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津湖》中长津湖总攻发起时的冲锋是拍摄需要还是真实战术? 第1页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要先说一下,密集冲锋在二战到五十年代都还出现过许多有效的战例


以下内容全部和谐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操作“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种情况”、“四组一队”等步兵基本战术的只有根正苗红东野猛虎


101发明的步兵基本战术狠考验指战员能力的。



诞生于关外的东北野战军, 其来源呈现多样化, 既有红军时期曾战斗于井冈山老底子, 也有其它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粹, 更多的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参军入伍的抗日军人;既有成长于江淮水乡的新四军, 也有繁衍于黄河两岸、太行山麓的八路军, 更多的是大批东北翻身农民。这些短时间内汇聚到东北的诸多部队, 却在完全陌生的地区、完全不熟悉的环境、完全不给力 (冰天雪地) 的战场条件下, 与数十万美械化、半美械化装备的国民党军鏖战, 边打边锻炼、边组建新兵团。特别是每次大战过后, 均能利用短暂休整间歇, 尽快地补充新生力量, 迎接下一场大战的来临。纵观东北野战军建军史, 大致经历了八次大规模的整合、提升, 从而真正形成了战略威慑力量。

第一次整合关内调赴东北的部队是在1945年11月中旬, 主要是将山东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与冀热辽边军区在东北新发展的部队合编, 采取1至2个老旅、老团、老营配2个或1个新旅、新团、新营, 再混编成1个纵队、旅、团的办法。但是,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第13军、第52军突破山海关防御后, 沿辽西走廊直驱锦州、沈阳等地, 迫使我东北军队分散而来不及收拢合编。12月上旬, 中共东北局为加强新编兵团作战指挥能力, 决定再次编组野战兵团, 划分六大区块对敌, 将所属部队合编成纵队。但各地情况变化及条件不同, 实际组成热辽纵队 (辖第22、第27、第30旅) , 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2个团、教导第2旅1个团与冀热辽边军区新扩大的第22旅、第30旅第31团、特务团等部合编。该纵队成立后, 划归冀热辽边军区指挥;由山东第3、第5、第6师和警备第3旅与冀东第16军分区新扩大的第21、第23、第25旅等部合编成第3纵队 (辖第7、第8、第9旅) 、第4纵队 (辖第10、第11、第12旅) , 这两个纵队均配置在南满地区活动;山东第7师开赴北满地区活动;总部则直接指挥山东第1、第2师和华中新四军第3师 (辖第7、第8、第10旅及1个独立旅、3个特务团) 。这一时期, 国共在东北军事摩擦不断, 国民党两个军沿北宁路已经突入沈阳地区, 中共原拟“独占东北”计划亦不可能实现, 遂酝酿全东北范围作战单位整编, 以适应新的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

第二次整合东北的战斗单位是在1946年初, 除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亲自掌握一部主力作为机动外, 所有主力及其地方武装均归建四大军区指挥, 并首次统一战斗序列。1月26日, 东北局书记彭真电示各战略区负责人, 统一规定整编军区及纵队之番号如下:

1.改东北总指挥机关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 (政治部) ”, 下设军区, 军区所辖可有八路军、自治军、自卫军、保安队等各种番号之部队。

2.西满整编部队称“东北民主联军辽热军区”, 下辖第1、第2纵队, 旅的番号由第1旅至第6旅, 每旅辖3个团, 番号由第1团至第18团依次排列

3.原肖华及曾克林、唐凯部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 下辖第3、第4纵队, 旅的番号由第7旅至第12旅, 团的番号由第19团至第36团依次排列。

4.原吉林周保中、万毅、周赤萍等部称“东北民主联军吉林 (辽) 军区”, 下辖第7、第8纵队, 旅的番号由第19旅至第24旅, 团的番号由第55团至第72团依次排列。

5.原北满所编部队称“东北民主联军吉黑军区”, 下辖第9、第10纵队, 旅的番号由第25旅起依次排列, 团的番号由第73团起依次排列 。

而野战部队实际整编结果是:辽东 (南满) 军区辖两个纵队, 即第3纵队3.49万人, 第4纵队3.86万人;吉辽 (东满) 军区辖1个纵队、3个旅, 即第7纵队约有1万人、第22旅6238人、第23旅5000人、第24旅7000人;辽热 (西满) 军区辖第3师3.54万人;吉黑 (北满) 军区辖第7师1.32万人、独立第2旅 (系由第359旅改称) 8500人;总部直辖第1师7000人。若再加上总部直属单位和各军区、军分区地方武装在内, 总计人员达到34万余名 ② 。

此后, 全国性停战令虽然颁布, 由于国民党政府仍拒绝谈判解决东北问题, 拒不承认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地区的斗争历史与现实地位, 且以“恢复东北主权”的名义, 继续从关内海陆空运增调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第60军、第71军、第94军, 以及大量炮兵、工兵、通讯兵、坦克装甲兵、汽车兵和交通警察总队等部进入东北, 竟至出现了“关内不打, 关外打”、“关内小打, 关外大打”的特殊时局。东北国民党军正规部队实力为:2月份增至20.01万人, 3月份增至24.71万人, 4月份增至31.89万人, 5月份为31.41万人 ③ 。东北民主联军连续进行了争夺辽宁之营口、盘山、秀水河子、勿欢池、沙岭子、抚顺、铁岭、本溪、辽阳、鞍山等地的战斗, 夺取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四平等大城市, 经受住了残酷的战火考验, 部队愈战愈勇, 战斗力日益强固。

第三次整合东北野战军是在1946年8月休战期间, 主要缩减指挥机关, 充实战斗连队, 普遍做到每排有3个班、每班有12个人, 每连拥有3至6挺轻机关枪, 步兵团达到2000至2500人。同时将地方武装一部编入主力兵团, 使每个主力师 (旅) 都有一个人数充实的补充团。总部还规定除南满、东满、西满各由军区自行解决补充兵员外, 主力第1、第2、第7师和第7旅之补充团均由总部指定拨出 ④ 。 据此, 新组建装备3个野战纵队及炮兵司令部、若干个独立师 (旅) , 逐渐形成野战兵团战斗力。



第1纵队, 8月在东满之拉林、蛟河、敦化等地成立, 由第1师、第22旅、第7纵队合编, 全纵队兵员与装备均充实, 共有2.76万余人, 每连增至160至180人, 拥有轻机枪6至9挺, 营属重机枪连拥有重机枪6挺, 各师均建立了炮兵营。该纵队老部队多, 战斗力顽强, 能攻能守, 为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中之主力。其中尤以第1师历史长, 保持红军时代传统与作风, 执行命令坚决, 经得起伤亡考验, 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陷阵的顽强勇猛精神, 且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兼备, 为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其次为第2师, 善于野战进攻, 突击力强劲, 也是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2纵队, 9月在西满之通辽、安达和北满之呼兰等地成立, 由西满军区第3师第8、第10旅和独立旅合编, 全纵队共有2.20万余人, 各师均成立骑兵团或大队, 并组建山炮连。该纵队战斗历史较长, 攻击力强, 善打野战, 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中之主力。其中尤以第5师最有朝气, 战斗经验丰富, 攻防兼备, 为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6纵队, 10月在北满之双城、阿城一带成立, 由第7师、第3师第7旅合编, 全纵队齐装满员, 共有2.33万余人。该纵队战斗基础稳固, 作战经验丰富, 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中之主力。其中尤以第16师战斗力为最强, 能攻能守, 不怕牺牲, 敢打敢拼, 作风勇猛, 为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另第18师善于夜战、村落战, 长于爆破, 攻坚力量顽强, 也是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炮兵司令部, 1946年10月中旬在哈尔滨成立, 取消原炮兵调整处, 到1947年3月, 直辖炮兵第1、第2、第3、第4团, 以及战车大队、高射炮大队、迫击炮大队等。如加上配属各野战部队的炮兵单位, 约2万人以上, 各种火炮1000门左右, “约为抗日战争末期的30倍” ⑧ 。

辽东军区于7月新成立3个独立师:独立第1师, 由辽南军分区和安东保安司令部所属部队合编, 辖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 全师7000人, 隶属于辽南军区建制。独立第2师, 由杨靖宇支队改编,全师1万人, 隶属于辽宁军区建制。独立第3师, 由保安第3旅改称, 辖2个团, 直属辽东军区指挥。


第3纵队所辖3个旅, 于7月依次改称为第7、第8、第9师, 下辖第19团至第27团, 全纵队共有20328人。该纵队发展历史虽不算长, 但战斗力却很顽强, 作风勇猛, 能攻能守, 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中之主力。其中, 尤以第7师战斗力为最强, 善于夜战及爆破, 兼备野战运动及城市攻坚能力, 为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其次为第8师, 战斗作风稳, 攻防兼备, 最善于阻击战斗, 也是东北野战部队中之主力师。第4纵队所辖3个旅, 于7月依次改称为第10、第11、第12师, 下辖第28至第36团, 全纵队共有2.09万人。该纵队执行命令坚决, 善打阵地战, 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中之主力。其中第10师战斗作风猛, 动作快, 能打运动战, 有突击精神, 在防御战斗中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 是东北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359旅实力为1万余人, 辖3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

以上总部人员及野战军5个纵队、4个独立师 (旅) , 连同4个炮团及坦克、高射炮、追击炮3个大队等, 共有14.5万余人。即是说, 在不到10个月内, 东北野战部队已组建成军, 能应对较大规模兵团级别战斗, 其后便证明了自身实力

经历了新开岭战役以及四下江南、五保临江战役的磨练, 东北野战军打阵地战、运动战、伏击战的能力逐步提高, 终于迎来了1947年夏季大反攻的高潮。

第四次整合东北野战军是在1947年4月, 主要是将冀察热辽边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指挥, 辖主力6个野战旅, 计有第13、第16、第17、第18旅和独立旅、骑兵旅, 总兵力约3.7万余人, 另有地方武装6万余人, 大大增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随着冀察热辽边野战军成建制加入, 打通了关内外战场, 东北民主联军也同时面对杜聿明 (后陈诚、卫立煌) 、傅作义两大集团作战。与此同时, 在西满、北满地区, 东北民主联军各新组建1个步兵纵队和1个骑兵纵队。

辽吉纵队, 1947年4月由西满军区单独成立野战纵队, 辖3个独立师, 独1师由原保1旅改称、独2师由原保2旅改称、独3师由原军区独立师改称, 全纵队共有2.2万余人。

骑兵纵队 (骑兵司令部) , 1947年5月正式成立, 辖第1、第2师, 共6个团, 均不满员, 主要担任破路及追击敌人的作战任务。

第五次整合东北野战军是在1947年8、9月间, 经过50天夏季攻势大战, 全东北根据地以及内蒙、热河、冀东、冀热察边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 明显改变了东北战局。东北民主联军趁机调整部分军区、军分区结构, 新成立野战纵队, 形成新生突击力量。8月5日, 正式确定辽吉纵队编成野战军第7纵队、热河纵队为第8纵队、冀东纵队为第9纵队, 20日再成立野战军第10纵队。

第7纵队, 在吉林郑家屯地区成立, 辖第19 (原独1师) 、第20 (原独2师) 、第21 (原独3师) 师, 纵队经过夏季战役损失, 全部约有2万人, 主要活动于内蒙、吉林、辽宁、热河接壤地区。

第8纵队, 辖第22 (原独13旅) 、第23 (原独16旅) 、第24 (原独18旅) 师, 主要活动于热河地区。

第9纵队, 在河北遵化成立, 辖第25 (原独10旅) 、第26 (原独11旅) 、第27 (原独9旅) 师, 主要活动于河北、辽宁地区。

第10纵队, 9月1日在吉林敦化正式成立, 辖第28 (原总部直属独1师) 、第29 (原独3师) 、第30 (原吉林独立师) 师, 全纵队共有29658人, 主要活动于吉林、辽宁地区。

8月初, 暂时取消骑兵纵队指挥机关, 所部缩编成1个骑兵师, 另外再整编2个骑兵团分属各纵队指挥。9月1日, 新成立之骑兵师辖3个小团, 约2500人。

9月, 成立直属总部的独立第5师。


至此, 东北民主联军下辖9个野战纵队、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 (直辖4个炮团) 、1个护路军司令部以及辽东、吉林、冀察热辽3个大军区、12个军区 (内蒙军区不计) , 全军51.8万余人。

继经秋季、冬季两大攻势, 东北民主联军关内、关外四面开花, 攻城拔寨上百座, 进一步压缩对手生存空间。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兵团与地方部队也再次获得大发展, 一方面动员成千上万东北翻身农民入伍, 另一方面快速消化数万名俘虏。1948年1月1日, 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 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总司令部改称东北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 主要领导人职务均不变。

第六次整合东北野战军是在1948年3月中旬, 新成立第5、第11、第12野战纵队。

第5纵队(大名鼎鼎岭南雄狮42军), 由辽东军区3个独立师合编, 辖第13 (原辽南独立第1师) 、第14 (原辽宁独立第2师) 、第15 (原安东独立第3师) 师, 全纵队近3.5万人。

第11纵队, 由冀察热辽边军区3个独立师及地方武装编成, 辖第31 (原独立第1师) 、第32 (原独立第2师) 、第33 (原独立第3师) 师, 全纵队2.92万人。

第12纵队, 由总部直属独立3个师改编, 辖第34 (原独立第2师) 、第35 (原独立第4师) 、第36 (原独立第5师) 师, 全纵队2.73万人。



2月至4月, 北满地区第一批整训之40个独立团约10万人, 多半数充实进野战军, 其余成立独立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师, 直属总部指挥。同时, 辽东地方武装升编, 也组成独立第1、第2、第3、第4、第5师。共11个独立师, 9.3万余人。冀察热辽军区除辖1个炮兵旅、1个骑兵师, 另成立独立第4、第5、第6、第7、第8师, 合计4.27万人。

到1948年4月间, 东北人民解放军除内蒙军区外, 共有12个野战纵队、16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1个炮兵旅, 约59.04万余人。如若计算地方武装, 东北全军合兵99.52万余人。

第七次整合东北野战军是在1948年8、9月间, 野战军司令部单独正式成立, 同时着手组建两个兵团指挥机关、1个铁道纵队、1个炮兵纵队。

1947年夏至1948年冬几乎不停顿地发动三大攻势, 使战局更加有利于东北人民解放军, 特别是占东北铁路95%的交通运输线控制在解放区内, 极大地提高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大兵团回旋作战的机动性能。趁最后决战前夜, 东北军区重新调整各级军区, 并将野战军司令部与东北军区分开, 以发挥其机动灵活的指挥作用。

第1、第2兵团司令部, 4月13日, 原辽东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两个前方指挥所分别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1日, 奉中央及军委命令, 再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1、第2兵团司令部, 分别负责围困长春、进出北宁路作战。

铁道纵队, 7月5日成立, 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 共计1.73万余人, 隶属于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东北交通委员会双重领导。

炮兵纵队, 8月21日成立, 隶属于炮兵司令部, 辖3个骡马野榴炮团、2个摩托化重炮团、2个摩托化高射炮团、1个迫击炮团、1个战车 (坦克) 团、1个工兵营, 共计1.63万余人。

东北野战军经过半年大练兵整训, 战斗力大为增强, 已完全具备最后决战之攻坚能力。至辽沈战役前夕, 主力部队共有12个野战纵队、36个师, 计44.78万余人;第1兵团指挥独1至独11师;第2兵团指挥冀察热辽边军区独4至独8师及炮兵旅、骑兵师, 计13.31万余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 计3.36万人。合计61.47万余人。地方武装33.25万余人, 东北军区直属单位9.25万人, 总计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实力为103.97万余人。

第八次整合东北野战军是在1948年11月以后, 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挺进关内战场。

辽沈战役大胜, 东北野战军即以25万名俘虏, 一部补充主力部队、一部留置地方编组解放团, 并抽调大部分独立师成建制拨归野战军战斗序列。11月17日, 奉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全军统一番号编制的命令, 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 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至第49军, 每军下辖3个师 (自第112师起至第147师止) 。同时根据东北军力实情, 经中央军委批准, 将12个独立师调拨给野战部队, 依次改称第151师至第162师, 每军辖4个师, 12个军共计68.8万余人。

11月29日, 成立特种兵司令部, 由原炮兵司令部改编, 辖第1 (骡马师) 、第2 (重炮师) 、第3 (战车师) 师, 以及装甲团及工兵部队等, 共计4.2万余人。

1949年1月3日, 长春起义之原国民党第60军, 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辖第148 (原第182师) 、第149 (原暂21师) 、第150 (原暂52师) 师。28日, 调入该军第167师 (原东北军区独立第5师) , 尔后又补充农民新战士5500人。6月14日, 第50军2.42万余人奉命入关, 归第四野战军指挥

1949年8月初, 起初主要由关内各解放区抽兵集合而成的东北部队, 发展壮大, 向各方面输送力量, 包括野战军入关、划归华北军区、输送中央警卫部队、零星进关及支援其他方面 (例如第164、第166师携带全部装备奉命归属朝鲜人民军) 等, 全军共计105万余人, 且诸兵种齐整, 武器装备精良, 大战经验丰富, 主力部队由北向南勇往直前, 直冲海南岛。


最初组建东北野战军的各路出关部队, 来源广泛, 各自的战斗经历与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到达东北之后, 又大量吸收产业工人、伪满洲国兵、劳工、无业游民等, 队伍虽然扩大了, 但是也随之带来质量严重不纯、战斗力大为下降的隐患。

当国民党军打进辽宁、吉林时, 东北野战军不少新部队发生整团、整营叛变投敌的事件。情势严重者有两次:一次是锦州大撤退, 让开北宁路;一次是四平大溃败, 让开中长路, 都造成极大的战略被动局面。尤其是四平保卫战失利, 全军处境相当危险, 部队元气受到极大的损伤, 许多主力部队失去战斗力。如第7旅的底子原为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部队, 只剩3000余人, 失去战斗力;第7纵队原有1.2万余人, 只剩5000人左右, 失去战斗力;第1师剩5000人, 还有一定战斗力;第2师也保有战斗力;保1旅损失相当重;第8旅、第10旅、第7师等部疲惫不堪, 且遭受不少损失。“部队中发生悲观情绪, 要求到后方休养, 离开主力去做地方工作”的人很多 ⑩ 。

值得一提的是, 东北最难熬的就是冬天, 时间漫长而又严寒奇冷, 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 客观上迫使部队雪地行动迟缓, 枪炮不灵, 对南方兵来说这是严峻的考验。

正是依靠着铁的军纪和独特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这支远离中央和兄弟部队的关外铁骑, 不仅是敢于硬碰硬, 而且学会了如何攻城巷战、野外运动伏击等战术与技能, 学会与应用大规模战略集团战役。全军作战能力, 由歼灭敌人整营、整团到整师、整军, 直到消灭整个兵团, 荡平全东北敌军;由攻克一般中小城市据点, 发展到一举拿下大城市;由单一步兵种配属一定数量的火炮的部队, 发展到包括步兵、炮兵、坦克装甲兵、汽车兵、铁道兵、通讯兵、工兵, 以及筹建中的空军、海军等诸兵种齐全的强大野战军。所有这一切巨大变化, 都发生于战争环境下, 东北野战军敢战、善战、会战, 从历次战斗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提炼升华出一整套特有的战略战术, 包括攻坚中最基本的班组战斗动作 (如“三三制”) , 全军上至总司令部的全盘战略谋划、战役部署, 下至纵队、师、团的作战水平、战斗效果, 整体超越对手, 终于取得全东北最后大决战的胜利。

以1947年冬季攻打设防较坚固的城市据点为例:

东北我军第2、第7纵队及炮兵司令部主力3个团奉命攻取彰武, 由第2纵队统一指挥。部队于1947年12月23日形成对彰武的合围, 开始扫除外围据点。该城区域面积不大, 守敌第49军第79师3个团以城垣为中心, 四周工事比较坚固, 尤以城北各据点最为坚固, 各坨子构筑有3至6个地堡群, 外设二道鹿砦、一道铁丝网、一道深宽各3米的外壕, 堡垒之间挖有暗沟相通, 诸多火力点可以相互支援, 地堡上枪眼全部钉有铁丝网, 防备塞入爆破筒。我军于28日上午发起总攻, 仅用半天即全歼守敌共约1万余人, 打通了西满后方通往北宁路上的重要交通线。

东北我军第4、第6纵队及总部炮兵奉命攻取辽阳, 由第4纵队首长统一指挥。战斗于1948年1月6日晨发起。仅经8小时30分巷战, 即全歼守敌新编第5军暂编54师以及军部留守人员、第52军1个野炮连和1个运输团、铁路警察、辽阳团管区、清剿队、保安队等, 总兵力约1.1万人, 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东北我军第4纵队奉命统一指挥第6纵队主力、辽南独立师、总部炮兵合歼鞍山之敌。是时, 鞍山守敌以第52军第25师 (欠第73团2个营) 为主, 加上军属野炮营第3连、新兵大队、第2师留守处警卫队、安东保安团 (600余人) 以及海城、盖平、复县流亡政府和保安队等, 共约I.3万余人, 凭借日伪统治时期修筑之钢骨水泥碉堡工事, 在市区外围架设高达4米以上的铁丝网围墙, 前沿挖掘深2米、宽5米的外壕, 铺设梅花椿、绊马索、铁丝网、鹿砦等5层防御障碍物, 市区内有2辆装甲列车做为机动火力点。我军于1948年1月19日晨6时30分向鞍山发起总攻, 历经17个小时全部结束战斗, 俘获敌第25师师长胡晋生、副师长罗玉恒等。

东北我军第1、第3、第7纵队和独2师及炮司的8个营, 由第1纵队首长统一指挥, 于1948年3月12日晨攻打四平。历时23个小时攻坚战, 全部解决守敌第71军第88师、1个骑兵团、3个保安团及第87、第91师留守处、第91师干教队、辽北省政府及其保安部队等, 共计19341名。

这些城市的克复, 一方面, 说明东北野战军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与作战水平, 可谓无坚不摧、无城不下;另一方面, 也向对手明白昭示, 东北野战军在任何情况下, 都敢于攻打任何城市和堡垒。由此可见, 装备有大量火炮和爆破器材的东北野战军, 已与往昔“小米加步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更非十年内战时期、抗战时期可比。无论是武器装备, 还是军工生产, 抑或是后勤供给和弹药基数与消耗, 东北野战军远远超过关内战场友军, 这也是其首先胜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以野外村落伏击战斗为例:


1946年2月13日晚至14日晨, 奉林彪命令, 东北我第3师第7旅并指挥保安第1旅第1团、第1师, 在沈阳西北之法库县境内秀水河子, 通宵夜战, 全歼敌第13军第89师第266团全部、第265团第1营、师属山炮连、汽车连, 毙、伤500余人, 俘副团长以下官兵900余人 (11) 。此战, 系东北野战军第一次全歼敌军整团建制的伏击战, 意义重大。战后, 林彪在发给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中称:“此战的战斗组织是很好的, 胜利甚大, 但我伤亡亦重大 (约800人) , 打破内战、抗战任何一次夜战的激烈程度 (从山东、华中的范围内说) 。经过此次战斗, 数月来战略战术思想上的怀疑, 均取得不约而同的一致认识, 证明过去敌集中兵力攻锦州及阜新时, 我不与敌决战, 是一个无形的重大胜利。否则, 今日局面甚狼狈与困难, 更加确定了在战役上仍应采取待敌分散、以少胜多的原则, 在战术上更确定了夜战的原则。不过经过此次胜利后, 敌士气下降及我本身条件逐渐改善, 故今后打仗是可以较过去放手一点了。” (12)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 东北我第4纵队集中8个团, 在辽宁之宽甸县以西约35公里之新开岭地区, 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半美械化装备之国民党军第25师, 共毙、伤敌团长董显武以下官兵2100余人, 俘敌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黄建庸 (在押送途中逃脱) 、第73团团长李公言、第75团团长赵振戈等以下官兵6200余人 (13) 。此次战役, 锻炼与培养了部队英勇顽强、死打硬拚的战斗作风, 全军充分认识到了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方针的正确, 思想上树立起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信念。同时, 为日后参加诸次保卫临江战斗,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 能始终保持部队高昂的士气, 灵活机动地歼敌, 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947年1月7 日中午, 东北我第1师在长春以北之张麻子沟一带雪地设伏, 经过两个半小时战斗, 全歼自九台县出援之敌新编第38师第113团第2、第3营及山炮、装甲车各1个排、汽车14辆, 另有九台县保安团2个中队。此战, 因事先截获情报, 干净利落消灭精锐之敌1个团的大部, 是为东北冬季严寒条件下的野战典范。

1947年9月14日至22日, 东北我第8、第9纵队和热东军分区部队在热河之建昌县的梨树沟门、杨家仗子等地, 先后歼敌暂编第50师第2团全部、第1团一部1000余人, 暂编第22师主力3000余人, 第49军第79师 (辖第235、第236团) 、第105师 (辖第314、第315团) 及军部工兵连、特务连等计1.17万余人。这一胜利, 首开东北秋攻战役胜利记录, 给刚刚走马上任的国民党东北“剿总”陈诚以当头棒喝。

类似于上述田野外村落之间的伏击战例很多, 这是因为东北腹地广大, 国民党军占据着主要城市和交通线, 一旦离开据点落入伏击圈, 往往难逃遇伏被歼的厄运。

诚然, 我军也不是每仗必胜。最为刻骨铭心的是1947年夏季发生的四平攻坚战, 林彪亲自指挥东北野战军, 举全力攻城与打援同步进行。从6月14日至29日昼夜攻击, 反复争夺, 情景惨烈, 部队伤亡愈万, 仍未最后拿下该城, 只得撤围。如此白热化的战斗场面, 几乎各纵、各师都遇到过。每逢阵仗, 指战员们犹如脱缰野马, 冲锋陷阵, 势不可挡。大战成军, 硬战成名, 恶战则名扬四海。东北野战军无愧为“东北猛虎”称号, 虽带满身硝烟, 却能傲视天下。

国民党军以“接收主权”名义调进东北, 也绝非一般的部队, 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 以及建军历史较长并久经战阵的第13军、第52军、第60军、第71军等部, 全部或者部分装备美械, 加之空军掩护, 战斗力较为强悍, 非等闲之辈。因此, 战场形势往往瞬息万变, 看似胜券在握, 可是往往实际结果却相反。所以东北野战军与强手劲敌过招, 既考量着前线指挥员技战术水平发挥程度, 也考验着部队平时作战训练状况, 而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 表明各部队的战斗力确实存在着某种差异。一支能征善战的野战军, 必定是经历过千锤百炼而成的钢铁之师, 亦即作战风格独特、技战术水平成熟, 从而能够压倒对方、击败对手, 一战而胜之。

像南满四保临江战役, 部队日夜辗转于冰天雪地、长白密林之中, 致使非战斗减员——冻伤严重, 仅小荒沟一仗, 即冻伤400余人。诚如肖劲光在给总部负责人信中所谈到的情况那样:“部队被服、鞋袜、手套至今未补充齐, 冻伤多于枪伤” (14) 。在这种艰难环境下, 南满第3、第4纵队始终坚持内外线作战相互配合, 屡屡挫败敌军全面进攻计划, 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 改变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其所谓的“王牌军”、“常胜军”都成了败军。最后决定性一仗, 即是在红石镇围歼敌第13军第89师战斗, 仅经过10个小时激战, 以极小代价全歼敌第89师、第54师第164团, 生俘副师长张孝堂、副师长兼政训处主任秦世杰以下官兵7800余人, 毙、伤敌团长以下官兵660余人, 仅师长万宅仁和2个团长以下400余人逃脱。敌我损失对比为25:1。战后敌第13军军部检讨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该师新兵太多, 训练机会太少。辽东地形险峻, 天候恶劣, 连日作战, 进度疲劳, 影响精神体力。该地区友军连续失利, 使匪焰嚣张, 且匪军有装备与我相等之3个师, 故精神、物资均处优势。天候不惯, 地形不熟, 加以判断处置之错误。” (15) 无论怎样, 该师遭到毁灭性打击, 对敌影响比秀水河子之战更为严重。

南满野战兵团则在频繁战斗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逐渐形成了敢打大仗、恶战、硬战的硬朗作风及作战原则, 切实提高了战斗力, 积累了攻坚战、运动战、游击战、步炮多兵种协同作战等诸多方面的经验, 为日后战略大反攻, 打出南满部队特有军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 北满野战兵团为配合南满作战, 求得吸引东北国民党军全部注意力, 连续发动四下江南战役, 不断出击长春以北之德惠、农安、九台一带, 作战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由打敌1个营、1个团, 到打敌1个师、1个军;由攻克村镇、作坊据点, 到攻坚较大兵力据守的县城街垒;由不讲究技战术打莽撞仗, 到经常性总结战斗经验教训打“巧”仗, 摸索出一整套技术含量很高的作战方式方法。如“一点两面” (围攻战术) 和“三三制” (步兵班战斗队形) 新战术, 系初到东北的山东、华中部队总结锦州以北几次与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连续作战的经验教训提炼而成, 首先应用于秀水河子战斗, 取得良好的战场效果。此后, 前方总部每战必提新战术要求, 在全军大力推行之。四下江南战役结束后, 鉴于遭遇战情况较多, 总部遂提出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术”, 并将其列为部队战术教育两个重点之一。而每打完一仗, 除了主官亲自撰写战斗详报和总结之外, 还要专门开会研讨, 认真分析经验教训, 尤其是缺点教训, 对于提高战术水平大有益处, 这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个优良传统。

东北野战军1947年夏、秋、冬季三大攻势, 根本扭转了东北战局, 完全掌握了战略战役主动权, 想打哪里就能打哪里。这一时期作战的明显特征, 即是大多数战斗发生在城市巷战, 客观上要求正确选择进攻路线、保持攻击队形, 合理配置火力纵深, 以期尽量减少人员伤亡损失, 一些新战术随即应运而生。如“四快一慢”、“三种情况”、“四组一队”等步兵基本战术, 与前述战术应用一起构成组合型攻击力度, 犹如无数支铁钻头从多角度旋进城市各街区。

除军事素质上过硬之外, 东北野战军同其他人民军队一样, 始终保证党指挥枪、保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 全体官兵保持高度执行力和旺盛的求战精神, 成为区别国民党军队的根本标志。


纵观国共对决关外3年, 双方都倾力投入了能够独挡一方的统帅及精锐之师, 国民党军甚至一度推进到松花江边, 占有大半个东北, 最终反被对手消耗掉实力, 只能龟缩于主要交通线和大中城市据点被动挨打。东北野战军不单止住了四平保卫战失利的局面, 南拉北打, 反败为胜, 并高举全国五大战略区最先胜出的战旗, 返身回师关内, 彻底颠覆了内战天平。

壮哉, 东北野战军;勇者, 关外铁骑

引自

论关外铁骑——东北野战军

唐洪森


user avatar   huang-jian-93-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是电影画面需要。

十一中午我给姥爷、爸爸、妈妈买了电影票去看电影,姥爷和爸爸都是转业的军人,九十多岁姥爷还有幸经历过抗美援朝,他觉得这个电影是很震撼,但是对于真实打仗还是浪漫且稚嫩,就拿防守的那里他们冲锋来说……

姥爷说这种情况正常是山脊线迎敌面架迫击炮硬钢,而不是冲锋短兵相接,他们有迫击炮而且也没说没弹药或者敌袭突然,志愿军毕竟是有勇有谋的战士。还有就是无后座力炮扛着打战斗机那里……

然后老爸原来是坦克兵,关于两辆坦克从山上冲下来那段,他告诉我打仗那样开会翻车,至于两个炮弹空中相遇一个掉下来什么的……是戏剧手法这个都能理解

几个老人家难得出来看看电影开心开心很难得,老人家有些时候就是会较较真,这个不存在啥东西。


user avatar   ste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里隐隐约约有了抬杠的迹象,火药味也起来了,这合适吗?如今的知乎就盛产编故事和杠精?我认识几个工地管理员,不行给你找个工作发挥特长吧。这个回答的评论区保持住啊,一定要和谐,控制情绪,不会好好说话的话就别怪我挂人了。


电影上确实夸张了,也可以说如今的影视剧中战争场面鲜有不夸张的,有的甚至把这种不顾史实光凭臆想的操作称之为“大场面”。《太极旗飘扬》我就懒得贴了,毕竟这是敌方视角,抹黑我军很正常。这里我要点名批评的是《我的战争》,我国的电影活活把我军进攻拍出了一战的味道,照这个打法,好家伙,全军出击吗?照这个场面安排,第一次战役没打完,首批入朝参战的几个主力军就全部损失在敌人的火力面前了。




但话说回来,尽管影视剧很夸张,我军到底有没有密集冲锋呢?

入朝参战的我军部队来自各个山头,即四大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兵团,还有部分改编之后的国民党起义部队。拿三野和四野来说,两个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彪炳史册级的存在,麾下王牌部队都有自己的特点,刷经验的对象虽然都是国军,但对手不一样自己的打法也会有区别,这跟将领的指挥风格也有很大关系,部队自身也会有独有的气质。相比较如今动不动就说的三三制,三野进攻时队形本来就很密集,战法上用粗糙来形容基本是这个意思,当然,把我军指战员的进攻队形非搞成电影里那种挤地铁的密集度实在没有必要,但9兵团参战部队在战后总结中也确实有提到过这个问题(防杠备注,杠精退散),既然说了,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不过没有影视剧里这么夸张而已。有质疑的话,我可以拿资料(在后面已经贴出来了)。

有知友在这个问题中也回答了,9兵团3个军都参加了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兵团,在攻击碾庄时损失也很惊人,18平方公里范围内,双方伤亡12万,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7兵团和美军的火力又不在一个层次了),后来损失太大才用土工作业的战法尽量缩短攻击距离,最终达成了战役目的。

三三制,四快一慢,一点两面等战术是四野的打法,并不是我军所有的部队都是这样。

我军是一支善于学习和变通的军队,从理念上是很现代的,但这不代表我军不会吃亏,不会打败仗,谁也不是神。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如何扬长避短。譬如林总1934年任红1军团长时,曾在《论短促突击》中提出过,“突击部队的第一线的战斗队形,应当采用以班为单位并列的战斗群,或排的并列战斗的队形,应当避免用大队伍走一路前进的行军队形、密集队形的集团冲锋,应在第一线展开优势的兵力,以期一举决战。 ”

当然了,四野的来源也是我军各个部队,有晋察冀,也有新四军,还有山东八路,还有各路游杂武装,以及改编的国军,等等。当年东北人民自治军中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是黄克诚大将的新四军3师,后来亮剑云山的39军前身就有3师的影子,如果没有去东北,这支部队未来也是华野的一部分,但为何两个野战军的打法颇有差异呢?原因还是很值得玩味的,四野粉和三野粉都很多,为了避免抬杠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通过我军的战后总结及经验教训,长津湖战役9兵团损失惨重,即使排除非战斗减员伤亡仍很可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还是很多的,我大致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不妥之处大家可以补充。

一,我军基层军官有身先士卒的传统,尤其是连级以下军官伤亡率高,一旦军官和战斗骨干损失,我军并不是超人,部队很容易脱离掌控,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继而在战斗中迅速溃败。

二,我军初次面对绝对合成火力优势的敌军,准备不足。27军81师在战后总结中承认对美在作战观念及指挥上转变不足,对美军战术特点的研究、教育部队是不够的。实际的进攻和防御中,我军均出现了这种问题,27军80、81两个师在新兴里围攻美军RCT31时损失过大,20军用美军的战报描述在柳谭里和下碣隅里几乎被摧毁,整个9兵团亦是如此,除了第四次战役中9兵团出动了加入长津湖战场较晚损失较轻的26军之外,20和27军被迫在后方做长时间休整,再次出山已经到第五次战役了。

三,部分连队和军官有恐美症,战斗决心不足。60师180团在总结1328高地阻击战失利经验时提到,“......部分干部丧失斗志和不负责态度,......六连连长自入朝后即产生悲观情绪,投入战斗时毫无信心......六连政指在情况紧张时......自己退至一排阵地,畏缩不前”,“......四连连长产生严重恐美病,自己不掌握部队,而将一个排要五连副连长去反击,自己身躲防空洞里”,“代营参谋长到达六连阵地,三天未去检查六连之阵地,在1328高地被敌占领时,也不报告情况,也不组织部队反击,而借故身体不好,擅自至营包扎所休息。”

四,战术层面的火力展开时机把握不够,暴露过早,容易被敌军直瞄射击和空中打击摧毁,后续战斗中无法压制敌人。

五,技术兵器,主要是炮兵不注重射击安全,经常被敌军重点打击摧毁,关键时刻无法为我军提供火力准备。

六,仓促进攻时不重视侦查,不注重队形展开,不注重依托地形地貌的掩护进行隐蔽机动,达到迫近作业的目的。27军80师238团两个连在攻击新兴里时迂回敌人侧后,却误把美军两辆坦克当成了房子,由于毫无防备,队形没有及时展开,在美军坦克集火下,两个连队瞬间全灭。战后清点烈士遗体,这两个连的官兵整整齐齐的倒在地上,伤员也都冻死了。26军77师230团2营夜间攻击下碣隅里美军临时机场,误把美军的坦克群当成指挥部,美军4辆坦克集火志愿军步兵,同时协助防卫机场的两辆M19双联40毫米自行防空炮也赶来助战,2营连续发动4次攻击均未奏效,几乎全部损失。两个小时之后志愿军攻击部队损失殆尽,不得不撤出战斗,后来美军的统计是26军77、78师仅在临时机场西北面的京下里便战死1200人(战后清点遗体),而美军的损失为死20+,伤90+。

七,步炮协同不成熟。27军81师在总结中专门提到,我军炮兵火力稀疏,如不能集中使用效果更差,步炮协同不能因为炮兵怕打到自己人就不敢做精确火力掩护,炮兵要根据步兵的攻击动作适时调整攻击目标。炮兵干部最好要去步兵指挥所,及时研究协同问题。



20军60师在咸南战役(长津湖战役就是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役中的咸南战役)的初步总结中的一些内容,具体为60师179团乾磁开出击战总结。

20军58师173团3营9连攻坚下碣隅里西北小山头和大洋桥失利总结。

20军58师172团9连东山攻击战总结。

但不要认为原三野的志愿军有这个问题,20军59师177团2营在西兴里阻击战时,也对美军的攻击特点和规律有过总结,问题同样存在,如果志愿军有美军的一半火力和后勤的零头,那么成建制留在长津湖的美军将相当可观。


27军79师235团柳谭里战斗总结。



27军81师战斗总结。


最后贴一个视频,1927年反奉战争,也被称为国奉战争。在B站上这个视频的原版被删了,后来有个视频截取了一分多钟配上音乐非说是热河抗战。但视频里奉军的军衔,军服,还有白俄炮兵,怎么可能是东北易帜后的国军呢?大家可以留意并感受一下当时正规部队一窝蜂似的冲锋。

另外,这个视频是实拍,我很佩服摄影师的勇气。你在里面可以看到突然倒下的士兵,呼救的伤兵,还有炮弹落下后炸飞的躯体,以及战斗结束后的收容队。

1927年国外记者拍摄国奉战争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7821793016602624

user avatar   pu-ling-8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战争场面效果,看看《北纬三十八度线》是咋表现的。


这场面它不壮观吗?不能看吗?为何非要人挤人的冲锋。拿朝战当冷兵器试验场呢?

真的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长津湖》人员太密集的问题没得洗,那密集度,怕是《太极旗飘扬》看了都汗颜。

不过,相比全片的叙事节奏和叙事重心这些问题,人员密集都不是啥问题了。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听一些高赞假模假式的瞎掰。什么三野爱搞或搞过密集冲锋。还历史的真实?扯呢。

中国军队自己反省的密集冲锋与大众理解的密集冲锋是两码事。

三三制确实是四野的招牌,在1950年未必推广到全军。

但别忘了,那张著名的反三角进攻阵型摘自美军报导的长津湖战役。三野部队用的就是这个战术。

第二,任何现代军队都有“散兵线”概念,即使不叫三三制。

人挨着人的密集冲锋?在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的大清马队都让三段射的英军给屠光了。那还是跑得快的骑兵。那时还没有机枪和现代炮兵。

现代军队密集冲锋?集体板载自杀么?

但我军的战史和战役战斗总结中确实反省“密集冲锋”, 这又是怎么回事?

因为散兵线,三三制等各类战术的原则是:

士兵拉开距离尽量不让一发炮弹炸死两个人。

这种战术动作面对日军,国军的掷弹筒,迫击炮时,和低密度的机枪火力时,同样的战场空间,可以投入更多的战斗小组。

但这种经验遇到美军的超级火力密度时,冲锋就显得密度太高了。

懂了么?在面对国军时可以投入排级单位散兵线冲锋。而面对美军只能是班级冲锋(多波次小密度)。除非出其不意或把对方火力打崩时(火力网尚未构成或已经摧毁)。

这才是我军反省密集冲锋的真正所指。所有现代军队讨论冲锋密度都是在散兵线的前提下。

而一群只听字面意思的文人还以为我军真的搞过赵括们心中的密集冲锋。

我军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还经常自责用了”人海战术”,但那哪里是非春既坏们宣扬的人海战术?

电影里用人挨着人的外行理解的密集冲锋,恐怕首先是文艺兵宣传干事们瞎理解,然后就是廉价的影片效果弄得专家也让步。其实不密集冲锋也能拍出气势与效果的。只不过有些难度。

具体到长津湖这部片子,既然大家没有想到人海战术,没有被带歪,那冲锋场面瑕不掩瑜,就不必苛求了。


高赞这帮鼠标拿四野贬低三野战术水平的行为纯粹是粉圈文化流毒。

抗美援朝我军单次损失最大的战斗是砥平里战斗。恰恰是四野嫡系打的。战场上尸体就几千具来不及收走。(中米双方数字略有不同)。

而米军宣传中国用人海战术的典型就是四野打的砥平里。

四野一直以三三制冲锋,但持续了一整夜(波次多,所以伤亡大)。并不是战术有问题,而是我军火力密度强度与战斗目标不匹配。(反省的时候当然还有情报失误,我军几个师编制混乱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就是火力代差下硬啃)

任何其它军队打成那样早崩了。而我四野将士冒死一波波突击。实在令人泪目。

此次战役后主席下令以后不许以歼灭美英军整团为目标。改为零敲碎打牛皮糖战术。(我军几个师往往啃不动包围圈内米军严阵以待的一个团!我们打的是如此逆风之仗)。

另外,李奇威的磁性战术,在防守阶段时就借鉴砥平里。

所以,纵观抗美援朝,志愿军基本上不存在大的战略战术问题。只存在火力,后勤,陆空立体战的代差。


我军在武器后勤有代差的情况下是如何战胜美军的?

简化回答就是靠:

  1. 水银泻地般的小股穿插渗透。
  2. 渗透后重新聚集也好,不能聚集也好都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一个军可以拆成团营连排渗透穿插。渗透中不散成一盘散沙,全世界恐怕只有解放军做得到。

渗透后又能汇成有效战斗力。班排能汇集成团时,就是团级战斗力,汇集成师时就是师级战斗力。抗美援朝中经常有不同建制单位的志愿军临时统一作战。

不能汇聚时,也能有蚂蚁咬大象的恐怖战力。云山端掉美军团部的就是一个连队。

最经典的就是解放军在辽西走廊干掉廖耀湘的西进精锐兵团。完全是一场乱仗。

解放军不怕打乱仗,这与教员支部建在连队上调动每个战士的主观能动性有极大关系。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打,怎么打。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辟个谣吧,九兵团加速进军投入朝鲜战场,和张东荪的情报没有任何关系。

理由很有趣,远东美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元帅(菲律宾)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阁下既不想听到中国强化干预朝鲜战场的情报,也拒绝承认任何相关情报的真实性。

麦克阿瑟在越过三八线之时,华盛顿就在反复联络麦克阿瑟,要他确认中国干预的可能性,即使是中国政府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召见印度大使明确发出战争威胁,麦克阿瑟也夷然无惧,发表了“有史以来最大屠杀”的言论。

当联合国军接近中朝边境时,华盛顿再一次找麦克阿瑟确认中国干预的危险性,麦克阿瑟宣布中国干预的机会已经丢失,美国不再卑躬屈节。

所以当大量相关情报涌入GHQ案头的时候,美国特务们发出了这样的哀叹:我们把情报送进了聋子的耳朵里。

最后情况荒诞到了这样的地步:美国陆军通过审问一次战役的志愿军俘虏得知了志愿军的相关情报后,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小兵不可能知道的这么多,所以这是中国的战略欺诈。

联合国军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前向北进军的唯一目的,就是达成麦克阿瑟阁下在1950年圣诞节结束战争的目标,而中国已经被五星上将阁下确认不会进行有意义的干预。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东荪不被怀疑已经变节,帮助中国进行战略欺诈就不错了。

九兵团加速投入朝鲜战场,完全是因为中国方面不断修改战略目标和战役企图的结果。

在入朝前,军委一共预计了三种可能的结果。

  1. 驱逐美军,恢复北朝鲜。
  2. 在边界线以南维持住一条战线。
  3. 被赶回来。

争取1,确保2,避免3。这就是志愿军的任务。

但是渡江后志愿军很快发现联合国军已经完全散开执行占领任务,没有保持有战术意义的作战状态,于是修改战役企图,决心趁此良机通过实施战役穿插来一举歼灭联合国军。

但是由于志愿军没有完成战役展开,战斗很快发展成为一系列短兵相接的乱战,战机已经丧失。

于是彭德怀决定实施战役欺诈行动,丢弃破烂武器、释放俘虏、散步假消息,声称一次战役只是为了保护边界而进行的预防性行动,诱使美军再一次向北进军。

既然二次战役的战役企图已经修改为全歼美军,那么手头的六个军不够用,就需要九兵团快速到达来加强实力。

这才是第九兵团加速的真实原因。



长津湖之战的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原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八、第九纵队。

这三个纵队均参加过围攻碾庄的战斗,什么表现自己查查就行了。

再说一遍,把那么多人都堆到长津湖是宋时轮的过失。不过既然已经堆了那么多人,不放出去冲锋,留在后面当冰雕吗?

长津湖之战一个月前,东野五纵一个军就在长津湖以南黄草岭完成了阻挡美第十军北进的任务。

展开一个军就够用的战场,展开了两个军,想不密集,也不可得。

你的迫击炮炮弹百分之七十不爆炸,你的掷弹筒投射的手榴弹被人叫震撼手榴弹,你的步枪枪栓一不当心就冻住了拉不动。

你不冲上去拼刺刀,那就还是当冰雕。


user avatar   jackliu-lian-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苹果在国内人气摆在那

而身为在中国人认知里面的纯PC厂商(中国消费者100个有99个不知道戴尔做服务器,惠普做打印机,他们觉得那就是纯PC企业),我不买电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注惠普戴尔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但做手机和做各种电子产品的企业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啊,这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毕竟你总不能不用手机了吧

但有一说一,惠普和戴尔对中国市场确实很不厚道。

产品外,中美贸易战国内高校封锁争着当排头兵令人作呕。惠普大量产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对国内越来越不上心一副不想在中国可持续做生意的态度;戴尔国内采取保利润率的销售策略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诉求明着"歧视"中国市场。

当然产品外做的差可以被洗白,再谈谈产品:明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按照国外思路做产品必死无疑,就是打死不在国内设立研发分部放权给中国人,中国分部就一卖货的。再加上自己有些不思进取,导致其产品力越发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在中国市场抛开品牌本身的整体产品力,惠普戴尔都是倒数,中国区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从这两个角度看,你期望品牌变好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但也怒其不争。


此外就是这两家美企非常注重舆论公关,且纪律严明,很少爆出黑点给人递刀子。

不然某厂公关当初做笔记本的时候,早就顺带跟那一家一起黑一遍了,只可惜实在找不到黑的地方。

惠普的三倍赔偿成了美名,鼓包和铁板熊掌也只是产品内问题可以改;戴尔更是冰清玉洁不犯事,偶尔有啥问题也马上内部处理或者公关掉流不到外面来,就像vivo高效清除网上关于机场爆炸事件的新闻彻底压掉热度一样。

没刀子递给人民群众黑,那怎么掀起波澜?


user avatar   chen-xian-sheng-78-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很关注国家政治,也不希望披上政治色彩。只是单纯的想从历史的角度了解这段历史,得到客观有价值的回答 THS
user avatar   xun-zi-yu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消息:陈小武的学生们已经被排成一排,挨个查手机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点映大规模好评的现象? 
  收复台湾到底难在哪里? 
  什么时候你有「这事可以拍成电影」的想法? 
  闪光少女的宣发出了什么问题? 
  按照时间顺序,出一个二战的电影单? 
  怎样评价《黑客帝国》三部曲? 
  《海上钢琴师》为何经典? 
  被翻拍成电影的《沙丘》值得看吗? 
  曾经看哭你的电影是哪一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施工时挖出两枚炮弹,是哪段历史时期遗留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下一个讨论
面对导游强制消费时,导游只有一个人,为什么一车的游客不会集体反抗?





© 2024-10-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0-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