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近期的事件对「科普」有何影响?作为科普工作者,你有哪些感悟想与同行共勉?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此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人,以及对科学传播进行过一定研究的人,在我看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还得把“科普”分个类,即对科学原理和知识的“科普”,以及对技术类知识的“科普”。二者不同的性质,会让他们之间有完全不同的传播逻辑。

纯粹的“科普”是肯定安全的,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事实判断,事实判断只有“真”与“假”,而没有对和错,更谈不上屁股歪不歪。好比说一个数学模型,你总不能说它有什么问题吧?另外,如古生物、地质学等领域本身的安全系数就很高,出风显的概率也很小。

真正有风险的是“技术”,因为技术本身就不是中立的。“技术”所包含的并不是背后的“科学”,同时也隐含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关系和科学的实践路径,而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技术”路径,但不同的技术路径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地要建一个发电站,既可以建火电,也可建核电,但如果选择建核电,肯定要面临当地民众的质疑。即便你可以从科学角度如何宣传核电有多么安全,但依然没有办法消除普通人对于核泄漏的恐惧。

而从“技术”的实践性来说,任何一种技术的应用,都肯定指向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技术一旦应用肯定都有利有弊。比如,天网工程在有些人看来是提升社会治安、提升执法效率的保障,但在有些人看来就可以是泄露隐私、监控民众。再比如,中国在去年疫情期间的严格的防疫措施,在科学方面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在某些人看来这就是“专制”、“侵犯人权”的证据。

人并不是纯粹的理性动物,因此在看待任何一种技术的时候,每个人都必然会有在时是判断之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科普作者,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者至少让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到中立——即便你心里并不这么想。

其实很多科普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少会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上的倾向性。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大洋对岸,会更明显地意识到这个区别。在美国,如今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民主党的——像我认识的某个在美国大学工作的朋友去年就说“如果特朗普当选,我会立即回国”,而共和党的支持者普遍学历较低,且来自于中部地区和锈带。这就意味着,当你自认为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很可能有另一半美国人是不会同意的——特别是当你的观点不是纯粹的科学观点,而是隐含了价值判断的时候。

一个科普作者的良心,应当在于面对各种伪科学以及违背科学的东西,他应当及时出来揭露,而在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量脱离价值判断。还是拿上面提到的核电来举例,如果你想科普核电站,那就正常讲核电站的建设、运营过程、发电原理、日常维护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等等就完了,不要过度渲染核电站核泄漏的危害。(不是不能说,只是不要过度渲染)

回形针的问题,则在于他的视频,本身就隐含了过多的价值判断。比如知名最高的“亚马逊雨林”和“中国如何监控13亿人”这两期中,本来类似的问题是完全可以从全球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植被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建设覆盖全国的可视化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正常的讲解。但他们的选题本身,就已经违背了科学传播的中立性原则。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讲解技术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将技术问题升级到政治问题。好比说前段时间影响力很大的“海鲜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无非是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对优质蛋白质的索取与海洋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但只要脑子不傻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源分配权的博弈问题,而这显然已经上升到了国际政治层面。这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靠完全靠技术可以解决的——如果你没把握在这个问题之间做好平衡,并承受好以此带来的风险,那就不要冒险做这个选题。

以上说的话虽然多,但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那就是对于科学传播者来说,如果你认为你真的是在做“科普”,请不要把“科学”政治化,使其成为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工具。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那么请在科学知识之外另行表达。好比说如果让我来做中国的天网工程这样的科普,在科普视频里我只会介绍天网工程的运行机制和效果。而对于天网工程可能会带来的隐私泄露等问题,我则会另外从“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角度去探讨升级改进天网系统的方式,而不会像回形针一样采用“中国如何监控13亿人”这样含沙射影的方式——这种看似“有胆”的背后,恰恰是对“科普”本身的侮辱。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个消息,欧阳自远院士会参加开营仪式,7月初,届时我应该也可能去。(见文末活动)

我做过很多年与科普相关的工作,包括理论工作也做过一点。但我确实不是做科普的。以前忙的时候一年很多学校、xx论坛(讲坛)都去做讲座,还有小学幼儿园等。从上海实验学校,到中山市的香山讲坛...... 还有商场等。忙的时候一周给报刊写一份专栏。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到中国科协等也拿了不少奖,做过不少活动和项目。但我自认为不是做科普的。因为这些工作,我都是贴钱。我去中山讲座,给了我讲座费,但我送给他们一架全自动找星望远镜。我最基本的立场是无法且不能靠科普谋生、赚钱。我在科普上花的钱,很多都是给小女生讲故事后,520给我的红包积累的,或类似性质的。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领域,只能贡献,无法求利。

另外,科普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把科普局限在写科普文章、科普书籍上,是远远不够的。

1、中国科普的主力是各级科协。但非常遗憾,这个问题下没有科协的看法。中国科协自上而下,有很好的网络布局与基础工作。也对中国科普的基本数据非常了解。我与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共同工作近20年,获益匪浅。

在中国重要的学术会议、以及学术会议的科普专场,都得到各级科协的支持。

各级科协系统跟国外的合作,包括NGO的合作也是很密切的。因为中国还是缺乏科普(科学传播)资源,包括形式、理念、产品、人力资源等等。比如江苏省科协跟英国BC做过很多年合作,确实在科学普及方面有看得到的丰富成果。我记得当时10周年合作成书的时候,我还写过一部分。所以科普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肯定是必要和需要的。但规范、细化管理,是目前短板。


2、非科协系统的科普是从2005年前后慢慢出现的。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是不够高的。

目标是2020年达到10%

在2010年只有3.7%。所以科普既有必要性,又有切实的“市场”需求。这个市场需求是因为高速城市化后,居民内在需求,与新一代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需求。

而作为科协系统的科普,因为对象是全国基层,因此在内容、形式方面,提供的可能是馒头;而城市新生代要的是炒菜,甚至是牛排。

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科普市场。

谈谈我的看法

我跟英国“科协”的“主席”,交往多次,因为国际天文学会以及国际天文馆学会工作的原因,跟欧美一些科普大馆有很多深入交流、合作。比如我为什么在英国科协打引号?因为那是个公司,以公司形式运营科普。

他们的基本做法都是商业操作,政府补贴。这点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因为科普涉及到科学专业度,以及专业科学的普及化。进而视觉化、商业化等等。

科普不仅仅是场馆建设,更是活动开展。而有效的、更好的科普活动,除了财力,专业人员之外,需要在组织、策划等方方面面有很好的能力。但有这个能力的人(比如我),做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做了。原因很容易知道。

要做科普,对专业人员有以下要求

1 会说人话,且说好人话。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弄展出,要把起点放在最多高中文科生这个点上。不然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这是沟通方式。我是花了几十年给18岁小女生讲故事才学会的。

2 要有科研经验,做过科研后,才能真正去领悟科学是什么。才能把关很多关节点。

3 丰富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因为科普面对的科学问题非常丰富。我是花了几十年,天天回答18岁小女朋友各种小问题才学会的。比如天为什么是蓝的,苹果怎么黑了,知了为什么会叫等等。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喜欢提问的18岁女朋友,才是科普的生力军。


关于科普和商业、国家投入等

科普完全靠商业很难。哪怕星球大战这么成功,但NASA的科普还是科研经费按比例支出。完全靠游客收入是不够的。曾经与图卢兹太空馆的国际事务部主任交流过场馆运营,他们确实能做到门票收入基本抵销日常开支。但是门票本身(5欧元不到),国家给学生做补贴。以及给学生旅途做补贴。他们年均能做到60万访客。而衍生品,比如图书、纪念品等,基本薄利,不赚钱。

图卢兹太空馆,场外休息的小朋友

而最近几年市场化的科普力量,试图来开发、分科普的蛋糕。其实很难。几个原因

1 需要大投入,没有场馆,没有事件,则根本谈不上长期的线上客流。线上客流是最后一批,而不是第一批。比如我们建造一个场馆,100人,是在场客流。其中30人会做回头客,其中15人会进一步线上参加长期项目。但现在市场化科普,是直接进入线上。这在客流稳定度、质量方面都有问题。要有好的线上客流,需要场馆,需要事件(比如发布黑洞照片)。但市场化科普力量只能蹭热点。

哥白尼科学馆的火焰设备

火星车

科普望远镜

拉泡泡的小朋友


等待入场的法国小朋友


2 人力资源匮乏 科普工作是要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的,比如最基层做活动的,可能就是志愿者。小型讲座可能是研究生。而专业方面的管理人员,则需要有科研经历的专家。另外把科研转化成科普,真的不容易啊。我们会发现,最难的是说人话。

哥白尼中心跟孩子们活动的年轻人



最近我们在国内做了个基地,银河战舰港

这是效果图,6月底能全部落成

陈建生、潘君骅等院士专门给与了支持。

这几天的施工现场


暑假会有活动

报名的时候请注明bzhm,现场会有礼物。我有空可能会去。


希望孩子们能有机会去发展自己对科学的兴趣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普是伪知识分子最后的庇护所。

像博物君那样专心科普动植物知识肯定不会挨骂。

但是很多科学素养约等于百度百科的伪知识分子打着科普的旗号输出价值判断,甚至试图影响社会议题,出发点是屁股而不是脑子,那就肯定会被屁股不一样的人骂。

要么专心讲知识不要碰社会议题,要么就明着讲政治别怕挨骂。最怕那种科学水平没多高,还非要摆出理中客讲科学的姿态扭扭捏捏从屁股出发讲政治,完事屁股让人打了还委屈。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要与智商不匹配的人对话。科普是一个与神父阿訇和尚道士们抢信徒的工作,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玩意儿,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甚至流血牺牲都是常态,你若认真,那就输了。

但人活当下,想不认真又很难,比如四个人打升级游戏,不涉赌资,无关盈亏,但只要坐下来玩了,你出错牌,对家会怨你,对家打错你也会骂他,而被对方打个光头或者你把对手打到落花流水,虽然只是娱乐,但整个过程都会调动你的情绪的,打牌如此,做别的也一样,科普工作者说白了与和尚道士念佛讲经拉信众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想多发展一点自己的信徒,至于这些信徒跟着你对你有没有好处,那倒是次要的。你只是有了一个念头,以为自己是在传播真理,是在与邪恶的对手抗争,但事实哪有那么残酷!神学不负科学,科学也难毁神学,无论科学进展到何等境界,也依然会有沉迷神学并且坚决以科学为敌的人,坦然面对这些现象,本身就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科普工作,你若连这关都没过,又谈何去给别人做科普。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至于的,受影响的主要是几个政治化和宗教化比较严重的科普领域,以后需要更谨慎,大部分都没什么影响。

有几个领域,比如素食、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等,这些算是科普最成功的几个领域了,影响力极大,甚至于左右了产业和世界各国政策法规的建立,也是政治化和宗教化比较严重的领域。

因为一般来说,科普就是作者一说,观众一听,听着很有趣感觉自己收获知识了给个赞,这么简单。科普的内容要么和读者本身没什么关系,属于星辰大海,宇宙万物的情怀;要么是帮助作者在生活中避坑的。这样的科普比较平和,一般和意识形态什么的也没关系。

但是上面几个领域,都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苦行主义者,非常执着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并且坚持折腾自己来实践理念,并且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实践一系列的行为,来达到其所认为的「为了我们的未来」的伟大目标。全然不顾自己的折腾是否潜在的南辕北辙。

影响力大,有一群比较极端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那就产生了选票的价值,而有了选票的价值,就有了政治价值。所以这样的话题也容易政治化。

而这些话题的政治化,也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关系。

科普在中国更多的是爱好,但是在美国是真的关系着很多科研人员的饭碗和事业的,像NASA每年都有大批的经费就用来科普,这样可以用较低的薪水吸引潜在的优秀雇员为情怀买单,也可以维持自己在民众中的支持来获得更多的经费。这也是美国科普做的比较发达的原因之一,专业队对业余爱好,优势明显。

可持续发展的话题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是如果正常的科普,很多问题都是有争议的,那么可能就没法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而不能得到人的重视,在一个选票的国家,议员和总统们就不能给这些方面充裕的经费来进行研究。

但是当上了各种拟人化、事实剪辑的手段之后,客观性丢了一些,效果就好多了,但是这也催生出了一些使命感过剩的信徒——这些人可能不能理解论文背后的争议,或者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接触到的内容——并且他们还恰恰是占据了道德优势的,毕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总不能说是错的。

所以部分科普受众的宗教化,就是这种选票政治所带来的副产品。为了让真正重要的科学研究得到重视,不得不承受一些把科学极端化、简单化的思想在民间蔓延的代价

所以,认清楚这些领域极端化思想出现的根源,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也就好了。毕竟从领域分类来说,这些领域虽然重要,但是只是几个方面罢了。还有大量的空间,尤其是比较硬核的,门槛比较高的,还是意识形态中立的。


这一点,真的应该学习一下福奇说话的艺术。有一次参议院听证会,共和党参议员反复追问福奇:美国到处发生的游行,是不是促进了病毒的传播,应该限制?

福奇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现在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群聚集有利于病毒传播。

议员问:游行是不是聚集?

福奇说:科学证据只表明聚集有利于病毒传播,至于其他的决策,那是政治问题,和我无关。

谁都知道游行一定是聚集,但是游行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聚集。一旦福奇沾了「游行」两个字,那就是共和党议员想听到的结果了。


user avatar   zhang-xu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不要把商业化的天天阴阳怪气、洗稿的果壳放过,反而优先追究免费团体松鼠会。

大家不要只看到回形针,要看到背后的大象公会,黄章晋,否则人家换个皮又能出来了。

2 正经科普产量高不起来,要做网络媒体起码需要每周两份稿子,单靠个人是很难实现的,还是要团结起来。不要被无良商业媒体打败收编

3 科普需要专职人员,科普需要写,润色,插画动画制作等分工协作。大象公会是私货大于干货的坏人集团,黄章晋 沾边的就没好人,但是他们的捞钱/传播的专业性无可置疑,媒体策略是正确的


说到这里我说一个人,刘大可。刘大可和某些人是一个圈子的,也经常发表一些让人不太苟同的言论。发表的《混沌博物馆》视频由于是选题后一周时间查资料个人完成,所以在专业方面被指出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

但是大家要想一下:

a 稳定做出一周一个这种质量的视频,之前你们认为是可能的吗?之前其他同行都是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出一个比他劣质很多的视频。然后事实也证明了更新频次和商业化潜力的关系。他确实打通了一个商业模式,所以才有他出走后的回形针。

b 这个号之前也是大象公会旗下的,但是里面的政治私货数量和果壳、回形针比比看?

我不是赞扬刘大可,而是说,人家在做科普媒体上,是一个确实做到了专业化及格线的人。大家做科普,靠一个团队的话,应该以刘大可为下限作为标准。同时,商业化的时候请远离黄,姬十三这样的人。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取舍好恰饭和初心的关系吧,不该碰的别碰。

2.遥想十几年前,几个知识普及性组织在联想桥附近扎堆活动的日子,可谓是民间普及事业的开端。

某某某某会找到了资本,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那个组织没找到资本,就各自散了,我就成了个体户,业余自己干。

3.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user avatar   lijianhui.n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科学没有国界就是扯淡。

我在加拿大博士联培期间,课题组计划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但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波音公司强调,参与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当中不得有中国籍和伊朗籍的学生,并且要求课题组老师保证,相关的资料对中国籍和伊朗籍的学生严格保密。因为组里中国籍和伊朗籍的学生几乎占了一半,最终该合作只能作罢。

所以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科学没有国界的鬼话,不仅仅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科学研究从来都是要看国籍的。如果别人没看,只是因为你的研究还不值得看,我们这些年吃伪善欧美国家的亏还少吗?

二、科普可以不谈政治,但不能无视政治。

这是当前一些科普作者翻车的根源,也是“政治前提派”与“科学独立派”双方的主要矛盾点。

有一些科普作者说:“谈及政治因素,科学就不纯粹了”。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关键是有些人并不是“不谈”政治,而是“无视”政治。

就比如“福岛核泄漏”事件,哪怕是对日本官方给出指标和数据分析得再好,也并不能支撑其得出“日本排了也没有事”的结论,甚至还有人做出“日本不可能排核废水”的论断。你说这还是在“科普”吗?我反正是不信。

这种“无视”政治的行为弃己方立场于不顾,反长他人威风,这在战时就是投降派的典型代表。

三、科普作者需要找准自身定位。

科普全称“科学普及”,这意味着其传播的内容一般为较为成熟,或者说业内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通常并非全部由科普作者本人原创。

这也意味着,科普作者自己其实也是以一个学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来面对读者,其汲取前人的精髓,整理成学习笔记式的文章,再传递给大众。

所以科普作者理应有学习者应当有的谦卑和传播者应当有的严谨,狂妄自大的科普作者必将(我说的就是“必将”)招致反噬。

四、不忘科普的初心。

科普的社会价值,或者说最终目的是拓展群众的见识、解答群众疑惑、提升群众素质。任何脱离群众的科普都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因为主体都已经模糊了,还谈什么好与坏。

科普就像脱贫攻坚,知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关注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不断学习,虚心请教,苦练文笔,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名广受认可的科普作者。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学术论文通常要在文末注明“Competing interests”,也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因为如果你接受了商业性资助,那么当研究内容跟你的金主密切相关时,研究的客观性就很难保证了。

科普也存在这个问题。抛开我这种靠爱发电的个人用户不谈,科普团队想要存活必然需要盈利。但问题就在于,科普本身很难挣钱,而多数科普作者又难以像科研人员那样申请官方经费,因此很可能需要从其他地方拿钱。

而不管是接广告写软文,还是接受“慈善机构”的资助,都存在利益导向,拿了钱就会有“利益相关”的问题,因此客观性就不好说了。

学术界对“利益相关”问题解决方案,一是很多重要科研由官方牵头,避免完全跟着钱走;二是要求作者在论文里公开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相当于给读者提个醒。

第一个方案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移植到科普界,美国的NASA就是科普界的一个标杆,说明官方机构如果真的投入资源去做科普,其实是可以做的很好的。而官方牵头,自然不用担心被某些势力收买。

第二个方案目前看来还不具备移植性,因为作者在论文里隐瞒利益关系,是可以被当作学术不端处理的。但目前并没有法律能够约束私营科普团队,让其不得隐瞒境外金主。说不定出台中国版的《外国代理人登记法》是个可以考虑的办法[1]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89748/answer/1948829983

user avatar   spac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无所谓啦,科普和被科普也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屁股歪了迟早要还的

勉强算是一个科普作者吧,个人觉得创作的时候但求对得起科学精神就行啦,没想过那么多。反正也没打算靠这个挣钱,除了小管家送的月饼、粽子之类的还有偶尔有知友打赏,都是用爱发电......

商业合作一直都没有接过,我觉得恰饭收钱有点对不起我的那帮穷粉丝......大家都不富裕,但就这偶尔还有人给个十毛八毛的......就这每次写东西还要先查查文献和资料生怕翻车了......

当然,真翻车了,立正挨打90度鞠躬、删帖道歉就行啦......

和民科斗了那么多年,越发深刻的感觉到科普中对知识的科普反而是次要的,对认识世界的逻辑、科学的思考方式、伟大科学家成功背后的来龙去脉才是真重要。

总之,科普人自己得坚持科学原则。敢说、敢做,但不乱说、不瞎做。




           

相关话题

  你所在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中,有哪些方面被数学知识深刻地改变了? 
  如何看待张文宏说“自己水平不够评价不了中医的治疗效果”? 
  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211亿公里,通信功率只有23瓦,数据是如何传到地球的? 
  看绿色看久了,突然转移到白墙上会看到红色,为什么? 
  如何看待美国军方首度承认 UFO 研究项目? 
  如何看待李嘉晖由于被曝学术造假疑似被哥大退学一事? 
  大家都这么关注韦神,谁能给学渣讲讲韦东奕研究了什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科普科普? 
  透明物体和白色物体,一个透过所有光,一个反射所有光,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是透明的,一个看起来是白色的? 
  只是因为好看才穿汉服,并且拒绝一切形式的“主动”科普,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如何看待贵州3医生因尘肺病诊断误差被逮捕? 

前一个讨论
大多数人是否都不喜欢开手动挡,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b站up主凝霜素雪称知乎比微博更需要整顿,充满公知群体并且对女性等群体有偏见?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