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松锦之战,皇太极为什么敢和明军决战? 第1页

  

user avatar   jin-ru-zhi-hu-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笑死人了,

题主从哪里得出来松锦之战,皇太极为什么敢和明军决战?

有啥不敢的啊?

尬吹啥?

萨尔浒之战明军完败,被打的破滚尿路,

之后辽东战局是一溃千里,

怎么松锦之战前的明军比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战斗力、士气强很多吗?

就这还尬吹呢?


1、松锦之战很难从明清全局战略上说是决战。

明朝与后金(清朝)具有战略性质的决战就是萨尔浒之战。

在明朝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的一次完败。

这一仗奠定了后金政权在山海关以外的优势地位。

奠定了对明军的优势地位——军事优势和心理优势。

后金从战略上转为主动进攻。

明朝从战略上转为被动防御为主。

萨尔浒之战之后的五年左右时间里,

后金几乎全部占领了关外地区,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

致使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明朝只能退守宁锦防线。


2、清的兵丁一共只有五万五千人了(满清的兵丁是15岁——60岁),加上蒙古军队、汉奸勉强共有10万人,它其实是垂死挣扎的阶段。仅仅是因为崇祯操作错误,导致了满清占据天下。如果不是吴三桂的支持,满清有什么希望?---------------------------------------------------------------------------------------

还有这样强行尬吹的?

努尔哈赤就带着这点题主嘴里的老弱残兵(还不包括蒙古各部,和题主嘴里的所谓十万汉奸),

面对明朝的绝对优势兵力、绝对优势的火器,再加上女真叶赫、朝鲜联军,

但是结局呢?

努尔哈赤完胜!

打出了中国军事历史上的经典以少胜多的战役。

之后,后金打的明军屁滚尿流,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

致使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

皇太极继位之后,

征服了朝鲜半岛,

彻底征服了蒙古各部,

到了1640年的时候,这时的清朝(后金)实力已经远远比努尔哈赤时期更加强大。

到题主嘴里了1640年清军就变成了题主嘴里的是垂死挣扎的阶段?

你这是从哪个世界里了解到的历史?

3、清的兵丁一共只有五万五千人了(满清的兵丁是15岁——60岁)---------------------------------------------------------

清朝就依靠十几万题主嘴里的老弱残兵夺取了明朝天下。
尴尬不尴尬?

4、汉奸勉强共有10万人,--------------------------------------------------------------------------------------------------

谁是汉奸啊?

这让我知道什么是没有羞耻。

明朝谁把辽人当成自己人?

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残辽无宁宇,辽人为一恨。

军夫之破产卖儿,贻累车牛,辽人为再恨。

至逐娼妓而并及张、刘、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辽人为益恨。

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令其淫污妻女,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

有此四恨,而冀其为我守乎?”

辽人的四大恨句句都是辽人的愤怒。

“况辽人浸染胡俗,气习相类。贼杀其身及其父母妻子,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则怨不绝口贼遣为奸细,输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虽臣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动。——熊廷弼

“辽人与贼习,除稍能过活者尽搬移外,惟一二无依穷民,仍依旧巢,抵死不去,曰我搬在何(别)处,无过活亦死,在此亦死,贼来且随之而去,即屡请之而不得也。”——熊廷弼

生于辽而走于胡,知道辽人多绝望才能这样说?

明白"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啥意思吗?

支持吃人不吐骨头的明朝朱家朝廷?

支持歧视压迫辽人的明朝朱家朝廷?

在“辽人皆贼也”声中,既然这样往死路逼辽人,辽人当然要选项了。

今天的明粉凭啥要求辽人给明朝朱家卖命?
当年你们的祖先不也是以头皮痒痒为借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吗?!

这时候到是冠冕堂皇的好高尚啊,

贻笑大方!

5、仅仅是因为崇祯操作错误,导致了满清占据天下。如果不是吴三桂的支持,满清有什么希望?-----------------------------------------

现在复习下松锦之战前的历史,

清军历史上有五次入关作战,

其中在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时间)之前有四次。

第一次: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率兵绕过宁锦防线,从喜峰口进入关。

第二次: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统兵九万,绕道内蒙从长城北部独石口、得胜堡、龙门口、尚方堡等地入关,

第三次:皇太极命令阿济格统率八万大军,分三路再次从独石口入关并会师于京畿延庆州,

后从冷口轻轻松松出关。

第四次: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岳讬分两路征明。

岳讬从密云北边墙子岭,毁坏长城,破边墙入关。

多尔衮统军于青山关毁边墙而入。

之后的第五次入关,

第五次清军入关发生在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率军入关,分作两路进兵,从界岭口毁边墙而入,

击败蓟县总兵白腾蛟和马兰峪总兵白广恩,蓟县失陷。

两个月内清兵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克武城、临清诸镇,直抵兖州。

鲁王朱以派被俘自杀,乐陵郡王朱宏治、阳信郡王朱宏福、东原郡王朱衣远,安丘郡王、滋阳郡王等众王及管理府事宗室约千人都被俘斩首。

清军从兖州再次分兵,一部分去莱州、登州、海州;另一部分渡黄河。

崇德八年三月,回到山东莒州和临沂,正赶春季来临,春草青青,清兵就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

此后两路兵马途经河北返回,先于密云会合,然后于5月22日出关,安然东归。

阿巴泰率军进关,历时八个月,横扫山东一带。

共攻克3府、18州、67县、88个城镇,击败明军39处,

获黄金1万2千3百50两、白银2百20万5千2百70两、珍珠4千4百40两,各色绸缎共5万2千2百30匹,缎衣和裘衣1万3千8百40领,貂狐豹虎等皮500余张,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

如果明朝有能力搞清军,

清军能自由自在的在明朝内陆山东莒州和临沂,

就地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吗?

所谓的崇祯操作失误和吴三桂又能有啥作用?

6、崇祯的错误在于听从内阁的意见(陈新甲的意见),催促洪承畴出战,最终导致松锦战争失败。如果按洪承畴的意见办,满清不出半年就灭亡了。------------------------------------------------------------------------------------------------

这话说的最没有水平,最无聊。

崇祯如果不听从内阁廷臣的意见,

题主会歪歪崇祯独断专行导致战败。

崇祯听从内阁廷臣意见,这题主就歪歪你耳根子软,这是崇祯的错误。

这就是愈加其罪何患无辞!

陈新甲催促洪承畴出战也没有啥错,

谈历史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现实情况,

当时明朝已经拖不起了,

不是所谓的清朝不出半年就灭亡了,

而明朝大限已至了,

明朝的财政不容许辽东这样的作战长期拖下去,

钱你出啊?

并且当时北方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军已经大规模爆发了,

没有时间拖下去。

题主这都是现在纸上谈兵扯淡而已。

还清朝不出半年就灭亡了?

从哪能看出来呢?

还能尬吹吗?

新编历史啊?

7、试想,满清13万大军,后方只有30多万妇女小孩和老头,军队要吃要喝,要武器、盔甲、马匹需要草料,时间长了,它怎么能支持得住?-----------------------------------------------------------------

这就是明粉的神奇不可思议的逻辑。

松锦之战的时候,

清军是内线作战,

明军是外线作战。

清军是本地作战,给养都是从本地而来,

明军是关外作战,给养都是从关内补给,粮食都是从江南地区运输而来。

谁害怕时间长短啊?

谁怎么能支持得住?

罔顾事实的纸上谈兵而已。

8、再说,洪承畴经常派出小股精锐部队偷袭满清军队,屡屡得手,让满清损失了不少人,为此,满清军队士气低落。-----------------------------------------------------------------------------------------------------------------

清军士气低落?

这都从哪得出的神奇结论啊?

清军围困锦州,祖大寿求救。

填补护城河,毁坏城墙,明朝的外援给养都断绝。——《明史·卷二百六十一·丘民仰列传》 。

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

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畴进军。

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

七月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明清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

按照明末野史的说法,七月二十九日,此时明军士气正锐。

皇太极知道军情之后,开始增兵,自己挂帅出征(这时候皇太极已经在病中,是带病出征,松锦之战的第二年,1643年9月21日就病故了),

皇太极来到前线后,根据明军首尾不相顾的弱点,定下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法,壕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极狭窄,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没有容纳脚的地方,不能再次出来。

在八月二十日这一天里,清兵拼命掘壕,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将明军包围起来,切断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统兵进攻,双方激战,明军未能闯壕。

也就是说,洪承畴领兵到达前线的时间是七月二十八日,之后到了八月二十一日,大概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明军并没有取得啥战果,

也就是说,双方僵持住了,

但是这个僵持局面却是清军围困住了洪承畴了。

实际这时候,明军已经露出了败迹了。

之后,皇太极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

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经常使用的一个战法。

当明军得到消息后,马上就发生大乱,

洪承畴召集诸将会议,提出决战突围方针。说:“诸将当各自催促本部力战破敌,我们应迅速执行这一方法,解围就在此一举。”

这是当时现实情况中最好的处置办法。

但诸将胆怯,不愿死战,主张逃回宁远。

当时的监军太监也主张逃回宁远,

有人又把这主要责任推给监军太监,并且说这是程新甲的死党。

可打仗是太监在前面冲锋陷阵吗?

总兵都贪生怕死瘪茄子了,监军太监还能咋样?

洪承畴只好下令于明日突围,说:“以往诸位将领都说要誓死报效国家,如今正好有机会。

虽粮尽被围,也应该明确告知诸位兵士:守是死,战也是死,如果奋力一战或许能够死中求生。我智术短浅决意孤注一掷,明天望诸位能够竭尽全力。”——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8《洪承畴降清》。

此时,论兵力,双方人数相当,明军火器超过清兵,本可以决一雌雄,尤其是又已被清兵断绝了后路,只有拼死厮杀,方能死中求生,正是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遇,照说这八大总兵官应当督兵奋战了。可是,十几年来的连战连败,朝廷腐朽无能,调度无方,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各级将领早已丧失斗志,唯知保命逃窜。——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这里要补充的是,当时清军火器已经跟明军的数量、水平没有啥区别了。

说明军火器超过清兵,那也是萨尔浒之战时期。

当时的明军人数在松锦之战之前已经没有啥作用了,

也因为士气早就垮掉已经很久了。

洪承畴决定八总兵为左右路,准备于明日死战突围。

而皇太极于交战之后料定,明兵缺粮,夜里一定会逃跑,分遣王公将领进入汛地,阻截明兵。

结果谁也没有料到,

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可见明军军纪早已经败坏很久了),

结果各处兵马在混乱中逃跑,骑兵和步兵相互践踏,黑夜中,明兵大乱,死伤无数,不能分辨是哪路兵马。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 《吴三桂纪略》,载《辛巳丛编》。,

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

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锦州松山区松山镇),

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明朝的粮饷断绝,城中粮食短缺。

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

1642年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兵占领锦州。

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兵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

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

松锦之战结束。

《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松锦大战标志着明朝面对清朝能聚集起来的最后一点力量就这样被消灭了。

所以,到底谁士气低落啊?

七月二十九日,还说明军士气正锐?

是真的吗?

到八月二十一日左右,士气就皆无了?

这反差也太巨大了吧?

别说明军士兵了,就说明军的领军总兵当时都已经士气精神崩溃了。

一支军队被围困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一直军队被围困后,还没有突围就已经崩溃了,

这说明,这只军队早已经没有啥纪律、士气而言了。

所谓的士气正锐不过是明末文人的尬吹而已。

自皇太极即位以后,审时度势,对明清之间将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大决战是作了充分的各方面准备的,如进行内政改革,加强君权,对外入侵朝鲜,与其结盟,征服蒙古,与其联合,于是孤立了明朝。因此,清不仅上下团结一致,而且又无后顾之忧。所以,它就有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场战争,从而保证了松锦大战赢得胜利。——若木编著.《谋取神州:清朝开国奇谋》.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10

另外,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战略打击目标的选择,作战时机的掌握,用兵方略和临阵指挥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是:他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以往八旗精兵良将善于奔袭野战之长,为了避其不长于攻坚城之短,因此在松锦大战中,始终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不仅消灭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而且困逼松山、锦州、杏山的明军守将献城投降,摧毁了明军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为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若木编著.《谋取神州:清朝开国奇谋》.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10

松锦之战明军失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军人的彻底崩溃。

将官畏死。

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而畏死不是因为松锦之战才这样,

而是存在已久很久很久了。

看看嘉靖时期的明军表现吧。

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

其它总兵马上效仿逃窜,

大败是必然结局。

明朝朝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皆敛兵不敢出”可不是明军的个别想象,

而是明军主流。

9、满清军队因为有吴三桂的内线,很想和明军决战,依靠吴三桂这样的内奸造成肥水之战的效应。---------------------------------------------------------

太能尬吹明军了,

太能造谣吴三桂了。

吴三桂在1644年以前,啥时候是清朝内应了?

造谣历史张嘴就来!

明军面对清军那是望风而逃。

十几万兵力征服明朝一亿左右人口的天下难道清军是天兵天将吗?

还不是明军渣到极致的结果吗!


10、崇祯催促洪承畴出战,让满清实现了战略战术上的胜利。-------------------------------------------------------------

1641年三月,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驻扎宁远不动,

按照题主的神奇逻辑满清不出半年就灭亡了?

“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这是洪承畴跟明朝朝廷说的战略。

按照洪承畴的想法,半个月左右在进攻。

那时清朝就不出半年就灭亡了?

题主你太能扯淡了!

a、半个月以后锦州还能守住吗?

b、半个月后出兵,就不会被围困?粮草老窝就不会被端?总兵王朴就不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其它总兵就不会马上效仿逃窜?

半个月后出兵,明朝军队上下士气就会脱胎换骨?

松锦之战明军惨败,

不是因为明军低挡不住清军的进攻,打不过人家,

而是自行大溃败,主动溃败。

所谓一触即溃而已。

实际上清军还没有触及到明军(晚上清军并没有发动进攻)明军就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士气,

全局性大溃败,

而清军不过是在路上截杀而已。

尬吹啥啊?

11、如果这一仗满清吃了败仗,是没有退路的,只能灭亡。-------------------------------------------------------------------------------------------------------------------

翻遍明末、清初历史,

这可能吗?

这不就是痴人说梦吗?

明朝发动松锦之战之前就已经预示明军战败是必然结局。

根本不存在胜利的可能性!

因为明军不具备这个能力!

看看1640年前的历史吧!

尬吹也要有所节制!

12、皇太极之所以敢和明军决战,心里是有数的,他知道,只要搞决战,肥水之战的效应一定会成功。否则,皇太极怎么敢冒这样的风险?---------------------------------------------------------------

真是笑死人了!

哪来的决战啊?

明军上来是为了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到达前线后,

皇太极当然要出兵了,

之后就围困洪承畴断其粮草,

在之后,都没有双方发生激烈厮杀,

洪承畴手下自己就崩溃了。

彻底崩溃,大规模逃窜!

皇太极当然有心理数了,

萨尔浒之战,浑河之战等等,

皇太极都是直接主要参与者之一。

从萨尔浒之战开始各次大规模作战清军就是压着明军打,

把明军打的见着清军就士气皆无。

还淝水之战的效应?

你明白淝水之战吗?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用淝水之战跟松锦之战比,那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跟淝水之战一样的是萨尔浒之战。

还皇太极怎么敢冒这样的风险?

读点历史吧,

自后金建立以后,清军打的明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只敢龟缩在城里。

松锦之战前,皇太极四次驱兵到关内旅游,如入无人之境。

哪来的所谓敢冒这样的风险?

尬吹啥啊?

做梦呢?


user avatar   li-yong-chang-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的平均寿命是78.5岁,是唯一平均寿命不足80岁的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平均寿命81岁,英国平均寿命81.43岁,韩国平均寿命82.66岁,加拿大平均寿命82.81岁,澳大利亚平均寿命82.9岁,法国平均寿命82.95岁,日本平均寿命84.1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1.垃圾食品摄入量大。

美国的垃圾食品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因此许多美国人就每天以汉堡薯条炸鸡作为一日三餐,餐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就是英文单词couch potato的由来。

当然有人问了,难道加拿大澳大利亚人不吃垃圾食品吗?可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比美国长好几岁啊?

那就要说到另一件事。

2.贫富差距大。

下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美国的基尼系数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意味着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发达国家里最大的。


这和之前的问题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那些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主要都是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和富人是非常注意养生的。

美国的贫富差距远大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低收入人群占比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群占比也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3.肥胖率高

由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美国的肥胖率高居世界第一。如下图所示。相信去过美国的人都能在街上看到许多胖子。


这些就是美国平均寿命比其他发达国家短的原因。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在它直接撩拨起了人心中的欲望,让封王从内部瓦解,而且还让王的非长子们感恩戴德,人人有地封,家家有采邑。


user avatar   zwx-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如果把这些钱充作军费会怎样? 
  历史上有哪些亡国之君还有翻盘的机会?要怎样才能翻? 
  为什么明朝没有和蒙古贵族联姻,而清朝可以? 
  清朝的军事在哪些地方比明朝先进?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并且严令后世不得重新设立? 
  大明王朝如果成祖未迁都,其他历史事实大部分不变更的情况下,明朝能否抵御后金的入侵不被灭国灭朝? 
  明朝为啥能持续200+年? 
  袁崇焕的成绩有哪些? 
  明朝遗民钱谦益“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该话的日本演绎版最近被前统战部部长批驳,如何评价? 
  为什么明军可以在正德年间取得应州大捷,而在嘉靖时期就发生了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 

前一个讨论
晋朝到底凭什么活155年?
下一个讨论
世界上有能够放电的生物,比如电鳗,为什么没有会喷火的动物?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