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他是谁?他的风格和代表作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nan-jue-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怼到我专业命门的一次颁奖(小声说:有出版社想出他的作品可以找我翻译)。

阿布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小说家,1948年桑给巴尔岛出生。

【坦桑尼亚分为两个部分:大陆地区,即坦噶尼喀;岛部地区,即桑给巴尔,包括温古贾岛/就是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和20多个小岛】。

桑给巴尔岛历史上长期由阿拉伯人(确切说是阿曼人)占领,是环印度洋贸易圈上重要的一站,也是斯瓦希里这种混合型海洋文明的主要发源地。1890年,桑给巴尔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注: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并持续了70余年之久。根据英国殖民者的语言政策,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斯瓦希里语成为整个英属东非殖民地,包括坦噶尼喀、桑给巴尔、肯尼亚、乌干达在内的所有非洲人学校的基础阶段教学语言。英语从四年级开始教授,从中学阶段开始,英语取代斯瓦希里语作为教学语言,斯瓦希里语只是一门必修课,在高等教育阶段,斯瓦希里语则彻底消失。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古尔纳用英文创作了,因为他学的真的是正宗英式英语。

1961年-1964年,桑给巴尔爆发多场革命,1964年1月成立革命政府,同年4月与坦噶尼喀签署了成立联合政府的宣言,同年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不久后,古尔纳离开桑给巴尔,前往英国深造。从1980年到1982年,古尔纳在尼日利亚卡诺的巴耶罗大学任教。之后他去了英国肯特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肯特大学英语系的教授,研究方向是后殖民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主要关注非洲、加勒比和印度。他编的两卷《非洲文学论文集》(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是我们当时的专业课推荐教材。

阿布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文学创作体裁是小说和短故事。有关短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他童年到青年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二战后,英国殖民政府的语言政策也开始变化,BBC的斯语广播为了推动标准斯瓦希里语的普及,举办了多次短故事比赛,当时短故事写作在斯瓦西里地区蔚然成风。古尔纳出版的短故事集名叫《我母亲生活在一个非洲农场》(My Mother Lived on a Farm in Africa)。我手里的这本《非洲短篇小说选集》里有他的短篇小说《囚笼》和《博西》。

古尔纳短篇小说-囚笼.pdf
1.9M
·
百度网盘
古尔纳短篇小说-博西.pdf
3.4M
·
百度网盘

他的小说作品都没有中译本,产量本身也不算高:

  • Memory of Departure (1987)
  • Pilgrims Way (1988)
  • Dottie (1990)
  • Paradise (1994)
  • Admiring Silence (1996)
  • By the Sea (2001)
  • Desertion (2005)
  • The Last Gift (2011)
  • Gravel Heart (2017)
  • Afterlives (2020)

其中《天堂》和《海边》两篇比较有名,研究文章也比较多。

他的作品中对于东非地区从前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期的转型描写非常细腻,对处于变动之中的不同族群的心理进行了深入刻画,也成为了认识东非的一个绝佳窗口。在迄今为止写的所有八部小说中,最主要的主题是流散,重在描述角色在迁徙中如何构建新的家园和寻找归属感,刻画殖民主义和印度洋贸易和奴隶制历史遗产的影响。他善于刻画角色关系,展示不同角色在丧失民族国家归属感或者面对家庭内部不稳定的关系等方面如何跨越障碍建立彼此联结。


理解他的作品需要了解一些知识点:

第一,桑给巴尔岛深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影响。

公元五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为躲避战乱,开始向包括桑给巴尔在内的东非沿海地带移民。

七世纪末、波斯苏丹王苏莱曼与阿曼苏丹王交战,阿曼人战败。波斯人曾把大批阿曼人驱赶出阿拉伯半岛,包括桑给巴尔、奔巴岛在内的东非沿海成了他们的首选地。

公元975年,波斯设拉子王子哈桑·伊本·阿里(已经伊斯兰化)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来到东非海岸,用大量的布匹换取了落脚地,还让儿孙们和土著酋长家族联姻以联络感情。经过若干代,阿里家族依靠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渐统一了北起拉木岛(肯尼亚境内),南至科摩罗岛的东非沿海诸岛和大陆沿海低地。以基尔瓦作为首都,建立起了桑给帝国,统治绵延五百余年。桑、奔两岛就是该帝国的重要领地。

1503年,包括桑.奔两岛在内的东非重要港口落入葡萄牙人之手。

1643年,已经衰落的葡萄牙人被新兴的阿曼苏丹国赶出了阿拉伯半岛。阿曼苏丹战胜葡萄牙人后,建立起了北起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北界长达数千公用的沿海低地和沿海岛屿的海外领地。这里也是阿拉伯人贩卖黑奴不光彩历史的直接见证。

1832年,时任阿曼苏丹赛义德把首都移到了桑给巴尔,一是这里战略位置重要,港湾适合停靠大吨位舰只,并且有数目可观的阿曼守备军常驻于此,二是商业优势明显,当时没有苏伊士运河,欧洲开往印度洋和远东的商船必经非洲东海岸,桑给巴尔岛有淡水和食品补给。这位苏丹雄才大略,鼓励发展农业,也鼓励阿拉伯人移民桑给巴尔,和英国人关系也不错。等他1856年死后,36个子女成为桑给巴尔分裂的隐患。

1890年以来,英国殖民行政当局仍利用当地部族统治形式。桑当时分成十七个部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食品、衣服是按种族分发的,亚裔地位高于非裔。在20世纪50年代,上层阿拉伯人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种族之间仇恨是很危险的。1954年行政委员会向英国人提出了全面解决桑给巴尔问题的整套方案,遭到英国人否决。阿拉伯人自己组成了协会,抵制参加各种委员会的活动。1955年一些农民组成了桑给巴尔民族党,其目的是团结各族人民,消除种族主义,争取独立。阿拉伯人协会未能与该党协调一致。民族党群众基础越发牢固,这一发展情况让阿拉伯人意识到即便英国人走了,自己也未必会取而代之。后来又成立了非洲设拉子党,主要在非洲人和波斯裔中开展工作。反正当时的政坛风起云涌,但阿拉伯人逐渐失势是不争的事实。

1964年1月12日早晨,非洲设拉子党成员约翰·奥克洛动员了大约近千名革命者发动叛乱,叛乱分子打败了警察部队并挪用了他们的武器,推翻了苏丹及其政府并成立新政府。随后对该岛上的阿拉伯和南亚裔平民进行了报复,许多阿拉伯和南亚妇女遭到轮奸,财产被洗劫,死亡人数近2万。大量阿拉伯裔开始逃亡(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阿曼南部还有一块斯瓦希里语飞地,就是当年逃难的人定居的地方)。可以说,伴随新生国家的诞生,阿拉伯裔在当地的好日子结束了。

阿拉伯文化对斯瓦希里地区产生了深入影响,有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而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阿拉伯裔。

他自己曾说,在桑给巴尔时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斯瓦希里语的文学作品,阿拉伯和波斯诗歌,特别是《一千零一夜》是他的文学启蒙,还有《古兰经》。

而到了1964年,当非洲裔欢庆新生独立的桑给巴尔国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和他的家族成为了自己故乡的陌生人。作为遭到迫害的族裔,他在学业乍一完成后就逃离桑给巴尔前往英国,因此流散成为他的作品不可或缺的主题。

第二,桑给巴尔和东非沿海其他地区孕育的斯瓦希里文化也是根植于印度洋的一种混合文明。

东非沿海斯瓦希里城邦国家及其创造的斯瓦希里文化是古代世界“环西北印度洋文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斯瓦希里文化的成长过程是古代亚非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其中有非洲本土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等等内容杂糅其中。它们也反映在古尔纳的作品中。

古尔纳的作品记录了斯瓦希里海岸的历史:季风贸易带来的文化纠葛,不光彩的奴隶贸易,葡萄牙人、阿曼人、德国人和英国人的统治理念,民族独立和桑给巴尔革命,等等等等。他从沿海居民的视角回望这些历史,讲述了印度洋上的非洲故事,这些故事基于多元文化融合,具有丰富的色彩,同时又内聚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在《海边》中,古尔纳介绍了斯瓦希里地区的历史简况,讲述了 "成千上万的[......]来自阿拉伯、海湾、印度和信德以及非洲之角的商人",他们 "随着穆西姆风来到了我们这个地方"。他写道:

他们每年都这样做,至少有一千年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风稳定地吹过印度洋,吹向非洲海岸,那里的海流义务地提供了一条通往港口的通道。然后在新年的最初几个月里,风转过来,吹向相反的方向,准备让商人们加速回家。这一切仿佛都是有意为之[...]。几个世纪以来,无畏的商人和水手们[......]每年都要到大陆东边的那片海岸去,那里很久以前就有尖岬可以接受穆西姆风。
……
他们带来了他们的货物、他们的上帝和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歌曲和祈祷,以及难得的好学之心。他们还带来了他们的饥饿和贪婪,他们的幻想、谎言和仇恨。他们中的一些人留下了一生,带走了他们可以购买、交易或抢走的东西,包括他们购买或绑架的人,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奴隶。经过这么长时间,生活在该海岸的人们几乎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们知道自己与那些他们所鄙视的人有什么不同,对于他们自己以及在大陆内部的居民后代,他们都有足够的了解。
……
然后,葡萄牙人绕过大陆,从那片未知的、不可逾越的海洋中出其不意地、灾难性地冲了出来[......]。他们对岛屿、港口和城市进行了疯狂的宗教破坏,对他们所掠夺的居民的残忍行为兴奋不已。随后阿曼人来到这里,以真主的名义将他们赶走,并带来了印度人的钱,英国人紧随其后,德国人和法国人以及其他有财力的人也紧随其后。
……
事实上,他们并不比我更像阿曼人,除了他们有一个出生在那里的祖先。他们甚至看起来与我们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也许略微苍白或略微黝黑,也许他们的头发略微直或略微卷。他们的罪行是阿曼在这些地方的不光彩的历史,而这是他们的原罪。在其他方面,他们是本地人、公民、平民,他们是本地人的儿子。
……
我们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温和的民族。阿拉伯人、非洲人、印度人和科摩罗人彼此生活在一起,有争吵,也有通婚。文明就是我们的身份。可在现实中,我们远远不是我们,而是在我们各自的院子里,被锁在我们的历史贫民窟里,自相残杀,这里满是水火不容,满是种族主义,满是陈年积怨。而政治把所有一切都带到了公开场合。

(我临时翻译了一点,大家凑合看。)

第三,海岸是处于内陆和海洋夹缝中的存在。

海岸位于内陆和海洋之间,不属于内陆,也不属于海洋。从它的角度看,海洋和内陆都充满着敌意。

在《天堂》中,虽然大篷车贸易建立了海岸和内陆腹地成熟的交流渠道,但内陆地区仍然保持着神秘性。被搬迁到乞力马扎罗山坡上的沿海居民向内陆深处的大湖区望去,他们在心理上描绘出他们所知道的世界:东方和北方我们都知道,最远的东方是中国的土地,北方是歌革和玛革的城墙。但西方(大湖区)是黑暗之地,是鬼怪之乡。那里被称为 "野蛮人",而其居民则遭受奴隶制的蹂躏。另一方面,大海也同样令人望而却步,并且经常出现精灵和怪物(参照《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历险记》)。古尔纳称海洋有“无与伦比的荒凉和敌意”。

对古尔纳而言,海岸因此成为一种"产生特殊历史见解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个当下都被海岸两边的双重过去所充斥,并被这种混合的创造性文化所复杂化"。海岸远不是一个无历史无开发的净土,它是一个历史的场所,而它反过来又是同时讲述海洋和内陆腹地故事的地方。这些在夹缝中孕育的故事,成为了海岸人自己的故事。

最后要知道,古尔纳本身是文学系的教授,他研究别人怎么讲故事,所以也把这种研究体现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曾经他是研究拉什迪、奈保尔的重要学者,以后人们研究他。

对我而言,他能得奖真的是大大大冷门,更像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专业教材编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非洲多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总是好事,毕竟即便索因卡、马哈福兹、戈迪默和库切都代表非洲文坛摘取过荣耀,而我作为一个非洲文学专业的学生,回答最多的问题仍然是“非洲有文学吗?”

非洲有文学。真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诺奖在集邮吗?

紫色的发行量最少


user avatar   xu-lei-11-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诺奖公布前我们总会以自己的阅读量来猜测谁会拿奖,却忘记了我们所能读到的书,所能看到的世界是多么有限。


user avatar   li-wei-long-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享一些阿布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小说电子版。

  • Dottie (1990)
  • Paradise (1994)
  • Admiring Silence (1996)
  • Desertion (2005)
  • The Last Gift (2011)
  • Gravel Heart (2017)
  • Afterlives (2020)
Admiring Silence by Gurnah, Abdulrazak.pdf
1.7M
·
百度网盘
The Last Gift by Gurnah, Abdulrazak .pdf
1.1M
·
百度网盘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pdf
87M
·
百度网盘
Afterlives by Abdulrazak Gurnah .pdf
36.6K
·
百度网盘
Desertion by Gurnah, Abdulrazak.pdf
961.1K
·
百度网盘
Dottie by Gurnah, Abdulrazak.pdf
2.1M
·
百度网盘
Gravel Heart by Gurnah, Abdulrazak.pdf
1.3M
·
百度网盘
Pilgrims Way by Gurnah, Abdulrazak.pdf
1.8M
·
百度网盘


再分享一些找书网站:

书享家shuxiangjia.cn/

Zlibrary fr.zlibcdn2.com/s/?

宾大网络图书数据库 onlinebooks.library.upenn.edu

盒子网盘pan.ooopn.com/

鸠摩搜书jiumodiary.com/

电子书搜索ebook.chongbuluo.com/

苦瓜书盘kgbook.com/

OpenStax CNX cnx.org/

Library Genesis gen.lib.rus.ec/

好读haodoo.net/

Free ebooks free-ebooks.net/

PDF之家pdfzj.com/

Lore free ebook2.lorefree.com/

译言图书book.yeeyan.org/

书伴bookfere.com/

采书ebook.name/

时宜搜书shiyisoushu.com/

The future阅读bks.thefuture.top/

蓝菊花 lanjuhua.com/

Bookboon bookboon.com/en

Pdf电子书 cydown.cn/

外文电子书 ebooks777.net/

免费英文电子书 free-ebooks.net/

外文电子书 gitenberg.org/browse

万千集合站 hejizhan.com/bbs/

看好书 http561856124.wordpress.com

Itbook itbook.download/

电子书图书馆 myit.com/free-ebooks/

外文电子书 oapen.org/

公共图书 openbookpublishers.com/

电子书博客 rejoiceblog.com/

杂货铺 xuexi111.org/

小书虫 wq1.net/

古腾堡计划 gutenberg.org/

外文电子书 hathitrust.org/

Planetbook planetebook.com/

青空文库aozora.gr.jp/

别的答主把理论性的一些言论介绍完了,我给大伙儿发些实用性的工具和书籍,英文原版书籍如果英语程度不是很好的小伙伴可以搭配copytranslator这个学术翻译软件一块使用,希望能够帮到大伙儿,大家找不到的书也可以私信我,我可以尽量帮忙找一下~

也求个小关注 @李威龙 ,关不关注都没关系,私信我我尽量会回的。


user avatar   tazhangzh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以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难民在文化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生于 1948 年,在桑给巴尔岛长大,但在 60 年代末作为难民来到英国。他在最近退休之前,于坎特伯雷肯特大学任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了 10 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难民颠沛流离的主题贯穿了他的作品。他在 21 岁流亡英国时开始了写作生涯,虽然他的母语是斯瓦希里语,但英语成为了他的文学工具。

他的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1994 年)是他作为作家的突破性作品,脱胎于他在 1990 年左右到东非的一次研究旅行。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不同的世界和信仰体系在其中发生碰撞。

在古尔纳对难民经历的处理重于身份和自我形象。作品人物身处不同文化和大陆之间的夹缝,在过去的人生和现时的生活之间,处于一种永远无法安顿的不安状态。

古尔纳有意识地打破常规,颠覆了殖民主义的视角,突出了土著居民的视角。因此,他的小说《遗弃》(Desertion,2005 年)讲述了一段爱情,与他称为「帝国式的浪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对真理的执着和对简单化的厌恶令人震惊。他的小说回避了循规蹈矩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上其他地方的人们所不熟知的文化多元的东非。

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姓名、身份。他所有的书中都有一种由知识激情驱动的无休止探索,这在他的新作《来世》(Afterlives,2020 年)中同样突出,就像他 21 岁时作为难民开始写作一样。

(来源:诺贝尔委员会)


user avatar   Auto-Ze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阿布拉扎克·古纳的简要经历

阿布拉扎克·古纳(以下简称古纳),于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坦桑尼亚在1890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地”,经过被本国人不懈的斗争,1963年取得自治,成为苏丹王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本国人并不满意这个政权,仅过一年,苏丹政权被推翻,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又和另外一个国家合并,成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成立之初的坦桑尼亚国内形势动乱不堪,古纳在1968年移民到英国,并在1976年从轮渡大学获得了教育学士学位。1980年,古纳回到非洲,在尼日利亚拜耳大学执教,同时攻读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于1982年取得学位,三年后进入肯特大学执教。

古纳从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以殖民主义和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在英国的文学评论界评价很高。

古纳的两部代表作

新闻中提到的《天堂》是他的代表作,成书于1994年,是古纳的第四部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一战时期的东非。当时的东非被欧洲列强全面瓜分:英国殖民者驱逐当地土著,德国则计划修建一条穿越东非的铁路。小说的主角尤素夫十二岁就被父亲卖身抵债。但尤素夫对此并不知情,他一直把富商买主当做自己的“叔叔”。在接下来长达8年的商旅生涯中,他不断移居,不断切换着身份,从乡村来到海边城市,从孩童变成青年,目睹了不落争斗不断、殖民者刮地三尺、民间迷信流行、洲际奴隶贸易猖獗、无数人们死于疾病肆虐的痛苦非洲。小说把殖民者带给非洲的痛苦和主角尤素夫的成长历程交织呈现,用底层的视角审视殖民主义,颠覆了欧洲文学惯常的以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书写非洲历史的局面。小说的名字《天堂》,是对殖民非洲的一种讽刺。

《海边》是他的第六部小说。小说的主角是萨利赫·奥马尔。二十世纪末,已经中间的奥马尔到英国寻求政治庇护,一到伦敦机场,就遭受到了英国人的歧视与排外。移民官直接对奥马尔说:你们不属于这里,你们的价值观念不一样,我们不希望你们在这里,我们对让你们的生活很苦、让你们受气、甚至对你们实施暴力。奥马尔也因为无法提供充足的避难理由被拘留。《海边》是一个隐喻。奥马尔像一个没有舵的小船,故土被剥夺,只能飘荡在英国的海面。

他要写什么?

古纳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描摹出难民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少有对故土的留恋之情,甚至对不尽人意之处感到痛苦乃至痛恨;但是另外一方面,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但是欧洲社会名为开放、实则排外的态度,让难民很难与欧洲社会的经济接轨、文化融合、习俗适应。

难民一直是欧洲社会需要直面的一个话题。虽然欧洲社会对难民明面上的态度在改变,但是实际上一直没有变化。一个世纪之前,以英国为代表的社会直接拒绝难民;而到了十年前,承平日久、“白左”风行的欧洲对难民敞开了不大不小的门;但是难民问题成为了欧洲社会的顽疾,文化的冲突、经济的落差、社会的治安等,一直在难民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欧洲社会实质上对难民的态度明面上开放,实际上排斥。

对于这种情况,古纳在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中已经写了出来,站在难民的视角写了出来。他以自己为蓝本,写出了难民内心的痛苦与纠结,指出了造成难民问题的根源,让人看完之后,生出对难民难以释怀的同情与唏嘘。

当下海外的互联网预警下,对难民的反感思潮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把诸多社会问题归为难民的涌入。在这种语境之下,古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颇有些意味深长。


user avatar   hu-guang-qi-shi-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作家算是超级冷门了吧,知乎上在今天(文学奖公布)以前找不到任何信息,赔率榜上没有,甚至百度也搜不到这之前的信息,百度百科的词条都是刚刚才建立的(搜了一下,外网也很少)。。

他的长篇小说目前还没有中文翻译,看看哪个出版社能抢先加班加点翻译出来。只有译林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里收录了两篇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

书友群分享的《博西》pdf

提取码:7cnp

知网上只有两篇论文:

简单来说,他作为一个出生在非洲桑给巴尔,移民到英国,并用英文写作的作家,作品主要写的是他的家乡在被欧洲殖民前后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非洲人民的遭际。以及非洲移民(包括难民)在欧洲社会的难以融入,从而产生的身份认同问题,即后殖民时代“夹心人”的生存现状。诺贝尔奖官方的说法是:“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难民在文化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历史上,桑给巴尔是非洲与阿拉伯及印度的一个重要交易中转地和奴隶贸易中心,先后被葡萄牙、阿曼、英国占领过,后来独立,又并入坦桑尼亚。因此受到欧洲、阿拉伯、非洲多种文化影响。一般来说,这种文化融合的区域都有较为繁盛的文学艺术。2001年获奖的奈保尔,2017年的石黑一雄也是英国移民作家。

他的个人身世是这样的:

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是一名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1948年,格尔纳出生于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岛,母语是斯瓦西里语,20岁前往英国求学,现任教于英国的肯特大 学,并担任英国著名文学期刊《旅行者》(Wasafiri)的副主编。格尔纳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一系列以殖民前后的东非和英国为背景的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及历史书写等主 题。格尔纳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会创造一种新身份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却仍旧深陷于现实生活和过去经历的纠葛之中,力求寻找一种平衡感。胡恩苏认为格尔纳为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他向读者展示非洲移民问题的方式,他认为移民问题应被作为定义非洲人的重要参考因素。第二个贡献是建构和理解家族社区历史是有意义的。”格尔纳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共出版了八部小说,包括《离别的记忆》、《朝圣者之路》、《多蒂》、《天堂》、《令人羡慕的宁静》、《海边》、《抛弃》和《最后的礼物》。此外,格尔纳还主编了两卷《非洲文学论文集》,出版了《剑桥萨尔曼拉什迪研究指南》。其中,格尔纳将六部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印度洋西部 沿海地区,读者可以此为起点探寻格尔纳笔下的东非故事。斯坦纳认为,“格尔纳将小说设置在殖民主 义和民族主义的背景之下,结合关系空间,尝试重新定义“非洲”,这种关系空间不再受排除异己的错位 政治和因民族主义及种族主义产生的暴力束缚”。

关于他的国外研究:

国外对格尔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为止,根据 Ebsco和Jstor外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知网、超星发现系统及互联网等,检索出相关著作共有5部、期刊文章50多篇、书评60余篇、博士学 位论文1篇及访谈多篇。

这个数目,看来在国外应该也不太有名。至于国内:

国内对于格尔纳研究的滞后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对“Abdulrazak Gurnah”其名译法各不相同,如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或阿布拉 扎克·格尔纳。第二,格尔纳共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一本专著,若干短篇小说及评论性文章,至今只有两篇短篇小说译成中文。第三,相关研究目前只有期刊文章一篇,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专门研究格尔纳其人其作的专著,也没有研究格尔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 在译介方面,查明建等在2013年翻译出版了格尔纳的两篇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收录在由尼 日利亚的钦努阿·阿契贝和澳大利亚的C.L.尼斯在1987年编著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 国内仅有的有关格尔纳的期刊文章是2012年张峰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的《游走在中心和边缘 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该文章详细介绍格尔纳的生平和格尔纳八部小说的内容,并作了简短的评价,指出“在格尔纳的小说中,时空中穿梭往来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很多公认的大作家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近些年的比如2018年去世的菲利普·罗斯,活了85岁还是熬不到文学奖。不说托尔斯泰、普鲁斯特这些世界顶尖的,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就认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W.H.奥登、弗罗斯特都比他更应该得奖。相比之下,科学奖基本都是实至名归,公认伟大的科学家差不多都得过诺贝尔奖。当然,没有贬低这位作家的意思,诺贝尔文学奖毕竟还是水平最高的文学奖,能被青睐应该也是有一定水平。

从难民、殖民地、种族这些标签来看,结合隔壁物理学奖颁给了气候方面的学者,评委们估计还是挺关心政治的。

非洲(包括非洲裔)的诺贝尔文学奖和科技奖得主并不太多,反而和平奖得主多多了。最近20年里就有:01年的科菲·安南、04年的旺加里·马塔伊、05年的穆罕默德·巴拉迪、09年的奥巴马,11年的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韦,15年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18年的德尼·穆奎格,19年的阿比·艾哈迈德·阿里。更早的曼德拉大家都知道。

之前只有这么几位文学奖得主:

1986年,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尼日利亚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因“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富有诗情画意的遐想影响了当代戏剧”而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首位非洲黑人。

1988年,纳吉布·马哈富兹(Naguib Mahfouz),埃及小说家,是第一位获此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被称为最重要的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获奖理由是“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其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以及《尼罗河上的船家》等。

1991年,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南非现代女作家,因小说《贵宾》、《七月一家人》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获此奖。她的许多作品鞭挞了种族歧视制度,“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2003年,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 M. Coetzee),南非作家,其作品主要描写种族隔离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精准地刻画了拉开面具下的人性本质”。其主要代表作有《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平》和《耻辱》等。

此外,1957年得主阿尔贝·加缪是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出生并长大的,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他的代表作《鼠疫》就是以北非的小城为背景。克洛德·西蒙、多丽丝·莱辛这两位文学奖得主也是在非洲出生的。


user avatar   xu-bo-23-71-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以表彰其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颁奖词英文原文: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1 was awarded to Abdulrazak Gurnah "for his uncompromising and compassionate penet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lonialism and the fate of the refugee in the gulf between cultures and continents."

手绘肖像有些抽象,这位获奖者长这个样子:

先说一下预测吧,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又是大家想不到的,

另外新京报做了一个赔率统计,压根就没提到了他。

下面是诺奖官网上对于古尔纳及其作品的介绍,因为诺奖官网只有英文,翻译成中文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我只能尽量保证通顺,不足之处请大家轻喷。

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出生于 1948 年,在印度洋的桑给巴尔岛长大,但在 1960 年代末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1963 年 12 月从英国殖民统治和平解放后,桑给巴尔经历了一场革命,在阿贝德·卡鲁姆 (Abeid Karume) 总统的统治下,阿拉伯血统的公民受到压迫和迫害,并遭到屠杀。Gurnah 属于受害族群,完成学业后被迫离开家人并逃离新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直到 1984 年,他才有机会回到桑给巴尔,并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见到父亲。Gurnah 在最近退休之前一直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的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集中研究 Wole Soyinka、Ngũgĩ wa Thiong'o 和 Salman Rushdie 等人的作品。

古尔纳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难民的主题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他在 21 岁流亡英国时开始写作,尽管斯瓦希里语是他的第一语言,但英语成为了他的文学工具。他曾说过,在桑给巴尔,他几乎没有接触过斯瓦希里语文学,他最早的作品不能严格地算作文学。阿拉伯和波斯诗歌,尤其是《一千零一夜》,是他早期的重要源泉,古兰经也是如此。从莎士比亚到 V. S. Naipaul,都对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影响。话虽如此,必须强调的是,他有意识地打破了传统,颠覆了殖民视角,突出土著居民的视角。因此,他关于爱情的小说《遗弃》(2005)与他所谓的“帝国浪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里,一个传统的欧洲英雄从国外的浪漫之旅中归来,故事由此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在非洲的土地上继续,从未真正结束。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古尔纳都在努力避免对殖民前非洲无处不在的怀旧情绪。他自己的背景是印度洋上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岛屿,在葡萄牙、印度、阿拉伯、德国和英国等多个殖民国家的统治下,有奴隶贸易和各种形式的压迫历史,并与整个世界有贸易联系。在全球化之前,桑给巴尔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

Gurnah 的作品灵感来自他的流亡时期,但与他离开的地方也有关,这意味着早年生活对于他作品灵感至关重要。他的处女作《启程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于 1987 年创作,讲述了一场失败的起义。才华横溢的年轻主人公试图摆脱海岸的社会困境,希望得到内罗毕一位富裕的叔叔的庇护。相反,他受到了羞辱,并被迫回到了破碎的家庭,并面对酗酒和暴力的父亲和被迫卖淫的妹妹。

第二部作品《朝圣之路》创作于 1988 ,Gurnah 探索了流亡生活的多方面现实。主角 Daud 面临着他的新家园英格兰的种族主义。在试图隐藏他的过去之后,对一个女人的爱诱使 Daud 讲述了他的故事。然后,他可以讲述在他悲惨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以及迫使他逃亡的坦桑尼亚政治动荡。小说以 Daud 访问坎特伯雷大教堂结束,在那里他沉思了过去访问该地方的基督教朝圣者与他自己的英格兰之旅之间的相似之处。先前他曾顽强地抗拒着昔日殖民势力为之欢欣鼓舞的一切,但突然间,美就变得触手可及了。这部小说塑造成经典朝圣的世俗版本,使用历史和文学前身作为身份、记忆和亲属关系问题的对话者。

Gurnah 有着精心构建的叙述和来之不易的洞察力。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第三部小说Dottie(1990 年),描绘了一名移民背景的黑人妇女在充满种族歧视的 1950 年代英格兰的恶劣条件下长大,因为她母亲的沉默与她自己的家族历史缺乏联系。与此同时,她在英国这个她出生和成长的国家并没有感到归属感。小说的主人公试图通过书籍和故事创造自己的空间和身份,通过阅读重建自己。尤其是名字和名字的变化在一部小说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该小说展示了古纳深沉的同情心和心理上的机敏,完全没有多愁善感。

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天堂》(1994 年)是他作为作家的突破,从 1990 年左右的东非研究之旅演变而来。这部小说明显参考了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描绘了无辜的年轻英雄优素福前往黑暗中心的旅程。 但这也是一个成年故事和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同的世界和信仰体系发生冲突。 在对 19 世纪后期东非殖民化的暴力和详细描述的背景下,重述了《古兰经》中约瑟夫的故事。 与古兰经故事的乐观结局相反,古尔纳的优素福感到被迫放弃他所爱的女人阿米娜,加入他以前鄙视的德国军队。 Gurnah 的特点是挫败读者对幸福结局或符合流派的结局的期望。

在 Gurnah 对难民经历的处理中,重点是身份和自我形象,这在 Admiring Silence (1996) 和 By the Sea (2001) 中尤为明显。在这两部第一人称小说中,沉默被描述为难民保护其身份免受种族主义和偏见影响的策略,也是避免过去与现在发生冲突、产生失望和灾难性的自欺欺人的一种手段。在这两部小说的第一部中,叙述者选择向他的英国家庭隐瞒他的过去,并创造一个更适合他们共同构建的世界的生活故事。他还向桑给巴尔的家人隐瞒了他的流亡生活,他们不知道他在英国有一个新家庭和一个 17 岁的女儿。在海边,另一场失望和自欺欺人的戏剧随之而来。第一部分的叙述者萨利赫(Saleh)是一位来自桑给巴尔岛的老穆斯林,持以死敌名义伪造的签证在英国申请庇护。当他遇到敌人的儿子,本书第二部分的叙述者拉蒂夫时,只是因为拉蒂夫碰巧被委派帮助萨利赫适应他的新祖国。在他们激烈的争吵中,萨利赫在桑给巴尔被压抑的过去在他心中升起。但尽管所有人都试图记住,萨利赫却竭尽全力忘记。它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两个叙述者的选择消解了小说的情节路径和方向,以及叙述者的权威和自我认知。

Gurnah 的流动角色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大陆之间,在过去的生活和新兴的生活之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不安全状态。我们在古尔纳的第七部小说《逃亡》中找到了这种间隙的新版本,其中用悲惨的热情来阐明被殖民的东非的巨大文化差异。长长的第一部分是精心锻造的。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之交,它描述了在街上昏迷不醒的英国人 Martin Pearce 如何在当地商人的帮助下穿越城市的迷宫进入一个文化和宗教完全不同的世界。但 Pearce 会说阿拉伯语,这是他与家人更密切联系以及爱上他们的女儿 Rehana 的先决条件之一。 Gurnah 非常清楚,他所描绘的时代并不是小说中所说的“风中奇缘的时代,当时与野蛮公主的浪漫之旅可以被描述为一次冒险”。相反,他让小说的后续部分围绕半个世纪后完全不同的禁忌之爱展开,但同样以持续存在的文化障碍为标志。也许在第一部分的结尾,Gurnah 最清楚地表达了他作为作家的使命,在一个虚构的“间隙”中,Rehana 的孙子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出现。他的存在证明了 Rehana 的生命并没有以灾难结束,而是有延续,现在他说这个故事不是关于他的:“这是关于一个故事如何包含很多,以及它们如何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随机潮流的一部分,以及故事如何始终抓住我们并纠缠我们。”

小说的基础是古尔纳自己在桑给巴尔的青年时期,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并存,但也为了霸权而相互争斗。即使他的小说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相似,但是国际化的背景也提供了它们的独特性。对话和口语发挥着重要作用,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和德语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2011 年的《最后的礼物》主题与《朝圣之路》有关,并以生病的难民阿巴斯去世时留下的礼物(包括对幸存家庭不为人知的残酷历史的磁带录音)结束 。

在 Gravel Heart (2017) 中,Gurnah 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主题,即年轻人与邪恶和无法理解的环境对抗。 这部激动人心且严谨叙述的小说以第一人称描绘了年轻萨利姆的命运,直到结局令人恐惧地揭露了一个对他保密的家庭秘密,但对他作为流亡者的整个轨迹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一个残酷的声明:“我父亲不要我。” 标题参考了莎士比亚的戏剧《Measure for Measure》和公爵在第四段第三幕中的话:“不适合生或死! 哦,碎石心。” 正是这种双重无能成为了萨利姆的宿命。

Gurnah 的最新小说《2020 年壮丽的来世》讲述了天堂的尽头。和那部作品一样,背景是 20 世纪初,也就是 1919 年德国对东非的殖民结束之前的时间。 让人想起天堂里的优素福的青年哈姆扎被迫与德国人开战并变得依赖于对他进行性剥削的官员。他在德国士兵之间的内部冲突中受伤,被留在野战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当他回到他在海岸的出生地时,他既找不到家人也找不到朋友。历史反复无常,就像在《荒漠》中一样,我们通过几代人来追踪这个阴谋,直到纳粹的东非重新殖民计划以失败告终。当故事发生变化并且哈姆扎的儿子在德国统治下成为伊利亚斯时,古尔纳再次使用改名。结局令人震惊,既出人意料又令人震惊。但事实上,同样的想法在书中不断重复:如果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里是种族主义——要求屈服和牺牲,个人就毫无防备。

Gurnah 对真理的执着和对简单化的厌恶是惊人的。 这会使他变得黯淡和不妥协,同时他有着巨大的同情心和不屈不挠的承诺。 他的小说摆脱了传统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许多人都不熟悉的文化多元化的东非。 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都无法完成。 在他的所有书中都有一种由知识热情驱动的无休止的探索,这一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同样突出,就像他作为一名 21 岁的难民开始写作时一样。

最后附上获奖者的作品:

Works in English

Memory of Departure. – London : Jonathan Cape, 1987

Pilgrims Way. – London : Jonathan Cape, 1988

Dottie. – London : Jonathan Cape, 1990

Paradise. – London : Hamish Hamilton, 1994

Admiring Silence. – London : Hamish Hamilton, 1996

By the Sea. – London : Bloomsbury, 2001

Desertion. – London : Bloomsbury, 2005

The Last Gift. – London : Bloomsbury, 2011

Gravel Heart. – London : Bloomsbury, 2017

Afterlives. – London : Bloomsbury, 2020

Works in Swedish

Paradiset / översättning av Helena Hansson. – Lund : Celander, 2012. – Originaltitel: Paradise

Den sista gåvan / översättning av Helena Hansson. – Lund : Celander, 2014. – Originaltitel: The Last Gift

Works in French

Paradis /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Anne-Cécile Padoux. – Paris : Denoël, 1995. – Traduction de: Paradise

Près de la mer /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Sylvette Gleize. – Paris : Galaade, 2006. – Traduction de: By the Sea

Adieu Zanzibar /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Sylvette Gleize. – Paris : Galaade, 2009. – Traduction de: Desertion

Works in German

Das verlorene Paradies : Roman / übersetzt von Inge Leipold. – Frankfurt am Main : Krüger, 1996. – Originaltitel: Paradise

Donnernde Stille : Roman / übersetzt von Helmuth A. Niederle. – München : Kappa, 2000. – Originaltitel: Admiring Silence

Ferne Gestade : Roman / übersetzt von Thomas Brückner. – München : Kappa, 2001. – Originaltitel: By the Sea

Schwarz auf Weiss : Roman / übersetzt von Thomas Brückner. – München : A-1-Verlag, 2004. – Originaltitel: Pilgrims Way

Die Abtrünnigen : Roman / übersetzt von Stefanie Schaffer-de Vries. – Berlin : Berlin-Verlag, 2006. – Originaltitel: Desertion

Other Texts by the Author

”Bossy” in African Short Stories / selected and edited by Chinua Achebe and C. L. Innes. – Oxford : Heinemann, 1985

”Cages” in The Heinemann Book of Contemporary African Short Stories / edited by Chinua Achebe and C. L. Innes. – Oxford : Heinemann, 1992

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1: A Re-evaluation /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bdulrazak Gurnah. – Oxford : Heinemann, 1993

”Transformative Strategies in the Fiction of Ngũgĩ wa Thiong’o” in 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1: A Re-evaluation /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bdulrazak Gurnah. – Oxford : Heinemann, 1993

”The Fiction of Wole Soyinka” in Wole Soyinka: An Appraisal / edited by Adewale Maja-Pearce. – Oxford : Heinemann, 1994

”Outrage and Political Choice in Nigeria : A Consideration of Soyinka’s Madmen and Specialists, The Man Died, and Season of Anomy.” [Conference publication] – Braamfontein :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1994

”Bossy” in African Rhapsody : Short St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Experience / edited by Nadezda Obradovic. – New York : Doubleday, 1994

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2: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bdulrazak Gurnah. – Oxford : Heinemann, 1995

”’The mid-point of the scream’: The Writing of Dambudzo Marechera” in 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2: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bdulrazak Gurnah. – Oxford : Heinemann, 1995

”Displac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Enigma of Arrival and The Satanic Verses” in Other Britain, Other British: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Fiction / edited by A. Robert Lee. – London : Pluto Press, 1995

”Escort” in Wasafiri 23, 1996 / by Associ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Carribean, African, Asian and Associated Literatures. – London : Instructa, 1996

”From Pilgrim’s Way [1988]” in Extravagant Strangers : A Literature of Belonging / edited by Caryl Phillips. – London : Faber and Faber, 1997

”Imagining the Postcolonial Writer” in Reading the ”New” Literatures in a Postcolonial Era. Essays and Studies, 2000. – Cambridge : D. S. Brewer, 2000

”An Idea of the Past” / Annual African Studies Lecture, University of Leeds, 24 April 2002. – Leeds African Studies Bulletin, 65, March 2003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Abdulrazak Gurnah. – Alexandria : Alexander Street Press, 2004
”Writing and place” i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May-August, 2004

”My Mother Lived on a Farm in Africa” in NW 14 : The Anthology of New Writing : Volume 14 / selected by Lavinia Greenlaw and Helon Habila. – London : Granta Books, 2006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lman Rushdie / edited by Abdulrazak Gurnah.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Themes and Structures in Midnight’s Children”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lman Rushdie / edited by Abdulrazak Gurnah.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ntroduction” in A Grain of Wheat by Ngũgĩ wa Thiong’o. – New York : Penguin, 2012

”The Arriver’s Tale: As Told to Abdulrazak Gurnah” in Refugee Tales / edited by David Herd & Anna Pincus. – Manchester : Comma Press, 2016

”The Urge to Nowhere : Wicomb and Cosmopolitanism” by Abdulrazak Gurnah in Zoë Wicomb & the Translocal : Writing Scotland & South Africa / edited by Kai Easton and Derek Attridge. – London : Routledge, 2020

Further Reading

”Abdulrazak Gurnah with Susheila Nasta (2004)” in Writing Across Worlds : Contemporary Writers Talk / edited by Susheila Nasta.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4

Bardolph, Jacqueline, ”Abdulrazak Gurnah’s Paradise and Admiring Silence: History, Stories and the Figure of the Uncle” in Contemporary African Fiction / edited by Derek Wright. – Bayreuth : Breitinger, 1997

Bosman, Sean James, Rejection of Victimhood in Literature : by Abdulrazak Gurnah, Viet Thanh Nguyen, and Luis Alberto Urrea. – Leiden : Brill, 2021

Callahan, David, ”Exchange, Bullies and Abuse in Abdulrazak Gurnah’s Paradise” in World Literature Written in English, Vol. 38; Iss. 2, January, 2000

Chambers, Claire, British Muslim Fictions :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Writers. – Basingstoke :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Novel / edited by James Acheson and Sarah C. E. Ross. –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Deckard, Sharae, ”Paradise Rejected: Abdulrazak Gurnah and the Swahili World” in Paradise Discourse, Imp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 Exploiting Eden. – London : Routledge, 2014

Falk, Erik, Subject and History in Selected Works by Abdulrazak Gurnah, Yvonne Vera, and David Dabydeen. [Diss.] – Karlstad : Karlstad University Press, 2007

Kaur Boparai, Mohineet, The Fiction of Abdulrazak Gurnah: Journeys through Subalternity and Agency. – Newcastle-upon-Tyne :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21

Lee, A. Robert, ”Long Day’s Journey: The Novels of Abdulrazak Gurnah” in Other Britain, Other British: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Fiction / edited by A. Robert Lee. – London : Pluto Press, 1995

Malak, Amin, ”The Qur’anic Paradigm and the Renarration of Empire: Abdulrazak Gurnah’s Paradise” in Muslim Narratives and the Discourse of English. –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Maslen, Elisabeth, ”Stories, Constructions and Deconstructions: Abdulrazak Gurnah’s Paradise” in Wasafiri 24, September, 1996

Mirmotahari, Emad, ”Paradises Lost: A Portrait of the Precolony in Abdulrazak Gurnah’s Paradise” and ”Situational Identities: Exiled Selves in Abdulrazak Gurnah’s Memory of Departure and Pilgrim’s Way” in Islam in the Eastern African Novel. –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Moorthy, Shanti, ”Abdulrazak Gurnah and Littoral Cosmopolitanism” in Indian Ocean Studies: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 edited by Shanti Moorthy and Ashraf Jamal. – London : Routledge, 2010

Nasta, Susheila, ”Abdulrazak Gurnah, Paradise” in The Popular and the Canonical: Debating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1940-2000 / edited by David Johnson. – London : Routledge, 2005

Newns, Lucinda, ”Homelessness and the Refugee: Abdulrazak Gurnah’s By the Sea” in Domestic Intersections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Fiction : Homing the Metropole. – London : Routledge, 2020

Nyman, Jopi, ”Migration and Melancholia in Abdulrazak Gurnah’s Pilgrims Way” in Displacement, Memory,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Migrant Writing. – Leiden : Brill-Rodopi, 2017

Olaussen, Maria, ”Refusing to Speak as a Victim: Agency and the arrivant in Abdulrazak Gurnah’s Novel By the Sea” in Africa Writing Europe: Opposition, Juxtaposition, Entanglement / edited by Maria Olaussen and Christina Angelfors. – Amsterdam : Rodopi, 2009

Ruberto, Marco Neil, Itinerant Narratives : Travel, Identity and Literary Form in Abdulrazak Gurnah’s Fiction. [Diss.] – Nottingham : Trent University, 2009

Schwerdt, Dianne, ”Looking In on Paradise: Race, Gender and Power in Abdulrazak Gurnah’s Paradise” in Contemporary African Fiction / edited by Derek Wright. – Bayreuth: Breitinger, 1997

Weedon, Chris, ”Becoming Foreign : Tropes of Migrant Identity in Three Novels by Abdulrazak Gurnah” in Metaphor and Diaspora in Contemporary Writing / edited by Jonathan P. A. Sell. – Basingstoke :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Zamorano Llena, Carmen, “’Memories of lost things’. Narratives of Afropolitan Identity in Abdulrazak Gurnah’s By the Sea and Gravel Heart in Fictions of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and Ireland. – Basingstoke :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user avatar   shoupangpang9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成为最后的赢家!预测果真一点都不准。

诺贝尔奖有多冷门,现在还没有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百度百科。只知道其代表作有《天堂》、《沙漠》、《海边》。可这几本代表作到底讲了啥,目前还不知道…估计很快就知道了…



在NICER ODDS的综合赔率榜上,前五位的作家分别是:

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代表作《一粒麦种》;

罗马尼亚作家米尔恰·克尔泰雷斯库,代表作《炫目》;

俄罗斯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代表作《库科茨基的特殊病例》;

挪威作家乔恩·弗斯,代表作《别名》;

加拿大诗人安妮·卡森,代表作《安妮·卡森诗选》。

咱们国家的余华、残雪、阎连科也有上榜。

估计预测很难,猜中的概率太低。还是先回望一下历届文学奖得主吧!


1、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

——罗曼·罗兰(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苹果的话,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当你和我各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想法的话,我们就都有两个想法了。

——乔治·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我们自己也难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托马斯·曼(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5、尽管蛋壳曾是鸟的整个世界,但要获得新生,不打破过去的世界是不行的。

——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6、做自己而被人讨厌,好过做别人来招人喜欢。

——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7、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

——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8、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9、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1、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萨特(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2、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川端康成(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3、而诗句坠在灵魂上,如同露水坠在牧草上。

——聂鲁达(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4、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5、书是一把斧头,它劈开了我们心中的冰海。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6、人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是一种应该真诚去体验的幸福,而是在一个由各种压力,惩罚和必须去相信的谎言构成的狭窄空间里,不断去扮演一个角色的状态。

——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7、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8、胜利的代价总是很可怕。胜利把一切阴暗面都遮盖了。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的美?

一个人要有多少双耳朵,才听得见求救呼喊?

人要透过多少的死亡,才会觉得已牺牲太多?

——鲍勃·迪伦(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

——石黑一雄(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1、人给自己的痛苦套上了时间。人因过去的缘由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未来。这样便产生了绝望。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2、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

——彼得·汉德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3、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露易丝·格丽克(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user avatar   yi-xi-63-68-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没有猜到具体的作家有些可惜,不过还是猜对了今年会给后殖民主义文学,倒也还好哈哈,这里小稀就稍微给大家介绍下这位坦桑尼亚作家吧。

这个作家当时在查资料的时候有碰到过,但因为没有中译本所以放弃了继续阅读,这次既然中了便去找了下英文原著,带大家走进这位作家:

一、简介

Abdulrazak Gurnah(1948-)是坦桑尼亚非常重要的现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问题:移民(Migrancy)、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以及宗教威权主义(Religious authoritarianism)等。

美国《时代》杂志称“Gurnah writes with wonderful insight about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he folds in layers of history with elegance and warmth.”
他对于家庭关系有着极深的洞察力,甚至将优雅与温暖的段段历史都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

古尔纳出版的作品并不多,主要包括Memory of Departure(《离别记忆》)、Pilgrim's Way(《朝圣者之路》)、Dottie(《多蒂》)、Paradise(《天堂》)、Admiring Silence(《令人羡慕的宁静》)、By the sea(《海边》)、Desertion(《抛弃》)、The Last Gift(《最后的礼物》)、Gravel Heart(《沙之心》)。

二、作品赏析

1.Gravel Heart(《沙之心》)

他的代表作Gravel Heart(《沙之心》)描绘了一个爱读书且充满幻想的孩子Salim,他和父母以及叔叔Amir住在一起。作者将故事背景放在了20世纪70年代的桑给巴尔,在这里人们都渴望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解脱出来,并爆发一次又一次血腥的革命。而Salim选择的是离开祖国前往陌生的城市——伦敦,面对这个新的环境、充满敌意的城市,不断探索着关于爱、性以及权力的本质

这是一部关于孤立、身份、归属以及背叛的故事,也是Abdulrazak Gurnah最为惊人的成就。在这篇文章当中,可以说父亲一直是缺席的,我们可以看看原文:

"My father did not want me.I came to that knowledge when I was quiet young , even before I understood what I was being deprived of and a long time before I could guess the reason for it ."_Gravel Heart

整个故事发生在殖民时代的桑给巴尔,内容上不断重申着移民、文化殖民、身份认同等问题,古尔纳的文章将我们带入那个世界,不断思考着非洲发展的未来。

2.By the sea(《海边》)

在这本书中,古尔纳描述了讲述了一位从桑给巴尔到达伦敦的男子Saleh Omar,最特殊的是他随身携带一个红木盒子——其中放着他最珍贵的财富:一些香。他曾是一个家具店店长、拥有着一所房子、有着自己的家庭,但现在他是一个从天堂来的避难者——用沉默保护自己。

这是一部关于爱、背叛、诱惑与占有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民族在他们时代的漩涡中拼命寻找稳定的故事。

I wanted to sit alone in the dark and count the bones in my head .
我想要独自坐在黑暗中,细数着脑中的骨头。

我们可以看到古尔纳的思考,在他的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回顾式的、思考式的内容。就像我们本人处于海边,坐在海浪声中,回忆到国家的命运,是否能够感同身受?

I needed to be shriven of the burden of events and stories which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ell , and which by telling would fulfill the craving I feel to be listened to with understanding .
我需要从那些我从未讲过的事件和故事的负担中忏悔,但现在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我渴望被倾听、被理解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过去的殖民经历可以说一直隐藏在故事之后,这个海岸因为殖民而改变,即使独立,这里依旧一片混乱。这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一大特征,他们总是在探索着国家的命运以及未来。

三、小结

我们不去看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否爆冷,但不得不说古尔纳的作品的确值得我们去阅读,我觉得也是一种幸运,让我们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到他。


这里是热爱分享知识的小稀 @翼犀稀 ,感谢你们的喜欢,如果有机会,我可以成为你们的宝藏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将首次被拍卖,只有 15 个字符,拍卖价高达 17 万英镑?为何能标如此高价? 
  Meta 旗下「Horizon Worlds」向成年人开放,体验如何?这是扎克伯格的「元宇宙」雏形吗? 
  诺贝尔遗产只有 3100 万瑞典克朗,奖金怎么还没用完? 
  为什么中国轻小说就是写不出日本那个味呢? 
  《2050:未来议程》(2021)问题21:高智能无机生命体为主导的“新星世”会出现吗? 
  为什么现在的人文化水平高了,却写不出来古代那些诗句? 
  读完一本字典有啥好处??? 
  如何看待多名网红称“吃广东点心六个人花了两三千”? 
  关于文学、历史、科学、科幻类,有什么非大众化的好书推荐吗? 
  你读过最感人的诗句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配方奶粉用骨头汤冲会更有营养吗?
下一个讨论
古代的蒙古有扩张到印度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