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为什么要关闭 F-22 生产线?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F22设计的作战场景,是在欧洲对抗苏联的大纵深突击,获取制空权。由于欧洲机场密布,所以腿短(短航程)奶小(轻载荷)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机动与隐身能力保持住就行。可这样的飞姬是满足不了围堵中国需求的。

另外,四代机的生产和使用成本被低估了。

能研发三代机的国家,只有中美两国拿出了完整四代机,毛子那只能算半个,欧洲全军覆没。

那么延伸下,美国这种体量的国家,能够有足够的财力同时生产使用两款不同思路的四代机吗?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他们实际上能正常量产并实用的只有F35,22只是117失效以后的过渡广告机。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F22项目已经完成了,没啥油水了。

而正在研发和必然持续改进的F35,油水太多了。研发经费也比采购军费更容易做账。建设新的生产线也更容易钻空子……

至于啥冠冕堂皇的原因,都不过是表象而已。


user avatar   ren-ji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F22生产线关闭原因有二,一是省钱,二是让路。

看待F22生产线关闭的决定不能跳出历史,F22研制计划1985年就启动了,当时美国空军主力战机与苏联并未拉开太大差距,因此F22是一架以纯空优为设计目的的战机,很多网友对F22挂着各种对地攻击的导弹去别人家“踹门”的想象实际是错误的,F22在美国空军内部的定位就是夺取制空权,“踹门”的工作是在F22夺取了制空权之后由别的战机去完成的。

F22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太高的多用途性,自身没有外挂点,只能通过2大2小的内部弹舱挂载武器,小弹舱还只能挂空对空格斗导弹,作为空优战机使用时可以挂6中2近总共8枚空空导弹,这当然是相当够用的。

但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只能依赖尺寸并不大的“大”弹舱,初期型号对地作战最多就只能挂两枚1000磅航弹,后期升级挂架之后也可以挂8枚250磅航弹,可以说是对地能力乏善可陈。

相比之下F35是有可以外挂武器的“野兽”模式的,副油箱、航弹、各种导弹都可以挂载,单比内部弹舱对地任务时F35和F22也是持平的,可以说在多用途、对地攻击等方面F22跟F35相比都一点儿不占优势。

F22的维护成本还很高,根据2018年美国国防部披露的报告F22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3.6万美元,B1B轰炸机也才3.9万美元,而F35是1.8万美元,这个价格比重型三代机(F15E、F/A18EF)略贵一点儿,用F22执行对地任务和开法拉利送快递没啥区别,纯粹是钱多烧的。可见F22从性能上说是一架昂贵的空优战机,这是设计决定的,不重新设计是改不了的。

实际上冷战结束前F22原定采购数量为790架,冷战刚一结束1993年国防部因为整体预算缩减就砍了1/3的采购量。到了小布什时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一力促成美军“转型”,大手一挥砍了大批昂贵而先进的项目,转而投资一些先进性不足但效费比更好的项目(比如斯崔克装甲车等),颇有种“喝白的你们都喝不过我,那我就陪你们喝啤的吧”的感觉,然后美国接连开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导致财务开支巨大。

到了奥巴马时期,阿战、伊战扔在不断的烧钱,所以缩减不必要的国防开支成了当务之急,F22这种昂贵又无法用到当时战场的飞机当然就成了首先挨刀的,特别是砍了F22后又力推F35,两款战机主承包商都是洛马,反正国防部的钱也不花到别处,怎么都是到洛马手里,F22停产的阻力当然就比较小。

当时如果不停生产线继续采购F22也会陷入两难,一方面继续当时的形势,从现实层面考量,F22昂贵的使用费用及单一的作战能力并不适应美国当时主要的作战形式,你可以说美国不应该打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但既然已经打了国防部就应该考虑怎么打赢、打好,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样除了一遍遍的复读“这仗就不应该打”之外啥也不干,显然继续采购F22除了浪费钱对美国当时的战争毫无帮助。

另一方面,从未来的角度考量,当时俄罗斯的T50已经有模有样了,中国的歼20也有风声了,显然F22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就会丧失绝对优势地位,未来中俄两国的隐身战机还具有后发优势,这时候砸大价钱去买F22还不如省下这笔钱去投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中俄前脚试飞隐身战机,后脚美国就试飞空天战机,这样一算我大老美还是领先你们一代,不还是美滋滋,傻乎乎的比谁隐身战机更多不是我们技术先进国的做法。

至于现在网上说的“停产F22美国肠子都悔青了”之类的说法,我觉得这个有点儿过于看重F22了。

F22生产线不停,就算按照原计划买足790架,难道现在美国就能很好的应对中国的歼20了吗?凭什么觉得中国人就养不起790架歼20呢?还是说有了790架F22美国就能对中国开战然后一战定乾坤?

F22生产线停与不停顶多就是让美国的绝对空中优势多维持几年的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推出第六代战机,获得相对于隐身战机的绝对优势,比如高超声速的空天战机、高度智能、隐身的无人作战系统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大家引经据典说的云里雾里的,不妨看看否决F-22生产的美国国会老爷们怎么说的。

毕竟这才是美国为什么要关闭F22生产线的原因。

就我本身的感觉而言,国会老爷们并没有纠结具体参数,投票争吵意外的通俗易懂。

最关键的投票来自于2009年7月21日的参议院投票,投票结果为58对40通过新的国防预算案,停产F22,众议院在几天后确定F22的最终数量为187架。

而这场投票影响最大的应该是7月9号的听证会。

要关闭生产线的这一方,所有的着力点都是功能省钱和为F35让路上。

而反对方的理由,1是家常便饭的影响某州的工作岗位,2军方有大佬说会削弱美军能力。

正方(关停生产线)的理由如下:

1、F22所预设的战场已经不复存在,跟冷战后的冲突形式没有关联,F22是针对冷战对手空军设计的。美军现在的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F22完全无用,因为美国的敌人甚至没有部署空军。187架F22已足以压制俄罗斯伊朗和中国。

2、F22功能单一,无法替代F15F16F18等等战机,只能执行单一的战场任务。而F35可以替代这些所有战机,执行全功能任务,还【便宜】,给F35吹B省略字数几千。应该尽可能的集中力量为F35让路,所以应该削减F22数量,增强美军实力。如果国会继续资助 F-22,该计划的资金可能会受到威胁

3、不同意的军方大佬可以让他们挪挪位置。

新上任的奥巴马在投票后表示:“在我们打两场战争并面临严重赤字的时候,这(继续生产F22)将是不可原谅的金钱浪费。”

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提议限制F22生产,作为五角大楼武器计划改革的一部分,因为五角大楼试图提供资源来打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叛乱活动。五角大楼对投票表示赞赏。


时间再往前回溯:

06年是实质性推进关停F22的一年,2006 年,是美国总审计长首先发难,而不是其他军政部门,他认为国防部没有证明有给F22继续投钱的必要。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不但没有为部门利益据理力争,反而携副部长以及一帮参议员表示,“您说得对,确实没必要”。空军部长和空军参谋长不识抬举,居然表示不支持,立马被撤换。有记忆的好孩子们应该还记得拉姆斯菲尔德并不只是对着F22开炮,还裁掉了很多项目,比如搞了大名鼎鼎斯崔克来省钱。

搞掉F22是美国国会大佬们的共识,听到奥巴马搞掉了F22,奥巴马的总统竞选竞争对手也称赞到“a big victory for the American taxpayer.”

--------------------------------------------------

所以,国会大佬们的意见基本很明确了:

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了省钱:裁掉F22能省钱,而F35计划会更强且更省钱。

1、F22的预设对手苏联空军已经不复存在,所有现在主要目标就是省钱,不需要太多过贵的东西。

2、现在美国正在打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需要大量便宜好用的飞机扔铁疙瘩,而F22并不是为了扔铁疙瘩而存在的,不好用。没必要花太多钱在没法用的东西上。

3、F35似乎既能满足美军的所有需求,又能省钱。所以砍掉其他所有竞争项目,全力搞F35。

所以F22被搞掉,并不是因为F22空战能力不足,而是他空战能力很强,但是功能太单一,多功能性不足。国会大佬希望搞一款全能机。所以要苦一苦F22。

不同意的军方大佬,一边凉快去。而愿意在听证会上作证【F22屁用也没有】的卡特赖特上将出任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


下面,是卡特赖特上将在当日参议院听证会上的部分证词。

看了参议院听证会的发言记录,四舍五入就相当于自己当了一回国会老爷。阅读的时候,请自我代入参议院主席雷文阁下,来质询卡特赖特上将。


user avatar   david-18-2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先抬高视野看一下就更清楚。

我的习惯是凡事比较复杂的,都最好先理一理时间线:

F22的研制是最早开始于1983年9月美国空军提出ATF的概念,ATF系统办公室与七家厂商签定合同,要求在1984年7月31日之前提交设计方案,

到了1983年12月,GE和PW两家发动机厂商加入计划。

1985年10月8日,美国空军发出正式要求文件,在接下来的6个月的评估中,格鲁门和洛克威尔出局。

1986年10月31日。洛克西德和诺斯罗普的方案中选,并分别开始制造各自的原型机,也就是后来的YF22和YF23。

然后在1990年6月22日YF23首先面世,YF22紧随其后。

1991年4月23日,美国空军部长唐纳德.赖斯宣布YF22获胜并获得EMD合同,

当时参与试飞比较的YF22和YF23

至此F22研制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总体设计阶段完成,接下来就是针对工业生产和一些实战要求继续深化细化研制,

但此时恰好遇到苏联解体,研制进度一下子慢下来,因为要等经费和军方的思路。最终

1997年4月9日,第一架EMD F22(注意这已经不再是YF22了)首次公开亮相,1997年9月7日首飞。至此连细化设计也已经结束,以后就只有一些雷达航电武器系统等方面的升级了。

看到了吧,F22这款飞机反应的是美国在基于1980年代的技术思路,对1990年代可能的和苏联的全面大规模空战而设计的战术飞机。

而当苏联解体时,美国对于未来的世界格局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将会出现一个至少20年的战略机遇期,意思其实就是这20年内是没有任何对手的:苏联已经解体,剩下的俄国也是一地鸡毛,为了基本的民生而苦苦挣扎,军队一片混乱。而中国那时还是美国的盟友,经济也很弱小,至于其它的强国如英法日德等都是美国的盟国。

此时每一个白宫,国会,军方的人都会面对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花这么多军费,敌人是谁?因此美国的军费在19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时还占GDP的6%(按照现在的GDP算就是1.3万亿美元),到了1990年代中期,就已经一路砍到了占GDP的3%。也就是腰斩了。

很多高大上的项目都被砍掉,实在是能力严重过剩。

F22没有被砍,但是必然的规模要缩减,一开始是从7、800架的样子缩减一半,不到400架。

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一个终极问题: F22的敌人到底是谁?20年的机遇期(1991年到2011年)内是铁定啥敌人的毛也看不到一根,那么2011年之后呢? 中国大规模建设军备的效果也是在2010年之后开始显现,2012年052D开始下水,2011年歼二十的验证机开始试飞,但是飞机试飞需要时间,定型后投产需要时间,投产成规模装备部队后形成战斗力也需要时间,从2011年到现在又十年过去了,歼二十其实也刚小批量装备,发动机问题初步解决。

现在的2021年,距离YF22试飞,已经30年过去了。也就是说F22对于现在的美国人来说,只是一款30年前技术框架和战术思考的飞机。

假设我们的歼二十到大约2025年形成了对F22现有机队规模的优势且形成成建制的成熟战斗力,这都已经35年了。距离F22的生产型首飞也有快30年了。

难道我歼二十开始成熟服役后接下来的一二十件的中美对抗,美帝那边还得要4、50年前的老飞机F22来顶? 美国人就能傻成这样不知道研制一款全新的飞机起来作为主力?

1980年前后那几年,F16和F18首飞,1991年YF22首飞,2000年左右X-35试飞,按照基本的规律,美国人也要在2010年前后开始新一代飞机的验证或者试飞,不过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放慢,美国深陷反恐治安战泥潭,以及敌人不明等因素,2010年左右美国只是着手很多概念的探讨和一些分系统技术的研发,之后才逐步进展到概念机的研制,就在去年,有消息透露出来美军的下一代战术飞机正在全面推进研发。

我们假设十年后美国的新一代飞机成型,以这款全新的飞机搭配F35,来应对中国的全面成军的歼二十等飞机,不比用一款正好用了快30年已经开始考虑降低使用强度和延寿的F22要来的香?

事实上这个前景当年美国白宫,国会和五角大楼都有预见到,他们并不傻。

所以国会投票才会顺利确定F22在2011年后停产,那时中国试飞歼二十的消息已经传来,也没有改变美国的决定。


在这里再谈一下技术性问题:

首先说一下,网上很多的谣传F22在技术上的所谓问题都是扯。

比如说所谓F22因为是针对中欧战场设计因而航程太近不适应亚太战场的谣言。

记得最早这是一个ID是剪水镬的人散布出来的,当然也可能别人更早。这个说法其实是出于美国一个智库的一个报告,是预测未来的西太平洋战场作战行动的,其中有一条提到了几句,认为如果战区在台湾海峡,那么从关岛起飞的F22的航程将无法有效的执行这种作战。

这个说法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引申为F22航程不行就纯属胡乱联想了。因为关岛到台海大约3000公里,没有任何战斗机可以在这样的距离上有效执行空优作战。

这就好比你去指责一款跑车不如卡车拉货多一样,属于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废话。

而实战中我们发现,F22的航程其实一点也不低。 就在几年前的打击叙利亚境内的恐怖组织任务时,F22的典型作战任务路径是:携带导弹和炸弹从阿联酋的空军基地起飞,向北飞到伊拉克中部地区寻找到空中加油机后开始加油,然后向北飞向伊拉克北部地区后,进入超音速巡航状态,在接近目标区域的航程内保持超音速,然后在投掷弹药飞出战区后结束超巡,并一路返回阿联酋的基地。往返总共4000多公里,只在伊拉克上空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并且包含了超巡段。

这个航程能力在现役战斗机中也是佼佼者。

当然还有一种谣言是说F22机内“填充度”太密,无法升级技术。

这只能说是眼神党的又一杰作,简直无法置评。 当然真的因为内部空间不足而造成的影响也有,那就是F22的座舱盖因为要隐身,是做成斜面并且可以反射雷达波。但这样就造成飞行员头部那一点是空间确实狭小了一点,当初要把可以引导AIM9X导弹的头盔显示器装备于F22时,发现头盔太大,在做高机动时和座舱盖有一点点碰撞的问题。

不过这很显然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也不是太稀罕的事。


还有一个谣言也传播的很广泛,就是所谓F22的机体因为要隐身而很娇气,需要专用的恒温机库。

其实要辟谣也很简单,让造谣的人找出来除了阿拉斯加的F22部队所用的恒温机库外其它的例子。

显然他们找不到。阿拉斯加为啥要弄恒温机库,多简单,因为冷啊。

不是说飞机怕冷,而是地勤人员怕冷,在阿拉斯加那种暴雪天气,在普通的机库或者露天怎么去做日常维护?


至于说价格,F22确实贵,但却绝不是贵到军队用不起,关键是看威胁,美国上下就是因为预见到了在F22的服役期内没有可以和其价格匹配的威胁,才不想掏钱。

那么你说F22在技术上就没有问题? 当然不是,问题还不少,很根本。

首先就是最早时对于空战的思维保守了。

在研制F22时,美军是基于和苏联的苏27,米格29,21等爆发大规模的争夺制空权的空战。而且时间就在1990年代中期,那时大家对于未来雷达和空空导弹的性能达到什么程度都不好说。所以必然的会采取保守的观点:也就是既要隐身可以先敌发现先敌射击,也要能超音速巡航,在互相接近时占据能量优势,同时还要格斗要强,一旦陷入狗斗也能压制敌人。

当然为了获得这些能力,F22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金钱自不必说,就飞机而言,其装备的那两台巨星二元隐身矢量喷管都花了不少钱。

但是有了F22后,美军首先在阿拉斯加的部队开始了北方利刃演习,一试不要紧,发现F22和伪装成敌人的美军自己的三代机F151618等模拟空战时,打出了144比3的战绩(我们猜猜会有几个人会跳出来说怎么可能144比3,你一架飞机有那么多导弹吗),那三次被击落,还是F22玩的太嗨,所有的导弹都打光后带着机炮投入到和优势数量的三代机的狗斗时被击落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F22的空战都是在敌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将敌机锁定,发射导弹,结束。

于是美国人做了大量研究,来预测未来的空战到底需要什么技术能能力。

采用推力矢量以获取绝佳的狗斗能力如何? 结论是参加航展时表演酷炫,但实战基本用不到,

全机付出诸多代价获得的1.7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呢? 从传统空战模式来看,这个能力很好用,可以保持充沛的能量冲入战区,面对敌方的战机和防空导弹系统都有高的多的生存性,可以主动捕捉战机。但是慢慢有了个问题:现代红外传感器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架1.7马赫巡航的F22会很容易被F35的前视红外传感器捕捉到,于是顺带着连隐身新能也被破了。

这个问题怎么搞?好处与不利会同时产生。 美军的对策就是,已经有的F22就继续钻研战术发挥优势,而还在研制的F35就放弃对这种能力的追求,而专心优化亚音速下的航程,常规机动能力等。

而且研制时F35所具有的前视红外系统,合成孔径系统等被证明都有巨大的战术价值。F22专注于空优作战的话对其需求就并不迫切,但如果想作为多用途战机,没有这些设备,那么效能就会大大逊色于F35。

另外F22研制时还是1990年代早期,信息时代很多趋势都还没有定型。因此F22的研制者基于战斗机的特殊需求采用了相对更好用一点的ADA计算机语言,可是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这个语言日益势微,而C,C++等语言大行其道。 进入21世纪后美国人升级F22战机时连足够的相关软件人员都不好凑。哪里像采用C语言搞F35,采用Jawa搞火箭工程的马斯克那么随手一挥就是浩如烟海的程序员大军可供选择?

综合上述,很显然美国人在2011年前后停产F22是最合适的选择。


user avatar   san-kuai-shi-tou-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国会老爷们信了知乎常见的一个言论,就是封存的技术要用的时候随便可以用,还有就是信了宣传F35通过通用成本优势巨大,而且当时那1、200架F22配合上F35确实优势巨大,然后国会就觉得F22开支巨大砍了优先生产F35,反正需要的时候随便可以重启。结果就关了呗。

为什么技术封存不等于要用的时候可以随时用,因为先进战机的配套及其复杂,不是游戏里建一个机场解锁科技就能随便造,现实中要有大量子系统和配套依赖合作厂商提供,生产线砍掉了,合作厂商也同样不生产对应配件了,甚至因为没有订单倒闭了,相关的资料很有可能在保管过程中因为图纸损坏,硬盘损坏而丢失,就算这些都很理想的保存下来,2、30年很可能之前从事的人员也退休了,这个就是复杂技术产品面对的问题,一旦长时间不生产,具备的生产能力会快速丢失。但是这个反直觉,国会老爷估计和知乎很多人一样天然认为美国之前有F22,随便就可以再搞F22,美国以前能登月,重返月球也是分分钟,美国二战冷战造军舰能力刚刚的,现在随时也能爆船。

最近有F22 100多亿美元升级计划,这个本质上说明F22重新生产的难度太大了,大到要以这么不经济的方式进行升级也不能重新开生产线。为什么说这种方式不经济,因为对于美国来说F22已经是机体寿命很老的飞机了,出勤率已经很难有保障,哪怕跟换了大量新的电子系统等,这种老旧机体寿命带来的问题依旧存在,同样有一个错觉就是老旧大量飞机可以更换电子系统来获得战斗力,实际上并不是,老旧的Su-27,J11就是用到了差不多使用寿命退役,用新生产的J11B来替代,也不会去返厂升级到J11B,因为这种升级不是刷一个软件就升级了,雷达和各种电子系统发动机可能完全不一样,机体空间为了新的子系统得改变布局,像F22要升级,得让配件厂商根据现有F22定制尺寸生产子系统,然而这个定制就装备这么多,这个成本就大了去了,所以那么贵。


……………………………………………

居然那么多人点赞,补充一下,美国政府现在愿意打算花100多亿美元升级F22,说明六代机没那么快,还需要F22支撑10年左右时间,而F35提供不了F22的较大航程,但是同样又对六代机的进度有信心,觉得不会碰到什么问题,不过在我看来,以F22的基础研制一个五代半的战斗机,就像在B2的基础研究B21,这样可以保障有一款先进大航程通用战斗机在六代机之前使用,而且就像F15E这种四代半战机存在,美国其实真没必要对六代机那么自信,六代机出现后也要很长时间和五代机五代半配合,不过这样也好,浪费宝贵的时间,至于现在重开原有的F22没有意义,原版的F22已经弱后了,而且重开的代价确实很高,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小看了这20年的各种子系统的进步,觉得F22当时是最先进的战机,现在也还是最先进的战机。

还有有人不明白生产线关闭对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大影响,不理解为什么我觉得哪怕花100多亿升级后生产力提升也有限,因为生产线关闭后,各种零件的产线就都停了,战机是一个高度定制的产品,很多零件是找不到市场上的替代件的,F22现在出勤率低,为什么?比如说地勤检查某个部件有点问题,备件也没了,就只能放机库,后面不能飞的飞机多了,就只能从之前闲置的一些飞机上拆可用的零件上用用,哪怕这次现代化改造把有问题的飞机飞好了,备件都备一些,但是早晚又会出现备件消耗完重复上面的情况,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会更快,F35的出勤率就能高很多,因为军队地勤没了备件,像厂家采购就是了,厂家因为生产线还在生产,这个月多生产一些还是可以灵活安排的,但是飞机一旦停产了,很多高度定制的零件配套生产商就不生产了,不会因为少量需要就重开生产线,是有很多老飞机还在飞,比如据说当年越南撤离的直升机在阿富汗也出现了,但是这个飞机是老的,不代表没有大量零件发生更换,飞机坟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给停产的现役飞机拆零件,比如说有些机型停产前有几千架,现在还有个几百架飞,那么倒腾一下零件还是没问题的,但是F22之前就那么1、200架那不管怎么挪腾都会影响战斗力



2021.12.31补充

有人质疑我说的F22航程更大,我查到的资料是F22航程更大,但是F35作战半径更大,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了,为什么F22,2963千米的航程,只有759千米的作战半径,而F35

2,220千米
的航程,却有1,200千米的作战半径,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就是美国当年为了让F35好看,在很多数字上做了美化,其中最明显就是这个作战半径,F22和F35的作战半径的算法完全不同,至少网上看到的对比数据中是很明显的双标,感觉是美化了F35的作战半径




这方面,你不得不怀疑美国越来越暴露了通过PPT美化数据来威吓对手的可能,在这么明显就能看出的地方都愿意下手美化数据,那些难以被看到的地方呢,同样的,据现在了解的一些信息,很可能也美化了F35的成本优势,洛马有可能通过黑盒修理,即除了洛马的工程师外,其他人包括美国的军方地勤也不能获得修理所需的各种资料,这是不是很像一些产品收费较低但是在额外地方收回来的产品呢。当然,升级F22肯定跟成本无关,因为升级F22是一个成本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所以一定是什么必须的地方使得有这个方面需要,现在F22对比F35,硬优势我觉得可能一个是全向隐身性能更好,一个优势是航程,一个是内置弹舱多挂2枚吧,所以国会硬要花差不多半架多F35的钱升级一架F22,那么无非就是这三个原因,但是除非是隐身性真就是对比差到某些任务就非F22不行,那么航程是我认为最没办法弥补的,反正国会通过这个升级一定是有什么理由非F22不行,不然最合理的做法就是搞更多的F35,而不是花半架多去升级一个停产10来年的老产品了。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特别爱信剪水鸟搬运的那些美国PPT和智库报告,是吧?

A RAND Corporation paper from this study estimated that restarting production and building an additional 75 F-22s would cost $17 billion, resulting in $227 million per aircraft, $54 million higher than the flyaway cost.

看起来很好,很完美——如果这份报告不是在F-22著名的支持者、美国空军参谋长蒂德·迈克尔·莫斯利和美国空军部长迈克尔·韦恩因为2007年美国空军核武器事件被迫辞职之后出现的,那就更好了。

那么这个所谓的“2007年美国空军核武器事件”指的是什么呢?

2007年,6枚携带W80-1核弹头的AGM-129巡航导弹被稀里糊涂地装上1架B-52H并且没有安全措施保护达36小时;同年,民兵-3洲际导弹的部件被错误运输到台湾。

嗯,在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副部长戈登·英格兰德,参议员武装部队委员会主席约翰·华纳和约翰·麦凯恩四位GOP重量级大佬的一致反对下,F-22的两位重量级支持者出了这种事,是“巧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布什政府末期因为减税而让政府失去经济干预能力、赤字快速上涨,还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没解决的情况下,美军还要强硬保留F-22并且打算再生产,还不愿意抛弃“2018轰炸机”项目,更别说牵涉相关利益方过多树大根深的F-35了。

46个州的32500份工作,对18个州有超过1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促进。

忽悠?忽悠比得过真金白银?

时运轮流转,现在轮到F-35被踩了,某些中国军事博主又觉得机会来了他又行了可以带节奏了。再过个十年又开始惋惜F-35被黑的太过了……累不累啊?

我说战斗机的第四维度是政治,只不过有些政治体制能够促进军事发展——比如中国;有些政治体制发展军事是为了分经济蛋糕——比如美国。

我说从来不存在单纯军事上的最优解,说你们不要搞“大玩具”思维,你们老以为我是在贬低什么,老误解我说装备本身不尽如人意——多大了?知不知道什么是世界的现实啊?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F22没有商品价值。

F22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军火产品,唯一的买家是美国国防部。

当F22形成战斗力的时候,美国已经没有对手了。

美军继续大规模采购F22毫无必要,造成需求减少。

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继续维持F22的生产规模,按照资本主义理论,需求才是生产的动力。

没有需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维持这条生产线的动力何在。

养着一大堆无所事事的工程师和工人,而生产线并没有战斗机生产计划。

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军火商要坚持利润至上的原则,就必须要停止生产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军火产品。

有人讲这是美国政府的决议。

所谓美国政府的决议案背后都是游说集团在推动,美国军火商对于美国国策本身就具有相当比重的决策权。

所谓军工复合体的本质,就是军火商和政客的集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美国的外交军事决策。

美国的军事实力和科研能力全部仰仗这些军火集团,没有它们,美国的军事能力就会衰落。

要保障美国的军事优先,首先要保障这些军火集团的生存,让他们有足够的的利润,使得美国的军事开发能力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而F22的战略武器价值,就决定了这种武器是不能交易的。

当美军的需求已经被满足以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会面临选择,下一步该怎么办?

因为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美军不买了。而有着巨大需求的国家,比如中国、欧盟这样的国家和集团,按照美国战略规划,绝不允许销售,一颗螺丝都不行。

因此,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关闭,没有其他办法。

F35就是个好东西,市场规模大,需求旺盛,可以大量出口创汇,又能继续维持美国军火生产研发能力,通过生产F35,军工技术不会停滞或者倒退,始终保持一个积极正面的军工发展势头。同时通过这个产品,始终压制其他国家开发五代机的能力,让美国制造处于美国盟军的关键位置,保持美国的领导权地位。

F35就是双赢,美国再加赢一次。

符合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这就是F22生产线被关闭的原因。


user avatar   touchfat-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太有兴趣回答这个问题,毕竟第一眼看到这个电池,我脑海里瞬间冒出一个词“就这?”但是我突然发现很多电动汽车爱好者或者电池爱好者居然被特斯拉无良的宣传唬住了,实在是忍不住想要喷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特斯拉的宣传。“9月22日特斯拉电池日活动中,特斯拉CEO马斯克揭晓了全新动力电池,发布了全新的无极耳4680电池。据马斯克介绍,全新4680电池在改善成本的同时,能量方面提高5倍,续航里程提高16%,动力方面提高6倍。”

特斯拉宣传很巧妙,能量提高5倍,很容易让人误解是能量密度的飞升,5倍简直吓死人了。实际上正常人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代材料决定一代电芯,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五倍能量密度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应该指的是单体容量提高五倍。什么概念呢?18650一般3.5Ah左右,2170可以到5Ah左右,4680据说是20—30Ah。提高这么多,简直吓死我了。哦,对了,刀片电池单体容量140Ah,方形电芯轻松200+Ah。

续航里程提高16%,这差不多意味着电池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16%,当然这个不太准确,加电池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乍一看似乎还可以,悄悄告诉你,刀片电池电池组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50% 。

动力方面提高六倍,可能是最大输出功率提高了六倍,这个确实挺厉害的,也是这个电池我觉得唯一的亮点。电池组最大输出功率往往和快充性能是有联系的,功率高的电池组一般快充也不会太差。4680电池唯一的亮点,无极耳技术,相当于取消传统的极耳结构,将作为集流体的铜箔延展出来一部分,作为极耳,一方面减少了焊接点,减少了内阻最大的地方,也就减少了最易发热的位置,另一方面降低了极耳处的电流密度,使极耳可以承受更大的电流。但是呢,类似的技术其实在方形电芯上并不新鲜。这个技术甚至和国内的全极耳技术的设计理念几乎一模一样,全极耳技术至少在10年就已经有国内电芯企业拿到相关专利了,国轩高科也有类似技术的电池。

以下内容纯喷,特斯拉粉丝请移步。

我真的想不通,特斯拉为什么对圆柱电芯如此喜爱,圆柱电芯成组效率简直是所有动力电芯里面地板级别。唯一的好处是生产方便快捷,所以导致成本低,一致性略好。但是一致性好这个优点又会被圆柱电芯拉胯的热管理拖后腿,总的来说优势就一个成本低。劣势那可太多了,成组效率极低,热管理难度拉满,做个30Ah的电芯可把lg给累死了。相比于刀片电池刚发布时的惊艳,4680电芯公布的时候,基本可以把“就这?”戳马斯克脸上。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贬低B1轰炸机 吹捧TU160? 
  歼20是不是在世界上空优战机中排名第二? 
  如何看待美国媒体报道说 F-35 战斗机失败? 
  当代德军的战斗力在世界上属于什么水平?还在受着二战的哪些影响? 
  苏30和苏34在航程及载弹量方面都很接近,俄罗斯为何还要额外开发苏34战机? 
  有没有战斗机侧面的图片? 
  如何评价歼20歼10C歼16罕见同框照? 
  谁能让人信服的讲讲j20与f22,f35,su57,su35的战力值? 
  为何在中苏交恶时期,称逆火轰炸机是中国解放军的严重威胁? 
  二战中德军的BF109到底先进不先进?前期?中期?后期? 

前一个讨论
共和党候选人赢下弗吉尼亚州长选举,此次结果对美国中期选举有何影响?
下一个讨论
36 岁华裔女性吴弭当选美国波士顿市长,打破波士顿白人男性市长历史,华裔在美政治参与意识是否正在觉醒?





© 2024-06-3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3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