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审稿人,最不怕的就是那种没怎么看不负责任的错误评价和贬低。
因为最终做决定的是编辑,只要对方说错了,什么实验都不需要补就可以揪住对方的错误找编辑申辩,进而降低对方审稿意见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
审稿最怕的其实是被内行抓住一些真实存在、可大可小但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纠缠不放。这种能不能过关就看你造化了。
看了你的提问,盲猜你是个在读研究生,而且发表论文不多,否则不会因为这么个意见就火气这么大的写个主观情绪这么大的问题,颇有失科研人员的严谨和理性。此外还犯了很多博士生常犯的错误。
这里面,大多数内容就是完全站在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这个态度非常像是闺蜜间相互诉苦,不管自己做得怎么样,直接放大她们男友的小错误大骂渣男。。。
你看,你对审稿人的评价:不负责任,看都没看,对此领域没有足够的了解,犯常识性错误,草率的。。。短短没多少字,你就直接给这么肯定而主观的评价了。整体感觉上,至少你对审稿人的评价,非常有可能是有失偏颇的。当然可以理解,毕竟你论文被拒了,心情不好,说一些比较主观的评价,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正常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论文的写作是需要尽量客观中立的表述的,希望你的文章中没有比较笼统和主观的“吹嘘”自己的工作比别人好的。我们文章中当然要说我们比别人好,但是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给证据、最好是定量的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多少提升,而不是笼统的说别人的工作不好,我们的好。
创新性好,应该包含两点,一是和前人的工作相比有明显不同和进步,二是这个进步的改进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从你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你的工作和别人是有不同的(没有撞车),但是有没有更有意义的进步?如果只是不同,而没有进步的话,那你发表文章的档次肯定要比你没撞车的文章至少低一个档次。其次,你这个不撞车的改进是有意义的么?工业上或者科学上需要么?
因为只看到你的提问,没有看过你的论文。这个你需要注意下,是否明确说明了你的工作和前人的工作相比有什么不同和进步,而这个改进是必要的。
这个很好理解,创新点有好有坏,不能说你有创新点就能发nature吧。
举个例子,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输运机制,发表在某4分左右的末流top期刊上;随后又写了一篇,研究了它的主要影响因素。你看,我第二篇文章不同和进步是有的,同时我们这个影响因素对于如何调控物体的输运也有意义。但是期刊给拒了,就是创新性不足,大概意思是我们这个只走了一小步,进展缓慢。这第二篇文章我们最后投了一个不到三分的三区。
还有一个我同学的一篇文章,我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我同学拿这个理论描述了各种经典模型。然后投稿到之前研究这些模型的时候经常投稿的那个杂志,被主编很气愤的拒了,说:我们这边已经有many many many的这种论文了。有创新性么?当然有,我们用了新的理论,描述也更准确了,也有意义了吧,但是该杂志只是早几年收了很多这种文章,现在这个类型的文章已经过时了,只能投更差一点的期刊。
回到你的文章,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创新性足够投稿这个杂志呢?是不是因为,你看到过这个杂志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呢?如果是三年之前了,那你得注意了,你这个工作,很有可能创新性已经配不上这个期刊了。尤其是三个审稿人,两个审稿人明确说明你创新性不足,那至少是他们认为你的创新点是不足以投稿在这个期刊上的。这种由于创新性不足而拒的问题,越高的期刊越明显。考虑稍差一点的期刊吧,你可能真的投高了。
说到写作,你可能觉得就是文字表述正确,没有文字错误,没有语法错误。但其实这只是最最基础的,一篇好的文章,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
首先问你几个比较冒犯的问题,你说他们“对此领域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你为什么没有在引言里面介绍清楚你的这个小领域呢?你说他们“论文连看都没仔细看”,为什么你的论文必须仔细看,或者说是精读,才能理解你做了什么呢?你说他们“犯常识性错误”,你这个常识性错误是不是值得你们这个小方向的常识?如果是的话,你为什么不写的通俗易懂到大同行,甚至其他专业的人也能看懂呢?
说实话,讲到这里你肯定觉得,“你这不是难为人么”,“你行你上啊”。
你要这么说的话,我就得说,我上我真的不行。。。
我们课题组在写作上要求还是挺严格的,我读博的时候,我写的文章会给师兄(留校的副教授)修改,来回修改十来次,引言都要重写至少三五遍的那种;然后师兄修改甚至重写到面目全非,再发给大老板,老板会继续帮忙修改和重写。我前四五篇文章,基本上每一篇从我写好到不知道还能怎么改,到正是投稿,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也是因为这么手把手的修改,学习了这么久,我虽然自己写的还不太行,但是能够看出来写的有什么问题,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了。
(a) 首先,你文章的写作应该让非专业的人读得懂,至少是大同行的人能看懂。
如果你的文章只能你们小方向,小领域的人才能看懂,那你可能很难投比较好一点的期刊。因为很多好的期刊,覆盖面积很广,甚至都是综合性期刊,需要不同专业的人看。
此外,一般审你文章的审稿人,可能都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
因此,我们写的时候,要尽量通俗易懂一点。
举几个例子,比如这样一句话:
“超疏水表面,在防水衣、车窗玻璃、热交换等领域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很平常一句话,仿生相关方向的一看就都知道怎么回事了,甚至我们小同行都知道为什么超疏水表在防水衣、车窗玻璃、热交换等领域有前景。但是,大同行,或者其他领域的,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超疏水表面。
比如一个专门做车窗玻璃的,压根不知道什么叫超疏水表面,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他们领域有用。
所以,你可以写成:
“超疏水表面,也就是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由于具有自清洁、防污、减阻等优异性能,在防水衣、车窗玻璃、热交换等领域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这样,他就知道了,这种表面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具有自清洁性能,所以可以用到车窗玻璃里面,保持玻璃洁净。
采用类似写法,将很多专有词汇,用很短的语句做一下简单解释,这样几乎没有增加多少篇幅,但是会让读者、尤其是非同行的读者更容易理解你所说的内容。我上面举得例子还是一个现在已经很常见,且是一个没有歧义的固定专有名词。你可能觉得,他不会直接百度下么?你想想如果是这样一个词,在你们专业或者你们小方向,这个词是有特定含义的,但是在普通说话的语境中,却是其他意思。举个例子,力学里面有一个增强增韧,这里面的增强,指的是强度增加,而不是性能提升,比如韧性增强的时候,我们会说增韧,不会直接将韧性增加说为增强。但是,如果一个非力学的,看到我强度增加了,韧性降低了,然后我说增强,他可能会疑惑,不是说增强了么,怎么韧性降低了还叫增强?
上面这个增强增韧这个,是我临时想的,是一个学力学的都知道的概念,所以一般也很难有这种误解。但是,你小方向上面,很有可能会有很多这种,容易引起别人误解的单词。所以在你指责别人犯常识性错误的时候,当你觉得别人对你的领域不是足够了解而误解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写这篇文章,才能让不同专业的人都尽量理解?而不是写一篇只有你们小方向上几个课题组、三五十个人才能看懂的文章,然后孤芳自赏。
(b) 其次,你应该引导读者,而不是让读者精度后自己去感悟和理解。
你段与段逻辑关系清不清晰?衔接是否自然?句与句之间是否有联系?甚至于这句的开头是否就是前一句结尾暗含的东西?你的段落是不是总分的结构,让人一开始知道你下面讲的是什么?甚至你是否用了相同的句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比如,我写一个引言,
第一段我这么写:“石墨烯,作为一种新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在电池、耗能材料、海水净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第二段我这么些:“人们对于石墨烯这种优异性能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例如,A认为。。。。”
段和段之间整体上是不是挺有联系的?但如果第一段比较长,扩展开以后他有三个意思:1,石墨烯是二维材料;2,石墨烯的性能;3,应用背景。单从这一段看,完全没有问题,逻辑很顺畅,逐步深入。但是,下一段开始讲的是他的性能和机制,也就是下一段跟上一段结尾的应用没有关系。如果你第一段写的比较长,可能读者按着你的逻辑已经从性能跳到应用上面了,你突然再说回性能,就会有突兀的感觉。
所以,你可以改成这样。
第一段我这么写:“石墨烯,作为一种新的二维纳米材料,在电池、耗能材料、海水净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这得益于他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
第二段我这么些:“人们对于石墨烯这种优异性能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例如,A认为 。。。”
这样子改了以后,第一段逻辑还是比较顺畅,而且下一段的开始,就和上一段的结尾呼应上了。这样子前后衔接,读起来就会更顺畅,整个逻辑是一条线的,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反复横跳。
你肯定会觉得,这有什么用,单看这个,用处确实不明显,因为内容太少。但是,如果你全文都是类似于这样的结构,你每一句都和下一句连接很顺畅,我按着你的思路一口气读下来就了解了你说的意思,毫不费力。但是,如果你只考虑了大致的逻辑,文中写作比较随意,没有好好斟酌。甚至后边写着写着突然又开始解释前面的东西,甚至文中突然觉得这个和另一个东西相关,加了一句和这段没什么关系的一句话,整个文章读起来就会感觉,你再说啥?你说到哪儿了?甚至不要说引导我了,我读了三四遍都没有搞清楚你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这样非常影响别人对你工作的评价,再加上如果你创新性也一般,那就直接笼统的给审稿意见了“创新性不足、写作较差、逻辑不通”等等。
(c) 最后,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强调,确保别人注意到你的重点。
一定要知道,你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加以强调。以创新点和结论为例举两个例子。
创新点:我看过很多人初学者的文章,或者一些不好的杂志上的文章,引言都是这么写的:前面肯定还是先写研究背景,然后研究现状,等写完研究现状之后直接一句话:“但是,这种材料优异力学性能的物理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了**”。这个总结就非常不好,完全没有强调出来你工作的必要性。而且,这么短短的半句话,如果不是专门去找,可能都忽略了。所以一定一定要多强调。
例如,你介绍研究现状时,讲性能的研究现状的时候就开始找合适的地方说,人们很关注他的机制啊,性能的机制不清楚啊,但是他们只关注了性能啊。甚至,你研究现状专门写一段,“人们也比较关注材料的机制,例如谁谁谁通过什么侧面了解了什么机制,谁谁谁通过模拟提出了机制”。
然后另起一段,用足够的篇幅总结,“但是,这种材料优异力学性能的额物理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例如,虽然他们也做了一些机制的研究,但是材料不完全一样啊;几个人提出的机制矛盾,不能合理描述啊;只有某些性能的机制,但是另外性能的机制还不清楚啊”等等,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一个更具体的创新点。这样,不仅更具体,不那么抽象了,更重要的是你通过详细的描述强调了你的创新点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别人认不认同是一回事儿,但是,他们一定会注意到。
结论:其次,还有你的结论也要强调。比如,很多人制备了某种材料,做了拉伸曲线,然后给出结论,你看,我们的材料性能很好,或者我们材料的强度随着填充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不够,一来篇幅太短别人可能没注意到;二来没有深入的说明和对比。你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用足够的篇幅来强调的,详略得当嘛。你用大量篇幅说你怎么做的是不够的,你需要有有足够的篇幅说明,你的结论为什么好。
例如,你说自己材料性能好的时候,不要单薄的说自己的性能好,你要做横向对比,别人的性能都是什么,我和他们相比性能提升了多少,甚至直接画图说明你的性能提升了多少倍。这样一对比,别人才会注意到你的性能确实好。不然,人们只是以为你研究了下他的性能,根本没注意到你性能有什么提升。
再例如,你说你材料的强度随着填充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也要做横向对比,别人谁理论预测了填充物含量对强度怎么影响;谁实验做出来了怎么影响,我们和他的区别是什么,甚至由于有结构的优化,提升的更多了。等等,这样就强调了你们的研究是合理的。
通过详略得当以及横向对比,你就强调了你的结论。而不是需要别人刻意的去找你的结论。
(d) 最后,你的文章最好能让人只粗略的看十分钟,就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你的工作?
我现在泛读文献怎么读,先看下题目,知道了重点研究;看下摘要,大略知道你研究的是什么;看下引言中研究现状后面,However后面的那句话,知道你的创新点;然后看正文里面的方法部分,了解你具体是什么材料、成分、模型;最后,看你图片和图注,知道你都研究了什么因素。正文里面的文字,我可能都不看,除非是某一附图我觉得很重要,我才会根据图的标号,去正文看哪些是描述这幅图的。
好的文章,就需要在这些特别重要的地方花心思。以图片为例,当你对比两种材料微观变形不同的时候,直接用同样颜色的圈儿把两种材料的特定地方给画出来对比;比如你一幅图里面写了两种不同的机制,直接起两种对称的名字,分别写在相应图片上;比如你图片中的颗粒是向右运动的,直接标记一个箭头表示运动方向;你实验图因为实验技术的问题裂纹有点模糊看的不是特别清,直接画个示意图告诉他是什么结构;我们这个填充颗粒以后强度有明显提升,直接在应力应变曲线上画一个箭头,再写上“增强”。
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多想想,你怎么修改,才能让读者毫无歧义、毫无难度的一眼就理解你的研究内容。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审稿人没有仔细读你的文章而被拒绝了。
什么是低级格式错误呢,比如单词拼写错误;语法错误;Fig. 和Figure随便用,有的用简称,有的用全称;参考文献名字有的全名,有的简写,有的名在前,有的姓在前;参考文献的题目中,有的只有句子首字母大写,有的是每个单词首字母都大写,有的是所有字母都大写;字体字号不统一;参考文献的期刊名,有的全称,有的简称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非常低级的格式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和你的创新点、写作逻辑等重要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非常影响别人对你文章质量的判断。
粗心,是在所难免的,你全文里面有那么三两个错误问题不大,甚至我看过小木虫上有人问,自己申请的青年基金,摘要还是题目里面,有一个错别字,会有影响么?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就这么一两处,两三处低级的格式、文字错误,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或者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除非是你遇见了老学究。。。
甚至,我审稿的时候看见一两个文字错误都不一定会指出来,因为后期有专门的编辑会指出这些错误。但是!你要知道,一般审稿人都是受过专业系统的科研训练的,对于这种格式错误很有可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每页里面都能看到那么三五个低级格式、语言错误,审稿人会非常怀疑你的专业素养,质疑你是否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创新性一般,内容写作一般,审稿人会严重怀疑给你的建议你可能也没有能力修改到合格的水平。更严重的,甚至怀疑你很粗心,你的数据里面有没有因为粗心搞错的点?你的数据真的合理、可靠么?
我帮我师弟师妹们修改文章的时候,我一直给他们强调,这种低级但很容易避免的问题,千万不要犯。你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对比格式问题,最多也就花你半天一天的时间,但是非常值得。因为:
低级且易改的错误一般不决定对你文章质量的判断,但是当你创新性一般,审稿人犹豫给不给过的时候,你的低级错误就是不可原谅的决定性因素了。
最后,我要强调,如果遇见审稿人不负责任、不专业、或者没看懂、看错了,导致对你评价有误,你完全可以跟主编申述。但是!这要在你确定所有问题,至少是主要问题在审稿人身上的时候!
从你的描述上来看,三个审稿人,两个觉得你创新性不足,剩下一个虽然肯定你创新性,但是依然给了大修,很有可能你认为的他们“很认可”你的创新性是因为,他们提意见前那段的评价是,照着你摘要或者引言的介绍,修改的。这个评价里面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趣的”等之类的词,都是废话。。。基本上只要不是毙了你的文章,都会说这么一句。
所以,你这篇文章,显然没有遇到任何不公,多从自己写作和创新点上找找原因。一定要记得,审稿人说出错误的结论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结论没说清楚,而不是他没仔细看;审稿人觉得更重要的是A性能,而不是你研究的性能B的时候,一定要认同确实大家更关注A性能,但是B性能在某某领域也很有用,因此也值得研究,而不是他不懂;审稿人觉得你的材料性能和另一篇文章中的材料性能有矛盾,是因为你没有对比清楚你的材料和另一篇文章中材料的区别,而不是因为他不了解。
总之就是一句话,坚持一个精神,
审稿人您说的这个情况对,但是我们这个也没错,我们增加了为啥都对的讨论;
审稿人您说的那个情况也对,但是我们这个跟您说这个没关系,我们修改了正文使表述更清楚了。
同意 @小侯飞氘
另外我注意到一点,三个审稿人即使认可创新性的那个都给了大修。大修是蛮严重的哦,基本就是说文章立不住,推倒重来。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你的文章到底行文怎么样,有没有逻辑。看起来几个审稿人普遍反映看不懂,即使转投的话,也应该把文章改得更容易懂一些。论文不是实验报告,如何讲好故事很重要。
你可以向编辑appeal,但如果还有其他同层次或者略低层次的期刊可以选择的话,我建议你转投。
因技术问题被拒的稿子appeal起来比较有可行性,但“创新性”是个很主观的印象,一旦成型后很难被改变。
如果只有一位审稿人质疑创新性那还好,你只要说服另一个审稿人,编辑还是有可能会找第三个审稿人仲裁的,你还有一定的机会。
但在两位审稿人都以创新性不足拒稿,并且另一位审稿人还给了个大修的情况下,我觉得你appeal的成功率不会超过一成。
大概率你花了几个礼拜写rebuttal letter,最终仍只是换来一纸拒信,时间成本跟期望收益并不平衡,还是转投比较理智。
你这算啥,我去年投了一个,四个审稿人一致投票accept,结果SPC直接给我拒了。今年改改又投了一个,三个审稿人,其中一个人看都没看,review一共就写了三句话,什么优缺点/细节/修改意见统统没有,三句不着边际的话直接完事儿,牛批不。
学术圈就是这样的,傻逼特别多,除非你是什么大佬,或者大佬门生,别人不敢怠慢你,否则不负责任的审稿人还是很多很多的。特别是我们计算机这边,会议/期刊每年都很多,大佬根本就没时间审,直接随便就外包给手底下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硕博的可能还靠谱点,本科生有几个识字人啊,都给我整笑了,还审稿呢。
我们这些科研孤儿就是这个命,我都已经佛系了,最多生气一晚上就算了。如果每次遇到傻逼审稿人都生气十天半月的,我们怕是没几年好过了。
不能怎么办。
因为这个问题我也遇到了。
我自认为创新性最强的,最不炒菜的,最得意的一篇论文栽在同一个审稿人上。两次。
第一次情有可原,审稿人提出很多的问题确实有道理。我无话可说。
然后另投它刊。编辑居然又邀请了他,他居然又接受了。
我根据他第一次的意见做了大量的改进,和导师反复推敲,按理说已经很成熟了。然后他:
2. 因为我的实验方法创新性很强,有些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他完全拒绝。认为我应该重做试验。这个我完全不能接受。
3. 强迫我引用他的文章,于是我引用了,然后他又抱怨我对他的文章阴阳怪气。平心而论,我的确阴阳怪气,但是这是因为我很不喜欢他的文章,因为毫无创新性,并且方法论有重大问题。他可以强迫我引用,我可以加上自己的意见。
4. 在我已经根据他第一次的意见做出妥善的改进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这在审稿中是很不专业的。有问题一次说清楚,之后的审稿仅仅应该着眼于第一次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改进,否则一篇文章永远可以提出新问题,就是故意找茬。
然后第一个编辑只请了两位评审,除了这一个,另一位就正常的多,问题解决了就过了。然后编辑不知道怎么的就失联了。审稿完成一个月了找不到人,发邮件也不回。最后期刊另找了一个编辑把我的文章拒了。然后建议我转投开放期刊。
我去他妈的。直接写信argue。主要内容就是我上面写的那些,我还要求找第三名评审。然后这封邮件根本没到编辑那里,在杂志那里就被拦了。
前前后后拖了大半年,现在新期刊还没审完。
我以前炒菜的论文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都是小修即过。
所以如果我能给题主提出些建议,那么建议就是老老实实炒菜,不要花太多精力去创新。自己的创新遇不到伯乐就会成为无尽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