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这种文章都很悲哀。
你可以把报道批得一无是处,你可以讲出很多游戏的好处,你有很多道理。
但是你没说话的资格,你没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你也没有任何办法影响决策。
你只能像老鼠一样躲在网络社区舆情管理的角落里,被动解读、乃至接受所谓“官方媒体”、“上峰意见”释放的信号。
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有问题,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说两个点:
1、玩游戏时间更长只是把放弃某项活动的时间用在了游戏上面,而且大部分游戏玩家都处在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中。[1]
2、电子游戏的时间长短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并没有显著关系。[2]因为孩子不玩游戏所节省的时间也会用在看电视、玩耍或其它非学习活动上。
不想学习的孩子,就算不玩游戏也会去看网络小说、刷短视频、看知乎,甚至发呆...替代品太多了。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玩就玩吧!(保护好眼睛就行)
我们14亿人,以我们普遍的重视教育的程度,及大多数人工作尚属勤奋,脑袋灵光,守纪律,全世界的订单交给我们做,我们也能忙得过来。
然而事实我们不可能得到那么多订单,欧美国家不会允许,会想尽办法阻止我们进一步扩大市场。
所以,我们14亿人,个个成才?个个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可能。
目前的情况下,必然会有很多人的勤奋学习,最终是化为内卷、做无用功的。
现在很多人埋怨我们学那么多英语干嘛?没用。学那么多数学干嘛?用不着。物理、化学等也是如此。就是觉得学了也是多余。我们大多数人工作中用到的东西,都少于多年学习的东西。
与其如此,额外花费的那么多时间学习用不着的东西,还不如用来玩玩。这,难道不是很大部分人的想法?
这一点,个人其实是坦然的。欧美国家其实中小教育放羊,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出发点。
当然,我不主张公立中小教育放羊。公立中小教育和基建是一个道理,是决定社会公平的关键一环。
欧美国家是公立放羊,私立严格要求,这样有钱人受好的教育,穷人啥也学不到。永世无法翻身。
我们应该提供好的公立教育,仍然要向以往一样严格。但对于一些学不了、不愿学的,放一马也无妨。
只要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学不学是他自己的事。
青少年,精力旺盛,时间充足,不玩游戏就会玩别的,本质都是打发时间。
总之,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没有必要上网上线。
当然,我个人不主张玩电子游戏。有时间可以培养点兴趣爱好,尤其是运动。
目前该稿件已经在网上删除,但我觉得风向仍然是下面的几点:
1 文章本身是央媒发布的,本身自然有放风的考量
2 放风的对象很可能不是行业而是特定的目标,但天上一粒沙压下来本身就是大山
3 不一定真的有短期实质性的变化,但认为一切照旧就是掩耳盗铃
下面的三条判断我同样保留不撤回。简单说就是投资放缓,版号收紧,出海有得做。
-
哈,哈,哈。
如果我的记忆可靠的话,上一次版号收紧,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保护青少年视力。
这次要打击游戏业,又是从青少年开始发难,算是思路一脉相承。
《经济参考报》发文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本身是属于新华社直管的经济类报纸,与新华网编辑文章相比起来,参考价值更大些——虽然现在的状态最多也就是放放风。但这次放风,联系到此前教培行业的状况,不得不让从业者警惕。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自主选题”,我存疑。毕竟真到新华社直管报纸这一级,发这样的文章,不可能没有权衡考量。至少也是有放风的意味。
所以基本上是一个近期趋势切换的重要节点。会不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未必,但不重视就是装睡了。
-
我不会说这是监管部门甩锅或者管理不懂的事情。我反而觉得放风的人挺懂的。
很明显有两个原因:
既然话不能直白说,那就往影响小孩子发展来走了。
那么我揣测,有司想要的其实也就两点:
当然还有近期对腾讯的打压,也是重要原因。
-
会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出现呢?
现在说未来影响还为时尚早,但结合几件CJ期间看到的事情,我可以大致揣测下。
其一,是这一轮游戏投资泡沫的提前崩盘。本身腾讯内已经有消息说要开始收缩投资的口子,要对已投项目进行一轮复核。昨天跟朋友聊就觉得这轮热度会比想象地早结束。那么现在国家放风的情况下,这轮投资热会更快地收缩。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mtvs类项目会被恐慌性投资一波,然后发现没啥卵用一年后死掉。
其二,是版号可见的会再收紧,甚至有复查的可能性。这个参考此前的历史,不难有预期——不收紧当然更好,但还是没法儿乐观。
其三,是出海。害这个就是个屁股问题,我一直是出海侧的,这个新闻可能还是对出海有所利好。虽然说现在国际政治形势(如中美谈判)会对出海发行产生其他因素,但这些影响可能更多是税,收入上限层面的事情。相较于国内一刀切,出海还是有更多腾挪空间。
-
游戏被说成电子鸦片,网友还说杨永信是不是可以是电子林则徐了。
那肯定不行,差远了。
杨永信只是电了一些打游戏的,拿好欺负的小朋友开刀,这不算什么本事。
你敢不敢去弄游戏贩子?
当电子林则徐得从源头入手,比如:
电子鸦片愈演愈烈,民不聊学,天天熬夜。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家就有越来越多好玩的东西了。
这肯定不行。
杨永信临危受命,南下广东。
当年9月,正式抵粤,受九响礼炮之礼。
他首先参观了深圳粤海街道,念了两句诗。
宣称:嗣后企业永不敢开发游戏,如有开发,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表示:游戏一日不绝,我一日不回。
结果,深圳游戏企业认为只是交出少量服务器交差了事即可,只是象征性交出500台。
杨永信非常气愤,冲进南山区,活捉pony马。
游戏贩子pony马,只得屈服,开放滨海大厦,交出全部服务器。
从杨永信南下广东,到服务器上交,只用了18天。
杨永信本来想将服务器运回临沂销毁,但又担心服务器被偷偷换掉,应该就地销毁。
于是,杨永信决定在深圳大铲湾公开销毁服务器。
传统的拔电线、格式化的方法被否决,表面上能销毁数据,实际上数据还残留在服务器里,进行恢复,仍得十之二三。
杨永信采取了海水浸化法。
该做法是先在大铲湾入口筑起一道水坝,排空其中的海水,池底铺石,四周钉板。
杨永信将服务器放入,引入海水,浸泡半日。
再倒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
待退潮时,打开大铲湾水坝,放出海水,确保数据销毁。
很多游戏行业从业者不信杨永信有办法将服务器数据彻底销毁,杨永信邀请一群网红直播讲解,邀请大家在视频平台观礼。看了直播后,大家都心悦诚服,为杨永信刷火箭致敬。
最后,pony马承诺:再也不开发游戏。
这才能做到电子林则徐。
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游戏确实害人。
网络游戏所研究的内容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让人类成瘾,虽然很多人都在说网络小说短视频,但是这些内容的成瘾性依然远远不及网络游戏。没有听说谁会看短视频看到猝死的。
网络游戏的每一条算法,设计,页面都是以延长游戏时间,提高成瘾性为目的的,别的娱乐活动的副作用(成瘾)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目标。
谁也不要不服这一点,也不用强调所谓的个人意志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以平均值来定的,你非要说有那么xx%的人能够控制自己,那我跟你说绝对也有xx%的人有戒毒的毅力,那毒品也没有瘾喽。
用词非常严厉,都贴上毒品鸦片的标签了,即便这一幕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看来这些央媒编辑和领导还没退休呢…
我寻思,你税也没少收啊,防沉迷也已经到了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全天限时的地步,父母把手机给小孩玩,怪父母还是怪游戏?这还咋治理?
抽烟喝酒致癌率多高,二手烟的危害多大,喝酒导致酒驾醉驾和家暴问题,有几个央媒重点关注呼吁过?都是缴税的,你屁股咋这么歪呢?
甭管发文的观点对不对,腾讯股价已经反映了一切,二话不说先跌为敬,跌到300块也不是不可能。
游戏这两年治理的还行,今天再次发文不外乎告诉外界:整顿资本环境还未结束,教培和娱乐怎么死的,可能游戏也会怎么死,其他行业可能也会这么死,政策性导向必然会带来又一轮恐慌反应。
整顿资本市场难道仅仅是因为青少年吗?
青少年历来都是一个台面上的工具人,你学习不好、你视力不好、你经济不好、结婚意愿低、生育率低都能往游戏上甩锅。
背后真正的逻辑是给游戏资本市场浇冷水脱层皮,用舆论声量改变社会发展中的隐形阻碍和结构矛盾。
至于是哪些隐形阻碍和结构矛盾,自己去想。
一句话,文娱重创,烟酒房兴国。
先把那些棋牌室全关了再来说说“精神鸦片”这个问题吧。
我说难听点,棋牌室和各种打麻将的地方不关,每次出点事先网吧和游戏遭重,网吧和游戏产业每年还交几百亿的税,不就是因为某些人不打游戏但是打牌吗?
我支持国家一切好的政策,但我也知道某些地方内鬼到底有多少,网络小说是精神鸦片,网络游戏是精神鸦片,漫画电影是精神鸦片。
这几年文化输出全靠网文和游戏在这顶着了,还搁这精神鸦片呢。
但打麻将不是,打牌不是,三天两头劳民伤财的整个文艺汇演不是,合着全世界的精神鸦片都跑到年轻人头上来了。
棋牌室创造社会价值了吗?搞出文化输出了吗?
打麻将的老头老太太一个传染全城爆炸多少经济损失?怎么不彻底管制?全国因为老头老太太打麻将出门引发几次疫情爆炸性传播了,怎么不彻底管制?
你能说13.2%的人每天玩两小时游戏,我就能给你编出来50%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刷四小时抖音/打麻将,实际数据可能还更恐怖。
这种狗屁文章我分分钟给你改出来一个打麻将是精神鸦片的,你管制不管制?
有些部门的笔杆子是真的别借着国家和人民的幌子给自己捞利益了,你们这些笔杆子就没干过几件好事,真的。
此外,我为什么说这次的文章又是一次“百万漕工”的笔杆子式乱讲。
就拿那个例子来说。
这个例子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他报道不截全文的啊!
看明白没有?小孩子得阿斯伯格综合证的时候,连手游都没有。
此外可以看看新华社怎么说的:
就这?
所以我说,这次是典型的某些“笔杆子”和内鬼借着“大义”的名号给自己谋取利益。
谨慎看待,谨慎对待。
难怪游戏股咔咔往下掉
其实游戏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花时间打游戏,那就说明这个时间在他评估下不是很重要,你不让他打游戏,也不会去学习工作。
我们小时候那种街机出现的时候,港台片出现的时候,武侠小说流行的时候,港台明星红火的时候,时不时就有类似的声音,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其实最后也没啥影响。
那些真正游戏上瘾或者迷恋明星到疯狂的孩子,他们真正的问题更可能是在其它地方,比方家庭。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支持游戏和娱乐明星,因为这让我们更容易发现这些问题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