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呼罗珊因为处于交通要道,算是富裕之地。但也绝不是尽善尽美的天堂。
关于古代呼罗珊,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朝使者陈诚怎么说,陈诚是永乐年间出使帖木儿帝国,册封帖木儿帝国埃米尔沙哈鲁的使者。当时帖木儿帝国沙哈鲁定都呼罗珊的赫拉特(明史作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该地为呼罗珊中心地区,杜兰尼王朝征服该地后脱离波斯)。陈诚在该地停留了很长时间,留下了可靠的资料。这些资料写在《西域番国志》里面,并被《明史》采用
帖木儿帝国版图
土沃饶,节候多暖少雨。土产白盐、铜铁、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珠翠之属。多育蚕,善为纨绮。木有桑、榆、柳、槐、松、桧,果有桃、杏、李、梨、葡萄、石榴,谷有粟、麦、麻、菽,兽有狮、豹、马、驼、牛、羊、鸡、犬。狮生于阿术河芦林中,初生目闭,七日始开。土人于目闭时取之,调习其性,稍长则不可驯矣。其旁近俺都淮、八答黑商,并隶其国。《明史.西域传.哈烈》
陈诚提到了哈烈土地肥沃,并且盛产各种水果和谷物,还有珍奇异兽狮子。哈烈的纺织业发达,盛产丝绸。但陈诚也指出了哈烈的不足,多暖少雨,缺乏降水需要灌溉。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人说哈烈“土产白盐、铜铁、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珠翠”,其中白盐和铜铁的确是呼罗珊地区传统产物,但珊瑚出自沿海地区,珠玉翡翠似乎也是缅甸印度的特产。而深居内陆干旱地区的呼罗珊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可以这么推断,呼罗珊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通道,它的富裕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肥沃,而且是因为占据东西贸易商路的便利而富裕。呼罗珊本身也“多暖少雨”具有干旱的缺点。
陈诚还提到的呼罗珊的一些情况是,呼罗珊的房屋都是土屋子,没有明朝那样的房梁砖瓦,哈烈人吃饭光着脚坐在毯子上,不分上下男女。呼罗珊的房屋雕刻花纹还不错。呼罗珊人吃饭没有刀叉或者筷子,只有瓷器。哈烈的“太学”(推测是大清真寺或者宗教学校)也不过是一个土屋子,中间放着一个刻着文字的大铜器。哈烈人死后不用棺材,只用白布裹着下葬。在明朝使者眼中,哈烈也就是呼罗珊赫拉特有些地方很不错,有些地方不如大明完善。哈烈不能和明朝相比,但在西域是个不错的地方。
其国在西域最强大。王所居城,方十余里。垒石为屋,平方若高台,不用梁柱瓦甓,中敞,虚空数十间。囱牖门扉,悉雕刻花文,绘以金碧。地铺氈罽,无君臣、上下、男女,相聚皆席地趺坐。国人称其王曰锁鲁檀,犹言君长也。男髡首缠以白布,妇女亦白布蒙首,仅露双目。上下相呼皆以名。相见止稍屈身,初见则屈一足三跪,男女皆然。食无匕箸,有瓷器。以葡萄酿酒。交易用钱,大小三等,不禁私铸。惟输税于酋长,用印记,无印者禁不用。市易皆征税十二。不知斗斛,止设权衡。无官府,但有管事者,名曰刀完。亦无刑法,即杀人亦止罚钱。以姊妹为妻妾。居丧止百日,不用棺,以布裹尸而葬。常于墓间设祭,不祭祖宗,亦不祭鬼神,惟重拜天之礼。无干支朔望,每七日为一转,周而复始。岁以二月、十月为把斋月,昼不饮食,至夜乃食,周月始茹荤。城中筑大土室,中置一铜器,周围数丈,上刻文字如古鼎状。游学者皆聚此,若中国太学然。有善走者,日可三百里,有急使,传箭走报。俗尚侈靡,用度无节。
最后我想用《拉失德史》的作者伊斯兰蒙古人海答尔的话评价呼罗珊,他说的是新疆喀什,但他书中把呼罗珊的哈烈和喀什并称,说喀什的玫瑰水和哈烈的一样好。海答尔这么说喀什“喀什是一个令人心灵沉静的地方,是贫而乐富而不贪的人的世外桃源。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喀什不过是野地,对于草原居民而言,它是文雅的城市,它是天堂般的城市与沙漠的炼狱之间的地方”
也许明朝人眼中的呼罗珊和海答尔眼中的呼罗珊也是这个样子罢。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