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题目的意思是反方论点被设定为“人终究一死,一切都是徒劳”,作为反方的提问者对此感到困扰。
这大抵是安排正方宣扬“正能量”、声称虽然人终究一死但这一切并不徒劳,而反方要做陪衬、支持“丧气”的“一切都是徒劳”,将反方摆在很不利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反方宣称“一切都是徒劳,所以我不打算辩论。你说什么都算你对好了。反正你死的时候自己体会一下就知道究竟如何了”,是一种好的行为艺术。但这可能引起主办方反感。
反方努力去辩的话,比行为艺术更有可能引起主办方反感。如果你不介意这个,那么论据要多少有多少。
全世界范围内,医院里的患者们在临终的几个月花掉了巨额的医疗经费,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月。满嘴“重要的是过程”的人们到最后究竟怎么样呢。
主办方将我们反方放在这样的立场,其实是相当贴近人生的行为艺术:明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还要装作努力的样子。所以,作为对“人生”的态度,我们打算努力驳倒正方。
“人终究一死”这个前提本身是假命题。地球上存在大量没有自然寿命限制的生命形式。而且“个体”的范畴不局限于“个人”,良好合作并低冲突的集体比个人更符合“个体”的定义,那集体可以长久地存在。更长远地看,死并不能持久地存在,人是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可以无限次地重新呈现。
“人终究一死,但过程不是徒劳”的说法,表面上是鼓舞人们,其实在一开始就放弃了人不死的可能性,非常有害。在这种情况下做的事之所以能号称不是徒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有能够受益的人活着——在这样的口径下,一旦考虑“所有人都死”,“一切都是徒劳”就更接近真实:
既然一切都是徒劳,那么死算不算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