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非升即走,没有罗俊,最自由的年代,中大将近十年没有培养出新院士
中山大学现在其实是陷入了一种
虚假繁荣的困境
这几年中山大学表面上是富裕了,有非常充足的资金招募青椒,直接结果就是大量论文以中大的名义发表,导致中大科研方面的指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带动整体排名升高。
但是,中山大学本身没办法吸纳这么多人才,导致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淘汰掉其中的大多数。最终的结果是真正优秀人才压根不会被吸引,因为他们根本犯不着跟这些人卷,他们需要的是更加安静稳定的科研环境,而不是浮躁虚无的科研氛围。因此,中大实际上能吸引的只有中低端人才,其中淘汰掉低端人才之后最终留下的也只有些拔尖的中端人才
但是院士增选也好,三大奖也好,都是极其需要积累沉淀的,背后是一个个严谨治学的科研团队,绝非一个或者一群还处于水论文阶段的青椒
所以,中大实际上吸引到的优秀人才跟其他学校拉不开差距,只有低端人才数量上高于其他学校,而数量带来的好处却又仅仅限制于科研指标高,民间排名高,并不能为中大的学生与老师带来国家层面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三大奖,院士,杰青,优青,学科评估等
更惨的是,中大目前还沉迷在高排名的喜悦中,并没有意识到富足的科研经费最终只是用来生产了大量的垃圾论文与实际上毫无用处的排名
补充一组数据
2021年国自然,中大立项1013项,杰青3,优青14,重点项目14
同为中九的天津大学立项只有342项,但是杰青5项,优青13项,重点项目10项,含金量极高的创新群体两项
也就是说中山大学拿着天津大学的三倍的立项数,最终高端项目,杰青,创新群体反而落后于天大,优青与重点项目亦相差无几。此外,最高科研成果方面,天津大学今年获三大奖四项,中大为零。
因此,中大的现状是硬实力仍然处于中九中等甚至靠后的位置,但是“软实力”方面,通过增大体量刷论文提高民间排名的方式强行将中大拉到Top10的地位,所以每次三大奖,院士,基金等各高校展示硬功夫与看家本领的时候,都会显得颇名不副实。
啥都不懂的某些校友:
罗俊!自由!沉湎于过去!
笑
说些中大理科医科的现状吧。
今年中肿的徐瑞华被来自北京的同行挤掉了,为什么?
生科的彭少麟还有材工的一位老师,忘记了名字,一轮都没过;物院的王雪华还是罗俊手眼通天才勉强上二轮、材工的邓少芝选了第二次了,俩人倒在第二轮。为什么?
缺大奖、缺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远离占据中国科学资源分配的主流圈子。
以前中大能培养出院士,说明当时中大仍然在这个圈子里面;现在完全脱离以京沪为首的主流圈子,当然培养不出院士和大奖。中大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只能可以得到北方同行的学术意义上的认可,但是你想来分院士的一杯羹?你这圈外人滚吧,根本在利益上得不到圈子的允许。
中大的毛病就一个自由风气可以概括吗?北大把民主写在校训上,怎么不见他院士没有?复旦把自由灵魂挂在嘴边,怎么不见他院士没有?根本上是你中大连圈子都进不了,被排挤在圈子之外(中大数学就是被国内同行排挤的范例),想要参加利益分配,做梦去吧。
从武汉来的、和京圈比较熟悉的罗俊上任提出了一个口号:入主流。其实就是要中大理科医科赶快融入到主流圈子里去,才有机会和其他人参加利益分配评院士。根本上是这个意思。
新校长是北京来的,妥妥的京圈,相信罗俊和广东省也很放心。高松能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中大带回这个圈子里去。能做到这个,他这校长的工作就算圆满了。
至于工科,太差了,先等个二十年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