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要从公孙度、公孙康威震海外说起,要从袁谭、袁尚兄弟开始分析,要从吕布、公孙瓒、陶谦、刘繇的角度去理解。
从前曾经随便说几句说出个高赞回答,内容不多,因为汉末群雄均强的概念能得到广大网友理解而受关注。
当中原诸侯正混战之际,公孙度在辽东诛杀豪强一百多家,巩固了境内统治,稳固的局势令青州百姓大规模迁移到辽东避难,营造了新一轮的闯关东风潮,其中闯关东的名人里就有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
史书没留下公孙度详细征战史,可东北的强大势力全都惧怕他。东汉时期屡屡侵境的高句骊王伯固,需要派兵协助公孙度讨伐富山贼,夫馀王尉仇台向公孙度臣服,辽东西部的乌丸也被打蒙了,他往南派遣柳毅入侵山东半岛,直至曹操逐渐统一北方,柳毅势力才被张辽所消灭,公孙度如此威行海外,赫然是东北的霸主,奠定了三国中第四国燕国的基础。他在辽东已跟刘焉、刘表一样行僭越之事,因地方遥远,比刘焉、刘表做得还要出格,却也说明公孙度一定的实力。
公孙康继承后持续称霸东北,曾出兵进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把高句丽打到分裂,拔奇率着一部分人投靠公孙康,原本臣服高句丽的胡人也都背叛了高句丽,伊夷模只得东迁去建立高句丽的新国。同时他又派公孙模、张敞等重新开发带方郡,打爆当时的韩国(《三国志》写的就是韩国,“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将今北朝地区纳入版图。此举使半岛势力感到恐慌,倭韩向公孙康势力臣服,从邪马台女王卑弥呼后来响应过公孙渊号令看来,这里的倭是指日本算很确切,只是缺乏更多具体的描述。
公孙度、公孙康父子在三国时期的君主中也不算顶尖。
袁尚、袁谭作为当时败家的代表人物,能力普遍被看得很低,可却非是不堪一击的人物。
袁谭在汉末独立率军拿下了青州,他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意味着最西部的平原和东部的北海都在他控制范围。公孙瓒巅峰时期曾经控制了清河、渤海,断绝了冀州与青州的接壤,田楷和刘备还屯兵在齐国,袁谭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袁绍开辟了侧面战场,到后来几乎占有青州全境,仅剩北海、东莱部分地区有受到臧霸、柳毅所控制。
换个“似是而非”的说法袁谭跟乐毅一样攻占了齐地七十余城。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曹操的本纪掩饰了不少他的败绩,因而他许多胜仗看上去都打得顺风顺水。《后出师表》则揭露了曹操许多败绩,其中有一段:“危于祁连,逼于黎阳”,乃指曹操与袁尚、袁谭交战期间的事情。
危于祁连被认为曹操在邺城外的祁山上曾吃亏于袁尚,逼于黎阳在《后汉书.袁绍传》写的到很明确,袁尚、袁谭与曹操交战兵败后退回邺城,曹操追击深入,被袁氏兄弟逆击而败。袁谭想趁曹操撤退在黎阳渡过黄河之际发动偷袭,袁尚却不肯给予袁谭任何支持,坐视曹操逃回兖州。
单看曹操不算什么,可以想想当时明确参战的将领有程昱、张辽、乐进、李典。没错,让孙权止步于合肥的那三人首次在黎阳会师。曹仁、曹洪、曹纯、韩浩、史涣、张郃、徐晃、许褚大概率也在,但史无明确记载。
袁谭虽然挺能打,可统治水平不行,他所统治的青州行政相当混乱,且有极其残暴的军阀作风,领土很快走向破败。即便如此,袁谭仍统治了青州长达十年,手下仍不乏王修、管统这样的忠臣。
袁尚的能力则有可能在袁谭之上,史书记载袁绍是因为袁尚长得漂亮才中意于他,《典略》和《后汉书》则记载袁尚有“勇力”,这自然是指袁尚力气过人,亦指其人的气质,他为了孝顺母亲刘氏,诛杀了袁绍五位妾氏全家,就说明是一位杀伐果断的狠角色,袁尚大概是属于孙策类型的君主,这就不难解释袁尚何以能两次在正面交锋中击败袁谭。袁绍能选中他,袁尚绝不可能太弱,至少不像刘璋、刘琮之辈。
与其说袁尚、袁谭兄弟无能,不如说这两兄弟都太强势,彼此无法相容,附带还有个表兄高干在并州图谋割据,使坐拥四州的袁氏集团走向分裂,被曹孟德花了八年才逐一击破。
吕布、公孙瓒凭武力攻占州郡,吕布一度虎步江淮,公孙瓒巅峰时期攻陷了半个冀州、半个青州,还将军势抵向曹操的兖州,但都因为善战不善统治走向败亡。
陶谦入徐州以前都已经才名出众,曾与皇甫嵩大破叛羌(韩遂、马腾),与董先生、孙文台是西征的名人。统治徐州期间亦曾营造稳定局面,手下的泰山兵、丹阳兵是相当有名的军事力量。袁绍的讨董联盟分裂后,陶谦号召前扬州刺史周干、琅邪国相阴德、东海国相刘馗、彭城国相汲廉、北海相国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推举朱儁为盟主,起兵讨伐李傕等,因朱儁辞谢而告终。
此举却可以看出陶谦当时的号召力之强,在中原仅次于袁绍、袁术。他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豫州、青州,并曾联合公孙瓒,主动侵略曹操领土。陶谦与曹操决战兵败,固然源于他不如曹操能打,次要原因还有部下笮融临时偷走广陵、下邳、彭城三郡钱粮,顺带谋杀了广陵太守赵昱,使陶谦无法有效运用徐州资源对抗曹操。
陶谦对徐州统治曾造就“百姓殷盛,谷实差丰,流民多归之”,称的上是允武允文的平衡型君主,稳定时期比吕布、公孙瓒更有优势。但他和袁谭、孔融一样喜欢任用小人,统治的末期就已露败像。无怪当时的徐州名士张昭、赵昱都不愿为他效力,只有王司徒曾真心为他效力。此后,刘备、吕布虽入主徐州,都没能够恢复到陶谦巅峰时期的号召力,这当然因种种客观因素所造成,却能说明要像陶谦一样全控徐州并不简单。
我之前专门对比过袁术和刘繇的实力,这里不多展开。简单讲刘繇与袁术一度陷入对峙局面,要不是孙策以BUG形式登场,假设让刘繇稳住江东格局,号召薛礼、许贡、王司徒、朱皓连成一势,他就是再一位刘焉、刘表。刘繇本有儒士之名,加上他封锁长江达一年,已称得上文武双全。
以上败者放到历史长河自是无足轻重,放在群雄割据的汉末可都是风云一时的人物。
没提袁绍、刘表、孙策三巨头,是因为我认为他们比以上人物都强,他们开创的功业实际已到裂土称王的程度,只是当时汉朝廷威望仍在,政治环境还不适合直接称王,他们实际上与两晋时期那些廉价的皇帝没区别。像公孙度父子霸业可以用稍近的慕容廆父子或遥远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强行比较一下。袁绍势力能类比西晋末的刘渊,刘表势力似隋末的萧铣。
袁绍在河北在仁政之名,对公孙瓒的攻势犹如鬼神,他的能力一向都被低估。他与曹操一样是多边形选手,两人即便有差距实际差的并不太远。刘表是一位和平年代必是三公的杰出人物,他缺乏征伐的雄才,在乱世中较为劣势。他可不是文弱书生,青年时曾参与166年的辛亥政变。解禁后受何进征用,转任统领禁军的北军中侯。《刘镇南碑》为此写道:“幕府礼命,集于北军。督齐禁旅,如罴如熊。”
这就解释刘表为什么有单骑入荆州的胆魄,他在荆州冷静判断出形势,先使用阴险的权谋稳固统治,再推行仁治,统治荆州长达十数年之久,就已胜于过袁术、陶谦、吕布、公孙瓒之辈。
孙策与袁绍、刘表差别在他的继承人孙权能守住家业,他末期统治实际已流出不稳迹象,是孙权把孙策留下的统治弊端给修正,孙策在世则未必能够做到孙权的统治效果,至少孙策本人就这么认为。
袁绍手下有审配、沮授、田丰,却未能让那些人尽施展才能。刘表手下有蔡瑁、蒯越、蒯良,却受荆州派系和本人性格缺陷束缚,没能有效收拢北方流入的人才。孙权能够整合江北、江南人才,使周瑜鹰扬于赤壁,吕蒙、陆逊得志于荆州,陈寿都不禁感叹孙权识人的才能。袁绍、刘表手下那些人才在史书上能力展现度不足,除去缺乏史料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缺了一位能够任才的君主。
即使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袁绍、刘表一样毛病,江东政权仍因他多年经营,没有立即崩溃。横向比较孙权的确不见得一定强于袁绍、刘表、孙策,这几位各有所长,各凭优势完成了大割据,差不多在同一条线上。
别说从君主领域看待孙权是否无能,寻常人可以想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达到八强的人物有多强。“内卷”时代中自己又是什么样定位。孙权这种挤入八强的选手都无能,韩遂、马腾、张鲁、刘璋、高干、王匡、张绣之辈算什么?要知道韩遂、马腾已是从无数败者中脱颖而出的强者。
虽然洪七公、欧阳锋很厉害,寻常的强者都难以触及丘处机、欧阳克、梅超风、朱子柳的领域,能成为代理掌门人尹志平就不错了,毕竟想进入曹操、任我行不佩服名单都需要资格。我有点不明白有些人使劲把曹操、刘备、孙权使劲黑得飞起,想证实三国只是个菜鸟互啄的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