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刘备和关羽真的是大汉忠臣吗?为何献帝没退位就导演了“百姓献玉玺”的大戏?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ng--xing-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曹操实在太快了,刘备方只能被动补救:

建安十七年: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建安十八年:进封魏公,加九锡,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又始建魏社稷宗庙,进三女于天子。
建安十九年: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又置旄头,设锺虡,籍田,废皇后。
建安二十年:承制封拜诸侯守相,曹氏女为皇后。
建安二十一年:进封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曹操的篡位之路一年一台阶,连续六年,他的实权、冠服、制度与天子已没啥分别。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看曹操几时走个汉天子下台,自己登基的程序。

这不是啥宫中秘闻,也不是什么黑幕交易,这是完完全全暴露在阳光下世人皆知之事。所以夏侯惇、陈群、桓阶等人毫不避讳的劝曹操废汉称帝,远在江东的孙权也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汉室倾覆,江山易主,只在曹操一念之间。身处危在旦夕的局势中,一些汉末志士们也没了继续隐忍的理由,因为退无可退——继续等下去只能是看着曹操称帝,刘协下台。

建安二十三年: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

他们也应清楚很难成事,哪怕成功占据许昌,也不等于刘备、关羽能够在许昌失陷前攻过来,拯汉室于水火。可形势不由人,曹操距篡位称帝仅差一道手续,大汉社稷随时姓曹,留给忠汉志士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这些人本来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却偏偏时不待我,徒呼奈何。最后时刻,要么改柯易节,随波逐流的奉曹氏为帝;要么为汉家竭忠尽节,赴汤蹈火的流尽最后一滴血——哪怕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这种于事无补的牺牲也许很傻,但或许生存对他们而言才是侮辱,死于国难方为解脱。从忠于汉室的角度看,这些人比荀彧之流要值得尊敬。他们不仅付出自己的生命,还包括家人和族人的性命,其代价远比荀彧沉重,更值得被称颂。

汉之将亡,贤愚共知,刘备集团又怎会不清楚形势严峻。汉室未兴,却将先亡,这个时候必然要考虑汉室存续的问题,而答案只有一个——在曹氏篡位称帝后,由刘备延续大汉天命,登基称帝,继续兴汉讨贼之路。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

即,刘备集团实际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刘备称王,同年汉水玉玺以及后续的祥瑞,为曹氏篡位后的政治活动做打算;一是在汉中之战结束后,继续对发动讨曹战争,以汉水为纽带,对东三郡和襄樊地区发动猛攻。

北伐没可能一蹴而就,攻势再猛烈,也难令曹氏放弃篡位称帝的意图。可也不能因此自暴自弃,坐视不理。于是建安二十四年有汉中之胜,有东三郡进账,更有关羽的水淹七军,打得华夏震动,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锐。

在建安末年,大厦将倾之时,刘备集团一方面猛烈出击,撼动曹氏统治,积极尝试挫败曹氏篡位的意图,实实在在的讨贼。一方面对汉天子刘协的命运做悲观且现实的预测,为汉室的延续备案。

与此同时,刘备的盟友孙权在做什么?

  • 甘为曹操驱使,讨羽自效,背盟偷袭荆州,联合曹军作战,为曹操解襄阳之围。
  • 上书称臣,劝曹操废汉称帝,结束汉室社稷。

十年前赤壁鏖兵的孙权还是个屠龙少年,而今倒是没成恶龙,反成为恶龙的鹰犬。结果大家都知道,兴汉讨贼燎原之火即将成势之际,孙权降曹袭刘,于是荆州毁败,关羽被害。刘备集团被迫调转矛头与孙权开战,再无力向中原用兵,而曹丕因此毫无压力的轻松完成易代大业。

谁在坚持忠于汉室,奋力讨贼,这还用问么。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是“汉”?刘协就是汉吗?

刘关张,两个幽州人、一个并州人,所谓幽并游侠、边地武士,几个乡下土老冒始终维持着对大汉帝国的美好想象,认为帝国就应该是大汉那样的,如果公卿们搞不好,那就由游侠们自己来搞。

这样一股北方的游侠势力配上一堆南方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在四川释放出了汉朝制度最后的生命力,向历史证明了汉朝制度在一群好人的操持下是什么样子。

从来都是如此,吃了帝国最多好处的人最先最快地抛弃了帝国,那些没吃到帝国的好处的人还保持着对帝国最美好的印象,愿意为帝国的美好奋力一搏。

我觉得魏粉吴粉不见得都子宫彩票抽得特别好,所以为了保卫你们的现代生活,你们还是求神佛保佑让刘关张葛这样的人多一些罢。

如果这样的人少了,不是蛾贼跳起来把你们塞进人肉磨坊,就是羯贼冲进来大啖两脚羊。

靠你们这些自私自利的货色,不成的。


user avatar   he-he-24-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刘备是真正的大汉忠臣,刘备自己都不会信。对刘备来说,他一直想做的大汉君主罢了。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他在少龄时期的时候就想做大汉君主了。并且他一直在为这个目的所奋斗。即使没有遇到黄巾之乱及之后的天下离崩,他也多半不会安稳的度日的。

说刘备是大汉忠臣,比说司马懿是曹魏忠臣还搞笑。司马懿尚且为魏武伐孙权,为曹丕守江山,为曹叡挡诸葛,灭辽,刘备之于汉室江山又何贡献?而竟妄称大汉忠臣,这不是搞笑吗?

曹操阻挡袁绍,实为汉室。在这个时期内,曹操与汉献帝以及整个汉室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袁绍想代汉自立之心久也。若袁绍灭曹,汉室江山可以指手间,而纷飞烟灭。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干了啥?先在徐州反叛汉中央以策应袁绍,后直接投奔袁绍,为袁绍前驱。

这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毫不在乎汉室的危亡。若袁绍灭曹操,汉室的下场想必大家都会很清楚。以袁绍的威望篡汉进程要比曹操快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袁曹之争本质上是汉室与反汉力量的斗争。而在这个时候,曹操也正是因为无篡汉之心而有匡扶之情才出刘备到徐州。刘备为汉朝宗室于情于理应该匡扶汉室才对。只可惜,刘备于汉室并无一点感情。立马带着徐州战队袁绍,摆了曹操一道。这一定很出乎曹操的预料。

毕竟袁曹之斗时,各路诸侯基本都看好袁绍,但是因为汉献帝的缘故,他们虽然看好了袁绍,但也保持了相对中立态度。唯有刘备,果真枭雄,不仅无匡汉之举,而且直接投了袁绍。

莫非是想做大袁忠臣,然后后来效仿司马懿之事,内部搞和平演变,光复汉室?

观看刘备的行为,若真有匡扶汉室心,应该联汉朝宗室共同匡扶汉室,当时之际,南有刘表,而蜀有刘璋,刘备自己占徐州,以三州之强,相互呼应,以外藩之强,足以制衡曹操,曹操在内即使掌大柄,外藩不除,曹操何以移鼎呢?

但是刘备做的,大家也都知道。对外人唯唯诺诺,对宗室重拳出击。

挖刘表墙角,背刺刘璋同宗。不亏为一代枭雄汉昭烈。

然后汉中打赢就称王,行僭立之实,引得盟友插刀。失地又兵挫。然后魏国刚代汉,就又立马称帝,又搞得失地又损兵折将好几万。

这就是典型的人菜瘾大。心里没有数。

刘备这种心里没有点数的人,最后能安然入终,真是运气好到爆,遇到了诸葛亮。不然就这种心里没有数,人又菜瘾又大的人结果还真是不好说得。

司马炎之耿耿于怀于诸葛亮真是太正常了。像刘备这种人,遇到诸葛亮都能成功。谁不真切的渴望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呢?

看刘备的故事就能知道古代人的皇权欲望究竟有多么可怕了。它促使这刘备背弃皇权,背刺同宗,杀子,丢妻弃女,不断的逃亡流亡。不避杀身之祸。

何必呢

就为了那个能站在无数人头上拉屎的权力丢弃这么多东西何必呢?真的值吗?能驱使得动皇权的向来只有鲜血。刘备你真的觉得这对你值吗?


user avatar   ji-xia-san-re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使最极端的蜀粉,也没几个认定刘备是忠于刘协的。事实上,他们认为刘耷也没必要忠于刘协。他们心里认定刘备不必忠于刘协,认为刘耷完全可以凭实力取代刘协,却不敢明说。因为如果观点挑明了,别人追问一句:刘耷可以凭实力取代刘协,凭什么曹操就不行。如果那样,他们实在没法回答。

“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华阳国志》)这段文字说明刘备在刘协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为称帝制造舆论了,即使北方没什么动作,他也会按步骤行事。

总体来看,历史上也没多少人把刘备视为忠君的典范,刘备得到的评价也说不是有多高。

客观地说,刘备在古代帝王的心目中地位也很一般。按《明史·志·卷二十六 》的记载,明初祭祀的36位帝王里有“后魏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后周世宗柴荣,却没有汉昭烈帝刘备。后来,清朝历代帝王庙扩招至188人,才把刘备请进去。

古人即使推崇刘备,基本上也是肯定民间传说中的那个忠厚长者,而不是那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途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听古话。至说三国者,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嘻唱快。”事实上,这里所谓的民间态度也是由士大夫们带起来的。老百姓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刘备统治的时代,对他根本就不了解。至于士大夫们,对八百年前的史实了解也非常少,绝对不会多过陈寿。但因为他们地位高、有文化,绝对可以垄断评价历史人物的话语权。所谓民间的态度,本质上还是士绅的态度。




  

相关话题

  纳粹和苏联是一丘之貉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国内现今文史哲领域的西方中心论,言必称希腊,是否说明了这些领域自八十年代起腐朽僵化,学术近亲繁殖严重? 
  时间为什么用 12 进制? 
  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在和平时期渴望战争? 
  播州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遭雷劈的事件(不是打脸)? 
  军队在长途行军的时候(比如长征,中原突围等),那些重伤员怎么办? 
  有哪些曾经常见的食材淡出了中国人的食谱? 
  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国内是否有反省和反对? 
  朱温和朱元璋为什么性格相近,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难道真的是唯胜利者论? 

前一个讨论
袜子破了,你会继续穿吗?
下一个讨论
谯周写的《仇国论》,极尽揶揄讽刺之事,把敌国称为肇建之国,本国称因余之国,为啥没受到惩罚?





© 2025-0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