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医务人员待遇会有实质性提升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在30%左右,广东省有文件要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不低于40%。

因为限制了高年资医生自我调控收入被一些人诟病的三明医改,三明市2020年公立医院人员支出达到医院支出的46%。

现在有的医院在分配上没法给医务人员更多的支持,等到按规定执行了三明医改之后,说不定就可以了。

三明市公立医院医生平均收入是当地社平薪资的2.5倍,全行业人均收入是当地社平薪资的2倍。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没看到一个定语吗:公立医院。

目前医疗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患者可以接受的开销+医保可以接受的支出,不可能cover医药产业链的维系+医生的合理收入,尤其是前浪的收入,根本无法承担。

而且目前公立医院提供的就是妥妥的高端医疗服务,不管以什么名义,没有拨款自负盈亏、一大窝硕士博士、耗材从床垫到瓶瓶罐罐清一色名牌、高端仪器检查敞开了用,某些省份还搞出了省级规模的垄断医疗集团,这就是高端盈利性医疗服务。

一边想压低患者的支出,一边提供着高端盈利性医疗服务,本身就是违背规律的。而且说不好听的,就算拨款,也很本养不起现在的三甲。

不论怎么改、怎么左手倒右手,只要还是一分钱不给公立医院拨、患者总费用降低还是硬指标、还要稳住前浪,那公立医院医生合理收入下行、医药产业降级萎缩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各科室集采也不一定就对医疗从业者不是利好。

通过集采+DRG+年薪制组合拳,压低+摊平公立医院的收入,整体上会将公立医院的图钉型收入变为纺锤形。

一是有利于年轻医生的(相对)收入提升,减少职业生涯爆炸式增长的收入曲线所带来的严重内卷,尤其是某些手术科室,没有大蛋糕在前面,转行或是找富婆都更放得下。二是有利于将成熟医生挤出公立医院体系。


基于前述的结构性矛盾,公立医院回归公益、保底属性,这才是拯救医保亏空、医疗体系畸形的最终且唯一解决方案。

要知道带量采购的根本目的是给财政控费而非给患者控费,成熟医生出走私立在政策上是一路绿灯的。

而公立医院回归保底公益属性,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公立医院的高端属性。顶级医疗资源划成公益,本身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本轮大动作一路走来,原研药、进口高端耗材踢出集采,许多公立医院某些手术积极性严重下降,整体留在往这个方向走了。再比如医保盈余入绩效,只要操作得当,完全能激励医方降低效率、提供低端服务。摆烂就能有钱,更是前所未有的。


争论医院阳光收入灰色收入的,都忽略了前浪是傻子吗?

他们拿着严重偏低的阳光收入还留在公立体系,就是因为通过权力寻租能获取到的收益,远高于私立医院单纯的薪资收益。

而中浪能完成绝大多数医疗服务,还留在大公立的原因,也是以绩效名义发放的利益边角料,也不比私立医院的薪资收益差太多。

年轻大夫面对被刻意拉长的培养年限、层层关卡阻碍下的廉价劳动,依旧不跑的原因,则是严重的垄断,导致培养体系不健全,离开公立体系等于冻结发展阶段。

公立医院里的人才和服务过于高端,这是医疗问题死结的松解点。

公立医院的名义,决定了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覆盖运营的综合成本。那医院作为一个庞大的小社会,就会像人体一样,自然出现各种代偿,利益链延长、内耗增加、舒适度降低,患者的最终支出,往往一分钱也少不了。


砍掉公立高端医疗也一样利好群众。

从前述可以看出来,公立大医院分配模式下,患者最终花的钱,往往比普通私立要多。

许多患者拿高端私立的价格,幻想私立医院的普遍价格,事实上大多数私立医院的价格,没有层层内耗抽提,是比公立医院要便宜的。中低端私立医院,缺的只是平均业务水平以上、有基本人性的医生。

2.耗材灰色收入被取缔,以往留住一个正高级职称医生所需的经济投入,可以养活三到五个中级职称、近十个住院医,同等投入下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数倍规模的普惠性医疗服务。

公立医院学技术,私立医院卖技术,在下一代年轻医务工作者心中,应该成为常识而非偏门左道。


某个曾经崩溃过的“不三不四”科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方面基层公立医院该科水平回归公益保底级,挂号不难价格亲民但是水平感人,血象明显升高还敢开激素的见到好几个了;一方面私立该科医院蓬勃发展收入可观,公立医院撑到主治就能跳槽民营给资本家做爪牙;一方面倒逼该科头部医院提高收入留人,至少几家儿童专科医院的绩效分配都相对良心。

经济收入、职业前景、各层次患者的就医难度均逐步回归正常。

“不三不四”科,应该成为所有科室未来的样板。这才是患者、医保、前浪、后浪四赢的最优解。


user avatar   wu-si-huai-ya-de-feng-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掉那些调侃或抖机灵的,剩下那一个个指点江山的豆腐块,看得我口罩带子都要笑断了。里面唯一靠谱,或者说提了一点干货的,只有 @邓铂鋆 。其他都什么啊,贴肿内收入的,什么临床躺学的,笑死。

全国这么多公立医院,是一回事吗?协和医院收入高,靠的是特需国际部。复旦肿瘤医院收入高,靠的是放疗多。吉大一附院收入高,靠的是医护人少。广东医院收入高,靠的是检查检验定价高。武汉两家曾经收入高,靠的是不用医保。深圳医院收入高,靠的是政府死命补贴。这些都算是能找到收入高的理由,没沾上这些理由的大医院,比如北大系各医院、江浙沪大多数医院,都是收入被以上那些完爆的。你让这些医院薪酬改革,怎么改?比如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样板区的浙江省放开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口子?让申康放权给沪上各医院自行开展“高新业务”?脑子瓦特了?

以前抓大放小,牢牢攥着大医院们由政府部门主导摸索改革方向,连PPP都试过了。现在这次薪酬改革,针对的主要是县市级医院以及啥帽子都没捞到的三岬医院,这些医院本事没有屁事很多,连个总会计师都没有,十个医院九个年年赔钱,又不能倒闭了事。搞薪酬改革已经是在帮医院了,因为医保压力很大,却又不想像广东浙江某些地方一样悍然把无药可救的公立医院关门、医护撤编打散。

三明医改好不好?好!集采好不好?好!砍耗好不好?好!薪酬改革好不好?好!大势面前,别当螳螂!


user avatar   lang-nan-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医务人员待遇改革的大体方向时:在阳光透明的基础上给予公立医院更多的自主权用于奖励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技术的价值。蛋糕总量不变,通过改变切蛋糕的方式均衡公平性。

有时候即使收入提高也不见得就会开心,特别是当你发现当你收入提升是1而别人是1000的时候,公平分配与收入提升同样重要,我认为现在的改革方向也侧重于公平性。

首先是通过集采、两票制、零加层等手段逐渐把过去药品、器械灰色收入挤掉,让医务人员的收入更阳光、透明。这种仅有少部分医院人员获利的收入模式不仅造成医务群体间收入的不均衡,更多的是损害患者群体的利益。

其次是给予公立医院更多的绩效自主权。虽然很多公立医院是自收自支,但不是收入-支出后把钱发完完这么简单,医院的绩效总量是要根据核定人员数报批的。文件中给予医院更多绩效分配权从一定程度上对于业务量大的医院来说确实是把绩效蛋糕做大了。

第三是通过绩效鼓励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基数水平。以前是科主任只要多收病人多开药,大锅饭的量就多,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现在是你开展新技术加分,你开展疑难手术加分,你提升学历加分,收到患者锦旗加分,你接科研项目加分、做科普加分。。。分越多绩效越高,通过量化指标年轻医生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明确的知道自己的这些钱都是怎么来的,通过哪些努力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当然以上讨论是都是理想情况,

改革这个东西怎么改都有人不满意,也有可能所有人都不满意,实践出真知总得试试才知道


user avatar   yi-she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决定医务人员到手工资的是医院。

医院一般会根据医院的营收,调节医务人员的收入。

医院只要动动脑子,给医生分配就能上去。

要不然为什么郑大一附院能做到主治平均四五十w年薪?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逢单位在进行绩效改革,了解了一些在薪酬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的问题和现状,结合这个指导意见谈一下。

医务人员薪酬的组成

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薪酬组成就是工资+绩效+加特殊岗位津贴。

工资相对固定,按照对应的职称级别、工作时间、所在科室岗位等等,这一部分比较固定。

特殊岗位津贴包括夜班费、值班费、以及放射补贴、生物污染补贴等,这主要根据值班情况和所在科室可能的风险暴露决定,也比较固定。

变动的主要是绩效部分。

医院的绩效计算,各个医院不一样,但大多基于劳动量。在医疗收费中,主要分为:诊疗费(门诊、手术、麻醉、操作等)、耗材费、药品费、床位费等。

其中,纳入绩效计算的只有诊疗费。诊疗费的月度合计,乘以一定的百分比,作为绩效发放。这个比例不高,大约不到30%(数据不保证准确且各个单位差别大)。

但这30%并不是你真正拿到的钱。

例如整个科室本月绩效是50万,但各个级别的医生有不同的系数。一般根据职称,高级职称1.5-2.0系数,中级职称1.2-1.5系数,初级职称0.8-1.0系数。总绩效除以系数相加,得到每份系数对应的绩效。

由于我们国家的医疗服务价格是政府确定的,而公立医疗服务始终坚持公益性,所以这个价格始终很低。

举个例子,一台腹部手术,手术过程的药品、耗材、诊疗等所有费用加起来2万元的话,手术、麻醉等诊疗费,可能只有2000元左右。这其中,大约300-500元作为绩效发放,包括所有的护士、医生。

所以,医务人员的薪酬,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医疗服务的价格和确定用于薪酬的比例。

知道了这个,就知道这个薪酬制度改革的目标——把蛋糕重新分一分。

以前的医疗花费,大头在药品和耗材——一个支架一万块,一个吻合器几千块,耗材价格远超医疗服务本身的价格。

最近几年,随着集中采购的实施,很多耗材和药品的价格压了下来,医保用于支付这部分的钱就少了。

在假设每年医保投入的钱固定的情况下,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用来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

这就是文件里第七点:逐步提高诊疗、中医、护理、手术等医疗服务在医疗收入中的比例。

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不同医疗单位,对于医疗服务的管理不同,所以即使在相同的总体薪酬下,分配方法也会不同——有些医院为了提高效率,可能有一些更加复杂的人员设置。

比如有些医生承担的医疗任务更多,负责了更多的诊疗职责,这个时候,再按照以往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就行不通,所以要更加灵活的实行医院内部自主分配——蛋糕这么大,你们自己合理分。

这是文件的第二点。

文件的第四点,事实承认了不同医疗职称职级所对应的薪酬比例,也就是更加体现职称的重要性。

第五点年薪制,对标的实际上是很多科室存在的一头独大的情况。某些科室负责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科室的医疗资源,倾轧其他医生的权利。实行年薪制,可以一定程度限制科室负责人在薪酬分配中的绝对话语权。

其他的第一、第三、第六点其实是进一步的补充,把薪酬和考核、医疗质量考评等结合起来。说白了,以前是出了事,整个科室一起背锅,以后可能就是个人自己负责,总的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总的来说,这个制度改革的方向很明确,肯定是要涨薪的。

但是也把涨的范围基本说清楚了——毕竟蛋糕就这么大,涨薪也不会太出人意料。

其实,我们国家医疗系统的薪酬也好,定价也好,服务范围也好,基本对标一个参照物——医保。

医保有钱,那么大家日子都好过,薪酬、定价都好说。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新生人口越来越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老龄化给医保带来的压力很重,同时人口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又导致医保的流入减少。

医保的池子似乎是越来越小的。

所以,要么提高税收,要么减小医疗服务的范围,要么扶持一些商业医保作为补充医疗。

路总是要走的,也总是能走下去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倒不用着急去买商业医保,在我看来,

买好国家的基本医保,自己有一笔应急的资产,然后积极工作,锻炼身体。

这样就好啦~


user avatar   lu-ci-x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高收入这个问题嘛,本身应该是个算数题。

读书的时候做卷子,最怕的就是数学题的题干超过了咱的语文水平。

首先这个《指导意见》肯定是好事,让广大医护人员看到了加薪的希望。

然后说几个里面的关键词。

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这个句子本身没啥毛病,出现在这道数学题里就增加了解题难度。前些日子铺天盖地科普推广的治疗一个重症**肺炎患者需要的代价是多少,这些钱是谁买单之类的。有不少科普里面其实并没有包含防护服、隔离衣、口罩、面屏等的费用。有几个人知道一件达到防护标准的防护服采购成本是多少?为什么很多医护人员一穿就是8小时起步中间不吃东西不上厕所?

然后是内部分配的自主权。这道数学题里的变量和字母会内部分配数值,那咋办?分配者和被分配者能不能做到和谐?反正我的好几个师兄师姐都抱怨过沦为打工人被剥削的苦楚,也有不少同事感慨于有幸遇到好的领导。内部分配自主这件事情总归要人去实施吧,分配的人能不能端好一碗水,严重影响到最后解题的步骤。同是打工人,相煎何太急。

再说说关键词******。前面有个同事,年纪大我不少,副高(低聘成中级),南方口音,本来在当地某医院已经是诊疗组长了,因为某些个人原因换了医院。问了原因,也不过为了生计,为了小孩子读书,为了父母养老能更好照顾。没有啥特别高尚的原因,平平无奇混口饭吃。

总之,这份《指导意见》本身是很棒很有盼头的,但是对于最后的成效,我……说实话挺希望它能很有效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待遇及幸福感的。


user avatar   gou-zi-60-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示:我的每一个观点都可能是偏见,欢迎平和的批评和讨论。

核心观点:医务人员待遇的总量已经见顶,不会再有新的增量,薪酬制度改革是存量改革--蛋糕已经到达上限,具体薪酬改革主要是在分蛋糕上做文章。

实质是以薪酬改革为手段的供给侧改革。

解读:

指导意见的作用是指明大体方向,不负责具体细节。

薪酬改革是三明医改诸多措施中的一环,配套服务于采集和DRG等改革。

原文态度坦诚:

“在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基本医保支出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优化公立医院薪酬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坚持量力而行,全面贯彻过“紧日子”要求。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合理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对薪酬制度改革的预期。”

开头是目的,中间是手段,结尾是重心。

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国运即我运,对于什么是“紧日子”,同志们要有预期,要有合理的预期


《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与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相衔接,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决定机制。

第一条,确定基调“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这是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近几年医疗改革逐渐由强调“市场化”转向强调“公益性”的结果。

既然目标已经改变,那么作为推动力的薪酬结构也必须作出改变,可以看作是动能改革。


二是充分落实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自主确定更加有效的分配模式。可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充分发挥各项目的保障和激励作用。

第二条的重心是“核定的薪酬总量”和“内部自主分配权”。

(1)通过控制薪酬总量,达到控制医疗资源投入上限的目的。

“市场”追求针对自身内部的价值的再生产。对医院而言,投入越多,再生产的价值越多,因此理论上薪酬上不封顶是最好的。但问题在于,在内部价值增值的条件下,市场化医疗具有负外部性,体现为社会上医疗资金的不可持续的高速增长。

“公益”追求的是正外部性,所以必须控制薪酬总量,限制医院的盈利冲动。

(2)内部自主分配权,实际上是维持医生内部竞争的手段。在失去市场的外部激励后,内部的自主分配权能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预防大锅饭式的怠工,维持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逐步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

第三条是对内部分配权的细化。强调从“一个岗位能干多少”到“一个岗位应该干多少”的转变。从“一个岗位能拿多少”到“一个岗位应该拿多少”的转变。对于不同的岗位,有人欢喜有人忧。

原文表述:

向人民群众急需且专业人才短缺的专业倾斜,努力使综合性医院儿科、产科、急诊科、感染科等紧缺专业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

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

“充分考虑中医药医务人员收入情况,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向中医医院倾斜。”


四是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

第四条同样是对内部分配权的细化。强调了“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就是讲,你的内部分配不能极端化,不能像市场化医疗中的那样,骨科心内富得流油,儿科精神穷得吃草。同时也不能太平均了,搞大锅饭。


五是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负责人薪酬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

第五条,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是医生年薪制的配套措施。公益性的的医生,必须配备公益导向的管理层,防止出现激烈的利益冲突。

原文表述:

“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应与其他负责人、本单位职工薪酬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对于仍违规新增举借长期债务的公立医院,在该新增长期债务偿还完毕前,严格控制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薪酬水平增长。”


六是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挂钩。

第六条,谈完了医生和管理层人员的改革,接下来必须改变配套的考核制度,这是经济基础对应的上层建筑。具体怎么改,得因地制宜了,这一条就告诉你制度得改,得按照这个该方向改。

原文表述:

“综合考虑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费用控制、运行绩效、成本控制、长期债务、医保政策执行情况等,定期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要适当核减薪酬总量。”

强调强调再强调,新制度要控费、控成本、控债务。


七是提出拓宽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经费渠道,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逐步提高诊疗、中医、护理、手术等医疗服务在医疗收入中的比例。在确保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公立医院可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医保结余留用资金,主要用于相关人员绩效。

第七条,重心在“拓宽薪酬制度改革经费渠道”和“分配医保结余留用资金”。

(1)“拓宽和深化薪酬改革经费渠道”,方法就是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也就是加强集采之类的手段,医保已经不可能再多出钱了,主要是从医药那边抠钱。

原文表述:“对因规范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

(2)“分配医保结余留用资金”,本质上是一个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设置了一个零和博弈,进而压缩医疗的超量供给,进而限制患者的过量需求。通过改革,患者过量需求和医保支付能不足的矛盾,将转化为患者过量需求与医疗压缩供给的矛盾。

表面是薪酬改革,深层次是供给侧改革,要压缩超量的高端供给。

改革派中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即作为医疗资源供给渠道,公立医院在过去三十年狂飙突进,提供了大量医疗供给,但这些医疗供给有很多过于高端,是无效供给,造成了医疗的奢侈品化,突显了“看病贵”。

无效供给指的不是没有疗效,是指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没有为生产力服务。给成人看癌症花了三十万,这三十万并不能再生产出来,这就是无效医疗供给。给孩子看病花了三千,孩子以后能再生产三十万的价值,这就是有效的医疗供给,就是为生产力服务。

另外,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转化是动态的,一万块的支架是无效供给,集采后七百块的支架却是有效供给,能为为最广大生产力服务。

同时,医院作为医疗供给渠道,渠道容量有极限,过量高端供给会把基础供给挤出渠道。超市柜台摆满了三十块钱的钟薛高,就没地方摆三块钱的光明雪糕。通过薪酬改革,将高端的无效供给挤出渠道,给适合生产力的基础供给让道。

这就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所表达的含义。


总结:

这篇指导意见并无新意,大体上是对之前各项试点的肯定和总结。

我支持此次医疗改革,目前的改革从各方面将都是最不坏的那个。在医疗、医保、医药三方联动改革中,总体还是偏向医疗的,最大程度保全了医疗的利益。刀子主要砍在医药身上。

看着隔壁一朝倾覆的教培行业,还要啥自行车。

在目前经济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期望医疗待遇逆势增长,不太现实。

医疗与经济的矛盾是普遍性矛盾,是跨经济体制的问题。印象中德国和美国的医保也即将出现穿底的问题(这一点未核对文献,请自行判断)。医疗技术的发展总是快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需求的增速总是快于经济的增速,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身处时代的暴风雨中,除了沉默着接受命运,可能别无选择。

且行且看吧。


user avatar   ling-ling-qi-3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分人;更确切来说,分“阶级”

只要临床上还是“以教授为中心的小集团医疗作坊”形式运行;只要高年资医生仍在二次分配上拥有生杀予夺的近乎无限权力;只要下级医师在择业、晋升、轮转、发展上随时因为“高层”的一句话而饱受坎坷从而被迫形成事实上的职业人身依附关系;只要医院里监管和职能部门在人事上混为一谈;只要临床的权力仍紧紧攥在那群人手里,年轻大夫/下级医生的待遇,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有效提高。

既然蛋糕做不大了,那么只能在分蛋糕上动脑筋。准确来说,是握着刀叉的人在动脑筋。

你觉得,这群人会“饿着”吗?

讲个历史冷笑话:从古至今,后勤运粮队员从来没有在押运的粮食吃完前饿死过。



自我杠一下:


新时代中,呼唤红军精神。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医务人员”是个非常宽泛的群体。

职业上,有医生、护士、药剂师、检验师、康复师等等。

专业上内外妇儿急诊各不相同。

细分一下,骨科、心内、眼科和其他科室不一样的。

地域上、医院级别上全都不一样。

打包来看,既然说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收入,那肯定能提高整体的收入。

说了提高“薪酬”收入,那提高的肯定是“薪酬”收入。

总之吧,我认为,改肯定有意义,利好ICU医生!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近期爆出的体检行业丑闻,血液不检查就出结果,用护士假冒医生?是否属实?可能会有哪些安全隐患? 
  零零后会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看的透彻吗? 
  医生或医生家属就诊其他医院或领域相近科室,发现诊疗过程不合理,技术差怎么办? 
  网传「公交车上三位老人要求小孩让座」,被拒后训斥小孩并动手,如何评价老人的行为?尊老遇上爱幼该怎么办? 
  如何评价演员何冰再次演绎《前浪》,展示前浪真实面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21世纪为什么到了现在美国还要帮日本? 
  如何看待“提醒女性注意安全就是给施害者递刀”的观点? 
  如何评价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德国、荷兰及比利时捐款共计 100 万欧元,驰援欧洲洪灾? 
  如何评价冯巩发布小品参与冯巩大战,调侃国足? 
  现在发生发生冲突都用武器(比如扔杯子,抡板凳之类的)那学跆拳道之类的还有用吗。? 

前一个讨论
农业农村部介绍「猪肉价格近期下跌非常快」,希望大家趁这个机会多吃猪肉多买猪肉,未来价格走势会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易烊千玺成为优瑞家全球品牌代言人?





© 2025-01-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