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思维差别在哪? 第1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当年新冠疫情爆发时候的事情做个例子来介绍。

当初武汉发生了新冠疫情,有两个出名的人物比较有代表性。

一个是高福,中科院院士,典型的生物学家,从事微生物学研究,是我国病毒领域的top学者。

一位是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典型的医生,呼吸科医生,也是从非典走过来的顶级医生。

这二者在判断新冠是否人传人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假如让你穿越回到2020年初的时候,面对武汉的疫情,在有限的数据下,你能做出新冠是人传人的结论吗?

其实这就非常考验专业区别了。

从科学的角度,判断新冠人传人,绝对不是说看到某地爆发某种疫情,就直接得出结论是人传人。

至少要分为几步:

1,疫情是呈现扩散趋势,即表现出了“传染”的基本概念,否则就不算。

2,即便疫情呈现扩散了,但是你能判定是人传人么?为什么不可能是其他方式传播?比如这些人共同接触了某种传染源?

3,即便证实这些人没有共同接触某种传染源,呈现了人传人,但是,你还是要加一个判断:感染者之间的病毒是否一致?比如a和b接触了导致感染,如果a和b的病毒并不一致,那么这不能说明人传人。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当初官方报告时候的语句:

“无证据表明人传人”“可能存在人传人”。

这是比较可靠的科学推断,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而从医学角度呢?

某地发生了有人发生疑似传染病,接触的人也发生疑似传染病,大概率是人传人。


所以钟南山来到武汉后,武汉就决定封城了。而高福也因此被骂了很久很久。


但是回归到这两个领域,你可以发现,其实这和思维角度有一定关系。

从科学角度,严谨是基本的,你不能随意给出一个推论并且层层推论,否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神奇的结论。

就像新冠总是让人吃惊,就在这里,你会发现好多专家已经自己打自己脸了,为何?

因为他们过度推论了,这其实是不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病毒真的就越传播越弱吗?天花可没变弱过。

疫苗真的能控制病毒么?鸡马立克氏病表示有话说。


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但是,反过来,从医学的角度,很多时候,不需要搞明白那么多。

就比如,你脸上长痘了,那是痤疮,用药物治疗就行了,至于是哪种细菌引起的,其实并没那么特别重要。

很多时候,你感冒了,医生给你开感冒药,他并不会针对你去做一个特别检查,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是某种细菌或者病毒引发的感冒,或者是哪个病毒株引发的。

就比如武汉的新冠病毒是2019年12月初就出现了,为什么知道2020年我们才确定了它呢?

就是因为刚开始有人已经感染了,但是送到医院后,医生一看,哦,这是肺炎症状嘛,就按肺炎治疗,后来直到发现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了呀,而且这个好像传统药物不管用,于是他们才开始怀疑这是不是有什么新的东西导致了这个肺炎。

于是生物学家出动,最后鉴定出这不是普通的肺炎,而是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

所以,我认为,医学,更像一门工程科学。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物学的科研发现个什么东西,有百分之几的成功率就算成功了,百分之50都算牛了。

就说基因编辑吧,大家可能平时用CRISPR-Cas9敲除的多一些,这个操作的成功几率也高。但是用CRISPR做基因替换的时候,成功几率低的要死。随着替换的长度增加,成功几率直线下降。经常不到30%。

我还记得16年Nature Biotechnology发了一个伯克利的研究,把CRISPR替换30bp以内的成功几率提到了60%,被评价为前所未有的成功几率。

换句话说,比如我们做基因编辑鱼的胚胎,100个胚胎成功20次都能接受,60次都得美的冒泡。

但是,医学临床行吗?

给100个病人做基因编辑治疗,就成功20个?另外80个不打死你?

另外还一个问题是,科研和更考虑单一环境下的单一条件。这是为了做科研必须的,但临床不行,临床必须要考虑整体。

比如我们今年弄的一个课题,用细菌里的Lon蛋白降解人体的C-myc基因来抗击癌症复发,我们做了体外细胞实验,哎,没问题,就是有效果。

那么…临床医生敢用吗?必然不敢啊,这东西抑制了癌细胞,那对正常细胞呢?会不会对肾脏损伤?会不会引起免疫反应?等等一堆问题要考虑。

所以药物研发为啥这么漫长,就是从生物科研到临床应用,中间隔着一个太平洋这么大的距离。


user avatar   yue-li.s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某种程度,中医药过度依赖临床医生思维和文人思维,才是如今饱受质疑的关键。

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面临的是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临床上的真实世界。这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人构成的临床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有感情有冲突。一个人生病或者治愈,和社会、家庭、环境、病原体、基因、治疗、预防等都有关系,在这个世界里面,这些又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在变化的。

但与此同时,科学家们面对的是另外一个世界。抽象的世界、微观的世界、假说中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每一类疾病它都有多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不同的致病/治疗靶点。各种基础研究都是在把人类对某种疾病的认知拓宽。

就像以前玩的红警,周围的黑色都是需要拓展,有时候会看到个金矿,有时候会看到路的尽头。

这是两个世界。真实世界里面的临床疾病和病人们不断地在变化,但是在那个抽象的微观世界里面,疾病的机制服从一定的规律。

无论现代通过探索生物机制来筛选疾病治疗靶点的各种科学家,

还是过去通过整理不同医案来总结治则医理学派的各位医学家,

他们做学问的基本信念都是:相信凡事皆有规律。

就是通过学习、通过研究,通过我们对已知现象的各种把握,我们能够总结出一点规律来,这个规律对我们未来诊疗上能有帮助。

这是我们从事任何一门学问研究背后的信念,如果连这点信念都没有,你就不要做学问了。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动物和细胞里筛选信号通路和关键分子,他一定能够比医生多知道那么一点点微观世界的共性和不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你又觉得好像科学家这样“闭门造车”,不能够治疗疾病。面对临床真实世界的医生,他们一定能够比科学家多那么一点点临床诊疗的经验。

因此,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高效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NIH给出的这种合作模式的框架。

这离不开大量多学科人才在诊前、诊中、诊后多个环节里跨越两个世界人群的认知障碍。

床边-实验室-床边,这套流程被说得很久,但除了高热度的肿瘤领域,其他专科还没有把多学科交叉做得太好。

未来跨学科、跨两个世界思维的人才应该是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之间的第三类人,可能就是来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


user avatar   shi-yu-57-30-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古代道学先生穿越过来。我义务帮他介绍当代情况。

谁知道他看着我,满脸不屑:“你是犯罪分子吧?”

我懵了:“我不是犯罪分子。怎么这么说?”

他:“不是犯罪分子怎么头发短短的,像受过髡刑似的?”

我:“现在人不蓄发了。这就是现在的正常发型,向西洋人学的。”

他:“所以你们留了西洋夷狄的发型?”

我:“不错。”

他:“你这身古怪的衣服,也是夷狄的式样?华夏的衣冠发式就这么抛弃了?”

我:“是的,但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

他:“现在是什么年月?”

我:“现在是公元2021年,公历12月25,星期六。”

他:“什么叫公元?”

我:“公元就是基督纪元。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于公元元年。以他的诞生纪元,象征全人类在他统治之下。”

“什么又叫公历?”

“公历就是格里高利历。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

“什么又叫星期六?”

“一个星期分为七天,源自圣经,上面说上帝花了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他的信徒就七天一个周期的过,并在第七天休息。犹太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六。基督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天。我两天都休息,哈哈。”

“外面什么声音?”

“哦,今天还是基督教的圣诞节。有人在过圣诞,真是一群崇洋媚外的家伙!”

道学先生突然举起拐杖就打:“你也是个崇洋媚外的家伙!”

“我怎么崇洋媚外了?”

“你留夷狄之发,穿夷狄之衣,奉夷狄之历,过夷狄之节,还不崇洋媚外?”

“我没过夷狄之节啊?”

“夷狄的安息日你凭什么休息?”

道学先生打得更起劲了。

我夺过拐杖,将他踢倒:“我还学夷狄之语呢!英语是必修课!但我不算崇洋媚外,过圣诞才是崇洋媚外。”

“凭什么?”他不服。

我双手举起对上一拱:“因为我的标准是上不是外!中华之大义,莫过于忠顺。上是之则是之。上非之则非之。此忠顺之道也。守忠顺之道,即中华之人。”

道学先生恍然大悟:“是我眼光浅了。”


我和道学先生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

“为了方便生活,和国际接轨,过基督徒的安息日,是完全正当的。

但是,为了图热闹,崇洋媚外,过基督徒的圣诞节,是万万不行的。

用汉字笔画的注音字母ㄅㄆㄇ落后麻烦。

用拉丁字母的拼音字母jqx 先进方便。

汉服是古代少数贵族的服饰,不穿你会死啊。

中医是中国古老宝贵的传统,必须发扬光大。

我出生之前改掉的都是封建落后,我长大之前没改的才是中华正统。

我长大之后,谁改谁洋奴。

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208-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必要的一次行为!——适得其反

自从2016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河北高速死亡案件之后,几乎所有的厂家在宣传的时候都是谨慎的……不存在过度宣传。当然不排除一些很虎个人行为。

出事了,作为受害者,就说是因为厂家过度宣传?

明明是自己疲劳驾驶+分神导致的危险驾驶。

(当然,我们现在无法将死者的意识再次询问,问他当时出事的原因是听信了宣传全自动驾驶,还是因为自己疲劳驾驶?——没有不尊重死者的意思,愿逝者安息)

但是作为死者的家属,亲朋,自然也是希望有一个“背锅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以“死者为大”的潜意识概念,不愿意把这个“锅”给死者。没有任何人提或者敢提,司机是疲劳驾驶和危险驾驶分神而导致的车祸

就好像超速驾驶导致车祸死亡的案例中,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车辆的最高车速允许大于120km/h?——这种案例中,自然会被定义为超速危险驾驶,而是不怪厂家车辆性能允许>120km/h

就是因为自动驾驶或者说辅助驾驶这样的新东西,被人抓住了痛点。假如只是个ACC呢?假如那个公众号发讣告的时候写的不是“车辆处于NOA”而是“车辆处于定速巡航”,或者“处于空调打开状态”,或者“处于D档”…那矛盾点会在哪里呢?

——所以,先入为主的宣传非常重要。

同样的,为什么人们会找辅助驾驶的锅呢?还TM不是马斯克大嘴巴在2016年前创造了一个叫FSD的词语并且大肆鼓吹?这是一个几年前种下的因,导致了现在的果…

——所以,先入为主的宣传非常重要。

关于车辆进入辅助驾驶驾驶的相关提示,或者说厂家在强调“我们是辅助驾驶”这件事上,几乎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公开场合高层讲,车辆发布宣讲,用户手册也警告,等等等等…

甚至在每次启动的时候,都要提醒

小鹏的辅助驾驶在单次驾驶循环内,开车后第一次启动的时候,会有一大段提示语,长达几十秒。来提醒用户辅助驾驶的作用。

但是很多用户听着嫌烦,就投机取巧——退出一次,再进——提示语就没了

厂家努力一遍遍强调辅助驾驶的局限性,用户想要图便利……

真的。厂家现在在免责声明上,必然是奔着严防死守去的。但有时候往往还是防不胜防。

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的在现有法律规范下面,承认这就是一起疲劳驾驶或者是危险驾驶导致的车祸呢?

回到问题本身,蔚来车主强调,没有混淆,我能清楚知道这TM是辅助驾驶,不是全自动驾驶!虽然说支持了我上面说的严防死守,但是这种话,应该严谨的以有一定法律效益的形式来执行。

现在这种做法,和当初特斯拉车主大喊“刹车不失灵”一样的…二


user avatar   mu-shuo-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真会类比啊,花着男足赚的钱,还在装作受尽委屈。

小仙女根本没把男足当兄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用完就踹两脚的供养者罢了。


user avatar   lyc-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真会类比啊,花着男足赚的钱,还在装作受尽委屈。

小仙女根本没把男足当兄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用完就踹两脚的供养者罢了。


user avatar   mo-wu-de-xie-tong-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觉得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飞蛾扑火,怎么办? 
  使用基因手段降低全民生育率来提高人口素质是否有必要? 
  作为一个医生,你会把医疗事业看作商业行为吗? 
  动植物为什么要分个公母、雌雄呢? 
  医生假期也很忙吗,成为医生后休息时间是怎样的? 
  遗传物质一定储存在细胞核中吗? 
  飞行速度最快的生物是什么? 
  如何评价文章《给民间中医留一条生路》,为「非法行医」叫屈? 
  普通医科大学5+3临床医学好还是211大学的5年制临床医学好? 
  朊病毒最初是如何产生的? 

前一个讨论
你见过哪些打着「天然」的名号,其实是智商税?
下一个讨论
经过一系列事件,请问国内的牛奶到底安全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