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华西专家联名对成都疫情防控提出「黄码+核酸必检」等紧急建议,现阶段应如何科学防疫,合理把握防控尺度? 第1页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11月13日第二次更新————

继续对线。

@大友

某些朋友,流行病学常识已经缺乏到触目惊心的程度。

不然也不至于说出这种胡话:

谁告诉你潜伏期中位数最大就最需要严格防疫?

自己拍脑袋拍出来的吗???

决定隔离长度的,从来就不是潜伏期中位数,

而是潜伏期散布

而是潜伏期散布

而是潜伏期散布

(重说三)

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初那阵,潜伏期中位数真的是6天,隔离期是14天,

现在潜伏期中位数变成4天了,隔离期还是需要14天。

因为两者的散布基本没变过。


但是,

在潜伏期散布不变的前提下,

潜伏期中位数越长,则病毒传播越慢,相应需要的防疫力度就越小,

这种浅显道理难道你们都转不过弯吗???


——自己看看中疾控的示意图:

仔细瞅瞅左下角的图C,

潜伏期曲线和代际间隔曲线,形状是不是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因为,对于新冠病毒,潜伏期和代际间隔是正相关的。

潜伏期中位数越长,则代际间隔中位数越长。

比如说潜伏期中位数4天,则代际间隔中位数差不多是3天,

如果潜伏期中位数变成6天,则代际间隔中位数就要变成5天左右。

道理就这么简单。


而代际间隔是决定病原体倍增速度最主要的因素,几乎没有之一。


至于为啥潜伏期跟代际间隔相关?

很简单,

潜伏期的定义是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

然而出现症状的时机又和病毒载量相关,病毒载量越高,则症状越明显;

再然后病毒载量同时又和传染周期相关,只有病毒载量高到一定程度,病例才开始具有传染性。

所以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症的传染周期,一般在出现症状前两天左右,病例开始具有传染性。


同时,代际间隔的定义是原发病例感染病毒到续发病例感染病毒的时间间隔,

根据上述传染周期,只有表现出传染性的原发病例,才能感染续发病例。

这就是为什么潜伏期越长,则代际间隔越长。


潜伏期→病毒载量→传染周期→代际间隔


懂了不?


举个特别简化的例子,

假设同样是1名原发病例,15天传播时间,不考虑R0和GT之外其他的参数。


如果按照华西专家给的数据,潜伏期6天(相当于代际间隔5天),基本再生数2-6,

15天可以传三代,总共制造14-258个续发病例


如果按照中疾控官方口径,潜伏期4天(相当于代际间隔3天),基本再生数5,

15天可以传五代,总共制造3905个续发病例


以上还只是条件简化的对比,

如果觉得不够触目惊心,这里有个现成的流行病学计算器,可以根据SEIR模型计算传播速度:

不信可以自己点进去,根据不同的R0和GT算一算。

包你大开眼界。


朋友,最后劝你一句,

不要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了。


————2021年11月11日第一次更新————

针对这个问题下其他朋友的答案,来对个线。

@大友

作者:大友
链接:zhihu.com/question/49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反对高赞回答……无法理解这样的回答为什么会高赞。对数据过于吹毛求疵,煽动围观群众情绪了,却无视了这份《紧急建议》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合理把握防疫尺度,不能让我国的严格防疫政策失去人民的拥护。
这份《紧急建议》的发出无疑是需要勇气的,目前的防疫政策流行层层加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执行过程中给很多人带来了不能理解的不便。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诸多大学对校园里的大学生至今仍然实行封禁政策,却没有阻拦同处一片校园的教职工以及其他闲杂人等的自由出入。这样的防疫是假防疫,是对弱势/不能发声的群体的欺凌。
这次成都防疫过程中,很多群众也无法理解,明明自己没有接触确诊患者,只是同处一个基站,或者开车堵了会儿,就时空伴随,就影响自己正常生活了。尤其是牵扯人数众多,更是加大了对社会总体带来的不便。这个时候,更需要放开讨论,充分听取专家以及各级群众的意见,在严格防疫坚决清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高赞回答中对数据挑刺的行为完全是捣乱,也是抹杀了这份紧急建议的良苦用心。并不是说摆弄一堆数字,贴几张论文截图,就可以糊弄过去了。
关于潜伏期中位天数,高赞列出的两篇文章虽然都是基于五月至六月广州的数据,但是纳入统计的样本不一样,作了不同的筛选。
关于再生数,紧急建议里列出的文献就是目前引用最多,相对最权威的数据,Google Scholar搜索”reproductive number of the Delta variant“,第一个以及引用最多的搜索结果便是那篇。而高赞非要纠结一个小样本统计出来的再生数,有什么意义……并且让群众认为”哦,专家连数据都骗我,不得了,竟然还敢建议放松防疫措施,嫌管得太紧了!肯定别有用心“。
总而言之,对紧急建议中的”做细社区管理工作“以及”不要污名化确诊病例,保护隐私“的内容,我是非常支持的,医学部分也希望能看到更专业的讨论。

专家出马提政策建议,固然是好事,

但提建议最重要的就是基于科学事实。

而这篇《紧急建议》最核心的科学事实,就是两个传播动力学关键数据——中位数潜伏期和基本再生数。

非药物式干预策略是基于传播动力学参数设计的,

所以只要在这两个关键数据上动手动脚,不管这篇《紧急建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必然动机不纯、别有用心。

关于上一点,鉴于这篇《紧急建议》的起草人是德高望重的老师,我在原回答里面没有刻意点出来,算是给老师们留点面子吧,

但居然还有人读不懂言下之意,反倒以为我在捣乱???

你们怕不是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吧?

关于再生数,紧急建议里列出的文献就是目前引用最多,相对最权威的数据,Google Scholar搜索”reproductive number of the Delta variant“,第一个以及引用最多的搜索结果便是那篇。

一看就不知道基本再生数的意义。

基本再生数是跟人口密度、公交模式、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内一家六口住80平方公寓的再生数(更准确地说是SAR),跟境外某些地方一家四口住300平方大豪斯的再生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更重要的是,现如今国内在搞常态化防控,常态化防控会显著影响基本再生数。

(或者严格来说,常态化防控之后,国内根本就没有基本再生数,只有有效再生数。但鉴于CCDC带头把这种场景下统计得到的数字叫做基本再生数,我们也只能从善如流~)

正因为以上原因,有国内版本基本再生数的情况下,就不能用境外的基本再生数。

相信华西公卫专家一定明白这种浅显道理,

但《紧急建议》引用的,不仅不是国内数据,甚至也不是境外数据,

而是国内和境外的缝合怪数据。

这能用?

关键是用还不好好用,

他们还刻意把5.08的均值活生生拆成2.0-6.0的区间值写到《紧急建议》里面。

这用意还不够明显吗?

围观群众的朴素想法,多半是2.0-6.0四舍五入就是4左右~

要不是手贱点开原文,谁能想到2.0-6.0的区间,对应的均值居然是5.08?

5.08和4,中间整整相差25%还多

用心险不险恶?


还有些细节漏洞之前没提到,现在顺便补几句。

Delta就是个大箩筐,什么毒株都能往里面装。

5-6月份广州的Delta是原始版的B.1.617.2。

现如今B.1.617.2在整个亚欧大陆都几乎灭绝了。

这次国内流行的Delta,大概率是肆虐俄罗斯/东欧的AY.43或者AY.39。

同样叫Delta,AY.43、AY.39跟B.1.617.2能是一回事吗?

各位围观群众不知道,难道华西公卫专家还不知道?


我也不是吹,如今在俄罗斯流行率超过九成的AY.39和AY.43,刚好都是我们这边最先发现并提交的~

这玩意儿的基本再生数有多少,我们心里有数,

能把B.1.617.2屎都打出来~

就这,华西公卫专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拿个2.0-6.0的数字就想糊弄过去,

这难道不是别有用心?


至于中位数潜伏期6天就更可笑了。

去年2月份的新冠病毒,中位数潜伏期就是6天。

病毒都演化一年多了,现在还跟我们说6天,

这不是明目张胆欺负目标读者没文化吗?


放着广州市疾控官方口径3.2天不用,

放着中疾控官方口径4.0天不用,

放着钟老师版本的4.7天/4.0天不用,

放着广州医科大学柳叶刀版本的4.0天不用,

精挑细选挑个6天版本出来。

真够辛苦的。


关键6天版本那个文献的考察期间吧,

刚好跟柳叶刀版本一模一样,都是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

昨天我把原文链接都放出来了,你们不会点进去比较一下吗?

点进去看了就会明白,

柳叶刀版本包含了5月21日到6月18日全部159位病例,

但《紧急建议》引用的这篇文章只包含了其中127例,然后还以“暴露日期待明确”的理由排除掉了其中42例。

???

广州市八院为啥就能把暴露日期搞明确?


最后,真为你们某些人感到可悲~

你们觉着《紧急建议》是权威专家写的是吧?条理清楚情真意切是吧?

那一定就没问题了是吧?

错,只要数据动了手脚,哪怕吹出花儿来了,都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以下是2021年11月10日原回答————

对这份《紧急建议》的建议部分不评价,也没能力评价。

老夫只对数据部分挑点刺。

这份《紧急建议》主要提到了两个数据:

首先,【SARS-CoV-2 Delta VOC的潜伏期中位天数为6(范围:1~15)天】;

然后,【根据SARS-CoV-2 Delta VOC的基本再生R0为2.0-6.0】。

各位想必已经看出来了,

不管是6天的中位数潜伏期,还是2.0-6.0的基本再生数,都跟常见的口径不大一样。

这是为了啥呢?


根据《紧急建议》的参考文献部分,6天中位数潜伏期这个说法,来自这里~

——请品鉴[1]

似乎没毛病对不对?


但我们更常看到的说法,中位数潜伏期是4.0天,

——来源是这里,请再品鉴[2]

有趣的是,6天和4.0天这两个数据,同样来自于对上次广州市社区爆发的统计。

前者作者来自中山大学公卫学院,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基于广州市社区爆发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期间的病例;

后者作者则来自各级卫健委,发表于CCDC周报,基于广州市社区爆发2021年5月18日到5月24日期间的病例。

不知道为啥这份《紧急建议》要选用6天版本,而不选用CCDC官方口径,且跟境内境外其他数据源更一致的4.0天版本……

毕竟,就算不考虑CCDC的官方属性吧,至少4.0天版本的散布范围要明显正常很多,

而6天版本的散布范围简直辣眼睛……[1-15天]……


还没完呢,咱继续扒皮啊~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广州市社区爆发事件里面,

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期间的中位数潜伏期真的莫名其妙变长了呢?

——请品鉴吧[3]

↑ 以上是广州市八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针对广州市社区爆发事件发表的柳叶刀大作。

(顺便一提,国内的新冠病例和新冠病毒研究人员都太可怜了……好不容易闹出个社区暴发,统共一百来个病例,被各种医院、大学和卫健委的老师们翻来覆去地研究。哪儿比得上学术天堂美国,随便搞个相关研究受试者十万起步……简直是科研狗和受试者双赢)

跑题完毕,咱回到正题啊,

很凑巧,广州市八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的柳叶刀大作,正好也针对的是2021年5月21日到6月18日这个期间。

——请品鉴:

那么柳叶刀版本的中位数潜伏期是多少呢?

——请睁大眼睛品鉴:

4.0天

???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这篇文章为啥偏偏在这个关键数字上有出入?

而华西专家的《紧急建议》为啥偏偏要绕过CCDC官方口径,从漫山遍野的相关文献里头把这玩意儿给挑出来了?


下面继续看看基本再生数啊,这部分问题更露骨。

根据《紧急建议》的参考文献部分,基本再生数2.0-6.0这个说法,来自这里[4]~

——请品鉴:

二区非顶刊……

瑞典Umeå University加上厦大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两位作者强强联手……

横跨汉英语言平台的literature review……

——请品鉴:

这尼玛啥情况???

要知道,基本再生数这玩意儿,它是受到易感人群的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生活环境、预存免疫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必须尽量选用国内数据,以保证以上各种因素尽量相近。

结果你《紧急建议》放着CCDC现成数据不用,

千挑万选挑了个中西合璧的缝合怪出来,这是要干嘛?

而且就算要用缝合怪数据吧,人家明明已经把中西合璧的基本再生数归纳得明明白白,

——请品鉴啊:

5.08

那你《紧急建议》为啥还要化蛇舔足,把这个5.08拆成2.0-6.0?

嗯嗯嗯?

直说5.08不行吗?


最后,就在上面《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那篇文献里头,明明就有现成的基本再生数,

——请品鉴:

5.1。

你《紧急建议》是不是嫌5.1这数字太刺眼,太难看,

千方百计也要挑个看起来温柔一点的版本?


所以啊,

你《紧急建议》提的那几条建议吧,也不是没道理,

那么为啥就不能老老实实沟通交流,为啥一定要在数字上动手动脚呢?

真当咱围观群众没文化吗?


最后例行贩卖一点焦虑吧。

根据英国那边最新数据,Delta的传染性比之前预计的更高。

——请品鉴[5]

Delta在英国的家庭场景续发率(household secondary attack rate)为38%(未接种时)或25%(已接种时),

而WT的家庭场景续发率为16%-18%。

根据SAR来估算的话,

Delta在英国的传染性比Alpha高70%-85%(而不是之前估计的50%-60%),

Delta在英国的R0应该是8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参考

  1. ^ http://chinaepi.icdc.cn/zhlxb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005&flag=1
  2. ^ 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1.148
  3.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1)00409-0/fulltext#%20
  4. ^ https://academic.oup.com/jtm/article/28/7/taab124/6346388
  5.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1)00648-4/fulltext

user avatar   a-li-bu-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成都人说几句:

专家说的有一定道理,主要是之前时空伴随的范围偏大,黄码太多,很多人出不了门。比如说我因为去了一趟犀浦办事,也黄码了。

但是(这里是重点),成都市还是调整的比较快的,就我来说,大概上午去的犀浦 ,在中风险地区附近一公里左右待了十来分钟的样子,中午回去的,全程自驾。下午就收到短信叫去查核酸,然后晚上就黄码了,我跑去查核酸回来路上就又变回绿码,前后“黄了”三个小时不到,给社区电话,社区说可以不查核酸了。说明还是在根据情况在调整,避免“滥杀无辜”,但是我当时有点“老实”,黄码以后马上就给领导汇报了,领导让我按照黄码自我管理,在家喵三天,自己去再查一次核酸。

我在交大同学说交大犀浦校区也有很多人黄码,但是后来几个小时内也都变回绿码了。说明还是有一个很快的反馈和处理机制在里面。

个人估计,专家这个建议应当还是针对最开始的情况,但是就调整速度来说,还是非常快的。

另外成都这次最大问题是最开始的1号“潜伏”了接近一周左右,这个杀伤力有点大,一开始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可以理解。其实老百姓反应比政府还激进,现在没有禁饭馆堂食,但是我家附近的饭馆这几天还是门可罗雀,说明大家都还是挺“怂”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被抓去隔离了。

但是有些人就此大放厥词,说什么年轻人不敢说话,甚至攻击体制,就只怕有点带任务来的感觉了。

刚才在同学群看的消息:理工大学封校,动员师生(包括教授、博导)去食堂帮厨,结果就有人造谣全校学生在挨饿。

话说制造这些谣言的说不是1450我都不信。


user avatar   rocw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好很好,还是有公卫专家出来说几句良心话。


user avatar   fu-ci-zi-xiao-sun-zhong-mou-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年轻人怕说错话,已经不敢发声了,躺平算求,其实也正常,前几天高福接受采访时那么小心翼翼,就能看出来现在都是一帮什么货色在网络舆论里张牙舞爪,所以只有这种八十多岁的元老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2.这种仗义执言还不是光靠胆勇的,这个老人是华西医院的教授,父亲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本身就具备极强的专业功底,只有这样的内外双修的高手,才有把握站出来挑战官方决策,一般人哪有这个底气。

3.成都有这样的人,别的地方有么?中国就一个华西医院,中国公共卫生也就陈志潜一个爸爸。

4.要让专业的人讲话,要容许专业的人讲错话,更别让道德介入专业。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防控措施要根据传播实际情况来判断,不宜一概而论

1.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应当守好一线

内地城市如果想正常生产,正常消费,一定要边疆地区(包括国际机场和海港)守好国门。

如果加强边疆地区的防控力量,边疆居民坚持定期核酸筛查,就可以极大减少内地的疫情扩散概率。

然而边疆地区为了守国门,必然要在经济上做出牺牲,所以内地需要给边疆地区支援。


2.考虑防控措施尺度不能脱离”边界条件“

(1)早发现

如果疫情发现及时,病毒还没来得及传代或者只传一代,隔离感染者和密接就够了。

(2)传播几天后发现

本次成都疫情开始传播在10月28日(成都病例经过西北之行后,从重庆回到成都,同时重庆3号病例来成都),发现时已经时11月1日了,病例轨迹复杂,疫情已经在酒吧等地发生传播。在流调不清晰的情况下还要快速寻找接触者,就不得不采用影响较大的手段。



3.建议进一步精细化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关于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措施的通知》的要求,病例长期停留地区(如其居住的居民小区、自然村等),14天内发生不超过10例的本土确诊病例,该地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若出现10例及以上本土确诊病例则会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

然而”确诊数量“不等于”病例数量“,目前的分级标准还显得粗糙,建议继续优化,建立以下模型:

报告病例数量+病程+轨迹--->通过一定数据模型推算“实际病例数量”--->结合其他信息确认扩散风险--->定级

为了准确衡量传播风险,除“确诊病例数量”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感染者从感染到隔离的周期。周期越长,可能的传代数量越多,风险性越大。

(2)感染者的居住状态,独栋房屋、集体宿舍、城市小区、排水不良的老旧城中村、闭环管理居住点的人员扩散危险性不等。

(3)本地人口流动情况,如果有大量旅游团、货车司机群体流动,则应当提高风险等级。

(4)某个出现病例的地区如果处于高危地点(边境线、口岸、传染病医院、隔离点、冷链操作点)附近,则应当提升风险等级。

(5)季节性因素。冬天飞沫存在时间较长,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应当提高等级。

(6)已知病例活动轨迹是否涉及人流密集地点或者流调较困难的地点,如购物中心、机场、铁路枢纽客运站等。

(7)其他地区的传染链是否在本地区有交叉。

(8)本地区的流调是否清晰,是否有病例查不到来源。

(9)本地近期核酸检测数量和人口的比例。

(10)已经发现的混检阳性样品数量。

(11)对于边境和口岸地区,还需要考虑边境线以外的疫情发展状况和每日平均入境人数(包括临时来口岸停留但不办理入境手续的飞机机组成员、货船船员、货运司机)。也需要考虑口岸人员防护规范性。


4.防疫措施的度把握较难

防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疫情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防疫政策宽一些和严一些都有优势和劣势

严格的防疫措施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结束疫情,但影响大。

宽松的防疫措施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但很可能漏掉传染链,如果恰好漏掉的是”超级传播者“,则疫情可能要延长一两周才能控制。

例如北京疫情中,森林大第有多个感染者,没有对周边小区进行封控和广泛核酸筛查。

结果漏掉一个传染链,还波及了吉林:

所以防疫政策该严还是该适度放松,并不能一概而论。


5.防疫应当努力”速战速决“

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影响越大。

北京这几天本来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漏掉的这几个传染链让北京、辽宁、吉林等地的民众开始重新紧张起来。

采用略严格的措施控制疫情,避免漏掉传染链对整个城市的经济更为有利,过度的”宽松“很可能造成漏网之鱼,导致疫情久拖不决。

所以建议给疾控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度,减少对他们的舆论压力,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尺度,使用最为合适的防控策略。

相信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更多技术手段的应用,防疫效果能越来越好。




  

相关话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死亡数,比德尔塔同期还要高,这意味着什么? 
  三星称「将准时向美国提交芯片商业数据」,对三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此举是出于什么原因? 
  乌合麒麟新作缅怀袁隆平院士,如何评价这幅画?你对袁隆平院士的记忆有哪些? 
  3 月 25 日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 1122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374 例,目前情况如何? 
  从特朗普的角度出发,他为何要建议注射消毒液治疗新冠肺炎? 
  如何看待前财经记者选择流浪街头,表示将「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生活阅历吗? 
  加拿大人迈克尔在华获刑 11 年,因涉为境外提供国家秘密,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美国出现第三例感染途径不明病例,目前美国疫情状况怎么样了? 
  为什么现在美女不受待见了? 
  网友称喝星巴克喝出蟑螂,客服回应还在调查中,真相如何?如何看待星巴克多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前一个讨论
近日一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遭抢劫枪杀,留学生在美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附近枪案频发是何原因?
下一个讨论
美联邦参议员乘军机抵台,国台办回应「不要向台独势力释放错误信号 」,这将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