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临床数据表明「奥密克戎病例死亡率为德尔塔病例十分之一,且住院风险低于德尔塔病例」,透露了哪些信息?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生存淘汰赛。

原始病毒是第一轮;

德尔塔是第二轮;

奥密克戎是第三轮。

比赛规则是大家全都得病,抵抗力强的进入下一轮。

这都到了第三轮,抵抗力弱的已经在前两轮被淘汰掉了,所以淘汰率低一些是正常的。


而我国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参加过淘汰赛,直接进入第三轮的话,数据可不会是这样。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学习“辛普森悖论”。

论如何降低死亡率

老人死亡率高,年轻人死亡率低,那我让年轻人,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生这些,多多感染,充当分母,总体死亡率可不就降低了吗?计划通!

至于这些小朋友们反反复复的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会怎么样?分母嘛,who cares?


user avatar   hu-zi-61-25-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临床数据表明,对于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变异毒株,只要定期监测,早期发现并人为使住院率达到百分之百,加强营养和改善休息环境,不管你有没有基础病,是老人还是孩子,富人还是穷人,死亡率都是零,一点也不可怕。

死亡率是个百分比,死亡率下降是在感染率激增的情况下出现的,每天死的绝对数量的人没见少呀。

新冠病毒这么折腾两年多了,但是无数事实就是表明,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加强营养,改善休息,就能治好,管你啥变异体,自武汉解封后,咱们断断续续感染的也有两万多人吧,境外输入和本土大概对半分,死亡一共两个人,至于德尔塔和奥密克戎,那就死亡率就是零。这说明只要有医生,有护士,有院住,有药吃,有营养,能好好休息,这就不会死人,就能好。

那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每天还要死那么多人?病毒厉害?患者岁数大?基础病多?…这特么都是无耻的借口,扯淡的狗屁,国内患者老人,孩子,基础病一大把的有的是,怎么都能活下来?那特么是因为他们死的人不能尽早的发现,尽早的治疗,没有医生,护士,不能及时住院,不能及时吃药,营养跟不上,休息不好……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疫情以来我关注了不少医学博主,基本上都是正儿八经医学、生物学出身,混的还不错的。

个人觉得这几年他们的表现就像精神病一样。

从中国药丸,到中国赢了。

从美国安全,到美国完了。

从神药来了,到不提也罢。

从疫苗无敌,到左右言它。

从群免科学,到这不科学。

从变异没事,到守不住了。

从人类必胜,到前路漫漫。

而且每次还引经据典,引用一大堆。最后嘛。。

总之,这次疫情我就一个感受。大多公开数据的统计学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跟大A某些公司的财报一样,看看就好。


user avatar   bu-cun-wu-yan-zu-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透漏了人尽皆知的信息?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很多这事都实锤多少次了……世卫、南非、英国、澳洲…所有专家、所有感染的普通人都在反复说这一点?

就这么说吧,拍照稀烂帮帮主是知乎疫情方面的知名大V,焦虑派扛把子,总能精准的在一堆好消息的论文里找到坏消息的论文然后分享给他一些希望疫情永不结束的粉丝们,受粉丝取关胁迫,拍总那里绝对看不到/不分享任何好消息论文。如果别人贴到评论区里的好消息论文,拍总必须得拿出显微镜找到不严谨的地方反驳,然后对坏消息论文则是直接发布大家一起吸焦。就连拍总这种立场,都不得不承认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毒力低25%,根据拍总唯一认可的帝国理工neil老师的最新报告,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入院率降低45%(以24小时停留时间为下限),死亡率降低了多少没说,但肯定比45%高,跟这篇cdc的90%死亡率降低估计差不多结论。所以“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很多”这事已经锤死的不能再锤了。没有人可以反驳这一点,没有人。

现在主要的焦虑点还剩俩,分别是,

1.旧毒株有后遗症,你能保证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吗?特定针对奥密克戎后遗症的新研究还没出来,但你不能排除这个吧?

2.那么大的感染基数,进化还在继续,下一个变种万一死亡率暴涨呢?万一下一个变种超越德尔塔呢?

说白了,重症率下降、死亡率下降是真的…但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传染率太高了,基数太大了,医院还是被爆满,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必须要坚持!

———分割线———-

忘记了还有一种人,就是“那么多论文,我只信中国作者的,别的国家的论文都是学术不端;那么多数据,我只信中国疾控中心的,别的国家的数据都是造假;那么多专家,我只信中国国籍的,别的国家的专家都是反华的”。但中国奥密克戎数据几乎没有,用中国的这些数据你无法证明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

对于这种人嘛…其实也好办,有限的数据也能有一些结论,以下全部是中国数据,中国专家。张文宏“对于有免疫力的人来说,奥密克戎就是大号流感”,张伯礼“奥密克戎更温和”,香港科技大学“人体自身的T细胞能针对奥密克戎输出更多伤害”。钟南山“奥密克戎多数症状较轻”。卢洪州“更温和”。都是中国人哦。





——二次分割线——

万一你觉得中国以外的数据有可能不造假,可以看看别人的总结:



——

怎么总有人看不懂汉语?我只是陈述了一群专家的同一个观点“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温和”,我连外国国籍的人的同样的观点都没贴,纯中国专家!仅此而已!我既没有说“中国需要搞共存”,也没有说“死亡总人数会很少”,我家里也有长辈在国内,我一直都支持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继续搞下去,我从来没提到要中国学习国外的躺平。为什么就开始扣帽子?共存派?高华?那张文宏钟南山张伯礼拍总卢洪州全都是共存派?全都是高华?这难道不是个科学问题吗?为什么各种yygq扣帽子?为什么“奥密克戎比德尔塔更温和”这个科学问题能让那么多人痛苦万分、破防到人身攻击???谁能解答一下???还是因为你只要提一下这个所有专家一致同意的观点,即使别的什么都不说,依然代表你在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你在反华,你是50万???好神奇…


user avatar   bobo-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体来说,这属于全人类的好消息,希望下一个变种的致死率和住院风险进一步降低。

关于病毒变异的问题,我早在去年就回答过了。在人类活动(也属于自然选择的一部分)的干预下,最终病毒肯定会变成致命性较低传播力极强的样子。这属于长期趋势,新冠肯定没有能力灭绝人类,如果死亡率过高,那也会被小团体隔绝消灭。具体参见这个答案

既然问题问的是透露了哪些信息,那还是具体分析一下对防疫的影响吧

不人道的来说,欧美地区的躺平防控政策,导致数十亿人正在成为东亚地区的最佳观察对象。严格防控的地区可以反复观察疫情对他国形势的影响,研判分析本国政策。而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本身已经是世界工厂,在保持自身不受疫情影响的前提下为全世界供血,稳赚不赔。

如果疫情真的没啥影响了,相应而来的是欧美国家就业率稳步上升,产能逐步恢复,经济增长。而欧美现在的宣传也主要是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的信心,稳住国家基本盘。换言之,只要他国经济还没有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从进出口贸易就能看出来),中国就没有任何必要改变目前的防疫政策。

如果类比一下,二战是一场群体的PVP乱斗,而新冠就是一场每家都要参加的PVE战斗。美国在二战时候两头卖军火赚的盆满钵溢,中国自然也可以在新冠时候全世界卖产品保持经济发展。

二战时候美国被日本的疯狂行为拖了进来,虽然最后成为了战争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也有许多士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新冠时期,欧美国家都巴不得把中国也拖入泥潭,那中国必然不能让他们得逞。反正PVE战斗不涉及领土,它总会结束的,又不像PVP战斗一样要靠参与程度划分势力范围,付出最小的代价不好么。

最后再说一下死亡率和住院率的事,老有人说死亡率这么低中国迟早要放开balabala。中国肯定会放开,我们又不是闭关锁国。问题是,需要现在放开吗?

看看这张图,有点三级阶梯的味道了。德尔塔刚开始传播的时候,由于部分国家疫苗接种率较高,同时对新冠治疗已经有了经验,所以短期的群体检测死亡率下降了,也有人喜滋滋的说德尔塔病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甚至说德尔塔死亡率已经到0.3%了。

然而实际呢?美国自从20年冬天开始到21年深秋,这个数字就稳定在1.8%到1.6%之间没变过。

现在你拿个小群体的数据,又来说奥米克戎病死率1/10了,就算它1/10吧,那也是0.16%,然而它的传播能力不亚于流感。我们来看看中国社会能接受的流感死亡率

2019年死亡269,发病3538213,病死率是0.0076%,差的还远呢。

啥时候新冠真的跟流感一个病死率了,中国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防控。前提是它真的降了,而不是拿小群体短期数据造噱头。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各位老铁邀,

为啥会是十分之一呢?

原文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请自己看第六页)。

——请品鉴[1]

简单来说,

虽然作者们说他们控制了既往感染史,

但实在搞不明白,靠着EHR系统撸出来的数据,

到底应该怎么控制既往感染史?

所以作者在Discussion里面选了处不显眼的角落,

先是承认既往感染史可以明显减少重复感染时的入院风险,

再承认他们在这一块儿做得imperfect……


至于说既往感染史的影响有多大?

之前Ferguson老师的模型已经算过了,

光凭这一项就差不多可以减少56-65%的重症风险比……

——请品鉴:

摊手~


然后,Kaiser这个十分之一的安心结论,

能不能外推到真实世界呢?

比如这里有Kaiser所在的加州从2021年10月1日到2022年1月19日的新增确诊和新增死亡数~

——请品鉴:

各位不妨在上表任意自选两个时间段,

再设定一个死亡滞后期(比如咱一般喜欢用滞后21天),

最后口算一下,Delta流行期和Omicron流行期的病死率差别有多大?


另外,看到其他答主喜欢拿南非说事儿……

各位可能不知道,

南非之前已经改口了lol

下面是上周NICD和斯坦伦博斯大学联合搞的某预印本,

——请品鉴啊[2]

最新口径,重症/死亡风险只比Delta低25%了~

(所以说Ferguson老师永远的神……)


(根据评论区大佬们提醒,把累计CFR数字删掉了,

谢谢大佬们指正)


最后,翻译翻译啊,

Omicron内生毒力比Delta低25%的意思呢,

就是说内生毒力比直接祖先B.1.1高一倍多,

或者说内生毒力比同门表兄弟Alpha高50%左右。

摊手~

参考

  1.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1.11.22269045v1.full.pdf
  2.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1.12.22269148v1

user avatar   mai-nu-hai-de-xiao-huo-chai-73-81-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觉得奥戎不可怕,结果才一两天,世卫就改口了,而且,新闻里福奇也认同世卫。


user avatar   bei-tiao-ta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不见越南、韩国之事乎?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不光要看数据,还要注意感受。

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在卫生,还在于公共。

不仅仅医学是科学,统计学是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也是。

请大家想一想:

1.为什么狂犬病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但大家(起码中国人)不像怕新冠那样怕狂犬病?

2.为什么癌症的发病率是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大家仍然闻之色变?

几率不仅仅只看数字大小,还要看是谁在参与抽签。

狂犬病死亡率虽然极高,可是传播途径有限,大家知道,那只是在特定人群(比如被狗咬过的人)里面抽签,不管百分比多少,那是“他们”的事,跟自己无关(只要自己确信没有接触过动物),反倒不怕。

而新冠不一样,由于传染力极强,传播途径极多,几乎不存在特定人群,等同于是全民抽签。哪怕死亡率低很多,不论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带入患者视角,当自己是潜在患者,都很难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冷眼旁观。

打个比方。假设有一家看守所,里面关了10000个嫌疑人。其中10个是杀人放火的重犯,剩下来9990个全都是小偷小摸的小角色。如果刑法规定,只有杀人放火才有死刑,那么,只有那10个老哥才会担心。不论在这10个人里面,死刑比例有多高,整个看守所的氛围不会太紧张,因为死刑不关其他那9990人的事。但是,如果刑法里面只有一种刑罚,就是死刑,不管是杀人放火还是偷鸡摸狗,统统死刑,那气氛就不一样了。哪怕明着告诉这10000人,鉴于司法效率有限,每次只能判两件案子,也就是说,每次最多2个人判死刑,即便死刑比例只有万分之二,照样会让全体10000人心怀忐忑,因为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面临审判,相当于每一个人都在参与抽生死签(而且抽一次还无法结束,还得一次接一次的抽,给人一种不死不休的感觉)。不光是看数据,就冲这种“参与感”,步步紧逼如影随形的压迫感,也能让大家感受到紧张。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中国作为抗疫表现良好,病例数与死亡数都极低的国家,民众居然对新冠极为恐惧。

至于原因,我帮大家捋一捋。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当初武汉封城期间,诸位的朋友圈里面有没有传过下列东西:

比如,满地无主手机。

也比如,据解剖新冠死者遗体,发现他们的肺里面充满了果冻一样的液体,相当于是活活淹死的。

再比如,一线ICU医护描述新冠患者临死前的状态。

还比如,导演一家五口四人染病去世。

……

还记得不?

不管上述例子是真是假,即便没有很精确的数据,但大家看过之后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得了新冠会死,而且死得很痛苦,搞不好还会死全家”?

也许上述例子只是极端个例,根本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甚至有可能有些压根就是谣言,但带给公众的恐惧是真真切切的。

这就是心态的不同。这就是统计学跟心理学,传播学等等的不同。

这就是“广泛”与“特定”的区别。

你看,男人就绝不会担心自己会得宫颈癌(虽然在女同胞群体里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

但无论男女,都害怕淋巴癌(哪怕发病率没那么高)。

当一件事情是全民参与(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时候,跟只是部分人参与相比,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数据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一旦加入“社会”这个因素,就不可能机械的看待数据。

毕竟,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不是由数据构成的。




     

相关话题

  最近有没有发现,女性外卖员比例增加了?这意味着什么? 
  哪些话语曾经在一瞬间击中你? 
  一个人永远活着无法死去,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元气森林创始人称「中国消费行业和芯片一样落后」,不缺消费力缺好产品,怎么理解这一说法?现状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中国传媒大学女大学生声称被滴滴司机下迷药跳车自救」? 
  如何优雅地在大学生活? 
  如何看待威斯康星州将开始重新计票? 
  为何美国地方警察经常抵触联邦调查局? 
  玩富爸爸现金流游戏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国际体联要求对体操服有「Z 图案」的俄运动员纪律处罚,称该图案是对俄罗斯「入侵行为」的支持? 

前一个讨论
北京最心酸病例寻子两年半,辗转市内 28 地打零工到凌晨,现征集寻人线索,我们怎么才能帮助到他?
下一个讨论
英国博主凭社保卡「钓鱼」:「好评中国求返现」,反华账号信以为真,反映了哪些问题?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