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学不带政治属性?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传统的观点,科学是对事实的判断,政治是对价值的判断。

理论上,科学与政治之间并不存在关联,但在科学与政治之间,却还存在一个能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中间地带,这个东西叫做“技术”。

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讲,技术并不是科学的附庸,但宽泛来说,是可以将技术看作是科学实践化后的结果的。而“技术”的存在,就意味着科学虽然有其独立性,但却并不是完全独立。因为对于“科学”的实践只可能是人类自己的事情,而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必然可能对外界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原子弹的科学原理,随便找本初高中物理教材就能了解。想要了解的深一些,大学教材也足够用了。但是,你真要开始造原子弹,那可就是彻底影响国际政治局势的举动了。

再比如之前某华裔博主引发争议的中国人吃海鲜事件中,客观上说,由于人类对鱼类的需求激增,全球鱼获正在迅速减少,这是一个科学事实。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技术路径——换句话说,到底是要全人类少吃点,还是一部分人正常吃另一部分人少吃,还是靠养殖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值得说的政治问题了。

当然,科学本身虽然无涉政治,但科学家作为具体的人,总会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此同时,在国家与企业层面,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向引导,来让科学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比如,通过对某个特定领域加大投入,可能会让这个领域产出具有国际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而加强国民的自信心以及国家本身的竞争力。或者,反之用以作为武器进行攻击。如此一来,即便科学本身不涉价值判断,但科研本身却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政治价值。

比如说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美国就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去扶持相关的科学家进行研究,并将最终的科研成果作为武器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气候问题既然是科学,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可以研究,不存在只有美国可以研究而其他国家不能研究的情况。这话当然没错,但问题是搞科研是需要钱的,只有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养得起足够多的“闲人”,才有可能在气象科学等领域加大投入。普通国家在缺乏足够的科研能力的时候,美国所掌握的足够的科研数据,就可以转化为其进行政治攻击的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气象、环境研究是科学,与气象、环境科学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并不矛盾。尽管也许科研人员本身从未想过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去进行任何政治活动。

而对于一个具备理性思维的来说,需要做到的是,不能够因为科学与政治的关联而否认科学背后的事实判断,或者说不能因政治而扭曲事实本身的对与错。好比说在气候问题里,不能因为气候问题是美国攻击中国的武器,就认为美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假的——即便你认为那是假的,也应该用同样的方法甩出更可信的数据去反驳。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很多人用这词时甚至把数学都算进来),其中不同部分的政治性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政治性也不同。有一些非科学或者最多半科学的东西自带政治属性也喜欢和科学套近乎。

理论物理和数学之类的东西本应该不带政治属性。如果它们都有政治属性了,就说明社会病了。比如某特殊时期的批判相对论,又如现在美国有些人说的“数学教育有种族主义色彩”或者讲华人数学好是刻板印象所以辱华。

气候科学在西方有政治性,在中国则基本没有。

进化论在西方有较强政治性,在中国没有。

中医的事情历史上曾有相当政治属性,现在降低很多了,这是好事。

防疫效果好的国家里防疫科学政治性比较低(但始终有),防疫效果差的国家里防疫科学政治性容易变高。

N种性别之说最多是半科学,其自带政治属性并主动和科学碰瓷。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去或许会有较强的政治属性。

在印度有太多不该有政治属性的科学有了政治属性,往往和印度教的某种神迹神话结合。

中国要积极降低科学的政治属性,不仅在国内这样做,还要推动全世界这样做。如果中国不担起这个重任,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担苏联美国曾有希望,但苏联垮了美国反智了。

但中国也不要过于理想主义想彻底消除科学的政治性,这属于过犹不及了。


user avatar   wo-zhi-wu-bi-shi-jia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不带政治属性√

科学本身不受政治影响√

科学研究不受政治影响×

科学家发言不受政治影响×

科学家发言如何被解读、宣传不受政治影响×

科学研究成果能否被大众承认不受政治影响×

科学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大众能享受到的生产力不受政治影响×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空中的球形科学不带政治属性,现实中的科学工作者从政府/企业/党派拿经费,你说他们为了拿到钱会不会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投其所好?

有节操一些的讲事实,但是只讲部分事实,没节操的那就直接创造性的发明事实了,营养学就是重灾区。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人还是太把政治当回事儿。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群活动里获得正反馈,容易产生一种人的力量无穷大,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错觉。政治立场也好路线也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搞政治的人自己都没整明白,却要管一切,要一切带上政治属性,还是被政治和权力迷了眼,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政治这个东西,说强大也强大,多少人愿为之肝脑涂地,多少人可被碾为齑粉。说脆弱也脆弱,陋室也曾笏满床,衰草长满歌舞场,万岁震天转眼人皆谤。

对灯神而言,所谓的主人阿拉丁们永远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角色罢了。人们眼里如神般伟大的,在时间和万物面前什么都不是。

再盛大的政治,当人的肉身与名气都消失殆尽时,山川江河也不过是千年万年静静矗立流淌。追随山川江河的哲学,去带政治属性,就如同要日月星辰随你姓一样,不是笑话吗?

现代科学研究都是依托于现代政治治理体系运转的,但科学的地位问题一定要厘清。科学与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互支撑的不同面向,还是有些人妄想的谁服务于谁的关系?这是关系到科学家是人还是狗的原则性问题。有些人妄想让科学家当狗不奇怪,有些科学家自认是狗还欢天喜地,吠叫着呼吁别人当狗才叫恶心。


user avatar   lou-wang-zhi-x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天天问这种不良定义的问题啊喂。

日常生活里使用这些词,含义都太宽泛了,宽泛到想解答出什么都可以。

题目中的「科学」指的是什么?是科学结论、科研过程、科技应用还是指其对社会的影响?牛顿力学量子力学是姓资还是姓社,这问题纯粹无厘头;然而科研经费怎样分配,那当然涉及政治。

「政治」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是否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流包含进政治这一概念?还是说必须是国与国之间,或者说其他的什么意思?「政治属性」又是什么意思?一件事情能被政治所影响,是否能推导出该事物具备政治属性?一件事与政治有联系,是否说明该事带有政治属性?还是说,「xx属性」在这里指xx天生自带的、定义性质的特点?

别怪我咬文嚼字,这玩意不咬文嚼字,各种可能性漫天飞舞,什么结论都有可能。

小明说「不带」,脑子里想的是F=ma,那的确不带政治属性;小李说「带」,脑子里想的是申请经费,那当然就有政治属性。那你说,这俩人说的是一件事儿吗?

所以若真的想要讨论,最好还是明确定义。如果不能明确,至少划定出一个范围,问一个“小”一些的问题,建立起基础的共识。不然就会变成知乎现状——小明吵吵小明的,小李吵吵小李的,鸡同鸭讲,吵来吵去,大家都一肚子气,啥也聊不出来。


user avatar   Hieda_no_Akyuu-2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谢 @鱼昆 @勃嗷天 @汪萌 几位朋友

一分钟速看

太长不看版本:

广义的科学是无法脱离广义的政治范畴的,因为:

一、科学本身的研究对象有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不脱离广义的政治范畴

二、科学本身是由人来参与的,科学的发展需要资源,这种资源的分配问题涉及到了广义的政治

三、科学本身是由人来参与的,科学不会脱离人类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会遵循人的世界观框架,但是与此同时,科学也会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从而动摇社会结构,这涉及到了政治问题

四、科学技术本身来源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并反馈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在一些场合下,科学技术常被用作社会团体与政治实体的博弈工具

故而,广义的科学无法摆脱广义的政治影响,甚至科学技术问题在一些场合下会演化为政治问题。

前言

本文允许不规范转载,允许以标注来源的形式扩散传播保存分享至任何可能的地方,允许基于本文的二次创作、改编、商业化使用,仅需标注出处并联系我即可,甚至不联系我本人也都可以。本人愿意放弃本回答一切非学术领域的版权与知识产权。

学术范式与社会认知

科学的发展需要依托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伟大的创见则需要科学家提出超脱于当下时代的认知,但是无论如何,没有人类的认知,也便不存在科学的发展。相应地,科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人类认知和把握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站在2021年,我们能够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是圆的,物种是有着演化和消亡的,烧开水能够消灭大部分水中的微生物,世界上存在着无理数,光速是不变恒定的,但是这一切认识能力的提升都要享受于科学的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当下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过往的科学家们所塑造的,而世界观、思维观、价值观以及依托其产生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社会认同,让我们用另一个名词来说便是“意识形态”。而且基于意识形态所做的一系列行为的指导性纲领,以及一系列行为的原则与内容之和,我们称之为“方法论”。

学科的范式不是简简单单的方法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社会文化和广义上的政治思潮相关联。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为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索斯颁发了大大的奖章——将他扔进爱琴海里面以“亵渎神灵”的罪名淹死。教会反对日心说,不单单是天文学上的学术探讨,更是天文星象背后的神秘主义思潮所引领的,以地球——人类为宇宙创物中心的世界观与日心说的交锋(虽然本均轮不美,但是人类还是宇宙的中心)。牛顿第三定律,背后隐含着牛顿对世界“第一推动力”的设想,而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有神论者当中也是异端中的异端而使得在牛顿死后才得以披露出来,并且孕育了后期的“拉普拉斯妖”。量子力学发展路径上的争锋,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的论战里面最为出名的一句“上帝不掷骰子”则体现爱因斯坦对机械决定论以及强因果关系的信仰,并且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放出了“薛定谔的猫”这头神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还都是纯科学对世界观的挑战,还并没有涉及到技术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哲学意义上的上帝,而不是宗教中的上帝。 当他多年后被问到是否相信上帝时,他回答说:“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他在所有存在的和谐中揭示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的信仰和行为的上帝。”巴鲁赫·斯宾诺莎是与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代的人,他曾将自然本身视为上帝。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危险的异教徒,并被逐出教会。
作者:中科院物理所
链接:zhuanlan.zhihu.com/p/51

学术研究无禁区,科学普及有纪律

科学通过科学家们的认知不断深入而不断前进,科学推动人们的认知不断改变,而社会的上层建筑依托于当前的社会的认知结构而进行。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另一层规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会改变生产关系。

换句话说,有些科学观点在事实上会对现实的政治结构产生冲击,而将这种科学讨论当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下发普及,便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和政治影响的行为。故而,在小规模的闭门讨论当中,我们可以什么都说,而不考虑其影响,但是科学工作者一旦要面对公众讲话时,就不得不慎之又慎。

神学是否是科学,很多人有很多人的看法,但是马丁路德,作为一个拥有神学院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所引起的宗教讨论,最终也极大地改变了欧陆的政治格局。

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学术的共同体

搞科学本身所需要的资源,大部分都要从这个社会当中获得。比如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有效地生源分筛培养机制、有效的市场、学术资源的分发普及、学术版权的确立保护,这些都是与政治有关,同时都需要从这个社会当中去获得。而如何这个科学的共同体是如何掌握“足够的资源”,或者这些个不同的科学的小共同体之间或与整个社会是如何博弈,形成一套有效的资源分配与回馈的机制的,这便是政治。我赞同 @姜源 所说的:

英国皇家协会的设立申请英国王室的特许状是政治,伽利略邀请达官贵人体验望远镜是政治,波义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并且出版印刷四处传播是政治,瓦特的蒸汽机获得专利保护是政治,法兰西科学院和柏林大学的建立是政治,布尔巴基学派尝试改革法国数学基础教育是政治。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环境,有序运作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体系,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对于著作权和专利的充分保护,这些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既如同空气一般重要,又如同空气一般自然而然到让人难以察觉,其实背后都需要一整套特定的政治制度作为支持。

更进一步地,科普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社会层面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是向社会证明科学共同体所存在的必要性,而使得科学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的资源支持。当然,科学共同体不会局限于此,科学共同体也可以通过与资本的结合,通过与政治人物的结合,通过与传媒界的结合,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 科学共同体与资本的结合:例如含铅汽油、镭水、DDT、产业政策规划等
  • 科学共同体与政治的结合:洛克菲勒基金会、RAND、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塞内加——尼禄,托马斯·霍布斯曾——查尔斯二世、涓滴效应、新结构经济学等
  • 科学共同体与传媒界的结合:国仁大学、知识分子、藏狐、观察者网等
  • 科学共同体之间的论战:大对撞器要不要上、数学皇帝、海森堡-奥本海默

从科学到技术——先为力胜

下面便是我最为喜欢的环节之一了,科学本身的发展对政治有没有影响?有,但是更多地要依托于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土木工程,通讯工程就是典型的自然科学技术,而舆情管控机制、组织管理方法则是纯粹的社会科学技术。这里请允许引用其他人的说法:

一方面,科学作为工具本身仍然有着其适用范围与使用权限,目前客观世界当中也仍然有着许多科学所无法解释和把握的事物;而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需要与社会结合,落实为实践才能让更多的人被道理所说服,或者“被真理所说服”。—— @孙文约二号机
科学和理性的胜利是非常典型的“先为力胜”。亦即是说,它的理论根基无法摆脱批判,但与此同时,精神上因为这些批判而拒绝使用它的社会会在物质上被率先完成了技术革命的社会打垮。—— @鱼昆
这里与其说是“科学与理性”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技术”的胜利更为贴切吧。虽然我觉得似乎大部分人是不太会区分“科学”和“技术”的,而是会将其视为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 @钟瀚
核武器的诞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群体博弈的基本规则。—— @持续低熵

曼哈顿工程也好,两弹一星工程也好,都是有着极大国防战略与政治意义的存在,而两弹一星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更是涉及了中美苏三家之间的博弈。包括但不限于:钱学森被拘捕后回国、前苏联进行核武器援助后续又撤回援助、1970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张宪义“叛逃”以及导致的中山核能研究所被拆。当一种科学技术本身具有着极大社会影响能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这种科学技术会成为政治实体利用和博弈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本身将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的工具。核武器如此,信息技术也是如此。

信息技术可谓是承载了人们对于互联网超主权化治理体系的梦想,然而,信息技术也好,互联网也好,被一些国家当成了用来颠覆煽动其他国家政权的工具,而相应地,出于应激反应,则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主权化”的进程,使得互联网成为主权国家之间博弈与斗争的工具,比如《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俄罗斯联邦网络主权法》以及《xxx谈网络xx》。

一切可能成为武器的东西,在未来都会成为武器。而落后的一方,则会被率先完成技术革命的一方打垮,从而完成更为全局范围内的技术扩散与政治更迭,这便是所谓的“先为力胜”。或许,更为悲观的说,科学注定是要被社会当中的人类所利用甚至滥用的,而科学也是注定无法脱离广义的政治范畴的,这是不依托于你我主观价值判断的存在,而是科学工作者的宿命。


user avatar   john-brown-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本身不带政治属性,但科学议题大概率带政治属性

比如在美国,生命是上帝创造的,还是根据生物进化演化而来的,一直是个全国性撕逼话题。

以至于在共和党占主导的南卡州,小学四年级的科学测验的标准答案赫然写着,“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了恐龙”、“恐龙曾和人们一同生活”。

然后就又给了大洋彼岸的英国人一个乳美笑点(论乳美水平,没人能超越英国人,包括加拿大人)。

皮尤社调查显示,一个人所属的政治党派和他/她对科学的看法也有明显的关联。

比如美国民主党选民比共和党选民更信任科学家,更认同科学家应该在相关政策制定上更活跃,更相信科学手段能带来更精确的结果,认为科学家在制定科学政策时(比不懂科学的人)更专业。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2020年美国新冠大流行时,拒绝戴口罩、否认疫情存在的大都是共和党选民。

所以科学议题和政治高度关联,至少在某些一国总统建议人给自己注射消毒水的奇葩国家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zhang-chen-yin-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受制于见物不见人的拜物教思维方式,那些人看不到物背后的人,具体到本题就是看不到科学研究、科学成果背后的科研人员以及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关系。

科研人员不可能在真空之中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之中,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自于一代代前辈的积累,他们要与其他同事合作才能开展研究。在科学研究之外,他们总要吃喝穿住,总要与其他人交往,参与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因此,科研人员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既定社会制度、文化的影响,而科学本身当然也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 达尔文观察动物的性行为习惯得出:在许多生物种类中,雌性都倾向于忸怩作态——它们选择雄性,而不是被雄性选择(雌性是主动的)。但是达尔文采取一种迂回的论证,来证明雄性在进化过程中的主动角色:被雌性“选择”的雄性,其实早就已经在雄性的角力战斗中压倒群雄,所以雌性“选择”胜利者不是一种真正的选择,而是一种“霍布森的选择”(Hobsons choice,唯一的选择)。于是,达尔文在简短文字中,破坏了他自己提出的雌性在进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的深刻见解:雌性具有完全的决定性力量,造成了许多雄性动物身上出现种种装饰性的特征,从公鸟的艳丽羽毛到雄性猩猩的放射状冠毛,都是如此。
  • 卵子被看作是被动的,称为“睡美人”,等待积极的精子去唤醒。受孕过程被解释为强有力的精子进攻卵子,最强大的精子冲击卵子,完成受孕过程。然而,精子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目的性,精子与卵子的偶然相撞完成受孕过程。女性的性高潮能够产生子宫内的吸力,“圈定”某个男子的精子,赋予它后来居上的优势。

以上的两个案例说明科学解释会带有性别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烙印,受制于将女性视为被动者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者容易将和女性相关联的概念(如雌性、卵子)视为被动的。

  • 前现代的宇宙模型总要为宇宙设定一个中心,除了观测技术的限制之外,这样的宇宙模型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尊卑观念。
  • 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活动多是在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进行的,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难免要投其所好。

最后以恩格斯的话作为结尾: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参考文献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当然带政治属性,只不过科学背后的政治属性和绝大多数人理解的不太一样。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和科学有关的句子:

1. 一个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 伽利略宣布用望远镜观测发现了木星的卫星。

第1句话看起来是无涉政治的。哪怕是一个之前没有学习过平面几何的人,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学习,就能理解其中的论证过程,并且赞同第1句话。用霍布斯的话说,科学这本“大书”是赤裸裸的敞开给所有人阅读的。所有愿意学习几何学的人,无论身处哪个国家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而不会产生分歧。

第2句话看起来同样无涉政治,但我们可以再追问一些问题:

1. 伽利略是谁?为什么他说自己发现土星的卫星,我们就要相信他的话?

2. 望远镜是什么玩意?为什么用望远镜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而不是万花筒那样的虚幻把戏?

3. 伽利略给不少达官贵人展示过望远镜,为什么这些达官贵人看不到土星的卫星?

4. 伽利略解释,土星的卫星并不那么容易观测,只有接受过长期天文观测实践,才可以看到土星的卫星。这个解释是否可信?所谓的“长期天文观测实践”是否是江湖骗子的借口?

5. 卫星的发现是不是颠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和天主教理论体系的诡计和阴谋?

这些疑问都是16世纪真实存在过的疑问,而仅仅依靠科学本身是不足以回答这些疑问的。而是需要依托于,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严重受限于科学和科学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机制。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一个外国人不是在欺骗我们?为什么我们要承认一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设备是可靠的?为什么我们信任科学家拥有一些普通人不掌握的专业技巧和技能?为什么这不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在搞颠覆?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仍然萦绕于我们身边。

之前提到的霍布斯就认为科学应该如同几何学一般平等且开放袒露给所有人,并且指责英国皇家学会是个暗搓搓搞阴谋的小团体。但问题是,平面几何那样简单明了、易于证明的科学知识只是庞大科学体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科学知识既不直观,也并不容易理解和证明。16世纪的望远镜、显微镜、真空泵等最基础的仪器就使得科学研究超出普通人运用常识和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的范畴。即使四五百年后,绝大多数人仍然没有能力独立证明地球绕太阳旋转,更不用说了解远远更复杂和前沿的科学知识。那么为什么很多并不充分理解牛顿力学的人,信心满满地说牛顿力学无涉政治、放之四海而皆准呢?讲的直白点,这些人的信心并不来自于科学,而是来自于中学教科书,而中学教科书本身恰恰就是科学和政治相结合的积极成果。

再进一步说,近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是建立在和政治的良性互动之上。英国皇家协会的设立申请英国王室的特许状是政治,伽利略邀请达官贵人体验望远镜是政治,波义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并且出版印刷四处传播是政治,瓦特的蒸汽机获得专利保护是政治,法兰西科学院和柏林大学的建立是政治,布尔巴基学派尝试改革法国数学基础教育是政治。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环境,有序运作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体系,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对于著作权和专利的充分保护,这些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既如同空气一般重要,又如同空气一般自然而然到让人难以察觉,其实背后都需要一整套特定的政治制度作为支持。所以如果认同并且希望捍卫科学,就需要同时了解、认同和捍卫科学背后的制度,而是天真的认为不管随便什么制度,都可以产生相同的科学结论。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许多人高速跑步时用后或全脚掌着地而非前脚掌? 
  如何评价活久见在饶议科学发布的文章《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 
  有哪些让你感到学到东西的漫画? 
  一根绳子长达1光年,两边各站一个人。一端的人使劲拉一下绳子,另一段的人能否同一时间感受到绳子被拉动? 
  如果我被放在 1,000℃ 的热室里仅仅 0.1s,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有人说西医能过双盲实验,而中医不能过? 
  全球变暖是骗局吗? 
  如何评价董明珠称格力正研发「空调成为发电站」:晚上照明不花电费,若全球应用,全球温度可降半度? 
  为什么 4℃ 下 1L 水的质量是 1kg,这是巧合吗? 
  中医学生大学该读哪些课外书,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认为穷人一直都是穷人,有钱人越来越有钱?
下一个讨论
沙俄不过是个二流国家,内战有打了个稀烂,为何其继承者苏联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强国?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