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聂海胜等三名航天员奔赴中国空间站,对中国航天有何重大意义? 第2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厉害了,全程看完直播。

从此以后,我们的天空中,终于长期有了中国人停留了,这可是天宫哪。

尽管知道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航天发射,但是我竟然一点也不担心,可能这就是对中国航天的信任吧。

所以,吸引我的关注点是: 航天员年龄。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平均年龄为53岁。

其中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57岁),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55岁),汤洪波1975年10月(46岁)出生,三人平均年龄约为53岁。

可以说,从身体素质的角度,其实这几人都已经越过了最佳身体素质的年龄了,然而依然为国执行航天任务。

接下来,随着航天任务越来越频繁,我相信,我国的航天员梯队也会越来越年轻。

这一点,从航天中心就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尽管载人航天屈指可数,但是航天任务一直不断,月球、火星,更不用说卫星系列了,所以增加了很大的需求,也给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的机会,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1岁。这才是正常状态。

随着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发射越来越频繁,相信我国的航天员团队也会越来越年轻。

毕竟,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可是人类不能总躺在摇篮里嘛。

中国的人均航天员和人均航天次数遥遥落后啊。


最后,感慨自己,年纪轻轻,都想着躺平退休,要不得啊。

今天下班后,马上健身去。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航天事业能走到今天属实不易。

和现在一打火箭就全民欢呼不同,早些年中国航天事业的社会支持度远没有眼下这么高,当年诸如“西部人民还在吃草,不该搞航天”一类的论调大行其道,而且颇有市场,以至于那些年心系航天的人还得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搬出那个贵族资助学者研究显微镜的故事来搞微言大义。

特别有意思的是,美国每次遏制中国的航天事业时,借口都是中国的航天项目“和军方关系密切”,而绝口不提自己在太空军事化领域远远领先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当时国内还有一大堆人跟着起哄附和,纷纷表示中国就是因为以军队为主导,在航天事业上搞举国体制,所以才没有美国那么先进,只要充分市场化,让市场力量来主导航天事业进程,那么中国的航天就一定可以因为和军队撇清了关系而得到美国的接纳,就可以进入“国际社会”了。

这种剖腹卖乖式的言论在早些年是很有市场的。

而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在预算有限,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坚定不移的走到今天,熬到打火箭本身能够得到社会无条件支持的盛况,和人民军队这支最忠诚,最可靠的力量长期扛起航天事业的重任是分不开的。

从初代航天英雄杨利伟,到首位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再到3次登上太空的聂海胜,共和国的军人们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刻于太空,他们一如既往的证明了人民军队总是在一切中国可以触及领域担负着开路先锋的职责,他们从未让我们失望。

我们用不着在乎其他人的指责,美国的太空军事化水平世界第一,有人指责它吗?

之所以有人动辄以中国的航天事业与军队关系密切来指责中国,说白了是因为中国的太空军事化水平还不够,等到中国的太空军事化水平达到或者接近美国的程度后,这些声音自然会消失,甚至于太空事业与军队的紧密相连,会成为他们争相赞美的一种优点。

要大力推进太空军事化,因为能够对抗太空军事化的,只有太空军事化,道义谴责是打不倒强敌的,先为力胜,自古皆然。

中国完全应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的航天事业就是以军队为主导的,怎么地吧。


user avatar   cxp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红 :中国航天又双叒叕发射航天员了!BIG RED SCREEN 奥力给!

小强:你大惊小怪个啥?这有什么稀奇的?世界上辣么多国家都有宇航员。比如米国300多人,俄国100多人,日本12人,德国11人,40多个国家都有人进入了太空。

小红:别吹牛,你说有大推力运载火箭能把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有哪几个?

小强:我算算啊,除了美、俄、中,貌似还有日本的H2,欧空的阿里亚娜和印度的GSLV-MK3都不错啊!


小红:即便把这些火箭统统算上,总共也就10几个型号。但三哥的GSLV-MK3和H2近地运载能力10吨上下,相对比较弱,欧空的比较强,但是火箭极度可靠,因而敢于发射真人上天的国家,也就苏俄、美国和中国了对不对?

小强:好象不多了,苏联、美国、中国,3家。不过我觉得搭车很好啊,资源充分利用不用重复开发。

小红:你说的国际空间站,是不是大家不带着中国玩?中国想出钱一起做ISS,想一起做伽利略,是不是根本没有机会?

小强:这个确实有点奇怪啊,中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不错,这么强的国家怎么受孤立呢?

小红:面对一个很能打的对手,已经上车的对手第一反应肯定是遏制和孤立。自己完成重型火箭制造和发射、完成空间站搭建和飞船制造、实现月球采样和返回、搞定火星软着陆,中国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实力。


user avatar   xue-yan-bo-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空间站到底是什么?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宇宙是高速公路,空间站就是连接各条高速公路中间的服务区,而宇宙飞船就是车。一辆车是没办法长时间一直在高速公路上不停息的行使,这就需要服务器。

其实这么说,也不是很准确的,这就是举一个现实生活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空间站对于宇航员来说,就是在太空中的一个家。天景房。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可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中组装成为整体。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人类现在并不满足于上过太空,也不满足于在太空上作短暂的旅游,为了能更好的探索和开发太空,所以就要建立太空站。

人类历史上截止目前,算上我国这个,有三个空间站,现在是只有两个了。

第一个空间站是俄罗斯独有的,但是因经济无力维持其修缮和运行而放弃,多年前通过人工控制坠毁太平洋。

第二个空间站是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被称为国际空间站。这个多国家一起研制的空间站,没有我国。不是我们不想参加,是我们被排斥的。被人家卡脖子。空间站的技术,是钱都买不到的。人家不想你发展起来。

没关系,那我们自己造。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就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直到今天,全世界只有中美俄有能力独立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能够独立建成空间站。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还是那个问题,这种技术,必须自己会才踏实,你花钱买不到不说,买的到你也不放心。

其次,太空的环境,微重力,全真空,地球是很难模拟的,而这种环境搞各种新兴材料和生物工业加工就非常合适,就像那个国际空间站,一半的资源都在搞几十个实验,包括药品研究和疾病治疗,种菜啊,养蚯蚓啊,他们可以,我们也可以。

我们光说粮食,自从神舟一号飞船开始,我国一直在对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做诱变实验,培育出更好的新品种,据估算航天育种直接创造经济规模超过了2000亿人民币。而且为了去太空而研发的技术,可以很方便的转化成我们在地球上很实用的技术,比如空间通信和导航,美国的登月计划虽然烧掉了数百亿美元,但是直接催生并且壮大美国的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讯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这个计划取得的4000多项专利转为民用,也带动了美国当年的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繁荣。

我国近几年来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还有20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民用。

还有一点,过几年已经超期服役的国际空间站就要退役了,到时候很有可能我国的空间站会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在天上运行的空间站,目前已经有27个国家申请加入咱们的空间站,有些大国也写了申请,可是到现在为止,申报!不达标!你们猜猜是谁?

这次的空间站,不像是以前军备竞赛那样,只单单追求我有,你没有,仅仅是为了打仗做准备,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航天技术上,没有国家可以卡我们的脖子,我们也有,可以自己造,并且更多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服务的。这种感觉,真他娘的爽。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微重力环境下生活三个月,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考验和突破。最难的是洗澡和大便。

洗澡只能钻进一个密封容器里,把头露出来,用喷头喷。大便,得坐在负压马桶上,把屁股吸住,然后方便。万一闹个便秘什么的,麻烦大了。三个月,100天,可不容易。

其次是幽闭空间对人的精神压力。太空站为了安全,不可能开很大的窗口,让你生活在一个3米宽,10米长的小房子了三个月,只有几个小窗口看到外界。这精神压力大。

我不知道太空站温度控制多少度,可能是24度,也可能是更低点。比如22度。国际空间站的室内温度就是22度,可以在18~27度之间调节。更低的温度可以让宇航员平静下来,保持心情舒畅。希望咱们不要为了养生调高了。高了那么小空间绝对烦躁。我觉得注重养生的中国宇航员可能会调到24度以上。。。

在微重力环境下,肌肉会迅速萎缩,骨骼会疏松。在太空呆超过4个月,骨密度数年内才能恢复正常。在太空天天锻炼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项工作。

另外,我最不满意的历次空间活动发的照片分辨率都太低了。这次宇航员上去了,希望带来好相机,多拍点高清美图让大家饱饱眼福。

祝福我们的宇航员三个月的太空生活一切顺利。


user avatar   wo-men-de-tai-k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八年,七发七成!嘹亮冲锋号,阔步新征程!深邃太空,我们又来啦!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31秒693毫秒,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运行在约390km的近圆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也许是年纪大了,写这些文字是,眼窝感觉好浅,英雄们的飞天壮举太让人激动自豪。

载人航天这一路走来,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

回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向往飞向太空,邀游宇宙。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唐明皇夜游月宫的动人传说、万户飞天的千古壮举无不寄托着华夏子孙的飞天梦想。在漫长的岁月里,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国民族一直有着神秘的遐想和探索的期望。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90年代初,大推力捆绑火箭登台亮相之后,中华古国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才渐渐变得清晰可见了。

当代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绕地球一圈并安全返回,揭开了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新纪元。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踏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壮举。1971年4月,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成功飞行等。

探索宇宙、开发空间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先进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把宇宙空间视为增强综合国立的宝地,把夺取空间优势作为国家综合国立的体现,作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首要任务。发展航天事业即可以提升国家综合国立、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又是大国构筑海空天现代国防战略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当新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还处于相对落后、国家百业待兴之际,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发扬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夺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胜利,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大壮了国威,大振了民心。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科技长足上进,航天事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地巩固和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为进一步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为了缩短与美俄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差距,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步伐,党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审议并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其中将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系统及应用列为面向21世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载人航天问题。会议听取了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任新民代表航空航天部提出的《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一致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国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搞好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

1992年8月1日,中央专委再次听取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工作汇报。会议认为,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和壮大科技队伍、提高国家威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原则同意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并确定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荷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至此,代号为921工程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得到正式批准,并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国家计划。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初步建成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t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20t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整个工程的任务是,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二是进行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研究;三是提供初期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四是为空间站工程大系统积累经验。

921工程作为跨世纪的载人航天工程,其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协调面广,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从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精准迭式制导手段,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试验,凭着自强不息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核心技术,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科学发展之路,体现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中国特色。

已经说了很久额很长额,就170s回顾一下来时的路吧!

就一句话,歪果仁能搞的,中国也行,而且很行,还创新行!

下面说说这次任务:

一、新船

首先和俄罗斯的联盟号不一样不一样。说起神舟飞船,有的朋友就说,不就是仿制俄罗斯的联盟号么?嘿嘿,其实真的不是,一起来看看对比图和指标。

图源是@Memorian-QN

数据是神舟飞船 -------俄罗斯联盟MS飞船:

起飞质量:8.1t ------- 7.1t

全长:~9.3m ------- ~7.5m

轨道舱直径:2.2m------- ~2.3m

返回舱直径:2.5m------- ~2.3m

推进舱直径:2.72m ------- 2.8m

翼展:17m-------10.7m

容积:14m³------- 10.5m³

不一样吧?

然后是和之前的6发任务的船不一样不一样。神舟十二飞船主要方案继承二期神舟系列飞船设计,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总长度约9米,总重量约8吨。在轨为三舱飞行,返回前轨道舱、推进舱依次分离,返回舱单舱返回地面,着陆以降落伞减速为主,着陆缓冲发动机配合确保着陆安全。

1. 主要技术改进

空间交会和返回技术升级:

本次任务将采用快速交会技术,在空间站核心舱的配合下,由飞船控制计算机自主计算和执行轨道控制,发射后约6.5小时完成与核心舱的对接,航天员即可以进入空间站开始太空生活和工作,大约与从北京乘坐高铁到长沙的时间相当,可以大大减少地面飞行控制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对返回过程控制算法进行改进,使航天员返回过程和着陆落点位置控制更可靠。

主要国内科研成果应用改进项:

进行了多项国产化芯片应用改进,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实现自主可控,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

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

依托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测控由地基测控为主全面转为天基测控为主,地面站船测控为辅,减少对测站、测量船的需求,既扩大了测控覆盖率,又节约了任务成本。

停靠空间站技术升级:

载人飞船为执行各类验证任务,原设计是基于单船自主飞行为主进行设计,空间站阶段载人船任务单纯为服务空间站运行,因此在接近和长期停靠空间站过程中,增加了以空间站作为太空基站的无线和有线信息通信、能源并网、环境控制等支持设计,极大提升了执行任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当做应急救援船使用

本次研制任务,神舟飞船为多船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同时在发射场完成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艘飞船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二号飞船作为发射船已与火箭对接在发射塔待命发射,神舟十三号飞船作为本次任务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一旦在轨发生需要救援的情况,在长征2号F运载火箭配合下随时可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此项任务给研制单位带来很大挑战,几乎要在原完成一艘船时间内完成两艘飞船在工作。研制队伍通过技术流程优化、计划统筹编排、研制过程高效技术手段提升等措施,确保了任务按计划完成。


二、新箭

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是专门用于载人航天的二级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系统最复杂的火箭,具有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两个状态,运载能力分别为8.6 吨和8.15 吨。发射目标飞行器状态的火箭由箭体结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利用系统、遥测系统、外安系统、故检系统、附加系统和地面支持系统共计9个系统组成。发射载人飞船状态的火箭增加逃逸系统,共计10个系统组成。

其中,发射目标飞行器状态的火箭全长52.03m,起飞重量493.1t;发射载人飞船状态的火箭全长58.3m。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芯级直径3.35m,助推器直径2.25m,对于目标飞行状态整流罩直径4.2m,对于载人飞船状态整流罩直径3.8米。相对其他火箭,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状态增加了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系统,在火箭顶部带有逃逸飞行器,全箭可靠性指标0.97,安全性指标0.997,是我国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本次发射任务是CZ-2F火箭第14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是CZ-2F火箭二期以来的第8次发射。CZ-2F Y12火箭面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要求,需要深入分析火箭系统特点,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克服了飞行子样少的考验。Y12火箭为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五次发射飞船状态飞行任务,连同目标飞行器仅有七发任务的成功子样,火箭薄弱环节暴露并不充分,火箭应对解决大偏差情况能力未得到飞行考核;克服了地面设备久的困难。火箭地面设备自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以来,已经超过了10年的使用期限,部分地面设备尚未完成改造,存在设备超期服役出现故障的风险;克服了任务流程新的考验。在Y12执行任务前,Y13火箭以竖立状态在技术区存放,在Y12火箭发射后,Y13火箭将执行应急发射值班任务,具备8.5天和16天应急发射的能力。克服了任务间隔长的困难。Y12火箭距离上次Y11火箭执行载人任务将近5年时间,任务间隔时间长,型号队伍发生了新的人员变化,新老人员交替,但是载人意识愈发浓烈!人员的技术能力保持良好并持续提高。

三、新乘组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平均年龄为53岁。两老一新。一个8年不怠持续保持使命感,一个11年艰苦训练等待首飞,一个13年刻苦训练等待再次飞天!都是最好的!没有之一!我们在这里再认识他们一下!

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选拔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结合航天员飞行经历、相互协同能力等方面,选拔出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周密制定了航天员训练方案和计划,扎实开展了地面训练和任务准备,每名航天员训练均超过了6000学时。特别是针对空间站技术、出舱活动、机械臂操控、心理以及在轨工作生活开展了重点训练。这三名航天员组成的队伍年龄偏大和此次任务内容有关,此次任务复杂繁重,有聂海胜这样的丰富经验的高手带队,同时也可以培养新人。未来航天员的平均年龄整体提高是必然趋势。

三名航天员中, 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则是首次飞行。 其中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57岁),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55岁),汤洪波1975年10月(46岁)出生,三人平均年龄约为53岁。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从2003年迄今,中国航天员大队先后有14人次征战九天,行程达4600多万公里,绕地球飞了1089圈。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显示, 1998年1月5日,14名首批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集合,其中有8位曾经执行过航天任务,分别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截止2018年首批航天员队伍中已经有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5位航天员因超过黄金飞行期停航停训。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2009年5月我国开始招收选拔第二批航天员。2010年4月,包括刘洋和王亚平2名女航天员在内7名航天员加入航天员大队,当时他们最大的35岁,最小的30岁,平均年龄32.4岁,而第一批航天员比第二批航天员普遍大十多岁。截止目前第二批航天员中刘洋、王亚平、陈冬三人已经执行过航天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二号乘组的汤洪波和备份航天员叶光富都是第二批航天员。 2016年,叶光富曾赴意大利参加了欧洲空间局组织的洞穴训练,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参加并完成国际洞穴训练。

2021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我们国家的航天员队伍是由第一批和第二批的16名航天员,以及第三批的18名航天员组成的。不同于前两批航天员备战我国空间站的建造期任务,第三批航天员主要是为空间站运营阶段的飞行而准备的,第三批航天员还要经过3到4年的周期性基本训练之后,才能够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今明两年内的4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或将继续由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担任主力!!

四、新任务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F运载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 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 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 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上述这些技术的突破与能力的验证,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前望空间站

当前,在轨运行18天的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已按计划完成了9类42项测试,主要包括平台基本功能、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机械臂爬行与在轨辨识、出舱功能以及科学实验柜等测试内容。目前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组合体已调整到高度约390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起交会对接姿态和载人环境。经分析确认,组合体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

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还有国际合作 欢迎外国航天员哟

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始终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在航天器技术、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员选拔训练等领域,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国际航天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进入到空间站阶段,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计划在空间站功能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为此,中国空间站已做好了相应准备,并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配置在核心舱和实验舱上的科学机柜,均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后续,还将与联合国外空司紧密合作,适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同时,还正在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围绕在空间站开展基础物理、航天医学、空间天文等领域的空间实验进行双边合作交流。

中俄在载人航天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曾经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果的合作。在现阶段,双方围绕近地轨道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正在沟通酝酿开展更多的合作。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共同实施更多的联合实验项目,为人类探索外空做出两个航天大国应有的贡献。昨天刚刚签署了联合开发月球科考基地的计划书和路线图,星辰大海,是世界的,中国,是开放的。

至于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向我们提出了合作意愿,对此总体上我们持欢迎态度。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也就是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中外航天员联合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总之,中国人,再次征服太空!静待对接!


user avatar   yi-wen-51-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9.12 更新

来来来,新的小白鼠又上线了。自9.12起,葡萄牙取消室外口罩令。

葡萄牙、中国全民疫苗接种情况分别是:

葡萄牙:一剂(86.85%)、完全接种率(81.1%)【截止9.13,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一剂(?)、完全接种率(78%)【截止9.22】

所以,从完全接种率上来看,中国已经达到70%的红线,但delta比较凶残,有研究数据表明,针对delta可能需要88%以上的全民接种率才可以实现群体免疫。

而现在葡萄牙的一剂接种率(86.85%)已经接近于88%了,最多再过28天,葡萄牙的完全接种率也将会接近88%。

新冠肆虐了一年多,葡萄牙从今天起,开始试水群体免疫,真的是拿命在试啊~

葡萄牙会成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9.13 更新

我不在知道大家为什么都喜欢拿以色列来举例证明群体免疫是失败的。以色列的实际完全接种率到现在连70%都没有(63.02%),这个国家连讨论群体免疫的资格都没达到。

就这个接种率,也就无怪乎日增10000+。


9.16 更新

9.16葡萄牙TSF更新葡卫生部会议报告:4/5的住院治疗患者和14/15的ICU患者没有完全接种疫苗。(说明接种疫苗还是有用哒!!!!)

“葡萄牙人民投票,投票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葡萄牙总统 马塞洛

Infarmed 会议:大于5岁的儿童,疫苗的接种(计划)可以推进。 葡萄牙已有 81.5% 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预计将会出现新的变种。

同一天,葡萄牙卫生部在官网称:我们已经在大流行的末期[1]


一些胡思乱想

晚上和同学谈到葡萄牙取消室外强制口罩令这一行为,突然莫名的觉得这个国家很勇是肿么回事。

近一个月,葡萄牙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仍居高不下,但是葡萄牙政府还是做出了这么大胆的决策,当然比起之前的英国、以色列……葡萄牙的是建立在超高疫苗接种率之上的。假如这一次成功了,全世界应该就会慢慢解封吧。



在《葡萄牙史》的序言部分,作者戴维·伯明翰说:“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擅长生存之道的国家之一。……在欧洲的许多历史进程当中,它还是一位先驱者。”

今时今日,留在葡萄牙人民血液里的大航海开辟者的基因,或许并没有消散,还在以某些方式传承着。

参考

  1. ^ https://covid19.min-saude.pt/encontramo-nos-no-fim-de-uma-fase-pandemica/#

user avatar   ai-fan-er-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不是愚人节,但胜似愚人节。

因为就在刚刚——戴森,发布了一款耳机

这款耳机,是「头戴式耳机 + 空气净化器」的结合。

不仅支持主动降噪,解决噪音污染;还支持空气净化,解决空气污染。

一箭双雕。


你没看错,戴森首款「空气净化耳机」真来了——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

这款耳机名为「Dyson Zone」。

初看上去,它的造型充满金属感,就像耳机和口罩的结合体。

主角刚从 2032 年的空气污染重灾区穿越回来,告诉我们音乐和新鲜空气可以一起进入大脑。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第一次觉得戴森能有一个产品和它的名字如此契合。

净化空气

戴森在这款耳机上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

也就是说,让你不仅在家,走进各个城市的雾霾里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Dyson Zone 这里用到了两种净化系统。

首先是移动净化技术。

两侧的耳机腔体内,塞入了「双重净化系统」,内含马达,可以主动吸入外界空气,接着过滤污染和有害气体。



戴森研发出了一种「静电式过滤媒介」。

它能够主动吸引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



这样就能把摩托车头套一样的大滤网,变成小尺寸、纤细的滤网,放进耳罩里。



经由过滤之后,外界空气就会传递到前面的面罩里。

然后,就是创新呼吸气流技术。



戴森新创了一种无接触式的面罩。

空气将从耳机两侧进入口鼻中间,然后再从中间呼出,持续输送洁净的气流,整个过程都是无接触的。



等于直接在你的嘴部打造一个洁净空气的呼吸区。



净化噪音

耳机造型都来了,不能放歌说不过去了。

戴森把移动净化的概念,和声学系统结合,然后 Dyson Zone 就变成了一个能空气净化的耳机了。



这个耳机的耳罩能够完全包裹耳朵,还搭载了主动降噪技术,外部能捕捉外界噪音。



同时,内部配备了一种算法,在噪音接近耳机时进行降噪。



为了保持好的音频质量,戴森还设计了很大的音腔,扬声器驱动器,以及配合宽音域的频率响应。

但具体听感如何,等爱范儿后续来评测吧。

重新定义「耳机」

戴森没做过耳机,但空气净化戴森可是老行家了。

一直以来,戴森每一件产品都在持续创新和颠覆,产品也非常多元,比如无叶无噪音的吹风机、不伤发的卷发棒、能用一辈子的自然光照明灯……



但戴森的核心技术,依然是空气净化。

从一开始的无线无尘袋吸尘器,到能加湿空气、净化空气、取暖和凉风的各类无叶电风扇。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戴森也表示是经过了 30 年的过滤技术积累,研发了 6 年,进行了 500 多个模型的迭代。



2016 年,戴森内部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接着就开始了全球城市的空气调研。

两年后,他们开始测试产品,发现将过滤网放在耳机内,能达到最好的空间净化效果。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耳机要和口罩连在一起。



2019 年开始,产品开始根据不同人脸设计不同模型,继续打造产品内部零件的适用性,还有净化技术和降噪技术的融合。

毕竟将一大堆复杂的净化系统,放进两个小小的耳机腔体里,的确不是什么简单事。



最后,才有了这款未来感满满的移动净化设备。

在全球空气污染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实现了便捷的户外空气净化,倒也是一个很符合当下的应景产品。



而且戴森首席执行官 Jim Rowan 之前就在采访中提过,(中国消费者) 喜欢拥抱新技术,对于颠覆性产品持相当开放的态度。

疫情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呼吸这件事。



不过,它是个空气净化耳机,没有防护等级,不能当防疫口罩用。

无论如何,我们很高兴看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至此出现一个新的可能。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to-my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的问题,是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最好全都要。

一心看着月亮,却忘了地上的六便士。

是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还是要两者兼得。

旅行,自由,远方,美食,华服,这都是很好很好的。

可是之后?大部分人还是要落到现实生活上面。

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给孩子找学校,需要给自己找工作,需要面对现实问题。

不是说脱口秀不好,但是对比脱口秀演员和我们河南省至少前三的王牌中学的编制,可能还是少了稳定和底气。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的个人看法,对我而言稳定可能胜过自由。我欣赏自由自在的勇气,只是我不敢罢了。

当然如果外面很好,回报又很高,辞职也未尝不可。

我没有这种勇气,只能钦佩她人的自由。毕竟大多数人没有六便士,也没有月亮。

但人生没有如果,为了诗和远方,只能苟且于当下。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以上,人生如负重行远。

相比于自由和散漫,我觉还是工作和编制更靠谱。




        

相关话题

  人类第一次登月(阿波罗11号那次)完全真实吗? 
  如果当年登月之后在月表发现了大量高价值矿物,历史会有什么改变吗? 
  如何评价印度试射重型火箭成功? 
  你见过哪些奇葩的控制算法? 
  如何看待 9 月 6 日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意味着什么?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人类历史上最勇敢的追日者——帕克太阳探测器? 
  如果人类新发现了一个以现有的航天科技单程要 10 年的宜居星球,你愿意做第一批殖民者吗? 
  知乎一片唱衰军工国企单位,但是歼20运20东风系列不同样是这些国企做的吗,为什么有这种冲突? 
  太阳系未来可以怎么样开发? 
  飞机为什么要斜着降落,而不是笔直降落?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浙江经济生活把河南卫视台标抹去,发布河南卫视水下舞蹈洛神水赋《祈》,从头到尾未提河南卫视?
下一个讨论
中国风的《黑暗之魂》背景会是怎样的?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