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2021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 第2页

           

user avatar   zhu-jing-2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唉看完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本来以为会是里程碑的存在。

1.最基本的台词方面

很多地方口型都对不上,雷公牺牲后,朱亚文那一段,不知道的以为他在念12345呢。。。真的很出戏。但好的地方是,台词朴素真实,可能因为大部分取自原型真实语录

还有就是雷公牺牲前说的那句“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确实让我更深刻的感到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从人性方面更加衬托出抗美援朝战士化国为家的大爱精神,比起那些牺牲前喊口号“什么什么万岁”的好很多。

2.人物刻画方面

一些刻意的打趣讲笑话,让我感觉出现的不合时宜。要是说想表现他们的乐观,不应该在艰苦征程时(比如雪地里)出现这些东西吗?火车上的打闹真让人看不出这是一支精锐的队伍,其中还有一个角色说了一句第二次上战场会像新兵一样害怕,这让我不由想起艾青的

《他死在第二次》

志愿军战士大多数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对于第二次上战场,那种觉悟与精气神定是与众不同的,领略过战争的残酷过后还敢继续为国参战,出征时内心的复杂感情就被一些无聊的打闹代替了?我敢说,如果把这种异于常人的大无畏精神与决心,通过语言,凝重的神情等刻画出来,会是一个升华点,而电影恰恰忽略了,并且与那句“像新兵一样害怕”自相矛盾。

再是对美军的刻画,我真的很不懂,你既然会搞庄严有素的滤镜,为什么就用在了美军身上?真的就给我一种他们伟岸高大的感觉。。。电影中提了很多次,北极熊军团有多么厉害,但是真正当志愿军团发起进攻时,他们的总司令没有发出任何指令,一味的等着支援,这就是厉害?你想从北极熊军团的强大侧面衬托出志愿军的英勇,但又铺垫的太浅显,结果就是,让人觉得战斗场面单一,估计十几亿确实全花在爆破上,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战争很残酷而已。

3.关于我的个人感受

这场电影,只有火车快开时其他人往火车上丢棉服,我哭了。其余的get不到。本来看到一半,我以为是要以伍万里的成长为线索了,但到最后也没表现出那份生长痛,雷公死后,所有人都在哭,而伍万里没有,这里估计是想铺垫他的成长了,但遗憾的是,易烊千玺的演技还有待磨练,他的眼神我看不是坚毅,更多的是憎恨,但又没恨到那个地步,挺迷的。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在尽量避免以往国产剧的烂俗剧情了,主角到最后只有一个人牺牲了,但换汤不换药,主要还是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与爱国热情。《战狼2》成功的根本,是因为大家看到吴京手举国旗会热泪盈眶,是看到片尾那句“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所产生的自豪与安全感。总的来说,爱国片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战斗场面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但事实就是,人们看到血肉横飞只会觉得很惨,现代人看完电影就是看完了,你说从这些场面中去深思战士的伟大的又有多少人?只希望导演,编剧可以更加用心一点,去抓住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点,没有被普及到的点,这样才是起到作用了,而不是一味的视觉震撼,真正好的电影,是想起后会觉得情绪涌出。而导演,编剧不用心的原因是因为大众的评价太统一,一边夸或者一边垮,王尔德说过“人们都是爱模仿的,别人的观点是他们的思想。”电影真正如何只有自己去看过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可有人昧着良心拿着钱说着好话,说到底是助长了这种趋势。


user avatar   le-sha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做动作片看,比较燃。

当做战争片看,没有魂。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津湖》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用电影形式对中国形象的再次输出,一个是对历史回顾,文化上提升国民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抗美援朝类型的战争题材在建国后初期一直都有拍摄,而我在小时候通过黑白电视所看到的不多。如果不是经常看电影的人,恐怕看到的并不多。


电影这个阵地非常重要。作为爱国主义的宣传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有其他东西进行替代填补。电影的力量,有时候比文字更加直观和强烈。我们在教科书上,网络图文平台上了解到,抗美援朝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和战斗,西方国家无法再那么入侵中国,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受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宰割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我们看过,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段话的印象停留在书面上。


经济发展,品牌商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要说好故事的,说好故事,就是一种宣传。意识形态也不例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是在用电影这样的工具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如果电影拍得不好,那么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就是西方国家那一套的宣传,而我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就会变得十分空白。短视频平台为什么流行?因为大多数人喜欢看画面而非文字。同样的道理,如果把抗美援朝这样的电影拍摄得好了,就是一种武器。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好地让群众吸收其中的精神,如果外国人也看到中国抗美援朝电影拍得很恢宏,那么他们也会对我国的精神面貌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认识,这是文字代替不了的。乌合麒麟那张澳洲军队在阿富汗作恶的作品为何能让莫里斯破防?就是因为影像和画面可以让人有直观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像《长津湖》这样的电影,是非常需要的。通过电影传递价值观,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战争的残酷,非常具有感染力。

影片中,美国人在过感恩节时,好吃好喝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条件相比较,差别太大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打胜仗,非常不容易,靠的就是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影片将近尾声时,志愿军在雪地里冻死,氛围极其沉重。有这样的精神在,美国人要考虑清楚,这仗可不是那么好打的。


中国人民英勇善战,很耳熟吧?那么,是什么样的英勇善战呢?你洋洋洒洒写一段,也许记得不牢固。电影里面画面一出来,你就有很深的印象了。电影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冲锋号一响,美军就知道自己生死难料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和声音,就像巴普洛夫的实验一样,往往最简单最直白的东西,能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经常调侃的北斗神拳的梗“你已经死了”,就是一种力量的传播。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反派领便当。而冲锋号,这种和美军机械化部队,现代化军事部队形成强烈反差的声音,就是一种极其洗脑的传播手段,是一种文化标志。文化强势,震慑力就强势。对于我们来说,冲锋号的响起,就意味着敌人的节节败退,而这种符号,在电影的传播下,会一直传承下去。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电影《长津湖》上映了,从预售、单日票房到话题热度,一路领跑2021年国庆档。

从今年春节档后,因为局部地区疫情反复,院线大盘已经冰冻了大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数据,甚至跌落到了五六年前的水平。

因此,《长津湖》作为一部大制作战争片,也成为万众瞩目的“救市大作”。

影片的表现也不负众望,首日票房2亿,次日票房4.1亿,第三日票房4.3亿,连续刷新国庆档单日票房记录,目前,它已经突破10亿大关!

各大权威平台纷纷预测,总票房将至少达到40~45亿,极可能大幅度刷新国庆档总票房记录。

影片上映后,在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无数影迷纷纷交口称赞,也在网络各个平台,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对影片的立意、剧情、细节,提出了各种指摘,

一些发帖者明显是“有备而来”,通过对影片种种细节的曲解、歪曲与放大,早已经脱离了客观批评的程度,而就是有意抹黑,甚至企图将整部影片,贬低为“违背历史”的“抗美神片”。

那么,《长津湖》当真和这些批(抹)评(黑)家(者)所说的那样,「违背客观事实,无限贬低敌人战斗力,让我军战士各个如“超级英雄”,靠“个人英雄主义”和“人海冲锋战术”取得了胜利?」

相信认真看完3个小时电影的每位观众,自有公论。以下,就针对这些贬低影片的种种奇谈怪论,一一回应:

首先,《长津湖》充分尊重史实,如实反应了我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与敌人的巨大差距。

当时的美军,倚仗其冠绝全球的国力,飞机根本打不完,炸弹根本丢不完,

如主角所在的钢七连,火车刚进入朝鲜,美军飞机就来了,扔下凝固汽油弹,瞬间一片火海。

等到渡河时,美军飞机更将我军战士当成了靶子,几轮地毯式轰炸扫射,瞬间一片血雾……

这种被敌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压迫感,让观众观影时,心情和片中的每个战士是一模一样的。

而陆地上的敌人,清一色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移动不用腿,装备之先进,弹药之丰富,同样远远超过了我军。

所以,虽然我军凭敏锐地抓住战机,卓越的单兵作战能力,能多次做到包围美军一部、形成局部切割,但却没法和解放战争中围歼敌人那样,围歼超过万人的美军大部队。

如在长津湖战役,围歼了“北极熊团”这个美军加强团3500余人,俘虏团长,缴获其军旗,就已是一场了不起的战斗胜利了。

而且,我们的敌人不光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更是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

为了把握战机,出其不意,攻敌不备。我们的战士,穿着单薄的衣物,顶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白天在冰天雪地里潜伏,夜晚才能躲避敌机轰炸行军。

当我军战士就着积雪啃冻土豆的时候,美军士兵却是火鸡牛排,糖果,饼干,巧克力,热咖啡,应有尽有。

事实上,如果不是我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下,凭着意志力强行奔袭,非战斗减员太过严重,长津湖战役的结束,又怎可能让军心士气都已经完全被打垮打残的美军陆战一师,靠着海空优势支援,狼狈逃走?

要知道,在战争初期,从仁川登陆起,美军对朝鲜人民军的连战连胜,将战线迅速推进到鸭绿江边,加上绝对的武器装备优势,也让美军上上下下愈发轻敌与狂妄,根本就没把入朝的我军放在眼里,「感恩节前胜利回家」「圣诞节前胜利回家」,就是他们被后世引以为笑柄的口号。

类似于把休整地点设置在谷地,甚至不挖工事,不设哨兵,确实都是当时美军干得出来的低级错误。他们也根本想象不到,我军战士会冒着严寒和冻伤去快速穿插,闪电突袭,犹如神兵天降。

因此,美军才会从狂妄傲慢,到惊慌失措,狼狈鼠窜,花式逃命,丑态百出,一路丢光了装备和物资。

据战史记载,第二次战役,历时29天,二十多万美军为首的联军,从清川江一路溃退到“三八线”以南,我军缴获与击毁各种火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缴获飞机6架。

电影《长津湖》中,连长“伍千里”(吴京饰演)和排长“余从戎”(李晨饰演),开着缴获来的美军坦克,干掉了敌人两辆坦克,这个情节是否太假?

伍连长对余排长说:「当年打淮海,我们缴获了一台坦克,还记得怎么开吗?」,就是细节上的铺垫。历史原型,是淮海战役的前平庄战斗,解放军缴获了4辆美式M3坦克,然后直接驾驶着它们,攻陷了敌军的阵地。

而朝鲜战场上的M26坦克,就是M3坦克的后续升级版,以伍连长和余排长的能力和经验,凭什么开不了它?

至于影片中的几位主角,除了伍连长和余排长,还有“营长”(段奕宏饰演),指导员“梅生”(朱亚文饰演),炮排排长“雷公”(胡军饰演),神枪手(韩东君饰演),新兵掷弹手“伍万里”(易烊千玺饰演),

他们各种以一当十,险死还生,杀敌累累的表现,看似神奇,一个个犹如“超级兵王”,让某些人连呼“太假”,「从吴京一个战狼,变成一群战狼」云云。

殊不知他们几位主角,本就是影片重点刻画的主角,当然肯定要留到长津湖战役的最后,这是影片艺术创作的基础常识。

整个钢七连伤亡有多厉害,光是伍连长那个小记事本里,红方框框起的一个个名字,都是牺牲的烈士,150多人建制的连队,却已经记录了600多名战士的名字,还不一目了然么?

在整个长津湖战役,钢七连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作战单位,同一个编剧,同样以“钢七连”为主角的著名电视剧《士兵突击》,早已经说出了他们的最终结局:「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员阵亡,只有三名战士幸存

历史上的新兴里战斗,我军第239团4连,奉命穿插作战,以伤54名、亡13名的代价,毙伤美军300余人,俘虏9人,歼灭美军北极熊团团部,缴获电台3部,榴弹炮12门,美军团旗1面。

如果这样的战损比,不是明明白白记载在战史上,是否也会让一些人连呼“太假”?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了无数个毙伤敌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彪炳战绩记录,确实就是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又确凿无疑的神话:

引用某位军迷网友的总结:

  • 松骨峰战斗,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阻击敌军几个师十几个小时;
  • 张桃芳,狙击之神,436颗子弹击毙214个敌人;
  • 卜广德,第五次战役,指挥一个排,不到一个小时0伤亡,拿下敌军五个高地,歼灭敌人一个加强排;
  • 于田喜,鸡鸣山战役,指挥新兵连一夜穿插攻下11个阵地,打到最后只剩七个人,歼灭了972个敌人;
  • 刘光子,第五次战役中,一人俘虏英军王牌部队格罗斯特营63人……

比起好莱坞电影里虚构的“美国队长”之流,这些让美国鬼子终身胆寒心悸的中国军人,才是真正的超级战争英雄!是他们打出了【中国轻步兵天下无敌!】的赫赫声名,成就了中国陆军举世无双的人间神话。

而《长津湖》影片中,以他们为原型塑造出来的“钢七连”英雄群像,就是对真实战史的合理艺术加工,更加不代表什么“个人英雄主义”。

有些对战史一知半解之人,张口闭口就是“三三制”,看到影片中的我军战士集团冲锋,就大骂「人海战术,冲锋堆人头,太假」,殊不知从来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战术,战争要随时灵活多变、因地制宜。

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第九兵团,是三野所部,擅长包围战与阻击战的王牌部队,轻装突进,反复穿插,分割包围,正是其拿手好戏。

而发起突然冲锋,既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迅速拉近双方距离,避免被敌机轰炸,就是克服与弥补双方装备与火力悬殊差距的必备战术。

11月27日夜,10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美军,将其第七师与陆战第1师分割包围成了5个部分。

11月30日,我军以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围攻美军北极熊团时,就是冒着敌人炮火,突袭猛冲,在全军炮火集中使用的火力支援下,没等美军反应过来,就冲进其外围围栏了。在这个时刻,直接快速地从心理上心理上摧毁敌人,显然比保障精细战术,保持队形与间距更重要得多。

一部影片宣传了“牺牲”,从来不等于“卖惨”;一部影片宣传了“战友情”,也不等于没有“家国义”;

一部影片宣传了我军战士逆天的单兵作战能力,也不等于刻画“个人英雄主义”;

一部影片宣传了我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更不等于“人海战术、用人命堆砌胜利”;

那种居然会认为非此即彼的论调,本就是标准的【二极管思维】,或者纯粹就是为了鸡蛋挑骨头罢了。

作为投资巨大的主旋律大制作电影,《长津湖》在弘扬爱国精神与主旋律的同时,同样也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最新水准,当然也有相当重要的票房任务,需要让更多的观众来关注与认可。

某些自称是“军事迷”者,非要用绝对真实纪录片的标准,来质疑一部商业电影的种种艺术加工,借着各种细节来做种种吹毛求疵,甚至做“痛心疾首”状大批特批。

他们本身就并非是因为对当年的志愿军战士有何等深厚的感情,而仅仅就是为了彰显自己如何“高明”,了解多少不为多数人知的“冷门细节”罢了。

正因其用心不端,其言论也就完全可以无视。

《长津湖》影片前一个多小时,一直是所谓“文戏”,交代整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时间是否太长了?对一些单纯的战争片爱好者来说,或许如此,

但对一部多年来难得的抗美援朝影片来说,将美军发动侵略战争、侵扰我国边境、轰炸我国城市,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时代背景,铺垫得详细清楚,就是必须的。

影片通过宏观的历史,也有微观的叙事,让每个观众都贴切地明白了:「志愿军战士为何而战」,

只因为「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打。」「只有打败美国侵略者,中国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

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不惜牺牲,正是为了新中国的孩子们可以不再打仗,为了我们大家刚刚到来的安定生活。

看片中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在敌机狂轰滥炸下,依然建制不乱,纹丝不动;

在冰天雪地,严寒饥饿交逼时,依旧乐观谈笑,战天斗地;

除了深刻明白自己为何而战的我人民军队,世界上还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做到么?

看江南湖面波光粼粼,塞北长城蜿蜒盘旋,江山如画,河山大好!

就这样,一个刚刚从百废待兴走向新生的国度,决然去对抗当时的全球霸主,在国力、工业、科技的全面劣势下,百万虎贲跨过鸭绿江,和陆、海、空全方位占优,啸聚了十七国联军的敌手,打了一场以弱击强的不对称战争:

历史这样记载:包括长津湖战役在内的整个第二次战役,历时29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势如破竹,将战线从清川江推至“三八线”,歼灭美军第7师1个加强团(“北极熊团”),给予美军第2师、陆战第1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撤退中身亡。

这场战役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震惊了全世界,也打破了美军从二战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报纸哀叹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更在国际舞台上,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史。

七十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的立国立族之战!

美国人付出二十余万人的死伤,却只能无奈在谈判桌前咽下苦果,被从鸭绿江驱赶回“三八线”,至今忆之胆寒;甚至在此后的越南战争,美国数十万大军促居于南越一隅,终不敢越被我国划定的“北纬17度线”半步雷池。

这场战争的胜利,至今仍然在庇佑着子孙后人,守护着这个浴火重生的国家,让美帝国主义眼睁睁看着我们这个新生国度一步步走向强大和辉煌,而今到了已能全面摧毁其霸业的门槛,却始终没有胆略去和打压其他国家一般,导弹洗地,战机轰鸣。

其实,任何一部爆款热门电影,都少不了故意搅混水、带节奏,煽动舆论的存在。而主旋律商业大片,尤其是某些人耿耿于怀、切齿痛恨的存在。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概莫能外。

指斥“贩卖爱国情怀”,成了他们百试不爽的借口。

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些人患有“爱国尴尬症”,借着批斗一部影片,来或隐晦或明确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厌恶。

更有某些好莱坞电影的忠实拥趸,尤其看不得中国人拍军事大片,看不得中国军人在片中神勇无敌,更尤其看不得中国军人打得美国军队落花流水。

所以,他们奉若神明的各类好莱坞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战钢锯岭》到《敦刻尔克》,明明充满了对真实历史事件的美化虚构、夸大甚至扭曲,依旧是他们口中的影史神作,甚至还大吹特吹其所谓“反战”内涵……

一个至今仍在全世界各地挑起战火,贩卖军火,杀人无数,让无数平民流离失所的国家,出品的电影如何「反战」,本就是极度的【黑色幽默】。

因此,批判《长津湖》的各色人等,其实许多是早已先有立场,抱着找黑点的心态去观影,自然能先入为主的找出种种“槽点”,

而对绝对多数的普通观众来说,跟着故事的推进与电影的节奏,3个小时转眼即过,只会感受了一次深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对卫国先烈的无上敬意:是英雄们的牺牲努力,才换得我们的和平幸福,能在电影院安然地回顾历史。

这世上本没有完美无缺的电影,但是对这样巨额投入的主旋律大制作影片,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回击那些无理指责与挑刺,理直气壮地去鼓励与赞扬,

让投资方和主创团队尽可能获得丰厚回报,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方,愿意再出几亿资金,来“吃力不讨好”地投资其中,让更多有才华的创作者,愿意呕心沥血地投入创作。

——影片上映3天,票房已破10亿,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对“黑粉”们最好的回应!


user avatar   luo-xiao-ba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长津湖登顶影史第一,俺决定更新一下,之前ptsd的那些位,脸疼不

只有吴京才能打败吴京(老爹脸)

————————

我也不知道我这个回答戳了谁的痛脚,这么多的赞被踩的这么靠后

Ps:1.首映完问片方的人,据说是有第二部的,比如影片中伍百里埋哪儿就是一个伏笔

2.电影确实收尾的戛然而止,能看出来为了时长剪掉了很多东西,但至少我并不觉得三个小时长,甚至感觉很快就过去了(早知道看前不喝奶茶了,憋死差点)

3.借用伟人的一句话:看这票房,人民群众喜欢,你们算老几?

果然有人给我扣帽子了,咋的票房不能代表人民群众喜欢了?动不动就某事遗风,平等讨论当然欢迎,说影片不好没问题,确实很多不足,但觉得不好还不好出优越感了,然后高高在上的过来恶心我,那就是这句话

4.这是伍千里原型,率部击垮北极熊团指挥所的英雄连长李昌言wap.peopleapp.com/artic

——————————

抱歉,有点气多扯了几句,以下为原回答

很荣幸被邀请参加了首映

说实话,最开始对于《长津湖》这部电影我是十分抗拒的。

一方面因为本身对于革命年代的崇敬,加之爷爷曾经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我非常担心这部题材优秀的电影会和之前的几部革命战争电影一样(没错,金刚川集结号说的就是你们)因导演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夹带私货导致漏洞百出;另一方面我实在是不忍心,明明知道剧中那些英勇的战士们是将踏上怎样的战场,面对怎样恶劣的环境,却只能在屏幕外无能狂怒。

还好,《长津湖》这部电影并未让我失望,或者说它应该算近年来反映那些英雄们光辉事迹的最好的商业电影了。影片全长176分钟,不但没有任何多余,甚至让我感觉如果它能再长一点,再多出现几位光耀千秋的英雄就好了。

这是近年来少见的正面表现了毛岸英为什么要上朝鲜战场的电影,阴谋论的那些人不觉得羞愧麽?这也是一部解构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解构得非常出色的电影,也是少有的解释清楚了为什么那些战士们会如此顽强奋战的原因的电影。那些英雄们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当因战斗负伤时也会疼的喊出声,当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时也会害怕,即使是伟人,也会因为幼子在战场上的牺牲而只留下一个萧索而孤寂的背影。

那既然会有如此大的牺牲,为什么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还要对着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悍然拔刀呢?我真的很开心影片也讲出来了这一点,而不是和之前的电影一样,仅仅是渲染战争的悲苦来达到所谓反战的思考。毛主席说的好,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从大的来说,且不论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北朝鲜,一旦美帝兵锋横亘鸭绿江,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威胁到东北重工业基地甚至北京。不但如此,中国很有可能会变成苏联和美国的角力场,好不容易开天辟地的新中国将再次陷入之前几十年民不聊生的混乱中。

从小的来说,战士们为什么明知此行再难返乡,还毅然决然地向着敌人发起冲锋?吴京饰演的主角伍千里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原因:政府刚刚给家里分了几亩地,在旧社会久居船上的爹娘终于有了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可以盖房子好好生活了。新中国让家里的亲人,让家乡父老终于能堂堂正正地当个人,而不是牲畜一样地任人宰割。还记得那首传唱在祖国大地上的《我的祖国》么?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船工的号子,看惯了那船上的白帆......你们为什么不退啊?身后就是祖国,就是家乡父老,他们正在刚刚分到的田地里劳作,每个人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田里满满的稻谷将田地映出金黄。怎么退啊!退了这些就都没了,谁要是敢破坏这一切,就是满天神佛也要将他斩落下马!

所以他们可以顶着严寒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中一动不动地埋伏数个昼夜,甚至因为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成建制地化为长津湖畔永久耸立的丰碑。我算是一个业余的风光摄影师了,沉迷星空的我经常在节假时去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拍摄银河。在冬天拍过星星的人都知道,实际温度和体表温度完全是两个概念。仅仅是零下二十度的夜里,我裹着羽绒服冲锋衣保暖内衣羊毛衫仍然还需要不停地活动来让自己暖和。每每想起长津湖,胸口总是和梗住一样闷得慌,在七十年前,那些战士们大部分都比我还小啊!

虽然主角队伍作为加强连,装备比一般的志愿军要好很多,但神剧肆虐的当下,终于有电影中正面表现出来了当面对装备代差的敌人时,先烈们究竟是在何等的境地下穿纵深穿插,两翼包抄,运用各种方法向敌人的装甲集群发起冲锋,用一条条生命去换下了这些坚不可摧的铁旮沓(但实话实话,影片中主角如果没有主角光环,应该是必死的)。

在电影中每个人的形象都十分立体,有看着怕死但低吟着家乡的沂蒙小调载着标记弹引开飞机轰炸的雷公,有明明因为家中妻儿已经申请退伍但又因抗美援朝毅然归队的指导员,有刚毅不屈身先士卒的伍千里,有为了证明自己临时入伍又迅速成长的伍万里。他们是中国军人的缩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性格各异,但一旦穿上了军装他们就只有一个身份:中国军人。我爷爷和伍万里很像,参军时的理由并不那么高尚,仅仅是为了能够吃饱,不过他那时比伍万里还要小一点,仅仅14岁。说实话到了现在,他还是有时会因为几百块钱争个面红耳赤。但在那个年代,面对汹涌的大同江,即使知晓几次尝试通知一线部队转移阵地的通讯员都失踪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几乎被冲到下游,九死一生的完成了任务。电影里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没有打不死的英雄也没有冻不死的英雄,但军人的荣耀永存。

这真的是近年来一部相当出色的电影,不论是场面的宏大还是对战争的写实,甚至仔细听其中的背景音乐还能听出,在连长伍千里与指导员在战斗胜利的间隔谈论家乡时放的音乐是《我的祖国》的变奏曲。

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这一仗我们不打,就要下一代打,我们要替他们把仗打完。伍千里说

这部电影如果让我打分我可以给到9分以上,虽然有着因为对那段历史向往的加成,但确实是一部出乎我意料的电影。之所以不是满分是因为我太想看它把故事讲完了,一路讲到1953年的7月,看着这些顽强而骄傲的战士胸带红花昂首归来,影片最后的突然戛然而止的收尾让我百爪挠心。当然我也理解,篇幅所限并不能尽善尽美。在电影中虽然也用了篇幅去表现了战斗至最后一人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但真的希望它能再长一点点,再让人们知道更多一点英雄的事迹。在这场立国之战中,涌现的英雄实在太多太多,特级英雄2人、一级英雄50人、二级英雄286人。他们每个人的事迹,即使是最脑洞大开的小说家也不敢在小说中如此下笔。这些无畏的战神用血肉铸成的钢铁之躯,牢牢的把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联合国军按在了三八线上,让美国数十年不敢再对我们动刀戈。

如果真的能够穿越,真的好想回去告诉他们,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我们有了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再也不用为开国大典飞机不够发愁了,歼二零逼的美国不得不重启五代机生产线;我们再也不用因为美国重炮轰出范弗里特弹药量,但无法反击而恨的牙痒痒了;我们的航母也下水了,山东号正在祖国的海疆里驰骋破浪;我们的物资后勤现在世界之最,在疫情里即使是美国都要找我们买口罩,再也不会有战士来不及穿棉衣了......

衷心的希望这样能正确反映那个年代的电影能多一点,能有第二部,这大概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吧。

也希望铁原阻击战能早日搬上大荧幕,让很多失去理想信念的人知道,真的有很多人,明知必死,也为了争取大部队安危和战局的胜利,毅然向前的。去tmd的集结号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烈士陵园从来不会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这不开玩笑么,忘了陈毅元帅那句诗了?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展阎罗!

最后,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忘战必危。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切莫遗忘,切莫辜负,唯有向前



user avatar   la-fei-er-bo-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直关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昨天看了首映场,写一下个人评价。

从去年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开始,到现在出品的大制作电影已经有两部(上一部某桥的电影大家也都各有评价),两场首映我都看了。

两场电影的诸多评价,应该让我们在看电影前学会一种观念:

我们应该以什么心态去定位一部国产战争片,应该以什么自我定位去看一部主旋律战争片?

那就是,在看电影之前,我们必须先找准这部电影的定位:

这不是一部军教片,不是军事纪实片,不是伪纪录片式的战争片,不是军迷自筹拍的小众微电影,也不是大制片厂时代《大决战》三部曲的国家工程。

首先,它是一部商业片,是尽可能多的让各种文化水平的群众都能看懂,这样才有票房;

其次它是一部爱国教育片,票房卖过后能在中学课堂上、党团活动上等等各个场合都能放映,这样才能教育更多人。

你拍的太有深度,当下而言很难做到普及教育。

比如中学课堂上,讲到抗美援朝这一节时,老师就可以放这部电影给学生们看;

但你在讲二战时,就很难拿出拯救大兵瑞恩、决战要塞这样的电影给学生看,因为大部分中学生理解力不够,十几岁孩子只能看个热闹。

电影作为人民群众的艺术,必须针对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无论成为少数才子佳人无病呻吟的工具,还是成为少数政治觉悟高的军迷的心爱,从本质上讲都背离了人民电影艺术的要求。

电影首先还是要能把人民群众吸引进剧场,才谈得上教育人民群众。

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定位。

正确学会判别电影定位,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有了这一条,你再去看这部电影,你就会愉悦很多,就不会有“票白买了”的痛苦感。

(但我要强调:“心宽天地宽”不意味着可以毫无原则的迁就,特别是爱国题材电影。如果以“普及观众”为由来对低水平创作自我安慰,那岂不是成了抗日奇侠了?)

好,前奏铺完,进入正题。《长津湖》这个电影究竟怎么样?



和我之前评价某桥电影一样,几条标准对号入座:(我愿称为入门战争片的三条铁律)

1.英雄塑造;2.矛盾根源;3.敌我冲突。

三条标准逐一往上套,基本上各种类型的战争片都可以套个八九不离十。

第一,《长津湖》的英雄塑造上。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要把战争中革命先烈所遭受的苦难、牺牲,仅仅描述为一个悲惨的故事而丢掉了其伟大的内涵。

长津湖电影里苦难牺牲,刻画的已经很到位了,战士们冲下火车被火焰吞没、隐蔽乱石沟被扫射、在山坳里行军、在石缝间瑟瑟发抖,等等。这些苦难与牺牲,刻画的十分到位,

尤其是被飞机扫射,终于在国产片里看到了航空机枪和凝固汽油弹被有力写实,人被打碎飞上天空,凝固汽油弹吞没山谷,

国产主流战争片里第一次出现半张碎脸粘在石头上,给我震撼之余也十分欣慰:我们终于敢直接刻画战争的残忍了。

更要大赞室内多人贴身白刃战的戏。继《拯救大兵瑞恩》那场室内肉搏战之后,我已经多年没看到类似的场景了。

(一看就是林超贤的风格,港片风格拍白刃战有种特别的表现力,这是以后国产战争电影的一个新思路)

但仅仅刻画“惨”是不够的。我坚决反对拿苦难做口实,以“人性”为旗号,把我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革命英雄主义来悲剧化。

可喜的是,《长津湖》终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再是此前一味卖惨,“美军飞机看着人桥不忍心炸”的作呕感了。

朱光潜讲:

“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引起我们快感的,是反抗。长津湖电影里在苦难之后有力刻画了反抗。

在乱石沟被美机扫了两轮后,绝望和愤怒之际开始准备用轻武器反击(但电影里处理的很巧妙,最后没有入坑,埋个伏笔,不剧透);

啃了冻土豆之后,开始向新兴里发起攻击;

把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追打到屋里,

东北军区的战友脱下棉大衣往九兵团部队的车厢里扔(终于看到一个客观讲述九兵团棉衣问题的影视片段了,甚为欣慰)

等等。

这是苦难中的反抗,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想看到的东西,快感的东西。

刻画描写苦难固然是真实,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揭露的应该是真相,而不应仅仅限于真实。

什么是真相?志愿军在苦难中的反抗就是真相。

不仅要刻画苦难,更要刻画苦难中的反抗,不是一味的挨炸挨冻。这才是我们在感动之余又快乐的东西。

要知道,观众读者对于革命先烈的悲壮所受到的感动是一回事,

对于一种单纯灾祸或一个悲惨故事所引起的同情,那种单调的满足感却是另一回事。不能把我们对革命者的敬仰,逐渐变成了同情,搞卖惨式宣传。

《长津湖》没有把志愿军战士刻画成只会用人头往上堆的“炮灰”,而是依靠智慧和集体去打击敌人(还有指导员形象),这就很好了。

第一个标准,我认为《长津湖》做到了,这就可以60分。


第二,《长津湖》的矛盾根源。

还是我之前写过的:文艺作品中,革命先烈所遭遇的种种灾祸并不是出于客观因素,而应是人物自己人生信仰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说到底,还是马克思的观点——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说白了,文艺作品中的灾祸(挨炸挨冻、血肉横飞、生离死别)是出于客观因素吗?

不是,在文艺作品中不应该是。

长津湖再冷,你不去不就行了吗?你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就不用遭受灾祸了吗?

所以说是革命者选择了灾祸,而不是灾祸选择革命者。

是他们自愿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不是被迫卷入战争。

只要能把这个矛盾根源讲明白了,这个电影就又上升了一层,这也是最体现创作者情怀立场的东西。

(很可惜,之前某部抗美援朝电影压根就没提)

我们看看《长津湖》是怎么刻画的:

伍千里(吴京)本想在解放后盖房子、梅生(朱亚文)思念女儿,但是他们都在接到命令后义无反顾投入战场,并且表明了理由——

伍千里积极参战,是为了弟弟不再打仗;

梅生积极参战,是为了女儿不再打仗。

并且用了很好的表述:“我们把仗都打完了,不用你再打了”。

你看看,这就是我说的“矛盾灾祸的根源核心”啊:

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保家卫国,才让自己去为人民扛灾祸;也正是因为革命者人生信仰的选择招致灾祸,才让他们更为光辉啊。

一味用客观因素(外因)去刻画英雄的悲壮,就会忽视主观因素(内因)——英雄人生信仰的选择。

英雄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才是矛盾根源。

英雄是不是遭受了苦难?是的。

苦只是表面,核心的内在是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努力。

是心中造福千千万万人民的动力,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遭受悲惨的苦难。

志愿军战士在参军之前多为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曾经像奴隶一样从未被当人看待,在那个年代,只有tg建立的新中国是唯一为穷苦人的利益而战的,这是他们之所以保卫新中国的理由。

对于居无定所、世代住在鱼船上的伍千里三兄弟来说,(九姓渔户,在旧社会属于贱户,只能一直在船上生活,连乞丐都能看不起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上)

tg的军队不仅给了他们生的希望,也不仅仅是在官兵中平等的有吃有穿、有津贴交给父母、有钱盖房子,

而是他们第一次获得了生之为人的尊严,在为信仰而奋斗、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牺牲的过程中第一次体验到了生命的光荣。

这才是“英雄选择苦难、进而造就英雄”的根源!

相比于某些连“英雄为什么打仗”都讲不明白的电影,《长津湖》把矛盾根源讲到了。这就可以打70分。


第三,《长津湖》的敌我冲突。

除了战士与恶劣环境的冲突、敌我战火冲突,除了电影里的磅礴的战火纷飞、震撼视觉效果,还应表现对立的双方在思想上的交锋和碰撞,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这种国家危亡、民族命运堪忧的历史性转折时刻,对国家命运抱有不同信念、持有不同见解的各方势力的深刻的思想冲突,让冲突的双方在激烈的交锋中逐渐揭示真理。

还好《长津湖》片长三个多小时,对美军士兵“回家过感恩节”,陆战一师史密斯与阿尔蒙德因前进速度而争执,麦克阿瑟的狂妄都进行了刻画,不得不说在“思想交锋”上已经有了进步。

一部好的战争片,冲突的双方要站在同等的思想高度,进行势均力敌的交锋。敌人也要战斗力十分强悍,战斗意志十分顽强,

说白了就是:对敌人的刻画塑造,也必须充分深刻。

敌人强悍,我们更强悍,而不是“胜利者睿智,失败者愚蠢”。

单纯的“杀敌一边倒”,诚然有了视觉快感,就没有思考深度了。如果还仅仅停留在“志愿军神勇、美军被草割”,那这样的冲突只会让人感到荒诞可笑,对胜利者的历史必然性也无法产生认同。

观众会觉得,敌人这么蠢,谁都能打的赢。

不是我们太强了,而是敌人太蠢了。怎么能产生对胜利者的认同呢?

《长津湖》攻通信塔的那个片段,美军马润独自抱机枪坚守工事顽强战斗,刻画的还真有《太平洋战争》里巴斯隆的影子,

电影里双方对战竟达十多分钟,不得不说还算是国产片里难得的客观。

这一点,我觉得《长津湖》可以达够80分了。

毕竟,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目的,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历史进程,使人们铭记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从而达到灵魂洗礼的目的。

今天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是希望获得关于人生本质的经验,丰富对人性的发现,同时满足相应的情感体验、灵魂震撼。

最重要的,《长津湖》没有爱情线,而有指导员!这是国产战争片多么大的进步啊。

当然,瑕疵也不是没有。之所以给《长津湖》打80分,因为它还是摆脱不了国产战争片喊口号+大篇BGM的通病,

(BGM和字幕一样,用多了就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镜头语言表现力不够,需要音乐去渲染;二是音乐多了会抢主题。

不过长津湖是仨导演合拍的,每段战争戏都是不同导演,各自加了BGM,互相都是大导,也不好去删改别人的,就成了合集,客观局限可以理解)

但我们也要知道,文艺作品的创作中,政治的张扬与艺术的牺牲本来就是非常难以把控的,达到思想洗礼的效果还保持足够的艺术水准,能做到政治张扬还不喊口号,对于当下的国产战争片来说太难了。(电视剧版大决战生搬硬塞的低级口号不在此列)

像《兄弟连》《辛德勒名单》《高山下的花环》这种避免口号化还能思想输出的影视剧,那都是屈指可数,但你也得看看斯皮尔伯格和谢晋那都是啥级别的大师啊,

连梅尔吉布森这样的大导演,拍出来《勇敢的心》《爱国者》都是满篇美式口号,

让三个导演在广电层层要求下做到思想统一,拍出不带口号还能教育人的电影,那比登天还难。

其实稍稍内行一点的人也都知道,由于深受好莱坞工业化电影的影响,香港动作片的风格特点就是感情张扬、快意恩仇;电影节奏快,表演用力;大广角大航拍,BGM渲染,飙车枪战爆炸格斗,追求的就是个感官刺激。

但有时候吧,这种模式拍拍警匪对决、飙车抢银行可以,拍战争片就很容易用力过猛了。这也是香港动作片导演的局限性。

林超贤电影风格,看一下《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大体就明白了

你也得看看林超贤、徐克以前那都是拍啥片的啊,一个拍警匪,一个拍武侠,要求他们在一部电影里(还是合作)一下子把自己的风格改成《兄弟连》那种表现手法,不现实,也不可能。

所以我前面就说,只要立场正(不像某守桥电影),没有犯违背艺术创作原则的三条标准(电视剧大决战的脑残式表达),在当下抗美援朝题材刚刚出第二部大制作的背景下,已经很进步了。

另,关于其他网友写到的虎头蚯尾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我个人估计这片子肯定不是最初的样子,故事线一定大动过。

因为新兴里歼北极熊团、杨根思、冰雕连这三个长津湖战役最鲜明的历史元素,情节时长上严重不对等。最后收尾仓促了。

如果是我来拍,7连战士们应该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大部壮烈牺牲,才符合前面的故事铺垫。(不知道是不是领导觉得这样的结局太悲了)

而现在逻辑线、故事线、人物线都对不上,没形成闭环。从三个小时的时长来看,搞不好这电影原来是按上下部来拍的。

因为你大动后还三个多小时,原片很可能长达四五个小时,正好符合上下部的设定。和《赤壁》一样。(往后很有可能会出导演剪辑版,我在这里大胆预测一下。)

有网友称还会有续集,7连只剩三个人回来。那这样就不是烂尾,而是正好和士兵突击相呼应,那就太精妙了,不愧是兰晓龙。

还有人提到的“人海战术”的问题。还是开篇所说,要找准定位: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也不是军教片。

(其实打仗很多时候,狭窄地形下突然撒出去再展开,确实是“人海”,出发阵地就那么点,可不大家都往那里拥么)

实际的所谓“人海冲锋”,看看和电影中的“人海”是不是一样?都是刚冲出阵地的时候?

《长津湖》这样把毛岸英正面深度刻画、用“上过战场就是英雄”的台词来形容表达,这样的刚正立场,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支持。

某桥电影结尾字幕用“蛋炒面”来耍小阴谋,玩见不得人那一套,让观众咋去支持?

观众从历史感情上,还是有鉴别力的。

首映礼赠送信封上有教员的名句

毕竟长期以来国内战争片导演屈指可数,李前宽、冯小宁这些胶片时代的优秀战争片导演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在优秀战争片导演断档的情况下,文艺片警匪片武侠片的仨导演来拍战争片,虽然有军事细节上的瑕疵,但也不是主要矛盾。看问题还是要看主要方面,不是么?

出一部战争片就骂一部,最后骂的“战争片意味着亏损”,导致今后更没人敢碰相关题材的“雷区”,这样结果就好了吗?也不好。

抗美援朝电影只是开始,不是结束。既然不是句号,就不能苛求它圆满。

贴一个网友的观后感

越是到当下这个时候,越要鼓励支持此类题材的电影。拍多了,自然就出好导演好电影了。不能跟对待国足似的,越骂越没人去踢球,越没人踢球就越差。

只有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数量上来了,开始竞争了,才会有佳片出现。而不是整天那几个球员翻来覆去无人可用。

《长津湖》有了长足进步。我个人是支持的。

…………我的一些其他影视类回答




user avatar   luo-ma-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挑衅?美帝要大规模入侵了?好可怕呀。

"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阿妹用兵如神,战必胜,攻必取,吾亦素知。昔日板门店签条约之际,西贡挥铁拳之时,喀布尔空中飞人之日;波斯湾跪伊朗,伊拉克割麦,叙利亚偷石油,丢盔弃甲阿富汗,坠机沉水于南海……此皆无敌于天下也!”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二战后,美帝打赢过任何一场大规模热战吗?朝鲜、越南、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他们达成了哪一个战略目标?

别说中国、俄国这个体量的国家,他们在面对伊朗、朝鲜的时候,又有多大胆量发动热战?所谓美军“打了几十年的仗”,实际上就是在那些极为弱小、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打治安战而已。

我不是说美帝军事实力不行,而是说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普世帝国的那一套玩不转了,你核弹再多、飞机再多、航母再多,也不可能完全征服一个国家和地区……打仗不是玩SLG游戏,点点鼠标就能解决“军事、政治、经济”一系列综合问题,打仗是要面对“人”的问题……打仗还要考虑对手的实力,美军如果真的要在南海挑起战火,来几个航母编队也得沉海底喂鱼去。

今天的美帝内虚外肿,还要穷兵黩武,除了骗国会的经费、烧纳税人的钱,得不到任何好处。

搞霸权主义就是“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都按不住”。

打仗打的是系统化的工业、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严重空心化,很多战斗机的生产线都没有了,造个军舰还要用振华重工的港口机械呢;美国军队里的工程师已经开始有大量的印度人;美国负责核武器维护管理的,已经有大量的文盲二流子了;虽然摔了飞机,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官兵正在做瑜伽呢……

美军军工看起来还能苟延残喘,但你看现在烧军舰、撞潜艇、摔飞机的“印度化”水平……你能想象他们全力开动战争机器的模样吗?

不是我瞧不起美帝,我认为他们现在唯一有效的进攻手段……是全国肆虐的新冠病毒、以及感染新冠的美国人。


user avatar   lao-sun-da-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huang-he-43-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相关话题

  什么是视频脚本?如何写一个视频脚本? 
  让子弹飞里面,最后在门上面打出感叹号和问号什么意思? 
  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豆瓣上给《大圣归来》打一颗星或者两颗星? 
  如何看待中国选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三部电影均未入选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 
  为什么《战狼》《流浪地球》票房这么高,却没有后来者拍这样的爱国主义电影? 
  你最后悔看过的一部剧或者影片是什么? 
  重看电影《情书》,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票房超过《疯狂外星人》? 
  为什么清剧不演金钱鼠尾而是一律阴阳头? 
  有哪些令人笑喷的案子?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毛卫宁执导、王雷主演的《功勋》「李延年」单元?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最近纪录片《通往北京的道路》?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