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中国 GDP 突破 1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2页

        

user avatar   you-know-noth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论你对未来是否充满希望,对于没办法run的普通人来说,大国崛起是他们获得小民尊严的唯一途径。

如果你幻想通过消极抵抗,达到和某些利益集团双输的结果,最后只会让利益集团赢麻。

如果你幻想利用外部势力,打击本土的既得利益团体,最后的结局要么在路灯上,要么在飞机起落架上。

中国人要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要么肉身run到发达国家,要么我们一起把中国建设成为发达国家。

你选择哪条路都可以,但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run的人就好好准备托福雅思,选留下来的人躺平也好、奋斗也罢,至少要明白可能存在的光明前景在哪个方向。

时代的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的微风,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让猪上天的风口。

最后,一切发展都要用相对的眼光来看,两年平均5.1%的的增速不算高,但放在疫情下全球衰退的环境中,这就是妥妥的全球之光。

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不在于绝对值有多强,而是比其他所有的国家都强。未来的路崎岖漫长,但我们一直在前进,我们仍将继续前进。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尽快关注我国资本家躺平问题。

相比年轻人被躺平,更可怕的是资本家躺平,只知道躺平收租,不搞任何创新。

现在要快速产业升级成功,已经到了必须大幅提升工薪阶层待遇的时候了。

壹:大杀四方

2021年的一个数据出来了,震撼全球。

中华民族的经济,在全球增长中“杀疯了”!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GDP突破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将超过18%,对美比较来看,中国经济更是达到了美国的约77.3%。

我们即将打破当年日本、欧盟没有打破的记录,即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甚至超越美国!

能不能超越美国的关键就是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中,最重要的就是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比如:

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基因与生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等。

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对美国的优势还是不够碾压。

比如2020年全球计算机顶级科学家排名显示,单论科学家数量,日本顶级科学家达到了294人,中国总数557人,美国总数2639人美国顶级科学家数量大约是中国5倍。

现在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已经拦在了我们的面前,就是产业升级的速度为什么还是不够快?

——是谁阻碍了产业升级?

现在我们得把科研人才、科技企业搞起来啊,趁帝国主义病,要帝国主义命。也不要说什么中国没高科技人才,美国高科技人才很多都是华裔,都是中国跑过去的。

归根到底还是一件事,我们有不少企业老板,缺乏“科研狼性”,更喜欢躺平成为收租者!

目前国内部分资本家躺平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贰:老板们躺平到了什么程度?

中美博弈,就是三个维度的博弈。

1、国家层面。

2、资本家、企业家层面。

3、老百姓、打工人层面。

中国政府很给力,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很配合,我们防疫中的官民互动举世无双。

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对美小胜一筹,就是中国政府好,中国人民好,中国政府作为,中国人民勤劳。

而中美博弈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就是中国企业家VS美国企业家吗?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悲哀的就是,这几年中国资本家、老板这些人里面,躺平的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不作为,不知道还以为是不是和拜登一样睡着了。

如果真是睡着了...不妨狠狠扇一巴掌,刺激一下活力。

有段时间资本到处批判年轻人躺平,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洗脑中,我一度也被忽悠了,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假的。

中国青年人从未躺平,更多只是被无序扩张的资本给压垮了,倒下是非自愿的。

党和人民没有躺平!

那么在三个关键点中,如果党和人民都没有问题,那谁出问题了?

最开始是马云说996是福报。

后来又看见搜狐老板张朝阳说:睡太多不好,正在推广4小时睡眠法。

随后就是各种互联网大厂的恶性侵害员工劳动权益问题,甚至最夸张的有去限制员工拉屎次数的,极其离谱。

说几个近期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2021年末,地方媒体接到投诉,说中建八局工程点外卖欠2万餐费,后来这个事被证实不是中建八局,是下面分包商拖欠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分包商老板态度极其嚣张,面对主持人的直播镜头,他居然无耻的说:“媒体算什么!”

完全一副我天王老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后来这个事被曝光以后,也解决了,但是这些土包子老板态度确实过于恶劣。

到了2022年年初,又有几个类似的事情。

2022年年初,有个公司规定迟到一次扣1000元,当事人去年11月离职时结算当月工资,他因3次迟到被扣除3000元,只拿到了2017元。

迟到就直接罚款1000元,这个事给人第一感觉过于离谱,所以很快就冲上热搜火了。

而一模一样的情况就是,记者去采访公司股东(公司管理层之一),这个公司股东直接让记者滚。

和去年广东那个分包商老板态度一模一样,就是这么嚣张...

我真无语了,你说说看,这是什么应对媒体的公关水平?就你这样的水平,如果公司上市了,股价都给你搞死了,这是不是给股民谢罪?

是不是连基本的公司管理水平都没有?不就是巨婴型老板、巨婴型资本家吗?

再比如,今年1月14日,有农民工向媒体反应,说中建二局总包的“黄埔南岗万达广场项目”,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

还是媒体去采访,而且和中建八局分包商那个事一样,都是发生在广东。

我觉得这次这个中建二局总包应该吸取教训了吧?要好好谈问题,不要嚣张跋扈。

哪怕就是你为了面子好看,你站在自己角度,你也得装一下吧?

后续情况是这样的,当天采访节目结束后,工人们确实收到了130万工资,但是还差200多万尾款。

但是!农民工再去要的时候,中建二局下面的周经理居然直接在电话里面说:

“还好意思打电话?”

“到电视台你们说了算,要给完(钱)了你们才撤诉,你们怎么不飞天呢?”

“来搞嘛,你来跟二局玩,你玩得过吗?”

意思是我给你一部分钱,你还不满意?你农民工去投诉我,你还有脸了?

以上事情最后都在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解决了,1月16日下午,投诉人已收到余款230万元,然后周经理给全社会谢罪。

非要搞成这个结局,就是最后钱也给了,名声也黑了一次,这不是自己搞自己吗?何必呢?根本原因就是管理层水平过低,巨婴型管理层过多。

我不认为这是某一个国内公司存在的问题,而是广泛普遍存在。

我说下面这样一句话不过分吧?我认为:

由于中国政府过于优秀,提供了全世界举世无双的营商环境。中国人民过于勤劳,提供了全世界最温良恭俭让的劳动人民。

导致我们的资本家、老板们、管理层们,长期处于蜜罐的环境中,被我们给宠溺坏了!

我不反对资本本身,也认为老板、管理层很重要,支持民营企业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创新来源之一。

所以你们不能躺平啊!

这是干嘛呢?动不动就搞什么金融借贷、什么社区团购,去和菜贩子抢那微薄的利润,要么就是鼓吹年轻人要学会不把自己当人,同时没有任何劳动法意识。

你想想看,我们去年类似拼XX员工猝死案件,就曝光的,没有曝光的,还少吗!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拼XX员工猝死这个事。

出事以后刚开始说,底层人拿命换钱很正常,希望大家不要怪资本。

结果被骂的狗血淋头,这不是很正常吗?现在一个23岁风华正茂的女孩死了,你居然第一时间不是关心人命,而是撇清关系!

后来拼XX自己默默删除了这个回答,然后说没有这个回答,纯属造谣。

结果被平台打脸,系统记录显示就是你发布的。

最后拼多多道了歉,说都是下面人自己胡来,我们已经让员工李某某去写检讨书了。

现在回忆起这些我都血压飙升,为什么打工人的死亡,要让另一个无辜的打工人承担这一切,而背后的大资本们却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

我们的资本家、老板,你们在干嘛?!你们是中国精英中的精英,结果却活成了收租者的样子!

真就纯守成收钱的话,还不如把你国有化算了,要你何用?至少国有化以后钱是大家的,用于社会了。

以上开个玩笑,别当真。

叁:中国需要资竞

中国需要“资竞”,而不是“精资”。

资竞,意思就是资本家竞争,也可以理解为老板内卷、老板996。

精资,意思就是精神资本家,和精日是一个性质。

资竞对应的反面,就是员工996。

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员工躺平,而是资本家躺平、老板躺平。

老板带薪拉屎,才是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事情。

老板上班摸鱼,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我曾经亲眼看见过,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装修建材老板,自己管理能力奇差无比。

天天不去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对企业发展规划能力。

而是就喜欢没事折磨员工。

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吃了时代的红利,纯粹就是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罢了,运气好罢了。

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天天研究各种人类高科技,我不管他是不是骗人,至少人家的态度摆在这里。

——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搞科技发展。

他甚至搞出来用自己的卫星,去撞其他国家的卫星,来捍卫美国利益这种事。

虽然这种事很无耻,是帝国主义行为,我们不提倡。

但是你可以看见人家的勤奋,还有爱国心。

现在全世界都在闹疫情,全世界营商环境奇差无比。

只有中国,中国现在就是全世界营商环境最好的地方。

全世界的资本都渴望来中国投资。

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大幅提升我们的工人待遇,主动增加我国的用人成本,实施严苛的劳动法,来倒逼达成老板内卷的效果。

只有把人工的福利和待遇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些沉重的压力才能让中国的老板不敢躺平。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样搞,是把资本全部逼到国外去。

确实,现在一说要提升工薪阶层福利,就有一堆文化素质低下的土包子老板跑出来说,不能提升啊!

制造业成本受不了啊!你再逼我们,我们就跑东南亚去,去越南、印度!

别装了,哪里还有国外?

而且为什么到现在你企业优势还是人工成本?你自己作为老板难道没有一点责任?

技术呢?专利呢?如果你一直就只能依赖人力成本,那只能说明我们是时候,该向社会输送老板人才了。

现在美国你敢不敢去?

天天暴打亚裔、供应链崩溃、疫情失控,一句话不对劲就绑架中国企业家,现在还说要查赴美投资华人钱的来源问题,发现有问题就没收,就是一副杀猪的样子。

当然人家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肯定不会杀白人资本家,但是现在凳子缺钱,总得死一个,你觉得是谁?

现在印度你敢不敢去?

印度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疫情是什么情况,和养蛊没什么区别。印度人力成本确实便宜,但是资本家有句话说得好,便宜没好货,你去印度我不拦着,疫情会教你做人的。

至于越南?当初去的一批都给德尔塔干哭了,别哭,以后还有更猛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现在欧盟,你敢不敢去?

欧盟本来就是全世界人力成本最高的地方,现在边境还搞不好马上就跟俄罗斯打起来,资本敢去可能打仗的地方投资?

别忽悠了,中国现在就是全世界人类投资唯一的净土。

数据说话,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折合17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全世界的钱,都在疯狂的涌入中国,可以在中国市场做生意,已经成为全世界老板的梦想。

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吃定资本家,这一次,真是优势在我!

你说中国人力成本上涨,就要搬家?

你搬啊,我倒想看看,你准备搬到哪里去?!

而且刚好产业升级的同时,现在我们也需要提升生育率。

只有给员工极高的待遇,生育率才可能暴涨。

发展高端产业,就是需要优秀的老板。老板就是一个公司的大脑,这个大脑不够优秀,整个公司就废了。

你要想一个人变得优秀,你不给一点压力怎么行?!

主动大幅提升我们的人工用人成本,就是最好的产业升级方式。

同时完美解决了生育率问题,简直就是赢二次。

老板就会如坐针毡,他一天工作不努力,马上公司就会收支平衡不了,后面有无数家企业等着代替他的市场生态位。

你不想当老板?有的是人当!

甚至现在全世界的资本都想投资中国,不差你一个,干不好可以不干!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中国的产业升级可能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为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已经到了不给工人极高待遇,就不行的时候了。

假,应该放最长的假。

工资应该给最高的工资。

劳动合同应该签最严格的劳动合同。

什么,你反对?那你滚去越南、去印度呗,过去和各种新病毒交流交流。

能有多么不利于老板,就要有多么不利于老板!

这样才能产生老板、资本、管理层开始内卷的效果。

任何一成不变的,都会形成低效率,只有市场经济的竞争,才能把效率最大化。

而现在这个福报,应该还给马爸爸们了。

我们现在国内经济的主要矛盾是:

迫不及待的产业升级需求,和大量中国老板低下管理水平,不匹配的矛盾!

开启老板内卷时代!

淘汰一批不合格的老板,磨炼一批管理能力优秀的老板,这样才能完成中国产业升级。

甚至这都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而是美国大资本家福特提出来的,他是美国黄金时代的实干者,真正的人才是不分什么意识形态的。

下面这个历史事实必须被广为流传的科普一下!

1913年,福特创建了汽车流水线,开始造T型车。

1914年,福特不但没有鼓吹996是福报,鼓励员工降低收入,而是开始开出了天价工资和极好的工作待遇。

工资方面,福特给员工每天5美金的工资,当时采访福特工厂的记者,一天收入才2.5美金!按照这种工资,只要两个月,福特工人就可以消费一台福特的车。

休息方面,福特汽车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始主动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工厂。

后来福特还成立了社会工作部,规定要求:

要求必须强制工人们“有时间多陪陪老婆孩子,做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对招人方面,当时福特公司特别强调,只要那些有家有室的男青年来做工,而不招收那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大量空余时间的单身汉,因为他认为有家庭荣誉感的工人很重要。

就是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下,福特模式成功以后。

引发了大量美国企业家学习,良好的收入和休息,则孕育了大规模的美国中产,这让美国一举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有人可能是会说,你写这个有什么意义?你又不能改变什么?

任何事情改变,都是先从舆论思想觉醒开始的,江歌母亲为什么会胜利?就是贵在坚持。

不要小看呼吁,发声就能改变,只是贵在坚持,要传播思想的花火!

中国必须培养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这样才能消费全世界的产品,代替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只要全世界人不需要依赖美国消费市场了,他们不就解放了?

人类历史浩浩荡荡,产业升级、提升生育率、解放全世界于美国市场的苦海,都在呼唤着一件事。

那就是:

——大幅提升中国工薪阶层待遇,倒逼全国老板内卷,让老板开始学习进步,中国老板不进步,中国就无法产业升级成功!

现在海外全部闹疫情,放心,资本没地方跑的,天时地利人和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共同富裕的理想,必须实现,也必然实现!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jiao-qu-de-ye-s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前面的话:

2022年3月11日夜:今天更新结束后,本文终于即将迎来终结。我的一些同学,以及一些读者都曾经表示过,你的文章过于危言耸听,时局何至如此艰难,你有输出焦虑之嫌疑。诚然,贩卖焦虑是保证文章获得读者青睐的有效手段,但我并不吃写作这碗饭,实在没有贩卖焦虑的必要。2021至今中国经济的衰退和艰难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基层经济工作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而普通人对此感觉不明显也实属正常。今天下班后我在北京一家颇具小资情调的咖啡馆,看到了严重低于预期的2月份社融数据,而我旁边一桌两位时尚美女还在大谈跑车和富二代,不禁让我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回家后遂更新此文,望诸君与我共勉,共同延后必将到来的毁灭。

2022年2月8 :想要阐明20年以后发生的经济变化,不得不先讲讲城投债的前世今生。今天更新了城投债的部分,未来20、21年的脉络就很清晰了。这里要说一句,很多读者肯定会问, 2020年为什么不提及疫情快速恢复对经济的影响? 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2020年全球的小朋友都生病了,中国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好的更快了,但是即使病好了, 他也不会因为其他小朋友病没好,就变成年级第一名了。中国经济更多的是内生型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高。本文更多的是通过货币的流向来关注中国经济的变化,至于进出口,2019 年疫情之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是31.8%,而2020年则是31.6%,并没有显著变化,因此不具备单独一说的价值。

这已经是本文第三次发在知乎了。请各位之前读过的读者原谅,我毕竟是个俗人,喜欢接受众人的追捧和赞扬。本次发布,对原文有些修正和调整,并且更新了新的部分(2019年-2020年)。另外两个回答和一篇文章也会同步更新,再次再次感谢各位的厚爱。

前文:本人工作至今已十余年,目前在一家国营贸易型企业,同时为该企业的三级单位负责人。我本人是工科出身,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并非是我的专长。但由于从事铁矿石、钢铁行业多年,是中国经济中广大基层工作者的其中一员,不可避免的和各位一样都对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同事、朋友及领导的帮助下,辅助以网上大量的资料和数据,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产生了一些谬论,供各位读者指正。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和你认知中的中国经济情况并不相符的观点,还请各位能够冷静看待。如果你认为我错了,请你指出我的具体错误并帮助我改正;如果你认为我正确,但你并不爱听,也请你手下留情,慢点举报。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和你一样都希望中国经济能够蓬勃发展,老百姓和打工人都能够生活的蒸蒸日上。但想实现这个目标,讳疾忌医、鸵鸟政策是不行的。首先我们得知道问题在哪,才谈得上改正。

另外一些读者提到,本文对于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谈及甚少。一方面我国经济主要还是靠货币、投资驱动的内生动能经济,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占经济的比重非常小,本文还是以介绍过去14年的主要逻辑为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是一个扰动非常多的模型,我本人非经济学专业,能够梳理出国内的大逻辑已经让我精疲力尽,再叠加外部因素就实非我能力范围内了,还请各位读者原谅

那么以下是正文:


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策略

由于我本人参加工作在2008年,而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恰恰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因此我将首先通过2009年发生在中国经济系统中的大事——四万亿刺激政策,来给各位读者梳理一下中国经济自2009年以来的发展动能,并由此理出过去十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从而帮助各位读者准确掌握2021年中国经济发生的诸多重要事件。

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经济在08年四季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进出口总值出现负增长、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下降到了6.1%的低位、同时第三产业也出现明显回落,增长率来到了7.4%(注意,此时投资还尚未占中国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次危机明确指出:这场危机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百年罕见。中国经济的GDP增速在08年四季度下降了4个百分点,形势不容乐观。为了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就是所谓的“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发生背景。

这里我要先陈述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四万亿从来不止是四万亿。所谓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是一个象征,他代表了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的激进,发行量从这一年开始也显著增加。我们来看一张表格:

年份 当年末M2指标值(亿元) 当年发行货币量(亿元)
2007年 40.34万亿 5.79万亿
2008年 47.52万亿 7.18万亿
2009年 61.02万亿 13.50万亿

以上数据是公开数据,可以互联网上随意搜到,欢迎各位核实。换句话说,自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出以后,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辅以央行的多种政策工具,全年发行的货币量超过了07年和08年的总和,更远远超过了四万亿刺激计划中的数据。

因此如本文开始所述,2009年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分水岭,是因为当年可谓是中国“货币超发元年”。自2009年起,中国的货币发行告别了过去的稳健温和,而是通过不断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天亮货币的加持下,大量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高铁的建设也改善了原本并不太方便的省际交通,因国际金融环境恶化而面对危机的中国制造业也得到了流动性的注入,扛过了最困难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从不批评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政策出台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来说是必要和合理的,结果来看也达到了该政策设计的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自2009年起不断超发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最终都流向了哪里

在陈述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个基础概念,即现代货币总量的扩张(即老百姓所谓的“印钞”),本质是信用的扩张。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详加说明:

假设有A、B、C三家企业同时向银行申请贷款,毫无疑问银行要审核三家申请企业的资质情况。根据最终审查结果,A企业得到了最高分85分,B企业稍差但也有70分,C企业被银行认为经营情况不佳,仅仅得到了60分。在2009年以前,假设该银行规定70分以下得企业银行不得对其批复贷款(当然,实际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刀切,我仅为说明而简化举例),那么上述例子里A、B两家企业可以得到银行批复的贷款,并且A>B,而C企业很不幸没有获得贷款。

但在2009年后,由于前文所述全年的货币总供应量提升了,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得了更多的的货币。对商业银行来说,其资产是由放出去的贷款组成,而其负债则是其从央行获得的货币。现在负债(货币)多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产去匹配,那意味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就会提升。因此当货币供应量变多后,银行天然就有动力将负债转换为资产。但是符合前文“70分标准”的企业总量不多(甚至因08年外部环境的变化变得更少了),所以银行不得不降低门槛,要么将评分标准放宽,要么将允许贷款的分数线降低,从而让更多的企业满足银行贷款的标准,以便将更多的负债(货币)转换为银行的资产。这个评分标准/贷款标准放宽的过程,意味着银行愿意承担比以前更大的风险,也就是银行的风险偏好提高了,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的整体信用得到了扩张(以前没信用的变有信用,以前低信用的变高信用)。

在明白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假设读者你是某家银行的行长,你的下属向你汇报有A、B、C三家企业来向你申请贷款,其中A企业是某央企的二级公司,B企业是某著名头部房地产公司,C企业是某著名制造企业,你会给谁更多的贷款呢? 根据银行的审贷原则,申请贷款的企业要么银行认为该企业完全没有风险,对其进行无抵押贷款;要么提供抵押物(或者其他企业的担保,等价于抵押物)来进行抵押贷款。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来看这三家企业:

A企业作为央企,背后有国家信用做背书,毫无疑问在【信用】的金字塔上处于塔尖的为止;

B企业是著名房地产开发商,他虽然是一家民企,但是他拿他的土地和开发的房产做抵押。听起来这两样抵押物都是很棒的,不仅贬值的可能性极低,而且流动性很强,想要出手随时可以出手;

C企业则很遗憾,他提供的抵押物是他的厂房、设备。作为一家银行的负责人,你并不太了解产业,在你看来这些设备虽然是德国进口的,但和废铁无异。

这么一梳理结果似乎就很明确了,如果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是对自己负责的,那他毫无疑问首选央国企,其次是能够提供有价值抵押物的房地产企业,最后才轮到制造业和其他无法提供有价值抵押物的企业。在信用体系里,房地产行业是最特殊的,因为只有房地产行业天然生产信用。他的产品就是最好、最强的抵押物。也正因此,超发的天量货币向着国央企和房地产企业汹涌流去,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同样的一组数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年份 当年土地成交总金额(万亿元)
2008年 0.96
2009年 1.59
2010年 2.71

通过以上数据毫无疑问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有着天量货币的加持,房地产企业才可以从2009年起疯狂的跑马圈地,土地成交金额也因此水涨船高。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上至建筑设计、钢材水泥需求、建筑施工、物流运输;下到家电装修、物业服务、餐饮商业等领域都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订单。而政府财政收入随着土地出让金猛涨而产生了显著的增加,加之政府通过城投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方法利用国家信用同样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后文会讲到),各地政府变得更有余力去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这同样给与上述各行业更广阔的业务机会。可以说2009年起,由于政府(国企)和房地产企业在信用中成为两个强磁极,超发的货币迅速被这两个主体吸引。也因此,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成为了中国经济回到正轨并快速增长的双驱动引擎,围绕这两个引擎,整个中国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频繁,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得到了克服,重新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 帝国的正午:09-13年中国经济黄金时代的隐忧

大量货币流入市场的好处相信不用我赘述,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各位读者实打实能够感受得到的,09年至13年中国经济也得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这第二部分的开始,我想讲讲货币超发带来的副作用

第一点就是中国整体债务率的上升

我们首先来想象一下融资行为的本质:一家金融机构同意对一家地方政府进行融资,是因为金融机构相信地方政府在该笔融资到期后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这笔贷款。换句话说,这个行为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将自己未来的一部分收入提前抵押给了金融机构,换来了一笔当期可用的资金;一家金融机构同意对一家房地产企业进行融资,是因为金融机构相信房地产企业在该笔融资到期后,其土地已经顺利变成商品房并完成销售,进而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这笔贷款。换句话说,这个行为本质上是房地产企业将自己未来的商品房销售收入抵押给了金融机构,换来了一笔当期可用的建设资金。

所以我们来审视社会货币扩张的本质,是信用的扩张。而信用扩张的前提,本质上是融资人在承诺支付一定利息的前提下,以未来的收入向金融机构做抵押,提前支配这部分未来的收入。拿前文举的房地产行业举例子,他在融资过程中真正抵押未来收入的是谁呢?对于开发后顺利卖出的商品房的抵押者,或者叫未来收入的透支者商品房的购买者。购买者通过银行按揭贷款的形式,以自己未来20年至30年的收入向银行进行抵押,换来了一笔立即可用的购房款交给了房地产开发商,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向银行的借款化整为零,通过一个个商品房按揭合同将负债转嫁给了商品房的购买者;对于开发后还未卖出的商品房的抵押者,则由开发商暂时承担,等待着下一个渴望安居乐业的朴实中国人来承接他们的负债。换句话说,可能在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材料供应商等企业暂时担负起了货币扩张的债务,但最终恰恰是我们每一个人承担起了08年起中国快速货币扩张的负担。

这里我要用家庭收入占GDP比重来说明居民负债对货币超发究竟有多大。如下图所示,家庭债务在过去的12年里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我数据仅仅节选到了2018年,而同样的数据到2021年已经超过了60%以上。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上。政府以未来的财政收入作为担保,在愿意支付一定利息的前提下,提前支出了未来的收入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各位读者无法想象在2009年至2013年这几年里,地方政府举债有多么的容易和无序,由于金融机构有对外输出大量贷款的迫切需求,加之对政府信用的绝对无条件信任,大量的货币通过地方政府自身或其成立的一个个融资平台转化为了今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客观的说,这种野蛮生长确实起到了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这里我必须要指出,我虽然通过家庭负债率和政府负债率两个角度,描述了2009年以后中国债务率整体上升的情况,但我始终不认为债务率上升是一个问题。有投资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读者一定能够明白,适度的举债对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有问题的是过度举债,而这很不幸恰恰发生在了当时的中国。

家庭和个人的过度举债相信不用我赘述,各位读者在质疑这点的时候请摸一摸自己被房贷和按揭掏空的,干瘪的六个钱包,想想自己年轻时种种小布尔乔亚的理想和爱好以及自己目前骨感的现实就能理解过度举债的副作用。比过度举债更可怕的是他带来了一种恶性循环:随着房价的起飞,商品房不仅满足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安家置业”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成为了全社会最好的投资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举债购房,这不仅锁死了中国家庭未来的部分可支配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房价快速上升,使得商品房作为抵押物的价值越来越高,银行也越来越倾向于将资金通过各种途径配置给房地产发商;开发商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和经营就会更活跃;最后也就更吸引新的投资者来透支未来,替开发商偿还银行的债务。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上,而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建设这些值得我们为自己家乡骄傲的基础设施项目同样需要支付建设资金,但按各地政府原有的财政收入能力,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能力同时开启这么大规模的建设的。

设想一下,你接掌了某省美丽的某地级市,你是一个传统观念的老派官员。本着服务人民,服务家乡百姓的美好愿景,在你的地级市上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但由于你的地级市基础薄弱,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各业都百废待兴,你的财政收入上不去,自然也没有能力为家乡父老修桥补路。到了年底,你发现临市你一直瞧不上的,热衷于走“上层路线”的某市长,不仅把临市的市容市貌建设的焕然一些,百姓纷纷称赞他是有为市长,而且在你的地级市总有些黔首百姓交头接耳,认为你尸位素餐——我市不仅GDP落后于临市,甚至连一个立交桥都没有!你坐不住了,派出秘书去临市交流,发现原来对方成立了一个城投公司,获得了银行资金的大量加持。下一步你会怎么办?

再设想一下,你接掌了某省美丽的某地级市,发现上一任市长已经把90年以后的财政收入都抵押出去了,并且让这座美丽的城市旧貌换新颜。你作为新任市长,如果你不建设,你肯定在老百姓的口碑中获得一个“不作为,不如上任市长”的评价;你建设吧,你既不是张麻子,你也没有汤师爷。在现实中,大部分的“你”最终的选择是无奈的抵押了第91年的财政收入,指望这个击鼓传花游戏能够延续到你的下一任。

上图为安徽各地级市2017年的负债情况,相信可以说明我的上述观点。而这还只是地方政府的显性地方债,隐性地方债在表中不仅未统计,而且也无法统计。相信此时聪明的各位读者已经能够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了:超发货币带来的第一个副作用——过度举债。在这个循环中,家庭、政府、社会和经济被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整个中国经济对政府投资和房地产的依存度也就越来越高

最后我还是想说,让子弹飞真不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点就是由于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中间成本不断攀升,经济损耗持续增加

我们首先站在银行的角度来思考贷款的流向问题,对于银行来说,申请贷款企业的行业细分实在是太细碎了,作为银行从业者来说想要完全了解产业、评价贷款企业的优劣和经营情况不仅非常困难,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沉淀和积累甚至是试错。但紧迫的宏观经济形势,没有给银行留下足够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文所述,强抵押物(房产)和强信用(国家信用)就像一个吸铁石的强磁极一样,把银行的天量货币和开发商为代表的强抵押,以及国央企、政府为代表的强信用结合到了一起,并让他们成为了货币扩张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实事求是的说,马云曾经对我国银行系统“做的是当铺买卖”的评价,应该是切中了我国金融系统的痛点之一。

在这里我们抛开开发商为代表的强抵押企业不谈,仅谈谈国央企。相信所有有国央企工作经验的读者都有和下文类似的体验,国央企其实在09年之后一下子获得这么多资金,自己也是蒙圈的,而与大量资金同步到来的是水涨船高的任务。子弹多了,却不知道靶子在哪,而1231的考核节点一天天逼近。与此同时,社会上需要使用资金却苦于无信用,无抵押(或低抵押)的企业有很多。在以上情况下两者迅速结合到了一起:国企在获得资金后将资金二次放贷给了需要的企业,自己通过赚取息差的方式获得收益;而需要使用资金的企业,则通过缴纳保证金的形式,从国企获得了资金杠杆的加持,以跟上整个社会流动性大幅扩张的外部形式。

两者各取所需,各得起利,表面上看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但实质上并不是如此。如果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体系中没有国家信用这个强磁极,本来有很多企业是可以通过银行进行直接融资,并支付较低的融资成本的。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但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会改变,被迫接受了国央企做“资金的二道贩子”,支付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融资成本。除了国央企以外,大量的“资金掮客”也应运而生(国企本质上也充当了这一角色)。这些掮客对于银行主要起一个保险丝的作用,银行只直接对这些掮客,由掮客再向细分市场提供资金。一旦细分市场的贷款出现问题,则由这些掮客想办法为银行兜底。关于资金掮客的问题,在之后的资管新规和非标环节中我还会详细讲到。

以上这种行为,事实上将商业银行和真正资金的需求端硬生生的割裂了,形成了央行、商业银行外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在充当保险丝的同时自己也挣取了大量的息差,最终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流转环节,并蚕食了真正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企业的利润。我本人09年-14年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公司的安排下从事影子银行的业务,见证过影子银行的诞生,繁荣和最终被国资委抑制。这部分的内容,各位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是给我发私信,我可以做更细致的讲解。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个副作用,就是最终会因为边际效益的递减作用而让货币经济无法执行

货币就像是成瘾品。在使用的最开始,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你马上进入迷幻状态。但随着你身体对成瘾品逐渐适应,慢慢的你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剂量来达到第一次的刺激效果。而货币也是同样情况,你的企业投资了一百万获得了十万的收益,收益率10%。但假设你扩大到一亿投资,你企业的人员规模和管理规模也被迫同步扩大,内部的损耗也因此增加;不仅如此,由于其他投资者也看到了获益机会,整个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即内卷也因此开始),最终结果就是你不一定能保持10%的收益率,获得一千万的收益,这就是边际效益的递减作用

除了边际效益的递减因素外,投资效率不高也在加速这个过程。在这里尽管我不是很想,但我还是不得不用政府的投资行为来举例子。请各位读者回想一下在过去的十年中你老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笔政府投资都是有收益的。比如你老家新建的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等,很多政府项目其实是有公益性质的,本身并不产生投资收益。但是如前文所述,这些投资所花的资金都是通过对未来财政收入的抵押而提前透支的,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每年为这些没有收益的项目还本付息;另一方面,即使是部分有投资收益的项目,也有可能因为对投资收益的判断错误而产生亏损。比如就是被广为称颂的高铁和地铁项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全国大部分地铁线路都是亏损的,而且金额还不小;而高铁除了几条主要线路(比如京沪、京广等)也鲜有收益。这些表面光鲜的建设的本金全部是靠未来收入抵押获得的,而项目本身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还需要财政收入去填补项目本身的亏损,地方政府不得已只能抵押更多的收入来换取当期的资金以继续维持新的投资甚至是填以前的坑。

我们通过M2总量和GDP的比值来对第三个问题进行总结。

想象一下读者你和另一个同事分别负责两家公司,考核指标只有营业收入这一项。起始资金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效率越高,谁年底的营业收入就越高,考核结果就越好。M2/GDP,顾名思义指每拉动单位GDP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结合前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数据反应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效率。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的M2/GDP比值达到2.15的新高。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9.18万亿美元,GDP总额为20.9万亿美元,M2/GDP比值为1.09。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国每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不到五毛钱的GDP;而美国每一美元可以撬动1.09美元的GDP。即使不考虑和美国的M2/GDP差距(因为美元作为世界结算货币有天然优势),和自己09年的情况横向对比,数据结果也是不乐观的。

由于前述原因,我们整个经济体的经济效率在过去的十年中下降明显,变得更加依赖货币超发带来的刺激无法自拔。通过这个数据,相信各位读者应该也能够理解,单纯的比较中国各省之间的GDP总量,或是不同国家之间的GDP总量,其实意义并不是特别大

到这里,第二部分货币扩张政策的隐忧就结束了。总结一下,隐忧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过度扩张的货币让家庭、政府和企业过度负债,锁死了政策的调整空间,并对货币扩张变得更加依赖;二是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或是畸形,大量资金掮客应运而生,增加了经济运作的损耗;三是由于投资效率不彰以及边际效益的递减作用,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变得非常低下。接下来我会对中国经济在09年后的几个关键节点——2014年、2018年,以及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出简单的介绍。


3、2014至2016年中国经济的危机和新的货币扩张政策

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们不仅成功克服了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的不利影响,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相信各位读者对此比我更熟悉、更自豪,在此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但是,在中国经济过去五年(2009年至2013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大量效率低下的投资项目和呆坏账被表面繁荣掩盖,但用一句已经被说烂了的话来形容,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希望各位读者不要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决策层其实比大多数人都更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根据决策层原有的意图,中国同样要逐渐退出激进的货币政策,把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活动严重过热的行业里的泡沫刺破,把水分挤出,实现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这个过程,按监管层原有的设想是一个缓慢的软着陆过程,要用新的动能去替换原有的动能,确保中国经济能够连续增长。当然现实往往不会按照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发展,虽然政策制定者有意逐渐收紧货币供应,但在经济热潮下货币的需求量是不会配合的,因此另一个潘多拉魔盒——非标业务在2013年被打开了。非标业务培养了一批资金掮客,整个中国的流动性因为非标业务把内部损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在未来的2018年将深刻影响整个中国金融市场,这里先按下不表。

而外部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也打乱了政策制定者原有的部署: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新兴国家市场出现债务危机,全球经济活动频率降低,都严重冲击着国内市场的信心,使中国的股市、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并进而影响了金融系统的情绪,让整个国内的传统行业、实体经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至2014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情况已经非常严峻了:

我们首先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动能: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4年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0.9%,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创下近15年以来的新低。

在政府投资之外,另一项投资数据在当期的表现也不甚理想:2014年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1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1%,降幅进一步扩大。土地购置面积,是衡量中国房地产投资未来趋势的先行指标,该指标的下跌,意味着市场未来的房地产投资意愿在持续走弱。

其次,中国GDP增长的另一架马车:进出口,受国际货币形势的变化和汇率的变化影响也表现不佳:当期全国进出口2.04万亿元,同比下降9.7%。其中,出口1.2万亿元,下降6.1%;进口0.84万亿元,下降14.3%。

在数据之外,全国各地方陆续开始爆发债务危机,随着“击鼓传花”游戏的鼓点逐渐减慢,整个市场都开始担忧名为坏账的花最后会落在自己的手上,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其中10中钢债的违约就具有典型性,符合我前文所说的中国经济隐忧中的所有特点。而我们今天回顾2014年,往往称其为“中国债务违约元年”









在前文我们提到了,货币的扩张需要信用的扩张来配合,货币和信用就像是两个共生关系的生物,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刺激经济的目的。但在前述2014年的经济环境中,出于对未来的担忧,信用率先退潮了。每一家金融机构都恐惧自己是下一个“10中钢债”的债权人,都在争先恐后的从实体经济中退场确保自己的安全。我本人从09年负责的一家山西的钢铁企业,就在2014年春节后因为I马赛克B马赛克的抽贷而破产(当然,他老板比谁都清楚自己企业的情况,早就提前把财产转移了)。银行收紧了信用额度并不意味着银行停止对市场提供流动性,只是银行对于风险的偏好变得更低,对抵押物的质量或是数量提升了。

提到2015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融资融券对股市带来的冲击。我用网上找的一张图来说明两融业务在2014年至2016年的变化情况,而对于两融业务来说不是我的专长领域,我思前想后,就不在此班门弄斧了。

以上凡此种种都在让整个社会的信用处于收缩的周期。吴秀波和林永健的《黎明之前》里有一句话,失败的连锁反应往往是加速发生的,这句话用在经济发展上也是如此。面对如此现实,政策的制定者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挤泡沫,软着陆”的想法,重新走上放水的老路。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的M1增速自2013年以后一直在下降,而M2增速在2008年后迎来了历史极值(接近30%的年增速),而在这之后呈现缓慢的下降态势。各位读者可以看到M2的增速自2009年以后其实一直处于缓慢的下降过程,中间偶有波动幅度也不慎太大。但在2015年12月前后M1的增速突然起飞,这也就是2016年的放水不同于以往的地方——他直接绕过了皮下组织,直接向静脉注射成瘾品了。

在当时,政策制定者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恢复市场的信心,避免信用进一步收缩让中国经济走进衰退周期。而阻止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已经绑架中国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和地方债规模已经失控的地方政府爆发债务危机是避免信用坍塌的重要一步。因此,像2009年一样仅靠中央财政发力,推出规模宏大的基建项目的是不够的,这轮放水的核心目的还是帮助已处于债务危机边缘的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化解存量库存,让这些企业重新周转起来,而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是一个重要手段。货币化安置,等于直接向已经一潭死水的三线以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注入了强心针,你原有的房子被拆了,新房还没有建设完成,给了你一堆货币,你总不能住宾馆住到房子盖好吧?而恰巧2016年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棚户区改造建设最为疯狂的几年。因此如果各位读者一直关注全国的房地产价格,应该可以回忆起来中国房价从2016年开始迎来了第二次起飞,真正让普通老百姓完全不可能购房的涨价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政策制定者的这一次放水决定是否正确,我认为我并没有能力进行评价,毕竟我和各位读者任何一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准确了解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究竟是什么险恶局面,也就不能对这轮放水做过多苛责。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各级政府因为这轮放水消化了部分前期失败的投资,化解了存量库存,延迟了债务危机爆发的时间,并重新获得了开发新业务的子弹。就他们自己的感受来说,“击鼓传花的鼓点突然又变得更快,更清晰了”。而中国经济因为中央政府重新使用货币刺激经济,再次克服了本来应该到来的危机,守住了GDP增长率7%的底线。


4、中场休息:寻找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尝试

尽管我对于2016年这轮新的货币刺激不置可否,但我们还是应该梳理一下从2013年新一届政府组建后整体的政策思路。应该承认,自2013年新的政府班子组建以来,政策制定者始终对于投资、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模式”有着清醒的认识,绝大部分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着让投资和房地产行业软着陆,同时将中国经济的引擎切换到新的行业或是领域的时间换空间政策。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后者,也就是政策制定者关于中国经济新引擎的探索。

在过去的八年里的探索都包括哪些呢? 我斗胆帮助各位读者梳理、回忆一下过去八年里的一些重要经济决策:首先是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至2020年全国已经有21个自贸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隔年,在2015年2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5月,引发中国制造2025方案;紧接着同年9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包括“新四大发明”在内的“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口号…… 以上种种,有些看似虚头八脑无从下手,有些被人广为诟病,有些一度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本质都是政策制定者对于新发展动能的探索,以及试图将货币向房地产以外行业引导的尝试。

即使一些被人广为诟病的政策,我个人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其实在过去十年来总有一些中国百姓本着朴素的爱国热情,批驳一些国外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但就我浅薄的认知来看,过往的发展模式出问题就是早晚的事,毕竟王权没有永恒,古往今来全世界也没有一直保持增长的经济体。过去十年没有问题不代表未来十年就没有问题;过去十年没有问题不代表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过去十年没有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与将倾的果断决策。因此任何对新模式的探索,我认为都是有必要的。既然是探索,那么犯错误也总是难免的。可能有些读者希望我多谈谈“错误”,出于对我辛勤耕耘的本回答和我本人还算幸福的正常生活的爱惜,我不想也不能谈太多。但是同样出自我浅薄的认知,至少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摆脱国家投资和房地产开发这两个压在我们肩膀上沉甸甸的枷锁,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但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杠杆扩张的速度都是政策制定者无法预期的,在巨大的压力下,维持社会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成为了更急迫的需求,因此才有2016年中国新的一轮货币扩张政策。在当年度的降低首付比例、棚改货币化安置、发放购房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著,截止当年11月全国房地产库存量已经连续9个月下降。本已处于违约边缘的房地产企业再次得到了输血,并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这次的扩张的是三线以下城市,最终让全国再也没有低房价的伊甸园。而政府债务率也在资金加持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至少暂时到期的债务全部得到了清偿,新的投资项目也在上马,看似中国经济又一次走上了快速增涨的轨道上。

但是今天回头观看,本段开始时所陈述的政策制定者的根本目的——时间换空间,始终没有改变。给心肌梗死的病人打了一针吗啡并不意味着以后每次你犯病都有成瘾品在边上伺候着,2018年一场新的风暴就要出现。


5、新的风暴:非标业务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推出

在这里首先要说一个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知道、参与的金融活动——银行理财。这期间可谓是银行理财的黄金年代,著名的口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就诞生在这段时间,银行理财的总规模也从2012年的5.58万亿增加到2016年末的33.64万亿。在此期间,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特点就是收益固定、保本。很多读者可能并不清楚银行理财对于银行究竟有什么意义,也不清楚为什么2018年以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什么逐渐消失了,接下来我将逐一回答这两个看似和百姓日常息息相关,但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经济命脉的问题。

在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非标的概念。债务分为标准化债务和非标准化债务,所谓标准化债务指满足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记、公允定价和在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债务;相对应的非标准化债务就是不满足以上条件的其他债务,最典型的就是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风靡中国的固定收益类公募资管产品,比如公募银行理财和资金信托计划。

在这篇长文的开始我们提到过银行大致的对外贷款流程,也就是标准化债务形成的过程。虽然在09年以后社会整体信用是扩张的,但仍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很轻易的从银行得到贷款(或者叫做标准化债务)。这里边有企业本身的信用问题,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原因(比如17年以后的房地产行业),不一而足。但中国经济当时仍在高速增涨的轨道上,这些企业只要能够获得资金,收益仍然可以覆盖相对高企的融资成本,这就给了非标准化债务的出现和快速增涨提供了客观条件。

除此之外,非标准化债务对于银行来说还有规避巴塞尔协议和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意义。考虑到过多的专业词汇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影响,这里就不深入展开介绍资本充足率和巴塞尔协议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查阅。简单来说,首先各位读在银行用来购买理财的资金是不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因此银行可以自由利用这部分资金而不用考虑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其次,在2018年以前理财资金的去向并不是穿透式管理的(不追究最终用款人),因此只要简单的嵌套一两个资金掮客,这笔资金的去向就是完全合规的。最后,理财资金的受众都是无法通过标准化融资来获得资金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流动性往往愿意接受高额的资金成本。三者共同作用,就能解释为什么银行宁可付出比同期存款利息高的多的费用,也要千方百计的忽悠各位读者去购买他们的理财产品。看似读者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获得了5%-7%的高额固定回报,但在最疯狂的年代,银行和他们的通道轻易的挣取了高额的利息差,而通过非标准化债务融资的企业也由此稳定了现金流并通过投资获得了足够偿付以上成本的收益,是一个老百姓、银行、通过非标融资的企业皆大欢喜的结局。围绕银行理财的天量业务需求,白手套、资金掮客们蜂拥而至,充当着银行和实际融资企业之间的保险丝、安全垫。这些资金掮客的存在不仅推高了非标产品的融资成本,大量的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也在肆意增生。

这个看似美好的多赢童话,随着前文提及的货币扩张产生的问题逐一暴露,而变得愈发现实。实际融资企业由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放缓,边际效益递减的作用,以及整个经济体内部损耗的增加,投资回报率慢慢无法覆盖非标债务高额的融资成本,呆账坏账因此形成,但由于银行这部分资金并不纳入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外业务),风险并没有被真实暴露。而本应被“房住不炒”严格调控限制的房地产企业仍然可以轻松的依靠非标融资获得输血,受严格控制的地方政府也可以轻松绕过严格控制的显性地方债规模,通过城投公司或是其他非标融资方式拿到资金继续着各地的“锦标赛”。2016年以后,随着新的一轮货币扩张导致中国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债务率再次抬头,16年所面临的呆坏账问题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但没有解除警报,反而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非标监管就越发变得迫在眉睫,这也就是2018年针对非标融资的资管新规推出的背景。

经过2017年底的意见征求稿后,2017年11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他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打破刚性兑付:银行如果要推出理财产品,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被禁止承诺保本付息,也就是说银行不得再为客户的本金或收益兜底,通过告诉投资者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来缩小理财规模;

2、防止期限错配:比如你买某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是1年,但银行理财将你的钱投资到另一个产品的期限是2年,这就是明显的期限错配。禁止期限错配的意义在于打破固有的资金池,换句话说,以后只允许一个萝卜(一个理财产品)一个坑(对应一个投资人),不允许把萝卜统一放在一个大锅里随用随盛。

3、打击资金掮客和通道业务:在原有模式下,假设A银行从央行拿到一笔钱,原本应该贷款给企业,但实际过程中它借给B银行-C信托-D券商-实体经济,资金在金融业内空转,过程中大大抬高了资金价格,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负担,让边际效益天花板到来的更早。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从银行到最终用款企业之间的业务结构被大大简化,不仅打击了挣取息差的掮客,同时也让穿透式监管变得更加容易,对于具体行业(说的就是你,房地产)的调控措施会变得更有效。

4、将银行的表外业务回归表内:以上三点都是为了此条服务的,资管新规的最核心目的是将以前银行的表外业务拉回到表内,拉回到银保监会的监管范围内,受坏账率、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的约束,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爆发让中国经济硬着陆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于2017年11月发布)的出现无异于在金融市场上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如果各位读者能够耐心看到这里,我相信一定能够明白一个道理,即某项政策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可能因为现实的困难而推行不下去。资管新规在推出伊始即面临这样的窘境:

首先,经历了多年发展的银行表外业务一夕之间让银行转回表内就有些不现实。姑且不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否满足扩张表内业务的要求(这两项还可以通过扩充资本、降低准备金率来实现),单就从实际用款企业来说,以前靠非标输血,愿意承担动辄月息1分(月利息1%)以上融资成本的企业,他要是能走标准化融资谁愿意靠非标输血呢? 不恰恰就是因为通过标准化债务他拿不到钱,才被迫走的非标吗?

其次,打击资金掮客和通道业务出发点是好的,但客观上两者也给银行起了隔离风险、充当保险丝和安全垫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意愿快速退化。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银行被要求对投资对象进行直接管理,无异于一个之前备受呵护从未踏入社会的苏联儿童,现在直接给他发了一把枪让他去斯大林格勒抵抗德意志国防军第六集团军。

最后,整个中国经济也将因为资管新规面临巨大的考验。各位读者可以假想一下自己是一位靠非标债务融资输血的企业主,没有资管新规的情况下每年非标债务到期后再重新续一笔同等金额的,对自身企业的影响不会太大,即使是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可以靠过桥资金妥善衔接。但资管新规的推出,让你到期的非标债务必须转成标准化债务。如果转不了,你只有两条路可选:违约或承受现金流的硬损失。可以想见未来整个中国经济将面临大量债务违约的压力,经济韧性面临空前挑战。

融资渠道 2018Q1 2017 2016 2015
银行贷款 40% 17% 9% 20%
非标融资 1% 12% 7% 6%
境内证券 7% 5% 14% 14%
海外融资 4% 4% 2% 3%
按揭贷款 48% 62% 68% 58%

如上表所示,资管新规的出台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到期的非标债到期无法偿还,严重威胁到了整个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银行在此情况下,被迫加大了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时间换空间,最后大量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被迫转入了表内(银行贷款)。

这轮巨浪暂时过去了,但在目力所及的未来,呼啸而来的潮水源源不绝,在悲观的预期下中国经济迎来了关键性的2018年。


6、诸神的黄昏:2018年后信用债违约的常态化

可能各位读者觉得我有些危言耸听,我们先用一组数据来回顾一下2014年至2020年信用债违约的情况:

年份 违约信用债个数 违约信用债总金额
2014年 10 15.59亿元
2015年 33 114.94亿元
2016年 80 222.41亿元
2017年 16 48.02亿元
2018年 117 888.33亿元
2019年 122 715.37亿元
2020年 77 656.21亿元

通过以上表格也可以证实我们前文的结论,2014年开始整个经济活力开始下降,信用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在2016年迎来了短期高点。但得益于当年大量的货币扩张政策,2017年信用债违约从数量到金额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而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在2017年底的推出直接让2018年全年信用债违约金额超过了2014年至2017年总和的两倍,可以说2018年是中国的信用债违约元年

在严厉的资管新规下,整个中国经济再一次迎来了信用的拐点。由一个循环向另一个循环切换,在新的循环下,流动性受资管新规管制无法按原有路径流入信用较差的企业——>这些企业被迫尝试从非标融资向标准化融资转型——>在此过程中这些企业的流动性出现问题,信用债出现违约——>违约后信用评级降低——>这些企业的标准化融资失败,陷入危机——>金融机构对市场更加担忧,加强对标准化融资的审核——>更多的企业标准化融资失败…… 从而形成了一个负面的连锁反应。另一组数据明确反应了2018年至2019年整个中国经济信用快速收缩的现象:


时隔数月,重新开始更新,就先从没写完的M1和M2之间关系来进行说明。从2018年开始,中国经济的M2增速与M1增速出现了显著背离:M2增速始终保持10%左右的平稳曲线,但M1增速却在不断走低,在0%左右徘徊。从M2和M1的构成去看,M1的主要构成是企业的现金(即可以立即参与流通的货币)M2则是M1+短期内不参与流通的货币。当M2增速快于M1增速(即出现负向剪刀差)时,意味着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转向悲观,实体企业不愿意融资或者融不到资,更多的货币流转入非流通领域,这也意味着金融投资市场会更加活跃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当资管新规出台后,非标融资的通道在逐渐缩小、衰亡,而原先依赖于非标融资的企业(包括信用金字塔下层的实体经济企业,以及一些靠标准化债务难以满足自身胃口的企业)一下失去了融资的能力,进而出现了大量的债务违约。这种债务违约从非标债务违约开始,逐步蔓延到标准化债务;从小型企业开始,逐步扩大到一些知名的上市公司。这种违约潮进一步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外的融资意愿,毕竟谁也不愿意将钱借给一个目前已经举步维艰的企业。最终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开始步入了收缩周期,各家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都开始降低。

但另一方面社会的货币总量(M2)还在不断扩张(年增速维持在8%-10%),货币供给十分充足,这多出来的钱可就难坏了各家金融机构了——他们找不到符合他们风险偏好的标的物来匹配他们日益增涨的负债。于是在2018年,银行同业拆借变得异常活跃,毕竟借钱给其他银行的风险总小过借给市场上随时可能违约、破产的企业。从SHIBOR(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到这点,从2018年3月开始SHIBOR利率逐渐走低,1M的拆借利率一度降到了不到2%的历史低位(我手头没有相关数据,闲下来可以补一张图)。只有银行间用于互相拆借的资金太多了,我从你这借不到还可以从他那借,彻底进入买方市场,才会让SHIBOR利率出现如此变化。

这时候我们来回顾一下2018年以来国务院的多次表态,个中深意颇值得玩味:











坦率的说,我自己都没想到2018年国务院竟然这么多次就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召开过专题会议,我甚至没有把所有会议都列举出来,仅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务院如此频繁的就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进行表态,恰恰说明了当年M2和M1剪刀差问题的严重性。想必读者中的银行工作者在2018年一定经历过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任务,如果您当年没有理解任务下达者的意图,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一定的启发。至于说银行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任务是否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答案都在你我心里,无需我多言。

7、绕不开的困境:2019年面临的抉择

2019年1月,中国的M1增速来到了过去20年中从未有过的0.1%,这个数字意味着过去一个月中实体经济几乎没有从超发的货币中获取到任何增量资金。但此时的政策决策者却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陷入了流动性危机,社会各界普遍对于资管新规掐断了非标融资的路径持保留看法,同时对“放水”(包括降准甚至降息)的期盼一时间甚嚣尘上;从数据上来看,M1和M2的负向剪刀差维持了足足一年,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但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却觉得很委屈,首先在过去的一年(2018年)中国放水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年M2增速仍然保持在8%以上;其次如上文所说,除了正常的货币发放外,2018年央行还前后4次调降了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不可谓没想办法。

之所以造成这种“政策制定者认为已经很努力了,但经济却没有感受到”的局面,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我们前文多次提到的逻辑,在本文已经接近尾声的阶段请容我再协助诸位读者梳理一下:

A、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原因,过往十年(从2019年开始倒推)中国超发的货币大多通过房地产行业和国企流入实体经济运行体系;

B、通过房地产流入实体经济运行体系的过程中,商品房价格充当了吸水海绵的作用,是超发货币的最终载体。

C、货币流入房地产行业,有标准化债务和非标准化债务两种途径。随着房价逐渐推高,政策制定者认为不能进一步鼓励房地产企业,故而收紧房地产企业的标准化债务。因此大量房企转向非标融资渠道。

D、2018年资管新规的推出,非标融资途径开始受到监管。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受到很大影响,进而让整个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渠道收窄,产生了M1-M2的负向剪刀差。

很显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途径有两个:第一,重新放开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限制(无论是标准化债务,还是非标准化债务),这样房地产向实体经济传输资金的通道会再次打开。如前文所述,2015年的那次危机实际就是用这种方式克服的。但这种方案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不仅之前所有关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等于白干,还会将正常人本已无法企及的房价再次推高(因为需要发挥房地产吸水海绵的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在说第二种方案之前,请各位读者想象一个情景:你无意间找到了一款收益率很高的理财产品,你把你家庭的流动性的60%都用来购买这款理财产品了。但某一天你听说这款理财产品可能有些风险,未来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出于对家庭财富负责的考虑,你提前把这款理财产品赎回了。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你面前了:不投这款理财产品,我投什么呢?这个问题和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流动性不投向房地产,投哪里呢?因此第二种方案,则是寻找一个新的行业(比如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比如中国制造2025),或是新的群体(比如一带一路,让海外成为人民币债务国),替代房地产行业吸水海绵的作用,承接每年超发的天量货币,进而成为中国经济增涨新的引擎。

请各位读者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这两个方案,你又会选择哪个呢?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案能够让基础异常脆弱的中国经济再次重新回到正轨,挺过这次呼啸而来的巨浪。但毫无疑问,第一种方案将再次宣告中国经济已经被房地产牢牢绑定,没有任何调整空间。而任何泡沫都有破裂的一天,当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整个国家和人民都将承受巨大的代价。而第二种方案的最大问题,则在于直到2022年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引擎来替代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如果彻底将房地产行业掐死,那么中国经济很快就将陷入债务违约、信用收缩的恶性循环中,可能审判日将比预想的来的还要早。但不破不立,也许主动捅破泡沫,承担的代价要比泡沫自己破裂要小的多。这两个方案,就是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抉择——是布局未来,还是活在当下。最终,我们的决策者的办法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时间换空间。即不让房地产企业继续发展,但也不让房地产企业立刻死去。在这个过程中,用时间去换空间,寄希望于能有一个异军突起的新产品、新行业,让中国经济实现增涨的无缝切换。

在同一年,政策制定者为了实现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做出了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即减税降费政策正式推出。具体的政策包括对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率等计费标准、税率的调整,在此就不过多赘述。这些政策的核心目的和上文所述仍然是相同的——想要让非房地产行业得到发展,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比更大,就需要有更多的资金去支持这些行业。但如前文所说,资金对非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是有顾虑的。想要打消金融机构的顾虑,其中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改善这些行业盈利能力。众所周知,利润=销售收入-成本,想要提升利润,要么增加销售收入,要么降低成本,降低增值税率就是对企业成本端的一种松绑。同样的,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税率的调整也是为了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而刺激消费的活跃,改善企业的销售收入端。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般占到政府预算内收入的70%以上,因此减费降税本质上就是政府拿自身的收入去补贴企业和个人。可能很多聪明的读者已经意识到了,减税降费这项决策的推出看似符合逻辑,但其背后有一个致命问题——如果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了,前文提到的大量政府债务到期后能否偿还呢?政府是否会因此降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仅以棚改面积为例来说明。

如上图所示(我的宏观团队放假了,图片网上找的,侵删),2018年我国棚改面积迎来了历史最高峰,达到了626万套。但在减费降税的大背景下,政府的收入可以预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前些年到期的大量或显性,或隐性的地方债将在2020年后陆续到期,集中偿债的压力叠加收入下降的预期,导致棚改的步伐不得不放缓。

同样的道理也发生在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高铁修建上。上图是京津冀地区的高铁网络规划,图中规划的京石城际、廊涿城际等铁路项目从我2017年回京任职后就经常听说,但至今仍未启动。纵观全国,近年来高铁的修建也基本告一段落。其实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应该非常清楚,并不是我们的高铁建设已经告一段落,已规划未修建的路线还有很多,但在天量地方债压顶、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实在是无力继续投资了。那么财政收入是否会因为政府减税降费政策的推出,引爆地方债这颗雷呢?在这里我卖个关子,暂且按下不表。

2019年的中国经济就在要今天还是要未来,以及在政府偿债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将收入补贴企业和个人,这两个矛盾中磕磕绊绊的度过了。由于经济下行的担忧愈发强烈,很多对于房地产的进一步管控(如引起激烈争议的三道红线)在当年并未推出。前文提到的M1-M2负向剪刀差的问题,在一系列刺激措施的出台下有所缓解——M1终于从低位开始回升,全年平均在3%左右——但仍然低于M2全年增速。在种种不确定下,新冠肺炎病毒在2019年底进入了全球人民的生活。

8、绿洲:2020年精疲力尽后的喘息,兼论城投债十年趋势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球每一个人正常生活的脚步。毫无疑问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一样,疫情都对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本文之所以称2020年为“绿洲”年,是因为在如此重大的外部变化下,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至少在2020年Q1-Q3不在迷茫——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短期内没有进一步加码,暂时告一段落;对是否继续沿袭老路,走靠超发货币、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的模式不再怀疑。在因疫情导致的经济停摆下,调整经济结构不再成当前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更重要的是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调整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M2增速在20年3月重回2位数的增涨区间,4月、5月、6月更是连续3月接近了16年“静脉注射”以来的M2增速峰值。读到此处的读者应该能够理解我想重点讲的一个问题——水龙头被拧大了,还需要有足够的池子来承接多放的水。制造业本就属于金融系统看不上又不敢投的领域,疫情对全球的肆虐又影响了制造业自己的融资需求;房地产行业虽然按时不再受到打压,但种种限制条件并没有撤销。这时候肆意流淌的水就瞄准了中国另一个强信用主体——各地政府的城投公司

城投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本文开始阶段我提到了中国两大强信用磁极——房地产行业代表的抵押物信用,和央国企、地方政府代表的政府信用。在后文中我鲜少涉及政府信用这一敏感话题,但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信用的代表——城投债也经历了诸多有趣的变化。

早在本文开始的09年,《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的推出标志着地方债这一融资形式正式走入中国经济的舞台。但彼时地方政府虽然是发债主体,但更多的是代中央政府进行发债,还本付息和发行费用完全由财政部负责。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地方政府眼睁睁看着通过自己的信用产生了大笔的资金,但自己却没有使用权。于是前文所述的政府控股的城投公司成立了,这些公司发行的名义上是企业债,但背后却有政府信用进行背书,这也就是所谓的隐性地方债。这部分债务不仅无法准确统计,而且风险隐藏在城投公司的财务账册中,非常不透明,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得而一颗定时炸弹。

时间到了2015年,隐性地方债的规模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随着中国经济第一次接触到了边际效益的天花板,系统性风险的隐忧蔓延到了地方政府平台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正)》推出了。该次修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允许地方政府增列财政赤字,并允许地方政府自己发行、自己使用、自己偿还地方债,但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进行举债和担保。同年另一项重要规定则更进一步指明,“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新的,表内的地方债来置换以前无序发行的隐性地方债,因此2015年可谓是中国城投债置换元年。

年份 实际发行总额(亿元) 发行只数
2012年 9440.30 827
2013年 10,301.30 905
2014年 18,865.08 1867
2015年 18,335.86 1884
2016年 25,614.85 2642
2017年 19,986.28 2362
2018年 24,790.57 2898
2019年 35,876.14 4351
2020年 46,669.23 6026
2021年 58,237.13 8094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城投债发行规模在2016年迎来了一个高峰,这和大量表外的隐性地方债向表内转移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融资就好比你找网贷借款投资(实际上可能一部分用来投资基金,另一部分被你消费了)。结果借钱一时爽,还钱的时候你一看投资的基金失败了,再加上被你用来享受的开销,可能到期的网贷还不上了。2015年的这次政策转变,意味着中央对隐性地方债的事实被动的认可,之所以让其转到表内,是把所有“瞒着大家长买基金的借款”拿到台面上,方便大家长监管,避免傻儿子们在台下暗箱操作,到时候出现系统性风险处理起来更加被动。

聪明的读者会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这次集中的隐性地方债化解工作,很容易产生另一个错觉:即傻儿子们自己胡乱借的贷款,被大家长统一管理了,那到期是不是大家长会替傻儿子们还呢?对此,2016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置指南》、2017年的《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明确指出:

“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你想要你的傻儿子学会理财,首先第一步就是得让他记账,让他对他花的钱有概念。过去不记账的时候,今天买个变形金刚,明天买个新游戏机,后天一高兴又请全体同学吃麦当劳,这肯定学不会理财。在他学会记账后,第二步就是要告诉你的傻儿子,你花的钱都得是你自己挣来的。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愿意借你钱,你可以花,但是将来还钱你可别来找我。

从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国资公司短期城投债事实违约后,可以说各类持牌金融机构的“城投刚兑信仰“已经事实崩塌了。正所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在大家长的一系列组合拳教育下,不仅自己的傻儿子开始严肃审视自身的显性、隐性负债,连傻儿子的同班小朋友们也学乖了,开始有模有样的评估起评级、财政收入能力和借款用途,不再无脑借钱给大家长的傻儿子了。但接下来到了第三步,大家长可就犯了难。想要彻底解决15年之前的隐性地方债,最核心的是要提升地方政府的收入,通过增加的收入去为以前失败的投资、无序的举债买单。但本文至此已经2.3万字,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够明白,16年之后的政府收入随着经济损耗的增加,活力的下降,很难做到财政收入的提升。而16年发行的置换债很多是3年期和5年期的,这部分债务到了2019年迎来了第一次偿还高峰,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到此仍然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前期的债务。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2018年4月,国家审计署通报了邵阳市融资平台公司邵阳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利用政府道路管网等公益性资产开展融资租赁、发行中期票据等方式,从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举债72.33 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起市场对于城投债形成政府隐性债务的讨论。

此案例是“大家长”开始杀鸡儆猴,通过通报批评典型案例敲山震虎,警告仍在胡花乱花的傻儿子们。另一个具有典型例子的是江苏省镇江市,熟悉镇江城投债的朋友们都清楚,镇江的隐性债务规模之大让人震惊,已经到了“大家长”不出手就真还不上的程度了。

2019年2月,镇江试点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由国开行提供专向贷款,由镇江市财政局下属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承接主体,再以普通借款方式投放到辖区平台,主要用于置换纳入隐形债务中的高成本非标,以降低成本;

迫不得已,大家长出手帮了镇江一次,但在镇江背后,还有已经事实财政破产的天津,已经在城投债圈内就当不存在的东三省,已经让大家讳莫如深的湖南和贵州。前文提到了,2019年是2016年城投债置换工作开始后,第一个偿债高峰,当年政信违约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8款产品,而2018年仅有23款,并且时间推进到了20年,震惊全国的永煤债违约更是揭示了未来可能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019年经济发展的困境。首先,对于房地产的态度本文已经说过非常多次了,如果继续通过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涨,房价势必会被进一步推高,进一步提升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负债率,挤压老百姓的潜在消费能力,中国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变得更加困难;而由于前面多次所述,之前对于政府借贷缺乏投资管理,地方债务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其他行业,不仅由于天然信用缺失不受银行青睐,自身也没有这么大的体量去承接天量的货币。但到了2020年情况完全不同了,这三个方面的考虑中的第二方面,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即不到万不得已,政府绝不会把自身推向违约的地步。但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发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市场对于城投债违约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政府违约的风险在逐步逼近,这将困境和现实结合到了一起。政策制定者不再犹豫,当年对于专项债的支持可谓是空前,大量货币通过城投债流向了地方政府,2020年当年城投债发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4.5万亿,帮助地方政府完成了一轮新的借新还旧,也成功将20年城投债违约数量控制在了21款。

就这样,超发的货币在20年再次找到了出口——即政府信用为背景的城投债。这件事的重要意义是腾挪出了本就不太宽裕的政府财政收入(不用于还债),使得减费降税政策可以得到继续落实;同时得益于全球疫情肆虐,而中国控制的较好,中国的制造业迎来了一波小阳春。两者双管齐下,部分弥补了房地产行业下滑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中国2020年GDP的增速下滑势头得到了遏制。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认为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阻碍减少了,新的风暴也在逐渐酝酿中。

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三道红线”的推出和房地产企业的死亡倒计时

在暂时安定了隐性地方债务,制造业又因海外疫情引起的货币超发而蓬勃发展之际,政策制定者们认为进一步化解房地产杠杆风险的时机成熟了。2020年年中,监管部门对12家试点房企提出要求:即能否增长有息负债,将挂钩于房企对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负债率≤70%;净负债率≤100%;现金短债比≥1)的满足程度。这其中就有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坏孩子”。

这三道红线是什么意思呢?

净负债率小于等于100%,举个例子:假设你有100块钱,你找银行借了200块钱,你用 这总共300块钱获得了50块钱的收益。假设你当前账户上的现金是0,那么你的净负债率=(200-0)/(100+50)。这意味着你当前的净负债已经大于你的净资产。

现金短贷比大于等于1,还拿刚才例子来说,假设你此时账户上现金有10块钱,而你找银行借的200块钱里有50块钱需要在短期内偿还,此时你的现金短贷比=10/50,这意味着你的帐面现金不足以偿付所有的短期借款。

我们选一个“坏孩子”华夏幸福来看看这几个指标:华夏幸福的净资产负债率达到了惊人的181.52%,也就是说1.81个华夏幸福才勉强够偿还他的全部债务,事实上已经破产;现金短贷比更是惊人的0.28,这意味着当华夏幸福的100元债务到期后,他手头只有28元可以用来偿还债务,剩下的72元只能靠继续去借。

那么触碰了三道红线有什么后果呢?住建部和央行规定,三道红线和房企带息负债规模增速挂钩。如果坏孩子触碰了大家长全部的红线,那么他的有息负债规模就不得增加。这意味着这个坏孩子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就只剩下普通购房者购买其开发的商品房、整体出售自己的资产,以及从表外非标途径以高昂代价获得融资,甚至出让自己的控制权进行股权融资这几个途径。从上表各家房企的负债率角度来看,一旦违反了全部的三道红线,不仅意味着他不再具备新的项目开发能力,甚至剥夺了他通过借新还旧来展期原有负债的能力。即使是全部符合三道红线规定的“好孩子”,住建部和央行也规定好孩子们的带息负债年增涨规模不得超过15%

三道红线政策一经推出,如同在整个房地产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虽然住建部为三道红线政策的实际落地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期(住建部审核三道红线的最终deadline被确定为2023年6月30日),但各家房地产企业全都心知肚明,想要把负债规模降到住建部和央行要求的范围内,仅仅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必须分秒必争。各家房企就像一个已经动脉粥状硬化,高血压高血糖的大胖子,大家都知道必须要立刻减肥,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痛苦,甚至可能会因为肥胖并发症死去,但如果不减肥,医生已经通知他两年零十个月后一定会死;减肥还有可能苟且活下来。

直到此时,大家才明白2018年,房地产(尤其四五线城市房地产)方兴未艾之际,在秋季例会上喊出“活下去”口号的万科是多么的慧眼独具;才明白2017年底深处政治风波的王健林狼狈的出售万达的资产,其实是一步歪打正着的回春妙手。逃生通道由于一下涌入太多的房地产企业显得拥挤不堪,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离大家越来越近,光明的日子却只剩下三天

10、2021年——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倒下和末日审判的开始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下面的数字看,国家经济在涨,居民收入在涨,农民工工资在涨,居民消费在涨。

物价涨得不多,扣除物价因素,大家在过年增长10%的好日子。

已经是黄金期的水平了。

但是有一个指标是背离的。

政府真正拿到的钱是财政收入。

在百度上输入你的城市名字,譬如深圳,上海,北京,青岛,大连,郑州……

然后搜索财政收入,从2008年搜索到2021年,把每年的增长率和当年的国家GDP增长率对比,你会有惊喜。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同比增长3.8%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

2021年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252亿元,同比增长12.8%。

——分割线——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432元,比上年增长8.8%。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热了过热了。

不是说好百分之六的嘛,搞这么多干什么。更可气的是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涨百分之十二,不是说好的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吗?

你们不讲信用啊!


user avatar   cao-hao-pe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GDP涨了,但房子是真的不好卖了。

如果就着数据整体来看,2021年房地产相关数据非常亮眼。

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比2019年增长11.7%,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住宅投资11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但不能看细则。

一、地价上涨,但房企拿地积极性不高

202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753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90319万平方米,增长5.3%。

房屋新开工面积198895万平方米,下降11.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6379万平方米,下降10.9%。房屋竣工面积101412万平方米,增长11.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3016万平方米,增长10.8%。

202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159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土地成交价款17756亿元,增长2.8%。

简单理解,对房企来讲,土地变贵了,所以他们选择少买些。

单看细分数据的话,施工面积增长还算不错,也会直接影响到了当期的GDP变化,但你反过头再来看新开工面积这些的,两位数的下降代表着什么呢?

代表着房企已经开始收缩了,最起码在囤地(买面粉)这个层面是放缓趋势了,但这与上涨的土地成交价款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为什么呢?

因为房子不好卖了。

二、商品房销售受阻,库存攀升。

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比2019年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2.3%。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1.1%,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1.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2.6%。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增长4.8%;比2019年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6.7%。其中,住宅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3%,办公楼销售额下降6.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2.0%。

如果说这个数据还有绕来绕去的趋势,那么下面就明显了。

202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1023万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8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480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94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46万平方米。

待售面积对于房企来讲就意味着“库存”。

在土地涨价,库存不好消化的情况下,可预见的自然就是房企拿地积极性不高。

这从景气度也是能看出来的。

而且就这些房地产这些数据中比较麻烦的一点是什么呢?

是住宅、办公楼以及商业营业用户数据的差异化。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细分数据的话,就房地产开发投资这块,大家会发现只有住宅的增长还是正的,而代表着商业繁荣度的办公楼以及商业营业用房都呈现了下降趋势了。

或者这也印证了市场的常规看法。

商铺会因为城市规划和网购方式而落幕,办公楼也很受经济发展影响,只有面对着个人的商品房才是YYDS,所有似乎房地产商都很信这个。

但唯独外资不信。

在202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01132亿元中,利用外资107亿元,比上年下降44.1%,虽然说外资资金体量不算大,但信号还是很明显的,这说明外资在撤离房地产这个板块,这块的巨量资金多数还是我们国内自己在玩。

但比起这些,不同地区的房地产行情才是关键。

三、东北地区房地产衰弱最为明显。

从整体数据来看,东北地区的双衰弱是最明显的。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状况上,东北地区是所有地区唯一一个出现负增长的区域,这意味着资金正在逃离东北,而相应再看房地产销售情况,不管从商品房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额来讲,东北地区都出现数额较大的颓势。

大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房企正在逃离东北,东北卖房更不好卖了,而这似乎也跟前段时间东北地区频频放出房地产解绑信号有了映照,但值得注意一点是这玩意是会造成恶性循环的,越来差的销售状况是必然会反映到投资情况上的。

而且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数据是有“缺陷”的。

当然这个数据不可能出现数值上的问题,但比较鸡贼的一点这里显示的数据都是住宅。而在上述数据中,在房地产市场投资上,只有住宅的投资是正的,其它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都是负的。

换句话来讲,在投资状况下,按照住宅进行统计的数据应当显示最好的统计结果,但遗憾地是,即使是这样,东北地区的数据依旧不够理想,而在换到商品房统计口径的时候,这个数据就很难看了。

而房地产投资对于各地的经济影响想必大家也都清楚。

在地方对土地财政依赖度逐渐提高的当下来讲,房地产投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GDP的同时还会对地方财政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而就目前的数据来看,这个数据是走下坡路的。

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房地产过热状况肯定是需要控制的。

但大家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在房地产过后,我们还能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呢?

四、未来的经济去向何方?

在提到经济增长模式的时候,三驾马车虽然老套,但却是现行指标最关键的考核指标。

在投资、外贸、消费三项选择中,投资拉动经济是过去我们的路径依赖,而房地产在过去也一直是投资板块里绝对支柱,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未来还要继续走这条路吗?

从平稳发展角度来讲,即使房地产要退出市场,我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对房地产投资这块进行大的调整,这块投资也是要稳下来的。

但在库存攀升,销售不顺的状况下,如何去继续稳住呢?

出路肯定是去库存,但如何去呢?

在全球还处于恢复阶段的情况下,受全球供应链影响可能我们还有些优势,但从数据上看外贸已经不如去年那么火热了,而且外贸也是不受我们控制的,至于消费这块,在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去年低基数上,钱从哪来也是问题。

在居民没有钱的情况下,拉动消费只能靠上杠杆,但问题是居民愿意有多少为消费上杠杆的意愿呢?

如果我们还要搞投资拉动,那么杠杆加到谁身上呢?

虽然很多人说居民杠杆已经很高了,但从数据看这两年还是加到居民身上了,而如果是加到政府上了,那么加杠杆的方向又会是什么呢?

这是值得所有人考虑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讲,GDP上涨总归是一件好事,因为GDP上涨是真正意义上做增量,即使说这个增量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只要是增量,它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用增长来缓和矛盾,聚集合力拉动经济。

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一点。


user avatar   bobo-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6.4515美元(谢谢评论指正)

1143670亿人民币相当于177271.95亿美元

人口数量是14.1260亿人,相当于人均GDP为12549.34美元。

比起六万差的还远,同志仍需努力


user avatar   ewrin-romm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年均汇率6.4512折算是17.7万亿美元

美帝2021GDP主流预测是22.8-23万亿

计算下来,今年算是接近“我对美八成”

下一步目标

美对我八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近年来GDP的意义到底多大颇有争论

其实平常心,把这个当成努力前行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就好

先是汽车年产销量超越美帝成为世界第一

然后工业总产值超越美帝成为世界第一

再后国内消费总额超越美帝成为世界第一

再后GDP总量超越美帝成为世界第一

最后人均GDP也超越美帝

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就像一个个里程碑,标记着兔子的复兴之路

每一个里程碑,都是兔子无声的独白:

我等了两百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

我要争一口气

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

而是想告诉这个世界,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user avatar   fan-jian-zh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幸福吗


user avatar   tian-xing-jian-shu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2021以美元计价的gdp为17.7万美元,约为米国的77%,超过米国指日可待。国内2021人均gdp为12500美元,已经超过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了。这意味着跨过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前几年的争论可以画一个句号了。

现在有一个现象很火热,就是年轻人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宏观上的表现就是,gdp突飞猛进,不断创新高。然而出生人口却一路下降,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四年时间就下跌这么大,也不知道年轻人都在干啥,怎么不多生娃呢?建设国家是需要接班人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西南大学农业专家研发出「低碳蔬菜」,这类蔬菜未来前景如何? 
  乌总统办公室称乌方已准备好与俄罗斯开启谈判,但需要得到安全保证,这传达了什么信号? 
  俄罗斯应急管理部部长济尼切夫身亡,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何影响? 
  如何看待「美国宇航员疑为早日回家钻破俄飞船」?如果是真的,该宇航员将承担哪些责任? 
  不能接受现在的社会,该如何是好? 
  现代经济学家放弃价值分析方法了吗,为什么? 
  如何看待瑞幸咖啡年收入翻倍,门店数超过星巴克?瑞幸咖啡的发展前景如何? 
  因为一句歧视女性的广告词,知名艺人李诞被罚87万,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2019年10月m2增速8.4%,社融6189亿? 
  如何看待「专家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估计在 0%-1%, 未来 3-5 年是困难期」的观点?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家统计局称「 2021 年我国人均 GDP 突破 1.2 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
下一个讨论
2021 年全国人口为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