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满汉全席”并不存在,或者说它是后人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清朝官办宴席,主要是满、汉两席,满席分为六等、汉席主要分为三等:
《大清会典·卷一百五十四·光禄寺》:
满一等席价银八两、二等席七两二钱三分一厘、三等席五两四钱四分、四等席四两四钱三分、五等席三两三钱三分、六等席二两二钱六分。
文武会试考官入闱、出闱各宴用汉席:主考知贡举等官,毎席用肉馔蒸食果实三十四器;同考官监试御史提调官,毎席用肉馔蒸食果实三十一器;内帘外帘收掌四所及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太医院各执事官,毎席用肉馔蒸食果实二十六器,酒毎席一斤。
汉席是科举考试用的,而满席则是皇室婚丧嫁娶、招待藩属使者、举办经筵等用的,并非“分为满汉两席”:
万寿圣节、元旦朝贺、公主郡主成婚各宴皆用四等席,
宴朝鲜国进贡正副使、西藏达赖喇嘛、班陈额尔徳尼贡使、除夕赐宴、下嫁外藩公主暨蒙古王公台吉等馔筵皆用五等席,
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及朝鲜进贡押物等官,安南、琉球、暹罗、缅甸、苏禄、南掌等国贡使,都纲喇嘛畨僧来京各宴皆用六等席;
妃嫔近前馔筵用一等、随筵用三等,贵人近前馔筵用一等、随筵用四等,常在答应女子近前馔筵、随筵均用五等。
除了满席、汉席,还有一些固定的宴席,例如说蒙古亲藩宴,是招待蒙古勋贵用的、一二品满臣可以参加,嘉庆7年后一二品汉臣也可以参加。
其中最丰富的宴席,应该是总共举办过4次的千叟宴,据说有63品:主菜15、火锅12、烧烤2、汤1,小菜7、酱菜4,主食甜点11、水果零食9、茶2;
其次是每年举办的蒙古亲藩宴,据说有58品:主菜18、烧烤2、汤1,小菜5、酱菜4,主食甜点11、水果零食14、茶2、酒1;
第三是每年举办的万寿圣节宴,据说有54品:主菜16、烧烤2、汤1,小菜4、酱菜4,主食甜点11、水果甜点14、茶2。
(菜品数量来自于网络,据说是来自于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御茶膳房簿册》,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
此外就是戏曲家李斗所著野史——《扬州画舫录》记载的“满汉席”了,据说有110品以上:菜50、小菜60、果类20桌。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
其次,“烧尾宴”是存在的,但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庆祝通过了科举考试、官职晋升的私宴:
《封氏闻见记》:
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陟,朋僚慰贺,必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
另一类也算是私宴,但却是晋升的大臣宴请皇帝的“私宴”,始于中宗朝:
《新唐书·苏瑰传》: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辨物小志》:
唐自中宗朝,大臣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南部新书》:
景龙以来,大臣初拜官者,例献食,谓之“烧尾”。
其中最为丰富的,据说是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光“奇异者”就有58品以上:
《清异录》:
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食帐。今择奇异者略记: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贵妃红,婆罗门轻高面,御黄王母饭,七返膏,金铃炙,光明虾炙,通花软牛肠,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同心生结脯,见风消,冷蟾儿羹,唐安餤,金银夹花平截,火燄盏口鎚,水晶龙凤糕,双拌方破饼,玉露团,汉宫棋,长生粥,天花饆饠,赐绯含香粽子,甜雪,八方寒食饼,素蒸音声部,白龙臛,金粟平鎚,凤凰胎,羊皮花丝,逡巡酱,乳酿鱼,丁子香淋膾,葱醋鸡,吴兴连带鲊,西江料,红羊枝杖,生平炙,八仙盘,雪婴儿,仙人脔,小天酥,分装蒸腊熊,卯羹,清凉臛碎,箸头春,暖寒花酿(酉卢)蒸,水炼犊,五生盘,格食,过门香,红罗饤,缠花云梦肉,徧地锦装鳖,蕃体间缕宝相肝,汤浴绣丸。
不过据说到了玄宗朝,这种大臣晋升后宴请皇帝的风气就停止了。
综上,烧尾宴仅仅是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私宴,而清朝的满席、汉席、蒙古亲藩宴等存在了二百多年,宴席规模更大、参与的人数更多,所以清朝的“满汉全席”名气更大一些。
至于好不好吃,考虑到唐朝和清朝相差七百多年、近现代菜系多成形于清末,我认为应该是清朝的菜更接近于现代人的口味。
别的不说,光说宴席开头的“丽人献茗”和结尾的“告别香茗”也就是两道茶吧,唐朝的茶可是要放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盐等调料的,而且是用茶末。
(不过现代人好像也要放牛奶、糖、柠檬、芝士什么的啊......)
跟民国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宣传有关。
满、汉席本来只是“N席满族菜、N席汉族菜”的泛称,连专有名词都算不上。就好比一个四川小伙娶了个广东姑娘,请客摆了几桌川菜,几桌粤菜,小伙姑娘就可以称“我们摆的是川粤席”,川粤虽然同称,但畛域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乃是两组概念。清代文献提到的那些“满汉席”,也是同样的情况,仅为概括性的陈述,既不具备固定的格式菜制,也没有表达“全”的意思。
像《清史稿》载清圣祖康熙,因布设满洲筵席过于繁琐,且需多杀牲畜,故“改满席为汉席”;
袁枚《随园食单》:“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均属此类情形。
《衍圣公府档案》说的“满席二桌,汉席一桌”,更可见“满汉席”并非一个混成一体的概念。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第四次驾临江南。驻跸扬州期间,当地官府劳师动众,征用了整整一条街的寺庙道观烧菜,款待天子随员。那顿饭,与宴的地方官和京官达两千五百人,真可谓盛况空前。然而乾隆却一口都没吃,甚至压根没有出席,就在百官油汤乱飞高潮泛滥的当儿,人家独自安安静静待在行宫里美滋滋地吃小灶。由于与宴者满汉都有,主办方必然准备了满、汉两套厨馔。扬州名士李斗设法搞到份这一宴的菜单,记录在他的《扬州画舫录》里,谓之满汉席:
第一份: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蹄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
第二份: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肉脯、奶房签;
第三份:猪肚假江珧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班鱼肝、西施乳(河豚精囊或腹下嫩肉)、文思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
第四份:烤哈尔巴肘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烤鸽子、猪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十锦火烧、梅花包子;
最后是「洋碟」——也就是西餐二十味、劝酒菜二十味、小菜二十味,还有十桌干果、十桌鲜果。侍卫随从,另行供食招待。
这五份菜应是由五个,或五批改成厨房的寺庙分别备办,第一批厨房主攻羹汤;第二批收簇了熊掌、猩唇、驼峰、鹿尾,专门处理野味;第三批厨房集中江南本地名厨,文思豆腐、蒸鲥鱼在当时的京城可是稀罕味道;第四批集中火力大烧大烤,做的是满洲传统菜;第五处拾遗补缺,输出西餐小菜。分工合作,庶几相得益彰。这五批菜,做是分开来做,上菜是不是杂然纷陈,每一样都雨露均沾,遍及诸席,难说得很。《扬州画舫录》没有详细交代,后世研究者也就莫衷一是了。
满席汉席之所以井然区分,未曾杂陈,除了体统礼仪,袁枚还给出一个解释:“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满菜汉菜合为一席,不仅不伦不类,乱了规矩,等闲厨子也胜任不了。
两席合流,出现在嘉庆以后。“大河三部曲”的作者、郭沫若誉为“中国左拉”的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在1944整理发表了一篇道光十八年其外家祖辈的账簿,其中就包含有一套满汉混一的满汉席:
燕窝、鱼翅、刺参杂烩、鱼肚、火腿白菜、鸭子、红烧蹄子、整鱼;
热吃八个:鱼翠、冬笋、虾仁、鸭舌掌、玉肉、鱼皮、百合、乌鱼蛋;
围碟十六个:瓜子、花生米、杏仁、桃仁、甘蔗、石榴、地梨、橘子、蜜枣、红桃黏、红果、瓜片、羊羔、冻肉、桶鸭、火腿;
另外还有:哈耳吧、烧小猪一头、丈肉包一盘、朝子糕一盘、绍兴酒一坛。
至于“满汉全席”一词正式亮相,要迟至光绪二十年梓行的一部写十里洋场风月声色的苏白小说《海上花列传》。张爱玲予此书极高的评价,不惜十载光阴,亲力译成国语。除却文学、艺术价值,此书在纪实方面亦可圈可点,它既载一位官老爷过生日“中午吃大菜(西餐),晚上吃满汉全席”,那么光绪年间,餐饮界当已经推出满汉全席了。
到了民国,餐饮界开始大炒满汉全席的概念,各大菜系竞相创出地方特色的满汉全席,制式各不相同,比如京式满汉全席多用鲁菜,「九转大肠」、「青鱼肉翅」高低得整上一份儿;川式则以川菜为主,如「缠丝兔拼干辣熏鱼」、「豆瓣鲫鱼」。成席的标准也不一而足,有些地区的满汉全席讲究「四八珍」必不可少,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有些一定要有「双烤」,即挂炉烤猪、挂炉烤鸭,乃是取清朝汉席中的“燕窝席”为基础,辅以满席的大件烧烤合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这种奢侈筵宴逐渐淡出国人视线。20世纪60年代,它又突然在日本、香港走红,其推动者,可能是香港餐饮界。1965年,日本向香港派出一支“满汉全席品尝团”,为了尝几道菜,巴巴的派一队人马远渡重洋,真是老馋猫了。随后十几年间,类似的品尝团络绎不绝。80年代末,日本和香港煽了二三十年的满汉全席热,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内地餐饮界。一时各式传说,天花乱坠,什么“清朝最高规格皇家大宴”、什么“两百一十八道菜,吃完得花四天四夜”,在那个信息刚刚疏通、思想刚刚解放的年代,带着夸张神奇的色彩,迅速风靡,终至于举世皆闻的地步。
此外“满汉全席”一词终归比较通俗,只看字面就大体猜得到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全”字更彰显排场,令吃货悠然神往;“烧尾宴”文邹邹的包含典故,不查阅不解释恐怕不易理解,仅看这三个字也很难想象规模、菜式,这些都造成了传播障碍。
附,烧尾宴详解:古人吃的菜是怎么样的?
有个古代道学先生穿越过来。我义务帮他介绍当代情况。
谁知道他看着我,满脸不屑:“你是犯罪分子吧?”
我懵了:“我不是犯罪分子。怎么这么说?”
他:“不是犯罪分子怎么头发短短的,像受过髡刑似的?”
我:“现在人不蓄发了。这就是现在的正常发型,向西洋人学的。”
他:“所以你们留了西洋夷狄的发型?”
我:“不错。”
他:“你这身古怪的衣服,也是夷狄的式样?华夏的衣冠发式就这么抛弃了?”
我:“是的,但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
他:“现在是什么年月?”
我:“现在是公元2021年,公历12月25,星期六。”
他:“什么叫公元?”
我:“公元就是基督纪元。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于公元元年。以他的诞生纪元,象征全人类在他统治之下。”
“什么又叫公历?”
“公历就是格里高利历。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
“什么又叫星期六?”
“一个星期分为七天,源自圣经,上面说上帝花了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他的信徒就七天一个周期的过,并在第七天休息。犹太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六。基督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天。我两天都休息,哈哈。”
“外面什么声音?”
“哦,今天还是基督教的圣诞节。有人在过圣诞,真是一群崇洋媚外的家伙!”
道学先生突然举起拐杖就打:“你也是个崇洋媚外的家伙!”
“我怎么崇洋媚外了?”
“你留夷狄之发,穿夷狄之衣,奉夷狄之历,过夷狄之节,还不崇洋媚外?”
“我没过夷狄之节啊?”
“夷狄的安息日你凭什么休息?”
道学先生打得更起劲了。
我夺过拐杖,将他踢倒:“我还学夷狄之语呢!英语是必修课!但我不算崇洋媚外,过圣诞才是崇洋媚外。”
“凭什么?”他不服。
我双手举起对上一拱:“因为我的标准是上不是外!中华之大义,莫过于忠顺。上是之则是之。上非之则非之。此忠顺之道也。守忠顺之道,即中华之人。”
道学先生恍然大悟:“是我眼光浅了。”
我和道学先生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
“为了方便生活,和国际接轨,过基督徒的安息日,是完全正当的。
但是,为了图热闹,崇洋媚外,过基督徒的圣诞节,是万万不行的。
用汉字笔画的注音字母ㄅㄆㄇ落后麻烦。
用拉丁字母的拼音字母jqx 先进方便。
汉服是古代少数贵族的服饰,不穿你会死啊。
中医是中国古老宝贵的传统,必须发扬光大。
我出生之前改掉的都是封建落后,我长大之前没改的才是中华正统。
我长大之后,谁改谁洋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