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生活在“永乐盛世”是种什么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到了最喜欢的环节,戳网友泡泡。

看起来自大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红了之后没多久,明朝已经逐渐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在互联网上的鄙视链底层。

似乎通过抨击“明粉”心目中那个明朝,可以让抨击者升华为“不从众”,“独立思考”,“有深度”,“懂历史”的网络高人。

这伙人其实多数对明朝历史也不是很了解,但觉得当年明月靠写明朝火了,热度起来了,就是不爽,满腔优越感无处发泄。

从而试图以各种方式寻找他们认为可以戳穿“明粉”心目中那个明朝的假面的黑点或者说历史“真相”。

诚然,我不否认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漏过了很多内容,也的确漏了不少明朝的黑点,还培养出不少水平确实不怎么样的明粉。

但前提条件是,你自己真的对明史达到半桶水这个级别,才能看出来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明粉是吹牛逼。

当年明月漏的不只是黑点,他同样漏了不少明朝的功绩和高光时刻。

明粉里也不全是可以被你随便百度一下就能吊打的杂鱼。

其实早先我只是刘裕,朱棣的军事才能粉丝,对明朝历史不怎么感冒,恰恰是网上以装逼为核心目的去黑明朝的半桶水黑着黑着漏出了太多破绽,反而让我不断发现明朝的功绩和高光时刻。

下面进入打脸主题,最后再说我认为的生活在永乐盛世是个什么样的体验。

第一,永乐朝人口比洪武朝减少了一千万?

其实永乐朝人口大变动是主要是元年和永乐二年之间,变更统计口径而少了一千多万。但是税粮并无变化,而后续年份在永乐朝统计口径下人口则是缓缓增长。

这一点,何炳棣这位学术界大佬早有研究论述,这一千多万人口的差距反复出现主要是在建文帝第四年,永乐元年,永乐二年这几年。

也就是6500-5000-6500-5000 来回跳闸

明眼人不用仔细看大师的文章也知道这大概率是政策统计群体变更所致。

但是某些人,他很聪明,但是心眼比较坏。他们大概也看出来了,于是想出了一种话术。

套路如下:“洪武朝明朝还有六千多万人口,到永乐二十二年只剩五千多万了”

怪不得总是散发出一股“睿智的我已经吊打愚蠢的明粉”的神奇光环呢。


第二,唐塞儿起义,民不聊生啦!

之前另外一个回答,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回答,我就指出一个神奇的现象。有关于朱棣这一朝,舆论是特别的奇特的。

唐塞儿起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

唐塞儿起义,参与丁壮几千人的规模,波及范围,两个县,持续时间,两个月。

哇,真是好宏伟的农民起义啊!

在执政时间稍长的话皇帝,以及其他盛世里,甚至只是在明朝自身的时代里,唐塞儿起义规模真的排的上号????

然而无数的公众号,在盘点农民起义时,动不动就用类似如下这类说辞反复的给大家洗脑,传播这种错误印象。


例如这个百家号,盘点明朝三大农民起义里,就有唐塞儿起义。

然而,就在朱棣去世近二十年之后,明朝真正爆发了一个规模是唐塞儿起义几十倍的东南矿工大起义。

而知名度恐怕只有唐塞儿起义的几万分之一...................

各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唐塞儿起义即使单只放在明朝这一个朝代里,也是排不上号的,名头却是远超自身实力千百倍。

到底是这永乐盛世不太行,还是实在有点强,黑点不好找,不得不进行某些污点放大工程?

第三,夏元吉,明仁宗,明宣宗,三杨等一系列人给朱棣擦屁股才避免了三世而亡,步隋炀帝后尘。

认真的?

啊U法king kiding蜜?

夏元吉BB财政的事情,还可以说道说道,所谓仁宣之治,到三杨辅政,这十几年。

明朝天下卫所士兵逃亡激增,荆襄流民数量暴涨,东南地区阶级矛盾积累成了一个超级炸弹。

很快就爆发了参与丁壮近二十万,攻占州府县城二十多座的超级农民(矿工)起义。

蒋福成,邓茂七,叶宗留的起义,无论规模还是持续时间,还是对明王朝的创伤,跟唐塞儿起义完全可以说不是一个级别的事情。

差一点就是奔着明朝的太平天国去的。

就因为不出名,你们就信口胡说了?

至于为什么这个事情没有唐塞儿起义出名,一方面原因是当年明月果然也是受误导,根本没写这档子事儿,但是写了唐塞儿。

另一方面原因,大家都懂的,也不用我多说太多了吧。

说白了,永乐朝实在强的耀眼,没办法,下三路的黑子招数也得用上。

要么就是生编,要么就是夸大污点,压缩功绩。


第四,朱棣好大喜功不停打仗,导致民不聊生。

首先,永乐朝战事频繁,我不否认。

包括永乐三年攻打清迈王国,六次讨伐蒙古三大部,下西洋,三击交趾,老挝等。

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标签印象。

说来很多人可能无法相信,不时朱棣打仗频繁,而是明朝这个朝代整个儿前七十多年,都打仗频繁,完全是台战争机器。

刨开朱元璋统一全国时期对元政府战争,从基本统一之后开始算起。

明朝在云贵缅北对麓川王朝,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的古蛮国,北方的北元,西凉与松潘,辽东,越南老挝等各个方向。

进行了三十多次算得上中世纪特大规模的重兵集团作战行动。

几乎可以说,明朝前七十多年,平均两年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

朱棣当皇帝之前,朱元璋八次大规模北伐,在云南攻略麓川王朝,屡屡调集重兵集团,甚至不惜征调全国近半马军进入云南死磕。

在朱棣去世之后,明宣宗有四次亲率大军在内蒙巡边,两次发生战事,在南边和交趾老挝也是连场大战,这还没算他在云贵的反土司作战。

明英宗,明英宗有四次北伐,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北伐戈壁阿尔泰山以南一带的鞑靼大汗阿岱汗,击溃汗廷生擒高级文武官员四十八人,追杀到天山北麓。

明英宗河套之战,大军五万多人翻越阴山南北麓搜套,题功呼和浩特白塔寺碑文。

以克列苏之战,从大宁出发一路打到黑龙江兴安盟,升赏斩获士兵9000多人。

还有一次朱永等人出塞并无战果。

另有四征麓川(算上方政败亡那一次),十几万人,打到缅甸中西部的大金沙江(不是国内那条,而是域外的伊洛瓦底江,历史唯一一次中国军队攻入伊洛瓦底江西岸纵深,连蒙古军队也没做到过)。

而朱棣的五次御驾亲征,其实后三次和前两次隔的时间有相当距离,中间很长一段时间,蒙古三大部都按照各自的王爵官职,运行着明朝的华夷共主秩序。

攻打清迈王国和老挝,都是速胜之战,就是交趾比较反复。

永乐朝虽然战事多,但是在整个明朝前七十多年,还真没有可以突出到所谓“穷兵黩武”的地步。

如果真的要说穷兵黩武,那也是整个明朝前七十多年一直都在穷兵黩武。

不计算那些像乾隆打杂谷土司,大小和卓这种剿匪档次的战事,真正重兵集团出动的战役,明朝前七十多年几乎两年一次。

为什么?

因为不打不行。

汉人华北丢了多少年?河西走廊丢了多少年?辽东丢了多少年?青海河湟丢了多少年?松潘丢了多少年?云贵?

百分之七十汉族人口蜗居在长江淮河中下游。

没有这七十多年疯狂的军事扩张,哪儿来的“汉地十八省这个明朝大黑点?”更遑论那些域外宗主势力范围了。

黑朱棣好战?

如果明朝前七十多年不是这么好战,今天中国什么样,简直不敢想象。

相比之下,网上动辄有人吹“清朝以尸山血海推进到了扩张自然极限”。

然而无论规模还是烈度,与江淮汉人这波扩张比,就是小儿科。

是,我承认,清朝国民军事参与率超级低,国民军事行动负担远低于明朝,特别是明朝前七十年军国主义阶段。

这七十年,补了残唐五代到两宋留下来的无数烂窟窿.............


最后,永乐朝生活是什么体验?

其实几万字都说不完,因为中国那么大,你生活在苏锡常,和生活在关西八卫,那特么能一样吗?古代任何盛世自然生活水平都不高,都是被现代社会完爆的货色。

要论中国古代生活水平,我认为任何皇帝任何朝代恐怕都无法超过万历朝的江南了。万历朝一般也不被认为是盛世。

总而言之,永乐朝对基层官吏的控制力度比后面的仁宣之治也好,成弘正嘉也罢,肯定强得多。

这也意味着民众要直接面对的士绅剥削力度要小于那些朝代。

中国与西欧政治结构大不相同,通常强中央恰恰意味着地方士绅剥削能力是偏弱的。

这也与仁宣之治,三杨辅政阶段的卫所士兵大逃亡,荆襄流民大暴涨,东南矿工大起义互相印证。

当然了,某些人眼里,唐塞儿就算只带一百五十个人起义,也比一百五十万荆襄流民严重。

出于什么动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咯。


user avatar   fei-mao-76-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永乐十九年,新修好的北京皇宫三大殿才修好几天就被雷劈了,吓得朱棣下罪己诏,在罪己诏里面大说实话:

乃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灾,朕心惶惧,莫知所措。

我朱棣干了啥坏事,诸如以下:

善恶不分,欤或刑狱冤滥及无辜。(老百姓司法不公,活该倒霉)
横征暴歛,剥削掊尅而殃及田里。(老百姓被横征暴敛)
國用無度歟,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老百姓被压迫得踹不来气)
军旅未息,征调无方。(老百姓被当炮灰)
工作过度徵需,而民力凋獘。(老百姓的财富力量被榨干了)

看来朱棣是个明白人啊。。。。


user avatar   jin-tian-wan-s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明显,大多老百姓生不如死的体验。证人: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的登基诏书是明清历史上吐槽前朝皇帝最厉害的一个。

明仁宗登基诏书基本就是全面否定所谓“永乐盛世”:

《明仁宗实录》第一卷

各处军民有因追陪孳生马匹,为官府所逼,不得已将男女妻妾典卖与人者,诏书至日,官府悉为赎还,不许托故延缓。

清算和反攻朱棣在位的养马政策,朱棣在位的养马政策直接逼老百姓卖儿鬻女。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民稍人等,各发宁家。

指出来下西洋的弊端,朱棣要面子,外国使臣来回是要很有排场的护送,明仁宗不这么做了,就按照你人数拨送;老外在中国要被许多大明朝的官员和老百姓招待和伺候,明仁宗要求“内外官员”,很明显,这里面有太监和外官,都给我回来,被拉过来伺候洋大人的老百姓都回家吧。

缅甸、麓川、车里等处採取宝石等项及收买马匹等件悉皆停罢。

这些开采所谓宝石的背后多少人民血泪,明仁宗是很清楚的,停止。

内外监督官员限十日内即起程赴京,并不许託故稽留,虐害军民。
浙江、福建、官台山鸟峰峒等处人民有被府县及闸办官吏逼迫不得已,逃命山林,出没为盗,诏书至日悉宥其罪,令各回原籍,安生乐业,永为良民。陕西、四川、儹运茶课有已起运者,即赴所指茶马司交收,未起运者悉皆停止。天下一应税课悉依永乐二十年以前旧额徵收,不许指以钞法为由,妄自增添,扰害伤民。文武官吏,军民匠作,人等有为事发,运砖拖石,砌城运粮做工等项,悉宥其罪。

对明朝户籍在永乐年间的大量流失问题予以补救:

逃军、逃囚、逃匠人等,诏书到后,许一月内赴官自首,与免本罪,军还原伍,民还原籍,匠复本业。

对永乐年间长期的贪污腐败问题要开始重治:

凡有贪污官吏,蠹政坏法,作弊害民,诏书到后,不即改悔,仍前贪虐者,廵按监察御史即拿问解京。

对于永乐年间法律乱七八糟的情况要求整顿:

今后一依大明律,科断不许深文于戏。

对于永乐年间的横征暴敛要纠正,恢复朱元璋“民告官”做法:

今官吏敢有以催办为由,辄自下乡科,扰平民者,许诸人首告所司,即拿问解京。

重点专门提到了“浙江、陕西、四川”等广大地区。

喜欢“永乐盛世”???

就是原来北平人也不会喜欢。

如果假设你在建文元年,你20岁的很普通的北平人,你这一辈子就惨了。

20岁,你年轻力壮,好吧,被燕王拉人头去守城门抵挡朝廷大军的攻打;

如果你运气好没死,大不了给点钱或者就入军户了。而且你如果不是特别有钱或很有战功,人朱棣不一定能回报啥给你:

○勑北京刑部北曰:朕初举兵靖难,北京之民,皆出丁力以助之征讨,输家财以益军需,朕心嘉之,未尝少忘!今内难既清,四方平定,可覈实北京所辖郡县,数岁之间,其出丁力供财物,始终一致者,悉以名闻。

燕王当皇帝了,你可能还要饿肚子:

北京行部奏饥民万九千三百五十户。
○辛巳,以岁飢,免北京、永平等府州县民课钞二年。
○丙申 命户部发粟赈北京献县飢民凡千五百七十石。

然后要开始建都北京,你家正好靠近皇城,你给我滚蛋,这个地盘被规划为皇城了。你以为你真能得到补助?想得美,你还得给我干活修建北京城去!

○丙子 命工部京师民居近皇城当迁者,量给所费,择隙地处之。

“量给所费”,那不还是看官老爷心情想给多少给多少,你能当和敢当“钉子户”吗?

然后很“幸福”地建设北京。

通政司奏:北京种田民告,运木军民有怨谤语。
刑科右给事中耿通等言:轮班工匠役满即遣归,今有满役一岁,工部仍留不遣,使之栖栖,飢寒道路。
北京宫殿其诸造作……不度民力,不分缓急,民受其害,不可胜言。

好了,你熬到后面,你三十几岁了,娶妻生子,总算安稳点,这个时候,朱棣要北伐了,你又得被拉过去北上蒙古打仗,你的儿女可能会被拉出去陪睡陪吃下西洋来的“洋大人”。

大明皇帝和外来使者感情深厚的同时,地方政府不敢汇报自然灾害的伤亡情况,还是靠着当时的皇太子即明仁宗做出处理:

命礼部赐钞二百锭,羊十羫,酒五十瓶,仍宴之于会同馆。是日户部言:广东雷州府九月飓风、暴雨,遂溪、海康二县坏庐舍千百馀间,田禾八百馀顷,民溺死千六百馀人,府县匿不以闻。皇太子曰:守令民之父母不恤其患,又不以闻,是岂有人心?令御史按视鞫治。

大明朝的大方获得了更多外国大爷的好感,更多老外来了:

○戊戌,礼部奏: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剌、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利、蘓门荅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

一千二百人左右的十六国使者来朝,好有面子哦。

永乐皇帝朱棣非常高兴和大方,不会让这些外国友人吃亏的,我大明花钱买的花更多钱赏赐,绝对不会让外国友人吃亏,还要陪吃陪喝:

令礼部于会同舘宴劳之,如例赐赍,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直。

西洋的大爷也就算了,来我大明归附的蒙古人,也不能让他们吃亏:

瓦剌降虏完者等至,赐酒馔及袭衣靴袜。

结果事实上大明永乐晚期南北直隶都有大面积“民饥”情况:

南直隶:

○户部言直隶庐州府饥命发食粮 ,赈其民凡二万一千四百五十五口。

庐州就是现在“新一线”大城市合肥。。。。。

北直隶:

○乙卯 皇太子令赈河间府吴桥县飢民九百一十七户,给粟千四百五十石 。

你就是活着回来发现你家已经完蛋破产了,你就只能逃亡了,可能直到朱棣挂了后也许有点转机,也就是新皇帝登基诏书里写的“逃軍、逃囚、逃匠人等,詔書到後,許一月內赴官自首,與免本罪,軍還原伍,民還原籍,匠復本業”。

永乐年间的唐赛儿起义不过是永乐年间无数苦难百姓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其规模不大,很快被镇压,原因也很简单:正规军打不过草台班子才是奇闻。

但比较吊诡的是,“盛世”皇帝却始终抓不到唐赛儿,皇帝恼羞成怒,干脆把全国的尼姑和道姑抓了了事,所谓“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上惩妖妇唐赛儿诵経扇乱,遂命在外有司,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师。《明太宗实录》二百二十五卷

至于这些尼姑和道姑被抓到京城后的结局如何,没下文了。

当然了,永乐十九年,北京皇宫建好,永乐皇帝朱棣心情很好,大发善心即大赦天下:

○戊寅 大赦天下诏曰:朕荷天地祖宗之佑,继承大宝,统驭万方,祇勤抚绥,夙夜无间,乃者倣成周卜洛之规,建立两京,为子孙帝王永远之业,今宫殿告成,……大赦天下……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首告发回原籍复业,其户下亏欠税粮,尽行蠲免各处监收及起取未到尼姑、道姑,悉宥罪还俗。


user avatar   zheng-yi-qi-shi-t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好的贴子硬被禁止评论?知乎这是什么迷惑性操作?

看完本贴想评论的朋友,请把贵见发表到这里:

永乐盛世, 充军的汉兵妻子被明军中的胡兵,也就是“达军”当面调戏,还得忍气吞生。

这是朱元璋孙子,周宪王朱有燉写在杂剧《桃源景》中的情节,朱有燉亲历军伍,对广大底层士兵家庭的困苦和屈辱深有体会,他创作的明军士兵生活的杂剧,被学界公认反映着真实的历史。这里多说一句,充军,是明初一项著名暴政,也是明初主要士兵来源,明太祖开国才三年就逃亡士兵47900人之多(《实录》),其他年份可以想像,所以朱元璋父子疯狂的将百姓、甚至官属强行充军,号称“每一州县无不以千数计”、“本朝军伍,皆谪发罪人充之”的地步(陆容《菽园杂记》)。

永乐“盛世”靠军功撑门面,军士们却长期在饥困、劳役中挣扎,明初士兵,集农奴与役夫于一身,在历朝中最为悲惨微贱。做为军户,他们同时要承担种田、操练、出巡、筑城、征战等差任,还要额外再被名目繁多的杂役所驱扰,比如朱元璋强令荆州、武昌的士兵为鞑兵大爷们盖房子,(“各造营房三千间以居鞑靼军士”),另外,还要受将官们私人役使。

而军饷呢?还得靠自己苦耕,种出来的一点收获复被层层盘剥,剩下的不足勉强糊口。做为主要兵源的谪充军人,则更要凄惨,死亡率极高。开国名臣陶安,其子因犯事被杀,一家四十口被充军,竟先后全部死亡,可见士兵生存之恶劣。

永乐和朱家众藩王尽可纵情奢侈,胡吃海塞,却还嫌军民被折磨得不够,又创造出新花样:“班军”制度,也就是让各驻地的守军,每年轮流去遥远的塞外巡逻、野营、作战。

产生的费用呢?永乐大帝却宁肯把钱白送给南洋蛮夷,白送给日本人,也不肯给自己的军人!一切“班军”费用,全由饥饿的士兵家属自行筹措, 搞得军人家庭纷纷破产,倾其所有都不够偿征、巡之费。

在朱有燉另一部杂居《团圆梦》里,男主角,也就是普通士兵钱锁儿,不幸被征去当“班军”,相关费用,朱家一拍屁股啥也不管。士兵们愁困潦倒,幸好琐儿的妻子赵官宝娘家还算殷实(赵的父亲有两个儿子,一儿当兵,一儿养家,所以稍稍富实),赵官宝将娘家送的陪嫁首饰全变卖了,给丈夫琐儿当盘缠,自己和婆婆留在一贫如洗的家中苦难煎熬,日日夜夜盼着琐儿服满三年役期,平安回来。

自明太祖开始,士兵远征在外,留在家中的军妇常常遭到上官、歹人的奸宿霸占甚至奸杀,以致惊动天子(《全明文》)。赵官宝也在上坟时遭到性侵,还好,朱有燉也不好把大明写得太不堪,笔下留情,写成强奸未遂,所以赵官宝有幸未被玷污。

但家里没事,前线却有事。

大明的“班军”役期满了,能不能回家还是个薛定谔的问题!“往往至期不得番代”,新的班军征不到人,说不让你回家你就不能回家,士兵哪有人权?自大明开国起,用朱元璋的话说,“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全明文》诏书)。

钱琐儿在前线盘缠花光无法自存,生病卧床,朱家军队也不管,任他自生自灭,亏得房东主人何太公善良,靠着一点粥米的施舍,琐儿勉强吊着一口气,终还是熬不过塞北的气候以及对寡母娇妻的无限相思,悲苦死去。音讯传来,坚贞贤慧的赵官宝万念俱灰,上吊自尽。一个贫穷但充满温情的士兵家庭,就此家破人亡。

对朱家来说,不过少了一粒卑微的灰尘,丝毫没碍着它们世代花天酒地,拥美人,品珍肴,尽情挥霍民脂民膏。

更可怕的是,朱有燉的杂剧讲的还是宣德年间的事,宣德这十年,在大明近三百年中是几乎唯一体恤民情的清明世道,尚且如此。永乐年间征调频繁、吏治腐败、军户逃亡严重得多,士兵处境更不堪想像。

说实话,饱受嘲笑的赵宋,打仗虽拉侉,对下层社会还是比较仁厚,特别是对士兵,比朱明不啻天壤。一个中等士卒每月除了生活费、2石5斗月粮(明兵只有4斗到1石),一年还有6匹绢(约值7、8石米)、12两绵以及3贯“随衣钱”。每三岁一次郊祀,赏钱动辄1000多万贯,其中八成赏军,一个普通兵赏15贯,连退休老兵也有7贯钱。每年过节(寒食、端午、冬至)还有“特支”,像钱琐儿这种去塞上戍边的,可以领到“银鞋钱”、再加两月一发的特补:“薪水钱”、“苦寒钱”以及衣料、襦裤。要是作战,另有“御甲钱”,从河北去一趟陕西,每人再加发2贯多衣装钱。难怪宋人感叹,“中民十家之赋,禁卫一卒之赏”。

欧阳修曾向仁宗告发宋兵的娇生惯养:山西前线的驻军有大把闲钱买酒喝,干活却个个懒猪。比如岢岚军(今岢岚县)的驻兵,一共1000来号人,据《文献通考》的记载,这个总人口才8000户的军(州)一年酒税收入高达16800贯,比江南一些富州的总商税还高,无疑与军人消费有关。但官府有一次让驻兵去野外割草喂马,却闹得兵不聊生,头一天就逃走136人,剩下的百般向上司要补贴,最后总共割了9万多束草,却花掉官家7000多贯补贴,折算下来割一束草要花79文,而市场上束草售价才20几文!这还算好的,不远的平定军(今平定县)更离谱,还闹出上吊的!(欧阳修《河东奉使奏草》)。从某种程度说,赵宋皇帝大多比明帝节俭、低调,却不惜财政供养500多万士兵与军属,更像是对底层众生的变相福利。

比起北宋骄兵懒兵们,明初士兵简直惨不似人,即使不被征去当“班军”,卫所士兵照样要承担各种无偿苦役不说,连原本就微薄的粮饷都没有保障,随时可能被扣发,或用废纸一般的“宝钞”通过折色来变相掠夺他们的可怜“收入”,军士们或无力婚娶,或无力养活妻儿,冻馁饥饿,逃亡相继。

“永乐盛世”和中国所有盛世不同,除了朱家人,无一人不苦。 要说“军功”,六征蒙古,全靠蒙古自身早就陷入分裂与混乱,趁人之衰而征之,搞得动劳天下,花费巨大,甚至把夏元吉这种堪称完人的理财名臣都下了狱,到头来也没见杀几个蒙古兵,反倒赔进去数万的大明军民。蒙古却越打越强,二十来年后反倒实现统一,覆明之大军,擒明之天子,一路杀向北京,沿途杀俘军民数十万计,又是一场浩劫。

永乐之民被倭寇杀掠,永乐大帝却不敢打日本本土,反而厚加优待,拿着人民的血汗大把大把送给日本人做所谓的“回赐”,并形成制度,以后日本每来“朝贡”,明廷不管财政如何紧张,除了极度浪费的酒肉、礼品招待,还要再付出超过“贡品”价值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钱做回赐。而自己的百姓又过着什么日子?!他儿子朱高炽偶经山东邹县,就看到沿路男女拾取草籽充饥。又入农家,见“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也不得不叹曰:“民饥且死,尚及征税耶?!”

费尽民血造出庞大的郑和舰队,眼睁睁看着倭寇杀掠沿海,不去日本拆了它们的老窝,却去东南亚到处炫富撒钱。 官员的工资发不出,拿东南亚的杂物充抵,一手逼出“贪官污吏,遍布内外”(邹缉奏文)的好局面。 民众在无休止的徭役征敛中无以自存,起义烽火燃遍山西、河南、浙江、山东、江西、广西、福建、四川、湖南。

这就是所谓的“大明盛世”


user avatar   shen-yuan-lao-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在永乐盛世的满清老祖宗建州女真人肯定很幸福:

永樂九年 九月:

命建州衛指揮僉事猛哥不花等十八人為毛憐等衛指揮使、千、百戶等官,賜之鈔幣。
○辛酉,遼東建州衛指揮僉事李顯忠奏新附人民缺食,乞賑貸之。上謂戶部曰:海內外皆吾赤子,遠人歸化,尤宜存恤,其即遣人發粟賑之,毋令失所。

建州女真人是朱棣的“赤子”。

能不幸福吗?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现代人的视角

在古代都是活不下去的体验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古以来,盛世都是政府的盛世。

朝廷府库钱粮多就是盛世。

最有趣的两个例子,文景之治的底子据说是汉武帝败光了。大概是老百姓攒了一百,被汉武帝拿走九十?

开皇盛世据说串铜钱的绳子都烂了,据说大隋的米让唐朝吃了十几年。

据说明朝很穷,打仗经常欠饷。

据说明朝很富,大量白银内流。

据说明朝重农抑商,而明朝江南山西商贾个个富的流油。

现在知乎风气发生了一点变化,明黑明显多过了明粉。翻来覆去就是说朱家人不把人当人,然后引经据典,把明朝批的一无是处,仿佛明朝那段历史没有朱家以外的人。

乱世和明朝以前的人要在永乐肯定觉得生活质量好了不少,至于现代人,不会真以为到了所谓的秦汉隋唐,就有人把你当人了吧?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太清楚,但考虑到永乐朝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所有朝代中也算一流,既无大规模外敌入侵,也无大规模农民起义,应该可以算是封建时代的中上水平了。


这个问题要么是映射史学的半吊子小鬼在玩瓦胡岛警告,要么是清粉又跳出来找抽了。


user avatar   tangxiao-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今天的眼光,哪朝哪代盛世都垃圾,康乾盛世最垃圾


你们上学时候老师没跟你们说过知道不随便饿死人就算盛世了?


user avatar   deng-fei-94-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一举扭转了“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的军事颓势,重振“华夏雄风”,改变了中唐以来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的势力格局。

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朱棣是唯一意识到马六甲战略地位的人。




随着大航海的发展在永乐时已经形成了部分因为下大洋而富裕起来的人群。

放弃麓川缅甸的宝井就能使麓川不再反叛?缅甸不再离心?放弃安南就能使大明百姓生活更好?安南永远臣服,边境再无冲突?

欧洲大航海难道是因为欧洲百姓生活好么???

“从事三角贸易的海船,其船员死亡率和黑奴死亡率基本一样,一趟航程下来,死掉四成船员很正常。”

清肇祖猛哥帖木儿本身就是朝鲜的夷将,朱棣和李芳远达成的协议就是清肇祖回中国,地归朝鲜,但是最后朱棣也没遵守协议,最后仍然让清肇祖把建州左卫迁回斡木河,孟森专门说过这事儿,永乐朝历史的地图也有体现,没明朝现在东北归谁都不好说。明明是朱棣有大功于中国,现在倒好了,倒打一耙成了朱棣弃地了。








     

相关话题

  明成祖那么不喜欢仁宗,为什么在位的时候没有易储? 
  唐太宗的战绩那么厉害,有没有让史官往自己身上贴金来彰显其政变合理的可能性? 
  朱棣封狼居胥了吗?什么时候封的?尽快!谢谢? 
  假如朱由检有朱元璋或朱棣的本事,那么明朝能否翻盘? 
  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祭拜过明孝陵吗?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储君呢? 
  导致明朝最终放弃安南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唐太宗的战绩那么厉害,有没有让史官往自己身上贴金来彰显其政变合理的可能性? 
  请问历史上的朱棣真的很尊重朱标吗? 
  朱元璋留下的北方藩王是否比朱棣的迁都更好? 

前一个讨论
卫青、霍去病 vs 李靖、李绩 vs 徐达、常遇春,你认为哪个组合更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你讨厌毛文龙?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