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人均单日刷短视频超 2 小时,短视频为什么这么容易上瘾? 第1页

  

user avatar   guan-guan-9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一个得罪同行的结论:从运营角度来说,我们这些做产品、做运营、做算法的互联网人,本质上就是想让你们上瘾


为此我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指标与模型,例如:

1、下载人数、注册人数

2、留存率,次日留存、七日留存

3、日活(DAU),月活(MAU)

4、付费率

5、ARPPU

6、当我们发现上述数据不够用的时候,缺德的我们开始想一些歪点子,发明了一个新的用户指标:用户使用时长

ps:吐槽一句,用户使用时长这个指标真的是缺德

因为从用户角度说:这个指标越大,就越不会为用户带来价值,因为为用户带来学习、成长、增值价值的信息,永远都会让用户抵触反感,所以用户使用时长越长,产品里面的内容就越奶头乐、越娱乐化

从产品角度说:这款产品失去了它的意义,拿知乎举例,知乎最开始的价值观是“发现更大的世界”,现在因为为了用户使用时长,可以去搞明星、娱乐化、两性对立、华为小米对立、二极管、键政等内容,外加一些垃圾营销号视频,这项指标使得这款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逐步带着这款产品本身走向深渊,甚至没有回头路

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个指标让各款产品开始内卷,

你想搞一个有价值的产品?对不起,不行,因为用户把自己的使用时长都贡献给了抖音微博之类的APP上,你的产品没有那些娱乐化、垃圾营销号的内容,就没有用户

你想守住自己的护城河?守住自己的产品价值?对不起,不行,因为用户可能会这辈子都不会再打开你的产品,人家天天逛抖音,没空来你这里获取价值,价值是什么东西?就是狗屁!

所以你会看到,不管什么产品,最后里面的内容都会充斥着娱乐化、政治化、二极管思维、两性对立、明星糗事等内容,就算你这个用户想看一些不一样的,想看一些学术论文什么的,对不起,你是小众用户,我们APP不可能因为你们这几个人专门为你们去做运营


然后就是各类的模型:

包括上瘾模型、游戏化运营模型、活动化运营、漏斗模型(AARRR)、RFM模型、增长黑客模型等


这一切的一切,目标都是让你留下来,让你沉浸下来,让你永远待在我们APP里面不出来,而且这个恶行循环还会进行下去,产品、用户等各方都别想逃出来

这就像是个沼泽,各类产品、各种用户都在里面,只要有人动一下,大家都会深陷一点,谁都逃不出去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娱乐方式是什么?下棋,打麻将,看电视,听广播,卡拉OK,听唱戏,看杂志等等。这些都是以前的人的娱乐方式,这些娱乐方式里面,下棋,打麻将,看电视,卡拉ok,看戏,其实花的时间并不短,其中下棋和打麻将这两种娱乐,很容易就是一玩一下午,或者一晚上。看电视,一集电视剧长达40分钟左右。唱戏,一场下来,一小时都有。唱卡拉OK的话,唱个三四小时是家常便饭。听广播还有听一整天的。

娱乐这个事情,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哪一代人,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时间短了,都还没有起到放松身心的效果。今天短视频达到了人均花至少2小时,其实是以前的娱乐方式改变了,变成了智能手机时代的短视频。空闲时间的娱乐,即使你不刷短视频,也会去玩别的。逛街算是娱乐吗?一逛就是一下午,一晚上。看电影,一场就90分钟起步。你不会天天逛街,天天看电影,但是你可能会今晚看了两小时的杂志,明晚下了两小时的象棋,后天看了两小时的戏,大后天打了两小时的麻将···以此类推。当然这还是建立在你有足够的闲钱以及找得到人的前提下。

短视频人均每天刷两小时,其实是其他娱乐方式逐渐退出了主流历史舞台,娱乐方式向智能手机移动端高度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还和城市化推进之后,人的职能被标准化,单一化,工作时间增加,空闲时间碎片化导致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年轻人主要生活在城市,在工作日里面,家(出租屋)→公司→餐厅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班的路上,坐地铁或者公交车,车程也许20分钟,也许40分钟,这段时间你是骑自行车,也不是自己开车,那等待的过程中你想要打发时间,但你总不会拿麦克风出来唱歌吧?你也不会穿上粤剧服装在车厢里唱《帝女花》吧?更不会拿出棋盘找个乘客和你下棋吧?别人说不定下一站就下车了。这种时候,打发时间所需要的娱乐方式,就偏向于个人的娱乐方式,自己一个人完成。

广播在这段时间内是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的,但是如果又有声音,又有画面的,岂不是更好?短视频作为智能手机移动端的一个产物,具有以下特征:信息容易接受,时间短,有画面,而且根据短视频的媒体不同,既可以让你接收信息,又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有些还可以学习,涨知识。也许知识未必很深入,出于传播的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需要一定的门槛,现实中的观众,专业不同,学历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门槛。因此短视频上的知识主要作用是为了通俗易懂,提起兴趣,入门。如果是比较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自己去看专业的书籍进行学习,构建好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也就是说,短视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面(尤其是乘车,吃饭),有比较多的功能可以取代掉其他娱乐方式,而且戴上耳机之后并不影响别人,能够让现代人刷短视频的时间会达到单日人均2小时,并不意外。而很多打工人由于下班之后,自己的空闲时间不多,想去做一些需要长时间的娱乐方式,比如唱歌,逛街看电影这样的,都不一定有时间,而且还要花钱。但是短视频是免费的···

短视频在现代娱乐方式中能够成为主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新的传播方式取代了旧的传播方式的一个现象。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短视频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几乎“全体人类”都能获取信息的革命。

这里说“全体人类”丝毫不夸张,毕竟猩猩都可以稍作教学即掌握刷视频的本领。

所以我们会发现,从2、3岁的幼儿,到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人,甚至曾经多年只知道坐在屋子里看电视的门口保安,都成为了短视频用户。

无论是抖音、快手亦或者视频号等产品,尽管在算法逻辑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核心的操作机理是:

只需要用户一根手指,就能在很短时间内看到“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信息。

同时短视频的“短”,意味着我们只需要十几秒甚至几秒便能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某件事情(可以是疫情,是乌克兰,是小姐姐,是杀猪,取决于你)。

同时,短视频搭载BGM的设定更是一种降维打击,因为只要BGM奏响之后,我们只需要1~2秒即可对这个视频大概属于什么性质有判断,信息获取效率进一步增强。

所以,短视频的信息量相较于其他任何一种内容载体,都具有碾压性质的优势。

而当用户习惯于利用短视频获取信息之后,等同于堵上了用户再去使用其他内容载体的路。

毕竟后者总归需要大家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浏览,去理解,尤其如果是那种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更是如此了。

短视频的快节奏,直接摧毁人类的耐心。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几乎所有过往的互联网巨头都没能做好迎接短视频时代到来准备,而当回过神来之后,哪怕想要复制粘贴砸钱,都无法再把用户争取过来(视频号依托微信那么大的用户体量,都不能成为抖快的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普通人还停留在“抖音就是扭屁股,快手就是下三路”的刻板印象中时,大量的权威媒体已经将短视频平台视为了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短视频作为了“看世界”的唯一渠道。

而跟微博在近期成为了“网络联合国”一样,各国机构大规模入驻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也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user avatar   wang-rui-8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起短视频, 如果我问,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就说出了短视频的最大特点:

短。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回答,其实这个“短”就已经将短视频的所有特征进行了一个综合。

更短的时长只是短视频的外衣,它可以见缝插针地填补人们的碎片化的娱乐时间,成本更低、快乐获取途径更多。

现在很多人都指责短视频将人们的生活的碎片化,但我的观点则相反。因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先将现代人的日常分割成一个个无法连贯的碎片,而短视频在其中仅仅扮演了一个符合如今生产方式的娱乐的手段。

这话可能有点绕,但你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短视频能火热的根本原因:它是符合时代的,符合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

而在短视频“短”的外衣下面,则是一种准入门槛的降低。

我不知道各位听过“大众化”没有,这是一个在上世纪初的我国就提出的概念,它的本质是让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书籍、电影、还是戏剧,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人们欣赏这些事物的准入门槛一直都是“大众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在进行了准入门槛的降低后,“大众化”在文艺上的进展是十分成功的,甚至一度对我国普通百姓之间的降低文盲率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在互联网思维盛行的如今,它换了许多名字,开始是多元化扩大市场,后来又叫市场下沉。但其本质,都是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短视频在做的,正是这么一件事。

我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当有新闻发生后,短视频软件上马上就会有最直观的新闻报道,时长不一定长,也不一定有专家的高谈阔论,但短视频足以将信息传达出去,而最广大的用户们,则可以在短视频的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同时达到了信息接收和态度表达两方面的大众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短视频的用户们正逐渐代替了传统纸媒上的专家意见批评,在我们国家很多事情上逐渐向好的过程中发挥了监督的作用。

参与感,这就是短视频在短的外衣下、较低的准入门槛后让你在刷短视频时停不下来的最有价值的原因。

我曾经见过很多短视频的高度参与者,有送快递的小哥,有饭店的服务员,还有每天工作十小时的工厂工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很缺乏话语权,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群人。但是,他们也会对着手机摄像头唱歌,配备着并不专业的音响,跳着参差不齐的舞蹈,仔细一看,原来在拍摄,下一步就是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

说实话,他们发布的短视频点赞寥寥无几,但是,在屏幕上他们灿烂的笑容是不会说谎的。他们的生活在短视频的助力下,的确变得更加有趣了。

你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动,别人的生活在由无数led灯整齐排列出的画面上跃动,跃动着跃动着你的生活也投影于其上。

哪怕短视频上的生活和你的生活有所差距,但它的确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jiang-yong-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下沉市场啊。

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耐心看一段有深度的文章的能力,因为看着看着会觉得看不懂,然后开始分心,发现自己分心后又开始焦虑「虚度光阴」,这种焦虑让人放弃并在以后逃避这类行为。

短视频的好处是能提供迅速的反馈,确保浏览者能迅速获得「我学到了某种东西」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让浏览者继续看下去。

实际上,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重点就在于:推荐那些浏览者可以迅速看懂的视频。


user avatar   alfredda-lao-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关于第一题,答iPhone的,全部判0分。

哪个品牌高端会突破和持续领先?

iPhone还需要突破吗?iPhone是守擂者,国产安卓旗舰是攻擂者,至于谁能够突破高端,谁能够持续领先,这明显是针对于国内厂商说的。

用销量说话就可以了,尤其是高端旗舰的销量。

去年国内华为以外的高端旗舰,卖得和做的最好的两款,应该是小米11Ultra和vivo X70 Pro+这两款极致影像旗舰。

今年国内的高端旗舰,会是谁呢?

其次关于第二题,渠道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翻译翻译,什么叫渠道大变局?

渠道大变局,明显说的是现在小米新推行的渠道模式。

这张图就是卢伟冰说的“渠道大变局”。

左边的渠道模式,是现有的成熟的,非常强势的渠道模式;右边的扁平化的渠道模式,是小米正在采用的模式。

再者关于第三题,2022年的处理器谁会是明星?

这个问题值得展开来好好说说,这两天之前拿着联发科工程机出来大锤特锤骁龙8gen1,大吹特吹联发科天玑9000的,应该脸都肿了。

现在实测跑分出来,天玑9000的优势,真的微乎其微,可能需要体质好,抽奖,电压等等加起来,才能得出比性能强于骁龙8gen1,且功耗远低于骁龙8Gen1,能效比大幅领先的结论来。

真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至于天玑8100,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3000元价位的明星。

最后关于最后一题,哪款产品会是2022年爆款王。

2021年的爆款王是啥?我投在2021年2月份京东自营仍然有60多万销量的红米K40一票。

至于卢伟冰问的2022年的爆款王是啥?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红米K40的哥哥,红米K50!


2022年小米手机推荐?小米手机怎么选?小米手机哪个性价比高?内有小米手机推荐及选购建议。 - 王之葵托利的文章 - 知乎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硬怼民警“我就被骗”的女子,一周后真被骗20余万跑去报警?诈骗为什么这么容易成功? 
  如何评价英国一科学家最新研究称「喝咖啡可降低患肝病风险」? 
  「哈维尔事件」视频是如何做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甄别视频的真假? 
  现在还需要争取两性平等吗?如果要,该如何争取? 
  如何评价@半桶老阿汤在微博中发布的讽刺画作《The Last G7》? 
  如何评价徐英瑾回应未明子? 
  如何看待印度封停包括 TikTok 在内的 59 款中国 App? 
  如何看待宜宾一暴徒持钢钎袭警,被开枪自卫击中大腿,并因自己挖断道路导致救护车无法及时救援而死亡? 
  网传欧某中妻子涉嫌包庇罪,莆田公安局表示不知情,有哪些信息可以关注?什么样的情形会涉嫌包庇罪? 
  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京东到家程序员离职当天删库跑路,被判处10个月有期徒刑」?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建议「找不到对象建议当"暖男”」,该方式是否可行?
下一个讨论
被男友睡过之后就分手了我该怎么办?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