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家设计过什么样的架空王朝? 第1页

  

user avatar   ricky-lam-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言

假设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以墨家作为主流思想,支持祆教的发展,那历史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文

商鞅采用了温和的法律进行变法,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引入中原,以总督(satrap)作为行省最高长官,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但不能世袭也不能终身任职,还仿效大流士一世的御道修筑了驰道,从函谷关一直到咸阳城。

于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九州之内的霸主,随即于前221年由嬴政一统中原,又向北反击匈奴,西面抵御氐羌进攻并且将他们赶出河西走廊,南伐侵扰长江以南丘陵地区的百越,东讨不服王化的三韩(起因是三韩不自量力,挑衅秦朝),终于建成了东到图们江、长白山,西起罗布泊,南起红河、北部湾,北至阴山、燕山的大帝国。

被赶下海的百越人与南下的秦人移民融合,形成了所谓的疍人,他们是水上居民,以渔业为生。

秦代的第二代皇帝是嬴扶苏,他励精图治,在位期间波斯祆教传入中土,皇帝鼓励建祆祠、拜胡天,一时之间蔚为壮观。

这一时期,受帕提亚影响出现了带有穹顶和拱门、攒尖顶的建筑样式

他在位期间初步建立了以庠序为地方基础教育,以太学为最高学府传授科技的教育体制。

第三任皇帝嬴禄修筑了从咸阳到会稽的大运河,打通了纺织品之路,通过结盟—附庸—吞并的模式获取了不少土地,将驰道延伸至于阗、楼兰,下令编纂了一部纪传体通史称之为《秦书》(内容从上古到嬴扶苏时期),被之后的王朝仿效,又在黄河兴修水利引入济水和山东半岛,缩短了水路运输的距离。

他还鼓励文学,在位期间乐府和赋文盛行,并且常常与篆书、隶书等书法相组合。

这一时期出现了造纸术,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大大提升了识字率,文盲率降到了70%以下。

第四代皇帝嬴婵是秦代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赢禄的独女,先帝赢禄认为她十分贤能,所以将其立为皇储,她在位期间实行低税率,国库粮仓的储粮可以供全国使用超过50年,她还鼓励炼铁业的发展,将盐铁收归官方开采的同时又鼓励私人经销,百炼钢技术也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她临终前将皇位传给其侄。

秦代历时237年,共十一代皇帝,以墨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在华夏人与蛮夷戎狄中建立起了“秦人”认同。秦朝晚期由于气温下降、粮食减产、土地兼并过度而导致经济衰退,东北的肃慎、扶余、秽貊等渔猎蛮族入侵,他们先是拿下了辽东与辽西的铁矿基地,然后大举侵入华北平原,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铁浮屠军队。

尽管秦朝拥有木牛流马和连弩,但由于军饷不足、军心涣散而不敌夷人的上万匹重装甲马组成的铁浮屠阵,最终秦朝还是灭亡了。

叛乱的夷人拥立原辽东太守赵侂为帝,新王朝国号“松”,史称松高祖武皇帝,他虽然拥有秦人的身份,实际上已经被夷人同化,便下令禁止了墨家的传播,但他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生产得到了恢复。但他的继任者倒行逆施,引起中原百姓不满,社会上常常有各种反对意见,加之人民不认可萨满教这种看起来“原始落后”的宗教,各地的叛军层出不穷。

松朝推崇萨满教,历时77年,共五代皇帝,晚期自然灾害频发,出现了大范围的饥荒,百姓的怨愤达到了极点。

由此导致北方农民起义,起义者面对松朝的铁浮屠采取了新的策略—制造了毒箭和火箭(当时还只是在箭上涂油点火)以及用热油迎敌、制造钩镰枪阵与戟墙,并且打造了大型的吕公车。

最终松朝灭亡,中原名义上重新回到华夏手中,但统治者却是个祖籍康居的粟特人后裔,他用铁骑和大型投石车夺去了起义军的胜利果实。

于是新王朝的缔造者—伊斯坎达尔·布哈里(又名伊斯坎达尔·撒马尔罕迪,中文名康荦山)自称黄帝后裔,将血统追溯到周代的康叔,改国号为“燕”,开始实行科举制,考试部分内容为科学以及时务策沦,政策礼法并重,但仍以墨家思想为主流思想,同时以粟特人中盛行的祆教为国教,遵奉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主神与国家的守护神,同时也在京城蓟都(又叫TaxtShahanshah塔赫特沙汗沙)设立光明祠(密特拉庙)与娘娘庙(供奉阿娜希塔)。

(燕朝的货币类似如图所示的样式)

第二任皇帝鲁斯塔姆(中文名康檀)推动了祆教的本土化,将墨家思想融入到祆教中,还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各种异邦宗教也进入到了中国—包括阿拉科西亚的尊日多神教(他们在京城设立了不少太阳祠)以及被条支、安息、大秦(罗马)所排斥的犹太教(他们甚至还在京城形成了一个隔都叫做“ghettoshahr”并且还控制了京畿地区香料与丝绸的贸易)还有犍陀罗等南亚地区盛行的大乘佛教。

第三任皇帝霍斯劳(中文名康匡)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将《墨经》与《阿维斯塔》作为科举考试的必选科目,此时国内兴起了拜佐尔文神的异端,宣称无论阿胡拉马兹达还是安格拉曼纽都是佐尔文的造物而已,这在群众中引起了骚乱,于是皇上下诏镇压,逮捕并处死了一批林登万的领袖。

第四任皇帝卡巴德(中文名康凯)在位期间讨伐了窃据剑浮沙与巴克特里亚的贵霜月氏人,兵锋一直打到富楼沙与德里,洗劫了高附城与呾叉始罗,于是整个塔里木盆地与罽宾纳入了大燕的版图。

他在位期间代田法等耕种法与水车、曲辕犁等农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棉纺织业和毛纺织业也走向兴盛,在水利方面,修建了汾河谷地的引水渠,将汾水引入河东运城一带,还修建了泾、洛之间的渠道,灌溉了数千顷良田。

第五任皇帝卡布斯(中文名康恒)使得匈奴人与乌孙人彻底臣服于大燕,让他们也改信了祆教,还曾渡海征服了东瀛,在出云和伊势设立了被称为密特拉大社的祆祠。

这一时期,希腊—罗马风格的雕塑在中土盛行并且成为贵族所喜爱的装饰品。

这一时期,安息急剧衰落,被萨珊王朝代替,并且与大燕结成同盟,共同抵抗罗马帝国。

卡布斯被称为“大帝”,将领土扩张到从咸海到黑龙江口,从海南到贝加尔湖的广袤地区,他在位期间还收留了被罗马迫害的基督徒,给予他们庇护并且批准他们在京城设立教堂,这些人后来在河套与塔里木河谷、河西走廊形成了聚居区。

然而他死后,帝国却极速走向衰落,他之后的几位继承者—巴赫曼(康满)、巴赫拉姆(康奉)都没有他的才能,北方遭受羯人和鲜卑人的侵扰,西部则是塞人和奄蔡(阿兰)人大批内迁。燕朝出现了“没有防备的游牧边疆”灾难。首都塔赫特沙汗沙沦为一片废墟,黄河流域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拥有匈奴、萨尔马提亚和吐火罗血统的塞人首领叶德勒·蒙楚克一度兵临塔赫特沙汗沙,强迫康奉将皇室公主嫁给他(然而叶德勒·蒙兹克却在新婚之夜不明不白地暴毙而亡)。

于是在动荡和小冰期之中燕朝变得奄奄一息,末代皇帝康奉死于乱军中,燕朝灭亡,历时245年,共7帝。

随后领土被分为四个部分:西南部是信奉小乘佛教的秦人国家大巴国,东南部是信奉祆教的秦人建立的大楚,西北部是吐火罗人的大凉,华北则由羯人的北晋统治。

起先是北晋统一了北方,大楚统一了南方。后来进入了两强在秦岭—淮河一线对峙的格局,期间在大散关、天水、汝南、颍川爆发了几场大型战役,然而大楚最终战胜了北晋,真正建立起了秦人的第二帝国,被称为楚朝。

大楚是一个类似于拜占庭的国家,虽然以楚为国号,但却是以信奉祆教的秦人为主体。

大楚复兴了道家的传统,将道家思想融入到祆教当中,又推崇道家化的新墨家作为官方哲学。

大楚的开国君主是熊武,他自称楚国王族的后裔,前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加封墨子为至圣天尊帝君。

他鼓励科技的发展,在位时出现了早期印刷术的雏形—起先是逐渐大型化的印章,之后逐渐发展为雕版印刷,这使得全国文盲率降到5%。他还创制了武举,在武举中除了考核兵法与武艺外还有后勤学以及操控攻城器械等内容。

大楚在熊武之后最伟大的皇帝是第九代皇帝熊昭,他引进了拜占庭帝国的希腊火技术,还将其改进为早期的火药—成分为沥青、石灰、硫磺、芒硝与木炭,并应用于攻城器械与城防中,还可以灌装到容器中,制成燃烧弹,用投石车投放。

他在位期间骈文和律诗、绝句等文体迅速发展。

大楚历时267年,共十四代皇帝,最终因鲜卑人的叛乱而灭亡。

鲜卑人内迁后和官府、当地居民存在着巨大矛盾,他们的牧地被地方官僚侵占,朝廷只好将他们安置到边境去抵御柔然、铁勒、突厥等外敌,但这使得他们的情绪进一步激化,开始揭竿而起。

随即突厥人趁乱入侵中原,迅速攻破长城,如潮水般涌入关内,已经腐朽不堪的大楚挡不住他们的具装骑兵,并且被压迫已久的民众表示“宁可见到突厥可汗的皮帽,也不愿意看到大楚皇帝的十二旒冕”,趁机纷纷反抗朝廷。

最终突厥人成功夺取皇位,仍然以“大燕”为国号,史称东燕。

东燕第一任皇帝史启民将都城定在洛阳并将其改名为汗谢希尔(Kaɡ̆anşehir),将祆教和长生天的传统融合,改阿胡拉马兹达为“腾格里·马兹达”,与拜占庭帝国交好并共同夹击波斯,取得了河中和花剌子模的全部地区,还攻灭了嚈达国,将领土推进到大呼罗珊,并且改革科举,设立“发明”一科,奖励机械的制造者与发明者。

他在位期间,摩尼教传入我国。

东燕第二任皇帝史吉世致力于威慑周边的部族,征服了东北方的肃慎、室韦和高丽人,还发现了琉球并将其收入囊中。

他想通过改革来削弱祆教穆护(magus,神职人员)的权力,但却因为阻力太大而没有成功。

第三任皇帝史贤在位期间,民间流行起了马兹达克运动,引起了当局的警惕,被以“淫祀”的名义取缔禁止。

他在位期间,酒精消毒法和以体液理论、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成功推广。

第四任皇帝史利在位时大食国的天方教传入中原,同时随着萨珊波斯的灭亡,大量波斯祆教徒流入中国,朝廷将他们安置在各大城市,东燕于是成为了祆教唯一的保护者与领袖。

这一时期,坊市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第五任皇帝史禄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广州(Kantonabad)设立了市舶司,商船最远到达了法兰克地区。

他在位期间中国流行起模仿波斯鲁拜体的新绝句形式,山水画和人物肖像画受到波斯细密画的显著影响。

在此期间,关中谷地与伊洛谷地之间的水利工程贯通。

第六任皇帝史环陈兵青海湖与昆仑山,并且将大军开到黄河源头,然后利用当地亲东燕的贵族制造吐蕃统治阶层内部的分裂,迫使吐蕃在权力斗争中国力耗尽,最终不得不内附,又用类似的方法将南诏纳入东燕版图,东燕进入了全盛时期,汗谢希尔在这时拥有近百万人口,几乎是君士坦丁堡的两倍,他统治期间内外安定,没有大的战事。

第七任皇帝史拓、第八任皇帝史连、第九任皇帝史然都是典型的守成之君,他们在位时全境拥有3000万户,领土2000多万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中国研制出了玻璃,而拜占庭出现了瓷器,人们称瓷器为Rom或者Rum也就是“罗马”的意思。

然而,就在此时,大食人也对东燕虎视眈眈。

第十任皇帝史登在巴尔喀什湖与楚河流域抗击大食人,取得了胜利,然而西北边境上的突骑施人与葛罗禄人却成为了定时炸弹—他们投奔了大食,这也导致费尔干纳和七河流域逐渐远离朝廷的控制。

这一时期,蚕纺织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波斯式纳石失(织金锦)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时尚,还出现了丝织的曼荼罗图案地毯。

第十一任皇帝史阙、第十二任皇帝史颉、第十三任皇帝史苏都昏庸无能,东燕渐渐走向了下坡路。

第十四任皇帝史护和末代皇帝史陇已经成为了回纥人的傀儡,史陇最终被回纥籍权臣狄怀仁废黜,后被毒杀。

东燕历时285年,共十五帝。

中原又陷入了大混乱、大动荡的时期,南方被秦人的南晋占领,北方则是鲜卑—回纥混血的大赵,西北面吐谷浑人的东秦、葛罗禄人的东凉与薛延陀人的北秦混战,先是大赵将西北诸国用干预战争(介入他们内部之间的混战)以及伪造宣称、发布警告、逼迫开战的方式逐一平定,然后选择先攻占巴蜀地区,然后顺江而下攻取南晋首都秣陵(江宁),最终由大赵统一全国,建立赵朝。

赵朝的第二任皇帝—世祖狄延统一全国后将其曾祖父狄伏、祖父狄承宗追封为肇祖、烈祖,追封其父狄怀仁为太祖,此后历代君主都有庙号。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眼镜、望远镜和放大镜,很快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与欧洲。

第三任皇帝世宗狄英武将首都迁至长安,一改以前历代诸帝推崇祆教的政策,改奉摩尼教,一时间引起了巨大争议,各地出现了林登万,但都被一一平定。

同期随着远洋贸易的发展,渔业也随之进步,出现了冰鲜法(将鱼装入填充冰块的箱子),远在京城的人都可以吃到三天内捕捞到的海产品。(但不能在远洋使用)

第四任皇帝文宗狄健原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但却因为其兄早逝而成为帝国唯一的继承人,他年少不能服众,被担任宰相(vizir)的堂兄狄天寿所杀,是为成宗。

成宗在位期间反击大食,收复了花剌子模、布哈拉、塔什干、巴尔赫和喀布尔等大片失地。

成宗死后,景宗狄贞即位,西征吐蕃、天竺,将青藏高原再次纳入版图,后来却被皇后密谋毒死(对外声称病逝),于是后妃与文武百官拥立其子狄诚即位,是为文宗。

文宗在位期间,国家平安无事,草市经济与夜市经济十分繁荣。

末任皇帝狄怀信昏庸残暴、宠信宦官、沉湎酒色、腐败无能,随后神州大地上军阀混战,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最终赵朝被篡权,历时258年,共八帝。

之后摩尼教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一蹶不振

之后各地节度使逐渐被大军阀吞并,形成了三大势力:

周王朝的后人姬炎篡夺了赵朝的皇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以融合了儒教的祆教为国教,而孔子的后人孔山景建立了仁朝(儒家核心思想为“仁”),定都燕京(被其他国家称之为“鲁国”),墨子后人墨天云建立了和朝(墨家核心思想为“和”),定都金陵,仁和两朝以黄河为界(假定当时黄河走向与现在相同),其中曲阜作为仁朝的飞地,由仁朝管辖,后周与仁和二朝以黄河-武当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大瑶山-云开大山为界,仁朝还占有了朝鲜半岛,向北一直以黑龙江为界。

后周的君主姬炎在位期间推动了祆教的进一步本土化,将阿胡拉马兹达与传统的昊天上帝联系在一起,恢复了周朝的礼乐制度。

和朝的开国君主墨天云则践行“兼爱”思想,吸收马兹达克的理念,废除了贱籍,使得疍人有了编户齐民的身份,这些人大多上岸定居,有的还为官经商。

三国之中,仁朝最为弱小,于是仁朝的开国皇帝孔山景采取了融合墨家、法家的策略,改革了儒学。

仁朝第二任君主孔章颇似其父,采取了威服夷狄的策略,雇佣了大量契丹、蒙古骑兵,东征库页岛与北海道,使得虾夷全境纳入仁朝统治。

但第三任君主孔雄、第四任君主孔成、第五任君主孔光都没有什么治国才能,将先帝的基业几乎败得一干二净。

到了孔玉在位时期,仁朝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内有拥兵自重的库莫奚、塔塔尔、弘吉剌将领和不安分的靺鞨(女真)、高丽等各族民众,外有和朝与后周等强国,统治已是摇摇欲坠。

随后后周趁着八剌忽(巴尔虎)、不里牙惕(布里亚特)各族起义之时以支援义军、保护被压迫和欺侮的侨民之名义向仁朝发动了进攻,后周军队势如破竹,连克大同、太原、邺城等数座城池,三个月内就攻占了燕京,孔玉被迫出逃。

仁朝的学者知道墨家主张和平,建议仁朝君主向和朝求救,仁朝君主采纳了该建议,但和朝的援兵走到半路的时候,仁朝已经灭亡,和朝以“伐无道”的名义夺取了朝鲜半岛和北海道岛,将部分朝鲜半岛的土地和曲阜封给了前仁朝的皇族。

仁朝存在了168年,历经六代帝王,领土最终被后周与和朝瓜分,末代君主孔玉在济州岛投海自杀。(和朝占据了曲阜、北海道和朝鲜半岛,黄河以北归属后周)

仁朝灭亡后,墨家与祆教的矛盾日益加剧,之后便是长达百年的拉锯时期(史称东西百年战争)

和朝在科技上处于优势,然而后周拥有更多的重骑兵与人力。

最初后周一度将和朝逼到淮河一线,然后和朝又曾攻入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流域,甚至还短暂将后周逐出东北地区,但这些情况都没持续多久,基本上大多数时间还是处于相持阶段。

直到和朝最伟大的君主墨怀即位,他改革了军队,增加了火器比例,建立了一支突火枪骑兵以及一批火门枪骑兵,还下令太学博士编纂《墨经》的注解并且引入大食与古希腊的数学运算方法,在科举中加设算术科,还试图将中土传统的炼丹术与西洋炼金术、阿拉伯医学相融合。

这下局势得到了巨大逆转,仅仅十年就灭亡了后周。

墨怀在位时将长城延伸到喀什噶尔与玉龙杰赤,又修筑、疏浚了从辽河到钱塘江的大运河(部分采用原有的水渠),将都城迁到幽州,定为北都;同时将中都建立在汴梁、南都设立在金陵,还废黜宰相改设内阁,以总理大臣统领并分管行政、下辖六部,以天下兵马大都督分管军事,鼓励火绳枪与活字印刷机的研究。

同一时期,大食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相继崩溃,拜占庭灭亡后领土被拉丁帝国拥有,拉丁帝国时期出现了崇尚古典希腊文化的文艺复兴,拉丁帝国后来被希腊人于1400年推翻,希腊复兴并重新启用民主制度,先是疏通了古苏伊士运河,然后一路攻占了半个印度半岛、1/3的澳大利亚大陆、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台湾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吕宋岛与棉兰老岛,殖民了美洲,与和朝只隔一条海峡。

墨怀很快就意识到了威胁,他决定将战略目标放在东北方向,先是对雅库特人宣称主权,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勒拿河流域,然后向察夫楚万尼、楚科奇、霍京、堪察加等东西伯利亚部落宣扬国威,这些部族很快就一致同意向和朝称臣,很快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也成为了和朝的一部分,此时和朝离白令海峡只有一步之遥。

墨怀决定对包括阿拉斯加在内的卡斯卡迪亚地区进行殖民,并将其赐名为“新扶桑”,很快在大航海时代抢占了先机。

这导致希腊与和朝的斗争加剧,两国关系空前恶化,于是在冲绳与新几内亚爆发了战争(希腊挑起的事端),和朝采用拉拢法兰克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策略进行背刺。

双方在珊瑚海展开了大海战,各出动上千战船,其中和朝的旗舰—京师号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镇国大将军炮和瞭望塔,在战斗中获得先发优势。而希腊方的战舰只有扭力抛石机、重力抛石机和铜火铳以及几门小型迫击炮,渐渐走向下风。

战争结果是希腊人被迫撤出东瀛与台湾,和朝获得新几内亚岛。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三国演义》,以和朝、仁朝和后周的斗争为主线,并有润色加工,流传甚广。另外以燕末乱世为原型的《残燕史演义》等通俗文学在民间也很流行,《东周列国志》也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

此时和朝研制出了显微镜,并且利用显微镜创造了细胞学说。并且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出现,金石研究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话题。

和朝最终因高过度扩张率而导致社会矛盾丛生,逐渐崩盘,先是波斯占领了西伯利亚,然后东瀛和朝鲜半岛独立,随后各大殖民地纷纷独立,西部的回教徒建立桃花石哈里发国,和朝仅剩下建国时的领土,玛雅建立了独立政权,脱离和朝的殖民统治。

最终和朝被齐朝所取代,末代皇帝墨承被迫禅让给权臣吕吉,共10帝,历时293年。

齐朝的开国皇帝吕吉延续了墨家的传统(但通过改革修改了“非攻”的定义,认可以正当名义发动的战争)并且致力于发展海军以巩固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在位期间出现了大型的战列舰,长达百丈,排水近万吨(当时的船是木质的铁甲舰,这个水平在同期世界上算是顶级的了),还改进了指南针,发明了六分仪。

同期希腊人的物理学研究也在蓬勃发展,出现了被称为特里斯力学的经典力学,这一理论体系很快传播到了大齐。

大齐的殖民活动仍然在蓬勃进行,殖民者发现了剩余三分之二个澳洲并将其命名为“新周饶”,又向南抵达了毛利人口中的“长白云之乡”(后更名为新琉球)

在东方,大齐进行了收复失地的“再征服”运动,凭借着重新整备的海军与先进的军队,东方各地(包括东瀛、朝鲜半岛、东西伯利亚、卡斯卡迪亚)在20年内被逐一收复,大齐的殖民队到达了落基山脉并将其改名为东山,命名了樕山、藟山、栒山、勃垒山等山峰。

在密西西比河畔,大齐和希腊、法兰克三国的势力范围正式相连,这导致了以后不可避免的冲突。

希腊对五大湖区和大平原的土地垂涎三尺,便联合占据文兰、格陵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斯堪的纳维亚王国(由维京人统治)向法兰克—大齐同盟发动了进攻,结果是后者大败于密苏里河一役,法兰克被迫割让阿卡迪亚地区,大齐被迫撤出密西西比三角洲。

吕吉对这次惨败进行了反思,认为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于是颁布了一部宪法—这也是中原第一部宪法,规定今后大齐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仍然保留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名义上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但三者都对皇帝负责,同时开设帝国议院,以议郎为立法机构成员,设立议院总裁大臣掌管立法,在地方上给予殖民地总督一定的自主权力以降低独立倾向,并采取分割殖民领的策略,将殖民地越分越小,令其互相牵制。还对军队进行了改革,以火枪大方阵与线列步兵、掷弹兵配合的方式组建诸兵种合成部队,并且在部分部队尝试板甲与札甲结合的新式装甲。(大体上是传统的头盔与四肢铠甲加上一体化的胸甲)

几年之后,这一改革果然初具成效,大齐在芝加哥战役中大胜希腊军,收复了密西西比河口并将疆土推进至苏必利尔湖与密歇根湖沿岸,法兰克人也趁势将希腊人驱逐出新大陆,使得新法兰克地区连为一体。

在澳洲方面,齐朝采用闪电战火速攻占北澳,然后以优势兵力彻底拔除希腊人在西海岸的定居点。

在西部,面对和自己有科技代差的波斯人与桃花石哈里发国,大齐选择派间谍支持叛军、挑动不安、毁坏外交声誉的策略,然后以收复核心领土的名义发动了战争,这次大齐选择拉拢德干苏丹国与鲁塞尼亚、波兰立陶宛王国,导致波斯—桃花石哈里发国联军节节败退,大齐军一直打到呼罗珊的木鹿和马什哈德才停手,最终这次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之后在大齐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变得十分普遍,商品经济空前迅速地发展,并且在17世纪就有了早期的工厂,统治者支持科学家的政策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方针使得纺纱机、织布机在各地被广泛应用。

同时还出现了中国最伟大的小说—《阿拉什传》,内容以《阿维斯塔》中的神射手阿拉什为主角,吸收了《摩诃婆罗多》的长处,设想了有核武器、导弹的战争形式,并且将阿拉什的神箭设定为制导炸弹

但这样的“繁荣”之下隐藏着重大的危机,新兴工场主和进步主义思想家对朝廷有很大的不满,农村被农场主、庄园主以“圈地”的名义逐步侵占,破产农民被迫进城务工,积怨日渐加重。

最终全国林登万四起,导致君主制最终被推翻,海外殖民地、东瀛、朝鲜半岛掀起第二次独立浪潮,大齐领土仅剩下北起外兴安岭、南到曾母暗沙,西至帕米尔高原,东到鄂霍次克海的本土地区。

末代皇帝吕明被起义群众推上断头台,齐朝最终灭亡,历时329年,共十六帝。

随后起义的领导人组成国民议会,宣告此后中国成为一个共和国,不再设立君主,实行代议制与五权分立,并且以责任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保护民众财产,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同时还保障妇女的权益,给予她们选举权和法律保护。

自此,九州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前言

假如周朝就有了皇帝制度,那么历史会怎么发展?

正文

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被群臣拥立为王,平定了西戎的叛乱,还都镐京,天下重归一统。

随后为了加强君权并且粉饰自己的功绩,宜臼以自己“功盖三皇,德配五帝”为由创造了“皇帝”称号,他就是周平帝,也被称为周始皇

之后他颁布了以下的施政纲领:(一)、专心修练文武弓马之道,文左武右,古之法也,需兼备之。(二)、不可聚饮游佚。(三)、各国不可隐匿违背法度之人。(四)、诸侯及卿大夫、士卒,发现叛逆或杀人者,应速追捕法办。(五)、自今以后,本国之外,不得与他国之人交往。(六)、诸国居城,即使修缮,亦当呈报,新城之建严令停止。(七)、邻国若有生事或结徒党者应速呈报。(八)、不可擅自缔结婚姻。(九)、有关诸侯参觐的规定。(十)、衣裳品级,不可混杂,君臣上下,各有其别。(十一)、杂役者不可坐轿。(十二)、诸侯、卿大夫应节俭。(十三)、诸侯当选政务之良才任之。

他在位期间尝试采用“推恩令”的方法,在表面上保持并不破坏分封制的情况下将诸侯庶子封为伯、子、男等爵位,由此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小,无法对朝廷产生威胁。他还禁止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复仇行为。

然后又在各诸侯之上效仿古制设立四岳十二牧以监察四方,节制诸侯,四岳相当于公爵(故一般由公爵或者上公担任),十二牧相当于侯爵的级别。

这一改革大大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他也成为了周朝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周朝开始了复兴。

周平帝的儿子周桓帝开启了一个黄金时代,他在其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集权,将四岳十二牧改为常设的行政官,常驻地方,每年定期对各诸侯国进行巡视,还制定了酎酒夺爵制度—以贡酒有杂质不纯或者缴纳贡品不足为由剥夺诸侯的爵位,自此各诸侯国的财政得到了极大的削弱。

第三任君主周庄帝设想在四岳十二牧之下设立地方官员,于是规定各诸侯国的司徒、司空、司马等高级官员必须由皇帝任命,这样各诸侯国的自主权进一步缩小,中央的权力空前扩大。

之后的君主周僖帝、周废帝都很平庸,继承了之前的政策,国家平安无事。

到了周惠帝在位时,他又规定诸侯国内“六卿”(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宗伯、冢宰)等上卿的任命权全部收归皇帝,诸侯只保留了任命亚卿和大夫的权力。

他在位期间铁器的应用变得很广泛,农具、兵器都用铁制。

他的儿子周襄帝向西征讨犬戎,向北讨伐猃狁,获得了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周襄帝决定在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县一级的建制,各县由县尹或者县宰管理,县尹、县宰由皇帝任命(县尹/县宰可以自行任命县内其他官吏),不得世袭,任职终身。

之后继任的周顷帝、周匡帝在位期间,制定了“相地而衰征”与“初税亩”的制度,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他们还鼓励耕织、垦荒,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了周定帝在位期间,牛耕变得十分普遍,提高了生产效率。

至周简帝、周灵帝在位时诸侯只剩下了任命大夫的权力(因为此时所有的卿都由朝廷任命),老子在这一时期活跃,道家思想出现。

周景帝时期,朝廷效仿波斯帝国总督(satrap)制,在县上设立郡一级机关,郡守、郡尉、郡丞由皇帝任命,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任期制,同时取消了县尹、县宰的终身任职制。

周悼帝、周敬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他们主张“克己复礼”,认为周朝的改革在背叛祖制。

周元帝时期,朝廷接受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与儒家相结合,在革新制度的同时注重宗法与礼乐,利用“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思想提高君主的地位。

周贞帝时期,奴隶制进一步瓦解,皇帝被迫下诏,宣布今后所有奴隶获得自由民身份,但他们很多人由于贫困又成为了隶农与农奴,依附于地主。

周哀帝、周思帝、周考哲帝时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无数农民破产,大批群众揭竿而起。

周威帝即位后,镇压了此起彼伏的林登万,局势暂时得到了缓和,但四岳十二牧的权力日益增强,甚至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成为拥兵自重的大军阀。

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农家、兵家、阴阳家出现,原有的儒家、道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之后的周安帝昏庸无能,地方出现了割据局面,这一时期法家思想开始出现,但被朝廷严加禁止。

周烈帝试图改变这种情况,但也无济于事,此时周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他只不过是一个“摆设”,实权已经落到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手中。

末代皇帝周显帝已经成为了傀儡,他想借助四岳来恢复自己的权力,但却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公元前321年,他在宫中被谋杀(真凶不明),随后天下大乱,周朝亡。


在这个赛博世界的历史线上,伍麦叶王朝在图尔战役中击败了铁锤查理(查理·马特),灭亡了法兰克王国,并且就如他们渡过直布罗陀海峡那样越过了英吉利海峡,消灭了七个盎格鲁萨克森王国。

(本位面世界中的铁锤查理在图尔战役中击败了撒拉森人)

他们起初指派一名总督(emir,即埃米尔)管理不列颠群岛,还请了一批教法学者(乌理玛)负责传教,逊尼派被广泛传播。

这里也出现了一种以日耳曼语和罗曼语为基础,融合了阿语和波斯语的新语言—盎格鲁斯坦语,主要分布在盎格鲁斯坦(Anglistan)。

但不列颠斯坦(Britainistan)还包括了斯格特斯坦(Scotistan)、威里斯坦(Walistan)、伊里斯坦(Iristan),后来(盎格鲁历13世纪),伊里斯坦南部形成了另外一个国家。

他们把海峡对岸的同胞叫做“Britani”(布列塔尼),那片土地叫“Britanistan”。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他们有一位祖先是盖世大英雄,名叫阿尔图尔沙·伊本·得拉贡(Al

Arthur Shah ibn Dragon),他率领着圆桌近卫军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但最终却被他那狠心的儿子米尔扎·莫得雷得·伊本·阿尔图尔(Mirza modred ibn Arthur)所杀害。

后来蛮族入侵了这里,建立了七个王国,分别叫肯特(kent)、北布里斯坦(Northernbristan)、麦西斯坦(Mercistan)、东盎格鲁斯坦(East Anglistan)、西萨克森(West Saxon)、南萨克森(South Saxon)和东萨克森(East Saxon),他们都被撒拉森人(Arabi)建立的撒拉森帝国(Al Arabiya Kalifate)所征服。

公元802年(盎格鲁历181年),一位名叫埃格伯特沙(Mirza Egbert Shah Al Westsaxoni)的盎格鲁贵族起义,脱离了撒拉森帝国,并于829年(盎格鲁历208年)统一了盎格鲁斯坦,成为该王国第一任沙阿,他颁布了一种历法名叫盎格鲁历(Al Angli Calendar),使用公元621年作为元年,月份采用儒略历的编排。

该王国奉行哈乃菲学派,在周围蛮夷(ajamlar)的包围下显得异常孤立,尤其是那些征服了日耳曼人(germanilar)、斯拉夫人(slavilar)、凯尔特人(celtilar)的突厥人(turkilar)更将盎格鲁斯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839年(盎历218年),埃格伯特沙病逝,突厥人海盗入侵,他们洗劫了沿岸的城镇,还迫使盎格鲁沙阿割让了盎格鲁斯坦东部的肥沃土地作为“突厥法区”,供突厥人放羊作为牧场。

又过了很多年,埃格伯特沙的孙子弗列得沙(Al Fred Shah)即位,他重新统一了盎格鲁斯坦,被后世称作“帕迪沙阿”(padishah)。

弗列得沙的儿子埃得华沙(Edward Shah Al Elder)赶走了突厥人,但在埃塞雷得沙时期他们又卷土重来。

1016年(盎历395年),一位突厥人首领克努特汗(Cnut Khan)占领了斯堪的纳维斯坦半岛(Scandinavistan)和盎格鲁斯坦,自称“克努特沙”,建立了所谓的“北海帝国”(North Sea Shahr)。他还为了本土化,特地去改了教。

但克努特沙在1042年(盎历421年)去世,他的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盎格鲁斯坦王族米尔扎·埃得华(Mirza Edward Shah)夺回了王国,稳定了局势。

但他在1066年(盎历445年)英年早逝,没有后代,于是王国又陷入了混乱,突厥人酋长哈拉尔汗(Haråld Khan)乘机侵入王国,却于斯坦福桥(Stanford Bridge)被正统国王哈罗德沙(Harold Shah)击败并被杀死。

但好景不长,一位自称波斯人的诺曼斯坦帕夏(Normanistan Pasha)威廉姆汗(William Khan ye Normanistan)宣称有继承权(王国风云常见操作),渡海北上进攻盎格鲁斯坦,在哈斯丁斯(又作黑思丁思)战役中击杀了哈罗德沙,即位为王,史称威廉姆沙一世(William Shah I Al Conqueror),建立诺曼斯坦王朝,定都伦纳巴得(Lonabad)

西萨克森王朝历代沙阿如下:

一、埃格伯特沙(802-839在位);

二、埃塞尔沃夫沙(839-858在位);

三、埃塞尔巴德沙(858-860在位);

四、埃塞尔伯特沙(860-866在位);

五、埃塞尔雷德沙一世(866-871在位);

六、弗烈德沙大帝(871~899在位);

七、长者爱德华沙(900-924在位);

八、埃塞尔斯坦沙(924-940在位);

九、埃德蒙沙(940-946在位);

十、埃德烈德沙(946-955在位);

十一、埃德威格沙(955-959在位);

十二、埃德加沙(959-975在位);

十三、殉教者爱德华沙(975-978在位);

十四、埃塞尔雷德沙二世(978-1016在位);

十五、埃德蒙沙二世(1016在位);

十六、忏悔者爱德华沙(1041年至1066年在位)。

这个威廉姆沙一世的祖先其实并非波斯人,而是一个入侵法兰克斯坦的突厥将领罗夫汗,法兰克斯坦的沙阿查理沙三世(Charles Shah)昏庸无能,给了罗夫汗一块土地,封他做帕夏,这里就是后来的诺曼斯坦。

后来诺曼斯坦的突厥人领主被波斯人同化,说一种带有突厥口音的波斯语方言—诺曼斯坦波斯语(Normani Farsi),俗称诺曼斯坦语(Normani),而威廉姆沙等人征服了盎格鲁斯坦,也顺便把这种语言带到了这里,并将其作为贵族的通用语言。

由于种种原因,诺曼斯坦语变得更加走样,成了盎格鲁斯坦诺曼语(Angli-Normani),当地的盎格鲁人也跟着效仿,就在原来的盎格鲁斯坦语中引入一些波斯语和突厥语词汇以为时髦。

除此之外,诺曼斯坦王朝对盎格鲁斯坦的影响极为深远,王国宫廷中充斥着波斯风格,王室以说诺曼斯坦语为荣而不使用盎格鲁斯坦语。

诺曼斯坦王朝的历代沙阿如下:

威廉姆沙一世(William Shah I)

尊号:征服者

生卒:1027年-1087年

在位:1066年-1087年

诺曼斯坦帕夏。表兄米尔扎·爱德华早年流亡诺曼斯坦,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其盎格鲁斯坦王位。米尔扎·爱德华沙死后哈罗德沙继承盎格鲁斯坦王位,于是威廉姆沙出兵占领盎格鲁斯坦。诺曼斯坦王朝开始。

威廉姆沙二世(William Shah II)

尊号:红脸王

生卒:1060年-1100年

在位:1087年-1100年

威廉姆沙一世第三子。长兄米尔扎·罗伯特继承诺曼斯坦公国帕夏领。在狩猎时中流箭身亡,也有说法是被恩里科沙一世暗箭伤害。

恩里科沙一世(Enrico Shah I)

生卒:1068年-1135年

在位:1100年-1135年

威廉姆沙一世幼子(第四子)。1106年(盎历485年)击败长兄米尔扎·罗伯特并将其终身囚禁,夺取了诺曼斯坦(米尔扎·罗伯特之子威廉姆后来出逃,但早死无后)。有很多私生子女,但唯一合法子嗣威廉姆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因丧子和安茹伯克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可能是吃多了鳗鱼)。

斯特凡沙(Stephen Shah)

在位:1135年-1154年

法兰克斯坦的布卢瓦伯克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姆沙一世的第四个女儿。恩里科沙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盎格鲁斯坦宣布继承王位。为了争夺盎格鲁斯坦王位继承权,1153年(盎历532年),恩里科沙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克恩里科率领军队在盎格鲁斯坦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特凡沙达成协议,斯特凡沙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恩里科继承王位。次年斯特凡沙死去,恩里科即位,藏红花王朝开始。

藏红花王朝(Saffaron Dynasty)是安茹伯克恩里科建立的朝代,以藏红花(波斯语:saffaron)作为纹章,官方语言为波斯语,君主被视作波斯人,但也有人认为是波斯化法兰克人。

该王朝第四任国王叶海亚沙被称作“失地沙阿”,被贵族胁迫签署《大札撒》,不久叶海亚沙将其废除,贵族于是组织库里尔台大会对抗沙阿。

与此几乎同时,蒙古帝国横扫了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消灭了撒拉森帝国,但盎格鲁斯坦由于地处偏远孤岛没有波及,成为波斯-突厥文化的避难所。

这一时期,威里斯坦正式成为盎格鲁斯坦的一部分。

后来的兰肯特王朝和尤克王朝也源于此。

藏红花王朝历代沙阿如下:

恩里科沙二世(Enrico Shah II,1154年-1189年)

米尔扎·小恩里科沙(Mirza Enrico Shah,1170年-1183年)

拉希得沙一世(Rashid Shah I Al Shir,1189年-1199年)

叶海亚沙(Yahya Shah,1199年-1216年)

恩里科沙三世(Enrico Shah III,1216年-1272年)

埃得华沙一世(Edward Shah I,1272年-1307年)

埃得华沙二世(Edward Shah II,1307年-1327年)因豢养娈童被可敦处以石刑

埃得华沙三世(Edward Shah III,1327年-1377年)

拉希得沙二世(Rashid Shah II,1377年-1399年)

1399年,兰肯特家族的帕夏恩里科汗(Enrico Khan ye Lankent)废黜了拉希得沙二世,建立了兰肯特王朝。

恩里科沙四世是该王国第一位以盎格鲁斯坦语为母语的君主。

藏红花王朝和兰肯特王朝宣称有法兰克斯坦王位继承权,故发动了盎格鲁-法兰克战争,早期一度顺利,由名将威里斯坦算端(Walistan Sultan)卡拉米尔扎·埃得华汗(又译喀喇米尔咱·埃得华汗,Karamirza Edward Khan)率领的盎格鲁斯坦长弓耶尼切里在阿金库勒大败法兰克斯坦的西帕希骑兵,但后来法兰克人在“圣女”金达的带领下扭转了战局,盎格鲁斯坦军不得不于1453年(盎历832年)投降,丢失了海峡南岸的全部领地。

(几乎与此同时的5月29日,精 罗 落 泪)

盎格鲁斯坦国力日益下降,不久(1455年,盎历834年)就发生了内战,尤克帕夏(York Pasha)拉希得汗(Rashid Khan)起兵谋反,但不久拉希得汗被杀,其子埃得华汗(Edward Khan)继续对抗国王恩里科沙六世(Enrico Shah VI),后者1470年(盎历849年)战败身亡。

兰肯特王朝历代沙阿如下:

恩里科沙四世(Enrico Shah IV,1399年-1413年)

恩里科沙五世(Enrico Shah V,1413年-1422年)

恩里科沙六世(Enrico Shah VI,1422年-1470年)

兰肯得王朝被尤克王朝所取代,埃得华汗成为埃得华沙四世(Edward Shah IV)。

但他于1483年(盎历862年)病逝,儿子埃得华沙五世(Edward Shah V)即位,但不久即被其叔父米尔扎·拉希得汗(Mirza Rashid Khan)废黜并囚禁(据说还被处死)

米尔扎·拉希得汗成为拉希得沙三世(Rashid Shah III),但他立足未稳就遭到里士满伯克恩里科·都铎(Enrico Khan Tudor)的挑战。

后者于1485年(盎历864年)击杀拉希得汗三世,自立为沙阿,史称恩里科沙七世(Enrico Shah VII)

尤克王朝的历代沙阿如下:

埃得华沙四世(1470年-1483年)

埃得华沙五世(1483年)

拉希得沙三世(1483年-1485年)

恩里科沙七世建立里士满王朝,该王朝时期盎格鲁斯坦语称为主要的官方语言,涌现了一大批诸如威廉姆·沙赫斯比尔、法兰吉斯·巴肯维斯伯克等民族语言文学大师,与同时期的艾里希尔·纳瓦依、贾米等名家齐名,史称“盎格鲁斯坦文艺复兴”。

恩里科沙七世的儿子恩里科沙八世(Enrico Shah VII)原本坚信逊尼,是虔诚的信徒,但后来因为家庭私事与奥斯曼帝国哈里发闹翻,愤而改信什叶派。

1547年(盎历926年)恩里科沙八世去世,子埃得华沙六世即位,但他也于1553年(盎历932年)早夭,改由其姐麦尔艳可敦(Maryam I Khatun)即位,史称末艳一世。

末艳一世十分凶狠,妄图恢复国教。1558年(盎历937年)去世后由其妹伊萨贝拉可敦(Elizabeth I Khatun)即位,史称伊萨贝尔一世

她相比其姐要温和得多,还大力支持本土文化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用盎格鲁斯坦语翻译的《古蘭經》,确立了贾法里学派的官方地位。

她一生从未结婚,原因不详,1603年(盎历982年)去世。

里士满王朝历代君主如下:

恩里科沙七世(1485年-1509年)

恩里科沙八世(1509年-1547年)

埃得华沙六世(1547年-1553年)

末艳一世(1553年-1558年)

伊萨贝尔一世(1558年-1603年)

因伊萨贝尔一世无嗣,王位落入有凯尔特人血统的斯格特斯坦沙阿叶尔孤白沙六世(Jacob Shah VI)手中,叶尔孤白沙六世改称叶尔孤白沙一世,将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斯坦、斯格特斯坦、威里斯坦、伊里斯坦四大地区合并为统一的不列颠斯坦王国。

1625年(盎历1004年)叶尔孤白沙一世卒,子夏尔沙一世(Charles Shah I)即位,他取消了库里尔台大会,引发贵族不满,导致1640年(盎历1019年)爆发了大规模林登万(Leader One)。

1649年(盎历1028年)夏尔沙一世被处斩,其头盖骨被当作碗使用。

1660年(盎历1039年)夏尔沙一世的儿子夏尔沙二世(Charles Shah II)复位,排挤苏菲派人士,大批苏菲派托钵僧(darvish)被迫前往海外的殖民地亚美利加,他们后来被称为“Ameriki”,形成了所谓的“Ameriki Angli”方言,与标准的“Briti Angli”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多儿化音、懒音上。

1688年国王叶尔孤白沙二世(Jacob Shah II)被废,流亡法兰克斯坦,其女儿莫艳二世(Maryam II Khatun)和女婿威廉姆沙三世(William Shah III)即位,并于次年召开吉尔格大会,确立君主立宪制,这一时期盎格鲁斯坦还开始了近代化的坦齐马特改革,将原有的盎格鲁斯坦语实行拉丁字母化,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拉丁语、法语词汇。

1694年末艳二世薨,1702年威廉姆沙三世薨,由于无后,末艳二世之妹安娜可敦(Anna Khatun)即位,但她亦无子,故斯格特斯坦王朝绝后。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末的中国使者张德彝跟随洋船出行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南太平洋小岛,上面的居民皮肤虽褐,但却凤眼直发,头上梳髻如蟠龙,服饰、用器、语言、舟船和习俗都和周围南岛语族人格格不入,却和华夏古礼暗合。


更有甚者,张从船长处得到了一份当地人写字的木板,其上文字虽难以辨认,但却依稀有汉字风格。


张德彝当时就做出判断,这些人应该不是最近才出海的华侨,而是早年“ 乘桴浮于海”,后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华夏先民。


其实欧洲航海家早就注意到这个群岛了,并把它命名为“柴尼斯群岛”,或者按照当地人自称——“松提乌群岛”。因为当时欧洲殖民者碰到各地的土著,经常会用“印度/印第安人”、“中国人”之类的泛称,所以欧洲学术界对类似“海外小中华”的报道并不在意,以为只是先入为主,以讹传讹。


同光时期的中国人,则会从欧美报刊、科学报道、海员口述等处,拼凑出一个丰衣足食的海外仙境,参杂有添油加醋的奇谭,这些记叙隐隐约约中呈现的,则是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想象,这种图景后来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后来,康有为不幸被捕之后,谭嗣同流亡海外。他隐姓埋名,潜进这个世外桃源,和土著朝夕相处,终于写出了八卷本的《桃源列岛志》,为这个海外华夏拼凑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user avatar   qing-feng-16-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亚地区,锡尔河和额尔齐斯河的中间地带,有一条河,名叫楚河,又名碎叶河。

西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领兵出击匈奴,在一条河流的中游建城屯田;因军中将士多为楚人,故此城名为楚城,此河取名楚河。


我曾经幻想过这样一种可能:

楚人士兵与其家眷在此处繁衍生息,逐步占领和开发七河地区(伊犁河谷至巴尔喀什湖)与费尔干纳盆地(大宛所在地)。

在王莽篡汉、西域都护府崩溃之后,一名自称楚王后裔或项氏后裔的军官得到楚人的拥戴,带领大家从四面皆敌的困境中生存下来,在中亚重建楚国。

因为西楚已经有过了,所以这个楚国我们暂且称为北楚。

作为中亚地区少有的优良农业地带,伊犁河谷和费尔干纳盆地堪称霸业之基;农业条件优越,牲畜资源丰富;再凭借着那个时代一汉当五胡的科技优势,北楚在中亚混的风生水起。

但可惜的是,与中原相比,北楚体量还是太小;足以称霸中亚,却无力入主中原。

当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距离中原很远,中间还隔着西域沙漠和天山,面对中原,堪称易守难攻,足以偏安一隅。


于是,一个立足于丝绸之路上的,重农而不抑商的,视野开阔的,可以吸收东西方文明成果的北楚国,很可能孕育出一种不同形态的华夏文明。


user avatar   huang-ze-y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我的汉人波斯大光朝啊

光太祖神武皇帝张归一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西域起家,击溃东进的喀喇汗,保我西域不被绿化。而另一件则是仿亚伯拉罕一神教的摩西故事,承受天命改革摩尼教,让摩尼教焕发生机。

在太祖皇帝之后,大光帝国横扫中东,开创光明帝国,成为摩尼教徒唯一的国。然后亡罗马,灭埃及,开创新朝雅政。

我大光,天下无敌啊()


正经点,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异位面的汉人波斯帝国吧,和我们这个时间线的分歧点是公元11世纪开始……

国名和国号

大光国,又称光国大光帝国光明帝国(Empire of Light),17世纪欧洲人喜欢称呼大光为摩尼波斯帝国(Mani Persian Empire )。而光朝则是中国人和光国汉人对大光帝国的称呼。而大光帝国治下的各个民族更喜欢自称“光人”以淡化帝国的波斯属性。

而现在的国号“大光帝国”则是19世纪永明维新之后为了和世界接轨,同时淡化帝国是“属于”波斯或者其中任意一个民族的印象,最终选择的具有宗教意味的称号,也有叫“光明帝国”的说法。

大光帝国的草创

光太祖张归一崛起于沙州敦煌,祖上乃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但家道中落,及至太祖之世,归义军已被他人篡夺,张家也寂寂无名。而张归一从小聪明机智,爱好学习,有鸿鹄之志。擅长突厥、回鹘等多族语言,成为摩尼教徒。

成年之后通过一系列手段推翻时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家,恢复张氏归义军。然后先后征伐甘州、西州回鹘,复兴归义军。之后向宋朝贡,自称安西大都护。

之后伊斯兰教的喀喇汗向东圣战,张归一义不容辞,连接回鹘部落、于阗王国等西域反伊斯兰势力,于1004年在伊犁天山附近大破二十万喀喇汗大军,声威震动伊斯兰世界。之后,张归一于天山之上接受光明之神启示,得到改革摩尼教之天命。

之后,张归一内修政务,外厉军备。加强对西域的统治,之后张归一决心彻底灭亡喀喇汗,以绝后患。而喀喇汗也自知大势已去,便向伊斯兰世界的霸主伽色尼王朝求援,而伽色尼王朝也率十几万大军救援喀喇汗。结果张归一在撒马尔罕附近的卡特万再次击溃伽色尼大军,彻底震动整个伊斯兰世界。而张归一见到了所谓的伊斯兰世界霸主不过如此,便产生了向西扩张的念头。之后归义军横扫中亚,开始把手伸向阿富汗和伊朗。

但此时党项李元昊崛起,威胁归义军起家的河西走廊。张归一便和宋朝约定南北夹击消灭党项,以绝后患。当归义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打穿河西走廊兵锋直指党项都城兴庆府时,传来消息宋军败于好水川,已和党项议和。张归一大骂宋朝无知,纵虎归山,党项必成大患。之后张归一也明白如果和党项缠上,那就没完没了。于是率军撤退,在撤退的时候掠夺河西走廊一带的人口迁往西域。

对于宋朝的失望加上自己的野心,张归一最终在1045年登基称帝,国号光。由此,大光帝国正式踏上历史的舞台。

张归一晚年屡次攻打波斯,意图在中原之外打下一块天地。1055年,在位十年之后,张归一驾崩。庙号太祖,谥神武皇帝。临终之前,张归一告诫自己的儿子,要“东守西取”,这也成了光朝的祖训。

大光帝国的发展

光太祖驾崩之后,光太宗文皇帝张九鼎则接过了他的大旗,继续像波斯和中东进发。他在位的十七年里面,光朝几乎年年开战,但却国泰民安。因为光朝能够通过掠夺波斯及印度等富饶的国家来弥补军资,同时光太祖奠定的汉—突厥—回鹘同盟使得光朝能够调遣大量突厥游牧民作战,而突厥游牧民也被汉化成为了光朝扩张的先锋队,同时也进一步传播了汉文化。

而到了光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光穆宗宣皇帝张延边之时,光朝全据波斯,成为了一个占地辽阔的军事帝国,同时光朝自己独特的文化也是从他开始的。而大光帝国的西征也远远没有结束,在公元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之中,光朝的突厥将军阿斯兰大破数万罗马军队,从此罗马人再无阻挡突厥浪潮之力

而到了光文宗景皇帝张开甲时,光朝文明进入了繁盛时期。而之后的几位皇帝都也继续着繁荣之世。对罗马的征服也极为稳定,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大光帝国就能灭亡罗马了。但世界上总有意外发生,蒙古人来了……

前光的灭亡

前光并不是亡在农民起义上的,而是亡在了上帝之鞭的手上。光德宗简皇帝张离德一辈子为了对抗蒙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蒙古仿佛真的是上帝之鞭,恶狠狠地抽打着全世界。在几次大规模野战之中,大光帝国引以为傲的铁甲骑兵被蒙古军屠戮,最终光德宗也死于一场战役。而都城也被蒙古人屠城,剩余民众被蒙古军迁走作为奴隶,前光就这么亡了。

帝国的复兴

蒙古大汗蒙哥之死改变了全世界,蒙古军纷纷返回草原争夺汗位。光朝宗室张阳德崛起于小亚细亚,驱逐蒙古军队,恢复光朝,建立了持续到今天的后光。

其中,康王、大丞相张牧(原名帖木儿)一度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终在借伐明希望创下足以篡夺大光皇位的不世之功的路上逝世,之后大光皇帝重新恢复实权。

之后,大光帝国再度焕发生机,之后的几位皇帝重新开始了征服。欧洲人的十字军被光军追亡逐北,埃及的马穆鲁克被迫臣服,而最终1453年,罗马帝国被大光帝国的新朝雅政所代替。从此,世上再无君士坦丁堡,惟余大光西京。

之后,大光帝国犹如再一个上帝之鞭,狠狠地抽打着欧洲人。不管是塞尔维亚,还是保加利亚都无不臣服于大光帝国。大光帝国甚至前前后后攻打了三次维也纳!这让欧洲人产生了汉人骁勇善战的传说。

帝国的衰落和改革

天底下没有永恒的帝国,大光帝国虽然雄踞一时,但也逃不过衰落的命运。在金帐汗国崩溃之后,独立出来的蒙古小王公纷纷南投大光天子,这使得大光帝国的势力深入顿河一块,这也让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和大光帝国产生了冲突。最终,从公元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百多年里面,大光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前前后后打了一共14次大战。

而最终,大光帝国被慢慢的赶出了顿河和乌克兰,而俄军一路南下,最终大光帝国甚至得以高加索山和俄罗斯人为界。

而大光帝国的衰弱让有识之士无不痛恨,巴尔干和爱琴海沿岸的新兴资产阶级也在大光帝国的宽容政策下成长到足以和波斯的封建主势力一战的程度。大光帝国的维新战争即将开始。

公元1800年,在拿破仑风暴席卷欧洲的同时。大光帝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内战开始,这次是进步的资产阶级大战落后的封建主。

最终,在近代化的巴尔干军团面前,仍然还是封建军队的波斯系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大光帝国的永明维新就此开始,这一维新运动挽救了帝国,让帝国开始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

21世纪的大光帝国

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古老帝国,大光帝国成功的挺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凯末尔总理和他的人民党的率领下,大光帝国成功的通过联邦化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现在,大光作为人均近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即将走入新时代……

文化

汉人和突厥人的狂暴轰入彻底的,永久性的改变了中东的文化。来自遥远东方的新鲜血液在阿拉伯帝国崩溃之后的中东犹如那被放进沙丁鱼群中凶恶的鲶鱼,被征服者强势带入的汉文化和中东本地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反应。而从旧阿拉伯帝国“智慧宫”里面寻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成汉语之后也震撼了跟随着大光国的那些儒家老夫子们。

而汉人老夫子们的儒家经典也被翻译成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等各种中东主流的语言,这也让中东人了解到了不少汉族文化。尤其是在光朝开科举之后有不少当地知识分子为了能够在光朝政府里面取得一席之地而主动去学习汉族文化。

而汉字自然而然的也传入了中东,作为光朝的官方文字被强制推行,甚至出现了当地人使用波斯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训读汉字的情况。同时光朝将汉人修史的传统带入波斯,汉人更为严谨的修史传统让中东史学界耳目一新。而光朝汉人史官甚至强大到通过翻译和查询先后修了《波斯史》、《拂琳史》等中东国家史书。

同时,大批跟随着张家西迁的汉人工匠也将汉族建筑的风格带入了中东,中式的亭台楼阁和中东的建筑风格经历了冲突融合,最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民族分布

超过百万以上的汉人和突厥人的狂暴轰入彻底的改变了中东的民族分布。而蒙古西征对当地人的毁灭性打击更是加深了汉人和突厥人对当地人的人口替代。

前光时代由于帝国主要统治区域是西域中亚及东伊朗,对西伊朗及两河流域一带都是羁縻状态,所以作为国族的汉人主要分布在西域及中亚,但随着前光晚期对西伊朗及两河流域的“改土归流”及对小亚、叙利亚地区的经略使得汉人开始大批迁入。

蒙古西征毁灭前光之后,大批汉人难民流入小亚地区,完成了对小亚地区的人口替代。而后光对巴尔干及埃及的征服,为了稳固在当地的统治,大量汉人被以府兵的编制移民进入,使得这些地方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聚居汉人。

随着后光通过宗教在人心上塑造了某种统一意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各地的流动也得到了巨大的加强,最终在十九世纪的永明维新之后,被称为“光人”的概念出现了,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民众自我认同。

军事制度

光朝可以说是一个更温和的晚唐五代政权,节度使等唐制被光朝保留下来了。在光朝进入波斯之后,波斯本土的制度和光朝自己的晚唐—五代制度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特色封建制度。

光太祖深知晚唐藩镇做大乃是弱干强枝之故,便在建国之后便诏令用皇帝自己的私人府库建立庞大的中央禁军,由汉人府兵和突厥铁骑组成,后面入关波斯之后便吸收波斯历代王朝的“万人不死军”制度传统,历代皇帝都维持着至少十万人级别的铁甲禁军来对抗其他国家及治下藩镇、羁縻藩王等威胁。

而最核心的便是仿照波斯帝国的万人不死军。由皇帝亲自掌握、驻守于帝国都城拱卫皇庭的数万汉人铁甲骑兵,呼为“万骑”。均是蒙受国恩,在入关波斯之际得到皇帝封建土地的汉儿府兵贵族,与国同休。而“万骑”出身的女性则是大光皇室历代后宫优选对象,可以说是国之柱石了。而“万骑”里面最年轻的子弟还会被精挑细选为“千牛卫”,直接驻守宫廷和护卫皇帝本人,这些禁军士兵大光国人呼为“郎官”,大光出身万骑禁军的重臣无一不是做过一阵子郎官再得以升迁的,郎官可以说是大光贵族子弟升官必经之路。

而由于大光帝国经常和周边政权开战,历代皇帝多有亲征之举,所以万骑禁军和中原王朝那些开国几代人之后便腐化的禁军不一样,是绝对的精锐部队。而皇帝也对万骑禁军倍加恩宠,在严苛的军事纪律和训练之外,经常借着各种名义赏赐万骑禁军的子弟们,而平时万骑禁军的补给及生活水平也犹如先前波斯帝国的万人不死军那样豪奢。而万骑禁军没有辱没皇帝的重视,在蒙古西征时硬生生和蒙古铁骑打到了最后一刻,无人逃跑,均和光德宗一块战死,连蒙古可汗都为之感慨。

除了驻守中央的万骑禁军之外,各地汉人府兵也被以“鹰扬卫”的编制编组起来,拿着大光皇帝封建的土地驱使着自己土地上的波斯农民耕种。而自己平时训练,战时便按照军府编制集结成军跟随皇帝的万骑禁军参加战争。

而禁军除了汉人之外,便是当初跟随光太祖的突厥人、回鹘人作为开国功臣,突厥、回鹘部落也是大光“国族”的一份子,尤其是后面应对草原上的哈萨克人等游牧民族,同为游牧民族的突厥人更是被大光朝廷所倚重,每年都有厚重赏赐,而且丁壮男子也经常被大光朝廷遴选加入禁军。同时,定居成为农民的突厥人则被编入“突厥府兵”之中,和汉人府兵一并成为国之柱石。

为了安抚突厥人,光太祖取当初安禄山之制,重建“曳落河”,作为自己的突厥亲军。自然地,也有制衡汉人的“万骑”之意。同时,除了招募突厥部落子弟进入禁军之外,战时尤其是征伐游牧民族的时候光朝便会征兆突厥游牧民对抗这些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毕竟对抗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样使用游牧民族。自然地,大量的赏赐是少不了的。帝国后期开始松懈对突厥人的笼络,结果大量突厥人东投成吉思汗,后面成为了后光的历史教训之一。

而当地的波斯农民就没那么幸运了,作为征服者的大光王朝不会特别心疼被征服者的。光朝每次和罗马或者阿拉伯人交战的时候经常驱使大量波斯农民作为壮丁踏上战场作为炮灰。作为波斯农民,经常是发点长矛或者剑盾之类的武器,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能弄点轻甲就得跟着汉人府兵老爷上战场了。波斯农民在前光时期堪比欧洲的农奴,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地位,波斯农民在光朝的统治下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之前历代波斯王朝望尘莫及的,这得多亏光朝承袭中国文化中的养民爱民牧民之道,把波斯的农民当成可持续发展的牧群而不是割一波韭菜就完事的兽群。

而相对战斗力强的波斯山民在光朝入关波斯前期一直持续抵抗,为光朝带去了无数的麻烦。到了前光中期逐渐归顺,而鉴于波斯山民的战斗力。在朝廷争论一番之后,光朝皇帝决定设立“波斯府兵”来吸纳这些战斗力强的波斯山民,而这些波斯山民也成功的为大光提供了优秀的步兵。

政治制度

光袭唐制,大唐帝国的三省六部制被大光帝国承袭下来。在归义军时期张归一通过唐制的节度使属官制度来管理归义军治下的地域,但随着归义军的扩张,传统的节度使属官制度也开始力不从心。于是张归一便开始扩张官僚体系为唐制三省六部,在自己直接管辖的地区任命道—州—县三级流官,但在只有西域时期并未设立道,直到入侵波斯和中亚之后才开始分设道。同时对羁縻的诸国王公则分发节度使头衔来构建君臣之义。最终在张归一于1045年称帝之后正式完成了大光帝国官僚体系的构建。

在张归一晚年对波斯的扩张中,光朝新增加了大批波斯臣民。这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波斯人是有自己的文明的,并且大大的异于华夏,管理他们并不像管理汉人或者羁縻游牧民族那么简单。管理和华夏相异的波斯文明让光朝皇帝极为苦恼,羁縻波斯是一回事,但当自己直接像之前的中原王朝统治中原一样统治波斯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时,遥远东方的契丹给光朝带来了一个解决之路。光朝派往契丹的使者注意到了契丹的“南北院”制度,和光朝汉人统治波斯一样,契丹以契丹族统治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同样是小族临大国。而他们使用南北院制,北院采用契丹传统治理契丹部落,而南院使用唐制治理汉人。

在使者从契丹归朝之后,在朝堂事汇报时将契丹南北院制娓娓道来之后,大光君臣上下意识到可能有救了。于是光太宗下诏组建“波斯院”,在治理汉人使用传统的唐制三省六部、编户齐民之外,波斯院治理的地区采用波斯传统的法律制度治理波斯文化的地区。这样一来,在不变动波斯制度前提下减少当地人的抵抗之外又因为需要熟悉波斯制度的当地贵族,也减少了当地贵族的戒心增加了当地贵族的参与度。

之后随着对罗马、埃及的征服,也随之开设“拂菻院”、“埃及院”等吸纳各族人才,采用各族制度的官僚机构。虽然客观上减少了民族冲突,但也有官制臃肿之弊。但在中东这五湖四海之地,官制臃肿总比天天内战强得多不是。同时各族院制的设立客观上也增加各族文化的交流。

同时,由于国土广大,种族繁多,光朝皇帝自然不可能长居于深宫之中。每年都会在帝国的几都里面来回轮换,和东方契丹的“四时捺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实际上更贴近于旧日波斯帝国皇帝轮换首都的传统,而同时皇帝也会派遣內侍前往各地监督官员。为了支持这些,大光帝国复兴了驰道系统,征发无数波斯和阿拉伯农民修筑道路。同时在各地设立驿站,成功的支持了一套邮政系统,成功的维持着帝国的运作。

经济、农业和商业

虽然光朝力图将中原王朝的税收系统复制到西域及中亚,但西域和中亚的绿洲农业能够提供的税收仍然无法供养光朝的军队及官僚,所以光朝便像之前的突厥、回鹘汗国一样维护丝绸之路,征收商税来维持朝廷运作。夺取农业地区也是光朝征伐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征服波斯及两河流域之后光朝对这些农业地区尤其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改土归流更是极为重视,经常由皇帝诏令让政府及军队组织汉人府兵迁入两河流域进行军屯,以产出粮食维持运作。出于中原王朝的惯性,光朝政府极为重视两河流域的灌溉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这也让本来就是膏腴之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的军阀混战中得以复兴。

而汉人对水稻的偏执喜爱也让水稻在两河流域播种开来,而因为大米成了光朝实物税的重要征收物资,当地阿拉伯和波斯农民也开始种植水稻。而汉人的迁入也导致了中原菜肴传入,而阿拉伯和波斯人的美食也影响了汉人的菜谱。

而光朝因为初期农业地区的不足,导致了光朝重农扶商的国策。在征服波斯和阿拉伯之后,建立市舶司管理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而光朝自己本身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运比路上丝绸之路的陆运显示出更经济和节约时间的价值,光朝也逐渐更为重视海商,但仍然保持着维护丝绸之路的国策。而后期光朝派遣到宋、辽甚至高丽和日本的使者多为乘船前往这些国家。

外交政策及光朝的朝贡体系

大光由于起家是位于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西域及河西,所以极为重视外交。在光太祖尚未称帝建制时,归义军便和宋、辽交好。而太祖称帝建制之后,更是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向宋辽甚至海东高丽、日本派遣使者建立外交关系。光朝文人呼宋为南朝,辽为北朝,而宋、辽文人则呼光朝为“西朝”。而西夏则和光朝长年交战,极为不睦。但最终还是签署“河西之盟”,划定双方国界。也正因为党项西夏的存在,光朝才冒险重金开辟青海道以便商人通往宋朝,而和辽朝的商路则一路穿越漠北草原抵达辽朝南京、西京和上京。

但光朝将自己视为大唐解体之后的继承者之一,虽然明面上交好宋、辽,但如果关系差的话也会蔑称宋为宣武军节度使,辽为松漠都督府,而西夏更是定难军节度使,历代光朝皇帝经常自称“皇唐归义军节度使”。

而对中东各个阿拉伯帝国崩溃后分裂出来的小王朝,光朝可没那么客气。在中东重建了朝贡体系。前光鼎盛时期甚至罗马皇帝也要遣使朝贡,更别说当地小王公了。而后期改土归流中,这些王公也被光朝勒令迁居京城居住,而自己的封地则被光朝的流官接管。有一些不愿放弃祖产的王公起兵造反,但被光朝禁军无情的剿灭,国破家亡。而这些拘禁在京城的王公后人也成为了光朝上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

光太祖张归一承受天命,改革摩尼教,让摩尼教重放生机。而光朝国教也是摩尼教,历代皇帝皆为摩尼教教义之中的“光明圣王”,摩尼教徒在世俗绝对服从的王。

而摩尼教教会也享受着历代光朝皇帝的恩宠,在国都建立总寺大云光明寺,管理普天之下的摩尼教会。帝国律令规定一定人口的州县乃至羁縻国的都城都要建立摩尼寺。而突厥和回鹘人更是摩尼教的忠实信徒,大光朝廷尊崇摩尼教也是出于笼络这些民族的考虑。

而大光虽然尊崇摩尼教,也乐于传播摩尼教。但对于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中东本土宗教也是极为宽容。光朝承袭了阿拉伯帝国对异教徒的政策,对于异教徒只是增加宗教税而国教的摩尼教徒有着免税特权罢了。而对于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牧首,光朝均以厚待以笼络教徒。牧首和哈里发在光朝位居一品,享受亲王级待遇。但被勒令必须定时像光朝派驻的官员汇报。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美利加与伊比利亚帝国

1795年西班牙王子,长腿伊利比亚 于墨西哥城接见美洲各地大中地产所有者,根据每年纳税封为,非世袭的准伯子男爵与骑士。并许诺如果其子弟进入XX军事学院成为军官服役X年,则去除 准 字成为世袭贵族,子弟则为同伯子男爵与骑士。并成为其父兄绝对继承人。

1796年,长腿伊利比亚为XX军事学院校长。

1798年,法国入侵西班牙,后强迫西班牙与其同盟并割占路易斯安娜。

1800年,伊利比亚王子以美洲军官为骨干组建西班牙新军。并向士兵许诺,服役X年之后活得X张前往美洲的船票,一张土地产权证,以及西班牙王家军士的身份。

1803年,由于西班牙拒绝交出其舰队与英国决战,拿破仑出兵西班牙。一路上拿破仑势如破竹。伊利比亚王子见拿破仑难以抵挡就以伊比利亚打起了十六字战术。由于总是在法军大部队到来前撤离 ,伊利比亚王子被西班牙人冠以长腿的美称。

拿破仑虽一路攻破马德里,但补给线早已被切断,只能派兵四处劫掠。某日,拿破仑得知某部劫掠途中遇伏,全军覆灭。又拽掉一撮头发叹道:“西班牙的事情,为什么总是那么糟糕!”

后英国大败法荷联合舰队,拿破仑与伊利比亚王子签定《托雷多协约》协约中,西班牙向法国赔偿XX法郎,并保证不与英国同盟。而法国归还路易斯安娜。

伊利比亚王子于马德里发表胜利演讲,表明,虽然法国兵还是那么的强大,拿破仑依旧是最NB的军事家,但是无畏的西班牙人更屌。

当场宣布所有军官封为世袭军功贵族与骑士,所有士兵为王家军士(继承人可通过服役世袭)所封地产多居于路易斯安娜,弗罗里达与拉普拉塔。少数分布美洲其他地区。(船票很贵,很多白人到美洲要当几年十几年契约奴。)(士兵去美洲要排队,船没那么多。)

并宣布在中央与各州开启议会,王家军士有选举权,贵族骑士有被选举权。州议会议员名额根据各郡纳税与选民数分配,国家议会议员同理。另于各州设立保民官,由军士选举军士产生。

在军队的簇拥下西班牙国王传位于伊利比亚王子。

1808年,由于葡萄牙拒绝加入大陆封锁,西班牙占领葡萄牙与巴西,并对其进行联统。大量军功贵族与士兵被封于巴西。当地大中地产者也被承认为非世袭的准贵族。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惨败,西班牙加入反法同盟。

1814年,因边境摩擦,西班牙与美国宣战。美国迅速动员出大量民兵,但因西班牙方的海上优势,与双方陷入动态僵持。

1815年,拿破仑战败,西班牙国王加冕为阿美利加与伊比利亚皇帝,葡萄牙王室复位,葡萄牙王国归于帝国旗下。并与俄罗斯奥地利建立三皇同盟。

1816年,欧洲军团参战美洲,美国战败,割让山西地区(阿巴拉契亚山)


user avatar   darkstar.k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唐,也称光唐,波斯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受到武惠妃与驸马杨洄等人的诬陷,太子李瑛随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玄宗下令逮捕,抓捕太子时消息走漏,二王收到消息,率各自家丁亲信突破城门,逃离长安。

虽然侥幸逃脱长安,但是因为纠集亲信对抗追兵,被诬陷的谋反大罪已经坐实,玄宗大怒之下赐死太子,旋即诏令天下,凡胆敢收留二王者皆以谋反论罪,二王感叹,天下虽大,竟然没有尺寸立锥之地,为今之计找玄宗申诉已经无门,无奈之下只好扮作西域客商穿越大沙海,远遁西域,先逃出升天再做打算。

当时穿越沙海并不容易,加上二王出逃时也并未带多少财宝细软,虽然扮作客商与波斯商人一同出发,但是条件恶劣,真正穿越沙海成功的也只有半数,最后到达赭时国都城达失干的时候,原来家人里的老弱妇孺大多死在路上。

赭时国也叫石国,国王看见这支唐人商队虽然面露疲态,但是人以青壮为主,又都带着武器,以为是马贼之类,最后还是同行的波斯商人似有似无的透露,这些唐人不像是商人,而像是唐人中的贵族,怀疑是被唐王通缉的两位王子。

于是国王宴请了二位王子,并表示愿意收留二位王子,其实国王的想法是石国离唐土距离甚远,又远隔沙漠,就算把王子抓捕并交回给唐国,自己这边也得不到什么实际好处,而王子似乎还有点战力,不如把王子放在石国北方边境抵御时不时南下劫掠的黠夏斯人(即坚昆人),于是在边境给王子划了一个小小的封地,二王来到封地不禁傻眼,此地相当贫瘠,不利开田,于是只好带着手下以及当地石国村民过起了半游牧半农耕的艰苦生活。

不仅土地贫瘠,百姓贫穷,周边的盗匪多如牛毛,还有黠夏斯人、葛逻禄人等等游牧民族的小股劫掠部队也时不时前来骚扰,二王商议之后决定做出分工,鄂王李瑶学识渊博,农牧之事也略知一二,于是他主抓内政,而光王李琚性格豪爽,擅长骑射,于是他负责训练兵马,对外交涉,同时率领部下对抗外敌,扫清周边盗匪,一时之间传出勇名,被周边诸族传为唐人部落的雄主。

就连石国国王也听说了李琚的勇名,便动了心思,把女儿金丝凯亚公主许配给了李琚,于是唐部落得到石国国王的关照,逐渐发展起来,在十余年中逐渐扫清了周边小部落,鄂王李瑶觉得现在这些四夷畏威而不怀德,在现在的环境里与其需要文官不如说更需要武将型的李琚才能让四夷畏服,所以他干脆奉李琚为部落之长,随着这股唐人部落的日益壮大,李琚的勇名居然随着商队的口耳相传传回了唐朝宫廷之中,玄宗皇帝得知两个皇子逃到西域,不仅没有顾念父子亲情,还派了高仙芝率领大军,穿越沙海去讨伐收留二位皇子的石国。

高仙芝率军来到西域,他收买了多次被二王击退的葛逻禄人,来到石国后又用了计策,先是表示唐皇原谅了两位皇子,希望在石国国王的见证下接回两位皇子,但是暗暗调整了唐军布阵,意欲待二王出现就军队出动,把石国全国连同二王一并剿杀。

李琚等人对高仙芝的说法将信将疑,为了稳妥期间,他扮作牧民在唐军营寨周边查看了一下,见唐军都在打磨武器,喂饱马匹,似乎是准备作战,于是李琚抓了一个外出打水的伙头军卒,果然问出只等城里信号就杀进城里,于是李琚急忙回部落,和李瑶商议后,考虑到唐军势大,不得不放弃那块建设多年的领土,带领族人北迁入黠夏斯诸部落之中。

而过了约定时间,二王迟迟没有出现,高仙芝估计事有蹊跷,但是计策已经定好,也不好放弃攻打石国,于是他还是执行了破国计划,唐军以迅猛之势攻破石国,抓捕了石国国王夫妇,一时之间西域诸国震动,唐军又借此声威,连破突骑施,撒马尔罕,高昌,疏勒,龟兹等小国,虽然没有抓到二王,毕竟掠夺了大量财富土地,报捷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回长安。

石国王子远恩,当时在外狩猎,算是逃过一劫,面对国仇家恨,愤怒之下居然向远在巴格达的西亚大国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求援,引大食军与高仙芝决战,之前阿拉伯帝国刚刚发生政变,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刚刚上位的阿拔斯王朝急于用一场战斗证明自己的统治权,同时也认为这是阿拉伯帝国向东方扩展势力的绝好机会,于是欣然派出大股援军,双方在怛罗斯大打出手,最后本是唐军盟友的葛逻禄人临时倒戈,背刺高仙芝军队导致唐军大败,高仙芝无奈退兵,大食军在西域留下驻军,得以复国的西域诸国纷纷摈弃之前对他们痛下杀手的原宗主国大唐,奉大食国为西域之主。大食国的国教逊尼教也由此在西域得以传播。

二王率部众来到黠夏斯诸部落,无奈过起了游牧生活,不过凭借李琚之前积累的赫赫声威和李瑶的远交近攻之策,唐部落在黠夏斯这边迅速做大,在极大的声望影响下,不少黠夏斯小部落纷纷前来投靠归顺,李琚训练出一支数量可观的游牧军之后,二王商议这样游牧下去不行,还是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于是他们相中了撒马尔罕。由于撒马尔罕城此前被唐军攻破,城门都没有修好,二王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攻破此处,又先后击退了试图来摘果子的葛逻禄人与回鹘汗国,而此地离大食甚远,大食国觉得这里仅仅是游牧部落争霸,也没有争夺价值,便把兵锋从东部收回,在西线与东罗马拜占庭对峙。

占领撒马尔罕城之后,部落各族首领推举李琚为国王,于是二王决定以光王的光为国号,把撒马尔罕改名为光复,意为光复故土之意,于是光国在光复城宣告建国,国君李琚凭借勇名和声威收服了附近黠夏斯人和之前被唐军攻破的西域诸国人,又亲自率部袭击了多次与自己为敌的葛逻禄诸部落,掠夺了大量财富以及妇女人口,葛逻禄人无奈只有东迁。亲王兼右丞相的李瑶把唐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制定出各类律法,并且统一了语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光国从此走上正轨,成为了商队口中的沙漠绿洲海外乐土。而随即唐土爆发的安史之乱,则让大批唐人为了躲避战乱,不惜穿越沙海流亡于此,光国得到大量人口后迅速做大。

区区数年间,大食国愕然发现东部边境居然崛起了如此强盛的国家,于是试图发兵剿灭,但是此时的光国早以是人丁兴旺,兵多将广,于是光王李琚利用游牧军的机动优势,派出小部队频繁骚扰大食军,主力以逸待劳,又联手突厥人的乌古斯部一起击败了大食军队,活捉了大食军的埃米尔。大食国无奈之下只好用等重的黄金赎回,光国可以说是成功站稳了脚跟。而此时收到唐土的消息,安禄山的燕军攻破长安,玄宗西逃,于是李琚决定称帝,并更改国号为唐,意在表明,此乃海外的大唐正统。

安史之乱时期的西唐国

右丞相李瑶发现,西域部族以及大食人与中原人那种实用至上的信仰不同,西唐国内有不少民众都是逊尼教信徒,这些信徒广泛传教,异常虔诚,唐国组织了几次禁教都无功而返,李瑶担心一旦这些宗教做大则国家内部不稳,于是他进言停止禁教,以对此教有兴趣的名义,找来教中长老开讲教义,又询问了手下各族的信仰,然后根据东汉三国的道教系统,捣鼓出一个披着道家皮的糅合中亚各教文化的新逊尼教,取名为真道教。

这个真道教以真主天君为至高神,把逊尼教,火祆教,佛教中的神祗并入其中,称护法大天尊,护法火天尊,无量尊者与慈悲尊者,把逊尼教中的接济穷苦,火祆教的善行论,佛教的普渡众生融入教义当中,又添加了逊尼教的惩罚异教,火祆教的斩断罪恶,佛教的轮回等等系统,让这个混合着整个中亚主流宗教的真道教逐渐丰满起来。

于是在他的推动下,真道教利用国家的势力传教,在一手大棒一手安抚之下,真道教迅速普及到整个西域,他有发动教徒对于周边的不顺从真道教的小部落加以攻打,很快真道教就变成了西域的第一宗教。

在两人不断的努力之下,西唐国逐渐拓展版图,收纳人口,成为中亚的第一强国。等到唐朝安史之乱平息,唐朝朝廷缓一口气的时候,朝廷才猛然发现,西域居然出了一个也叫唐的大国,甚至自称正统,拒绝向本土唐朝称臣纳贡,唐肃宗虽然气愤,但因为安史之乱,国家元气大伤早已没办法像玄宗朝一样发兵西域,只有无可奈何承认既定事实,于是写信给了两兄弟,一番兄友弟恭的谈了一段兄弟情后,答应给他们平反,并希望他们派兵来帮助自己扑灭国内逐渐做大的藩镇势力。

李琚虽然想去,但是被李瑶拦住,李瑶说他是大唐,我们也是大唐,岂有我们向他臣服之理,于是只答应双方通商,其他条件一律无视。

于是出现了东方一个大唐,西域一个大唐的神奇景象,但是西域唐毕竟是四战之地,为了支援战斗,国家需要强大的经济,于是李瑶建议拉拢波斯人,利用来往丝绸之路的波斯商人所带来的利润,建设武库,充沛国力。波斯商人趁机提出希望唐国在战胜大食之后给他们划一块波斯人的自治领土,于是双方达成合作,久而久之,中原本土唐国人就称其为波斯唐。不过这次与波斯人的合作也为几百年后波斯人的独立埋下伏笔。

由于西唐身处中亚,中原王朝如果出兵,势必要突破沙漠,故无法对其产生威胁,而威胁最大的还是大食人,以及北方出现的各个游牧民族,为此李琚之后的西唐国君多次派人出使西秦(东罗马)双方约定合攻大食国,而大食国不得不同时多方开战,很快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国力逐渐一落千丈,而西唐国利用附近资源,建立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经济体系,在中亚地区扎下根基,就算后来中土的唐国分裂,五代十国的动乱让这个西域唐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还由此收留了为躲避战乱前来的唐国移民,一举击败了对中亚虎视眈眈的吐蕃军,成为了当时中亚的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璀璨文明国家。

最盛时期的西唐国

直到后来塞尔柱家族在中亚崛起,此时就像许多大国的末期一样,西唐王朝也逐渐出现了土地兼并过度的问题,国内大贵族大牧主掌权者开始拒绝向朝廷纳税,而朝廷内部贪墨横行,民族矛盾也逐渐凸显,已经逐渐衰落的西唐国已经无力约束这些内部势力,更无法打败突厥人,就算是全力抵御,勉强挡住了塞尔柱家族的东征。

但是也是国力大损,朝臣皇子武将为了夺权而搞了各种宫廷斗争,内部各民族之间开始相互攻伐,中央朝廷只能勉强镇压,帝国又努力挣扎了近百年之后,遭遇西辽入侵和成吉思汗西征的轮番打击之下,整个国家最后毁于战火之中。西唐皇室多次南迁并组织防御均告失败,最后一任皇帝战死在最后一座城池的城门之下,西唐宣告灭亡,国祚五百余年。

最后的西唐国

后来蒙古人衰落,就像罗马之余欧洲,西唐国之余中亚也一样,西域各族面对蒙古人的欺压,开始怀念起那个伟大的西唐帝国,各族首领纷纷自称是西唐末裔,于是西域出现了极多的顶着唐国头衔的小国,被当时中原王朝明朝称为西域胡唐诸国,最后还是蒙古贵族帖木儿打着西唐的名义在光复城建国称帝,帖木儿娶了西唐国的末裔公主,以古唐礼法改名李泰,尊真道教为国教,史称胡唐帝国,中亚地区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就此建立。

李泰提出民族融合政策,希望全部国家的百姓都统一为一个民族,在李泰的铁血手腕之下,一些弱小民族被打散分入唐人当中,李泰镇压了几次民族暴动,其手下谋士提出攻打明国团结国内人心的策略,李泰欣然同意并整顿好兵马,可惜天不遂愿病死在征服明国的路上。而随着李泰之死,胡唐国内部迅速开始争权夺位,中亚一时间年年混战,最后形成胶着之势,谁也无法统一整个地区。

帖木儿的胡唐帝国

在这样的胶着状态中,波斯人首先宣布独立,胡唐国君李泰意欲传位的皇太孙李霹在皇权争夺战中失败被部下所杀,李泰的第四子李沙打着为正统国君复仇的口号进军光复城,并击败了当时光复城的伪帝李虎,成为胡唐国的第三任国君,李虎被击败后逃亡印度,随后他宣布恢复本来的蒙古名,后李虎的孙子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蒙古(莫卧儿)帝国。

李沙成为唐国君主之后,先后击败了不服他正统地位的其他军阀,重新统一了除波斯区域之外的所有领地,可惜波斯人擅长防守,其强大的财力又雇佣了很多来自欧洲的白人雇佣军,李沙多次西征皆无功而返。

李沙死后,由于皇太子早夭,又没有其他皇子继承皇位,宫中就继承人问题吵的不可开交,真道教大天师李玄利用真道教的势力自封为摄政王,并扶植李沙的侄子不满周岁李邈继位,但是李邈体弱多病,终于还是早夭而死。而李沙的堂弟李巡则趁机逃亡波斯,在波斯人的拥护之下,李巡发兵阿富汗地区,击败了当地阿富汗贵族,与李玄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势。

然而新一代的英雄正是发迹于危难,在李巡的波斯军进驻阿富汗,对当地烧杀奸淫横征暴敛之时,当地阿富汗青年哈图与父亲的义子,似乎是胡唐宫廷中某个权贵私生子的义弟哈吉一起带领阿富汗义勇军连连击破波斯军,波斯军后方不稳,而胡唐政府军疲弱只敢固守,于是这对阿富汗兄弟先是吸收了原来被波斯击败的阿富汗贵族的溃兵,又利用山地游击战术把波斯军折腾的够呛。最后竟然趁着波斯王和李训率领的主力与李玄在北方对阵之时,只带少数兵马奇袭并攻陷了伊斯法罕,并在伊斯法罕展开一场血腥的屠杀。

奇袭伊斯法罕

然而这次屠杀也造成了两兄弟的分裂,弟弟哈吉逃往光复城,收到摄政王李玄的保护,哈图愕然于弟弟的逃跑,此时又传来消息,弟弟哈吉原来是先皇李沙的私生子,也就是胡唐国的正统皇位继承者。而波斯人也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对峙,另一路杀向伊斯法罕,试图把阿富汗义勇军斩草除根,于是哈图干脆放弃并一把火烧了伊斯法罕,这座千年古城就此毁于战火之中。随着火焰,本来仅仅是防御家园的哈图燃起了征服欲,意图统一整个中亚,建立新的王朝。

而伊斯法罕的火焰不仅点燃了哈图的野心,也让一部分波斯人尤其是掌握财富的商人阶级感觉到了害怕,于是这些波斯人成为了主和派,试图与哈图谈判并收买他,哈图利用了波斯商人试图和平的心态,在他的诱导之下,试图和平的波斯主和派见无法说服国王居然掐断了前线的粮草,于是波斯军前线士气大乱,哈图趁机击溃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军,并在波斯主和派的配合下,哈图顺利拿下了波斯都城巴格达,给与了波斯商人他们所需要的和平,又下令收编波斯军,组成联合军继续攻打胡唐国。

而在军事天才哈图的训练之下,联合军不管是士气,人才都远远强于胡唐军,联合军几乎是横扫了整个胡唐国的北方,就连号称铜墙铁壁的光复城也被联合军轻松夺下,李玄在真道教信徒的护送下,退守到北部的草原之中,之后死于当地游牧民族的劫掠之下。而哈图的义弟哈吉,此时已经改名为李吉的胡唐国最后一任皇帝,在义兄哈图的军队面前自焚而死。

于是阿富汗英雄哈图重新征服了整个中亚,灭亡了称霸中亚多年的胡唐国,在众人的推举下,哈图成为了新帝国的皇帝,但是到处都有流言说哈图为了帝位居然逼死弟弟,哈图得位不正的传言。就在哈图在光复城举行登基典礼的时候,忽然禁卫军中一名士兵冲向王座,他大喊着为伊斯法罕全城百姓复仇的口号,在众人的惊愕之下,扑倒了王座上的哈图,点燃了装在身上的炸弹。于是这个短暂统一的中亚国家,在连名字都没宣布的情况下,随着皇帝哈图一起粉身碎骨。这便是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哈图之乱,也是阿富汗民族著名英雄哈图的故事。

随着一起毁灭的,还有李泰当年提出的民族融合的政策,而在哈图统一过程中,他许诺的很多民族给他们独立的承诺,在哈图死后,随着中亚的大乱,不仅波斯重新复国,很多民族小国也借机宣布独立,但是他们独立并不久就被西方崛起的奥斯曼帝国的铁骑所碾压。

之后奥斯曼帝国兴起,凭借雄厚的军力和财力,一扫中亚的诸多小国,但是考虑到中亚民族复杂,风俗又与奥斯曼帝国大大不同,如果直接统治则统治成本极大,奥斯曼帝国并不准备直接统治中亚,而是拥立了一位西唐的王国后裔,一个李姓的唐人为唐地帕夏,对外宣称为唐国重新复国来控制中亚,这个唐国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以及东方的屏障,在历史中存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上与波斯的摩擦,多次击退了波斯萨法维帝国的入侵与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反攻,甚至是大清乾隆时代,乾隆征服大小天师的战争中,清军的兵锋也直指中亚名城光复城,而唐国全国上下奋勇一心,终于击退了清军的入侵和多次的掳掠。

不仅如此,这段历史时期里面明末之乱中有不少明人因为躲避清朝的野蛮统治,也不惜万里迢迢的随商队逃到唐国,到了清代更是络绎不绝,时常有大大小小规模的人口逃往西域唐国,清朝不得不封禁了丝绸之路,但是仍然阻挡不了民间的逃亡风潮,面对不断涌来的为数众多的主体民族人口,唐国国君当然是觉得多多益善,于是号召百姓种地开荒,搞出大片的种植土地。有学者统计,从顺治朝到嘉庆朝,有近百万的人口逃往西域唐国。

奥斯曼属国初期的唐国

作为奥斯曼的附属国,唐国也需要向奥斯曼定期出钱出粮出兵,而唐国兵在数次俄土战争之中皆有不俗的表现,让奥斯曼改变朝贡方针,只需要唐国出兵丁帮助作战,而欧洲各国在俄土战争中也见到了唐国军士的悍勇,多次邀请唐国派遣雇佣军出国作战,于是往国际上派遣雇佣兵也成了唐国的一项外汇收入。

由于多年征战,唐国的国内主体民族人口始终不足,就算陆陆续续有了百万人口涌入,唐国也才仅仅是缓了一口气,要想吞并波斯,夺回被莫卧尔帝国占领的阿富汗地区,以目前的国力来说还是很难做到,而且在国际上派遣雇佣军的做法虽然获得了较为可观的财富,缓解了经济压力,但是还是让社会上的年轻人口不断减少。

到了19世纪中叶,沙俄为了彻底削弱奥斯曼,预谋剪除中亚的小国,于是首先就拿接壤的哈萨克人下手,从多次兵锋南下,到建立堡垒逐步蚕食,一方面出动大批军队镇压哈萨克各部的反抗,一方面又诱使小帐、中帐和大帐哈萨克首领向自己臣服。哈萨克人感觉到了来自沙俄的严重威胁,于是去找唐国求助,唐国毕竟是小国,也不敢贸然和沙俄开战,所以也就是收留了哈萨克难民,而贪心不足的沙俄紧接着又设置土耳其总督区,把唐国连同希瓦汗国,布拉哈汗国划入所谓的唐斯坦地区,为了拿下这个唐斯坦地区,沙俄的军队继续步步蚕食,而唐国的保护国奥斯曼帝国此时已经腐朽,也无法因为唐国而贸然和沙俄开战,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奥斯曼土耳其这个西亚病夫的热潮让唐国纠结不已。

眼见宗主国指望不上,沙俄的兵锋又迫在眼前,唐国只得和中亚几国抱团,但是由于人心不齐,加上沙俄从中挑拨,中亚诸国时常出现调配方面的种种问题,而沙俄抓住机会,更是消灭了希瓦汗国夺走了大片土地,俄军兵锋直指光复城。

面对光复城的铜墙铁壁,俄军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绕过光复城,攻打小国布拉哈汗国,征服布拉哈汗国之后,俄军回师,对光复城形成合围之势,眼见光复城危急,俄军却奇迹般的退兵了。

原来同时发生了几件让俄军不得不退兵的大事,首先是刚被俄军征服的布拉哈的浩罕地区发生了民族大起义,沙俄军队不得不再一次回师,在沙俄名将号称中亚征服者斯科别列夫率领下对这次起义进行了血腥镇压,俄军血洗了整个费尔干纳盆地,仅在安集延一地,斯科别列夫指挥俄军用大炮猛轰,安集延城基本被轰平,2万多起义者被埋葬在废墟下。

另一件事就是英国为了维持大陆均衡,不让俄罗斯做大,不惜和法国加入奥斯曼土耳其的阵营,对俄罗斯发动外交照会,而志得意满的沙俄根本不理英法的最后通牒,悍然进攻奥斯曼,于是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为了维持小亚细亚的战线,沙皇不得不抽调从中亚进攻的部队。

另外作为全球搅屎棍的英国,也不会坐视俄罗斯顺利占领中亚,就在沙俄军队从光复城下撤军的时候,安排军队从波斯湾给唐国运去最新式的武器弹药大炮等等,让在光复城的中亚各族军心大振,于是中亚各族在唐军皇太子的率领下,在俄军退兵的必经之路上埋伏,打了斯科别列夫一个措手不及,俄军面对如此猛烈的突袭,毫无战意,丢盔弃甲,斯科别列夫被流弹击中左眼慌忙逃走。于是中亚联军推进到了原来的哈萨克土地上,对当地驻屯的俄国百姓发动了血债血偿的屠戮。在俄国人的哭喊与惨叫声中,中亚的几个汗国,哈萨克与希瓦汗国宣布复国,而布拉哈汗国损失了太多的子民,目前已经没人能服众,于是其境内的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分开自治。经此一战,中亚诸国奉唐国为盟主,立下血盟,约定一旦一国有难,其他数国全听唐国统一调遣。誓把入侵者赶出中亚。

沙俄在输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又在中亚吃了大亏,并没有把责任算在唐国等中亚小国身上,而是盯上了唐国背后的奥斯曼帝国,预谋着要让奥斯曼也付出代价,另一方面,英国在征服印度莫卧尔帝国之后,也把目光看向了中亚,在英国人眼中,中亚最有价值的区域还是波斯的沿海城市,于是决定对波斯出手。

唐国也意识到英国的计划,于是唐国抛弃了历史上的隔阂,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波斯抛出橄榄枝,希望波斯也加入中亚血盟,但是当时的波斯国君并不想接受唐国的好意,在一番战争之后,与英国签下不平等协议,被英国割去了南部沿海的大片领土。

英国觉得中亚内陆不是沙漠就是高山草原,也不是什么值得抢夺的土地,几乎是不屑去争夺中亚内陆的领土,另外英国人也觉得光凭自身的陆军,也未必打了下中亚内陆,这样想来不划算,于是利用波斯的民族矛盾,挑动波斯人去当了炮灰攻打唐国开拓领土,于是波斯人不出所料的在唐国碰了个大钉子。

波斯攻打唐国之后,唐国以及中亚出现了难得的和平,而此时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同治道乱,各地捻军四起导致又一批人口冲破清廷的封锁来到中亚投奔唐国,唐国此时已经拥有了近千万的人口。

于是唐国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抓紧时间建设,请来了不少欧洲的老师与教官,成为了中亚第一个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唐国的军事训练对于纪律的要求,让来自普鲁士的教官都啧啧称奇。

但是和平的时间并不长久,很快俄罗斯对奥斯曼发动了第十次俄土战争,双方除了在高加索地区发动拉锯战,为了中亚攻略,俄军居然派了之前那位失去左眼的斯科别列夫率部袭来,斯科别列夫突袭了希瓦汗国的土库曼人聚集区,并开展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待唐国率领中亚联军前来救援之时,只见整个城市被土库曼人的鲜血染红,而俄军早已拔营转而突袭哈萨克地区。

在作战会议上,唐国名将杨易之否决了中亚诸国提出救援哈萨克的建议,而是不顾沙俄军队在哈萨克的肆掠,率联军连夜奔袭俄军的土耳其总督区的首府鄂木斯克,在被窝里抓获了俄国总督君士坦丁·考夫曼,夺取了俄军粮食大本营,而斯科别列夫得知后路被断,率军前来救援时又被唐国打了个埋伏,斯科别列夫狼狈逃回俄国随即含恨而终。

之后沙俄意识到中亚民族的团结与实力无法被征服,转而对大清实施了压迫,而唐国又借此收拢了来自大清的难民,可以说整个十九世纪,唐国靠着中亚诸民族的齐心与大清的人口输血,俨然成为了中亚地区的霸主,多次打败了试图向波斯湾扩张的沙俄。

19世纪中叶抱团抵御沙俄入侵的中亚诸国

不过由此也催生了唐国的那种目空一切的蛮横与傲慢,唐国人开始觉得要不是自己足够强大,这些中亚国家都得死在沙俄的入侵之下,唐国开始以中亚的霸主自居,在真道教的洗脑之下,中亚的其他民族开始出现逆向民族主义,只恨自己不是唐人,或者干脆加入唐国,享受唐国的近代化生活,以成为二等公民为荣。

而到了二十世纪,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唐国的资本家凭借资本与权势和中亚各国的高层勾结,开始插手周边国家的矿产,强迫周边国家建立铁路,甚至大搞圈地运动,把大批牧场划成工厂,迫使大量牧民被迫进入工厂做工。

二十世纪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浩劫,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并没有给唐国造成什么问题,因为到了此时,唐国和奥斯曼附属国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就算宗主国奥斯曼在战争中多次要求,威胁,乃至最后苦苦哀求。唐国都全然不予理会按兵不动,而是派出雇佣兵去各个战场赚钱,唐国雇佣兵可从来不当炮灰,面对那种填命的战场,唐国雇佣兵甚至可以拒绝参战。

随着一战的结束,昔日称霸一方的奥斯曼帝国迅速解体,唐国也和其他国家一起宣布脱离土耳其的掌控,成为独立国家。但是土耳其也因为一战的愤恨,大手一挥把唐国的里海附近的土地“赏赐”给波斯,这让唐国上下非常愤怒,于是唐国人赶跑了前来接收核心土地的波斯人,但是里海以南的土地却由于主体民族也是以波斯人为主,该地区明面上成立伊朗自治军,实际却倒向波斯从而无法收回,土耳其与唐国正式决裂。

北方沙俄内部十月革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大国苏联的崛起,而社会主义的风潮也刮到了唐国,于是唐国有识之士开始起来暴力革命,趁着大量唐国雇佣军在国外赚钱的时机,革命军推翻了唐国的王室政府,王室成员或死或逃亡民国,这个全新的唐国以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之后与中原五国成立中亚人民联盟,随后一起并入了苏联,成为其成员国。而伊朗自治军与波斯正式合并,成立伊朗。

唐国加入苏联之前的中亚形势

成为苏联成员国的唐国在实行社会主义,以及粉碎封建思想,宗教方面做的总让俄国人感觉不满意,虽然俄国人帮助唐国废除了肉刑,也取消了连坐等严苛的法令,但是唐国还是在某些方面与苏联显得格格不入。不仅如此,人口众多的唐国也在苏联内部的俄罗斯族感觉到了隐忧,为了不让唐国人占领整个苏联,苏维埃政府在任何生产与移民计划都有意无意的忘记了唐国,而一些重大战斗也迫不得已让唐人参加。

所以到了二战时期,唐国虽然作为苏联的加盟国之一,本土未被战火波及,但是也向苏联的东西线战场派出了大量军队,其悍不畏死又诡计百出的战斗风格让德国人与日本人都经常吃亏。

朝鲜战争时期,因为和中国人长相酷似,又被苏联派往朝鲜战场,美国人发现这支“中国志愿军”不管是打法还是作战特点都和普通志愿军存在很大的不同,且这支军队似乎和联合国军里面的土耳其有仇,甚至不惜冒着美军的凝固汽油弹,也要和土耳其人同归于尽一样。在中国志愿军攻入韩国境内的时候,这支“中国军队”更是用俄语打出“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血”的口号,不仅让韩国百姓去趟地雷阵,还把所到之处统统烧成白地,炸毁道路,拔掉电线杆,拆掉所有能拆掉的建筑,在之后的相持阶段,给试图反攻的联合国军造成极大的后勤补给上的困难。这段封存的历史直到苏联解体后才被披露出来,韩国人有很多民间组织试图找唐国讨说法,最后都被唐国政府用“那是苏联政府干的,你们去找苏联算账。”的口气怼回去。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唐国和其他中亚五国纷纷独立,又按照历史习惯抱团,唐国与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成立唐邦联盟。而此时拥有两亿三千万人口的唐国自然就是唐邦联盟的带头大哥,阿富汗本想加入唐邦联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唐邦联盟并没有同意阿富汗的加入。

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唐国

与中国人想象中的那个沙漠绿洲中的汉人国家不同,今天的中国人发现,中亚六国所谓的唐邦联盟,都是打着唐旗号的国家,当地人虽然长相与中国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人大致差不多,也使用汉字,甚至可以和中国人无障碍笔谈,民族服饰亦酷似汉服,但是其他方面却不类中华,糅合的很多中亚民族特征,中亚各民族包括当地唐人蒙古人,也说着一口混杂着西域多民族语法的晦涩语言,一说话就是真主天君的真道教信仰,与中华本土的道教教义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和历史上的唐朝最相似的,莫过于唐国摆出的极其强横甚至是傲慢的个性。

面对中国人,唐人也总是摆出一副“华夏正统”的模样嘲讽中国人以夷变夏,因为唐国还保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男性几乎不剃头也不刮胡子,经常在网上嘲笑中国人被满清留了两百多年辫子的黑历史,所以拒绝称自己为华裔华人,虽然承认与中国人同种同源,但是只肯说自己是唐人,是生活在中亚的那个伟大唐国的后人,面对中国这个理论上的母国又称得上是远房堂亲的国度有一种天然亲近又莫名疏离的复杂感情。

不仅如此,在唐国官方的默许下,民间对于少数民族的不平等对待愈演愈烈,称他们为“来讨饭的中国人”。虽然是中亚六国一起组成的唐邦联盟,但是其他五国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其政权,商业,矿产等等重要机构几乎可以说完全被唐人把持,所以经常有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民族的村庄或者团体作为国际难民逃往中国的新疆以求政治庇护。

而更让中国人恐惧的是,古代中国的肉刑在唐国从苏联独立之后,居然被民选政府作为传统文化得到恢复,比如某个中国旅游团就亲眼在光复城看到一名谋杀亲夫的妇女被判处凌迟之刑时被医生用手术刀一刀一刀的把肉削下来的惨状,也有见到菜市口公然斩首或腰斩的,无一例外的给了当时的中国旅游团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后来在国际社会的施压之下,唐国政府才勉强同意把死刑改成在荒僻的地方执行,但是包括杖刑,游街,枷号示众等等侮辱性刑罚还是得在公共场合执行。

在文化领域方面,当代的唐国与中国产生了很多的冲突与分歧,唐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对于唐朝之前的中亚历史几乎一带而过,从唐朝中期的尤其是西唐太祖李琚的历史大书特书。对于中国的骄傲,比如李白归属权的问题,两国前前后后吵了十来年,唐国始终坚持李白是西唐人的说法,理由是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后来因为中原战乱,本应当流放到夜郎国李白,最后却莫名的被流放去了西唐,并在西唐的蓬莱山(塔吉克人称为伊斯梅尔·萨马尼峰,苏联时代也叫共产主义峰)留下羽化登仙的传说,这样生于斯,死于斯,于情于理都应该是西唐人。这几点说法让中国上到政府下到普通网民都十分不爽,并在中国互联网上给唐国起了个“胡说国”的称号。另外由于身体特征及历史等等的原因,唐国网民在网上给中国人起了“髡人”“辫子”这样的蔑称,而中国网民则反唇相讥,给唐国人取了“胡子”“蛮子”等等称呼。

但是中国文化界却和民间看法大不同,很多中国古文化的学者乃至一些自诩为文艺的人士,时常组团去中亚“寻根”,认为中华正统在西唐,西唐的道教经典《真道诸天经》,小说《太白升仙记》,《太祖平蛮记》,《哈图之乱》,《徐霞客游蓬莱山》,《天命与浩劫》,《杨易之抗俄记》等等皆受到中国文化界的吹捧,甚至某教育家特地写了一篇《中,唐,日夏令营的较量》来吹嘘唐国小学生的吃苦耐劳。

而唐国的文化界却和民间一样,以华夏正统自居,对于中国文艺界摆出的伏低做小姿态,作出一副处之泰然的样子。在他们眼中,唐国是完美的进入现代化同时又把传统文化保存的极好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在宋朝被文人阉割了血性,在明朝被士绅搞坏了道统,最后清军入侵导致成为了蛮夷们嘲笑的辫子国,到了现代又是除了说汉语写汉字变得与美国这样的年轻国家没什么不同,在民国时期甚至还想废除汉字彻底蛮夷化。

因此唐国文化界与中国文化界一拍即合,搞了很多今天看起来价值观莫名其妙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比如大赞沙漠文明吃苦耐劳的《驼图腾》;比如大夸唐国贬损中国的纪录片《汉殇》;帮助李白申遗的纪录片《太白寻根》;大赞真道教贬损传统道教的纪录片《真道》;还有唐军志愿兵来中国帮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电影《长江绝恋》,唐军在朝鲜战场帮助中国击败美军的电视剧《三八线之虎军》等等。

不过随着中国在国际上日渐强大,唐国电视电影里出现的中国人也日渐从原本的猥琐胆小又狡猾的废柴形象逐渐正常化,唐国文化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个多灾多难的远亲国家。

国际关系上来说,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唐邦联盟中的唐人普遍自认为唐国是中亚的主人,唐人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随意欺负唐邦联盟内部其他民族,并把波斯伊朗看成恩将仇报的伪君子,把阿富汗看成恶魔疯子的家园,与这两个邻国的关系极差。

波斯与阿富汗在唐国的历史教科书上的形象非常不堪,甚至远远不如摧毁西唐国的蒙古人。不仅如此宿敌波斯伊朗一直对于其领土存在主权争端,唐国从苏联解体出来,便采取多头讨好的外交政策,在中美俄三个大国之间频繁走钢丝,一方面是美国的盟友,一方面是中国的远亲,一方面又和俄罗斯眉来眼去。只求自己同时获得三国的经济援助,并帮助自己以对抗波斯伊朗,对于美军入侵阿富汗的行为,更是全国叫好,人人赞颂。

更为人诟病的是,两伊战争时期,唐国居然也派了一支军队作为伊拉克的外籍雇佣军团参与了对于伊朗的侵略与掠夺,在伊拉克政权垮台,萨达姆遭受战争审判的时候,唐国居然可以全身而退,并调转枪头嘲讽伊拉克军的凶残与嗜血,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参与过对伊朗的落井下石一样,被全球网民评价为与以色列一起并称为西亚国家最痛恨的两个国家。

在宗教这个层面,这是唐国最自豪的地方,在唐国的努力下,真道教的信仰已经扩散到了全球,几乎全球每个地方都有真道教的信徒,每年的真君诞辰日真道教的圣城光复城与圣山蓬莱山都有来自全球的信徒前来参拜,这些信徒的存在给唐国带来莫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国内其大天师更是成为不输于梵蒂冈教宗的存在。就算在西方欧美各国,真道教的传入也给西方人带来很多新奇的东方体验,到了近代,更是成为很多西方贵族推崇,其养生延命甚至增强某些方面能力的男女双修之法,更是为西方的上层权贵带来更多的欢愉。

而唐国的存在,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更近的平台,比如欧洲中世纪时期,就有中亚传奇大国唐国的正义骑士帮助狮心王理查对抗撒拉逊人的传说,比如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就有男女舞会中茶汤中加入神奇的东方茶叶以增强吸引力的描写。而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也有男主冉阿让落魄之际被一位真道教的道士收留的描写。

而西方人对唐国感悟最深的,就是在近代的那个向欧洲各国派出雇佣兵为钱而战的好战民族,为此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还写了一篇《黄祸论》要求欧洲各国不再雇佣唐国士兵,结果被欧洲各国嘲笑为梦话,这个在当时的欧洲学界引发的一定程度的探讨,因为在当时欧洲人的眼里,多次打败当时欧洲宪兵沙俄的唐国,不管是从肤色深浅还是战绩来看,唐国都没有被简单的分为蒙古利亚人种,甚至都不能算作黄种人,而是被当时的欧洲人类学家单独创建成一个“唐斯坦人种”的科目划到白种人中,因为按照当时的欧洲政治正确来说,黄种人是不可能多次打败白种人的,还是多次打败了很多欧洲国家噩梦的沙俄帝国。

不过这刻板印象导致在当代欧美作品中出现的唐人多半是雇佣军乃至国际杀手等等角色,不过在唐美关系建交之后,好莱坞作品中就像黑人作为主角的嘴瓢队友出现一样,唐人也时常作为主角的强力打手时常出现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之中。

而要是问历代中国政府是如何看待这个唐国的,可能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唐史》的相关记载,唐代肃宗之后的几位皇帝一直把西唐看作是争夺正统的心腹大患,可惜国内各个藩镇尾大不掉,不然肯定会尝试讨伐。

而宋朝则对唐国观感要好上很多,毕竟当时的西唐国是中亚霸主,宋朝需要唐国通过丝绸之路给宋朝运来西域优良的战马,而西夏崛起后商路断绝,宋朝多次试图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海商最后远渡天竺,终于找到了西唐的港口,可惜当时战马走海路不好贩运,但是宋唐两国包括天竺因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直到西唐灭亡,宋朝的商船还在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

之后的蒙古人统治时期不论,到了明代,明人对这个海外的唐国看法远远不如宋朝正面,因为明人抱持华夏入蛮夷则蛮夷的理论,觉得这个胡唐与其说唐,不如说是胡更多一些,所以在整个明代,明代政府对于中亚的各个唐国都是不理不睬的态度,直到明末乱世,大批明代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穿越沙漠,来到唐国。

到了清朝,满清政府与民间对于唐国的观感呈两极化。满清政府总是觉得这个海外汉人建立的唐国会随时组织军队前来光复华夏,所以康熙皇帝就多次试图远征这个唐国,但是无奈中间有喀尔喀汗国,准格尔汗国等等西域大国挡住,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终于可以对唐国用兵之时,其遥远的距离,最后还要穿越沙漠,均给当时的清军士气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最终迫使乾隆皇帝放弃了远征灭国的计划。而民间百姓尤其是汉人百姓,反而觉得这个唐国是汉人的沙漠乐土,在遭受欺辱的时候,很多人会第一时间的想到远走唐国,而当时政权不下乡的满清政权很难对百姓产生这么大的控制力,于是根本拦阻不了前往投奔唐国的百姓,而到了晚清,更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后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甚至有大臣提议,如果洋人真的想问罪处死慈禧,就去唐国组建流亡政府。

而民国时代,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总体而言唐国比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多,一开始很多唐国资本家来新疆投资,后来唐国革命成功之后,民国政府收留了唐国原来的王室成员,视社会主义的中亚联盟为苏俄的爪牙,除了盛世才政府与唐国勾勾搭搭之外,民国总体与唐国几乎没有任何往来。而抗战时期,也有唐国人组成雇佣军前来支援中国的抗战,其悍不畏死敢打敢拼的作风,和一触即溃的国军完全不同,常常让日军闻之色变,不仅如此,唐军完全不在乎什么国际法的约束,毫不在意对日本侨民下手,在一次去东北执行任务期间,一支几十人组成的唐军无所顾忌的屠灭了几个日本侨民村,在当地日军围剿中且打且退,最后在关东军出动之前已逃入苏联境内,只留下一片烧焦的白地和满地日本军民尸体,让日军跳脚。

共和国时期,苏联政府为了拉近与中国的关系,不顾唐人的反对,多次宣传唐人为“国内的中国族”,赫鲁晓夫政府与中国闹矛盾的时候,不惜派遣唐人士兵去边境与中国对峙,意思也很明显,“让国内的中国人对付中国的中国人”。最戏剧化的是,当时的唐国领导人在陪同赫鲁晓夫在东德演讲这样的大庭广众之下,居然气势汹汹的走到赫鲁晓夫的面前,当着全世界记者的摄影摄像机前,一拳把赫鲁晓夫揍到主席台之下。为此他得到了一个“铁拳”的诨名。结果本来挨揍后意欲处决他的赫鲁晓夫去黑海养伤的时候被勃列日列夫夺权。而这位铁拳的唐国领导人在被勃列日列夫软禁数年之后,也被释放回到光复城,当时受到了全体唐人英雄般的欢呼。

苏联解体后,共和国对于这个唐国表现出合作的意向,而面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很多唐帮联盟的商人趋之若鹜,乌鲁木齐到光复城的铁路经过数年终于修好,在双方的经贸合作中实现了共赢,之后唐国也积极参与了中国多方面的交流。随着21世纪新时代的到来,在中国实力越来越强的今天,唐国是积极参加中国的合作计划,还是加入美国对抗中国的阵营,这是唐国在本世纪最大的问题。

本历史位面下的唐邦联盟


user avatar   li-hui-72-47-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中时还真写过,不过有些忘了,现在重新填上再以年表的方式发出来吧(主要详细叙述太长了,而且政治斗争非常难写,设局艰难)


光朝(923—1276),唐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王朝。只写了光朝开国到内地统一部分(928年)和太祖部分(928-943),年表如下:


880年,李阿三出生在光州郊区一富农家庭,排行老三。

887年,李阿三去城里学习算账等技巧,老板见其聪明能干便取名作李添贵,教其读书,并做自家公子黄兴瞻伴读。

895年,因老板相识,投入重臣独孤损门下学习。在此期间的学习为其日后的文谋武略奠定了基础。

890年代末,黄兴瞻中进士。

900年,朱温觊觎唐室,与重臣私下会面打探虚实,其中与独孤损会面时发现李添贵高大孔武,是块练武苗子,独孤损畏惧朱温气焰,只得应允带走。

900-905年,在开封习武,成为朱温府侍卫。

903年,被派往看守到了洛阳的唐昭宗,期间多次与昭宗密谈,昭宗认定他为皇侄,鼓励他复兴社稷。不久为朱温得知,朱温大怒,当即抓捕,即将处决之际,幸得张氏阻拦才免于一死,留在汴州大本营。

904年,因担忧唐昭宗“图谋不轨”,被朱温暗杀。李添贵得知后伤感不已,感慨世态炎凉,渐有离去之心。

905年,独孤损被任命为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使,尚未成行。李添贵察觉到机会,遂冒险上书朱温期望与独孤损同行,大谈为国守南境云云。此时张氏已逝,朱温正想赶走添贵,眼见机会上门不禁大喜,当即同意其为独孤副手,还加派了500人卫队与其同行。独孤损见欲去偏远之地,正犹豫不决时,熟知朝堂混乱的添贵提醒他宜早不宜迟,迟必生变,于是二人带队迅速启程。果不其然,数日后柳璨大发淫威谪贬诸臣,唯有独孤损因已在路途、不再威胁柳璨而幸免。

905年底,已自任数月静海军节度使的曲承裕见独孤损到来,在其子曲颢劝解之下仍然不肯交权,独孤损拿出委任状,晓之以理,静海军大部选择归顺。然而曲承裕一意孤行终于造反,李添贵深知曲氏为当地豪族,经营已久,战事不可久拖,率军奇袭大罗得手,一举俘获曲承裕父子,初步显示了其军事天分。交趾割据数年后终于回到了朝廷怀抱里。

907年,唐朝灭亡。独孤、李二人上表归顺后梁。天下大乱,唯交趾成为一方乐土,李见形势如此,心知后梁无道,遂隐有统一之心,提议独孤招揽逃难士人,独孤应允。南逃士人听说了交趾安宁后,不少投奔交趾,委以官职。同时,靠着侍卫经历学到的一身本领,李在内部比武中连胜将领,逐步于军中建起威望。

909年,李添贵以进贡名义北上,沿路收买了不少失意人士,并遇到了因不肯依附后梁权贵,升迁无望的黄兴瞻。一番交谈之后,兴瞻当即决定弃官前往交趾,并指出后梁为晋王所累,已无力触及安南,正是招兵买马的好时机。

910年,独孤损病逝,李添贵即为副手,人望也高,便接替为静海军节度使,上报开封。励精图治,扩大税源的同时,开始操练兵马,在占城战争与山蛮战争中逐步得到锻炼。

910年,李添贵治下的交趾

911-912年,不服管制的牙将联合起来发动叛乱,李添贵平乱的同时选择了改革制度:土著大族里打击不服管者,任用追随之人(如曲颢);逐步提拔北人为将,替换土著将领;摧毁牙将文化,树立唯一核心等。经此一役,北人士人将领逐步占据朝堂,土著势力除战队坚决者外被排斥清扫出局,势力大减。

912-916年,交趾大治,李添贵统治日益稳固。同时树立高士廉等先贤为榜样,鼓舞交趾上下前往中原建功立业,交趾军对于出征北方士气渐涨。据有了富足之地的李添贵,终于要开始了他的一统进程。

916年,准备充足后交趾军海陆并进正式出征,连占邕州钦州廉州等数十州县,打了新建立的南汉一个措手不及。

917年,浔州之战大破南汉主力,刘隐气愤逝世,转瞬之间南汉灭亡已成定局。

917年底,交趾军到广州城下,刘岩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交趾反攻拿下岭南之地。马楚见岭南战乱趁机占据连州。

918年,休整之后进攻马楚,连破马楚数十城,从桂州一路打到湖广境内。马楚深感交趾军战斗力强悍,便遣使求和,李添贵因战线过长后勤紧张而同意,背后疏通粮道。

919年,粮草充足的交趾军沿湘水进攻马楚,此时马楚内部发生哗变,内外交困,最终只得投降。南吴闻知交趾小小一隅之地竟然发展到如此地步,便委派使者试探虚实。李添贵接受黄兴瞻建议与后梁、荆南修好,同时在迎接使者时故意示弱,宣称自己的功业仅仅是因为南汉、马楚内乱,趁虚而入罢了。使者信以为真,回去报告。

919年冬,越过罗霄山脉进攻南吴,沿途释放杨徐谣言蛊惑人心,损耗南吴民心。

920年,洪州府(南昌)之战久攻不下,同时吴军援军险些射中李添贵,得亏卫队死命拼杀才勉强突围,是为其人生最惨重一役。

920年夏,江西连降暴雨,李添贵趁势引水灌城,终于击破洪州,南吴损失惨重。

920年秋,闻知徐知训引发兵变内乱后,交趾军一鼓作气进逼金陵,知训被部下朱瑾杀死并投降,南吴大势已去。同年冬李添贵入江陵,南吴灭亡。

921年,钱镠知晓李添贵为唐昭宗内定皇侄的故事后,见其兵锋日盛,有统一之姿,便决定率军投降。

922年,交趾军大破闽中,东南一统。后梁陷入晋梁战争,无力涉足南方事务。

923年初,李添贵在金陵祭天,宣告称帝,因从光州开始发迹,故国号为大光,年号建统,并与晋王存勖夹击后梁。同年后梁灭亡,晋军进入开封府称帝后唐,光军亦攻下了宋州府(商丘)。

光朝占据的宋州,严重威胁了后唐对交通枢纽开封府的统治

923年,光唐联盟破裂,初次交锋失利,但守住了前线的宋州。宋州的存在使得开封府面临巨大威胁,后唐如鲠在喉。

923年底,鉴于常年征伐,士兵疲惫不堪,李添贵决定暂时避开后唐锋芒,转而整顿内政,为下一次作战做好准备。同时遣使与后唐修好,为表诚意愿意献上宋州,李存勖见此大礼自然高兴,便接受了光朝的建议。由于存勖灭梁后骄横之心渐涨,加上曾击败过光朝,得了宋州后对东南便丝毫不放眼里,休整之后反倒将箭头转向了西南的蜀地。

925-926年,后唐灭蜀,但却陷入了君臣猜忌内斗的死结,郭崇韬被杀,后唐诸军进而演变成造反。李添贵眼见时机已到,便以替存勖“清君侧”为由发动北伐,宋州投降,再次威胁开封;存勖旋即死于内乱流箭。

926-928年,李嗣源匆匆整合部队后与光军决战,光唐战争进入白热化。

928年,经过三年艰苦战斗后终于攻破洛阳,李嗣源被俘,后唐被灭。光军势如破竹一路拿下了河北、河东与关中,尽收后唐之地。而在之前数个月,西川节度孟知祥眼见光军势不可挡,心知自己抵抗无异以卵击石,便选择了献土投降,给了气数将尽的后唐以最后一击。

至此,自907年唐朝灭亡后,历经21年,大光王朝终于以交趾一隅之地,奇迹般地完成了统一,并成为了最后胜利者。


————————————

更新:

928年初步统一时光朝疆域

929年,开始清扫各地牙将派系,服从安排者可得良田房屋回乡养老,执迷不悟者格杀勿论;契丹试图趁光朝立足未稳入中原劫掠,被守军击退。

930年,重开科举;同年各地牙将叛乱爆发,尤以河东河北最为严重,李添贵顶住朝臣压力下令平叛,试图彻底消灭为害一方的牙将阶层。

931年,为加强交趾与内地联系,在疏通潭蓬海上运河的同时,大力扩建交州至桂州官道与水运,便利了内地与交趾的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交趾对中央的认可度。

扩建交-桂官道,加强统治

932年,彻底平定“牙将”之乱,河东河北诸镇牙将及亲属被杀者有十万之巨,藩镇从此成为历史;同年定难节度派使者入朝朝贡,添贵要求定难纳土归降,使者不知可否,只言回去告诉节度再行商讨,宴席气氛不快。

933年,因金陵地处东南一隅,对北方治理多有不便,朝廷开始讨论迁都事宜;定难接受光朝赐予新定难节度封号,却拒绝了纳土归降,同时出兵延州(延安)烧杀抢掠,掠夺而回;李添贵愤而决定亲征,于西北战场杀死定难节度李仁福,因受阻于其子李彝超,未能彻底消灭定难;定难见势赶紧上表称臣,并表示愿归还延州被掳百姓,光军撤军。

934年,朝廷决定扩建开封城池,疏通水道,以开封为未来新都。

935年,经过充足准备后,添贵再度亲征,李彝超闻之被吓死,其弟李彝殷继位,继续上表称臣,表现极为恭顺;光朝要求必须纳土归降,定难李氏全族迁入金陵方才罢休,李彝殷表面应允,背地里则整军备战。

935年底,探子回报定难军操练情形,李添贵决定主动出击。

936年,大破定难,俘获李彝殷全族,迁往金陵,李彝殷逃往地斤泽,伺机东山再起;李添贵采纳黄兴瞻建议,招降党项诸部。

937年,李彝殷由地斤泽复起,不少部落愿意追随,继续反抗光朝;李添贵决心彻底灭掉反复无常的党项,数战连破叛军,深入地斤泽大开杀戒,血流成河;李彝殷欲投奔其他部落时被活捉,连带其他部落一并入了屠杀范围,党项迎来末日。彻底屠杀之后,党项已到“十不存一”的地步,至此消逝于历史长河。

938年,添贵回朝,并迁关中百姓入定难数州,充实边境。李彝殷全族因负隅顽抗,拒不归降,下令全部处死,李彝殷其人则惨遭凌迟,肉块拿去喂狗。事情传到灵州,灵盐守将自知触犯天威将无法收场,遂决定纳土归降,添贵非常高兴,赐其高官闲职,良田百亩,于金陵终老。

939-943年,天下大治,添贵逐步进入晚年,中途欲北征契丹,因身体不佳而被迫放弃。

943年,光朝开国皇帝李添贵病重,同年便驾崩于金陵,得庙号太祖,从而以体面的方式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user avatar   xiao-yi-de-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据说晚清灭亡是因为慈禧昏庸的统治,可是又听一些人说有内因和外患,那么晚清灭亡是因为什么?
user avatar   jerenting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据说晚清灭亡是因为慈禧昏庸的统治,可是又听一些人说有内因和外患,那么晚清灭亡是因为什么?


  

相关话题

  把几个著名作家的写作风格融进一篇文章中,感觉会是怎样? 
  历史上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的文人在沦为鱼肉时都有过什么悲叹? 
  怎样看待网上有人用《三国志》来批判《三国演义》?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如何评价后三国时代的大将羊祜? 
  历史上,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元朝除外)这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有哪些关于「哑人」的故事? 
  为什么一战的防御工事无法抵挡二战中的装甲部队? 
  现代伊拉克人、埃及人会对古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产生自豪感吗? 
  「农业学大寨」到底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裴子野《女史箴》中“绿衣虽多,无贵于色”中的“绿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辛德勇老师的《制造汉武帝》?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