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库的模式参考了客家的"祖尝"制,洪天王的父亲是经营祖尝的能手(类似毛顺生),那么为什么有人支持祖尝制?
因为从方方面面来看太平天国都比清朝强出太多,即使最仇视太平天国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以下文字出自范文澜先生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可见不但维新志士谭嗣同,就连太平天国最凶狠的敌人曾国藩都认为太平军比清军强百倍。
“谭嗣同描绘这个真面貌说:湘军以戮民为义,城邑‘一经湘军之所谓克复,借搜缉捕匪为名,无良秀皆膏之于锋刃,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于湘军,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也”(《仁学》卷下)。事实上湘军攻破一城,就是屠灭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谓’城破时,百物同归于尽’(《批示徽州知府刘传祺察》),就是全城生命财物,顿时化为乌有。
“人民拥护太平军,敌视清朝。许多记载都说:‘民贼合一’,‘民不恨贼而恨兵’,‘贼如梳(没收富贵人财产),兵如蓖(无所不取)’。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岳州以下直至金陵数千里,小民蓄发纳贡,习为固然,虽经谕令薙发,而乡民狐疑观望。官军稍有挫纽,则四面皆贼,饷道易断(《水师搜剿襄河续获大胜折》)。又说:官兵有骚扰之名,贼匪有要结之术,百姓不甚怨贼,不甚惧贼,且有甘心从逆者。官兵过境,无物可供买办,无人可为向导《水师小胜并陈近日剿办情形折》)。派出探兵,多被乡民擒杀(《陈明邻省援兵协晌片》、《曾国华殉难三河镇折》)。
被某些人污蔑为“邪教头子”的洪秀全还知道下诏旨减轻民众的负担,而清廷的统治阶级成员除了借战乱搜刮民财、劫掠百姓也不会干别的。
教主发布苏福省安民乐业,减轻税负的诏旨(不知可否被视为邪教主敛财的证据)。
谈双方治国能力,太平天国革除清廷重税,积极发展工商业
清廷税收是天国的十倍以上,这个对比很能说明问题。
因为太平军比清政府强太多。其实完全可以看看起义以前的两广人民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广西紫荆山区的烧炭工人生活状态。你就知道清廷多烂了。
首先大背景是赋税徭役的严重导致农民普遍贫困且持续。整个中国的两广地区在1850年以后就进入了农业的内卷化以缓解粮食危机。广西人口与耕地的失衡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少数地主占有大量耕地,普通百姓却只能佃种勉强维生 。
其次在当时存在一系列矛盾而导致械斗和民愤,由于民愤聚集起来的队伍,先前在宗族械斗之中就已经有了民间武装组织“团练”“乡勇”以及其雏形,从而培养了一大批擅长战斗的年轻人。
而且广西在当时有着大量土客矛盾。在文化上受到孤立的客家人需要报团取暖。而在当时拜上帝会就给他们精神寄托。特别是紫荆山区的烧炭工人在当时受到各种势力的压迫,急需一种寄托。这当中也不能不提到冯云山的推动。冯云山可以说是改造拜上帝会得人。冯云山把洪秀全神秘化且迅速把拜上帝会本土化,确定了洪秀全的至高地位,并且把一系列的东西程式化。
最后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当时的气候灾害。清代民间谚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整个清代中晚期政府内部的贪污受贿层出不穷。加之清时期广西自然灾害次数多、范围广、影响大,总体呈现逐渐加剧的态势。自然灾害的加剧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广西地势外高中低,山高岭多,岩溶地貌蓄水能力差,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等自然因素是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 频繁而剧烈的自然灾害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广西近代社会变迁。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收成的降低和粮价的暴涨使本就不富裕的广西更加贫穷,丧失了推行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在造成广西人口损失的同时给湖南、广东带来不小的压力。由灾荒引起的暴乱时有发生,使广西成为多次农民起义的策源地。而朝廷的赈灾银也在层层盘剥以下到百姓的手里少得可怜。
总结,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上的破产加上官府的贪污腐败导致当地老百姓对清政府极为不信任。这种主要原因。老百姓对官府的不信任,从而官府权威降低,老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依靠宗族观念和械斗,这是重要原因。还有就是冯云山等人在大的历史的进程中加入了个人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