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智伯水攻晋阳被韩魏背刺关羽天天看春秋为什么还被孙权偷袭成功? 第1页

  

user avatar   little-april-9-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还真想过。

首先,关羽应当是知晓晋阳之围的情况的。

《江表传》记载,关羽好《左传》,即《春秋左氏传》。

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智伯的记载见于左传中的最后一年,即哀公二十七年。

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

知伯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智伯。左传中的记载较为简略,只提到韩、魏临阵倒戈击败智伯。晋阳之围的具体过程,以及是否有水攻,都没提。

真正对晋阳之围有较为详细记载的是在《国语》。

晋阳之围,张谈曰:“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于诸侯乎?”...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沈灶产蛙,民无叛意。《国语 晋阳之围》

两者结合起来,即能大致弄清晋阳之围的全貌。

那关羽会不会读《国语》呢?

我认为是会读的。

相传《国语》与《左传》同为左丘明作著,与《左传》的编年体不同,《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虽然现今对《左传》和《国语》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汉末三国,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国语》是用来补充《左传》的不足的。

东汉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提到 :【《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东吴史臣,《吴书》的编撰者韦昭,在其《国语解·序》中也说,左丘明完成《左传》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

举个简单的例子。

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经过数年励精图治,勾践趁着吴王夫差率主力北上黄池会盟的时机,进攻吴国。

十三年春...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左传 哀公十三年》

《左传》里面说明了是分两路进攻吴国,但却只记载了勾践这一路的情况,另外一路的记载则见于《国语》。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于是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国语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第二路由范蠡、舌庸率领,沿海岸进入淮河,并沿淮河西上,以断绝夫差归路。这一路牵制兵力对局势有着很大影响,使得正在黄池与晋争霸的吴王夫差一时进退两难,给了勾践这一路可乘之机。

不结合《国语》看,无法弄清事情全貌。

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算是读史书的最低要求了吧。

那么关键的地方来了,既然知道了韩、魏临阵倒戈的事情,那关羽为防备东吴的偷袭有没有做相应的准备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关羽不仅做了准备,而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第一个,沿江设置大量斥候与烽火台。

佐证这一条的有两处记载,一个在《三国志·吕蒙传》,另一个见于吴书。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三国志·吕蒙传》
吴书曰: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於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

斥候与烽火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光凭这点,远远不够。

于是就有了另外一项,加固江陵城防,并修建江陵南城。

关羽这项措施的记载出自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

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于樊,留糜芳守城,及吕蒙袭破芳,羽还救城,闻芳已降,退住九里,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改也。”乃退保麦城。今江陵城广十八里。纪胜江陵府。《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卷一 关内道 河北道 山南道》

江陵本就是军事重镇,本身城防不可谓不坚固。而南城修好后,则意味着,要打下江陵,要攻两遍城才行。三国时期攻城战本就不易,更何况还要连续打两座,光想想都费劲。此时的江陵城,说固若金汤也毫不过分。

关羽对此也有着充分的认识。

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水经注》

修好之后的江陵城也是经过实战考验的,虽然,不是为关羽所用~

夷陵之战后,朱然率领几千人守江陵,在援军断绝的情况下,硬抗住了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数万人的围攻达半年之久。朱然固然算是名将,但江陵城的坚固,仍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关羽为何会想到此种方法。

我想一定是几年前合肥那边,十万带给他的灵感吧~

后来关羽敢抽调江陵兵力加入襄樊战场,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因为吕蒙称病和陆逊的奉承。但我觉得并不是,最主要的还是他本人对江陵城的信心,以及对东吴攻坚能力的看低~

所以,关羽给东吴出的难题是:你们要派多少人,打多久,才能打下江陵?

吕蒙给出的答案是:不费一兵一卒。哦,不对,最后还是死了一个吕蒙的同乡。

吕蒙这个人,也是挺好玩。武力不高不低,战略规划能力不上不下,但却是三国时期顶级的心理战专家。

我确实很想好奇,孙权劝学后,吕蒙到底读了什么书,或者说这就是天赋?

前有郝普,后又糜芳、傅士仁,都栽在了他手下。

兵者,诡道也,成王败寇,没啥好说的。

但,综合来看,吕蒙这个人给我感觉却是重于术而轻于道。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类人的思想和策略很容易达到天花板或者说瓶颈。孙权采取了吕蒙偷袭荆州的策略,结果就是,东吴国运的天花板就被固定在此了,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升。

此后,西边攻不过永安,中间打不下襄阳,至于合肥,还是别想了。被吞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回到题主的问题,关羽该想的都想了,该做的都做了,唯一没想到的就是糜芳的投降。傅士仁在公安投降其实都不算致命。

在江陵陷落的情况下,局势已经没法扳回来了。

和后来北伐的那位一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相关话题

  为啥马超到了刘备手下就碌碌无为了?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刘备有机会三造大汉吗?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诸葛亮穷兵黩武,为什么还在蜀国有那么高的威望? 
  刘备在徐州,为什么没有升为大军阀? 
  刘备为什么会做出芳兰生门这种事? 
  假如你是孙权,你会如何回忆或感叹自己的一生? 
  东吴四大都督,谁的本领更强? 
  东汉朝廷的禁军主体最终落到那个汉末军阀手中?能不能梳理一下脉络? 

前一个讨论
2022年了,你还喜欢关注杨超越吗?
下一个讨论
电影《狙击手》中为什么心脏注入空气,立刻就会致命?输液时空气进入静脉会有什么后果?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