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成立之初,可是反中联盟啊....
一个以防共、抗中为宗旨建立的组织,最终却走到了这一步,和敌人当伙伴。
从现实来看,着实是有些黑色幽默。
我的人生中曾经有一段非常美好的时间,是在和东盟的很多国家打交道。我还记得在吉隆坡下午的暴雨中跑进肉骨茶餐厅,在加德满都的麦当劳前看着新婚的夫妻相拥而笑留下合影....
那段时间有幸参与了一些东盟各个国家之间的跨国项目,所以我虽然不是专家,但分享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还是可以的。实际上,中国选择与东盟这么一个集体建立伙伴关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选择。当然我知道这个回答在行家眼里肯定贻笑大方,但就目前看到的已有的答案,我可以提供很多增量信息。
结论也很简单,中国与东盟合作,加强东盟的地位,美国的QUAD+(四边对话,美印澳日)其实有点把东盟取代了,然后点对点联系各个国家。到底是China+ASEAN这种古老的东盟十加一会谈更有效,还是美国的四边对话+单个国家的模式更有效。关键在于东南亚自己的选择,一个马来西亚人,到底是把马来西亚看作是马来西亚,还是把马来西亚看作是东盟的马来西亚,决定了这两种模式谁胜算更大。
而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难题,因为东南亚的民族认同感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麻烦。
首先在我们讨论东盟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在很漫长的历史里面,东南亚一直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有名日本研究者石泽良沼有过一个我看来非常精准的论断
东南亚是地处印度和中国之间,既非印度,也非中国的地区
或者这么说吧,其他被印度化和中国化的区域,都进入了两国的政治版图...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中国历史,或多或少通过历史一代一代传承,或多或少具有连续性和现代性。但东南亚的历史,同样按照日本研究者的看法,更像是一部自我认同史。在历史上东南亚不是没有出现过强大的国家,柬埔寨历史上有过兴盛的时期,三佛齐古国也兴盛了几百年。但并不具备延续性。这让东南亚国家很难形成形成民族认同感,我第一次去河内和胡志明,去参观他们的军事博物馆,看到他们说自己历史上的英雄都是抗击北朝入侵的将军。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不理解。但后面想了想就释然了。如果你公司边上有另一个公司,和做一样的业务,然后文化也类似,但工资比你高四倍。你会不会想跑到他们家去?这点没办法的。
可以说,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民族解放,东南亚在对外问题上就一直很谨慎,因为怎么对外决定了你怎么对内,而对内的认同感,对于东南亚国家,对于东盟,都太重要了。
按照曹云华教授的看法,东南亚真正开始思考对外政策,要等到冷战之后了。在冷战时期自然没的说大家各自站队,苏哈托不可能站在东方,胡志明不可能站在西方。双方不可能站在一起聊天。所以东盟真正变成十个国家也是冷战后的事情了。当时摆在桌子上有三种思路
不排除大国对区域内事务的干预 , 而要平衡它们的影响力并使之有助于维护东南亚的稳定与繁荣
所以还记得上文中提到的,东南亚是介于印度和中国之间,又不是印度又不是中国的地方么?东南亚国家对于区域外大国,一直有很多有趣的看法。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历史给东南亚留下的痕迹。
战略的拉扯
谁是区域外的大国呢?从投资角度,美国,日本,中国都是。这就是个有趣的问题了
东盟以前10+1会议和10+3会议一起举行。+1是中国,+3就是中日韩。韩国在越南的投资,日本在泰国的投资都非常显著。
所以你会发现美国在自己的印太战略里面,制定的“四边对话”机制是非常鸡贼的。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中,美国和日本是疫情前东南亚排名前二的投资者,一个很合理的问题是,印度和澳大利亚是来干嘛的?
印度和澳大利亚几乎是投东盟所好设计的两个玩家。上文中说过,东盟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认同感问题,不仅在各自国内,跨国合作中怎么让东盟这个概念继续存在下去也是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9年东盟发布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声明,叫做
“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东盟国家对于印太地区的展望)
其中说了他们认为印太地区是将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blabla,但更重要的,东盟的地理位置,位于印太地区的中央,从印度洋去太平洋会经过东南亚,印太战略就是一个以东南亚为地理中心的战略
而美国几乎是投其所好,在今年八月发表了声明,支持东南亚的印太展望。
再看上面那个图,美日印澳四个国家的选择和东南亚印太战略的诉求。就是彼此呼应的战略。
我自己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都和当地的官员和商人打过很多交道。我自己感觉在东南亚人眼中,他不会有什么门罗主义的思维,不会去说什么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这个地区的国家自我认同感都有问题,东盟都需要靠设定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战略来维持团结,你要他们去支持亚洲的一体化,是不现实的。
但另一方面,虽然美国的战略设计确实可圈可点,但在实际操作上,西方世界很多时候摆脱不了殖民时期的影子,荷兰喜欢和以前的殖民地印尼打交道,以前巴萨的荷兰后卫范布隆克霍斯特就有印尼血统。英国喜欢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打交道,这些国家的精英同样会把儿女送去英美。美国自己更喜欢菲律宾和泰国。然后他们的战略中现在也是搞一个QUAD,然后期望更多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国家能加入这个机制,等于另起炉灶。
所以虽然美国有一个支持东盟的战略,但在实际操作中,西方世界更多依然是点对点的联系。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在与东盟的交往中,一直非常注重抬升东盟这个集体的地位
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机制已趋成熟、稳定,符合东亚合作传统和现实需求……我们要凝心聚力,坚守东亚合作应聚焦东亚的初衷,弘扬有东亚特色的多边主义, 为全球治理贡献东亚经验,为地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原因何在呢?我自己觉得一方面中国在外交中的的确确奉行的是多边主义。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接壤或者水域相接,有一个集体的协商机制可以避免直接冲突,有一个缓冲地带。而从我自己的实际体会中,对中国,日本,韩国来说,东南亚是这三个国家海外投资最优秀的目的地了,美国可能这十几年搞亚太战略,接下来去搞大西洋,但对于中日韩来说,东南亚是会一直长期投资的领域。从亚洲开发银行在东南亚无数项目,到中国给东南亚国家非常慷慨的授信。对于中国来说,在区域里面能够存在一个像东盟这样的协商机制,比直接与国家点对点交流要简单。
以前有些时候项目推进遇到问题的时候,印尼的麻烦可以由马来西亚的朋友解决,我之前很不理解,对于印尼来说,中国和马来西亚有啥不同。但结果就是不同,很多事情ASEAN内部解决起来要快得多,所以这也是以前东盟10+3会谈,中日韩都很有兴趣参加的原因之一。
那么到底是中国这样,和东盟谈更有效,还是四边对话另起炉灶,如果简单点想,其实就在于东盟这个组织是否给力。东南亚十个国家,到底更愿意散装去谈判,还是继续抱团。
东盟这个组织,内部存在很多矛盾,很多都是历史形成的
是什么让东盟成为一个集体,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自己觉得,经济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点。马来西亚巫族人,印度移民和华人之间有很多故事,但只要经济机器还在运转,即便很低效,国家依然可以维持团结。
这会带来一个有趣的情景。比方说如果美国,日本用直接投资,吸引一些东盟国家加入自己的QUAD,比方说,给越南2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这不算啥钱。但对于越南来说,意义可能就很重大了。这个时候如果越南践行东盟之前的行为准则,维持区域外大国在本区域的利益平衡,东盟有两种方法
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呢?20亿美元甚至100亿美元,对于中美日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钱,给一个国家的授信额度可能就有这么多,因此不是拿不出来,但这样的比拼,最后将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竞赛,投资竞赛。
而这种投资竞赛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马来西亚的铁路招标,在胡志明市的地铁项目,在湄公河上的桥梁,在东南亚各地的矿山。中国和日本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和日本的企业,JOGMEC(日本国有资源勘探企业)和中国的国有矿业公司都开展过这种竞争。
而东南亚乐见其成。他们谨守着千年以来的心得,不倒向任何一方,但也不拒绝任何一方。
这是我一直非常喜欢东南亚市场的原因。
最后分享一下我心目中东南亚的食物前三吧
清迈的泰餐,如果你去了曼谷,你会发现菜里面又有糖了,对于一个湖南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清迈的泰菜是辣的,而且随便找个店家都很好吃。
在这个关系协议宣布前后,中国还发布了一系列与东盟加大合作的具体措施。除了RCEP这样的贸易协议外,还有再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新冠疫苗援助;向东盟提供1000项先进适用技术;未来5年支持300名东盟青年科学家来华交流;在未来3年再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发展援助用于疫情后复苏;未来5年力争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
一系列具体措施说明中国对东盟的发展是真心的支持。而且中国也认为这个支持对中国也是有利的。
与一带一路基础目标相同,中国需要一个巨量的新增市场来释放自己的过剩资本与过剩产能,输出中国的货币与工业和技术标准,并通过以上两项措施来为国人提供一批新的高薪就业岗位。
之前我国在非洲进行了大量投资,但除了矿区外,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基础的确差太多,而且解放军军事力量投射到非洲的能力也很有限。没有存量的穷国更容易干出荒唐事情来。
与之相比,东盟至少有不错的初级工业化基础,全境都在东风反舰蛋的投射范围,有了家底后都怕中美开片所以都在尽可能保持中立。
这种条件下东盟作为中美对抗的缓冲区,以及中国资本产能货币标准对外输出窗口是具备很大可能性的。
恢复过去中国在东亚东南亚的地位。
这是我们在外交上的一次大进展和大破局。
其实今年夏天,中美在东盟地区一直在角利。美国前前后后派了一群高官前往东盟,6月副国务卿舍曼去印尼、7月国务卿布林肯和东盟线上会议、8月国防部长奥斯丁去新加坡越南菲律宾、9月副总统哈里斯又跑了趟新加坡和越南,10月拜登自己都亲自出席了东盟峰会
四个月时间里,每个月都有美国最高层官员前往东盟国家访问,而你仔细去读一下会后的公报,都会看到大大的“中国”两个字,甚至10月的东盟国家峰会上,拜登当着李克强总理的面在视频会议上花了一半的篇幅在说中国的威胁。
很显然,美国是将东盟作为和Quad四国集团、Aukus三国同盟同等战略的地方,想要形成一整条反华同盟的链条。
不过在东盟这个地方,美国是结结实实栽了个大跟头。这些高官们缺乏对东盟的了解,以为复用“民主”和地缘政治就能拉拢,所以一个劲在鼓吹“集权威胁”和“湄公河自由”,却不晓得东盟国家是最务实的地区,新加坡菲律宾印尼都是老滑头当道,要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在拜登上台后的很长时间里,美国的外交界对东盟最多的话就是“希望给缅甸更大压力”、“促进区域民主”,这无异于精准踩雷,因为东盟对外的一贯立场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非常不希望外部国家给到压力强行解决缅甸问题,反过来看像我国就曾经表态“充分尊重东盟国家意愿”,让东盟非常舒服;又比如东盟国家期待已久的贸易谈判,已经在RCEP路上的东盟国家,心里也肯定盘算着希望美国给到实际好处,让东盟国家哪怕在RCEP里也能有更大的谈判空间,所谓的脚踏两条船。只是他们等来的仅仅是“增进民主伙伴关系”、“加强区域合作”等虚无缥缈的话题,核心的经贸话题只是象征性给了一个“再讨论”就没了下文。
这种情况下,东盟的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另外,和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明年大概率会有“南海行为准则”的共同宣言,也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一旦这个准则通过,对于南海问题无疑是一大利好,更可以给鼓吹“自由航行”的美国压力。
所以,这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仅是一次战略宣言,更是我们短时间里破局的一个大进展。
未来一段时间,实现东南亚整体的“墨西哥化”,会是比较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先纠正一个概念,墨西哥化=落后
对于当前的中国,这个概念成立,但对于东南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2020年墨西哥人均GDP8000多美元,东盟2020年人均GDP仅4000多美元
如果东盟人均想发展到墨西哥水平,考虑到东盟人口还在较快增长,意味着在墨西哥人均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概率较大),东盟经济增长2倍以上
按照疫情前东盟正常发展速度,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15年
墨西哥人均从4000美元到8000美元用了13年,东盟中相对富裕的泰国也用了13年
总之,东南亚整体收入水平达到墨西哥水平,至少意味着经济总量翻番,市场需求翻番,大幅提升区域市场重要性
好了,言归正题,为什么中国下一阶段要帮助,促进东南亚的发展
具体来说
当前世界三大经济巨擘,东亚,北美,西欧,北美和西欧都有自己的经济和贸易的自留地,西欧对应的东欧,北美对应的墨西哥
这些自留地有两点特征:
1.在完全自由贸易下进行双边贸易
2.有一定的人口和市场规模,可以作为产品倾销地和劳动力补给市场
至于具体的作用有以下两点
1.销售自己产品销售目的地和补给本国劳力
2.在极端外部贸易条件下起到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作用
就以美墨贸易举例
我们经常听到新闻中说,中美两国经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很多人没想到,事实上美中贸易额并没有领先美墨贸易额很多,在贸易战最激烈的2019年,墨西哥曾替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甚至在2021年前两个月,墨西哥和美国的双边贸易规模也大于美国和中国的双边贸易规模
事实上,当前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也有类似于美墨贸易发展的趋势
中国自2009年起就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在诡谲云涌的2020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超越了欧盟和美国
而且,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速都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贸易规模还在扩大
尤其是recp会在明年生效,到时候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会更上一层楼
从贸易总额和贸易结构来看,在recp签订后,东盟有成为中国贸易自留地的可能性
那么,东盟成为中国的贸易自留地有什么好处呢?
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会是新兴的区域全球化代替传统全球化,会是逐渐强调产业自主可控的时代
还是以美墨贸易来说
今年开始不少美国智库鼓吹将产业链转移到墨西哥
原因很简单,墨西哥是美国的后花园,自留地,美国力量对墨西哥具备绝对掌控力,墨西哥贴近美国,产业转移到墨西哥不必担心产业断裂
当然最终能不能成是另一回事,但这本身反应了一个趋势
今年中国和东盟的经济总量相加有很大概率突破21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日本和韩国,recp范围内的东亚贸易区的经济总量预计将超过北美自贸区
并且这个范围内涵盖了22亿以上的人口,说这个范围内是全球最大的,最有潜力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并不为过
就算不算日韩,中国+东盟超过美墨加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正常中国东盟经济增长叠加recp的双重条件下,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东盟必定逐渐稳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并且甩开美国和欧洲越来越远,在中国贸易总额中占比越来越大
而且,和美欧比起来,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具有高度确定性和自主可控性,东盟全境都在东风21和东风26打击范围内,处于中国军力绝对掌控之下,一旦世界局势激化中国和美欧贸易出现断裂风险,而东盟由于在中国军力绝对掌控之下,不会出现贸易断裂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占比足够大的中国东盟贸易能够尽量减少中国的贸易损失,维持中国经济正常运转
从产业链转移角度来说,未来需要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低端产业链大面上逐步转移是大概率事件,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的同时,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来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从2012年开始逐年下滑,2020年已经较峰值减少四千万,不过这还只是开胃前餐,事实上,在中国劳动力总量中占较大比重的1963-1976年出生的劳动力退出劳动者大军已经近在眼前,中国的劳动力总量断崖式下滑也就是这几年的事
还有一点就是随着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中国的年轻劳动力进厂子意愿已经大幅降低,对于一天重复12+小时的相同动作不能随便上厕所工资还不高的工作环境容忍度越来越低,再加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三产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进厂子早已不是唯一选,当前就已经有一些厂子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
在未来劳动力总量大减,三产继续创造就业,劳动力进厂意愿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未来劳动力不足会更加严峻,继而提高人力成本,倒逼低端制造外流
目前的情况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从事一产的劳动力占比不断降低带动大量一产劳动力向二产转移(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员占比基本为个位数,中国2020年为23.6%,有充足下降空间),以及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一些生产企业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减少劳动力需求,这两点因素叠加可以一定程度延缓二产劳动力减少速度,但最终该来的总会来,最终很有可能最好的情况就是中国本土的低端产业仅满足中国自己的需求(不过也不必悲观,未来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扩大仅满足中国本土需求所解决的就业和创造的产值也会很可观)。
而在这种情况下,低端制造业转移只有两个方向,1.东南亚,2.印度
后面如果把东盟打造成中国的经贸自留地,那么毫无疑问就肥水不流外人田,并且印度具有非常大的地缘政治野心,一旦经济获得长远发展,结合其人口潜力,未来必定为祸不浅
而且从18年开始的因为贸易战造成的产业转移可以看出,如果东南亚足够给力是不会给印度机会的,从印度经济增速就可以看出来,印度2018年增速6.7%,2019年印度增速4.7%,疫情前的2020年一季度印度增长3.1%
可以说印度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好处,说明印度和东南亚比起来在吸引产业上具有先天缺陷
而且东盟是recp成员国,印度不是,也就意味着就算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其上下游产业链必然相对更依赖中国,加深东南亚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因此,在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国还发布了一系列与东盟加大合作的具体措施。除了RCEP这样的贸易协议外,还有再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新冠疫苗援助;向东盟提供1000项先进适用技术;未来5年支持300名东盟青年科学家来华交流;在未来3年再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发展援助用于疫情后复苏;未来5年力争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
说明现阶段是有意帮助东盟提高自身硬件水平,为以后更好承接中国产业做准备
展望未来,就哪怕十年以后吧,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人均GDP两万美元以上,东盟8000美元以上,中国人口十四亿,东南亚人口7.2亿,中国大陆GDP总量30万亿美元+东南亚6万亿美元以上,这就21亿人口,36万亿美元GDP总量,如果在算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那就是,23亿人口,43万亿GDP,区域人均GDP1.9万美元。届时这整个的由中国主导的区域性经济联盟,拥有全球近40%的经济总量,超过一半的工业产值,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自然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将有根本性提升,任何一个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都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大市场成为行业巨擘,反过来深入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到时自然能应对各种极端情况,和世界尤其是美欧的联系甚至会不降反增
简单点说
东盟小兄弟不再紧抱美国爸爸的大腿了
左右逢源骑墙观望的时候,也减少减少再减少
如果说以前在中美之间站队,37开
现在就算不是73开,那也能64开
意义嘛
就是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大家一起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
谢邀。
看了新闻,提到这事。新闻里也引述了东盟一些国家领导人的话,大意是支持与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更进一步。来自东盟国家领导人的表态或许更能说明关系升级积极的意义,更有说服力。详细的态度需要找东盟国家自己的报道。
这条新闻前是报道RCEP启动后上海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贸区,不知记错没。
这两条新闻应该可以看成一个系统性的内容,区域贸易关系升级并且贸易协议启动了。就如帽子姐所言,光靠算经济账不稳固需要军事作后盾。那么与经济匹配而行的军事及地区安全也必然是并行的重头戏。经济贸易稳定与繁荣依靠军事及地区安全作后盾,不能经不起冲击。
那么军事及地区安全的雷区需要排干净。有些雷可能是自走雷,你到那里了,雷自己会后退,有些需要和雷协商,有些则可能需要用器材。
有了经济的决心,也要有军事及地区安全的决心。所以新闻后面又有对解放军的报道。连同前面两条新闻又可以用一个系统的角度去看待。这也是今天看新闻才弄明白的一点。
今天新闻还有一条中美乒乓联合队参与世联赛的报道。看做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互动。还有一条俄罗斯总统普金确定应邀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报道,中美,中俄关系的进展都报道了。个人理解为中美俄关于二战后关系的变化与延续的报道,因为乒乓球队的报道提到了中国对消除冷战思维影响的努力。
这都可以看做中国的领导团队在为非冷战思维下建设新的世界发展方式在作努力。也是未来整个世界可能形成的新形势新的趋势,事在人为,期望中国的努力能取得成功。
今年欧美俄中这些骨干国家都加速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增加了投入,新设定了发展规划与目标。航天事业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增量,期望各国的航天计划都能有大的进步。
而我个人更期待各国航天人能以服务宇宙空间系统为远期目标,舍弃之前宣传的太空殖民思维引导下制定的发展思路。能有机的,统筹的联系起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摒弃各自利益为主导的冷战思维的、竞争思维的发展态度。
聊着聊着又扯上了航天,并非我要把个人喜好强行的加进来,也不是要炫耀什么。
是对发展路径的探讨与琢磨,会最终引导我们去关注空间更广阔的宇宙海洋,这是必然的选择,必由之路。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一把泥一把沙一块石头一捧水构成的生命体,都是日地月的直接产物,都继承了宇宙空间系统赋予的责任。不过是我恰好关注到了这个点,一些接触恰好引发了这方面的思考。大家可以把这些思考结果作为自己的思考结果,或当作一份补充,不必分出这是你的我的,碍于面子搞个隔离互不认同,有限认同才满意。都是这个日地月平衡系统的。
为了宇宙空间系统的存续、发展、进化而努力的同时,我们人类自己也能就着这个过程实现期望中的幸福与永生了。
“伙伴关系”是指互不对立,并遵守“求同存异”原则,不攻击某个特定的第三国。与中国建有伙伴关系的国家或组织,通常属于中国的邻国或者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伙伴关系,意味着中国与某国双方已经达到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重大问题上(如在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上)没有根本分歧。
“战略伙伴”意为共同讨论世界经济问题并在军事、战略方面合作以及国际舞台上展开合作。
“战略协作伙伴”指除战略合作的内容外,双方还将在军事、战略的技术方面协作互助。
“全方位伙伴关系”指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
“全面战略伙伴”:在战略的各个方面展开合作。
“合作”主要指经济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
“建设性”或“创造性”伙伴关系意为:双方本为敌对阵营,但希望通过合作与沟通建设真正的伙伴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
“战略协作”指除“战略合作”的内容外,双方还在军事技术等方面协作互助。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合作”则意味着合作层次最高,“战略”从整体上、全局上、核心利益上对中国来说是政治、安全或特殊战略资源的关键国家,“合作”指的是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
“全天候”就意味着:不管任何时刻,双方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种国际事务中有紧密的关系,是最高层次的友好关系。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塞内加尔、纳米比亚、马来西亚
“全面”指的是所有国际合作领域都具有一致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阿富汗、韩国、斯里兰卡、印度、文莱、尼泊尔。
战略伙伴关系
“战略”则意味着政治层次较高。对中国来说是政治、安全或特殊战略资源的关键国家。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德国
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哈萨克斯坦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马来西亚、蒙古、印尼、阿尔及利亚、埃及、南非、白俄罗斯、丹麦、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秘鲁、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 沙特阿拉伯、伊朗、塞尔维亚、波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互惠战略伙伴关系:爱尔兰
战略伙伴关系:阿联酋、吉尔吉斯、卡塔尔、土库曼、安哥拉、尼日利亚、乌克兰、哥斯达黎加、加拿大、厄瓜多尔、智利、斐济、保加利亚。
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指的是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其中不加战略修饰语的合作多特指经济合作。
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比利时,新加坡。
“全方位”指的是合作领域多、范围广,是比“全面”还要全面的关系与合作领域。
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马尔代夫、罗马尼亚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东帝汶、孟加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荷兰、克罗地亚、赤道几内亚。
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芬兰
“友好”指的是双方政治关系良好。
其他伙伴关系
共同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牙买加
多边伙伴关系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非洲联盟
战略伙伴关系:太平洋岛国论坛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
其他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美国
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朝鲜
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菲律宾
战略互惠关系:日本(见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恰恰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中为数不多可以说得上是“赢了”的,而赢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下却杳无音讯,可见赢学家虽然喜欢赢,但他们并不知道究竟赢在哪儿。
事情其实在去年早些时候就已完全敲定,之所以放在今年公布,是因为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要举办庆祝峰会,所以才把事情放在峰会举办的同时公布,算是献礼。
做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东盟最初是南洋诸国为了对抗中国而在美国串联下建立的区域组织,说难听点就是个反华联盟。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中国成功把一个反华联盟扭转成了对南洋甚至整个东南亚施加影响力的平台,变成了一个极为称手的外交渠道,让东南亚开始初步具备后花园性质,可以说对东南亚工作的进展和中国外交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发生的,中国在东南亚取得的成功,是外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的最佳见证。
相关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个年头,期间一波三折,域外势力的横加阻挠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各种反复、纠缠、拉扯已不足为外人道,幸好2016年成功突围,不仅逼退了域外势力,开海疆万里,还达成了区域共识,特别是有效管控了一部分国家的突发事件,在2018年泰国采购了100余辆vt4式坦克后实际上大局已定,美国坚持在南海巡航无非是推又推不动,退又不甘心,只好摇晃身体假装火车在前进,已无伤大局。
美国最后的指望是部分国家内的反华力量,不过这些人都是一堆墙头草,渐渐也就不出声了,说来好笑,全球疫情实际上帮了我们一把,加速了这一进程,算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现在某国的债券市场都与中国实现了联营,这算是曲线汇通天下,货通天下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足以让人奉上万雷般的喝彩。
东南亚内部势力盘根错节,国与国,甚至是一国之内的关系都错综复杂,在这种地方打交道做工作,既要把控大局,推动议事日程,又不能陷入到当地具体的矛盾和冲突中,比如某国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在财政问题上的撕扯这种鸡毛蒜皮的破事就不能卷进去,要形成一种宏观和具体相互平行,不为突发事件所动的姿态,坚定不移日拱一卒,徐徐用力,久久为功。
所谓愚公移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笑骂从汝,拓土我自为之,不为“国际观瞻”所动。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定力,不是说不能搞战略定力,而是至少应该先知道战略定力是个啥,而不是把所有的无所作为都包装成战略定力一顿尬吹。
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在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四处开枝散叶,死里求活,竭力自救,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他们是中国散落海外的遗珠,是曾经蒙尘的宝钻,是我们的家人。
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在这次伟大的民族自救进程中,除了闯关东,走西口外,还有下南洋,正是南洋的华人为我们今日在东南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没有他们当年的自救努力,我们今日万难成功,他们也未曾忘记祖国,志愿军于朝鲜的白山黑水奋勇击敌时,身处热带的南洋华人也在想尽办法协助志愿军,比如船王霍英东就顶着各种巨大压力把志愿军急需的棉纱、药品、橡胶、轮胎、仪器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大陆。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事情出现根本性的转机源自2016年的奋勇迎敌,无上光荣的人民军队勇敢肩负起了党和人民交付的历史使命,人民海军展现出了以弱胜强,逢敌必战,不怕鬼,不信邪的战斗意志和无畏勇气,这种气魄在人类历史上只有英国和荷兰等极少数国家的海军曾经拥有过,这是中国人终将称雄海洋的最大本钱。
东南亚的局面刚刚稳定下来,域外力量必然会反扑,当地的内鬼必然会作乱,这是必然的,但只要继续沿着既定道路推进下去,这些都是垂死挣扎而已。
其实事情在前天就公布了,我刻意等了一天,就想看看赢学家们有什么反应,结果他们啥动静都没有,也由此可见这些赢学家们都是些什么成色,他们赢了半天连赢在哪儿都不清楚。
只有刘建秋老师谈了谈这个问题,可见刘老师是真的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