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3 名航天员顺利进驻空间站,将驻留 6 个月,有哪些新挑战?你有哪些期待?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ping-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知们会说,远不如美国技术,盎撒人又赢麻木了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我们的航天员,每次都是优中选优,以至于每次到跟前,状态稍微落后一点点的,就没有机会上天。

我们第一批14名航天员至今仍然还有没上过天的。

从保障任务成功、万无一失的角度,这种做法是对的。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公平的角度,还是有必要尽量让其他航天员也能够上天。

第一批航天员为了上天已经训练20年了。他们也不会差。选上的100分,没选上的也能拿99分。他们一样能完成任务。

所谓效率与公平,效率有了,尽量兼顾公平。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查了一下,太空长时间生活是航天试验发展的一个阶段。

苏联在1961年上天。太空长时间生活是快20年以后了。

联盟-28 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8年6 月15日~9 月3 日 航天员 科瓦连克 (指令长) , 依万钦科夫 (随船工程师) 飞行任务 与礼炮-6号航天站对接后两名航天员在轨道复合体内居住、工作近140 天。飞行期间曾有另两组航天员分别乘联盟-30 号和联盟-31 号载人飞船来站拜访和进行短期考察。在长期航天过程中, 航天员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在特殊熔炉内制取了50多种合金材料; 制备了镉锌及镉汞碲半导体新材料; 观察的拍摄

了帕米尔冰川及海洋照片18000 张; 进行了下身负压、自行车功量计等功能试验并测量了身体质量变化等生理指标。此外航天员还出舱活动2 小时5 分钟。飞行结束后航天员乘联盟-31 号飞船返回。

第一次长时间有女性太空员还要晚一点。

联盟T-7 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82年8 月19日~12月10日 航天员 波波夫 (指令长) , 谢列布洛夫 (随船工程师) , 萨维茨卡娅 (研究人员, 女) 飞行任务 拜访联盟T-5 号飞船乘务组航天员并进行联合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航天因素对妇女的影响, 未发现男女间的差异, 还进行了受孕试验, 但未成功。 联盟T-8 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83年4 月20~22日 航天员 季托夫 (指令长) , 斯特列卡洛夫 (随船工程师) , 谢列布洛夫 (研究人员) 飞行任务 与航天站对接, 但因船上的交会对接无线电技术系统的抛物面天线在展开时未能达到工作状态, 导致对接失败。航天员被迫中止飞行, 提前返回。

中国2003 第一次送人上天。2021年搞长时间太空生活,进度差不多,没有冒进。

太空技术还是很重要的。

未来,大国需要几万颗随时监控全球,维持全球通信的网络。

有卫星网的国家,打没卫星网的国家。像用步枪弓箭一样。

全球化的通信的网络,未来也可能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user avatar   zhong-guo-ke-pu-bo-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3年10月15日,5时2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航天员杨利伟,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之下,坐上前往发射场的专车。

3小时40分钟后的上午9时整,他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前往太空,10分钟后进入了预定轨道。

他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从这一刻开始,地外空间出现了来自中国本土的访客,尽管“神舟五号”的飞行时间只有20小时,但太空的大门已经被我们叩开,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已然实现。

随后,我们在“神舟五号”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飞行任务,每一个任务,我们都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神舟六号”实现了“多人多天”的飞行,航天员活动范围扩大至轨道舱;

“神舟七号”实现了“太空行走”,中国人也漫步于广阔的宇宙空间中;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实现了交会对接,开启了“空间实验室元年”;

“神舟九号”首次带人进驻“天宫一号”,刘洋作为我国首位女宇航员进入太空,中国人的太空驻留时间首次大于一周;

“神舟十号”乘员组“二探天宫”,首次实现了乘员轮岗,“天宫一号”内也播发了来自太空的第一堂课;

“神舟十一号”乘组在“天宫二号”内实现了一个月的中期驻留,实现了在轨生存时长的“断层”式增长;

“神舟十二号”更是带着三名乘员在我国的空间站内实现了三个月的在轨生存,大于过去我国所有载人驻留时长之和,两次太空行走无论是时长,还是活动范围,还是工作量都远远超过“神舟七号”,我国的“空间站”时代已然到来。

今天,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然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

今天,是2021年10月16日。

刚刚,她十八岁了。

同样在问天阁,同样是欢呼的人群,同样的出征仪式,同样的火箭和飞船,但一切又是那么地不同。

“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怀着人们的祝福和期盼,踏上前往太空的旅程,我们再度见面,就是来年的春天。

挑战1:航天员的长期驻留,空间站生保系统的长期工作

国际空间站中,宇航员一般在轨驻留6-9个月,对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而言,这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们来说,“神舟十三号”乘组6个月的太空生存仍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

“神舟十二号”乘组经历了三个月的在轨飞行,返回地面后已稍显疲态,太空生存半年,又会给我们抛出一系列待解答的问题:

太空的特殊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该如何最大限度避免?

男/女航天员生理差异在长期的太空飞行过程中是否会放大?

“天和”核心舱内的环控生保系统在这半年的工作是否仍然稳定?

在密闭的航天器内生存半年,乘组的心理将会产生何种变化,如何进行心理调控?

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又将会产生什么新的现象?

……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面向未来的载人飞行任务中,避无可避,需要正面回答的。

挑战2: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

除了首次挑战的径向对接,“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利用遥操作技术,开展舱转位的辅助工作。

(关于径向对接,可以看宇宙速度科普团队的视频,我们把设计师请来了!

而他们需要操作的对象,就是仍然与“天和”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操作小机械臂,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前向对接口卸下,转移至横向停泊口对接。

而这样的遥操作实验,正是为了明年的“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打下技术和实践基础——届时,“神舟十四号”乘组将开展同样的操作,将两个实验舱对接到“天和”核心舱的停泊口,最终完成空间站的建造工作。

位于“天和”核心舱的机械臂让人印象深刻,两次出舱行走中,航天员刘伯明、聂海胜分别利用机械臂抵达了出舱操作位点。灵活的机械臂为航天员抵达空间站的任何一处提供了可能,而实验舱也带有机械臂,如果将这几条机械臂组合起来,那么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将在十几米长机械臂的帮助下进一步扩大,空间站的每一寸都将尽收眼底。

当然,机械臂之间的连接需要转接装置。

“神舟十三号”的一次出舱行走任务将会完成该装置的安装,便于两个机械臂的对接。此外,位于“天和”核心舱外部的剩余两个全景摄像机也将在出舱任务中被抬升。

届时,“天和”核心舱的四个全景相机将全部获得更好的视野。

或许,我们已经可以期待“太空慢直播”的上线了。

从400公里的高度俯瞰这颗蓝色星球,我们只是其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地面上的万家灯火,点缀着星球的暗面,也宣示着人类现代科技的力量。

最后,除了科学领域面向未知的探索之外,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也将见证一系列历史瞬间。

“天舟三号”携带了一件全新的舱外航天服,这件航天服显然是为女性航天员设计的。这就意味着,王亚平将代表我国的女性航天员,首次开展出舱活动。

随着未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女性航天员们也将继续与男性同行们精诚合作,共同建设这代表中国的“天宫”。

同时,六个月的太空生涯,也将令参与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三号”任务的王亚平,以195天的时长成为我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而这个记录将保持至少半年的时间,留待“神舟十四号”或之后任务的乘组打破。

“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的半年,将是我国空间站正式运行的“模拟考试”,待他们成功返回后,我们将对航天员状况、舱段条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系列评估,这些评估通过之后,我们将拉开空间站建造的大幕。

明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将迎来密集的发射——

两枚“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先后发射,带着“问天”、“梦天”核心舱与空间站对接;

两枚“长征七号”将先后发射,带着“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带着航天员的补给物资,支持他们在太空生存。

明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将迎来两次发射——

两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先后发射“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新的乘组将接棒“神舟十三号”,让空间站正式迈入有人长期值守阶段。

随着空间站建设脚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将在近地轨道得到开展,而我们对于空间环境与其效应的认识也将越来越清晰。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未来,我们的空间站将继续作为大型太空实验室,服务于全人类。

夜深了,祖国西北的一声轰鸣,“神舟十三号”已然启程。相约明年,相约东风,我们迎接英雄凯旋。


作者:冰结向日葵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wo-men-de-tai-k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持续更新,一起为中国航天加油!

【20211017追更】神舟十三号乘组开始收货!


在顺利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接下来,航天员乘组还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20211016追更2】


核心舱我们来啦!!!!最美航天员亚平来啦!最稳翟哥来啦!叶光富也来啦!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20211016追更】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今天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3名航天员即将进驻中国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

神舟十三号入轨后共进行6次变轨。4个半小时飞行完成远距离导引,飞至空间站后下方52km处;在近距离导引段,经4次变轨飞至中瞄点,之后10几分钟做“抬头”的俯仰90度机动,飞至径向200m保持点后,做180度旋转机动,最后逐步靠近,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将实现中国载人航天的多个首次】相较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将首次与49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神舟八号以来5艘飞船与目标都是轴向对接,而径向与轴向的夹角呈90度。

首次长期在轨停靠6个月,实现4个载人航天器形成组合体长期在轨飞行,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创纪录地长期照料空间站,并在天宫里过新年。而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也将刷新神舟十二号乘组刚刚创造的92天连续在轨飞行纪录,创造新的中国高度。

——————————————

2021年10月16日子夜:

【子夜酒泉烈焰,中国航天飞天】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517771125370880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514303656620032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82 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后续,我们一起静待6.5小时后的交会对接后!


user avatar   cxpm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恭喜神舟13发射成功!发射真的稳如泰山,优秀已经成了习惯。最新消息,飞船和天宫对接也不出所料地成功了。

今天确实是个好日子。

烈焰飞腾,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我们的神舟在月亮的注视下,向着九天之上的天“河”飞驰而去,一段新的航程已经开启。

图片来源CNSA WATCHER

1、老将稳如泰山

长征2F火箭稳定可靠,作为一个观众,发射的时候我照例不紧张。中国航天不用长征5号,不用长征7号,就是要用长2F,对这种老牌火箭的信任感一定是加分的,这一次的发射成功再次映证了这一点。

虽然长2F用的火箭燃料还是四氧化二氮与偏二甲肼,发动机也不如长征5号的凶猛,但这个火箭也是个巨物,高达58米的火箭能以600吨的起飞推力在10分钟内把航天员们稳稳地送达轨道,与390公里高度的天宫对接。

天宫的前后对接点已经客满,有两艘货运飞船在靠泊。这次神舟13对接点是朝地球方向的对接口,即01号接口,对接后,中国空间站是一个长38米,直径4.2米的大家伙。

2、即将创造历史

从三个月到六个月,中国人在世界空间站停留时间长度排行榜上直线上升,这次飞行被中国航天员称为太空马拉松,三位航天员既期待又兴奋:航天员们即将创造的历史是自己的荣光,也是祖国的荣光。

这次神舟任务宇航员的在轨时间预计是180天,已经离全球单次在轨时间最长的记录前10名榜单不远,大概就差一个多月。天宫的实力很快就要和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齐名,当年看着礼炮号的新闻时是仰视的,没想到2021年,中国航天能和这些顶级空间站平起平坐,真是让人感叹。

3、中年人的精彩

十年磨一剑,青年航天员慢慢磨成了中年人,他们不骄不躁,他们越发沉稳更睿智。航天领域的中年高手毫无中年危机感,四五十岁的人生仿佛刚刚到达了巅峰,远胜于35岁就可能被人嫌弃的IT人士。

翟志刚55岁。放到国企里,55岁的工人已经可以考虑退休了。然而人家2008年上了太空,打磨13年后,这位中年人再次亮剑江湖,华山论剑6个月。

王亚平41岁,放到国企里,如果是工人的话再过4年已经可以考虑内退了。然后他2013年上了太空,打磨8年后,这位中年人同样再战江湖,华山论剑6个月。

叶光富一样41岁,光辉的航天员之旅刚刚开始。

这些人的职业生涯远没有结束,米国的约翰格伦在他77岁的时候,在1998年10月29日又重上太空,中年第二春,老年还可能第三春,航天员们你们可以的。

4、焕发的容光

这次让我满意的是,中国航天的照片终于能拿得出手。航天员的这组照片拍出了中国精英们的锐气。和DG拍的小咪眼照片相比,这三位精气神俱佳的航天员才是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DG广告塑造的中国人形象
精彩的中国航天员照片

怎么样,是不是眼中有光,英气勃勃,中国三人组的形象不比维京银河的西方宇航员差吧。

5、引得全球瞩目

神舟发射外媒几乎没有负面新闻,因为实在没什么地方好黑。更有意思的是对中国空间站的称呼,都认真地用了拼音,而不是英文。媒体还发了对照表,帮助读者理解,这也是我们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天宫:Tiangong 英文 heavenly palace

神舟 Shenzhou 英文divine vessel

天和 Tianhe 英文heavenly harmony

天舟 Tianzhou英文 heavenly ship.

一些专业的航天网站眼巴巴等着神舟发射,信号源当然是CGTN或者新华社的。

在此之前外国网友在新西兰蒂卡普湖Lake Tekapo拍摄下天宫在太阳背景下的形象:巨大的太阳衬托着在轨飞行的天宫,我还是挺喜欢这张照片的:在宇宙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探索。

天文摄影师拍摄到的天和核心舱

6、祝福

算算时间,这次的三位航天员将第一次过“太空春节”。除夕守岁的时候,航天员们一定别有感觉,估计年夜饭这次发射也一并带上去了,年夜饭吃什么呢?期待期待。

在这开创中国航天新旅程的六个月里,祝愿三名英勇的航天员,身体棒棒的别生病,设备好好的别故障,六个月后安安全全回家团圆。

中国航天 ,真棒!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user avatar   ai-fan-er-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不是愚人节,但胜似愚人节。

因为就在刚刚——戴森,发布了一款耳机

这款耳机,是「头戴式耳机 + 空气净化器」的结合。

不仅支持主动降噪,解决噪音污染;还支持空气净化,解决空气污染。

一箭双雕。


你没看错,戴森首款「空气净化耳机」真来了——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

这款耳机名为「Dyson Zone」。

初看上去,它的造型充满金属感,就像耳机和口罩的结合体。

主角刚从 2032 年的空气污染重灾区穿越回来,告诉我们音乐和新鲜空气可以一起进入大脑。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第一次觉得戴森能有一个产品和它的名字如此契合。

净化空气

戴森在这款耳机上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

也就是说,让你不仅在家,走进各个城市的雾霾里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Dyson Zone 这里用到了两种净化系统。

首先是移动净化技术。

两侧的耳机腔体内,塞入了「双重净化系统」,内含马达,可以主动吸入外界空气,接着过滤污染和有害气体。



戴森研发出了一种「静电式过滤媒介」。

它能够主动吸引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



这样就能把摩托车头套一样的大滤网,变成小尺寸、纤细的滤网,放进耳罩里。



经由过滤之后,外界空气就会传递到前面的面罩里。

然后,就是创新呼吸气流技术。



戴森新创了一种无接触式的面罩。

空气将从耳机两侧进入口鼻中间,然后再从中间呼出,持续输送洁净的气流,整个过程都是无接触的。



等于直接在你的嘴部打造一个洁净空气的呼吸区。



净化噪音

耳机造型都来了,不能放歌说不过去了。

戴森把移动净化的概念,和声学系统结合,然后 Dyson Zone 就变成了一个能空气净化的耳机了。



这个耳机的耳罩能够完全包裹耳朵,还搭载了主动降噪技术,外部能捕捉外界噪音。



同时,内部配备了一种算法,在噪音接近耳机时进行降噪。



为了保持好的音频质量,戴森还设计了很大的音腔,扬声器驱动器,以及配合宽音域的频率响应。

但具体听感如何,等爱范儿后续来评测吧。

重新定义「耳机」

戴森没做过耳机,但空气净化戴森可是老行家了。

一直以来,戴森每一件产品都在持续创新和颠覆,产品也非常多元,比如无叶无噪音的吹风机、不伤发的卷发棒、能用一辈子的自然光照明灯……



但戴森的核心技术,依然是空气净化。

从一开始的无线无尘袋吸尘器,到能加湿空气、净化空气、取暖和凉风的各类无叶电风扇。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戴森也表示是经过了 30 年的过滤技术积累,研发了 6 年,进行了 500 多个模型的迭代。



2016 年,戴森内部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接着就开始了全球城市的空气调研。

两年后,他们开始测试产品,发现将过滤网放在耳机内,能达到最好的空间净化效果。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耳机要和口罩连在一起。



2019 年开始,产品开始根据不同人脸设计不同模型,继续打造产品内部零件的适用性,还有净化技术和降噪技术的融合。

毕竟将一大堆复杂的净化系统,放进两个小小的耳机腔体里,的确不是什么简单事。



最后,才有了这款未来感满满的移动净化设备。

在全球空气污染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实现了便捷的户外空气净化,倒也是一个很符合当下的应景产品。



而且戴森首席执行官 Jim Rowan 之前就在采访中提过,(中国消费者) 喜欢拥抱新技术,对于颠覆性产品持相当开放的态度。

疫情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呼吸这件事。



不过,它是个空气净化耳机,没有防护等级,不能当防疫口罩用。

无论如何,我们很高兴看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至此出现一个新的可能。




  

相关话题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公布,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本次任务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假如未来物理学不再出现重大突破,人类有可能以不超出现在科技水平太多的方式进行星际殖民吗? 
  宇航员在空间站高度使劲向地球扔一把螺丝刀能否成功击中地球? 
  在火星生活与在地球生活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同? 
  为何 NASA 委托民间航天企业开发商用空间站? 
  咱们像马斯克和苏联那样堆数量堆料行得通吗? 
  「嫦娥五号」搭乘「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执行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有哪些重大意义? 
  如何看待国际宇航大会中国缺席? 
  后置发动机的客机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如何看待韩国计划今日发射自主研制的「世界」号运载火箭? 

前一个讨论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美国研究的生物战?
下一个讨论
中国男性35年间(1985-2019)平均身高增加9厘米,全世界增幅第一,怎么做到的?





© 2024-12-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