿钱就能砸出来工业,沙特早干了。

当然,客观原因虽然有,主观原因成长惰性也不容忽视,眼高手低,不屑于做那些“不起眼”的配套件,能躺着挣钱,绝不坐着研发。毕竟中国那么大,国人那么穷,产品做差点也能卖出去。其实成长惰性是人类共同点,没人喜欢吃苦受累,能抄袭挣钱的企业在被市场砸到头破血流之前,不可能重视研发。现在看起来美妙的列强科技,都是在商战血拼中活下来的。同质化竞争中,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都是钱。

随着中国人民日渐富裕,对产品质量要求水涨船高,一言不合就出国狂买,高技术高质量的企业才能挣钱,而辣鸡企业抄袭企业只能在资本寒冬中沙扬娜拉。所以中国工业的发展,我是很乐观的。

PS:工科现在待遇差是事实,倒不是厂家浮躁,只是人家以前躺着就能挣钱,抄袭就能挣钱,为什么要重视人才呢。等到市场淘汰了那些辣鸡,科技驱动发展,待遇自然就上去了。


user avatar   xu-xin-56-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矮油我去,这长赞速度吓尿小的了,谢谢大家!

————————————————————————

泼冷水之前说两句,我并不是针对互联网,服务业这类新兴行业,也无意撕谁是老大,现在新兴行业和传统基础工业已经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程度,谁也离不开谁,非要争出个高低不现实,但是实业是一切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吐槽的主要是现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年轻人们不想着积累,天天幻想着挣快钱儿,今年毕业明年月薪上万,三年后开奔驰泡洋妞,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打开网页,遍地都是所谓的成功经验,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如何沉下心去积累,俯下身去学习。相对于需要经验积累,很难糊弄的传统基础工业来说,从业门槛较低,见效快的互联网等行业更是这一思潮的重灾区。我身边很多同学很多都放弃了从事传统工业,放弃了学习积累,一门心思去寻找所谓的成功机遇。还有很多人不惜花大价钱去参加软件开发培训,或者去学习炒股,炒现货,幻想着一夜暴富,这无异于飞蛾扑火。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踏踏实实学习才是不变的王道!

————————————————————————以下开泼——————

本人搞机电设计的苦逼工科男一枚,忍不住想说两句。作为一个传统工业领域的从业者,我觉得现在舆论的导向有严重问题,成天都是互联网,服务业,严重的本末倒置,都去搞互联网,开发app了,谁来生产产品?支撑社会的基石是什么?难道不是衣食住行以及与这些息息相关的基础工业吗?这样搞不是产业空心化吗?

倒不是说互联网服务业不重要,不是一个发展点,我承认,互联网,服务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不应该只注重所谓的新兴产业,而忽略传统工业。

我亲眼所见,一个工作十几年的熟练技师一个月不过五六千块钱,而一个金融专业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拿到这些钱,公平吗?也许你会说,人家聪明,人家努力,但是这位技师难道不努力吗?你知道把公差控制在0.02毫米之内需要几年的努力吗?并不是个体的努力与否造就了差距,而是行业导致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社会舆论对于传统工业的轻视,一提金融,互联网各种高大上,一提传统工业,各种屌丝。央视搞出个大国工匠系列来给技术工人们打鸡血,他怎么不搞个大国投资人系列啊?凭心而论,从事传统基础工业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吗?

————————————————————————

我见过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老板一年的利润不如他妻子炒半年房,几十年的老牌企业员工工资比不上买卖股权的所谓投资公司……也见过有的曾经牛的一逼的工厂因为后继无人而断绝传承,十年前能加工的东西现在加工不了,花大价钱进口的专业设备无人会用,为什么?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学,觉得干一辈子就是个工人,不如学学互联网啦,app开发啦,金融投资啦,坐办公室当当白领啦之类的……好,都去学这些了,谁来干活?也许你会说,不是有工业自动化吗?将来还有工业4.0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设备绝对无法取代专业技术工人的地位。

——————————————————————

有位知友说实业兴国,我严重同意,你互联网,服务业再发达,卖的东西都是进口的,用的设备都是别人家的,再发达不过是空中楼阁。印度软件业世界第二,服务业全球领先,有卵用?造阿琼坦克几十年跑不了个直线,造光辉战斗机三十载刚刚试飞,想换个航母让大毛惨坑,为什么?因为造!不!了!德国专注制造业百年,几次金融危机岿然不动,如今号称欧洲发动机,靠的什么?人家靠的不是金融,服务,互联网;靠的是西门子这样的制造业巨人,靠的是无数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人几十年如一日对基础工业的研究与发展。我可以没有金融,没有互联网,没有服务业;但我不能没有基础工业!

当然,互联网,服务业相对于传统工业门槛低,不需要前期的积累投入,见效快,增长点多,这些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强国梦,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繁荣,基础工业是绕不开的坎。

——————————————————————

破三百了,再次感谢大家!评论众多无法一一回复了~~鞠躬


user avatar   gongzixiaoc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破千了,小可在此给各位看官知友深鞠一躬。能够看到各位在问题下诚意的讨论和对我的支持,小可真的是受益良多,非常感谢。至于各路妄自尊大不懂装懂的键盘侠,各位不需要加以讽刺,那样徒降自己的身价。做个明白人,不要搭理他们就好了。

我深深地为今天祖国的繁荣而骄傲,因而我在这个国家重要产业里工作时看到的不足,会令我如此着急和难受。我相信绝大多数知友和我一样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未来我们在自己身处的各行业中再也不用受制于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头疼于我们与国外技术的代差。而能够自信地说,我们自己造的产品,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企业是真正的全球第一企业。相比沉浸在盲目膨胀和自以为是的幻想当中闭耳塞听地沉睡,这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应当做的中国梦。


—————(以下为答案正文)—————


说一说我所处的行业吧:中国引以为豪的家电产业。董明珠阿姨天天在央视喊着世界爱上中国造,海尔号称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然而呢,到今天为止,冰箱压缩机,大家都知道是冰箱最核心的部件,是巴西造。而且还是比较低端的型号,噪音大,根本没有办法放在客厅等起居空间使用。

我们一直在唱衰的日本,松下多门冰箱用的压缩机,不仅体积小,而且超静音。体积小占用的内部容积就少,静音不用说了。这样的技术让松下全进口冰箱卖到了20000以上的价格,国内同容积同平台产品,集中在5000左右的低价。是的,我们的竞争力只有低价。

钣金加工技术,我们的冰箱拉丝面板,今天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大多是弧门。我们美其名曰提升艺术感,增加光泽度。真正的原因呢?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面板根!本!做!不!平!产线上下来的平门冰箱,表面凹凸有致,在光线下一摆,就和拧巴了的锡箔纸一样,不堪入目。而欧洲的钣金冰箱,一水的平门明把手,平整得如刀切一般,结构折弯处都异常均匀。

我们的家电塑料透明件,厚度超过4mm就开始出现各种缩水问题,导致薄厚不均,影响外观效果。而三星的透明件,8-10mm的厚度,人家就敢做。做出来晶莹剔透,平滑光亮。

更不要说冰箱里应用金属件与塑料件结合,在冷热循环实验中,由于材料不好,收缩率相差太大,各种崩裂。好吧,我们用不了金属,人家能用,我们退而求其次,用覆膜挤出件代替,仿金属效果。ok,金属膜是欧洲库尔兹家的,你得去买。国内?不好意思,没有。

我们的差距真的很大,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造”。看着这么多抖机灵的答案,真的很忧心。我们在渐渐强大起来,但是远远没到可以如此盲目骄傲的地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有朋友拿军工和尖端科技行业说事,这些行业近些年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只是一个家电企业里最普通的员工,很多东西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不懂。但我们平时工作中受制于材料,工艺上的那些令人头痛的问题,能够反映出的我们的弱项,是最直观的。

J20上天了,不代表我们生产中钣金不平,装配接缝过大,门对不齐的问题就能够被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我们还做得不好,我们看到并承认了,通过我们的努力终有一天可以做得更好。而今天无视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问题,那我们会永远因为这些问题而头疼下去。

附一个我在其他问题下的回答,是我在刚入职的时候在总装线上实习的经历,也能侧面反映出我们制造业当中啼笑皆非的一些问题。

zhihu.com/question/2224

——————————————————

看来很多同学对于我国崛起中的科技水平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端正的心态。对于平时知乎上经常洋溢着的盲目骄傲而言,看到这些平静的发言,得到这些真诚的鼓励,真的让小可很欣慰,很受鼓舞。

看到这个问题的大家好像把很多讨论的重点放在冰箱压缩机上。我并没有说我国造不出冰箱压缩机,实际上国内能造出的厂商不止一家,可是关于其质量…真的是一句好话都说不出。装这样压缩机的冰箱但凡放得离卧室稍微近一点,小可包管您天天犯困,夜夜难眠。

关于材料和加工技术的短板,最近我们的彩晶冰箱被用户反映玻璃和门体之间的缝隙塞得进一枚一元硬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制造工艺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无比巨大的差距,三年五载是赶不上的。

有同学说了,他们卖得那么贵,我们卖得这么便宜,你不能要求质量和标准相同啊。其实这是个逻辑问题。我们不是不想卖得贵,可就凭你这个工艺,这个核心技术,这个用料,你凭什么卖得贵?

这是必须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又有同学说了,国外的产品是仗着他们的牌子值钱。那么从一开始,人家的品牌是怎么打响的?是否首先因为质量受认可,消费者用着放心,口口相传,慢慢品牌越做越大?至少在家电行业,现在的大品牌无一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另外,那些说“不是我们造不出来,是我们不想造,没必要造”,“难道我国非得什么都会造才行吗?”的同学,我们当然是不必所有东西都会造的。你造不好,别人造的好,于是你算了一笔账,我们自己下大力气研究,还不如去采购人家的合算。于是你就去买了,这本身OK。

可咱们回头看看这个问题:“中国科技水平有什么弱项”。这里头是不是有一个基本逻辑:你造不好这个,因此你去买人家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句,这个方面,确实是我们的弱项呢?

——————————————————

特别感谢大家的支持以及对回答内观点的指正,由于行业的限制我的回答肯定不会面面俱到毫无纰漏,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在这儿要说的是各位在提出自己的疑问前最好能把我的回答全看完,很多问题我在补充中已经提到过了,也就不在评论区一一再回答一遍了。

另外,很多指责我逻辑不对的同学,也不要说这一句就算了。我很希望您具体指出我的逻辑漏洞到底在哪里,或者亮出您心中正确的逻辑,这样也有便于大家能够对不同的观点有个相互的衡量。


user avatar   fu-qiang-1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如题主所述,到了大学之后,基本上那种过于浅显的科普书籍的吸引力就不大了,什么天空的蓝,树叶的绿和太阳的七彩,蜂窝和雪花的六角形这种原理都很简单,给中学生看还差不多。一些有趣的实验什么的,基本上能做的实验都太简单了,有趣的实验都做不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物理学当中依然显得有趣的,当属天文宇宙相关的理论了。思考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本质是什么,这些东西不管多大岁数都不会显得幼稚无聊吧。

1. 入门书籍,首推《时间简史》。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入门,虽然可能会觉得太简单了,但是趣味性还是有的。

2. 入门视频,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这个稍微难懂一些,貌似也有一些错误(?),不过物理的乐趣不就是烧脑吗。

3. 入门网站,维基百科……我不是开玩笑,诸如弦论啊,大爆炸理论啊,费米悖论啊,单纯看维基百科就足以让人感慨宇宙真奇妙了。而且从一个词条开始顺着感兴趣的方向一个个点进去,绝对能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话题

  考研怎么找导师 提前多长时间找 什么方式合适? 
  你见过的最大的课题组有多大? 
  华为应届顶尖博士年薪百万,读博是不是有希望了? 
  目前高一,想走生物科研路线,有希望吗,要做什么? 
  西安交大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3 年发 16 篇 SCI,如何评价这一建议?他的学术水平如何? 
  你写过哪些比较酷的十行以内的 Matlab 代码? 
  如何激怒一个科研工作者? 
  今天本科刚毕业,做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怎么样? 
  如何看待从北京大学生物系退学转学到北京一家技校的周浩,成功拿到北京户口与教职?是否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 
  通过专门的生物病毒能够对特定的生物群体进行灭绝打击吗? 

前一个讨论
老鼠能听懂人话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在上海春浪音乐节压缩苏打绿时间,以及主办方直接关闭吴青峰话筒,清理粉丝出场行为?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