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挺好,我认为这里有时候存在一些语言上的混淆导致了理解的困难。
首先我解释一下电荷为啥叫“荷”,这个荷在英文中是charge,就是充电,其实charge本来有充满某个容器的意思,当然用作充电是没啥问题的。所以你可以认为英语中是把charge这个动词名词化后,变成了“荷”的意思。所以在英语中,charge的来源就是人们在最初认识电电现象的时候,感觉这好像是一种流体,一个物体带电就是流体流到这个物体上,就像把瓶子灌上水,所以一直用charge来表示一个物体从不带电到带电的状态,因此后来就直接用charge表示物体的属性。
西方人在发明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也就是随便借用一个有点联系的词语而已,它描述的是一个物体带电的状态。你可以这么想,当时的科学家把一个物体从不带电到带电叫做正在“充电”,charged,但是充完了物体拥有了一种之前没有的性质,就是吸引头发,那么这种状态或者性质用什么词表示呢?就随口给起个名字叫“charge”。这就跟小名叫二狗差不多,很随意的。
再比如现在说的“电子”,是借用希腊语“琥珀”改造过来的,因为希腊人最早发现琥珀摩擦后,会处于带电状态,就是可以吸引一些小东西。
等到把英语翻译成汉语“荷”的时候,会给理解这个概念又增加了一层难度,因为今天人们在汉语里用“荷”的时候,很难和上面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特别“电荷”这类词语,我们实际上是当作一个整体去学习的,因为你肯定只知道“电”,不知道“荷”。并且在学习这些概念时,和书本上一些带电物体的直观印象联系在一起,导致很多人认为“电荷”是个东西。
其实你还原到最初,电荷就是描述物体带电的这种属性。同时对于电荷而言,定量描述电荷多少的物理量叫“电荷量”,经常简称电荷,所以让这个概念更加含混不清。比方当我们说惯性是一个物体的属性的时候,很多人就没意见,因为“惯性”这个词,就跟“尿性”一样你是不会把它想象成一个有形状的东西。并且刻画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叫“质量”,一个物体的属性和属性对应的量值是两个“词语”,就不太容易出现困惑。
语言在转化过程中会丢掉一些信息,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困难。我猜想早期科学家翻译charge的时候,是借用了“荷”在“负荷”中的含义。
至于电荷会跑,我想上面的事情你明白了,就不会有这个疑问了。
简单地说,“电荷”就不是一个有具体形状的物体,他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直观说就是可以吸引其它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