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知乎时政类内容深度不及十年前的人人
是的。而且这一趋势似乎是无法扭转的。用不了几年时间,中文互联网世界将(实际上目前已经接近)低质快消内容泛滥,而用户越来越没有讨论和分享的兴趣,沦为单向的信息灌输/消费管道。
互联网初期高质量的内容在大量用户的稀释下日渐空泛枯萎并非中文互联网独有,但中文互联网相对英文有这几个问题:
中文互联网早期聚集了精华内容的大部分独立网站已经关闭或用户寥寥;而英文(以及部分日文)独立网站仍有不少依然在运行
2000 年后盛极一时的个人网志随着网易、百度、Blogbus、MSN Spaces 的陆续停止服务而内容散失
Twitter 引领的短信息式 Microblog 让现今的用户越来越没有兴趣撰写传统网志
百度贴吧标志着中文互联网的一段重要历史,然而这种集中式信息宿主很容易因商业公司的政策考量而受到影响——随意删除用户发布的内容、限制对历史信息的访问、利益优先赶走用户的行为比比皆是
英文互联网世界依然拥有一些活跃用户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即使在中文网络世界早期也只流行了很短一段时间
微信为代表的封闭式社交网络断绝了有效的外部信息检索方式,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在中国大陆占据主导地位的百度等搜索引擎低下的检索准确性
严苛而不可捉摸的内容与信息审查制度
越发常见的网络暴力间接导致用户越来越没有意愿分享讨论有趣的内容
首先回答,是的,而且肉眼可见的枯萎态势。
在可以见到的未来,是绝对的枯萎。
有几个原因,我挑重要的说说:
第一,不可名说的原因,这个在保证了我们信息安全的同时,也阻断很多信息的交流。由于英语在全世界通行程度要高于中文,实际上是造成了我们的相对闭塞。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因为国外的很多媒体也在哀叹,大学时看的《经济学人》,当年可是惊艳至极,现在再去看,很多文章简直狗屁不通,不排除当年可能被震撼,但是现在明显与事实相去甚远的文章都能堂而皇之的登载,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只能说我们交流的太少,西方对我们的鄙视和轻视仍没有改观。
第二,大数据算法本身的狭窄性和二极管思维相得益彰。从2010年开始,大数据就越来越占据整个互联网生态的C位,算法开始大行其道,当年亚马逊利用算法来做推荐,我记得当时的说法是大数据一定会开启新的美好时代,现在看来根本不是,大数据带来的偏差,噪声不仅没少,甚至比以前更多,而且随着上网人群的增多,整体科学素质的下降,二极管思维开始大行其道,大家开始陷入非黑即白的境地不可自拔,好人坏人这一论断开始道德高地化,人和人都可以用道德小作文社死彼此,一篇小作文搞定一个人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个人在互联网都瑟瑟发抖,试问这样严酷的环境下,谁会像前互联网时代那样无私、共享?任何不一样的见解和同理心都会被道德卫士们攻击,加上大数据带来的隐私消解,我们无所遁形的展露在聚光灯下,你能保证自己一辈子绝对的走在道德高地上?出门连蚂蚁都没踩死过?所以不要怪大家为什么不分享了,要怪就怪你自己。就像我这个回答说的。
二极管思维的人太多太多。
第三,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越演越烈。经济的迅速发展,媒体可信性持续下降,互联网发展给传统媒体极大的冲击,咪蒙等人的巨大成功吸引无数人跳下这片红海开始挑逗对立情绪,引导着极端化思维,煽动情绪,主观加工,反转再反转,底线一再被突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谁还记得?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是需要有后续的,现在的热点进展如此之快,大家都乐于关注汪小菲和大s离婚,王岳伦和李湘离婚,谁还真正关心社会问题?瓜是一波接一波,从娱乐新闻到网红爆料,谁能顾得过来呢?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会在劫难逃。------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最后,就像那句警示语一样,“到处都是水我们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点有用的信息。
这才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未来。
补上一张图片。
是。
十年前,注册会员5000-10000的小BBS,存着上百篇好看兼有深度文章的不在少数。而类似的分众BBS,不下数百个。我今天能靠媒体吃口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阅读当年网友的自发性创作。
现在注册用户千万的社区,凑出几百篇干货内容倒也不难,但……你对得起这么多注册用户吗?
我就不说原因了,各位看看这些小众BBS还有多少被允许运营?仅存的几个,差不多算是活到今天的恐龙了。我经常上S1看看,不是因为多好看,只是缅怀一下互联网的自发创作繁荣年代。类似的,我在B站和微博的视频每期都有几十万播放量,其实是年轻人透过我看曾经的中国互联网文化。我2018年靠搜索引擎刷出知乎第二的成绩,恰恰说明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文互联网创造力枯竭,所以才让老树开花抢了风头。
我作为客观上的受益者,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化氛围。
中文互联网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被英文互联网压在身下摩擦是必然的结果。养1000万个运动员,如果都把腿打断,对职业足球的激励依然为0。无论嘴上认不认账,只要深度内容不足,中文互联网文化就是只能当外围。
最起码,给中国人一个能提升智商,不降低人均寿命的搜索引擎吧。
90后是这个地球上,最后一批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共享精神的人,也许是最后一批知道什么叫互联网的人。
请注意,我说的这个90后,不是说中国的90后,而是全世界的90后。
互联网精神在90年代崛起,在00年代成熟,在10年代死去,对全世界来说都一样。
只有70后80后完整的经历过互联网的发展,而从00后开始,再也不会有人知道自由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你可以称为互联网的田园时代,分享是不需要理由的,所有人都默认,如果我有一个东西,我就应该分享给大家,不求利益,不求回报,论坛上几句“谢谢大大”就足够满足他们。
因为这些人,我们看到了汉化的美剧,我们看到了带字幕的新番,我们玩上了国外大作,我们看到了各类书籍。
他们可以为了写一个攻略,反复玩一个游戏几百遍,把所有隐藏元素和可能性都计算出来,然后无私的发到论坛上,只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游戏。
他们可以为一本小说一个漫画写上几百万字的同人,不求任何的回报和名声,只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们可以入侵地球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用几K的速度去拽出最新的操作系统,破解,然后免费发布。
是这些伟大的黑客让我们用上了免费的windows,是这些无私的分享者让我们享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
会员可看?
微信扫码?
开什么玩笑!
而现在呢?我只要在这里说这些话,怀念那个时代,就一定有人会跳出来,用知识版权来反对我。
我不和你们争对错,我只想说:
那个时代,大家也许知道的不多,但都是在用自己的热情做事情,他们可能说的不对,但他们说的东西绝对不多余。
而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资源都和经济利益沾上了边,你只要无私的分享,就一定有人下下来你的资源,然后顺手举报掉你的资源,之后把原本免费的资源压缩加密,附上付款二维码,重新挂上去。
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花十块钱去买盗版,在我看来是一种多么恶心的行为。
为什么明明免费就可以看到的老电影,要花钱去买几个G的什么什么包。
盗版就是为了反垄断存在,现在盗版却垄断在这些不劳而获的盗版贩子中间商手里,他们既没有付出劳动,没有知识产权,更没有高尚的分享精神,却可以以此牟利,这是何等的笑话!
当互联网的内容输出和金钱利益粘在了一起,内容就不可能再单纯,当你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攻略,被淹没在“大家一定都想知道怎么XXXX,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怎么XXXXX,只要你XXXXX,就能XXXXX,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已经知道怎么XXXX了呢?”这种人工智障生成的垃圾流中,愿意分享的人,还会去分享吗?
如果你写东西是为了恰饭,每天思考的是大众喜欢什么,甲方讨厌什么,什么流量多,你写的东西还单纯吗?
不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产出在渐渐枯萎,全世界的内容产出都在枯萎,因为互联网已经变了,这里的人相对于分享,更喜欢获取,相对于自由,更喜欢规矩。
21世纪的人有他们认知网络的方式,但是当他们说到网络的时候,和我口中的网络,已经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了
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回答,让我觉得有些顾左右而言它,也让我想起了那头房中之象——它作为一个庞然大物硬生生地横亘在房间里,但人们出于一些缘由却回避讨论它的存在。
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很简单,是的,中文互联网的产出的确是在枯萎,毋庸置疑在枯萎。当好内容失去了激励机制的时候,枯萎已经注定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有些好的内容,常年寄居于海外VPN, 你要靠一些行业人士精通的黑话和术语才能在一堆文化碎片的虚掩下把它挖掘出来;有些好的内容,要通过正话反说、倒序排版、转化成模糊像素的图片、人民群众朋友圈不断的转发接力,才能勉强苟活一阵;还有些好内容,早已无迹可循,从创作之初便被扼杀在摇篮里,每一位它的见证者也即是它遗嘱的撰写者,真正诠释了海德格尔的那句,“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当加诸在创作者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当好内容越来越需要通过自我阉割等奇形怪状的筛选方式才能留存成一种行为艺术,当写一些迎合当下政策和情绪洪流的文章越来越安全讨巧时,中文互联网产出的衰落已是无法避免。哪怕在知乎上,也千万不要小看被删文、被禁言这样的小剂量“惩罚”对于一些严肃创作者的内力消耗,这类人都是富于禀赋、意念执着的人,当自己信赖的某种价值体系被零散且连续的外力接连击破时,这种打击就像雨夜绵长的破伤风,更别提直接被封号这种堪比割破灵魂大动脉的惩罚。而且过了30岁以后,个体意识本来就会因为年岁的增长和家庭的责任而削薄,再加之这种外力的打压和写作激励机制上的匮乏,这部分创作者放弃输出优质内容、沦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我身边已经有不下五位这样因此放弃写作的例子。
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写过这么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当今中文互联网,由guan fang控制的文化属于前者,决定了哪些内容是高压、是红线,创作者不能碰,不仅如此,它还要引导创作者去创作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供给人民群众玩乐的文化属于后者,它极大地促进了一些奶头乐产业。这两者合谋,前者高压管控,后者娱乐至死,最后的结果就是中文互联网的创新想法被腰斩处死,优质内容被无良营销号坐地分赃。
也不是全然没有存活的缝隙。前者紧握不放的双拳里也曾落下过没有枯萎殆尽的玫瑰,后者虚浮艳俗的游乐场里也曾长出过春天蓬勃的野草。
我只希望会有那么一股自由的风,能掠过那荒芜的花园、落雪的林地, 最终落在那些天真的玫瑰和野草上。而我选择永远站在玫瑰和野草这边。
就讲一件知乎上发生的事情好了。
大概四年以前,我关注了曹大佐( @寒冰射手曹草草 )的知乎账号,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变成大佐,知乎的平均用户水平也还没现在那么崩溃。当时他的风格和我关注的其它活跃在知乎的清华学生没有什么不同,可能和我自己那时的状态也差不多,大约就是一个有大把专业基础,去过些地方,看了些闲书,又有足够的表达欲来花上不少时间从自己的视点切入说清楚一些问题的(典型)信息产出者。
而当时的知乎里充斥着这类优质用户。当然,说“充斥着”可能有些过了,但是只要略微有点心思,几天之内总可以找出一大把。这些用户不算什么大神,大部分时候也不会非常认真地叙述一些专业性问题,但是会恒定地输出可看性较高,虽然不严谨却会给人一些新视角的文字,也偶尔会因为一些争论写出几千字长文,再搬出一大把参考文献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和同学朋友之间日常聊天类似,通常只是略微动脑把之前看过的书揉在一起说出来,但总有那么些时候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然后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大佐……
转折的发生并不明显,在用户看来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逐渐产生变化。大佐开始有针对性地输出情绪是在2017年,而后其粉丝数量滚雪球般上涨。但是他所写出的信息并没有增加,反而还大量减少了——输出情绪的言论当然要比尝试理清事实的言论更加简单。不过一旦事情进展到了输出情绪这一步,讨论也就彻底终止了。曾经我们可以见到关于国际秩序中诚信带来的收益的几十层讨论,而到了17年风向偏转的时候,这种讨论在知乎上已经因为不同情绪的碰撞而开始被拒绝。
大佐开始输出情绪是完全的个人选择,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政治理想,但是一旦走出了这一步,前文中那种日常聊天式的,可以给出启迪的讨论也就走到了尽头。换句话讲,一个稳定给出有价值输出的优质用户蜕变成了一个本身不生产信息的典型“互联网大V”。
而这种故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劣质信息对优质信息的稀释作用的确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优质信息的生产者也在逐渐变得稀少。互联网上的情绪对撞如蝗灾般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只剩下一片狼藉。
因为中文不能有错误,你不能发表错误的中文,中文语言很严谨,有严格的词法和语法规则,用词错误一旦被发现,会被要求撤稿,否则要承担一定责任。
但是中文的语法规则不是恒定的,中文语法不具备时空不变性,一个时间正确的语法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正确的,一个地方正确的语法换个地点就不正确了。
网友们为了学习正确的语法花了很多时间,导致创作量下降,有些人语法水平太差了则干脆不写了。
早期上网的用户表示真的是这样,量其实变多了,但质量变差的更多,去除无用信息,剩下的真不如以前。
以文字为例,目前不止是文字产出越来越少,实际上连能写文字的地方也越来也少。
随着有意识的限制和打压,现在中文互联网圈的BBS存活数越来越少。幸存的也变得越来也封闭,会员可见,回复后可见,积分购买,各自平台趋于封闭不对搜索引擎开放,以及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文互联网是怎么堕落到如今的地步,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
目前仅存的几个大平台更适合娱乐和有目的地赚钱,并不适合既想写写东西又不想职业化的用户。
但文字产出是需要氛围的。
大部分人写东西拍视频是没有收入的,在这种情况下,观点的碰撞,友善的评论,善意的补充,这些针对写手来说都是正向激励。
相比之下现在写东西的负面感受太严重了,被抄袭是一方面,但其实只是小事,十年前大家写东西也被抄,本来也不指望赚钱,大部人都无所谓,但是在一个氛围越来越差的环境中,每个长文的用户都遇到关键词检索,该内容被举报无法显示,不知道触发了什么违禁词导致你以为发出去了,其实没人看见等等等。
文字越多越容易这样,时间久了,写长文的用户变少,也导致阅读者的口味被改变。
以前是文章配插图,现在不少号则变成了配图说话,你稍微用心一点,写的长一点,评论就有人和你表示太长不看。
如果写啥都没人看,没人讨论,那谁都不乐意写。
写作氛围差也表现在题材的单一以及违禁区域的增加。
实话实说,想要往深了写然后不触雷的题材越来越少了。
你就是写明星八卦,写到他们背后公司,股权转让,持股人背景收益等等等,哪怕是在业内公开的资料,照样有可能被删文,甚至删号。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多了,这里拿文字和BBS举例子并不是光指它们。
很多95后00后的(部分)年轻网民往往不愿意承认一个事情,就是相对于80后的老网民,虽然社会进步了20年,但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年轻网民要比之前的老网民封建太多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网民,限定互联网用户。。。。
不信你随便挑一部20年前公认好看的电视剧,放到现在再拍看能不能过审。
一模一样的题材剧情,大家的评价也不一样。
老年人:这都被封?有没有搞错
年轻人:这个也敢拍?胆子真肥啊
要知道当年我们可是看着这种漫画长大的啊。。。
当然平台也是没办法,平台的任务是赚钱,是kpi,要对投资人和股东负责。
针对商业运营来说,内容好坏,文章客观与否未必有争议性重要,深度反而可能变成风险,一篇深刻好文带来的收益有其上限,带来的危害最严重的时候无法估量,这种情况下,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规避危险,能活下来才能讲其他。
这一切都导致任何文字创作的前提都是以安全不踩线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内容。
你不遵守也没关系,平台会想办法帮你遵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乐意往深了写。
文字阅读和吃饭一样是刚需,人不吃饭肯定不行,但是如果这条美食街只提供这种等级的食物,在大多数人没法去隔壁吃的大环境下,做的难吃他们也开的下去,新食客没吃过好的,甚至会以为这个味道地道。。。
感觉还没讲完,想想还说点啥。。。
另外现在中文互联网污染特别严重,各种无用的信息,机器抓包拼凑的文章充斥,通过搜索引擎想靠关键词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十年前难一百倍。
作者就算写了,也没被删,还有可能别人搜不到。我刚刚找篇老文,知道名字和关键词,全文文本大概是20k左右吧。
当时看的时候是一篇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作者是一次写完的。现在那些网站把文章分成了18章,每次要点五六下鼠标,换好几个页面才能读到原先二十分之一的内容。。。。
其实很多时候你换谷歌也一样了,主要是中文信息圈就不行,因为中文网站还活着,或者能打开的只剩下这种货色了,以前那些好用的都被连不上了。
要么就是会员可见、回复可见、积分购买、半年以前不显示、注册先扫二维码关注xxxx
另外导致无用信息充斥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百度吧?
比如你搜 赛博朋克什么时候上市
搜到的头100篇文章标题都是《赛博朋克最新发售日》
点开后显示
最近《赛博朋克》很火,小伙伴们都在谈论。那么《赛博朋克》什么时候发售呢,很多玩家关心《赛博朋克》的发售日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其实现在官方还没有具体公布发售日,具体还得等进一步消息哦。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赛博朋克》什么时候发售。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解决你的困惑。
类似这样的情况特别多。。。。。
在我最感兴趣的键政事业方面,中文互联网的产出质量近年来是提高很快的。这主要因为是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恐美症。
2016-2017年前网络上敬畏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人还是很多的。像我这种2007年开始就认为中国将在三十年内超过美国,在2012-2013之后就认为中美竞争大局已定的人是非常非常孤立的。那时候我觉得我如果上网搞键政只会被当做是傻X。
我到了2017年十月才开始在知乎键政。一上来我就表明我的立场:
1 美国已经不是霸主,美国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多少年?;
2 美国竞争不过中国,将来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会重演美苏冷战历史吗?
3 中国实力已经远超当年苏联,中国现在比当年的苏联如何?
两年多来,虽然我的观点还没有成为主流,但认为我不是傻X而是有见地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次超级疫情后,和我有类似观点的人估计会多很多。
其实中国人搞键政的水平本来应该是独步全球的。我们有马列毛思想的童子功,也受当代西方思想影响。很多人中英文水平都不错,爱好历史,理工科底子也可以。可惜由于恐美症,很聪明的人想问题时也会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现在看到越来越多人解放思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设计师的角度想问题,我很开心。
键政局的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