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意见发布:「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并不是国家打出的第一拳,谁也不知道,后面还会有多少组合拳。

在这一系列政策之前,我一直觉得,美国式的快乐教育可能会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的未来。即公办教育仅仅作为托底,提供最最基础的教育内容,所有基础套餐之外的东西,都需要额外付费找私立机构购买。

在那些年,作为一个上海小朋友的家长,我眼看着上海的义务教育往这个方向一路狂奔:公办学校三点半放学,国家出台各种减负政策, 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私立学校可以挑选生源,自由决定学习时间和课程难度,市重点高中给与私立学校更多的录取名额,按裸分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少,按推荐信录取和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这么明显的政策双轨制情况下,上海所有的家长都疯狂追捧民办教育,从幼儿园起,就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双语民办幼儿园学习,然后一路民办小学,民办初中,直到进入重点高中或出国。

这是一场非常惨烈的军备竞赛,对家长的钱包和小朋友的精力都是。

没有亲历过的人很难想象,一个个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甚至还没有读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背负升学压力集体内卷是什么样子。一个收入中等的家长,需要多省吃俭用,才能勉强跟上内卷的强度而不至于掉队。

那些在幼升小中失利,没有考上民办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们一边如丧考妣,一边马上去学而思等机构排队交钱抢学位(难度堪比抢春运火车票),希望能够通过在学而思等机构的学习,完成对民办小学学生的逆袭。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靠公办小学教的那点内容,如果不在课外拼命补,五年下来孩子的水平只能被民办学校越拉越远。

那段时间,真的就是看着上海的教育被资本一步步侵蚀,公办教育主动投降,节节败退。家长们掏空了自己的钱包,赔上了自己的精力,不是在家鸡娃,就是在送娃去辅导班的路上。

这与我们80后成长的经历几乎完全不同。

在我们80后读书的那个年代,大家的贫富差距还没有拉大,对教育的投入每个家庭也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私立教育机构供人选择。所以在那个年代,有很大一批农村的孩子,平民家庭的孩子,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在人才选择中脱颖而出。

但是,随着80后这批人成为父母,每个家庭可以投入到子女教育的资金和时间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很多当年廉价优质公立教育的受益者,在自己成为城市精英后,开始希望用自己金钱和地位的优势,来转换成子女教育方面的优势。

我本以为,这是无可逆转的一个趋势:有钱人想要利用自己的金钱购买更优质的教育,让自己的下一代领先于其他同龄人。只要贫富差距客观存在,这个需求就不会消失。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既得利益者会和资本为一起,为平民阶层的小朋友筑起更高的壁垒。


但是,突然形势就起了变化。

第一件事,上海实行公民同招的政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民办学校不可以挑选生源,不可以对报名者进行考试录取,只能电脑抽签。而且,先报名民办的学生,如果没有抽签抽中,则回归公办时录取顺位要降低。

第二件事,是重点高中录取名额向不挑选生源的初中倾斜,名额分配到区,到校,保证每所初中都有机会考上好的高中。

第三件事,就是题目中说的,打击学科类培训资本化运作。

根据新闻,后续可能还会有多校联合划片,教师多校轮岗等政策。

所以已经出来的,或者即将出来的政策,都直接指向一个词:公平。

先打掉民办学校的政策优势,再减少课外培训的供给,让教育回归学校。

学区划片,名额分配到校,教师多校轮动,平衡学校之间的差距,

增加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压缩吃小灶开外挂的机会,让大家尽量在同一水平下竞争。

这一套组合拳,明显是国家意志在对以前的教育方向纠偏,为了促进生育也好,为了促进公平也好,这都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而且,很明显地感觉到,如果有什么政策漏洞被人钻了空子,上面就会继续出更多的政策,来打上这个补丁。

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用80/90年代的那一套公立教育体系,培养出了足够优秀的人才,也培养出了足够数量的人才,靠这一批人把这个国家的GDP干到了世界第二,不出幺蛾子的话,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

曾经有段时间,我们觉得人家国家富有是因为他们用快乐教育,觉得教育就该嘻嘻哈哈三点放学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个误会。而且,三点后的时间,社会主义教育不占领,资本和机构就会去占领,还掏空了一代父母的钱包,让大家更不敢消费和生娃。

现在,是时候纠正了。

疫情之前,我可能还会怀疑国家意志与资本力量哪个占优,但现在我觉得,如果国家意志想做成点什么事,他们真的能做到。


user avatar   derrick-63-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提醒各位注意今天发布的《“双减”文件》的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1. 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是教育部,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


这分别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和人民政府的最高执行机构。


文件最后也特别提到此次“双减”要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

按照我党一贯的作风,一旦涉及到民生的工作,是一定不会半途而废,空喊几句口号就完事的。


当初封杀韩剧的时候,封杀nba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觉得只是做做样子。


你现在有多久没看韩剧了?

以往教育部发布的文件,往往在落实过程中成为一纸空文,民间怨声载道。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政策的落实绝非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实现,而必须是各个政府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

比如教育局出一个增加课后服务时间的政策,势必增加教师工作量,或者新增教师编制。这就需要编制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配合,否则政策就会成为一张废纸。

有的地方出台政策,在上下学期间对接送小孩车辆免于限行,这也是一个好电子,但需要公安部们配合,教育局也搞不定。

这次这个政策专门在文末提出各部门配合,涉及教育、宣传、市场监督、财政、人力编制、民政、政法、公安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决心堵上一切可能的漏洞,确保政策落地。

更狠的是,“双减”工作成效,将被纳入政府工作考评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工作成效,不再是看当地出了几个清华北大,多少人考上了高中,升学率是多少。

而是要看当地的培训机构少了没有,家长在培训上花的钱少了没有。

这简直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啊。

这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正式成为一个民生问题。

培训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切不可抱有此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幻想。

2. 对于学科培训机构的审批将会完全终止,行业扩张的路径被完全堵死。


《意见》对当前教培行业扩张现状了解之深入,规定之具体,令人惊叹。

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校多开:培训学校总校获得审批,然后利用这个批文在另外的地址开分校,但分校并没有再次审批,然后大量复制,扩张;

利用政策漏洞,尤其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加盟外资机构、或者被外资收购,外资入股,等方式,逃避监管;

设立空壳公司,或者借助主业为非教育行业的母公司变相上市,融资。

这些试图实现将教育资本化,扩大盈利规模的路径都被全部堵死

3. 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变为民政部门


《意见》第28条在说到民政部门在此次改革中的作用是“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登记工作”。

结合第13条中“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规定,可以看出: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发生重大变更,由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变为民政部门。

这一规定可谓釜底抽薪。

简单来说,一旦政策落地,学而思这一类的培训机构,今后会变成和蓝天救援队、关爱大熊猫俱乐部一样的公益性组织。

一旦变为公益性组织,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非盈利”这一宗旨,所获收入,必须全部反哺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中,一旦违反,就可以被轻松取缔。

有过企业管理经验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实际的市场管理中,主管部门要关停一家企业,还是很费周折的,搞不好还会面临各种行政诉讼。

而民政部门管理非盈利机构,就容易多了,一旦发现违规,直接取缔就可以了。

4. 清理培训机构的教材。这也是要命的一条。

对于教材这种受众巨大的印刷物,国家历来都有严格的规定。

抛开意识形态的内容不谈,就仅是学科知识方面的内容,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学术专家反复审定以后才能投入使用。

而培训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培训老师的自由发挥。稍微有实力的机构,会自主研发自己的教材,但在学术的严谨性、系统性、规范性上,是完全处于监管的真空中的。

监管部门一旦较真,要求使用符合规定的教材,或以不符合党的教育政策和意识形态要求为由对机构进行处罚,将使得绝大部分培训机构面临灭顶之灾。

5. 国家给出了政策落地的缓冲期:1-3年

在《双减意见》的“工作目标”中,有一句重要的表述,各种学生、家长的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精神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这基本上是在明确政策执行的时间表了。

1年时间内各种负担,包括精神负担要实现“有效减轻”,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

可以预见的是,各种政策必然会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强度得以执行。

最后想说几点自己一直以来的感悟:

1. 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一直以来坚信“唯有读书高”,对教育无比敬畏的国家,居然孕育出来一大堆百亿级别的教育公司,主业都不是学校教育,而是课外补习。

而且这些以补课起家的公司,还堂而皇之上市了;

而且还是在国外上市,融来外国的资本;

然后用这些钱,贩卖教育焦虑,高薪挖走高考状元,挖走学校老师;

目的是为了掏空中国家长的钱,再源源不断地把这些赚来的钱,交还给外国的投资者;

这谁能忍?

2. 上市公司要对投资人负责,这是资本市场的天理;

新x方,好x来这样的所谓教育企业,在美股上市,是不是要对美股的投资人负责?

那既然要对投资人负责,那这些上市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要不要服从外国投资人的利益?

而这些需要对美股投资人负责,帮助美股投资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中国企业们,他们的经营对象


全是中国的未成年人!

2020年中国培训市场之大,参加校外培训的人口之多,数据我就不举出来了,看看那几家“头部”上市教育公司的报表就清楚了;

把几百万,上千万中国未成年人的命运,把这个国家的未来,都交给这些为外国资本马首是瞻的所谓教育企业,然后还指望他们能干什么好事?

其心可诛。

3. 疫情之后,国家对自身的治理水平和制度优势日渐自信。相信校外培训的顽疾,高层早已下决心大力整治,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机。推翻压在民生头上的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就从现在开始。

对住房和医疗的改革也已经在路上,我充满信心。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掉所有补习班不会对中国人的人均科学素质产生任何影响。


加贝老师擅长氧化还原配平、会所、自助餐,当然还有一个不能说的领域。

你随便找一个人来,他大概率是不会也不需要用到复杂的氧化还原配平的,但他总是需要会所和自助餐攻略。

所以建议加贝老师改行当美食探店网红。


user avatar   hua-xia-ying-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明白对于非爱因斯坦级天才的普通孩子而言,A卷过了B,上了双一流毕业成码农,而B则上了双非毕业成外卖员,或者A和B交换境遇——对于社会而言是没有区别的,社会看的是A+B的总效益,最终结果都是多了一个普通码农和一个普通外卖员。

打磨做题学本身并不提升能力,只不过是提升排名竞争力而已。

在卷的过程中,A和B甚至可能因为高强度内耗而搞坏了身体,搞颓了心理,搞崩了性吸引力,从而让A和B这两个劳动力都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这样对社会而言,A+B的总效益反而变差了。

在一个缺乏爆发式增长的给定时空内,大学招生名额和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是大致稳定的——你卷不卷,都是这么多双一流,这么多码农,这么多外卖员。

这是反对k12内卷的基本逻辑。并不关心你具体个人A或者B的命运,而是关心A+B的总效益。


其次,关于公平。有人说富人?拜托,啥时候富人靠补习班上位了。

在无论如何都对1%没影响的前提下,那么主要就是前30%对后70%的问题了——反正6亿月入1000的家庭肯定本来就上不了补习班。

很多人也提到了,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等群体,他们有点钱,又没有很多“power”,所以——中等群体最喜欢用学区房、补习班等来制造对普通人的壁垒。

因为相比较于真正的极少数,他们的“护城河”确实不够牢靠,毕竟智力又不是百分百遗传,上了车就呼吁关车门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人们可以嘴上说应该对1%如何如何,但这显然并非易事。那么先不谈这个,就说——假如进一步打通中等群体的跌落通道和普通人上升通道,但方式是“子宫彩票”(赌天赋智商),而不是博内卷和氪金,这好是不好呢?

这样一定会很焦虑,但总效益却未必不好(记住上面说的A和B)。

在财富方面,中等群体萎缩的图钉型状态是有害的,因为这意味着消费的萎靡不振——但这一点并不能简单套用在教育上。

因为财富的相对公平,真的能提高总消费;而过去中等群体对普通家庭的教育优势,却并没有让整个社会的人才产出增加,不过是让中产家的A胜过普通家的B而已——在这个过程中,A和B本身反而可能都被家长玩坏了。


再者,当然了,只要有需求存在,就一定鼠有鼠道。

中等群体家长会继续焦虑,会继续找机会花钱,这是毫无疑问的——说到底,补习已经更大程度上是中等群体家长的一种心理按摩服务了。

有人提到了一对一,提到了这种“鼠道”的价格会更加昂贵——那也就回归了我第二点,价格越昂贵,就越能让享受优势的人数变少。

只要实现这一点那也就可以了。

再次强调,做题学内卷并不能提升人才总产出,结果是零和甚至是负和,只影响A和B的内部境遇分配而已——在这一点上,还不如禁掉外力考验智力呢。

真正让A+B的总效益提升,也许是教学内容扩展,也许是教师团队总体素质提升,但肯定不是做题学内卷的提升——让A和B都变得更好更强才是胜利,A胜过B毫无意义。


最后,在知乎这样一个中等群体社区,这个策略肯定有很多人不满。然而,一个明智的策略在乎的一定是社会总效益。

在关注1%对99%的压榨同时,30%对70%试图焊车门的行为也同样不容忽视。


user avatar   zhang-zi-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某头部在线教育公司员工。

这个回答不会有任何公司内部的信息,毕竟我不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黑点。


我旗帜鲜明地、发自内心地支持国家的这个政策,包括最近一系列对互联网的规范和整治政策。原因很简单:这些政策是真的有利于我们普通人,无论是教育成本、生活成本、劳动者权益。


这个双减政策,很多朋友觉得不会有什么用,因为治标不治本,需求一直在。如果是放在10年前,我也会是这个感觉,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我觉得这个政策是铁定会起作用,而且会是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我也承认,这个政策确实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因为教育成本的高企,学生和家长的鸡血,本质上是因为最终走上社会工作后,要获得理想的“基本幸福”的生活,成本会非常大。或者说,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陷入买不起房、看不起大病、奔波劳累、没日没夜地工作还看不到幸福的希望这样的境地。

但是,讲真,上面不知道吗?肯定是知道的,那为啥还玩治标手段,不来治本呢?这就是我觉得(客观上)我们国家zd优势的地方,我们是真的能既要熊掌又要鱼···你看这个生活成本,是典型的正常活着不难,但你所有的“更美好一点”的追求,都特别特别难,这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最底层的人民,其实也能过得下去,但是大部分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层、中下层、中上层民众,都不得不玩命工作的现状;这种现状使得社会相对稳定(毕竟大家都不至于过不下去),但是又劳动生产率又被强行拉得很高,从而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强行踩油门拉高转速超车。(超谁的车不用我多说了吧)

而这波双减政策,显然不想影响到工作后的状态,但由于教育成本(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的高企,侧面影响到了生育率的问题,又不得不解决,所以我们玩了一手治标。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玩法本质上是想抑制“卷”的提前。就是说,国家希望的是,小朋友们成长的时候,大家都佛系一点养,但是一到了大学或者工作,所有佛系的小朋友都立马卷起来,平心而论,这种非常撕裂的情况很难做到,因为我都知道工作之后会卷,我为什么不提前起步,早一点占据优势呢?

所以为了达到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只能是强行压制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供给,在无法真正抑制需求的情况下,把教育市场的火强行压制住。


那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政策能成呢?首先得说明,“能成”不意味着完全消灭校外培训和补习,毕竟治标不治本的手段,终归会有各种空子钻。但是我相信这套政策持续发力,不断更新,至少能消灭7、8成的校外培训(我指的不是机构或个人,而是7、8成的行为),因为这种治标不治本,但是还真起作用了的事情,我国也不是第一次实践了。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我称之为“微操”,回头看看这二三十年,我国“微操”成功的事情还真不少,也正是因为这种“微操”,我们明明有各种无法根除的负面阻碍,但就是能一直大致保持着高增长+社会稳定,这种“微操”能力我觉得是我们这种tz下的一个优势。如果大家都玩“治本”的手段,我们很难超越美国,逃脱最终制裁的那一天,但是有了这种“微操”,我们才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和手段。


就要换工作了,现在的公司,和要去的公司,都在这波互联网整治大潮中受到了冲击,但我还是支持这波整治,并且相信这波整治会起到大用。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 线上教育 培训机构转为个人补习 家教没可能

我就想起 二十年前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

我家附近的天桥下面 就会有很多家教 举着一个牌子 写明自己的条件收费等 周围家长想找家教了 第一个时间也会想起那个天桥 其实无形中也就形成了一个市场

唯一不好的 就是不太体面 城管来了 提着拍子就得跑


user avatar   digging2c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补习班的“多不是”有钱人的小孩,更别谈“富人”阶级,多是白领,顶多是比较能挣钱的白领,有钱人家更喜欢上1v1的课,一小时课单价破千都算很便宜的。

所以,不管如何,有钱人这块是管不到的;至于,有钱人是不是很大影响了教育公平性?那我可以很直接跟你说,人家小学就开始搞AMC、SSAT等等等等培训,跟同龄人基本就不在一个赛道上,就算有那数量也极少,根本影响不了什么公平性。

大规模白领高强度鸡娃、内卷,除了挤压消费、荼毒下一代,还在每年不断地拔高教培费用,永远挡住了“更多人”的出路。

如果说这几年有哪次出手最雷霆最得民心,无疑是这一次。

中国的教育,永远不会关上那扇窗。

一定有人想杠平民更难成富人了balabala,麻烦清醒一点,哪个富人是读书读出来、补习补出来的?


user avatar   lllllzs-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七部门联合发文,重点突出的还是两点

1 维护社会稳定

2稳定和扩大就业

这是一个指导意见,只是给平台划了一个框架,可以看成是中央给平台出了一张考卷,具体如何去实现中央的目标,还需要平台自己去做这张考卷,至于成绩如何,我是比较悲观的,但是我内心又是十分期待平台继续避重就轻,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并且可以断定,平台绝不会像它第一时间回应的那样,去坚决贯彻落实《意见》,因为平台真的敢落实《意见》精神,等于自废武功,但是迫于七部门联手的巨大压力,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按理说,蚂蚁,滴滴的前车之鉴,应该提醒美团积极配合国家,拿出务实,诚恳的态度去配合监管,落实《意见》才是明智之举,可是它背后的境外资本不会允许它这样做的,扯皮到最后,大概率还是社会主义铁拳一锤定音。

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意见》的意义和美团可能采取的对策。

说在前面的是,我仔细阅读了这份《意见》,给我的感觉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份意见从其涉及的几个方面来看,是有明确指向性的,目标对象指向的是专送骑手这个群体,涉及的几个方面与众包骑手的关联并不密切,可以解读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确认了专送骑手群体是在实际上与平台建立了劳动关系,这一点在意见第四部分里有明确说明,可以视为国家为专送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劳资关系定下了前提和基调,而这一点,实际上《意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直击平台要害,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意见》分七个方面,对平台提出了指向性要求

一 劳动收入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 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等考核要求,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这部分要注意的是“正常劳动所得”“最严算法”“算法取中”这三个问题《意见》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和区间,这就意味着讨价还价的空间,平台在后续也一定会避重就轻。其实这一部分灵活性很大。

二 保障劳动安全方面,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机制,优化配送路线,合理确定订单饱和度,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引导督促外卖送餐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这一部分要结合第一部分来分析,两部分结合起来就是降低单行程配送强度,同时要保障送餐员的收入,从国家的角度讲,初衷是提升单价,而美团的应对策略我几乎可以肯定会拿出一套复杂的冲单奖系统来达成表面单价提升,实际上绝大多数送餐员拿不到高档奖励,即设置较高金额的冲单奖,而完成的难度很高。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机制”,这其实也是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从这份《意见》来看,似乎存在感很低,而这个订单分配机制,结合优化配送路线来看,应该是为了尽量把同一目的地的订单集中到同一个人,从而降低配送难度,当然,这里面的灵活性也很大,平台同样会避重就轻。

三 维护食品安全方面 落实平台企业食品配送环节安全主体责任,制定外卖送餐服务管理规范,加强安全知识培训,确保食品配送环节不受污染。

四 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探索提供多样化商业保障方案 提升多层次保障水平。

重点中的重点,几乎明确认定专送群体与平台之间是劳动关系明确要求平台给专送上社保,而众包骑手,平台要提供通过平台参保的渠道,同时试点工伤保障。

这一点意味着平台不得不承担起雇佣方的义务和劳动保障责任,意味着平台无成本招人时代的终结,要为专送骑手交社保,为众包参保提供渠道与便利,平台压榨骑手的核心手段-强制派单和无成本无上限扩招这两招中,无成本无上限招人的路线走不通了。

五 优化从业环境方面,鼓励支持新业态发展,推动设置外卖送餐员临时驻留点,推广智能取餐柜,鼓励研发智能头盔等穿戴设备,营造良好从业环境,积极发挥稳定和扩大就业作用。

不多说,添社备平台自己买来供骑手使用,才有意义

六 加强组织建设方能 推动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工会组织,积极吸纳外卖送餐员入会,参与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事项协调 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帮扶工作。

中华总工会开始吸纳外卖员,骑手可以加入中华总工会了!有多大效果不好评估,但总是进步

矛盾处置机制方面,督促平台建立送餐员投诉反应的直接通道,明确诉求处置程序和时限,加强民主协商和平等沟通,对于客观因素造成送单超时等常规问题,一般在二十四小时内合理解决。

2017年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找到美团人工客服,骑手描述问题,客服解决问题,而2019年之后,人工客服对于骑手来说基本没用了,踢皮球机制完美,问题不与解决,现在《意见》里关于这一点划下的道,也是要面临一个扯皮的过程。

综上所述,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这份《意见》的核心价值在于订下了专送骑手与平台的劳资关系的基调,即平台必须正视专送骑手这一块的切实社保和劳动保障责任,这也是股价应声大跌的原因,在这一块,很可能导致专送模式的萎缩和日益消亡,因为社保和劳动保障成本导致了平台无法在专送这块无成本扩招,这是平台的核心利益,是压迫骑手的重要前提,当然,平台肯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试图蒙混过关,我也希望平台蒙混,但是不希望它过关。

现在七部门联合给平台发了张考卷,平台的答卷很可能会影响后续政策的出发点和力度,我更倾向于国家给了平台一次机会,平台拿出诚恳务实的态度,则后续的组合拳会轻一些。

所以,我真心希望平台面临这一次机会时继续倒行逆施,早一些坚定中央把拳头落下的决心。


user avatar   bai-tang-de-xiao-lang-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现在来谈赢家还为时过早,因为几个能决定战后格局的重要因素还无法确定。但有两点可以基本确定了:这场战争没三个月无法结束,北约方面不会派兵直接干涉。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欧佩克等能源输出国(除了俄罗斯)将肯定是赢家;同时国际资本将向美国回流,美联储终于有了加息的物质基础。

至于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和金融格局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俄罗斯过两年熬到懂王上台后咸鱼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唯一可以确定被严重打击的就是现有国际秩序将会礼崩乐坏,我们又要回到霍布斯丛林了。


user avatar   yue-yiping-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研究,过去这20年里,90%做了半飞秒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但是,我国台湾地区的所谓“近视手术之父”,当年(2011年左右)宣布“封刀”就是因为他从1999年到2010年间,都在做半飞秒。最后因为来自半飞秒术后并发症患者给他的压力,退出屈光手术圈,开了自己的治疗眼疾的眼科诊所。外界对他退圈的理由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诊所,当然这不是我的重点。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大家不要去做半飞秒,而是想跟大家说说,选择术式的时候,除了术后视力以外,还需要关注更多方面。当然,如果你希望在正式选择术式之前有一个地方可以先咨询一下的话,可以加我,忙完就会第一时间回复。

从1999年美国FDA通过半飞秒(Lasik)激光矫正术之后至今,所有接受激光矫正的人中,最多接受的应该就是半飞秒了。当然也拥有最多的研究报告,在全方面分析术后的情况,包含术后视力,还有干眼情况和术后一系列安全性的研究。

半飞秒手术过程

--------半飞秒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过去的这20年,有学者统计了全球主要的百份研究报告,至少60万眼接受了半飞秒手术的术后视力情况:

98%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40的视力;

90%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也就是说,半飞秒术后九成的人可以维持1.0的视力,我相信可以回答题主关于视力恢复的问题了。

--------半飞秒术后的干眼比例

20%-40%的人,会在半飞秒术后开始感受到,并在3个月左右时达到干眼巅峰,而大部分人会在半年到一年内得到改善。

这些感受到干眼的患者中,有一半人会有持续性症状,但一半不会特别影响日常生活,约有2%-3%的患者认为生活因为干眼而困扰。

--------半飞秒术后的屈光回退比例

屈光回退和再度近视是两回事,屈光回退一般约发生在术后半年至一年内,比较高发于表层激光(Smart)和半飞秒(Lasik)。

因为在术后复元的过程中,结疤反应使角膜厚度增加而形成的近视。总结起来更容易导致屈光回退的患者方面原因可能有:

上皮增生、角膜增厚、干眼、眼压不稳、不合理用药等。

有研究发现,手术时手术室的温度、湿度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都和屈光回退有相关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文末传送门)

北京的一份报告,医生们回顾了过去44,580眼,在术后3年以上的二次手术情况,并对比了Lasik和PRK,结果发现,表层激光PRK的回退率还比半飞秒更高,达到了3.2%,Lasik则是1.1%。

对比表层激光和半飞秒结果来说,SMILE的术后屈光回退情况就明显更少了。美国有学者随访了SMILE患者术后3个月到7年的屈光表现,平均只有-0.35 D的屈光度数[1],患者基本不太能感受到了。

还是那句话,不论想要选择什么手术方式,都应该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不能只看某一项表现。比如有的人听说术后上皮层可以自行恢复,所以就只想选择表层,但是却忽略了屈光手术的最初目的是摘镜,如果是容易回退的,做完表层激光之后可能半年一年,又近视了,还是需要戴眼镜,这就本末倒置了。

如果大家有近视相关的问题,也欢迎来加微信咨询,忙完会第一时间回复,希望可以帮得到大家。




文末传送门:

文献:

Wilkinson, J. M., Cozine, E. W., & Kahn, A. R. (2017). Refractive eye surgery: helping patients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LASIK.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95(10), 637-644.

参考

  1. ^ https://journals.healio.com/doi/abs/10.3928/1081597X-20210712-02



  

相关话题

  孩子背着我把吃早餐的钱省下来买手机,我该如何办? 
  如何挑选艺术培训机构,挑选时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看待班主任回应安徽 13 岁女孩月考第一被老师质疑后溺亡:凭良心讲,与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 
  日本韩国同样是应试教育,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的学校没有压榨学生体育美育以及非应试科目的时间? 
  现在打压校外培训机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大学军训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吗? 
  人民公社时生产队社员的工分是咋回事? 
  为什么印度被称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小学一年级严禁划分重点班与实验班,会带来哪些影响?还有什么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 53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子诞辰日? 

前一个讨论
本人天生巨硬,舞蹈集训两个月,竖叉还劈不下去,离联考还有4个半月,要不要放弃呢?
下一个讨论
在本地最好高中大榜前二十,能考到清华北大,可是又想艺考,去中戏北电,该如何选择?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