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地位:从未将中国视为类似本土/欧洲/美国这样的核心战略市场地位。
2 市场进入战略:对于中国这种起步消费低,人口基数大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市场。本土化需求究竟是以原市场产品直接引入,还是引入类似市场产品,还是逐渐过度到本地研发定义。是投入市场目前流行产品,还是自信投入已有产品认为可以立刻扭转本地流行趋势。
3 国产化战略:是注意扶持本地供应商以降低中国版本成本,还是扶持海外供应商和保持核心零部件进口,以保持外资方利润甚至直接转移利润。
4 本地研发战略:偏重国产化标定等必须任务,还是有研究预测本地市场,中国产品定义修正甚至为中国市场独立研发产品。
5 财务策略:把中国当作利润大于销量目标还是把中长期规模后整体品牌/利益为重。
6 合作伙伴策略:选择中国开放合作伙伴,还是选择内陆/偏远/行政化严重的政经资源伙伴。
7 人才策略:不断海外派驻中国,同业务双领导管理,3-5年一届回海外,不断派新人中国刷经验。不扶持/培养本地中高层管理层,不吸收中国人才去亚太/总部,总是空降兵策略。
8 技术策略:是否引入最先进技术以提升品牌/溢价,还是仅分享成熟技术甚至下发落后技术分摊成本。
9 品牌策略:成功品牌塑造科技/可靠/品质/气场等品牌人设,偶然的浪漫不屑风情,反亚洲人类的品牌表达,难以描述的品牌诉求,又或者年年换的韩国鲜肉/嫩模,偶然赞助体育便希望自身是运动/激情。最终一地鸡毛,连一个缩略词都无法联系上。
以上 法国 韩国和德国日本美国的做法差异,导致前两国如今局面
可能原因有很多,但是一个本质原因我觉得是:没有建立起中国本土化管理团队。
法系车和韩系车都有过极度辉煌的时候,神龙差不多年销量70万辆,北京现代更是百万辆,东风悦达起亚的高点也是60万以上。它们的成功顶点,基本上都集中在2014-2016年,这是刚好完成了中国车市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为什么那时候的法系车和韩系车足够成功?很大程度上,算是合资公司磨合比较好的时候,面对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可以按照合资公司50:50的股比来讨论事情。可能外方稍微强势一些,但是基本上营销掌控都是中方。
这种由外方输入技术、管理生产,中方管理营销和市场的配搭,应该说是很长一段时间合资车企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也基本上算是一种经验结论,最早的广汽本田、东风日产都是经过了中外双方的对垒最终达成了“合资企业第一”的目标,由此完成了早期合资公司的迅速扩张。
其实在2010年-2015年这段时间,无论是神龙,还是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管理层的本土化很明显。当时神龙外方一把手是奥利维算是一个中国通,能够很好和中方进行合作。而现代起亚方面也同样如此,北汽集团派驻的李峰在合资公司北京现代里面深受信任,推动了合资公司的大步迈进。
但是可以注意到,2016年之后,由于合资车企销量过于“狂妄”,外方显然坐不住了,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开始对投资回报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外方希望开始更多地掌控合资企业,从曾经的生产、技术输入岗位要求品牌、市场营销等切口,一切按照海外思路来。
实际上,这时的转变,还有就是外方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某一天将完全掌控中国这家企业,现有的另外一个股东在没有产品、技术输入的时候,将没有任何话语权。如果今天(2016年)合资企业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那么需不需要中方合资伙伴并不会影响这个结果。
之后很多合资公司开始了一波难以理解、却意料之中的管理层对垒,合资车企各级中外管理人员开始有明显的互斥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企业其实是东风雷诺。这家已经在中国不复存在的合资企业,曾经宣读着一个东风雷诺的宣言,然而却出现了销售负责人接二连三的更迭,甚至每一任中方负责人都只能呆很短的时间。其中内幕不便多说,但是中外双方的互斥是明显的,最终在法方强硬和不合作的态度下,中方高管纷纷离职。这一离职,也让整个东风集团损失不小,不少市场化理念的中层干部离开了集团。
同样,PSA、现代起亚当时也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外方开始强硬地和中方谈判。最为广泛的一个传言是,神龙汽车面临市场下滑的困境,PSA要求提高利润率,而中方则更希望降价保量,确保份额止跌。结果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很多事情都以中方妥协为结束,但事实证明外方的那一套确实无法挽救局面。
东风悦达起亚可能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起亚、悦达和东风,三方股东,韩国人独占50%的股权,悦达这样一个盐城当地企业只能在一些不重要的岗位管理,东风则是直接隐身。最后的结果是东风悦达起亚由韩方话事,在整个市场端完全和现实脱节——最典型的是东风悦达起亚的经销商管理体系在某个时间是最为混乱的,退网清仓的非常多。
当然,现代起亚总部也不是没有考虑过管理层本土化,比如去年开始现代集团就找回了李峰做副总裁,后来又找了一些包括上汽的中层高管。然而昙花一现,没有过多久这些本土化高管就撤退了,原因大致是销量没有达到预期。
实际上,在有限时间内,这些本土高管也很难把合资车企做起,但是至少趋势上是向好发展。可是外方等不及,从韩国、美国派来的中层迅速架空了这些本土高管,然后开始用全球化的品牌设定来管理中国市场。
一个例子是,起亚有一次专访,问到价格设定的问题。韩方直接回答说,他们认为起亚在全球市场都是逐步走高,而如果在中国持续卖性价比路线,那么和全球品牌无法统一,也无法让起亚在中国市场复兴,所以要抛弃过去的性价比路线。最终可以看到,嘉华的定价确实颠覆了之前起亚的性价比路线,已经和别克GL8这样的产品很接近了。
其实你不能说韩国人的说法不对,然而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在中国市场起亚就是一个性价比品牌,大概定位和自主品牌接近。同时,品牌走向高端化和高价格,没有直接联系,就好像自主品牌也可以高端化,但是产品价格并没有一跃而上。只能说,韩国人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还是过于局限了。
中国本土化高管团队的最好例子,应该丰田。丰田在培养之中国高管方面很努力,包括现在丰田中国的二把手董长征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甚至说丰田章男本身也是和中国市场很有渊源的管理者,担任过中国本部长。而雷克萨斯中国的高管团队也同样如此,同样是二把手李晖,也是从广汽丰田中方职位上找过来,下面不少负责市场实务的都是本土高管。
只有本土高管,才能真正无障碍和中国市场沟通,也才能规划和部署真正的中国战略,选择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车型,而不是在欧洲和美国总部看着报表和翻译过的PPT来设定目标。同样,只有扎根在中国的高管,才有几乎百分百的时间在中国,也能够持续深入的坚持中国战略。而派驻者,往往只看着三五年的业绩,然后每年11月就想着回国过圣诞,等到春节之后才回来,这样的工作效率如何能够赢得中国市场?
中美欧,三个大的汽车市场非常不一样,
只有少数头部车企能制霸这三个,
大部分都只能顾得上一两个。
欧洲喜欢短轴距的车,
美国喜欢大排量的车,
韩国车在几十年前约等于美国车,现在也和北美市场深度捆绑着,
本来韩系车是两线作战的,而且一度在中国销量颇高,在北美市场存在感一直很低,饱受质量差,品牌low的嘲讽,
曾经的中国市场,豪华品牌是不屑入门级的,而国产品牌又造不出耐用的入门车型,所以韩系车还是有一定品牌优势的,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老牌豪华车企纷纷开始下沉,
在合资车市场中,韩国车既要面对日系车的围剿,在高端市场上,还要顶住豪华品牌入门级的压力,
肯定是力不从心的。
与其说是韩系车丢掉大陆市场了,
不如说是主动转移重心,不在大陆纠缠了,
韩系车把研发能力收缩,用大排量豪华车回到韩国本土和北美市场拼杀去了,并且效果还不错。
高赞说韩系车故步自封我也不知道是哪种故步自封,
可能是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真的不重要了吧,或者说很重要,但知道自己只能走出口转内销的路线。
就像手游一样,很多很好的手游在国内一是没有版号,二是干不过垃圾巨头,所以选择了出海捞金,因为欧美市场还挺重视产品力的,等羽翼丰满了,有能力宣发了,再回国试水,
汽车行业和手游行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排量收税阻塞了二线品牌进军豪华的道路,把产品力的天花板给框死了。
各个价位和产品线里,都有成名已久,地位不可撼动的品牌和产品。
大陆市场从2000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是价量狂增的20年,也是头部品牌赚的盆满钵满的二十年,
甚至钱有点太好赚了,把缸数马力一砍再砍也能赚钱,
那么多的增量,大头都让这些品牌赚走了,
所以也不怪法系韩系不争气,其实国产品牌遭受的痛苦也一样。
本来造车不是件过分复杂的事情,尤其是中国这样工业齐备的大国,
随便放个三点几的纵置发动机,后面接个zf8at,内饰设计一下,卖个二十万出头,总比三十多万买BBA,给个2.0T低功率,马力小得可怜强多了,
只是排量税让这种越级竞争成了奢望,
3.0及以上默认是那几个巨头的天下,然后人家可以用被百万级豪车奶够的产品力,出点入门动力,发动机随便减排量,美其名曰设计下放,刷刷割韭菜。
老百姓自己买不到真正实惠的产品,还有功夫乳法和嘲笑韩国车企,就很迷。
很多人解释说法系韩系丢失市场是水土不服,但别忘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一线合资和自主的上下两端的挤压。
一、市场份额
不说太远,仅2015年的现代品牌,在合资内部的份额至少是不输日产别克,起亚标致雪铁龙等也不差。
表面上看,法系韩系这些年来仅仅是被大众丰田本田等抢走了市场而已。其中,有大众出探歌等车型赶SUV市场风口的原因,有十代思域等日系车型换代成功的原因,有亚洲龙等双车新车型霸占市场的原因,等等。
但加入合资外的市场一起看会发现,伴随着一线合资一起上涨的,一起侵占二线合资市场的还有一线自主。
此前提过,自主在低价车市场保持热销的基础上,自主的高价车也呈越来越热销的趋势,因此自主总体来说还在涨价。
情理之中地,自主逐步开始挑战一些低溢价的老旧合资车,和一些中溢价的主流合资车。
二、谁会赢
大众丰田等抢夺标致现代等的份额,靠的是价格吗?众所周知并不是。性价比吗?仔细分析下,也不是。
自主车企很清楚,自己是低价车市场出身,上攻二线合资更不能靠价格。尺寸,配置,参数等的堆性价比虽然目前有用,但也不能一直依赖它们。
那要靠什么?懂消费者。对比二线合资,自主早早抓住了SUV和新能源等市场趋势,结合堆空间和配置等老策略,在更多的地方抹平甚至反超与合资的价差。
以上市时间比较接近且产品定位也接近的一些近期新车为例:
1. 一样是对标十代思域的运动型A级轿车,现代菲斯塔参数本不错,却配了铁丝网大镀铬格栅等油腻化设计,中国特供和安全性的两个隐患随后爆发,最终被领克03斩落马下。
2. 一样是出中型和中大型MPV,嘉华产品不错但端着不敢给良心价,把隔壁赛那开心坏了。库斯图号称定低价打家用,但拉长SUV的底子决定了空间就是比M8和imax8之类国产竞品要小,最终反而是更贵的国产更不愁卖。
3. 雪铁龙好不容易出了没有竞争对手,产品造型足够领先的旅行跨界轿车凡尔赛。没想到厂家看着好像能火,就盲目定位低价B级车要拯救品牌于水火,结果被一线合资的A级和B级一起从产品和价格等各维度同时围攻。试想,如果一汽奥迪出了个巨好看的A5Avant,会给他定稍低于A6L的价格说良心,还让它销量超过A6L吗。
简单说法系和韩系丢掉大陆市场,跟消费者不识货什么的无关,更主要还是自己输了对抗一线合资扩张和自主上攻的市场竞争的结果。
法系车是自己作死的,怨不得旁人。
总的来说就是每一次客户说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PSA总是摆出一副“你个傻X不懂车”的态度来处理,而且买水军都买不到点子上,于是就生出了奇葩梗:
PSA的板车吊打别家独悬。为什么说是奇葩呢?因为大家想要独悬,你既然能把板车调校那么好,你自然也能把独悬调校的更好,所以你板车调校的好跟你不上独悬有啥关系没?你就是不上独悬,而是强调板车如何如何,况且你家的B级车是独悬。。。那你这不就是偷懒外加不讲理么?
而且你还买水军喷潜在客户不懂车,整天一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不买我就是不懂车的态度,那你不死就没天理了。
当年C5可是放在奢侈品商场里展示的当家花旦,销量也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其实大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认可PSA的车,而是你老是一副你不听我的就是不懂车,不买我就是傻X,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态度,把人给赶走了。
韩系车火爆那就是纯粹的抽个冷子,那年月国产车哪儿哪儿都不行,日德两系的价格相对当时收入偏高,所以韩系那个价位上,有空缺,当然也不是只有韩系填了这个空,雪佛兰也是靠这个空间当时销量还不错。但是后来国产车起来之后,先吃的就是这个空间,日德两系也发现了这个空间挺大的强势介入,于是韩系被干掉属实是必然的。
法系车不清楚,韩系车纯是自己作的。
我买车时候就想买个十万左右的家用车,和同事一起买,有的4儿子店都给我们算团购了,我们看了大众的,日产的,现代的,起亚的,别克的,雪佛兰的,国产的看了长城和荣威的。
就现代起亚优惠少,服务差。(我也很好奇网上说韩系车优惠大,大在哪里)
大众、日产、长城、雪佛兰我们后来都去看了好几趟。
就现代起亚去了一次感觉被鄙视了,又没有优惠,后面果断放弃韩系车。
我家里几个亲戚十几年前买第一辆车都是现代,他们评价都说质量还可以,没啥毛病,本来对韩系车还挺有好感的。
就我这本来有好感的潜在客户韩系都抓不住,迟早和铃木一样,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法系车还是挺神奇的,赶了个早,却总是与市场发展规律反来着。
中国人喜欢三厢车的时候他们死活只肯放两厢车型。
等中国人慢慢开始接受两厢车的时候,他们丧心病狂的给原来的两厢车加上各种各样丑出天际的屁股。
当大众与日系车两强相争疯狂换代的时候的时候,法系车在干啥。他们一边在给老两厢车加屁股,一边把标志308拉个皮,改个名字叫408。。。至于几年后再把海外版的408引进来,改名叫508。(经评论区几位友好指证,修改一下,海外版的508与国行508外观是差不多的,并不是408改名,但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窗都不同。)
法系估计以前吃足了没有三厢车的亏,现在不管什么车型都加个屁股。
中国人喜欢suv的时候。。法系车??
至于法系车的刻板印像。别家开始用多连杆独立悬挂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用板车悬挂吧。另外后轮随动转向这个当年当很牛逼的黑科技。但是现在esp早就普及的年代。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消费者的藐视。
至于韩系车
五世同堂的不说,还一代换一个名字,让人以为是不同车型。几代车一起卖。(大众也一样)。伊兰特、悦动 、朗动 、领动,刚查了下还有个新款。
对比日系车,十二代卡罗拉还是叫卡罗拉(花冠),十一代雅阁还是叫雅阁。
韩系车运作方式如同韩系手机,上市价格都虚高,过个半年大跳水,再加上几代同卖,假装性价比高。。至于品控方面。还真不如国产车。要知道最开始玩减重减配的,不就是韩系车么。简直是把中国消费者当傻子。起亚的K2,在美国IIHS发布的不安全车型里面,常年登顶。
我一朋友当年买了个领动,真的是吹上了天,结果一年换了三个轮胎,都是鼓包。。还有一个是我开车的时候遇上的,非常小的一个坑,前面一大排车开过去都没事,我开他车过去车速才50左右就听到咚的一声。下车检查一下就发现轮胎鼓了。后来在网上查了下,这货为了好看,一个家用车配备的是45扁平比轮胎,非独立悬架的家用小车用这玩意的也独此一家了。用的胎还不怎么样。论坛上吐槽的也是一大片。70%投诉都是鼓包。
更危险的是,他另外两胎鼓包,是在高速上鼓的。韩系车为了好看,真的是不把消费者人命当事。
再看看卡罗拉的轮胎比,这才是居家实用型的车。
相比这两货,,我虽不喜欢大众,但人家大众确实更了解中国人啊,各种中国特供版。比如德原朗,还有途观、途观L,产品不怎么样,好歹在市场调查方面还是用了心的。
再再再补一句,现在的国产车,难道不香么。
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安、长城。那一个都比法系韩系香啊。
另外,我说的这些都是产品本身比较普遍的问题,而并不是针对这些车主,车主有什么错,谁的钱不是辛苦赚来的?。错的是厂家。
也希望所有合资车企能少一点区别对待,多一点真诚,用良心造车。就现在电动车的发展趋势,未来不一定是你们的未来。
未完待续。
性价比不行了,毕竟当日本人都开始暗地追求性价比时,跟不上的合资品牌自然不行了。
法系车主以普通用户成长视角强答一波
曾经的法系车,其实性价比很高,外形靓丽、用料实在,所以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大家可能觉得这句话很奇怪。都觉得法系车外形怪、价格高、性价比低。其实大家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用现在的市场环境看历史。
其实在当年,法国车挺好看的。比如308、408、508的外观,我记得我老婆多年之后,跟我说过,她曾坐过领导的3008,被那飞机驾驶舱般的中控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一次坐乘体验让我老婆这样的汽车小白记了6年,可见一斑。
说完外观,谈价格或者说性价比。当年大众是很贵的。速腾的价格可以买高配的308、中配的408。如果拿当年的帕萨特对比508,你就会发现508外形靓丽、内饰豪华、配置高、用料实在,价格我记不清了,应该是比帕萨特低一些。
因此,法系车就在中国占有了一席之地。
但至此之后,豪华品牌下探、自主品牌成长,开始挤压这些普通合资品牌的市场。法系车就一下子走到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我个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期待PSA和DS。
奈何,他们竟然没有一款车能够达到我全新的诉求。我一个508顶配车主,为啥会买迷一样操作的4008?我怎么会买一个C6?我怎么会买一个天逸?我怎么会买DS3、DS4、DS5、DS6、DS7(高级版的4008)?
我的需求PSA完全不能给我,我似乎是有钱的没地方花。
随着年龄增长、家庭变化,我可能需要类似雷克萨斯RX大小的SUV(PSA的SUV都太小),我可能需要一个像帕拉梅拉的DS9(不是现在这个DS9,是当年他们那个概念车造型的),甚至我可能需要一个类似718的拉风跑车(308CC、RCZ都太老了)。
就这么等了个几年,国内市场就风云变幻,国产品牌强势崛起,新能源更是独树一帜。法系车,只怕是再无回天之日了。
说到这里,我多说一个车型,就是毕加索。
其实毕加索的车我开了,家用还是挺不错的。那个前挡风玻璃的视野,当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可是,我们国家对汽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是有我们国家特色的,这无关好坏,没有高低之分。我就想让家里人坐阿尔法;买不起阿尔法,我可以选择GL8;买不起GL8,我可以看看传祺M8,但是我不会再去选择毕加索了。
PSA在车型上,根本不是一个全球企业,他就是个法国本土品牌,他不适合中国,中国市场也给了他最直白的回答。
哎,每次聊到法系车就忍不住多聊两句,可能是情怀吧。
我说个大家都忽视的,那就是这两系的车企里面,中国人都是弱势群体,换句话说,最后拍板做决定的,都是外国人。不是说外国人很差,而是外国人不了解所在国国情。风俗,文化,习惯,可不是短短几年就能明白的。
你让消费者难堪,消费者转头就去买你对手的产品,让你完蛋。前几年有几家蠢货企业,不顾中国国情,强推三缸机,尽管吹得在牛逼,但是消费者用脚投票,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用脚投票。
吉利推过,扑街了。通用推过,也扑街了。现在又来了一个日产奇骏不信邪,结果你们看到了,日产奇骏那个销量,惨不忍睹。最近的新闻已经报道了,奇骏准备重新换四缸机。
这就是不顾主观现实,只会纯粹臆想造成的后果。
这一点,法国人和韩国人尤为出色,法国人更是青出于蓝。其实说破大天了,法国车韩国车销量不好的原因,就是那点,你让消费者不舒服,消费者转头用脚投票,直接让你完蛋。
你看看隔壁大众,奥迪,奔驰。各种加长,扩大空间,恨不得将用户当爹来看待,大空间有了,加长有了,配置有了,豪华也有了。。。你想要的,他都能给你加上去。这样卖不好,才是怪事。如果不是工厂限制,他们恨不得一年出七八次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