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行操守符合大众价值观,且为群体做出了个人牺牲(不一定是死亡),那么这个人就是英雄。既然是牺牲,那么大部分情况下事情成功必定是小概率事件,很多情况下牺牲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功绩本身不是评价英雄的标准。
比如谭嗣同傲赴刑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想用自己的血为变法祭旗,唤醒庙堂上下的改革意识。他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也不懂得枪杆子出政权,他心中的变法不但没成,后来不过十年大清还亡了,那谭嗣同就不是英雄了?我想如果谭嗣同不是英雄,那么这世上就没几个人配得上英雄二字了。
在人们朴质的道德观下,很多时候英雄品行是超越时空,甚至不以其牺牲群体的敌我而分的。这点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比如远征罗马而失败的汉尼拔是敌人眼中的英雄,维护奴隶制的罗伯特·李也是敌人眼中的英雄,同样,赵家的大宋早亡了,可文天祥还是坚持不事二主,元人难道不是打心底的敬佩他么?
说到底,评价英雄最重要的就是其个人品行,而不是功绩和敌我。后主都投降了,姜维还为光复大汉殚精竭虑,而不是想办法解甲归田,持此执念的人自然是英雄。
按三国志的说法,姜维的心性道德已经超脱到佛道的领域去了。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蜀汉廉臣众多,但姜维在他们当中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一般的清官也就是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而已,但姜维远不是这么简单。他并没有刻意“抑情自割”,把意志消耗在自我约束上,而是根本就不追求任何个人享受和待遇,只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一部分而生活。
三国志惜墨如金,为什么却在这里浪费大量笔墨呢?因为这个评价确实极其不凡。往道家方向去追溯,便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至人无己”; 往佛家方向去攀附,就是佛陀在各种经文里反复强调“无我”观。一般官员能维持住“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政治形象已经算是功德圆满,姜维却走进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生活在理想中,不染半点凡尘的真圣人。
这样的人即使不是什么大英雄,也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最近会把一些《三国季》的回答补上,这篇姜维粉就别看了,详细写的蜀亡的那一战,也是姜维的整个蜀汉履历,再次预警,如果能理性,咱就往下看,如果爱的是演义里的他,那就别看了。
壹:费祎为什么每次北伐只给姜维一万兵?
丞相仙逝后,后主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蜀汉来到了第二届领导班子的蒋琬时代。
蒋琬是零陵人,弱冠知名,以州书佐随刘备先生入蜀,革命成功后派做广都长进行历练。
后来刘备到广都旅游的时候顺带视察了一下工作,发现蒋琬同志并没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啥事不管天天就知道喝。(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
老刘大怒,准备给蒋琬放放血,震慑一下政治生态。
这个时候,时任军师将军的丞相说话了,告诉老刘:蒋琬是总理的材料,别让他干百里的活儿,这小子的能力在于安定万民,不爱搞虚头巴脑的,先别杀,领导您再品品这孩子。(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官场中,没有后台是不行的,蒋琬因为被丞相赏识,不仅留了一条命,还开始步入快车道。
蒋琬开除惩戒后不久去做了什邡令,老刘拿下汉中后,蒋琬进入中央做了尚书郎。
老刘崩后,丞相开府,蒋琬进入了丞相的班子为东曹掾,不久迁为参军;丞相北伐驻汉中后,蒋琬与长史张裔留成都,统丞相府事。
张裔死后,蒋琬代为长史加抚军将军,成为了成都政务的一把手,干的是当年丞相干总理时的那摊活儿。(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丞相在汉中经常公开发表言论,说蒋琬是夺冠拼图,是和我一块为王业努力的好同志。(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蒋琬的威信,为将来接他的班做准备。
丞相不仅公开经常树立蒋琬的威信,私下给刘禅的密表中,也做过顶级背书:我死以后,就是他了!(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丞相死后,刘禅不再设丞相,再也没有人配得上这个岗,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丞相府恢复成了尚书台,蒋琬做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开始总统国事;次年四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接班。
当时丞相归天,是整个蜀汉天塌下来的大事,丞相都离开我们了,将来这日子还怎么过!整个蜀境惊悚躁动不安。(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这时候,所有人都盯住了蒋琬这位丞相选定的接班人。
所有人也因此再次追思了丞相的英明。
蒋琬作为百官之首,既不伤心于丞相仙逝,也不喜色于自己得托一国,跟平时一样该干啥干啥。渐渐的,蜀汉踏下心来,蒋琬也因此开始成为众望所归的主心骨。(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你不得不佩服丞相当年的眼光,为啥要交蒋琬接班呢?
丞相早就明白,他死之后,蜀汉将地动山摇,足够分量的老革命此时都没有了,不要说再有人能接的住他这一摊了,就连能否带领蜀汉走出他的空窗期都是问题!
再品品他当年劝老刘刀下留人的那句话: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丞相早早就品出了这个“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的大器之才,随后用了近20年的观察,彻底认定了这孩子能挑大梁!
蜀汉本该地动山摇的权力交替期,被蒋琬不动声色的接了过来。
相当显功力。
蒋琬接班安定了蜀汉人心后,面临着下一个政治难题。
丞相的政治纲领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目前一个曹魏,一个刘汉,虽说这两个天命双方互相说对方反动派,但实际上,蜀汉这个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站不住脚。
因为首先你说献帝被弄死就不靠谱,人家跟丞相一年走的,孙子干山阳公也干的好好的,而且自古天子居北方,没说在四川待着的。
弱者的假货如何与强者的真货竞争呢?
你必须时刻嚷嚷着对方是假货,你是被迫害的,你是有志气的,来不断蹭真货的流量来打造你们是一个级别产品的人设。
丞相始终在汉中待着,就是以此强烈的表明势不两立的态度,北伐是你这个政权存续的理由。
接班的第三年, 公元238年冬十一月,蒋琬北赴汉中。
这是个什么时间段呢?
司马懿在一个月之前,已经平叛辽东了。
司马懿老先生是在238年的春正月远赴辽东的,也就是说,全世界最恶心人的那货已经明确肯定不会烦你来了,天下已经有变一年了,蒋琬才晃晃悠悠的去了汉中。
两月后,更大的天下有变传来了,曹叡死了。
蒋琬仍然没啥动静。
后面又过了两年,还是没动静。
估计实在说不过去了,蒋琬在241年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方案:出秦川道路艰险,拿不下来,咱要不顺汉水东下去打东三郡。(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随后,蒋琬同志得病了,没来得及走。(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
为啥要得病呢?
因为要等大家全都不让他去。
他提案的那条路比秦岭好走不了哪去,看上去有水,船却根本走不了,那破地方打下来还没收益,所有人都不会同意的。
兵出东三郡从战略上的未来只可能是襄阳方向,但即便你超级顺利拿下了襄阳,随后将面临荆州的曹魏增援和背后的憨态可掬温暖纯真的吴老二。
快拉倒吧!
果然蒋琬的这个预案反响强烈,所有人都说你赶紧给我打住,成都方面甚至派了费祎和姜维专门去喊停。(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最终,在243年,蒋琬同志上疏给出了自己的终极想法:
1、魏国太大太强,速胜不易。(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
2、东西一块使劲,才有希望。(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
3、但是吴老二那德性还是别指望了。(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
4、我和费祎等靠谱同志在商量中得出了共识。(辄与费祎等议)
5、今后的主攻方向是凉州。(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
6、派谁去呢?姜维同志老家在那,小伙子革命干劲足,让他去打,如果形势大好,我再赶过去帮场子。(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
7、大军屯兵汉中现在意义不大了,涪水四通八达,我屯兵涪城如果汉中有难,我赶过去也方便。(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蒋琬随后自汉中撤兵回了涪城,与此同时,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侍中董允亦加辅国将军;镇南中的马忠加镇南大将军;镇汉中的王平加镇北大将军;督江州的邓芝迁车骑将军,特殊政治需要的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开始正式登上高级台面。
在这里要提前说一下姜维同志,拜《三国演义》所赐,传统印象中,姜维是丞相的接班人,但实际上,姜维是丞相发现的一棵好苗子,给予了一定的空间,夸他的那封信也是写给自己真正接班人蒋琬的。(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姜维在丞相死后一直是蒋琬的小弟,姜维真正的大进步,是在跟蒋琬大哥的路上。(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蒋琬回屯涪城,费祎升大将军明确接班,四个方向的四镇大将军确立,全是在这一年。
这个行动,表明了蒋琬这届政府的政治态度:依然要北伐,但仅限于小打小闹,跟你梭哈是不会了,就是杆政治旗帜,我每次就玩两块钱,这彩票刮着了就刮着了,没刮出来也无所谓。
此次调整之后没几个月,曹爽看到了汉中的空虚,兴兵十余万,进行了大规模的入蜀作战。(六年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住涪。七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
汉中此时仅仅三万人,由于涪城离汉中较远,最开始是举国震动的。
但结果我们也知道,王平悍拒曹爽,刚刚上任的大将军费祎率诸军救援,魏军大败。
曹爽的大败也证明了汉中驻军堵口,川军紧急支援的蒋琬预案是来得及,行得通的。
此战蒋琬并没有在露面,而是将指挥权交给了费祎。
这里面有蒋琬的身体开始越来越不好的原因。(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
也有蒋琬也开始大公无私的放手交权于费祎的原因。
由此也可见,丞相当年的接班人顺序仍然算数,这种听从过世老领导,有条不紊的传位异姓接班人的政治生态也算是相当罕见了。
蒋琬在自己身体出现下滑后,开始为身后事做打算,挑明了不再大规模北伐的窗户纸,明确了蜀汉政权层面上的战略转舵,将蜀汉从驻防汉中的军备压力下,调整为主力退往涪城,汉中少量守军,零星嚷嚷北伐的战略。
自此之后,直到费祎遇刺身亡,整整十年的时间里,蜀汉一直都是沿用的这个战略思路。
什么也别耽误,但总体思维是省力省钱。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姜维在蒋琬死后开始不乖了,觉得兵少了,总希望调大兵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总是被费祎死死卡住,每次出兵都遵循着刮彩票的思路,一万来人打打看。(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费祎对姜维的理由是:我们不如丞相太多了,丞相当年都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们呢!还是保境安民别折腾了,不要希望成败在此一举,毕其功于一役。(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蒋琬和费祎为什么要如此呢?
单纯因为丞相都不行,我们更不行吗?
并不是,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国力基础已经不允许再打丞相那种级别的国家级战役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很多问题,丞相在的时候都不是事;丞相不在了,一切就变得都是事了。
还记得丞相难得的所谓黑材料,说丞相不会分权活活累死的那句:“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吗?
丞相不会分权?丞相事必亲躬?
并不是,丞相的国家机器捋顺之后,太多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放权。
宫里的事全部交给了董允。
蒋琬在成都总统相府之事,保证了整个四川的后勤输送。(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看上费祎有大才的时候,平南中后百官迎接,丞相单独把此时还是普通干部的费祎拉到车上给他抬威望。(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丞相去汉中后,命费祎为参军,俩功效,一个是赴吴国外交大使,一个是矛盾调解员。魏延和杨仪早就到了动刀子的地步,最终各司其职的发挥了最大作用,真以为是丞相亲自调解的?
那都是费祎居中调解的功劳。(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丞相啥事都把着?
丞相最懂人尽其才!
李严明明白白的不是东西,丞相远征的时候仍然把最重要的军粮事项交代给他,还将战略思路写信进行沟通,李严说没粮了就规规矩矩退回来了。
这也叫事必躬亲?
丞相事必躬亲的只有一种事!
处罚!(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丞相为啥要将蜀汉几乎所有的中级以上处罚全揽到自己这?
蜀汉虽说是依法治国,但实际上除了丞相之外,再没有一个集威望、德行、纲领、才能、资历、手腕于一身的人了。
只有丞相亲自处罚的,对方才会心悦诚服,对方才会放弃报复,对方才会发自内心悔过。
这种神级处罚效果,换谁都没戏!
被丞相定性为“乱群”的廖立,在听说丞相过世后,哭着说我这辈子没希望了。(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顶级混蛋的李严听说丞相仙逝,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还有机会的话,一定是丞相对他开恩,再没人会救他了。(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这是顶级政敌对丞相过世的态度。
品味出丞相的伟大和不凡了吗?
上下五千年,再找不到这么一位全技能点到达伟大级别的人了!
在丞相治下,可以“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说到底,因为那是丞相!
丞相仙逝后,史书中描写蒋琬费祎这两届政府的时候,是这么评价的:这哥俩由于全都遵循着当年丞相的成规,所以边境安全,国家无事,但是很多所谓的小事情已经控制不住了。(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蒋琬和费祎为什么“咸承诸葛之成规”后却“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呢?
因为丞相无论干啥所有人都能心悦诚服,罚你都能罚的你静思己过,但到了蒋琬和费祎这时,已经没有这个威望和能力了。
事实上,丞相刚走人不久,藏匿户口,士兵逃逸这种事情就已经开始出现抬头了。(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再来看看另一个维度,看一下蜀汉顶梁柱们的户籍。
蜀汉三英:蒋琬,零陵;费祎,江夏;董允,南郡;清一色的荆州人。
蜀汉四镇:马忠,巴西人;邓芝,新野人;王平,巴西人,降将背景;姜维,凉州人,降将背景。
即便是后孔明时代,蜀汉的高层中,仍然是荆州派为顶端,巴郡为辅,益州本土受限。
人家益州大族土生土长的地方,政治地位上却一直没有什么上升性,高级岗位一个也进不去,一个魏国降将就因为跟着蒋琬都他娘的当上了镇西大将军了!
政治层面得不到突破,通常就会在经济层面上寻找补偿,益州本土大族和政治势力在丞相死后进行了巨大的反弹!
我们就是想踏踏实实挣大钱,藏户口,搞垄断,谋壮大,丞相在时我们觉得能把关中打下来给我们分红,现在丞相不在了,就你们这帮还北伐,完蛋玩意的赶紧别特么瞎折腾了!
当有冲突和矛盾时,蒋琬和费祎就只能遵循丞相的依法治国路线,碰见不配合的时候就必然要按规章制度法办,但人家益州本土派会因为你的执法越来越愤怒,社会矛盾陡然而升!
因为本质上你蜀汉是一个荆州人的政权。
但我们只服诸葛孔明!你们算什么东西!
蒋琬和费祎已经没有足够的政治威望和行政力量压制住益州本土了,搞不好曹魏没打过来自己先内讧崩盘的,为了安抚人家,所以只能两方面妥协:
1、搞平衡的减少军费开支和出兵规模。
蒋琬为啥要屯兵涪城并明确小规模北伐?
就是为了明确军费开支将减少,并将军队带到成都北部,震慑益州的不服势力。
2、通过大赦天下,对依法治国后的愤怒给予平衡。
蒋琬和费祎主政的19年时间,蜀汉居然大赦了6次!
分别为234年、238年、243年、246年、249年、251年。
后面的四次,居然罕见的达到了三年就大赦一次!
丞相时代,仅仅在刘禅继位的时候大赦过一次天下,丞相对于用赦是这么理解的:治世应该以大德的规则,不是小恩小惠,总搞大赦只会让犯罪的成本降低,刘表和刘璋都爱用大赦,治理的那都是什么玩意!(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故亮时军旅屡兴,赦不妄下也。)
当犯罪分子明确的知道犯罪的刑期最多三年后你会咋办?
那肯定就是按最大的量刑去犯罪呗!
作为丞相钦点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不懂这个道理吗?
不会的,只是不得已。
砍完人家要妥协搞平衡,要不高压锅就炸了。
北面曹魏的优势越来越稳固,北伐无论是从人才能力上还是统治基础上还是行政基础上,都不可行了。
现在一国仅仅一州,蜀汉的最终过渡方向,其实就是东面的孙吴,走本土化的路线。
但是,能够瞬间交权益州本土吗?
那样荆州派会被清算,刘禅这个皇位做不做的稳都不一定了。
孙权也是在孙氏落户江东的第30年,直到公元225年,才以江东大族顾雍为丞相为标志,逐渐完成了江东化的转型。
所以这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蒋琬、费祎在外,能够知道克制的驾驶着蜀汉这艘成分复杂的小船;董允在内,能够正色匡主,弹压奸佞,所以蜀汉在蒋琬主政一朝,在蜀汉三英的鼎力协作下,尚过渡平稳,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变化出现在了丞相死后的第13年。
公元246年,蒋琬和董允在同年去世。
蜀汉的妖魔们被解除封印了,三英去二,费祎一人开始撑不住局面了,妖魔出笼了。
后主开始自摄国事。
实际上就是换了个说法。
后主宠信的陈祇和黄皓开始弄权,王朝末年的妖孽纵横再次出现了。
但是,有费祎在中间调和,一切都还说的过去。
随着253年,费祎遇刺身亡,蜀汉的最后一道保险被撤掉了,不仅妖魔开始纵横,益州本土的文化人也开始肆无忌惮的搞文学创作从意识形态上瓦解这个外地人控制的国家。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有着超级大理想的人也失去了所有的束缚。
这个人,就是姜维。
姜维从生涯开始就是武官,从来没有过治郡经历。
这也就意味着,他根本不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面是怎样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武侯的北伐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朽,是因为那一章我们用了超级大的篇幅讲了丞相的总理出身和伟大的诸葛治蜀。
当你空有能力和理想,却并不具备为你理想买单的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你反而还岁岁大举的时候,这种理想在史书中就叫“玩众黩旅”了。
不仅如此,为你姜维理想买单的,不仅仅是那些不考虑国力条件和政治环境的穷兵黩武。
还有你为了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那些要为最终覆国负责任的赌注和算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该系统的说说姜维了,这个人比较复杂。
姜维是天水郡治的冀城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
家中应该在当地有些势力,因为姜维他爹原来为天水郡功曹,在羌戎叛乱时保护领导而壮烈殉国,因此为姜维搏了一个官中郎,参本郡军事的编制,就此姜维开启了自己军官的一生。(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少年丧父的姜维后面还可以读得起书,甚至阴养死士,总体而言家庭条件应该不错。
这段他养死士的史料是“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位置在“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之后。
说明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姜维就有这个爱好了。
这个人性格、志向、气概少年即成,眼光很远,活就要活个轰轰烈烈。
时间来到公元228年,丞相北伐,当时姜维和领导在陪郭淮巡查,在洛门时听说了丞相来了,太守认为姜维这帮身边人是坏蛋,太守马遵要跑,姜维说:领导您还是跟我们回冀城吧。马遵说:你们都是大坏蛋。(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复信,皆贼也。各自行)
姜维随后回到了冀城,被冀城人民推举出来去蜀军那投降。(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
那一年姜维27岁,投降蜀汉后,丞相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后来又被丞相安排训练五千虎步兵。
魏国反攻时,马谡兵败如山倒,蜀军急退,姜维没来得及接他妈。
后来身为人质的老母亲给他写信,说儿子你回来吧。
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对他的人质妈妈说:我胸有大志,对不起了您嘞。
人各有志,当然不可强求,不过姜维“少孤,与母居”,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魏国这些年最厉害的就是人质处罚制度,你在敌国当将军,老娘给你写了信都不理,你老娘可能会有啥好下场吗?
有的人说姜维这是心存汉室,所以老娘什么的就都顾不了。
在这里要专门说一下,姜维生于202年,那一年袁绍导演都死了,大汉的牌匾早就使不上劲了,而且姜维的出生地是百年羌乱主旋律,大汉存在感最弱的陇西,姜维成长的过程也一直是在凉州大族和羌氐自治的环境中长大,所谓大汉的认同感其实真的谈不上。
姜维为啥老娘不要了也不再回故国了呢?
还是说句实在的吧,这边的发展空间,对面永远给不了。
魏国此时已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像姜维这种很一般的小地方出身,混一辈子也没多大可能混成哪怕一个小地方的太守。
但是到了蜀汉这边,伟大的诸葛丞相封我做了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还让我练兵五千,这是我在魏国永远也得不到的待遇。
再来看看开篇姜维对的那句评价:“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最在乎的是有没有辉煌的未来!
这种人极其可怕,他自幼相依为命的老娘都拢不住他那颗狂野的心,什么金钱,什么亲情,这都没有我实现干大事的抱负重要。
看明白这一点,才能捋明白他后面做所有事的抉择算法。
丞相死后,姜维跟大哥蒋琬一路进步飞快,在243年的时候当上了蜀汉四镇大将军之一的唯一一个有进攻权限的岗位,镇西大将军。
蒋琬在的时候,姜维表现的特别好,让咋干咋干;蒋琬死后一年,姜维作为蒋琬的好小弟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开始有资格参与最高级别政治了。
随后,就有想法了。
姜维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才干,希望诱诸羌胡人为羽翼,完成老丞相未尽的事业,断陇西对凉州开炮,经常希望兴兵大举,结果被费祎控制的每次带兵万人。(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魏国一直啥变化没有,在老艺术家的带领下连淮南一叛都是兵不血刃拿下的,就算不是刮彩票的国策问题您这时机也不对,瞎折腾什么。
253年,风云突变。
这一年正月,司马师、诸葛恪两个新上位的总理在合肥战区展开拼杀,与此同时,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蜀汉总理费祎遇刺身亡。
费祎之死史学界一直疑点重重,姜维同志貌似有着巨大的嫌疑,因为他是巨大的受益人,而且这大哥还爱养死士,更巧的是刺杀费祎的郭修也是姜维俘虏的。(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
我在这里表达观点:证据不足,不好妄言。
总之,天下终于有变了,也终于没有人再束缚姜维了。
当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响应诸葛恪的东方战区。
随后,司马家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处理内患,天下年年都有大新闻,结果姜维这也年年不闲着。
253年,姜维军数万出石营,军粮尽退。
254年,姜维率大军出陇西大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胜,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杀数万人。
256年,姜维升为大将军,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没来,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大败,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把去年赢得那些又赔进去了。
257年,诸葛诞反淮南,姜维数万出骆谷,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后来姜维听到诸葛诞兵败,引兵回成都。
连着五年,姜维年年大兵出击,算是过足了征战的瘾,两次大胜,一次大败,总体来讲战绩算是说得过去。
但是,姜维这些年理论上就输了一次,却已经闹得民怨沸腾,逼得姜维引咎自贬平众怒。(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不仅如此,每次几乎均有斩获的姜维在蜀中已经悄然成为了反面典型。
因为一个文化人。
蜀中第一半仙,谯周。
谯周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随着年头活的越来越长,成为了蜀中的文坛领袖。
在姜维段谷大败后,谯周于转年257年,写下了著名的《仇国论》。
这部论文一经发表,开始迅速激起千层大浪!
这部论文原文很精彩,在这里非常有必要挨句给大家翻译一遍。
有个小国叫“因余”,有个大国叫“肇建”,两国世为仇敌。(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
因余国人高贤卿者问伏愚子:现在国家上下劳心,搁过去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都有啥先进经验呢?(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如何?)
伏愚子说:我听说呀,大国往往懈怠傲慢,小国处于忧患所以往往励精图治,比如周文王养民,所以以少取多;勾践体恤民众,所以以弱胜强。(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高贤卿说:当年楚强汉弱,打了好多年,项羽打算分鸿沟为界休息百姓,张良说一旦老百姓歇下来再收拾项羽就没戏了,于是穷追猛打,终于干掉项羽。(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
这一路折腾也是取胜方法,为啥要用周文王那套呢?(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况且现在“肇建”国有病,咱得趁他病,要他命啊!(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伏愚子说:殷、周时代,王侯世尊,君臣阶层上千年固化,在那个时候造反,哪怕汉高祖也没戏。(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策马而取天下乎?)
一定得是秦朝把天下折腾坏了,土崩瓦解了,统治者走马灯天天换,老百姓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才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谁能折腾谁吃肉,谁搁那犹豫谁吃屁的时代。(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
现在我国和肇建都已经立国很久了,不是秦末天下鼎沸的时代,而是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还是要用文王的方法,汉高祖那套就没戏。(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如果老百姓疲劳,那么不好的情形就会出现,上层傲慢,底层暴烈的土崩瓦解之势就又该兴起了,老话说的就很好,“射多次不中,不如瞄准了再打”。(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
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才出动,所以商汤、周武能不战而胜。(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如果穷兵黩武,土崩瓦解的势头出现,那么有智者也没戏了。(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至于那种大力出奇迹,铁掌水上漂,渡河不用船的超人们就要另当别论了,那种牛X人就不是我这种大傻子所能评论的了。(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这篇论文引经据典,谯周虚构了两个人物和两个国家,写出了一段治国理政的思路方针,是篇好论文。
不过这篇学术论文却成为了网红之作,在蜀汉整个国家引起了巨大轰动。
为什么?
写实且反讽。
写实是他写的那个故事确实有理有据,也确实适合当前蜀国的发展方针。
别折腾了,蜀国是小国,当年丞相时代尚且不敢年年出兵,现在真禁不起你姜大将军年年这么折腾了。
不过古往今来我们是从来不缺好思路和好奏章的,为啥这篇《仇国论》成网红了呢?
因为他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反讽和落差。
先来说他的反讽。
“因余”国是啥意思呢?
剩下来的国。
“肇建”国是啥呢?
新建立的国家。
剩下来的小国叫“因余”,说的就是蜀。
新建立的大国叫“肇建”,说的就是魏。
“因余国”提问的那个叫高贤卿,又高又贤。
各种机智回答的叫伏愚子,趴下的傻子。
那个“又高又贤”说谁呢?
主战派呗!
那个“趴下的傻子”说谁呢?
他谯周呗!
通篇文章,总嚷嚷要打要杀的“又高又贤”被“趴下的傻子”给教育了。
最后这句“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是最后的总反讽,不用船就能渡河,这么能的人,我这种二傻子实在是比不了。
通篇的整体内容是教育蜀汉别瞎折腾了,老老实实待着吧。
实际上内在的深意是:你这个老不死的小蜀国是比不上新出生的大魏国的,你这个国家立国之本的北伐讨贼叫做逆天而动,实在不值一提。
这样一篇通篇反动却无证据,通俗易懂寓意深的政策论文,开始叩开了一个个蜀汉高层的心。
是啊!我们就是四百多年来剩下的那个小国家啊!
是啊!对面的那个国家确实是新建立的大强国啊!
是啊!我们这么牛的先总理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啊!
是啊!此时此刻天下已经稳定了,却一直有人在穷兵黩武啊!
是啊!老百姓们被这连年的征伐累的直不起腰来啊!
这一切最终汇集后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这个国家没戏了。
这种思想开始由高层,蔓延到中层,再蔓延到所有读书人那里,最终传到了田间地头。
《仇国论》不光从心气上瓦解了蜀国,从合法性上,也瓦解了蜀国。
谯周用“天下已稳而并立”偷换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个蜀汉政治上必须坚持的概念。
因为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符号。
你蜀国立国的根本,就在于别人给大汉的天命夺走了,你名义上接过来了,但正主还好好在那了,你们要讨伐那个窃取天命的国家。
蒋琬和费祎为啥总让姜维去刮彩票?
就是因为讨伐他,你才有合法性。
虽然每次都意思意思,但政治意义产出比相当高,姜维错并没错在他不该打,而是错在打的规模太大了,频次太多了。
结果你这论文认为应该彻底歇了,接受并立了,也就说明你和他都是天命,那么他待着的中原就不再是汉室的天下了,你蜀汉作为汉室的继承者,对于中原也就没有合法性了,而自古以来,中原才是天命所在。
那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讲,天下合法的那个法人,是肇建的魏国。
至此,“因余”的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支柱也被凿塌了。
这样的一篇论文,将蜀汉的政权合法性与国家自信心全部瓦解了。
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
刘璋时代,哪怕这位爷暗弱,哪怕他的“东州兵”扰民,在刘备打进来后,即便兵临成都,还是群情激奋,意志顽强的。(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这里面有刘备不是个东西的原因在。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整个蜀中,是认可你刘璋做主子的。
你在老百姓看来,是合法的。
但自打《仇国论》发表后,蜀汉开始了一种自上至下的信心崩塌。
这个国家的合法性,已经堪忧了。
257年《仇国论》发表后,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姜维罕见的从前线回到了成都。
260年五月,曹髦在大街上被捅死,天下震动,最顶级的天下有变出现了,姜维却没有出兵。
姜维自回成都后,连续四年没再出兵。
《仇国论》已成为蜀汉的主流舆论。
按理说军人是渴望战争的,因为自家的富贵全是要从打仗中得来的。
但当公元262年,姜维时隔4年再次出兵的时候,资历相当老的廖化已经公然反对姜维北伐了。
廖化说的很难听:用兵不知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他姜维啊!智谋超不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完没了,这样怎么可能还能立国下去啊!(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这就是《仇国论》的忠实读者。
诸葛瞻,这个蜀汉图腾的儿子,也认为姜维穷兵黩武穷折腾,在姜维此次出征后,决定夺姜维的兵权。(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一个有粘性的好作品威力是有多么巨大啊!
更可怕的是,谯周不光发表论文,还大搞迷信言论。
他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
啥意思翻译下:
刘备名“备”,这是“准备好了”;刘禅名“禅”,这是“该送人了”。
连起来,蜀汉从领导人的名字上就暗示了:我们准备好了,该送人了。
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在壁柱上写下:“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曹者,众也。
魏者,大也。
具者,是说刘备的那个备字。
授者,是说刘禅的那个禅字。
“众而大”的曹魏,终将统一天下。
“具而授”的刘备刘禅怎么可能恢复汉室!
谯周作为蜀中的元老同志,在《仇国论》发表后再上一层楼,公然写下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谶语,作为统治者的好朋友再次出现了。
但很遗憾,这次谶语罕见的成了胳膊肘往外拐。
我相信,丞相及蜀汉三英时代,是出现不了这种谶语和“可怕”的《仇国论》的,会把这种作品的作者严肃处理。
因为这属于妄议国家大政方针政的文学导向作品了。
他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存在着极其可怕的隐形杀伤性。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宣部门,其实是一个具有着巨大战略价值的部门。
总有“眼光太短没见识”和“揣着明白装糊涂”群体说,文化创作啥时候不再阉割,文化之花啥时候才能繁荣。
真到了那一天,“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群体会“一将功成万骨枯”,“眼光太短没见识”的那帮则被人卖了还帮人数票子。
毛主席说过:解放军是由战斗队,工程队,宣传队组成的。
这就是将事物发展规律看到本质的巨人眼光。
262年,姜维最后一次率军出征魏国,再次被邓艾所击败。
随后,姜维退驻沓中屯田。
沓中在哪呢?
今甘肃舟曲县到迭部县一代,看一下这个位置。
姜维先生再努努劲就能进藏见活佛去了。
那片土地可不是什么长粮食的好地方,而且地理位置远离蜀汉的关键核心区。
姜维对外宣称是紧贴国境线伺机出动,但你伺机出动没问题,在汉中待着并不耽误你发功,丞相在汉中打了不少闪电战。
姜维在沓中的最大目的,其实史书中说的很明确:避祸。(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当时宦官黄皓已经想要废掉姜维,培植右将军阎宇了。(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姜维不敢回成都,却也并没有回汉中,而是攥着蜀国三分之一的军力在遥远的沓中屯田。
政治上的姿态很明确。
你们别逼我!急了我可狗急跳墙!
我们并不怀疑姜维的政治操守,但他的政治信号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姜维往沓中的这一蹦,暴露出了蜀汉的一个巨大战略隐患。
本来汉中的守军在姜维“放进来打”的战略后满打满算此时就一万来人!(该战略明天细说)
结果现在你大军屯田沓中,路途难走遥远,支援不过来了!
这一年,是公元262年。
两年前,司马昭导演在露天搞死曹髦后就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僵局。
听到姜维把蜀汉的大部队带到了沓中避祸,司马昭哭了!
我司马家虽然缺德带冒烟,但对面的国运比我家更惨!
列祖列宗保佑,我特么终于能甩锅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姜维的可怕算计;司马昭的天赐良机
“弑君门”事件发生后,司马昭想要洗白自己的途径只有一个。
他要立无上的功勋!他要灭国!
当时天下三个皇帝并立已经很多年了,都说自己有天命,有认证,最靠谱。
司马昭选了哪个呢?
他要灭蜀。
成本原因上来看,吴国比较强,疆域比较大,灭起来投入会更多。
看起来是灭蜀划算。
但是,他司马家立国的重要环节就是搞平了淮南三叛,他家对于东吴是有心理优势的。
蜀是那么好灭的吗?
你别看他小,那是个铁蛋!
曹太祖当年把老刘一辈子当野兔子打,终场吹哨前让老刘在汉中给撅回来了。
曹丕时代根本就没提往蜀中打的事。
曹叡时代是诸葛丞相封神的时代,蜀中威名达到华夏五千年之巅。
后来曹真、曹爽父子两次伐蜀,连门都进不去。
他们司马家正式掌权后,一个大魏天水叛逃的基层公务员居然成为了恶心人的小强,动不动就捅你一刀,战绩一直还颇为好看。
综上所述,魏国一提起蜀国来是比较闹心的。
但是,闹心也得打!
因为蜀有三点必须打。
一、司马昭现在面对的局面很严峻,只有把难打的,恐惧的踩脚底下,我才能显示出我的巨大实力,我的这个翻身效果才强烈。
二、他蜀汉跟大魏的天命,其实是一个。
魏当年合法从汉那接过天命后,汉就单方面不承认,说魏是非法的,然后强把天命拽自己那了。
等于这些年,魏和蜀在同一片天地下互相指责对方是假冒伪劣。
东吴那就不用提了,他那个皇帝从合法性上根本不叫个东西。
所以说司马昭之所以有灭蜀的积极性,是因为他要打掉这个假天命,才能顺理成章的接过这个真天命。
你看看,你曹家打不了假,这些年还总让假打,现在怎么样?爷把假给打了,服不服?
三、蜀国现在出现了巨大的战略漏洞。
上一节中我们说了,姜维先生在最后一次出征魏国不利后率领着三万左右的蜀国军队在沓中屯田,远隔崇山峻岭。
不仅回防路途艰辛遥远,而且魏军还能从上邽和狄道两个方向对他进行阻击,事实上后面也是这么做的。
此时的汉中,拢共不到两万人。
天赐良机!
汉中为何就这么少的人?
也是姜维大将军的军事提案。
公元258年,姜维提出过这样一段建议,叫做“敛兵聚谷”。
啥意思呢?
就是敌人如果打来了,将所有汉中力量聚敛到汉、乐二城,并锁死阳安关(原阳平关),在武都、阴平二郡则有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诸围作为前沿警戒,堵死陇西下来的通道,放开汉中平原,有困难时,他的机动部队再出来趁机而动。(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
敌人打不动,野外无粮食,千里运粮,自然疲惫,等他退的时候,咱再诸城并出,和机动部队全力杀敌。(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那么之前是啥战术呢?
叫做“错守诸围”。
就是在秦岭通道各出口堵死,让敌人根本进不了汉中盆地,当年魏延干汉中太守时是这样干的,诸葛丞相也是这个思路,还在此之上修建了“汉、乐”二城,作为犄角后援团,后面的王平也是这个思路,靠着三万兵就在此悍拒曹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这是套经历过历史考验的打法。
但姜维为什么要换呢?
他是这么说的: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是只能御敌,不获大利。
姜维的意思是,这样虽然能御敌于门外,但你获不了利啊!
你得给他放进来,像司马懿那样,咱也防守反击,最后咱包他们饺子。
姜维的思路有错吗?
这种思路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
总体推算,非常不合理。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难度太高。
所谓的汉中天险,有两个。
一个是阳安关。
一个是秦岭天险。
你放弃了秦岭各谷口把人放进来,堵住阳安关然后打算把人家包饺子。
这个思路不错,但有一个前提。
你的军力要和人家差不多时,才能实施这个战略。
司马懿每回打防守反击时可是有多少人带多少人的。
你蜀汉拢共亡国的时候一清点账本,10.2万人,这还是全国布防的总兵力,去除成都、永安、南中等关键地区的布防,能用于汉中防守的不过五六万左右,司马昭战前的参谋会上就说: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人家曹军每次南下是多少呢?
通常十万起步!
你那就几万人的体量,你把十几万放进来,你说你戍守坚城耗死他,把整个汉中盆地让出去了,人家大体量的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1、人家万一跟好榜样诸葛丞相那样玩上屯田跟你打持久战呢?
2、人家万一掠夺你汉中的人口呢?
3、就算你把整个汉中的人口全部迁入城内不让人家抢掠,但那可是非常多的人,一旦人家大军进入汉中盆地,全员无法生产,你的粮食要养着大量的百姓,到底是谁的粮食先没呢?
4、就算你成功过的耗走了人家,万一魏国将丞相当年呕心沥血的那些基础设施全给你毁了呢?
汉中有大量的水利设施,有蜀汉最大的兵工厂,这要是被毁掉了,得很多年才能弥补回来呢?
5、再说你的那几座寄予厚望的坚城雄关要是出了意外或叛徒呢?
所以说,这一战略的设想并不现实。
因为对己方的能力要求太高的同时,大量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对手的手上。
更关键的是,有些事情是属于原则问题的。
你永远不能拿你输不起的东西做赌注。
刘备当年为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跟汉中拼了?
因为汉中作为四川的缓冲屏障实在太关键!万万不可失!
不过即便如此,哪怕你汉中空虚,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实行放进来打的战术,也需要你手中的机动部队不能离汉中太远。
你姜维自己说的,游军的角色很重!(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
蜀汉一直实行的是“错守诸围”战略,蒋琬屯兵涪城,后来费祎的部队又向北提了一块屯兵于汉寿,也就是蜀汉的革命老景点,老刘的疗养胜地葭萌关。
这样距离并不算远,而且蒋琬撤走的时候,王平在汉中仍然有三万人保底!
此时的汉中在姜维的建议后,仅仅还剩了一万多人!
而你姜维的游军,远隔崇山峻岭!
263年,姜维收到情报,钟会开始治兵关中,于是上表刘禅,要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姜维不是不知道哪些地方关键。
阳安关口是汉中咽喉,阴平桥头是他姜维的归路。
来看一下蜀中命脉的具体地图。
如果阴平桥头丢了,阴平、武都二郡和他姜维的归路就没了。
如果阳安关丢了,理论上你就只能退保白水关和汉寿去坚守了,整个汉中乃至武都就都是人家的了。
曹操平张鲁如此,刚打下来张鲁就跑了;
刘备之所以后来跟曹操又耗了这么长时间,关键原因就是阳安关始终在人家手上,你的大部队无法源源不断的从蜀中进来。
只要阳安关在,整个蜀中和汉中,就是一个防御整体,就是一块铁板。
整条汉中防线,最关键的就是阳平关!
所以说你姜维听说钟会在关中治军,现在你第一时间应该带队回防了!
此时来看一下司马昭的战前分析会:
1、魏国的情报部门给出了蜀汉的总兵力是九万,和最终刘禅投降时10.2万的账本基本一致。(计蜀战士九万)
2、这里面,守成都、永安等各郡的兵力为四万左右。(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
3、剩下的守汉中和姜维的兵力为五万左右。(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4、咱们要将姜维绊在沓中,然后直扑空虚的汉中,就算蜀军分守险要,那点兵力也分散首尾不能相顾了!(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
结合后面汉、乐二城明确各有五千人之外,再算上阳平关的守军,汉中此时应该在1.5-2万兵之间。
这也就意味着,姜维手中应该在三万人左右,而成都加各郡备兵不过四万人。
手中三万人的姜维听说关中已经军备要打你了,第一反应不是带着队伍回到能随时支援的白水关或直接蹲点阳平关去,反而嚷嚷让已经捉襟见肘的中央继续增兵去堵险要,他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是不能动的,他这几万人是有用的!(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我这是杀敌兵!不是防守军!你朝廷赶快派部队去堵缺口去!
结果史书上说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别再担心这件事了,就把这事给摁下了。(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史书通常在描写这段的时候,说的都是黄皓的祸国,实际上,后主是知道这事的!最终决定也是后主下的!(启后主寝其事)
后主啥意思呢?
他在给姜维表明一个立场!
还想把队伍给我往北调?你特么要是再划拉到大西北屯田去呢?
你赶紧给我回防!
就这样,司马昭的天赐良机就在这二位的推诿扯皮中出现了。
一边是你赶紧增援!
一边是你赶紧回防!
赌注是国家的安危。
结果双方互相绷着,谁也不搞实际动作。
后主无能昏庸是有目共睹的,他也犯了巨大错误,因为你汉中根本输不起!那是你家的江山!
但后主也有他的苦衷,邓艾叫花子般入蜀后都土崩瓦解成什么样了!谁知道成都此时有多少人打算趁着魏国进攻憋着造反呢!
国家就那点兵!都调走了南中和永安要是有突发事件呢?蜀中的大族要是突然搞政变呢?
本质上,错在了姜维。
1、你手握重兵。
2、你明确知道人家要来打汉中了。
3、你在沓中待着不回防,继续拥兵自重!
你的所作所为,已经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了!
国家的安危难道不是头等大事吗?
先烈们倾尽蜀中资源,一年多血战阳平关,变阵定军山熬下来的汉中基业难道不值得你姜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吗?
就这样,司马昭强力推动伐蜀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蜀汉亡在了哪?
263年秋,钟会统兵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军汉中;
征西将军邓艾率所部三万余人自狄道向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率州军三万余人向阴平桥头截断姜维的退路。(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
魏兴太守刘钦带东三郡两万人由子午道出与魏军主力会师。
除了陈仓道之外,人家每条路都下注了!
西边六万人堵你姜维,东边十余万分三条路奔袭你汉中,本来你全力回援都不一定堵得住人家这雷霆万钧,更何况你口口声声说的“不获大利”,现在到了“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的时候了,您这“游军”呢?您倒是回来呀?
局面如此,姜维仍然不回来。
直到最后一刻,钟会已经带兵入了骆谷,邓艾带兵进入沓中,刘禅认怂了,发兵派廖化去沓中救姜维,不能让他投降了;派张翼、董厥等去阳安关。(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
刘禅方面终于憋不住了,姜维啊姜维,算你狠啊!
一切都晚了。
汉中此时万把来人,哪怕想御敌于门外都没办法堵住三路齐进的魏军。
蜀军如姜维布置的那样,收缩防守退至汉、乐二城。(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
钟会进入汉中盆地后根本不在这两城上跟你做纠缠,派李辅带一万人围住乐城的王含,派荀恺带一万人围住汉城的蒋斌,自己带十余万人迅速朝阳安关而来。
阳安关守将关中都督傅佥政治相当过硬,但被之前在武兴被撤过职,现在过来当副手怀恨在心的部将蒋舒给坑了。(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钟会大军来了,蒋舒带着队伍嚷嚷出战,傅佥不同意,蒋舒说现在贼人来了却闭城自守不是个事啊!
傅佥说:任务就是守城!这是第一要务!
蒋舒说:你以保城为第一要务,我以杀贼为第一要务,咱各过各的吧!
蒋舒随后就带了兵出城,出去一溜烟找魏军先锋胡烈投降了,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最后战至一兵一卒而死,阳安关失陷。
傅佥他爹是当年老刘在夷陵现眼时,殿后死战大骂吴狗的傅彤!父子英烈!
这里面,没有说具体的战斗过程,只是说“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
阳安关是天险,咋乘虚袭击的呢?
当年曹操大军硬凿凿不动,靠着山神助攻阴差阳错拿下阳安关。
当年刘备鏖战阳安关一年多,即便斩了夏侯渊在如此优势下,仍然最终没有拿下阳安关。
蒋舒作为一个副手不可能把大部分守军都带走的,阳安关的防务应该还是顶得住的。
我相信最大的可能,是胡烈命蒋舒带路,令魏军换了蜀军的军服趁其不备骗进城去的。
阳安关几乎可以说是汉中的命脉所在,蜀汉的将领安排却如此儿戏!
这么重要的一座关隘,你居然命一个没有战功被降级的人前来当副手!
总之,汉中天险以这种方式被攻克了。
姜维所谓的“放进来打”的战略彻底破产。
钟会发告《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蜀地军民投降,此时除了汉、乐二城以及黄金戍等围守,汉中基本上全面投降,钟会根本不理你围在炮楼里的蜀军,因为你体量太小了,你出来就弄死你,快搁炮楼里待着吧,全速前进南下而来。
东线全面崩溃了,说一下姜维那吧。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
姜维收到了魏军已经进入汉中的消息后,终于开始决定退还。(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
要是按《晋书》中的说法比这更过分,钟会都打破阳安关后,姜维同志才挪屁股。(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
早干啥去了呢!
早走一个月,都不是这番结局!
姜维率军开始撤退,但人家邓艾的追兵此时也已经咬上来了,王欣等在强川口追上了姜维,大战后姜维败退。(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狼狈的姜维边走边撤,惊悚战报不断传来,退路已经被截断了。
诸葛绪早已带着三万人堵在了阴平桥头!(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
刨除东线的汉中战场不说,即便局部的武都阴平战场,姜维都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都让诸葛绪捅到哪了!
姜维随后抖了人生中倒数第二个小机灵,带着部队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那意思要断诸葛绪的粮道并从武都方向跑。(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
诸葛绪慌了,紧急后退三十里去赶姜维。(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
姜维趁机猛回头,越过了阴平桥头,等诸葛绪察觉上当时,姜维已经走了一天了。(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由于未找到当时该地区的详细路线地图,所以暂不知道姜维猛回头的具体路线)
姜维从桥头南撤后在阴平遇到了北上增援他的廖化,本来还打算赶往阳安关,结果半道上听说了噩耗,快哪凉快哪呆着去吧,阳安关丢了!(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
魏军此时占领阳安关后,西面通往武兴,南下金牛道逼白水关,此时北面已经彻底没有希望了!
蜀汉的武都、阴平二郡以及关键点武兴等等蜀汉经营数十年的要塞全部送人了!
姜维同廖化退回白水,另一路救汉中的张翼、董厥此时刚刚赶到汉寿(葭萌关),哥几个一合计,去剑阁守最后一道关吧!(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这个时候,姜维犯了又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
他放弃了白水关和汉寿(葭萌关)!
刘备入川时我们讲过,无论自关中、汉中、武都南下,还是自阴平西进,最终都要经过白水关。
上图虚线处,汉中方向到葭萌关其实也有一段路可以走,但是山谷险峻,水流湍急,三国时代并不作为正规选择。
白水关也称“关头”,收拢所有常规入蜀线路,和永安(白帝城)共称“益州祸福之门”。
当年刘璋让刘备去葭萌关疗养,没把白水关给刘备就是因为这个位置太关键了。
这么重要的一个关卡,白水关也一直是在蜀军手上的,结果姜维主动放弃送人了,直接奔四川的最后一个天险剑阁去了。(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白水关如果在手上,至少阴平桥头你是能始终保持威慑力的,后面邓艾从阴平偷袭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
至此,蜀汉从汉中至阴平绵延千余里的领土丧失殆尽,设在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以北的外围防线悉数落人敌手。
九月,钟会打到剑阁。
十月,各路军捷报频传,曹奂以春秋晋国的故地共十郡封司马昭为晋公,进位相国,加九锡。
司马昭在身边同志们的寻死觅活下迅速点头,终于突破了曹髦天子之血的封印!
老板的目的达到了,拿下了汉中也是大功一件,此时的灭蜀之事,已经并不那么迫在眉睫了。
但是,一路打牵制的邓艾并不过瘾!
邓艾追剿姜维收复了阴平,听说姜维已经关门了剑阁,于是他冒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想绕过剑阁,走阴平道进入江油,扎进成都平原。
阴平道,准确的说,是“阴平陉”。
“陉”的字面意思,是山脉中被自然力量拦腰砍断后呈现的笔直断口。
道是连续的,但“陉”却不一定!
在中原文明很早开化的太行山脉,千年走下来,那些孔道依然叫“陉”。
邓艾邀诸葛绪一同走阴平道,诸葛绪没理,因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阴平道七百里无人烟,崎岖难行,根本就走不了!
在前面的很多战中我们都详细的说了,道路对于行军来讲有多么的重要。
军队是很脆弱的,道路不通,沿途无补给,那根本就是死路。
邓艾为什么敢走这条死路呢?
1、由于姜维已经主动放弃了白水关,剑阁北方千里已经再无威胁,所以后路绝对不会被断。
2、钟会十余万大军云集剑阁,此时蜀汉的全部增援都在赶往剑阁,他只要插进去,那就是出其不意!
3、邓艾自诩身负大才,此时已经六十好几了,他和姜维是一样的人。
邓艾在此次出征的时候本来不同意的。
为啥呢?
因为收割汉中的是钟会,他的任务是拖住姜维。
这破活儿难度高还没功劳,所以邓艾一百个不愿意,是司马昭专门派了政委才点头的。
现在钟会成了大功,自己这还没把姜维绊住让他窜回了剑阁,邓艾这回最多是个功过相抵。
自己快七十了,司马昭此时又已经完成了封公加九锡,后面肯定一切趋向于稳,全力换曹家房本,自己还等得到下一次灭蜀的机会吗?
所以他要在这生命即将燃烧到尽头的时候赌一把。
他要拿着自己这三万将士的命,去赌一个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他是干屯田出身的,他是发表《济河论》的建设型人才,他不是不明白行军和路况对于战斗力的降低和损害,他不是不知道这种行军古往今来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他不是不知道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大,但他还是赌了。
本质上,他和姜维是一种人。
本质上,都是在拿1%的可能性去搏命。
只不过姜维赌了根本不能赌的底限,他邓艾赌了自己和那三万将士的性命。
再往深里说,姜维式的干部,对于大集团、大优势、大体量的组织,可以负担的起。
对于弱势底子薄的组织,最好敬而远之。
他们赌起来日月无光,疯起来连自己都怕,有他在你活不长的。
《孙子兵法》里面通篇讲的就是一个精髓:先胜后战!
即便弱者,也是可以不断积累局部优势去蚕食强者的。
弱欲胜强,需以下四点:
一需天变;
二需上下同欲;
三需战略正确;
四需自身资源汲取调动能力强;
每一条,都是内功的慢功夫!
每一条,都是需要耐着性子等待!
弱者最忌讳的就是赌,赌就是个死!
但古往今来,赌徒的另一个称呼叫做理想主义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另一面,被包装成了坚定与执着。
诸葛一生不弄险,司马装病以年计。
时间真的是朋友,等待真的是恩人。
诸葛绪把神经病邓艾扔下后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师,结果还不如跟神经病走了,他直接就被钟会阴了。
钟会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将他押进囚车送洛阳了,直接收编了诸葛绪的部队。(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
钟会这下手中的兵力达到了近十五万,在听说邓艾有想法后观望了起来。
梦想家邓艾在即将壮烈表演前上书司马昭:“如今贼寇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姜维虽死守剑阁,但在这种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县。此时,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县,那么涪县兵力极少。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在此时,仍然把姜维当做了重要的战略考虑,但最终他会发现,其实还是高看了这个人。
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开始了勇敢者游戏,中国古代史中堪称最伟大的孤军深入上演了。
邓艾登山队开始了猿猴般的行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斗部队了,成了叫花子工程队,一路绝粮,几乎到达了全军饿死的地步。(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邓艾走到马阁山,道路彻底断绝,再也走不动了,六十多岁的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六十多岁的老头儿了!
问世间功名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就这样,邓艾的丐帮团队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伤亡近半。
十一月,本来所部三万人的邓艾率领最后剩下的一万多人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十一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
面对着一万多已经极其虚弱的叫花子,守将马邈投降。
按理来讲,一万多叫花子能进行攻坚城池吗?
客观来讲,对于马邈,魏军不是侵略军,是解放军。
还是那句话,《仇国论》已经完成了对蜀汉信心的瓦解,守将看见人家来了,赶快投降了。
邓艾神兵天降后,整个蜀中开始失禁,紧急调最后的力量,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丞相之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诸葛瞻背后是当年刘备啃了一年多的雒城,你不去守城,为何偏偏城外摆阵呢?
因为诸葛瞻很有可能感觉到雒城会像江油一样出现叛徒投降,这最后的兵力是自己唯一能控制住的,还不如就在此决战一场!
蜀已形同鲁缟,魏如强弩之末。
这场互相濒临绝境的战役,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师纂攻其左翼。
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我砍了你俩!
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于强弩之末破鲁缟,蜀军破。
本来邓艾看到诸葛瞻时也在心虚,修书保证上表诸葛瞻为琅琊王让你荣归故里,结果诸葛瞻斩来使,父子死社稷于战场上。(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
这个没咋见过自己父亲的孩子虽然没有得到过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但到底是武侯之后!
虽然苍天有意绝炎刘,但我诸葛氏忠魂永绕川蜀!
丞相满门忠烈!
对了,邓艾预想中会来驰援的姜维在干啥呢?
他拿下江油的时候,姜维没搭理。
邓艾南下的时候,继续没搭理。
直到诸葛瞻都战死了,大哥才又有了反应!
非常可怕的是,这大哥并没有分兵去围剿叫花子邓艾,而是带领军队让出了剑阁。
他是全军去回防追邓艾了吗?
并没有!他东向去了巴中的广汉!(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钟会手下近十五万人,你放他进剑阁!
邓艾已经战败了诸葛瞻,你就算回军你也要赶紧往绵竹去救急!你去什么广汉!
结果钟会的十几万人涌入了成都平原,进驻涪城(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
蜀国彻底的失去了最后从理论上的机会。
1、自“敛兵聚谷”的放进来打战略;
2、到远赴沓中屯田露出战略大漏洞;
3、到听说钟会治军关中仍然不挪屁股喊中央增兵;
4、到敌军已入汉中盆地才率军回防;
5、到主动让出“益州祸福之门”的白水关;
6、到邓艾插入江油后继续不分兵救援直到诸葛瞻战死;
7、到最后率领四五万大军让出剑阁,放钟会十几万人进入四川平原。
姜维的这“七步走”,出于对庞大粉丝的尊重,我不再往下写该让他为蜀汉的覆灭付多大的责任。
我只知道,钟会和邓艾付出了堪称史上最小的成本,完成了中国最艰难的地狱级征伐路线——自北入川。
秦岭诸围、阳安关、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这一个个堪称中国最顶级的关隘,基本上兵不血刃。
最吊诡的是,他们的对手还是全世界最梦想建功立业的将军。
理想与现实;私欲与国家。
这桩桩件件的选择皆有成本!
你让这份堪称最不容易的基业付出的成本是否太过高昂了呢?
你将来见他们的时候该咋张嘴呢?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这个强弩之末继续往前走,当初挡住刘备整整一年的雒城轻轻松松投降。
映入邓艾眼帘的,是天府成都。
蜀国的朝堂此时讨论的已经不是该怎么打了。
主要讨论问题是该咋投降。
有零星意见说要不去南中?要不去东吴?
一听这个,谯周站出来了。
蜀亡的理论总设计师再次大谈天命有授,人心皆去,趁着还有筹码快降了吧,还能获爵得土。
全体高层的最大疑问是:人家要是不准咱投降咋办?(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
确确实实邓艾是叫花子,但后面钟会十几万人一路没咋打仗,现在全涌进来了,都搁那憋着呢!
谯周开始狂拍胸脯打包票,你放心投降您哒!丫要是将来敢亏待您,我亲自去洛阳上访去!(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刘禅没费太大劲就下定决心了,他儿子刘湛打算死社稷见先帝,他爹没搭理。
此时此刻,论民心,你蜀汉比当年的刘璋可差太多了。
刘璋政权在雒城能够坚守一年多,在成都被围后军民尚欲死战,但此时此刻,你刘家想死社稷没问题,但你带不走别人了。
整个蜀汉,自上至下,早就自我认为是伪政权了。
不然在七百里阴平道后,江油不会对这帮叫花子投降。
诸葛瞻不会不驻守英雄景点雒城。
纵使不驻守,不会以逸待劳的打不过这一万叫花子。
纵使阻击失败,雒城不会同样不战而降。
蜀道难于上青天的蜀汉与其说是被邓艾神兵天降打蒙了,不如说是你内部早就完成了自我瓦解。
如果姜维能御敌于门外,那就继续多活些年;
人家只要进来了,就赶紧躺倒热烈拥抱了。
邓艾这史上最精彩的入川之所以会成功,不过是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
正如谯周一再说的那句话:天命有授,人心皆失!
终于有外力,帮我们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刘备一辈子不折不挠的折腾了一辈子。
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坚持了一辈子。
辛辛苦苦的一份江山你就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这么送人了。
从国家政权角度,谯周算是最大的祸国之贼。
谯周嚷嚷投降后的成都,并没有避免预想中的兵火。
任何主权被打倒的国家,都是人家刀俎上的鱼肉!
成都城里的大多数人,也亲眼看到了覆灭他们国家的三个大才未得善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刘禅递降表后,邓艾军至成都,刘禅绑好自己,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抬棺至军营拜见。
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
邓艾约束部众,进城后没有发生抢掠,安抚投降的人员,使他们复任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在巨大胜利面前,他开始懵圈。
他忽略了最重要的方面,权力的运行规则。
一切要听领导的!
他擅自依东汉邓禹故事,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官属。
邓艾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
他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魏国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邓艾常道:“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谈到老对手姜维,他说:“姜维是一时的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
你的叫花子大军碰见姜维了?
并没有。
此时这位雄杰在哪了呢?
投降钟会了。
此时此刻,钟会手中已经有近二十万人了。
十二月,司马昭的奖励下来了。
策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其二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
钟会进位司徒,增邑万户,其子二人也都封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
邓艾的太尉比钟会的司徒高,而且邓艾的封赏比钟会要多。
这让钟会开始强烈的不平衡!
本来是我独领风骚的!这风头都被你抢走了!
也是赶上邓艾作死,他灭蜀后,迅速上书给司马昭写了一篇平吴论文。
领导您好,现在本来应该凭借定西蜀的声势乘势伐吴,但大举用兵之后,将士都已疲惫,此时应先留陇右兵二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屯田造船,为灭江东做准备,战备做完后,布告天下,吴国吓都吓死了。
今厚待刘禅,是为了给吴帝做榜样,如果将刘禅送到京城,东吴的人认为这是软禁流放,这会让他们有顾虑,最好先留着刘禅继续留在蜀地,等平吴后再挪窝,估计来年秋冬,吴国也就平了。(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
邓艾是国之良将,治郡大才,他基本上是秉承了老领导司马懿的思路,走到哪建设到哪,永远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但邓艾做的这些事,却成为了正确的错事。
正确是因为哪件事都特别对。
错的是身份不对。
1、你对蜀地的前皇帝和官员私自进行了册封。
蜀地感的是你邓艾的恩,那将来司马昭还怎么买好?
对于大领导来讲,这是个巨大的政治成本浪费!
将来司马昭得再多给多少红利才能让蜀地拥护新领导?
2、你对蜀地前皇帝的去留做了建议。
这叫政治旗帜!谁知道你邓艾心理到底怎么盘算的!
这都不是你一个领军大将所能达到的级别。
邓艾说的依据,是依“邓禹故事”,邓禹是谁呢?
东汉大政委,从龙元勋,刘秀小学弟,光屁股上任的倾家追随者,平天下重要理论提出者。
总体上一句话,那叫自己人。
你邓艾呢?
不是自己人。
你邓艾准确说是南阳破落户,汝南屯田客,能发迹是因为司马懿老爷子慧眼识才赏饭吃,这说明你仅仅是老爷子的人。
你和少爷的距离,就差着一大块了,不然也不会给你一把年纪扔陇西去。
司马昭的内部核心圈,是曹魏功臣子弟,这帮大院儿里从小长起来的才叫是自己人!
比如诸葛诞,哪怕他反了,由于前面几十年一直是军区大院混出来的,闺女还嫁了司马懿三儿子司马伷,所以后来司马炎虽然贵为皇帝还是要主动找诸葛氏消除矛盾。
钟会作为老钟家的人,即便后面反了,但仅仅是灭了养子一族,别的子弟都没受到牵连,司马昭最后还恩准给钟会收尸。
给反贼收尸古往今来在我们国家是很罕见的,但这侧面透露出了一个信号:这是自己人,犯了错,X龄还能抵三年刑呢。
邓艾最终的结局就很惨,哪怕你是千古大冤,也是到了司马炎时代,在多次奏请后,才普普通通仅仅给平了反,象征性的给了幸存子孙一个郎官当。
你不是自己人,千万不要干那些干系巨大的事,躲还躲不及呢!
风险太大了,而且会有人眼红捅你的刀!
比如说已经不平衡很久了的钟会先生。
邓艾的所有书信都要过剑阁,中间都被钟会先生看了,而且钟先生不光看,还拿着金刚钻,专干瓷器活的运用自己的临摹大才去改。
具体改成啥样不知道,只知道将邓艾的口气改成了傲慢无礼。(会善效人书,於剑阁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辞指悖傲,多自矜伐)
你邓艾抢了另一个自视太高的人的风头!从偷渡阴平开始你就绕过我直接上书!你从那一天就打算抢我的功!你特么还抢成了!
太可恨了!
你灭蜀后啥事都不跟我商量自己把官都封了,“从邓禹故事”按理说是我这个“自己人”干的事啊!风头都让你抢了!我特么往哪放!
邓艾从偷渡阴平开始,就注定走上了一条死路。
道路崎岖艰险是看的见的。
看不见的,是这背后的人心。
司马昭传书给了监军卫瓘,告诫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透露出了两个信号。
1、我给卫瓘传旨,说明你不是我自己人,而且你小子别忘了我派过去的监军是干啥去的。
2、灭吴这事应该上报,这不是你这级别能干的。现在赶紧都叫停!听中央的统一安排!
邓艾再次没听懂,上书:“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符策。敌首既然已经投降,应当按照旧制予以官职,以便安抚他们,这是符合时宜的。(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
《春秋》有这样的话,大夫出守边疆,如果遇有保卫社稷、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现在吴国未服,与蜀相连,不能拘泥于常理而失去时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
《孙子兵法》说道:前进不是为了名誉,后退不怕罪责。(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我邓艾虽没有古贤人的风范,但还是不想因为自己而损害国家的利益!(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我怀疑这是钟会篡改过后的版本,如果是邓艾自己写的那他死的真不冤。
不过即便没有钟会改信的事,邓艾也已经犯了众怒了,极大概率是在灭国后实在不知自己姓啥了,牛气哄哄的得罪了太多人。
因为最终是钟会、总监军卫瓘、派到邓艾处的政委师纂等所有灭蜀高级领导共同上书说邓艾要造反的!(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瓘自以与会共陷艾)
朝廷随后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囚车将其送到京都来。
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到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
邓艾这位三国末期的第一名将,最终死于了政治斗争中。
总体来讲,比较惋惜,但并不意外,更谈不上什么冤枉。
因为他貌似特别忠君为国,实际上犯了非常硬伤的政治错误。
不过对于邓艾,再往深说一层呢?
邓艾一路从基层走过来,文武全才堪称小号司马懿,但是由于他家族已经没落了,一路草根的他根本不明白混最高层的那些必死的禁忌和潜规则!
唉!《春秋》中告诉你了将在外,要根据社稷和国家的需要独断专行,不能拘泥于常理,但却没告诉你什么样的身份碰见什么样的领导,遇到什么样时机才可以这样做。
那都是司马防老爷子在家里教育司马八达时的私房课,你一路干实事上来不假,你能够摸索出做成一件事的规律和路径,却难以洞悉最高级人精们博弈时的技巧与算法。
邓艾这个人其实对最广大范围的人民群众有着相当贴合实际的教育意义:
1、再穷不能穷教育。
2、即便身处管稻草的闲职,也要坚持开发这个时代最有用的核心能力。
3、关键时刻豁的出去。(不值得推广,死的概率极高,人家是快七十活够本儿才拼的)
4、成大功后要知道收敛,要知道自己这辈子走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高阶级后,需要稳稳当当的巩固。
一辈儿人有一辈儿人的任务,要知道进退。
很多时间上的功夫永远省不得。
此时此刻,钟会手中已经是近25万的大军了。
钟会拿着这巨大的兵力优势,心中的欲望再也无法遏制!
与此同时,他新交的好朋友姜维同志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
姜维很开心,剧本还没完,于是怂恿钟会:你从淮南三叛开始就算无遗策,现在灭蜀功高镇主,要不赶紧学陶朱公和张良隐退去吧!要是舍不得这人间大舞台,爷们还有一个办法,咱别犹豫了!干吧!
钟会权衡后,要夺取老领导的天下。(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钟会为啥敢这样呢?
1、征蜀的所有魏军都在他的手中。
2、姜维为核心的蜀军可以为他所用。
3、立了大功名害怕回去被报复。(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
4、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司马氏父子三人已经做了最好的表率。
作为同一个圈子里的自己人,钟会全程近距离的观摩了司马氏父子的权谋打法,全程看到了所谓天子,不过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天命跌落神坛。
司马氏的江山还没坐呢,继淮南三叛后,又一个兵强马壮者的反噬来了!
这么近的关系,你家亲手一路提拔的核心,人家觉得自己力量强大到一定地步后,迅速就想取你而代之了!
在西汉,周勃、陈平他敢吗?
在东汉,邓氏、梁氏他敢吗?
就算你拿天子不当个东西,但除你之外的所有人都拿天子当个东西,你阻力太大!你只能当个高端的掌权者,还得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阴你。
现在是全世界都拿天子不当个东西。
所有人都在衡量自己的力量实力大小。
你知道你司马家这十几年一步步走的有多么的颠覆全世界的思维吗?
自秦并天下后,华夏大地开了三次大脑洞:
第一次,是始皇帝的“废分封,为郡县”;
第二次,是汉武帝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这第三次,就是你司马氏的“弑天命,废敬畏”了。
但是,钟会还是忽略了一点,司马昭早在他出征之前就盘算好了底牌。
心腹邵悌在钟会出征前提出担忧后,司马昭说:败军之将没有士气,亡国之臣不会为你所用,亡国之民不会受你驱使,所以钟会亡蜀后不会从蜀汉借到力;得胜的军队都希望回家受赏,更不可能跟他造反,所以钟会虽然狼子野心,不足为惧啊!(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
很多顶级的人杰,并非不聪明。
但当他们建功立业的野心大到极致后,总会推己及人的认为别人也如此。
钟会到了40岁满脑子建功立业顾不上娶妻。
姜维一生不蓄钱财,不好女色,不搞娱乐,钱财过手就散。
实现价值,兑现剧本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也是唯一的追求。
不过你愿意为了建功立业付出所有的代价,别人也愿意吗?
其实已经有极其相似的一件事在给钟会预警了,最开始司马昭怕邓艾反抗,命监军卫瓘在前颁旨,命钟会进军成都施压,结果卫瓘拿出司马昭亲手谕旨通报全军后,邓艾全军乖乖把兵器扔了,随后邓艾才被痛痛快快装进的囚车。(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
邓艾同甘共苦养士卒尚且如此,你钟会比邓艾强很多吗?
司马昭战前就已经推演好的逻辑结局,其实并不难懂。
只不过两位人杰全都已经被功业之火烧的欲罢不能!
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走渭水入黄河,五日即可到孟津,与骑兵会洛阳,夺取天下。(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在钟会准备起事时,他突然收到了司马昭的信: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老领导猜出了你的想法。
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仅仅抓获邓艾,相国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领大军而来,必是发现异状,我们应当迅速出发。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刘备!自战淮南以来我从未失策,已天下闻名,我这样功高震主的情况,哪能有好的归宿呢!"
其实哪里是什么功高震主,你从出征就被人家料定了!
钟会于正月十五到成都,押走邓艾。
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要起兵废掉司马昭。
哪里有那么好叛变的,所有人都立了大功,正想着回去拿封赏,再说了,所有人的家属都在洛阳,咋叛变?
手下的将士开始非暴力不合作。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
被关押的高级将领们开始大量散播谣言,说钟会要坑杀大家,人心开始剧烈浮动。
这时,姜维开始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
钟会犹豫不决,都杀了我咋造反啊!
正月十八日钟会决定了,开始给姜维部铠甲兵器,但已经晚了。
当天中午,成都爆发内乱,基层军士们开始暴动,钟会与姜维双双死于兵变之中。
据说姜维想先杀魏将,再杀钟会,然后复国,给后主那都去信了: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正史不见于《三国志》,《汉晋春秋》中确实提了他窜动钟会造反,但是并没有提复国的事。
这段复国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所有参与人员全部被杀,刘禅也不可能说有那么回事的。
是否是真的,学界有争议。
我个人认为是真的。
因为他不是会给钟会当小弟的人;
因为他也没有号召力自立炉灶。
以他的性格,绝对不会就此认命。
只要还有筹码,他生命的火焰就永远不熄。
摆在他面前的剧本,是田单复国!
按照史料中他的打算:
1、他怂恿钟会杀掉魏将。(维教会诛北来诸将)
2、随后找机会干掉钟会。(既死,徐欲杀会)
3、最后尽数坑杀十几万魏兵,复活蜀汉。(尽坑魏兵,还复蜀祚)
如果成功,他是兴灭继絶的再造之臣,同时也将大权独揽的再无一人能去阻止他未来继续实现理想!
但是,这又和“放进来打”的汉中攻略一样,每个环节没有一丝丝容错度。
一招错,满盘输。
他《三国演义》中的老师诸葛亮是一生不弄险。
他的一生都是惊悚动作片。
我敬公之气魄,敬公之才干,却敬而远之公之“理想”。
因为无论何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而并非政治是战争的附庸。
本末倒置者,非知兵之将,非生民之司命,非国家安危之主也。
志为国器者,三思之;
怒我怨我者,看淡这满纸荒唐言。
钟会死后,魏军开始烧杀淫掠,整个四川大乱,百姓死伤狼籍,生灵涂炭。(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主权被打倒的国家,永远是刀俎上的鱼肉,自古至今,没有变过。
邓艾部下追上囚车欲迎回邓艾,但由于邓艾是特派员卫瓘和钟会联合下的黑手,卫瓘害怕邓艾报复,又想独揽灭钟会之功,于是派和邓艾有仇的田续杀掉了邓艾父子。(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邓艾因为失去了最后申辩的机会,最终被定为谋反之罪,邓艾在洛阳的诸子也都被杀,其妻和诸孙流放西域。
卫瓘现在你冤死了邓艾一家,将来你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满门被另一个狠角色冤杀殆尽。
用不了多久,我就要再讲到你了。
大乱都抢痛快后,最大级别的卫瓘开始约束诸将。
成都之乱平息。
钟会虽然大罪,但司马昭还是下诏,念及钟繇、钟毓的功劳,仅处死钟会养子的钟毅和钟邕诸子,赦免了钟家的其他支脉,像钟峻、钟辿等有官爵者待遇不变。
无论怎样,都是大院子弟,打断骨头连着筋。
司马昭后来又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
司马昭并蜀后,蜀汉刘禅这个安乐公和东汉献帝的孙子刘康这个山阳公相会在了洛阳。
自公元前202年立国,大汉的国祚,在465年后,终于彻彻底底的走完了自己的终章。
264年三月三十日,灭蜀后的转年,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进爵为王。
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葬于崇阳陵;九月,被谥为文王。
刘备父子的名讳连起来是“准备好了送人”;蜀汉被灭当年的最后一个年号是“炎兴”。
司马昭之子,叫司马炎。
多么的凑巧。
这也成为了司马炎代魏天命的天意依据之一。
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三国的时代,结束了。
在这七十多年中,一个个英雄豪杰,妖魔鬼怪,擎天梁柱,鬼才神仙纷纷出场,谱写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堪称最精彩、最好看,也最难下笔的时代。
寒来暑往,小吏这56万字的三国季也陪伴大家近半年了。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时候告一段落了。
再回首,这最大福大报的乱世奸雄;
这千年来最有人味的古代政权;
这最乱时代的最强守成少年;
这浪漫主义传奇的忠义无双;
这献祭一切决战到最后一秒的双雄鏖战
这史上最高投入产出比的人才招聘;
这最传奇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最臭名昭著的背盟偷袭;
这最壮烈的两汉终章;
这最心神无二的君臣两相宜
这最扼腕击节的功亏一篑;
这最让人肝肠寸断的一生叹息
这最隐忍的政变夺权;
这最阴差阳错的奇袭天险;
这最壮烈的无力回天。
中国史上的诸多最传奇,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浓缩爆炸登场,两汉的头和尾,楚汉和三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中堪称最璀璨的两颗明珠,永远闪耀在华夏子孙的心间。
魏、蜀、晋的剧本,也为后面佛法的东来和本土道教的生长以及儒教在两汉癫狂后的阶段性反思,提供了痛彻心扉的因果汇编教材,也为接下来三百年中国思想艺术的大探索、大融合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浪花淘尽英雄后,指洛水盟誓的老艺术家终盘出手,三分天下归司马,终结了乱世,收尾了三国时代。
当司马炎代魏受天命的时候,这个新兴的王朝却如同一轮即将落山的夕阳,开始日薄西山。
历史即将进入著名的“两晋时代”。
仅仅四十多年后,此时烈火烹油的司马氏就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他司马氏在史无前例的全族大混战中,裹挟着华夏民族走向了黑暗深渊。
你司马氏亲手废掉了一条又一条雄踞华夏的神龙,北境开始奴役着你的民族去肆虐神州。
北境开始一次又一次尝试着将灵魂注入华夏的躯壳。
凛冬已至,长城自毁。
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程度最剧烈,民族维度最宽广的大动乱三百年,即将拉开序幕。
永嘉之乱、石虎暴虐、冉闵屠羯、前燕南下、苻坚霸北、慕容复国、拓跋建魏,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胡人跑马踏中原。
放眼南国,苟延残喘的东晋权柄自“王与马共天下”后就开始就落入了高门大姓之手,进入了中国历史中非常特殊的政治时间段,长达百年的门阀时代。
随着凛冬愈演愈烈,在一次又一次的胡骑肆虐下,在一次又一次的亡国灭种危机前,飘摇的江左,汉民族将交出怎样的历史答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公元214年,这年姜维12岁,他的父亲便以天水郡郡功曹的身份,为大汉战死疆场。
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这年姜维26岁,在防守诸葛亮大军时被领导猜疑背叛,沦为弃子丢弃在城门外,遂降汉。
次年,姜维升为征西将军,继承了父亲遗志,抵御羌胡。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回成都后即刻被分兵权。
蒋琬掌权期间,姜维为季汉御边十余年;蒋琬病逝费祎主政后,45岁的姜维才第一次得以进朝议政,期间又被费祎压制六年,到费祎遇刺,局面才有所改善。
公元253年,姜维,一个降将,在朝堂中又无人照应提案不受重,在外领军被各种掣肘带兵不过万,甚至在成为季汉政权指挥官之后,黄皓等人也一直在打压,这是何等的执着与纯粹,在极度压抑的夹缝中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抵御边疆,这年,姜维已经51岁了。
古希腊文学里的悲剧,主要表现于英雄与命运的冲突和斗争,是为史诗。相较于俄狄浦斯的不知命运而无知,相较于普罗米修斯的不知后果而无畏,而姜维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无法改变的巨势洪流,大厦将倾。
饶是如此,就是这样一个早该心力交瘁的人,接手了一个比刘备诸葛亮时期更加恶劣且无法扭转的摊子,朝中每天有各种投降派进谏,还要面对朝内的斗争和政治上的打压,姜维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光复季汉,在余下的十年生命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燃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哪怕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姜维还在为了光复季汉继续战斗,他最后在给刘禅的密信里写道: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不知道最后的生死之际,伯约有没有想起初遇诸葛亮那天,共有所图鞠躬尽瘁;又有没有看见儿时那模糊的,明亮的,其父亲为大汉掣马扬威的背影。
谢邀。
评价姜维,诸葛亮、邓艾和钟会,一定比我们更有资格。
正史里,诸葛亮夸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对军事很有感觉,有胆有义,心存汉室——这是自己人的夸法。
作为对手,钟会写信劝降姜维时,说姜维文武之德、迈世之略,是吴国季札一类的人——这是正面吹捧。私下里,钟会跟人说了,中原名士,比如夏侯玄、诸葛诞,那都压不过姜维。
钟会自己是钟繇的儿子,司马昭的秘书,年少早达,哪个国家没有去过,从小跟司马昭谈笑风生,还对姜维一见倾心如此。
邓艾和姜维是老对手了。他自己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太得意了,自我吹嘘:姜维自然是一时之雄杰,只是恰好遇到了我!——连自吹时,邓艾都没看轻姜维。
而且他们这么说姜维时,其实姜维和蜀汉已经输了:那时蜀汉灭亡,钟会已封司徒,邓艾已封太尉。两个灭了对方国家、自己担当国防部长和总理的人,夸一个被灭了国的将军,是中原无人可比的名士,是一时之雄杰。
这分量,够了吧?
然后,这两个灭了对方国家的、魏国新任国防部长和秘书,就被姜维想办法搞死了。
感受一下?
————————————
姜维的为人,很有趣。
论私德,郤正说姜维身为上将,却住着弊薄的宅院,家里没钱没妾没有声色娱乐,薪水随手花掉。他甚至都不懒得表现“兄弟我很清廉”,而是在生活上无欲无求:好学不倦,清廉简朴。
但这并不意味着姜维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相反,姜维心比天高。他没有物欲,只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大体可以说:姜维是个不在乎日常生活欲求的,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演义》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其实算起正史上,姜维前后北伐,有十一次之多。
北伐,有胜有败,但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
后世对姜维的一个大争议,是他出兵太多,“穷兵黩武”。
然而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又存在了二十九年,其中十二年蒋琬主持,七年费祎主持。姜维为大将军是十年。
而且担当大将军期间,姜维并不完全主政。
费祎主政时,每次姜维兴兵,不超过一万人。这也是后世许多人猜测,费祎被魏国刺客刺杀,可能是姜维的主意——费祎死的那年,姜维就兴兵数万北伐了。
那时候,姜维应该是大有翻然翱翔、不受羁绊之意吧?
并非如此。
————————————
蒋琬和费祎秉政时,曹魏那边并不太平:魏国曹芳登基,事在240年;九年后司马懿政变;又五年后司马师废立皇帝曹芳,立曹髦为皇帝;中间夹杂着著名的淮南三叛。这是曹魏大乱的时候,但蒋琬和费祎都没太把握住机会:也无力把握机会。
姜维有军权时,面对的是已经稳固了大致掌握了政权,可以擅自废立的司马氏了。身后是内乱的朝廷。以及,实际上:那年姜维已经五十二岁了。
事实上,费祎与董允过世后,蜀汉内部很复杂。陈祗、阎宇、黄皓们的派系,一言难尽。
姜维拥兵北伐,是坚持,也是自保。因为一度,黄皓与诸葛瞻(是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建议以阎宇代替姜维了。
姜维,一个五十二岁的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实在也算不上太融洽。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落在他手里的,则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派系斗争——蜀汉后来降得那么干脆,让姜维怒吼“我等死战,何故先降”,跟内部派系有关。
那却不是姜维所能左右的了。
————————————
这么个局面,到最后,蜀汉终于也没亡在姜维手里——魏国三路大军压境,两路专门来对付他。姜维身在沓中,被邓艾围裹阻拦,到底还是虚晃一枪,杀过了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
那时,他一个人,一支军队,几乎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逼得邓艾行险侥幸,偷渡阴平。
到邓艾取下成都,刘禅出降,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汉尽力了。
然而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
他利用钟会的野心,说服了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囚禁了邓艾,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好大胆的计划,好决绝的计划。姜维企图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
他自己也知道,是“日月幽而复明”。逆天而行的事。何必呢?
最后众所周知: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姜维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然后以身殉之。
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五十多岁到六十岁的年纪,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与刚烈,姜维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姜维没有诸葛亮那么大气,但不失为一个死士:无欲无求,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冲刺。
后世眼中,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
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只是他的行为做派,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他有缺陷,但依然为汉朝燃到了最后。
——哪位会说,他除了坚持,也是为了自保。很巧,陈寿也这么说刘备:折而不挠,也是为了避害啊。
他的骨子里,都透着季汉开国诸位的气息。
千年之后,南宋临安开城投降后,名将张世杰扶保幼主,辗转南奔,甚至在海上结起船队,立了海上朝廷。元朝与宋崖山战后,宋朝最后的皇室悉数死去,张世杰依然不死心,带着自己的军队,企图找新的法子延续宋朝;后来大风起,张世杰溺水而死。史家说:
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
是张世杰这样不屈不挠、扶保宋朝的人死了,宋朝才算灭亡了。
于姜维,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姜维死,汉亡。
英雄?不一定。死士,一定是的。男子汉?有疑问吗?
重复一遍:邓艾说姜维一时之雄杰。钟会说姜维中原名士无人可比。说完这番话后不久,姜维就执着地殉了蜀汉,还拖死了邓艾和钟会。
后世想说姜维不是英雄、不是真男儿的……应该先考虑辩倒的,是邓艾和钟会吧?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非常喜欢这一类文章,比他们之前那个看起来优雅无比的ThunderNet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篇幅短,没废话。简单的改动,明显的效果。一看就懂,都不需要实验就知道肯定会好用。节省了大量踩坑时间。
Anchor Free,节省了大量闹心的工时,也是趋势,Anchor Free YOLO,这三个词连起来就在发光。
三下两下就接近最优,节省了训练费用:
提供各个大小的预训练模型和各个推断框架的C++代码,又是节省了大量踩坑时间:
总之,这个文章,他不是给我们送知识的,是给我们送钱的,我强烈建议以后此类文章在文末附上支付二维码。否则用起来都不太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