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浪费时间,没什么用。高二正是学习的关键时候,我建议好好学习。这些小说,什么时候看都可以,小说而已,跟电影电视剧一样,差不多的东西,消遣的。
等争吵完了,羊脂球可以二刷了……
老公跟我结婚过日子,很不赞同,觉得浪费时间。该怎样说服他,过日子对于男人的意义是什么?
换个老公谢谢。
看了这个题目,我越发觉得,意义这东西,是用来说服别人不干涉你的自由行动而创造出来的。
当然只是其中一方面的用途,还可以用来说服自己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在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在召集人和你一起做什么的时候,给大家一个集结的理由。
但本质上,它确实只是一个理由。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而已,为了不让人干涉,才必须去花时间说服别人。
为了说服你老公,你需要找到的理由必须首先是自己认可的,其次是有实际例子证明的。
实际上,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本身就可以成为最大的理由。即使是学习,考大学的关键时刻,也不能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的时间吧。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能让孩子自己开心、快乐,可以调整状态,避免抑郁,而且这个爱好本身又不影响学习。
国人对于热爱,总是不那么认同。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
要讲道理,肯定可以编出来,对作文有好处、增加阅读量。
换个思维方式。
老子里有句话,我深以为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人的脑袋如果只是装了一些所谓的有用的东西,其实真正调用的时候是困难的。
调用的时候,如果堆的太满,也是难以调用的。知识的整合。任何一本完整的书,本身就是整合过程。所以我其实有点反对碎片化阅读。
知识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
什么叫“最近”?还浪费时间?
一个勉强算中篇的东西一晚上就看完了,都不耽误睡觉。。
你娃是看了多久?还让他爹得出“浪费时间”这个结论?
要是这个阅读速度。。我站他爹( ̄◇ ̄;)
那你小心点,有可能你的老公是被这本书说中了心事。
其实做父母有一个误区——孩子做的每件事都得“有意义”。
其实我们自己每天也干挺多无聊的事啊。难道孩子十几岁时拼学业应该全力以赴,我们人到中年拼事业不该全力以赴?总有许多事,我们并不要求它当下有意义,也不期待它将来有意义。
家长不过就是严于待人,宽以律己罢了。
我高二的时候还在做我的文学梦,每天晚上反反复复看红楼梦,我还喜欢辛弃疾和陆游。我每天晚上练毛笔字,不抄心经,抄红楼梦。那稿纸都装了满满三箱。
有什么意义呢?并没有。就是喜欢。我并不觉得它对我的高考有什么积极作用,也不觉得它滋养了我的人生。
真的,不要为那些娱乐消遣找理由:滋养心灵,丰富生命,陶冶情操,放松才能更好的出发。这些都是你为了自己可以安心娱乐而努力赋予它们的意义。
接受自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
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平凡甚至平庸的人。
努力去做一些对人生很有意义的事。也允许自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
不需要能说服全世界的理由。只需要说服自己:想不想?能不能?后果自己是否可以承担/面对?
人这一辈子啊,会干的无聊事多了。大面上没错,就不要太抠细节。
有很多评论和私信,一看就是中学生。我不想误导你们进入另一个极端。所以我必须要回来负责任地加重这几个字“大面上没错”。
我之所以这么轻松,因为我已经达到了边际,之后我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会提高一些分数,这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清北复交浙,哪一个我都可以接受,对我将来的留学计划没有颠覆本质的区别了。
如果我正挣扎着,拼一把就是985211,懒一点就是双非,又或者拼一把就是本科,懒一点就是专科,这对于将来的继续学习或者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时候,如果我不好好刷题,反而花大量时间看小说,那我就只是不清醒。
(此处补充更正,双非和大专的都很快乐,是我的视野狭隘了。我并不反对或干涉任何人果断放弃985,转投双非或者大专的权利,请各位不要误会,高考了成年了,你们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快乐。)
人生有太多事都很重要,快乐当然是其一。但人要尽量让自己快乐得久一点,延迟满足的能力很重要。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快乐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这个度,要自己把握。
很多人说父母这是想从鸡娃中获利,父母不明白不快乐的人生必然一事无成。
我作为父母大军中的一员,坦白对你说,你想多了。
对于大部分非土豪非新贵家庭来说,孩子有出息往往也不过就是“离家远的大城市里有份薪水够自己一家三四口过得小资一点的工作”而已。等你们到了中年就明白了,普通中产,离家远这两点注定了你们的父母沾不了你们什么光的。更不要说那些自己尚且挣扎的人了,父母能指望你什么?
他们真的要沾光,要投资回报,就不要逼你读书考试,让你早点进入社会,早点成家,就在他们身边生活,这才是对于养老来说回报比最高的:钱在两老自己手上,你经济不独立的话,多大年纪都可以被他们拿捏得死死的,离家近,生活上有人照顾。父母一辈子都做生活的甲方。
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逼着你把他们努力得来的财富转化成你的个人跃迁资本?
至于“不快乐的人注定一事无成”之类的,真相是:父母明白这个道理。同时也明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都是“一事无成”的。你青少年时乐翻天了,成年后也还是个社畜。
他们比你更早就看明白了。在你学会愤世嫉俗之前,他们早就已经从那种缺少对象的愤怒中平静。在你变得丧失斗志之前,他们早就已经从那种失望无力中振作。看清这个社会就是这么难,努力未必有回报,不努力大概率死得更惨。
所以哪怕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可以让你将来做一个更轻松的社畜,他们希望你在还努力得动的时候为自己拼一把。真的是为自己,不是为他们。
青少年,真的努力得动。等家庭孩子父母三座中年大山压下来,真的大部分人举步维艰,想有寸进要付出青少年时十倍百倍的精力。
的确,人生很长,影响的因素很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并非虚言。
但东隅就在眼前了,为什么偏要错失它呢?
桑榆到底何时何地可以收,你知道吗?
眼前都无法把握的人,拿什么去准备好迎接将来的机遇呢?
为了自己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怎么才能实现。没有刁民想害朕。
这不是具体的某个家长的错。
教育的功利性和淘汰性,在较落后的国家地区及其平民阶层里会体现的很明显。
“课外阅读有害”和“文科无用论”都是这种客观现实的产物。
对于资源贫乏,权利不平等的社会来说,如何把“知识”高效地“变现”,是大多数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人必然会考虑的。“课外阅读”时看名著之所以不受一部分人的待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变现”能力低,难以通过“应试教育”体系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实际利益。
而对知识“变现能力”高的阶层来说,人文科学和艺术,即便日常看起来仍然显得“酸腐”甚至鸡肋,却也是大领导、老教授、油腻富商、小资文青和一些不谙世事公子小姐们日常精神凡尔赛,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时的社交装饰品,甚至成为其中一部分人用来“博名”和“洗钱”的渠道。
回到问题,如果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能通过看名著在B站等平台上发视频写文案,成为“知识区”Up主或微博大V之类,每月能赚到不少一键三连甚至恰到了某些金主的饭的话,月赚几千甚至好几万的话,那大多数普通家长看孩子“读名著”的态度就会随着孩子的“知识变现”取得成功而立场改变。
说到底,这就不是个“知识”和“教育”的“理念”问题,而是“钱”和“权”的问题。
所以大多数时候,尤其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人文社科和艺术,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代餐食品”(代替和缓解物质生活匮乏的缺憾),和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提升的社交圈子“敲门砖”,成为功利性十足的工具。
看到这个问题,我试着理解孩子爸爸这个行为,想了两个可能反对孩子看书的原因:
1.孩子爸爸可能并不是反对孩子看《羊脂球》,而是在反对孩子看《羊脂球》类“无用的书”,或者再直接一点是反对孩子看和“考试无关”的书,所以才会说是在浪费时间。
2.孩子爸爸允许孩子看课外书,但是因内容,单单不允许孩子看《羊脂球》。
妈妈在题目中问“该如何说服他?”说明你觉得孩子是可以看课外书,可以看《羊脂球》的。
关于读书,我的观点始终是多读书、读好书,多多益善。我的女儿四岁,我陪她看了约4000+册绘本童书。我家人都不是很理解我为什么要陪孩子看这么多书。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看书,我也有很多书。
回到问题我们来分情况讨论:
1.是否利益相关?
第一种可能性下,爸爸是在担心孩子即将面临高考,时间紧迫,与其看这些闲书,不如用这个时间来做题,说不定还能提高几分。
所以你和孩子爸爸沟通的时候,不要急着反对他。孩子爸爸的发心是好的,但是能感受到一股焦虑的气息。
既然你也支持孩子,我相信孩子一定是一个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并不会因为玩耍、看电视、看其他书等其他因素影响作业完成或者学习成绩的孩子。
你之所以支持孩子,是因为你相信孩子有独立规划学习的能力。更何况孩子已经高二,17、18岁的孩子做某些事情是否影响学习,心里比谁都清楚。你可以告诉孩子爸爸,要相信孩子,孩子的安排。
学习是一件日积月累,静水长流的事情。学习成绩也不会因为多看了一本书就出现下滑,
所以不要把家里气氛搞得太紧张,给孩子徒增压力和烦恼。这种紧张和压力会影响她考试的心态,不仅不利于孩子考试,还会起到反作用。
我们站在孩子角度去看,一个快要成年的人,连决定自己看什么书的权利都没有嘛?孩子要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爸爸呢?
再说具体的《羊脂球》并非“闲书”,它其实是适合高中学生做扩展阅读的,并且曾经入选过语文补充教材阅读推荐。
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关于“语数外”的一个段子:1.学霸与学渣之差在英语;2.学霸与学霸之争在数学;3.学神与学神的区别在语文。
而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中的关键。哪怕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说《羊脂球》也是可以读的。
最后,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习压力大,做题做到头疼,用一本书去放松一下又未尝不可呢?
针对第一种假设,你可以从孩子自主安排、考试范围内、放松方式三个方面去劝孩子爸爸。
2.《羊脂球》是一本怎样的书?
那我们再来看《羊脂球》的内容,有没有可能因为内容原因,爸爸不让孩子看呢?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
在小说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对比,检验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羊脂球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妓女,10人当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称为高尚的人和有爱国心的人。
她心地善良,在马车上,尽管那些贵族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对她表示了轻视和侮辱,可是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慷慨地请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
她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谓上等人都是些灵魂丑恶、损人利己的败类。
马车继续前行来到了托特镇,这里也被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普鲁士军官扣下了马车,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羊脂球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要求断然拒绝了,于是同行的一车人都扣留了下来。
除了羊脂球外其余的人都急坏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九个人想尽了办法、施展了种种阴谋想迫使羊脂球就范。
最后还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触怒天主”的宗教说教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普鲁士军官的淫欲得到了满足,第二天就放行了。
但大家非但不感激这位可怜的姑娘,反而还避而远之,之前的赞美和亲近又变成了最初的鄙视和唾弃。这一次,大家各自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唯独羊脂球没有来得及准备。
马车继续前行,车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着,只有羊脂球缩在车的角落里受冻挨饿,在科尔尼代的“马赛曲”中呜咽[1]。
确实这本书出现“妓女”、“性”等词语。但是作者旨在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法国军队的腐败与无能。
尤其是强烈地谴责那些逼迫别人做不道德的事,然后又用道德去指责人的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的自私与伪善,张扬下层人士极具爱国精神、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表达对被凌辱的底层人们的同情与尊敬。
如果真出于第2种原因的考虑,可以告诉孩子爸爸不用过于担心。我们这一代是没有任何性启蒙的概念。而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性启蒙了。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只堵不疏”,如果出现“性”相关就不让孩子看是行不通的,与其“禁”,不如给孩子趁着机会做正确的性启蒙,培养正确的性观念。
再说孩子看这本书到底是在看什么呢?有什么用?
孩子可能根本就不会在意我们担心的“性”。如果孩子只是当故事来读,那么也会理解作者所反映的时代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就是说可以把这本书上的内容和世界历史知识相互融合。促进孩子理解吸收历史中学到的内容。
往深里说,孩子也能在看到它的文学价值和写作方法。这是一部构思独特、结构精致的小说,之所以成为作者的成名作,与作家以小见大的写作思路分不开。
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意味深长的思想。把社会大舞台搬到了一辆狭窄的马车里,整个故事在六天里发生发展、结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政界到商界到宗教再到社会底层法网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爱国表演”。
所以从第二种假设来看,爸爸也大可不必反对孩子看这本书。对家长来说,如果实在担心,也可以抓住这个合适的性启蒙教育机会。对孩子来说在写作和历史知识上有会有所收获。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当一个人愿意主动做一件和学习/工作无关的事情的时候,那说明她做这件事情至少是轻松且能够放松的。
有些家长觉得,小孩读课外书是占用了学习时间,所以希望他们不要读课外书而去学习。
但事实上是,有课外书阅读爱好的小孩占用的是她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如果你不让她读课外书,她可能就玩游戏/看剧/睡大觉/刷知乎。
所以,相比之下,读课外书最大的意义就是,有读课外书爱好的小孩,玩游戏/看剧/睡大觉/刷知乎用的时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