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曹操不是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吗?为何要屠杀徐州数十万手无寸铁的百姓? 第1页

     

user avatar   8740818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话不妨说,说的话也不妨碍自己做事。

言行一致的人可太少了


腾讯说:用心创造快乐

马云说:996是福报

马斯克说:狗币要上天

川普说:喝消毒水

你都信么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操可能存在代笔。

一、曹操的文学水平忽高忽低

短歌行是汉末非常优秀的宴会诗歌,入选高中课文。但鲜有人知道曹操还写过第二首短歌行(第一首的续作)。

为什么第二首短歌不出名呢?原诗我搁在这里,你们自己看吧。

《短歌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整个就是乱七八糟的流水账。似乎是有什么隐喻,但写成这个鬼样子我也懒得分析。这种意义不明的口水货在古代是个文人就能扯出来,说狗尾续貂都抬举它了,最多只能算个鼠尾。

曹操作品的文学水平忽高忽低,他有很多诗作烂的出乎想象。考虑这个人的品德问题,我很怀疑他的那些优秀诗篇都是代笔,像第二首短歌行那样的垃圾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二、曹操是“代笔”一词的词源

除了基于他写作水平差距过大的推测,“代笔”这个词的词源耶和他有关——《世说》中一则和曹操有关的小故事,被认定是成语“捉刀代笔”的出处。


如果我所猜不错,魏晋群众其实察觉到曹操的代写事实,但因为不能明言,便以“捉刀”揶揄曹操。久而久之便成了代笔的同义词,被合为一个成语。类似于今天的“咸因”。


三、曹操生前对代笔行为过于敏感

曹操曾长期怀疑曹植有代笔,理由仅仅是他文采好。

《三国志曹植传》: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发现儿子写了一篇好文章,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夸赞孩子,而是指责他有代笔,令他下跪自辩,还非要亲眼验证才肯相信。曹操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这么不信任曹植?

嘛,这个问题的答案曹操也早给我们准备好了....


心中有鬼,见谁都不是人

四、曹操的文采未被计入《三国志》

最后就是史家对曹操的评价了。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几乎所有夸赞曹操文学能力的言论都出自后世,魏晋根本没几个人赞美过曹操的诗作。《三国志》对曹操的文学能力更是提都不提。

《三国志武帝纪》: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会不会是陈寿不在意皇帝们的文学水平呢?并不是,曹丕的文学水平他就记录了。

《文帝纪》: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甚至高贵乡公的文学水平陈寿都没忘。

《曹髦传》: 评曰: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讬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陈留王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禅。遂飨封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有加焉。

陈寿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记载存疑的事情。这样的他拒不评价曹操的文学能力,可能有不确定作者的原因。


五、曹诗的主题思想与本人行为严重不符

你看他的诗文,有歌颂忠臣

《善哉行》: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反对屠杀

《篙里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怀士卒

《却东西门行》: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同情百姓

《谣俗词》: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反对军国主义

《对歌》: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提倡人本主义思想

《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

号召大家尊奉汉献帝,遵守汉之礼法

《秋胡行》: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然而实际情况大家都懂得,全部都是反向操作。

虽然理解为曹操的虚伪本性也可以,但有两首诗虚伪都虚伪不动。一首是《对歌》,它提倡按罪论处,宽刑善法,令牢狱无人

《对歌》: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但实际上曹操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有犯必戮”“犯禁棒杀”,文字狱也是一大堆。群众又不是傻子,这饼画的都硌牙,谁会吃啊。

还有这首《善哉行》。

《善哉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

你说这是洪七公写的我都信,就是不信是曹操。他的死爹被刨出来的时候寿衣都是帝王同款的,哭个求的穷。

曹诗中的政治不像是曹操的政治,曹诗描述的自身经历也不像是曹操的自身经历。曹诗跟曹操有何关系可言?


综上所述,从曹操悬殊过大的文学水平,捉刀代笔相关的传闻,全中华五千年倒数第一的诚信度,还有其文才在史料上的空缺记录来看,我认为曹操的诗作的作者应该存疑。



P.S.

评论区有人要求我说出几个可能的代笔者,我就不负责任的猜几个吧。

1.边让

边让名在孔融之上,如果能活的久一点,妥妥的建安八子之首。这个人在兖州没有官位,却在曹操入驻兖州后被他所杀。死因成迷。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兖州时期的曹操还没有发明剥皮的屯田制,也没有绑架献帝,边让非议的内容会是什么呢?考虑到陈琳说他死于拒绝谄媚,有可能是曹操盗用他的作品,结果被直脾气的他跳出来指责,结果惹来杀身之祸。

2.杨修

杨修文才极其出众,这是三国的一个共识。不仅曹操本人认为杨修才高于自己三十里,连狂傲不羁的祢衡都说曹魏才子只有孔融和杨修两人。杨修还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好友,更足以说明他是当时中国最顶级的才子之一。

那么他有什么文学作品呢?没有,一首都没有。那么他的文名是从何而来呢?

杨修的职位是丞相府主薄,直接负责管理曹操的一切文书。可以说丞相府的一篇文章是谁写的,只看署谁的名。而杨修父亲杨彪曾被曹操下狱拷打,杨修断断不敢违抗曹操的命令。

曹操最后处死杨修的理由也很有趣。他是在自己死前两个月才决定处死杨修的,处死理由如下。

“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我看你是怕你死了他再“漏泄言教”吧。


3.以王左及某位朱姓官员为代表,大量被曹操非法拘押剥削的仕子们

在曹操为父亲曹嵩修建的墓中,有几块工人刻下的砖文,记载了一个叫做王左的官员被曹操害死的事件。

“咄尧(或作“戈”)王左甚不(否)”(董:8)、
“别驾从事王左叩头死”(董:5)、
“唯念王左及朱”(董:7)、
“王左死,奴复死,苛”(董:60)

意译: “听说了吗?今天工头骂王左骂的很凶啊”;

“我(王左)叩头(求您开恩)”;

“我很担心王左和朱先生”;

“王左死了,为妻也不会独生。真是苛政!”(或译为: 听说王左死后,他的妻子也虽他死了,真是苛政。)

可以看出,王左其实是一位职位不低的官员(献图的张松就是别驾)。不知为何,他全家都被遣送到曹家修坟。但曹操的恨意并没有平息,他嘱咐墓穴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虐待王左(比如增加工作量)。最终王左被活活害死。他的妻子怒骂苛政,殉情自杀。

这个案件的性质细究起来极其恐怖。从王左的自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还有官职在身,并没有被解除编制。即使他真是因为犯罪而服役,也只应该给国家修工程,断无为曹家修墓的道理(当时的曹操还只是兖州牧,连司空都不是)。

从这条“唯念王左及朱”(董:7)中可以看出,王左并非个例。类似的倒霉蛋至少还有一个朱姓官员。


由此可见,曹操有拘押士族到自己的地盘,强迫他们为自己提供个人服务的恶行,这种恶行是史料没有记录的。向来物尽其用的曹操显然不可能只是为了让这些文化人在地下糊砖才绑架他们,王朱二人只是这些囚犯中和边让一样触怒曹操的特例。让文化人为曹操做出文化上的贡献才是更好的选择。

这种压抑环境下写就的曹诗,自然缺乏阳光雨露,故有阴气沉沉之感——或称为“悲凉大气”。后人品鉴曹诗时也多注意到了这一点。

乐府正义》:阴气不尽不成仙。今观魏武一生,甚处心积虑,皆阴气也。阴气不尽,而阳气绝矣。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曹诗《善哉行》。这首诗到底写的是曹操的生活经历,还是奴隶们的生活经历,大家可以自行体悟。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於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

user avatar   ling-yin-aya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曹操这么干一点儿都不意外啊!!

有些人还会一边说着“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一边赐死了因为失宠而有怨言的大老婆。

而且这个大老婆还是著名的大美女,出身不错,给他生了嫡长子,又特别讨婆婆喜欢…

证明这是个可遗传特质╮( ̄▽ ̄)╭

(今日缺德1/1)


user avatar   111-24-41-52-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史盲了,后汉书就是史盲鉴定器


后汉书的三国史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这段编造屠城史料


《后汉书陶谦传》: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三国志记载:


《三国志》: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数据完全不一样,少了十倍不止,何况三国志是把曹操使劲黑的,三国志专美的是司马氏,对曹操的记载非常不友好,就这种程度陈寿还是很克制没有编造历史。


再来看看别的旁证:


根据人口统计,曹操屠城的几个县根本没数十万口可杀


(数据来源,徐州刺史部)

琅琊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人口57万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口70万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口50万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治下邳(今江苏邳县),人口61万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

广陵郡治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口41万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凌县、射阳、诲西、盐渎。(引用来源:为什么现在曹操越来越受欢迎了? - lvjjing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819



共16县的下邳国总人口才61万,光取虑、雎陵、夏丘3个县,哪来的数十万人给曹操屠杀?




后汉书就硬黑,尬黑曹操屠城,完全没有可信度,为什么今天还有人在知乎引用《后汉书》黑曹操的史料?


user avatar   wan-li-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操很有小资产阶级情怀,对于自己接触不到的悲剧充满了同情,他们特别喜欢那种模模糊糊的群体,永远在远方抽泣着,等着他送来同情。

对于这些概念上的百姓,他们是非常不吝于将自己感情和才华泼洒在他们身上的。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家伙真的有同情心,你要是不信就不小心踩他脚一下,看看他是不是用想杀人的眼神瞪你!

所以曹操的悲悯情怀和屠城完全不矛盾,因为他的悲悯给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无害的想象中的百姓。但屠城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徐州陶谦杀了他爹,而那些百姓也变的面目可憎。更何况他们手中还有那么多的财货,用这个借口杀了就能充作军资。

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种人,在媒体上呼吁关注民生,一副为民请命的样子。可到了工厂你试试,看他们捂不捂鼻子,你让他们和农民握握手,看他们擦不擦手。当家政服务员和他们讲价的时候,看他们是不是会嘟囔一句:“刁民”。


user avatar   ricky-13-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不是,目前来说曹操屠徐州的说法有待商榷。简单点说就是:他屠了但又没完全屠。所以题主的问题目前不成立。


曹操屠徐州一说的史料来源

据现存文献来看,最早提及曹操屠徐州的,应当属于三国时期吴人韦曜所著的《吴书》以及同为吴人所著的《曹满传》。

《吴书》曰:

曹公父於泰山被杀,归咎於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措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曹满传》则说: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四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知南攻取虑、睢暖、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随后,西晋的陈寿著《三国志》,也对于此事有所记载,但是说法不同。

《三国志武帝纪》曰:

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部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离,去官后还谁,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或、程互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郊,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云:

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深阳侯。是时,徐州百姓殷盛,榖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耶邪赵五,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详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孔。下部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細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郑。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再后到了南北朝时期,范晔所著之《后汉书》,对于屠徐州问题,也有记载。

《后汉书陶谦传》曰:

时董卓虽诛,而李傕、郭无作乱关中。是时,四方断绝,谦每遣使间行,奉贡西京。诏迁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深阳侯。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而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辣,出为广險太守。曹宏等译恩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乱。下郅阙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离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郊,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細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肝。

北宋时,司马光所著之《资治通鉴》对于此事件亦有提及。

《资治通鉴》曰:

孝献皇帝乙初平四年,前太尉曹离避难在琅邪,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邵迎之。离猫重百余两,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高财宝,掩袭离於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秋,操引兵击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保郊。初,京、雒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於、四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虑、睢陵、夏丘,皆暑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陶谦告急於田措,措与平原相刘备救之。备自有兵数千人,谦益以丹杨兵四千,备遂去措归谦,谦表为豫州刺史,屯小沛。曹操军食亦尽,引兵还……曹操使司马荀或、寿张令程守鄄城,复往攻陶谦,遂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灭。还,击破刘备于郊东。谦恐,欲走归丹杨。会陈留太守张邈叛操迎吕布,操乃引军还。

关于曹操屠徐州的史料,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这几条。(关于史料辨析的很长,可以看链接,caj格式)


提取码:Rick


曹操屠徐州问题之结论

曹操在第二次征讨徐州时的确发生了屠杀的行为,但他屠的只是陶谦军队的降卒和参与守城的成年男子,即“属部”,并不与《吴书》、《曹瞒传》及《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相同,与后来《三国演义》描述的“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并且“发掘坟墓”则更有天壤之别。《三国演义》固属文学作品,自然不足为信。然《吴书》与《曹瞒传》亦有故意诋毁污蔑曹操之嫌。可知两书皆为吴人所作,而吴魏其时本为敌对政权,对于敌国的奠基者进行诋毁污蔑,从而彰显我方之正义与正统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备,不足为奇。尤其是《曹瞒传》,竟公然以曹操的小字为书名,对曹操的轻视与不屑可谓表露无遗,试问其记载如何能够客观?于是,《三国志陶谦传》中“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这样一场正常的作战伤亡在《曹瞒传》中便成了“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的矢屠杀。但即使如此,《曹瞒传》的作者仍意犹未尽,又给曹操安上了屠戮泗南三县的罪名,并且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说什么“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至于《后汉书陶谦传》所云,可以看出,几乎是完全照搬《曹瞒传》,当是范晔受《曹瞒传》之误导,没有详加考证和仔细辨别之故。实际上,《三国志》对此事件的记载应当是比较符合实情和公允的。赵翼虽有“《三国志》多回护”之说,但按照“本传讳而他传不讳”的笔法,陈寿在《陶谦传》中完全没有替曹操回护的必要。且从《武帝纪》“所过多残戮”的记载来看,陈寿在曹操本传中也没有替曹操回护。因此,曹操大肆屠杀徐州百姓的说法应当是敌人和后人对曹操的恶意丑化和污蔑,不足为信。当然,即使如此,他也确实“屠”了徐州,只不过和我们长久以来所认为的“屠徐州”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是有选择地“屠”。站在现在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我们当然可以批判他,斥责他野蛮、残暴、狠毒,但是我们不能把今天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古人,不能拿我们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苛求古人。曹操屠杀陶谦部属的行为有着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点。

曹操杀降之原因

从曹操的生平来看,其并非妄加杀戮、专行暴虐之辈。相反,在汉末群雄之中,他是少见的命世之才,他有理想,有目标,意图一统宇内,重振山河。而在他政治军事生涯的早期,其更是以扫平天下,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这从其对待董卓、袁绍及袁术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而要实现其理想,就必须得争取民心,故妄行杀伐是断不可取的。《三国志》之《程昱传》与《于禁传》虽言曹操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常令,然《张辽传》又有“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之语,可见“围而后降者不赦”并非一成不变之法。且从昌豨的经历来看,先被张辽所围后降操,操并未杀之。其后复反,被于禁所围,又降,结果被于禁所杀。曹操闻之后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可见其在昌豨两次先围而后降、又两次反叛的情况下仍不想杀之。更何况普通士卒?还如吕布,其曾使曹操遭受过巨大损失,濒于败亡,但是曹操在诛‘杀吕布的问题上仍有迟疑。要不是刘备一针见血地指出吕布乃反复小人,必会反噬其主,恐怕连吕布亦要被赦免重用。况吕布虽被诛,但其下属张辽却被曹操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即使是曾先降后叛,且致操长子、侄子及爱将典韦皆没的张绣,在其再次投降后,曹操竟仍能不计前嫌,“执其首,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可谓是信任有加、待遇优厚。至于关羽、张鲁、陈琳等辈,皆同此类,不胜枚举。如此看来,曹操实为胸怀宽广之人,对待敌人,一向是攻心为上,力图使之为己所用,绝不会妄行杀戮。而且,汉末大乱、人口锐减,而赋税、兵员、军资皆出自百姓。故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成为宝贵的财富、决敌的资本,各方势力争相掠夺,怎会妄加屠戮?而从曹操收编三十余万黄巾军⑦及迁徙白马之民的事例来看,其肯定是重视人力的。还有,陶谦本为公孙瓒所立,起初并不合法,何况从其亲小人、远贤臣,“行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乱”的记载来看,其在徐州的统治也并不得人心,只要施以仁政,即可争取民意,扫除障碍,何必行此下策?如果其伐谦只为兼并土地,断不会如此作为。因此其行为肯定是有特殊原因的。曹操虽有杀降之举,但是此举并非曹操首创,也并非至曹操而止。在古代社会,屠杀战俘是很普遍的事情,如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卒,刘邦屠颍阳、屠武关、屠胡陵等等。就是同时代的的孙权和稍后的司马懿亦有杀降之举,何况曹操此次是为父报仇。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儒家学说早己在思想上确立了统治地位,孝道被尊崇备至,“以孝治天下”成为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所谓“父之雠,弗与共戴天”,为父报仇被视为尽孝之举。受公羊学派的影响,汉代实行“以春秋之法断狱”,法律也宽宥复仇。章帝时,制定了对因父母受侮辱而杀人者从轻处罚的《轻侮法》,后虽因反对者过多而被取消,但“宽宥复仇”成为汉代处理此类案件的规律和汉代法律的内在積神。“孝女庞娥亲”的事例便是汉代“宽宥复仇”司法原则的最典型体现。—介女子为报父仇亦要不避艰险,手刃仇人,报仇之后非但没有受到处罚而且成为孝道的楷模,全社会学习的典范。更何况曹操?可见,曹操的所作所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杀父之仇在当时人的眼里面是不共戴天的,为父报仇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可以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赏。在曹操看来,其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是道德和法律所认可的,因此,既为报仇,也为夺徐,其讨伐势在必行。而且在这次征讨徐州时他怀有极强烈的报复心理,任何胆敢与陶谦为伍、阻碍自己复仇的人都将会成为他的报复对象,他会毫不留情地大开杀戒。更何况,在陶谦的这些部属中,有些人直接参与了对其父亲一家的谋杀,在那个连坐制度盛行的时代,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显得特别突兀了。


user avatar   ji-xia-san-re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简单地说,曹操是否能做到“屠杀徐州数十万百姓”。不可否认曹军确实在徐州一带有过滥杀行为,但“数十万”这一数字绝无可信之理。

“屠杀徐州数十万”的出处,是来自南朝宋的著名史家范晔(398年-445年)。注意,他创作此书的年代距徐州滥杀事件有二百多年。显然,他不可能是亲历者。如果他完全援引原始资料论述这段历史,所写出的文字也是可信的。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


关于“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目前竟然有三种说法,介绍如下:

《曹瞒传》写道: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则变成了: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认为是初平四年两军在彭城的大会战,死亡了大批士兵,一时间导致泗水堵塞,为之不流,表示士兵尸体之多。虽然是说陶谦军士兵死了上万导致泗水不流,但是考虑到两军混战,死在泗水河里的应不仅有陶谦的士兵,自然还有曹操的士兵。也就是说,两军血战泗水河畔,士兵尸体堵塞河道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

《曹瞒传》则把双方正常的军队血战结果,改编成了屠杀男女百姓,人数也从万数改成了数万,虽然只是把两个字掉了一个前后,但是数量级别却增大了数倍。不过,仔细想想,初平四年,曹操与陶谦大军刚刚在彭城血战一场,杀的天昏地暗,附近百姓应该早就跑光了,难道还有数万男女在那等着曹军几个月后再来屠杀?实际上,《曹瞒传》把前一年的普通作战死人情况,故意与第二年曹操来报仇作战的情况不加区分和在一起写,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夸大杀人的情势,以突显曹操的残暴。而实际上,从没有听说泗水当时曾经两次为之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就更加不靠谱了。其中认为“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曹操屠杀取虑、睢陵、夏丘三城的数十万男女百姓导致的。其实读一下《水经注泗水篇》,或者看看东汉历史地图,不难发现,这三个城,根本就不在泗水边上,甚至取虑、夏丘城距离泗水都有数十里。虽然《水经注泗水篇》也照搬《后汉书陶谦传》的内容,但是并不能解释这一错误问题。

试问,这三城距离泗水如此远,即使曹军对城市百姓进行了杀戮,那么又是怎么堵塞的泗水呢?难道是曹军搬运数十万尸体几十里,再去放到泗水河里堵塞河道?显然曹军没有道理去干这样的搬运工作。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改编曹军与陶谦军正常作战士兵死亡万人情况,为数万男女百姓被杀,是《曹瞒传》的行为;而在此基础上,编造曹操屠杀泗南三县数十万百姓,导致数十里之外的泗水为之堵塞谎言的,则是《后汉书陶谦传》。




以上文字出自一篇考证文章《曹操屠徐州真相》,以下是笔者个人的观点。

《后汉书•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以简洁的文字,范晔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屠夫。依此段记载,曹操竟然在战争中屠杀了三个县的几十万无辜平民,甚至使得死者的尸骸堵塞了泗水,迫其断流。

不过,笔者对“杀男女数十万人”这种说法颇存异议。

因为,在东汉末期,仅凭这三个县连20万人都无法凑足。

“数十万人”是个约数,本身就语焉不详。为了更贴近事实,我们姑取“20万”这一数字。

拥有二十万人口,在今天不过是一个袖珍县的规模。不过在东汉末期,二十万人已接近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按比例计算,三县于汉末拥有20万人,相当于今日拥有1500万人,相当于拥有直辖市天津或最大副省级市成都的人口规模。按比例计算,每县于汉末平均拥有6.7万人,相当于今日拥有500万人。

目前在我国,即便人口最多的县级城市福建省晋江市也只有198万人口。显然,其规模远小于500万人。这样,若按比例计算,我们实在难以相信取虑、雎陵、夏丘三县合计可以拥有20万人口。若比照今日县域,三县在东汉末年至多拥有8万人。

通过古今对比,结合算术逻辑,笔者认定曹操是不可能在三县地界杀人二十万的,更遑论什么“凡杀男女数十万人”了。

有文献资料显示,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包括取虑、雎陵、夏丘三县在内的下邳国也只有61万人。永和五年是东汉历史上的人口峰值(达5600万),也大体是三县在2世纪人口最多的时候。

这一年,下邳国16县合计也仅有61万人,平均每县3.8万人。若三县人口规模达到了下邳国的平均值,则合计也仅有11万人。不应忽略的是,这是三县在人口峰值时的规模。

而在初平四年(193年时),恐怕三县人口之和也不会超过5万人。

当此之时,饥馑、瘟疫频发,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相继出现,各路军阀之间也是混战不休,中原大地业已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全国人口已经减少一大半。这样,作为四战之地、重灾区的徐州一带,其人口也难免会有过半的损耗。

如果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验证,我们更可以认定 “(曹军)凡杀男女数十万人”一说是无稽之谈。

另外,即便曹军真的曾经在三县大开杀戒,也不会导致“泗水为之不流”。因为三县县治皆距泗水10千米以上,曹军绝无必要把散落在远处的尸体集中起来投入河中。

《后汉书•陶谦传》还提到了曹军屠三县的后果——“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这也是极不靠谱的,因为李傕作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是在兴平元年,即初平四年的第二年。即便曹军真的曾经大肆杀人,也绝无机会屠戮这波下一年才从三辅逃来的难民。

至于泗水不流、曹军杀难民这些说法,因为无关数字,笔者点到为止,不再详加考证。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民与民之间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毕竟古代士人和百姓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孙策本传记载他军纪严明,“百姓怀之“,但郭嘉又说他尽诛江东英豪,这两点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孙策军是对百姓比较好,但却对江东士人杀戮较重,例如孙策有一次气上头了要砍会稽功曹(当时孙策是会稽太守),吴夫人亲自下场劝阻才劝住。孙策与士人的性格有多犯冲?能当会稽功曹的人多少也是自己亲信了,可想而知孙策有多不在乎其它士人的性命,所以吴夫人说要是杀了这个功曹,孙策一定会顷刻间众叛亲离。


所以相对而言(在历史上那些专制君主和通常较为无情的军阀里面),曹操的确算是比较珍惜士人、官员性命的,除非与他存在不可调和的ZZ矛盾,否则一般都能用(在求贤令里面,曹操也承认自己集团极为缺人,毕竟他是从一个州迅速扩张到整个北方,急需扩大官僚队伍),甚至是有些公然叛变过的将官,只要愿意回来,就既往不咎(下边这两个例子甚至还能接着用其当太守、国相这样的要职)。

武帝纪: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任命他为河内太守)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有人说,曹操不是围而后降者不赦么,那肯定士人也杀了不少,但这道命令是否真的严格执行了也存疑。比方说下邳肯定是围而后降了,但事实上曹操在攻陷下邳之后亲自劝降了一票人:

资治通鉴:前尚书令陈纪、纪子群在布军中,操皆礼而用之。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

然后可以发现曹操的一个特点是,抓住敌将之后,他一般都极力给对方台阶下,给对方一个屈服归顺自己的机会,只要肯降,就以礼相待。看出对方实在是没有归顺的意思时,才会杀掉,哪怕是陈宫这样背叛过自己的。

吕布传:太祖之禽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袁绍传: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先贤行状》:有顷,公引见,谓配:“知谁开卿城门?”配曰:“不知也。”曰:“自卿子荣耳。”配曰:“小儿不足用乃至此!”公复谓曰:“曩日孤之行围,何弩之多也?”配曰:“恨其少耳!”公曰:“卿忠于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尔也。”有意欲活之。配既无挠辞,而辛毗等号哭不已,乃杀之。


大体来说,三国演义里说曹操体任自然差不多也是真的,至少前期的曹操应该是这样(后期的的确是个独夫),本纪里就有他和荀攸相视而笑之类的记载,说明他对帐下谋士、官员的确是不怎么拘于礼法的。毕竟那时候的曹操,是祢衡曾当着一群人的面骂他,陈琳把他祖上几代都骂了,结果都没事。


所以总得来说,有个三国话题的朋友曾经说像刘备、孙策这样出身确实比较低微的,才会真把百姓的命也当人命,这话你别说还真有那么点道理。我说过连环画里曹操被何进训斥,其实是国防部长的儿子当了个校级军官,擅自抢着发言,被陆军总司令给骂了,所以才只是被训斥而已,没挨什么重罚。


user avatar   linkc-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da-yi-liu-huang-shu-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相关话题

  为何孙权偷袭荆州被大众黑,刘备夺取益州鲜受诟病? 
  如何评价管宁? 
  如何看待《王者荣耀》新英雄吕蒙改名“澜”?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四郡花了大量笔墨,那么在正史中刘备取四郡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有哪些虚拟人物? 
  刘备如何看待曹操送孔明鸡舌香的事情? 
  为什么鲁肃说孙权不能投降曹操,刘琮投降了不是也挺好的吗? 
  曹丕和曹操比差的很远吗? 
  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个人杀死几百人的战绩? 
  为什么刘家能出刘秀而曹家出不了曹秀? 
  对于蜀汉而言,发动夷陵之战是否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前一个讨论
网曝南京一高校食堂因占座行为发生冲突,一女生被打耳光,食堂占座行为是否恰当?
下一个讨论
男朋友觉得去夜店酒吧的女生被轮奸是活该怎么办?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