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发明出饼干和面包? 第2页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古代缺乏燃料是常态,去砍砍柴试试?西游记里小妖都知道,唐僧要煮了吃,省柴。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古代欧洲的面包搁现在一般叫烧饼。当然古代欧洲人的烧饼没有烧饼那么好吃,因为它是死面饼,用的也不是精面,而且还要添加些木屑之类,做出来的东西放干之后可以砸死人。

你还别嫌弃,能天天吃麸皮死面饼的起码得是个骑士老爷,穷逼们也就是用粗面粉加点水煮成糊糊喝,和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差不多。

这东西我还真喝过,小时候我爷爷突发奇想,要带我们几个孙子辈的忆苦思甜,找老家村里的亲戚磨了一种黑面粉(亲戚还觉得很奇怪,谁还打这东西啊),然后加点野菜煮成糊,那玩意儿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一言难尽,而且辣嗓子。


现在大家吃的那种烘焙店里的面包,一口咬下去就该知道是用了多少面粉、白糖、牛奶,这东西用屁股想也该知道是工业革命后才能推广开来的高级货,实际上欧洲人能顿顿吃这玩意儿都是二战后的事情了。

中世纪欧洲确实有类似的面包,用鸡蛋、牛奶、蜂蜜和面,然后用啤酒酵母发酵,这就属于贵族都不能顿顿吃的顶级奢侈品了。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你个穿越的办法。你现在找大陆最贵的面包房,买个法式杂粮长棍。就接近欧洲古代的面包了。别找便宜的,面筋抽走了太容易咬没感觉。你就会知道,有个葱油饼,你就不会吃那个。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题主应该是不了解中国的,不知道中国除了他的家乡外,中国还包括有我们家乡新疆吧,新疆人发明出了饼干和面包,而且还有比面包口味更多样的馕。馕或面包的共同祖先,新疆叫ku'mech。面包的口味相对单一,而新疆馕和ku'mech的口味多样,馕还有像烤包子samsu肉囊这种肉馅的人间美味,个人觉得新疆传统馕还是比俄罗斯传统面包好吃。

馕在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维吾尔族著名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尔在他的《突厥语大辞典》中记载有托喀西、艾提买克、琵斯凯其等11种维吾尔语的馕称谓。艾尔肯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新疆馕。


面包或馕制作十分简单而方便,没有任何很难的技术含量,而且这类烤熟的饮食还是人类最原始的饮食,人类应该最早学会用火烤熟后吃掉,如此简单并不不存在“发明”一说。

古代一个地方的饮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在技术落后无法客服自然困难的古代,人民的饮食只能顺从自然。大家应该听说过,吃北方人的食量普遍比南方人大,这是因为面食是开胃的,填饱肚子的面食量会比蔬菜多。馕喂饱十个人需要一公斤面粉,而一公斤面粉做的汤面可以喂饱20个人。古代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谷物相对严重短缺,导致馕或面包这样“过度浪费谷物”的饮食,严重不适合古代中原地区。这也是中原百姓口粮极其繁杂多样,吃方面的材料禁忌比其他民族少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个人觉得汉人不是没有发明出面包或馕,只是面包和馕不适合古代中原,古代汉人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饮食。我猜测可能是自宋代人口持续增长,以及突破了最佳环境承载范围,汉人才开始逐渐抛弃馕饼类的饮食,选择更加节约粮食的饮食,以及开拓食材范围。

而且唐朝宋朝时期,新疆与中原的来往史上最活跃时期,新疆和蒙古草原的馕类饮食应该传入中原,汉人古书记载的胡饼应该就是指馕( @马伯庸老师两个唐代题材电视剧里的“胡饼”用的好像就是新疆馕 )。没有在内地流传开和流传下来,大概率就是因为不适合。毕竟馕又不是很难制作,内地汉人也能很容易学会,内地没了新疆人照样能制作。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唐墓发现了一个直径19.5厘米的馕,呈圆形,出土时碎为12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其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样子与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家庭日常所吃的馕完全一样。同一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一个1000多年前的小馕(见图),此馕显得十分娇小,直径只有3.9厘米,用白面制成,表面有干果仁,保存相当完好。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新疆考古人员又在3000多年前的哈密五堡、2800年前的且末县的扎滚鲁克、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以及1800多年前的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各种形态的馕。由此可见,最早的馕距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饼干和面包是烤的,中国上古中古时期的面食则以蒸煮为主,为什么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追溯一下中国中原文化的饮食史:

正好今天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开幕,国博的小伙伴带来了这张展厅实拍图

注意红色框体里面的那件器物,那是最早的陶灶。换句话说,大概1万年前后,中国人驯化了小米、大米,一般来说,就用类似的陶灶(很可能还没这件那么好)上面支一个大口的陶盆(学名叫釜),煮大米或者小米粥喝。

再后来,祖先发明了了一种堪称逆天的东西,就是橘红色框体里面的文物,特别是中间那件。这件器物分为两个部分,上面是一口锅,上下是可以分开的,下面三个脚,里面是空心的,盛水,脚底下生活。上下之间的连接部有个篦子,中间有小孔,往往还有个盖(这件器物的盖应该是遗失了)。这样祖先就能利用火加热脚里面的水,水蒸气通过有孔的篦子进入上面的锅,把锅里的食物蒸熟了。这件器物叫做——甗(yan3),就是最早的蒸锅。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烹饪方式的主要方法——蒸。

不过这件青铜甗发明的时候(商代中晚期),能够磨面粉的石磨还没出现,虽然小麦在公元前2500前后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当时的吃法,主要还是把麦粒蜕壳之后放到甗里面蒸熟做麦饭吃,所谓“粒食”。

2.到了战国晚期,石磨逐渐普及,中国人开始把麦子磨成面粉。但是在面粉的食用上,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方法——蒸煮。

汉代是中国面食的发展期,当时把一切面食都叫做“饼”,三国西晋时人束皙曾作《饼赋》,基本梳理了当时的面食种类:

《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䵄。《内则》诸馔不说饼。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

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釖带案盛,餢飳髄烛。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吴回司方,纯阳布畼。服絺饮水,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壮。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氄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塞,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尔乃重箩之麮,尘飞雪白;胶黏筋䵑,䐧溔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株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漉豉,揽和樛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回而交错。纷纷馺馺,星分雹落。笼无进肉,饼无流面,姝媮咧敕,薄而不绽,巂巂和和,䑋色外见,弱如春绵,白如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吒唇,立侍者乾咽。

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偏据。槃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口习咽利。三笼之后,转更有次。

3.《饼赋》里面描述了汉晋时期的几种饼:有安乾、粔籹,类似今天的馓子;豚耳、狗舌,类似今天的猫耳朵;釖带案盛,餢飳髄烛也应该都是当时的面食,失考;曼头,类似于今天的肉馅包子;薄壮,类似于今天的春饼;起溲,类似于今天的发面饼;汤饼,类似于今天的面片儿汤;牢丸,类似于今天的蒸饼。

我们发现,这里已经有安乾、粔籹这类油炸的面食了,甚至还掌握了初步的发面技术,但是还没有烤的出现。

不过并不是说中国上古时期就没有烤这种方法,还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展品

这是一件汉代的烤炉,只不过这种开放式的烤炉是用来烤肉的。所以我觉得,路径依赖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且蒸煮的面食滋味甚美,烤面包还要专用的烤炉,为什么还要费事改造炉灶去做面包呢?

4.汉代丝绸之路的创立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丝路沿线的好东西就已经传到中原来了,原来在中亚西域一代的烤馕就到了中国,当时叫做“胡饼”。传说汉灵帝就特别喜欢吃胡饼,到了唐代更成为长安的流行事物,白居易有言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面脆油香”就是胡饼千年以来滋味的最好写照。胡饼流行于中近东,虽然我没能考证出胡饼的起源,但是我国新疆地区长期以烤馕为主食。烤馕是烤制的,而且烤出了麸质形成的网状结构,理应算作面包的一种。

那埃及和罗马式的面包为啥没能传入中国呢?最早的面包是烤面粉、水、盐的混合物,古埃及人发明了面包发酵技术,后来罗马时期,上层可以吃杂质少的白面包,底层只能吃杂质硌牙的黑面包,到了中世纪屁民甚至只能吃廉价的大麦粥,面包成了贵族老爷们的食物。面包不好带,在味道上又没有竞争力,中华文化没有接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饼干,限制因素主要是糖,其实把胡饼加糖就可以视为饼干,这样像桃酥、杏仁饼之类明清以后中国发明的小吃,就应该算作饼干。甚至不排除唐宋时期有更早的例子,不过那时候制糖技术太还不够发达,可能也有所制约。

5.工业化以后,面粉、蛋、奶、糖的价格逐渐走低,制作面包的机器被发明出来,防腐技术的进步,面包成为价廉物美的食品工业产品后,就架着西方社会的“东风”,开始满世界传播了。


user avatar   wei-xin-yong-hu-87-55-7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迥异他乡的农作物与炊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在华语圈算得上家喻户晓。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简单地去背诵这些诗歌“不求甚解”。比如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诗歌中的“禾”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种作物。其实禾是古代文人的“文言”,在白话中它被称之为“粟”,脱壳后就是小米。在改革开放以前,小米一直是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主食。

40岁以下的青年人估计只有喝粥的时候,才会品尝这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食物

这种农作物也是中国人最早的主食,也正是这种农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导致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一系列的不同。粟米这种食物很难用烘烤的手段进行烹饪,最原始的水煮又很难做好。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华夏先祖发明了独特的烹饪工具——甗((音“演”))。

出土的青铜甗,右图是甗的一部分,即甑

这种炊具分为上下两层,即上面的甑(音“憎”)和下面的鬲(音“立”);使用时在鬲的底部放上木炭或者煤炭点燃,鬲中注入水,鬲上面放上甑,在将甑内放入粟米或者其他食物。没错!这种炊具的任务就是——蒸(连甑的读音都雷同与蒸)。根据古人的家庭的件不同,甑的材料也不尽相同:富裕人家一般使用青铜甑,穷苦人通常用陶甑。

豆包这类蒸煮类点心之所以到近世才出现,和它的食材是粟类作物(黍,即小黄米)难于加工有很大关系

相比“烘焙”或者“烤”,“蒸”无疑更适合高梁、大豆、谷子、稻子等硬质粟类作物。经过“蒸”或者“煮”的粟类作物非常适合“粒食”不需要研磨成粉,只需要经过简单的脱壳程序即可。从侧面表明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粟米,而不似中亚或者两河流域以麦食为主。

农作物的生长和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当时的东亚大陆有着充足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十分适合种植粟米类的食物。反观中亚等地只能依靠内河进行种植,大大小小的绿洲供养起一座座商业城邦。人们迫切需要种植耐旱且无需大量人力的作物。这也解释了为何“小麦的革命”会发生在中亚。

原始的鏊

当然,华夏先民并非没有尝试过类似于烘烤的烹饪手法。大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开始出现名为“煎”的手艺。仰韶人在当时已经创造出有陶质的烹饪器具——鏊,后来各时代的煎饼、烙饼美食的勋章应该发一半给鏊。不过,当时的“煎饼果子”和今天以鸡蛋和麦粉作为主材料不同,是用小米和大豆。

感谢吃货们的坚持,让“煎、烙”饼食这类并不经济(但更美味)的烹饪方式得以保留

这两种农作物可以直接“粒食”(蒸煮皆可),磨成粉制成煎饼十分耗时不说,得到的卡路里也相差无几,对热量匮乏时代的古人来说,拿小米粉、大豆粉当主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最多也是调剂古人平淡餐饮的“副食品”。

麦食的引入与工具改进

随着气候的变迁,热带雨林逐渐在长江以南消失,水资源也不再那么充沛。麦作为一种主食(之前虽然也种植麦子,但并非主流)逐渐占据中国人的餐桌。在一开始,人们还是以蒸煮的方式食用麦子,时人称之为“麦饭”。如果你是北方人就会明白,麦子这种作物虽然也可以粒食,但“粒食”的小麦十分难吃,而且对消化不利。

那为什么不把麦磨成面粉呢?答案出在工具上。在秦汉以前,古人主要的研磨工具依旧是石磨棒和石磨盘。但就研磨工具来说,两汉以前的华夏先民和新石器时代的差别不大。这种工具费时费力,磨碎它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蒸煮它都要长,人们自然不会去使用它。

石磨盘和石磨棒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汉代开始情况有了改观,石磨技术得到发展,开始出现今天石磨的雏形,可以用人力或者畜力驱动。很多学者认为豆腐起源于汉代就是这个原因。但技术的传播本身非常缓慢,在当时也并非家家户户都能配备石磨。再加上唐以前关中地区并没有完全的荒芜化,所以人们对如何改良麦食并不是很上心。一直到隋唐时期,麦饭依旧是家常主食,哪怕人们在四百年前的三国时代就能做出可口的馒头和包子了。

在上古时期,石杵或木杵常被用来舂捣粮食

麦子这种作物十分耐旱,哪怕是干旱的中东也能生长的很好;它也无需太多的水利灌溉和社会协作性质的田间管理,小家庭就能承担大片麦田的种植所需的劳动力。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麦饭”开始逐步退出餐桌,北方人的饭桌开始摆上馒头、面条、水饺等我们熟知的北方主食。北方农村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石磨,中国的麦食文化终于完全进入到“粉食”阶段。

中国特色的麦食之路

不过,麦子作为主食虽然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却没有形成欧美那种面包文化。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在一个似乎“老掉牙”的词语上——中国特色。

这里的特色包含了先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制度因素。首先,任何技术的传播都和人口的流动密切相关。正如上文所述,最迟至汉代中国人已经掌握石磨的技术,可人们依旧食用难吃的麦饭。除了此时的北方依旧有其他谷物作为补充外,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石磨普及度不高。从秦汉一直到唐初,中国的君主都对技术人员限制重重,还死命压制人口流动。

其次,早期的西方面包(这里取广义西方,包括中亚地区的麦食)可不像今天这么蓬松柔软*(参考法棍)。欧洲自古典时期起就有殖民的传统,中世纪的贵族虽然对人口流动也有约束,却没有同时期中国对农民的约束来得严格,而且这种束缚只针对农奴阶层。11-12世纪市民阶层的崛起更是极大地繁荣了欧洲的商品经济,各地的贸易网络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

至于伊斯兰世界更是以经商闻名,无论是真实历史上的默罕默德还是《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横穿沙漠去异邦跑商都是家常便饭。对于此类需要经常迁徙的民族而言,能够长期携带要比可口与否更为重要。经过烘焙脱水的面包,风干的肉块,石头一般的乳酪都能保存数个月乃至数年;蒸煮的馒头、面条、饺子用不了几天便会腐坏发霉。对动辄出门数月经商的民族来说,中原的食物或许可口易消化,但绝不在考虑范围之中。

吃过新疆烤馕的读者都知道,这玩意很容易变硬,却也很难腐坏

当然不能说烘焙就只能做出这种难吃的干粮,对于衣食不愁的贵族阶层或者富裕市民来说一块精心烘焙的蛋糕是上等的美味。随着技艺的精湛,原先作为贵族食品的蛋糕(欧洲称之为卡斯蒂利亚面包,虽然来源是意大利)开始平民化,经过脱水处理的蛋糕成为海员们不可多得的美味。随着欧洲殖民的浪潮席卷东亚,这种食品也开始进入亚洲人的餐桌。只不过由于烘焙技术的相对落后,再加上东亚人已经习惯吃蒸煮的食物,卡斯蒂利亚面包不得不“本土化”——成为今天广式早点常见的马来糕,一种蒸出来的“蛋糕”。

听名字就知道马来糕最早来自南洋,那里有着众多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最后,资源的匮乏也让烘焙技术很难在长城内得到发展。蒸煮只需要少量的燃料即可。将一个炉子加热到能够烘焙面粉的程度,所需的热量绝非将水煮到一百度所能比拟。曾经传统人口密集的关中、河北地区荒芜已久,连高大乔木都极为罕见,这拥有大片森林的欧洲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中原大地也没有伊斯兰世界煤炭烘焙的传统,古人自然更倾向于使用蒸煮的“土”手法满足自己的胃了。


user avatar   Travis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的外国人发明的面包,不是你去资溪面包买到的那种松软的东西,而是这样的

这样的


而中国人管这种东西,一般叫杠头/馕/烤饼。

你特别推崇的那些东西,根本算不上面包,事实上更接近蛋糕,如果一个古代的高贵洋人看见这么做“面包”会心疼的不得了:那么好的牛奶为啥要不直接喝?


user avatar   ceng-ru-5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指的是点心面包,

不好意思,中国古代没研发出来,西方人古代也没研发出来。

如果你指的是西式面包,


这玩意儿就是货真价实的西式面包,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日本明治维新时候,就开始全社会学习西方,

这其中自然包括了饮食习惯,吃面包

但是日本人吃了之后发现,真硬啊,咬都咬不动,难吃的要死。

于是怎么办?

改良呗!

日本人在面包里,大量加入黄油、白砂糖、鸡蛋、小苏打、柠檬汁、牛奶,使用酵母发酵。

很快,口感松软甜腻的面包就被发明出来了,立刻风靡全国……

然而这些材料,都是现代工艺才能大规模量产的,在古代,根本不可能量产。

(PS:题主说古代有糖……这个我无言以对,在工业革命之前,糖一直是最顶级的奢侈品,甚至西方人去美洲殖民,去非洲抓奴隶,最大的动力就是在美洲开辟甘蔗种植园,加工成糖运回欧洲。)


后来, 日式面包就传到了国内,在国内大范围普及。

真正的西式面包, 像法棍、大列巴,除了减肥人士,没人爱吃的。因为又干又硬,咬不动。

所以,全国的面包店,都在流行日式面包。

所以国内下意识的把日式面包等同于西方人一日三餐吃的面包了……其实这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而日式面包在中国过度的风靡,又影响到了国外。

于是乎,

西方人把点心面包,称之为Chinese bread(中国面包)!

点心面包,中国人以为是西方人发明的,西方人以为是中国人发明的,只有日本人哭晕在厕所

西点还是中式面包?它到底叫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最后补充一下,为什么西方不能流行日式面包?

因为主食是天天吃的,所以不能有味道的,
有味道的主食,吃多了,就会恶心,想吐,
三年灾害时候,很多人天天吃红薯,最后一看到红薯就会哇哇哇的吐

同样,加了大量糖和奶油的点心面包,当做零食偶尔吃吃还可以,当主食一天三顿的吃,要不了半个月,你绝对会想吐,


user avatar   qian-niao-yao-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欧洲古代也没有今天我们吃的面包啊

我们今天吃的面包是日本人明治维新后改良的

在古代,比如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处在中世纪封建采宜经济体,我们在北宋大概

中世纪农民不允许吃面包,因为必须用磨坊才能加工粮食,面粉,才有面包。他们的领主才能吃面包,面包也仅仅是面团烘烤以后的砖头,泡菜汤肉汤吃的,条件好的领主可以加点奶酪。普通人只能吃生的和冷的未加工庄稼,比如麦穗,树上的榛子,屋檐的蜗牛,屋后的野菜,摘下来就往嘴里塞,跟非洲祖先比强不了太多,还有火炉也不被允许。

同时期,中国人可以在汴京路边任意花几文钱买到面条吃,面条加工需要商业化的种植业,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乡村治安管理,职业化的厨师足够便宜以至于服务大众,面条水煮需要柴火,汴京的柴火必然是靠商业化物流体系和职业樵夫的,煮面的水,即便是井水,那也是需要汴京城整个完好的供水系统,而且要求粪便管理,须知欧洲大城市伦敦即便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整个城市的粪便还是倒在马路上自然风干的。所以古代中国的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准超出同时期欧洲几个档次。欧洲那时各个领主之间互相攻伐,语言问题不通,组织力涣散,正如ck2里面,我女儿的女儿还是我女儿,就这么整个一大粪坑。要不为什么马可波罗翻山越岭,走了几倍于唐僧的路程到中国,回去意大利逢人就说,祝你下辈子投胎中国,以至于开启了文艺复兴反抗黑暗教廷的启蒙运动,因为跟中国人比,那时欧洲人真不是人过得日子。意大利那时是整个欧洲的商贸中心,码头酒馆里吹几个牛,老哥我可是去过东方中国的,那里遍地是黄金和蜂蜜,那里猪吃大麦都是煮熟的,你不如中国猪。于是整个欧洲都破防了。

所以为什么同样是蒙古人,挫宋能抗那么久,而整个中亚和东欧简直势如破竹。老欧洲别说蒙古骑兵这种成建制的游牧掠夺者,连小规模的散兵游勇的北欧海盗都打不过,整个欧洲大陆硬是被北欧海盗从直布罗陀打个对穿,直逼罗斯托福地区。今天我们看到的欧陆第一强国德国,德意志民族,就是当年北欧海盗在欧陆打下土地逐步扩张的一个人类分支。

所以别吹了,丢人


user avatar   san-tu-7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冷知识

中古欧洲的农村穷逼

平时吃的最多的

不是面包

哪怕黑面包

吃的也不是最多

猜猜为什么?

因为聪明的领主老爷们

哪能让你们屁民自己磨面粉烤面包

想要磨想要烤?

滚去用村里公用的磨盘和烤炉

再顺带交上一大笔税

好让你的领主老爷的肚子更肥一圈

那么问题来了

屁民平时吃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糊糊

就像是现在的印度料理

只不过没有香料

没有油

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啥也没有

只有粗放农业下

你自己亲手种出来的

豆子,各种豆子,还有橡子

大麦,黑麦,燕麦有啥放啥

小麦除外

因为你这种穷逼种不起小麦

当然还有不知道从哪薅来的野菜

或者你屋子边上自家种的菜

或者只是随便什么草

又或者连草也没有

盐是舍不得多放的

就这么熬

熬成一锅糊糊

吃吧

一天两顿

一顿一碗

Bon appétit !




           

相关话题

  如何在星巴克点一杯好喝的饮料? 
  美国人为什么不吃亚洲鲤鱼?为什么亚洲鲤鱼那么大?那怎么不出口到吃的国家? 
  疫情期间溏心蛋变卤蛋,是商家在敷衍我吗? 
  大航海时代4这个古代宝藏在哪?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七集《生》? 
  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像鹿鼎记中那样,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把他们当皇帝的人而深深的感动且珍惜吗? 
  年轻人如何精致地生活? 
  像苏式绿豆汤一样,还有哪些苏州人必推的夏日宝藏美食? 
  旅行中让你最难忘的美食有哪些? 
  重庆机场香菇鸡饭 19 元共两块鸡肉引吐槽,餐馆回应「系儿童套餐,应该有 50 克」,这一标准合理吗? 

前一个讨论
帛书版《老子》的全文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哈桑萨巴赫(山中老人)为什么能用3000金第纳尔买到阿拉穆特堡?





© 2025-01-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