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柳叶刀》文章预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将结束,3 月会成为关键时间点? 第2页

        

user avatar   da-mao-m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就是大英对着新冠高喊,“我赌你枪里没子弹了!”

还能怎么看?

等着看新冠怎么再次专治不服呗。


user avatar   jiu-xiao-guan-c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疫情大流行真结束了,「感染极少的那些国家怎么办」,这明显是吓唬我们嘛,西方酸葡萄心理又作怪了。

其实没啥不好办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呀,文章作者就给出了答案。

「随着COVID-19疫苗接种的持续增加,许多国家通过第三针疫苗,获得免疫的高水平」。

答案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疫苗加强针,从而获得加强型的群体免疫,这是成本更低、伤亡更小的路径。

不像国外,主要通过肉身硬扛、牺牲易感人群来获得免疫。

还有,随着时间推移,更多新冠医疗药物出现,特别是居家口服药物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新冠重症,减轻感染高峰带来的冲击。

可以说,「感染极少的国家」才是时间的朋友,有了感染先驱国家的教训,才更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冠。

西方走你的独木桥,我们走我们的阳关道,大家井水不犯白开水,无须替我们担心,把你自己照顾好就行。

只要国外疫情大流性基本结束了,我们就是适时探头出来看看,那用柳叶刀的作者担心呢。

要担心的反而应该是他们,奥密克戎才流行了两个月,西方研究者就早早得出结论,奥密克戎会终结大流行,结论是否过于仓促了?

根据BBC最新报道,英国专家们都非常乐观,认为疫情已经进入尾声了,至少英国是这样。

“这疫情怎么还没完?”或者“我什么时候才能正常生活?”

现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很快了

但是之后会怎样?病毒不会在弹指间消失。相反,我们将必须要习惯的一个新关键词是“地方性流行(endemic)”。

研究病毒扩散的传染病学家,会在一种疾病的强度比较一致和可预测的时候,将其列为地方性流行,而不是像这场全球大流行迄今为止的那样“大起大落”地一波接一波。

于是,新的新冠时代真的要来临了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将意味着什么?

“我们快到了,现在是一段尾声的开始,至少在英国是如此,”利物浦大学希斯考克斯教授说,“我想2022年的生活将会几乎回到全球大流行之前的样子。”

“这个病毒写满了地方病的特征,”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病毒学家伊丽莎贝塔·格罗佩里博士说。

“我非常乐观,”她说,“我们不久就会进入一个病毒循环的状况,我们会照顾有风险的人们,但是对于其他人,我们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会染上,而一般人都会没事。”


“当奥密克戎结束并过去,英国的免疫力将会很高,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如此,”爱丁堡大学的免疫学家艾丽诺尔·莱利教授说。

希斯考克斯教授是英国政府新兴呼吸道病毒威胁顾问小组成员。他表示,

“假如一种新变异或者旧变异出现,对我们大多数来说,会像其他任何一种冠状病毒感冒一样,我们会打喷嚏,有一点头痛,然后就没事了。”

但是,他说,“在一个严重的流感季节,冬季每天会有200至300人死去,却没有人戴口罩或者保持社交距离。”

他预计,封锁令以及限制大众聚会不会再次实施,大规模检测将会在今年结束。

唯一可能的重大转折是,一种能够击败奥密克戎并引发更严重疾病的新变种。

如果说英国政府还是有数据支撑的,他们在看到新冠新增下降后,才开始提议取消新冠限制措施。

那么法国明显要比英国更猛,当法国新增还在攀升的时候,法国总理就宣布,会逐步取消限制措施。

法国总理周四表示,法国将从 2 月 2 日起结束音乐厅、体育比赛和其他活动的观众容量限制,这是逐步取消 Covid-19 限制的一部分。

从 2 月 2 日起,户外也将不再需要口罩。

夜总会将被允许从 2 月 16 日起重新开放,它们自 12 月以来一直关闭。在那一天,站立区将再次被授权举办音乐会和体育赛事以及酒吧。

同一天,体育场、电影院和公共交通工具将再次允许饮食。

政府发言人周四早些时候表示:“我们看到发病率仍在上升,但我们也知道 Omicron 变体导致的严重病例,少于 Delta 变体。”“非常有希望, Omicron 波能很快达到顶峰”。

西方国家有点过于乐观了,仅根据现有数据,就推断奥密克戎会总结大流行,忽视了新冠变体的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表示,Omicron,也称为 B.1.1.529,具有三个主要子菌株:BA.1、BA.2 和 BA.3。

研究人员指出,与 BA.1 相比,BA.2 版本的 Omicron 可能有 28 个独特的突变,即使这两个 Omicron 菌株共有 32 个突变。

截至 12 月 23 日,世卫组织报告称,其测序的病例中有 99% 以上是 BA.1。但现在 BA.2 在丹麦和其他地方的兴起表明 BA.2 可能会胜过 BA.1。

周四,丹麦报告称,Omicron 的 BA.2 亚株几乎占该国病例的一半,并且正在迅速取代最初的 Omicron 株 BA.1。

丹麦报告称,在 12 月下旬至 1 月中旬的两周内,BA.2 已从占丹麦 COVID-19 感染的 20% 上升到占 45%。

在同一时期,丹麦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丹麦本周每天记录超过 30,000 例新病例,是前几波高峰期的 10 倍。

“初步分析显示,与 BA.1 相比,BA.2 的住院率没有差异,”丹麦政府运营的传染病研究中心 Statens Serum Institut在周四的一份声明中表示。“预计疫苗对 BA.2 感染后的严重疾病也有作用。”

尽管如此,该变种还是引起了一些警觉,因为有早期迹象表明它可能比 Omicron 的原始菌株更具传播性。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汤姆·皮科克周三在推特上表示:“多个国家的增长证明 BA.2 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 BA.1 更具传播性。 ”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奥密克戎的后遗症如何?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

有康复医学专家表示:
新冠肺炎延烧两年多,许多康复者长期受「后遗症」所苦。

WHO 对新冠后遗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已有明确定义:确诊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急性发作三个月后仍有持续或新发生的症状、且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月。

Omicron轻症不代表没有「后遗症」! 全球Omicron 后遗症浪潮可能在2月后现高峰。

第一例Omicron 在去年11 月24 日发现,目前还没满三个月,所以各国专家还在持续追踪观察。
推测全球可能在2-3月后,迎来一波Omicron 后遗症浪潮,数以万计的康复者开始有后遗症的医疗需求。
门诊观察到的新冠后遗症患者,不一定都是重症、插管、有进加护病房,也看到很多当初轻症、中症的患者,后遗症反而更多、更严重。

Omicron 不太可能完全没有后遗症。即使它是新的变异株、有多处突变,但终究还是新冠病毒。
前面各种不同变异株包括Alpha、Beta、Delta 等仍然都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类似的后遗症,所以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Omicron不会产生后遗症。
常见的后遗症,包括嗅味觉异常,容易疲倦、气喘、认知障碍、脑雾等,目前还没有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然,西方率先放开疫情管控,甚至是彻底取消,也是可以预见的,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的点评一剑诛心。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管控放开不放开,对其本国疫情基本没有多大影响」。

既然放开不放开,民众也不大遵守,效果也都差不多,如果你是西方政府,也会干脆选择躺平,还落得清净,顺带赢得「尊重个人」的美誉。

那就让西方国家去忙他们的,我们就忙我们的,结果几个月后就见分晓,难道这不是好事吗?


user avatar   littlett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代的一粒沙子掉到一个人的头上,那都会变成一座坟。

对于有些人,他感染了这个病毒,他的人生影响并不大。就像国外很多首相、很多总统、很多高层管理者,他们都感染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吗?改变了人生吗?

没有,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变化,没有任何的改变,没有任何的影响。

他们舞照跳、马照跑、工作照做、生活继续。


但是普通人呢?

这些调查报告,只会告诉你,届时将会有50%的人感染病毒,只会告诉你,病死率是多少,一万个人才死一个之类的,只会告诉你症状很轻,甚至没有症状,

但是他们会告诉你,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吗?会告诉你,你的朋友怎样了?你的亲人怎样了?你的家庭怎样了?你的工作怎样了?你的薪水怎样了?你的收入怎样了?你的身体怎样了?你的人生怎样了?
不会。

普通人就自求多福,那些报告,不是给具体某个人看的,而我们具体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别掉以轻心。

那句话怎么说的?

时代的一粒沙子掉到一个人的头上,那都会变成一座坟。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月份我们就知道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了。

专家说的对不对,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建议民众多考察专家的历史信用,挑选信得过的专家。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科学系主任和教授Christopher J L Murray发表了名为《COVID-19 将继续,但大流行即将结束》的文章。

我先来翻译下全文,供各位品鉴[1]

世界正经历一场巨大的由新冠omicron变种引起的感染浪潮。

基于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模型的估计表明,在2022年1月17日左右,全球每天有1.25亿omicron感染,人数是2021年4月delta毒株造成的感染高峰的10倍以上。

omicron毒株感染浪潮正在无情地到达每一个大陆,只有东欧、北非、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少数几个国家尚未开始他们的新冠病毒变种浪潮。

这一个前所未有的感染水平表明,在2021年11月底至2022年3月底期间,全世界将有50%以上的人感染omicron毒株。

尽管IHME模型显示,从2021年11月底到2022年1月17日,全球每日新冠病毒感染增加了30多倍,但在此期间报告的COVID-19病例仅增加了6倍。

——备注一下,一般来说,有症状的感染者才被称作病例。但这里报告的病例应该是指去就诊的。

由于与以往的新冠毒株相比,无症状或轻度病例的比例有所增加,全球感染检出率从20%下降到5%。

了解omicron毒株感染造成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症状感染的比例。

基于以往新冠病毒各毒株的系统综述表明,40%的感染是无症状的。而现有证据表明,omicron毒株感染造成的无症状感染比例要高得多,可能高达80-90%:

Garrett和他的同事发现,在南非参加一项临床试验的230人中,71人(31%)的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且是omicron毒株感染,但没有症状。假设这一感染流行率代表了人群,与已发现病例相比的隐含发病率表明,在南非,90%以上的感染是无症状的。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感染调查估计,2022年1月6日,英国新冠病毒感染PCR阳性的点流行率为6.85%。

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对没有COVID-19症状的患者进行入院前筛查,在整个COVID-19大流行期间没有超过2%,但在2022年1月10日那周超过了10% 。

除了无症状感染的比例大得多之外,在美国,与以前的峰值相比,大多数州的COVID-19住院病例与发现住院病例的比例下降了约50%。

在加拿大和南非,需要插管或即将死亡的COVID-19住院患者比例下降了80-90%。

尽管每次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但omicron毒株感染的大规模浪潮意味着,许多国家的入院人数正在增加,根据IHME模型,一些国家的COVID-19住院人数将增至过去激增的两倍或更多。

在所有入院患者都接受COVID-19筛查的国家,这些入院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将是因非COVID-19原因入院的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然而,感染控制要求对医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考虑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口流行率超过10%,如英国国家统计局在英国伦敦的感染调查报告所说,大量卫生工作者检测呈阳性,需要进行隔离,这给医院带来了双重压力。

各国将需要在未来4-6周内优先支持卫生系统。

然而,来自希腊的数据显示,omicron浪潮带来的COVID-19严重后果将是有限的;从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1月17日,COVID-19病例增加了近10倍,但COVID-19住院患者的医院插管率与12月持平。

令人惊讶的是,IHME模型表明,omicron毒株的传播强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未来几周采取的政策(例如,增加口罩的使用,扩大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的疫苗接种覆盖率,或提供第三剂COVID-19疫苗)行动对欧米克隆波的进程影响有限。

例如,IHME模型预估,将口罩的使用率增加到80%,在未来4个月只会减少10%的累积感染。

增加对COVID-19疫苗的支持或为尚未接种疫苗的人接种疫苗不太可能对omicron毒株感染浪潮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因为当这些干预措施扩大时,omicron毒株感染浪潮可能基本上都结束了。

只有在omicron毒株的冲击波尚未开始的国家,在冲击波之前提升口罩的使用才会有更实质性的效果。

这些干预措施仍能保护个人免受COVID-19的影响,但omicron感染波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在未来4-6周内,政策行动对其在全球的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omicron感染波似乎在报告的病例开始指数增长后的3-5周达到顶峰。

截至2022年1月17日,omicron感染波在世卫组织五个区域的25个国家和美国的19个州达到峰值。

预计从现在到2022年2月的第二周,大多数国家将出现omicron感染峰值。

预计最新的欧米克隆峰值将出现在omicron感染尚未开始的国家,如东欧和东南亚。

而在这些国家增加新冠病毒检测的行动,可能会更多的人被排除在工作或学校之外而造成破坏(干扰?),但不太可能影响omicron感染波的进程。

在omicron毒株的时代,我认为COVID-19的控制策略需要重新设定。考虑到omicron感染波的速度和强度,在我看来,试图追踪传播途径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

推行的“零新冠肺炎战略”的国家,如中国和新西兰,仍存在一个问题。

中国在2022年1月发生局部omicron毒株传播。考虑到omicron毒株的高传播率,中国或新西兰似乎不太可能永久排除omicron毒株感染波。

对于“零新冠肺炎战略”国家来说,问题将是出现的时机(the question will be one of timing)。

我感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晚会被攻破防线的。

随后的omicron感染人数激增将使在增加疫苗覆盖率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成为可能,并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omicron毒株对免疫水平相当低的人群的影响。

到2022年3月,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将感染omicron毒株。随着COVID-19疫苗接种的持续增加,许多国家使用第三剂疫苗,以及感染获得性免疫的高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全球SARS-CoV-2免疫水平应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里,全世界的病毒传播水平应该会较低。

我使用“大流行”一词是指过去两年为应对一种新病原体而作出的非凡社会努力,这些努力改变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政策应对方式。这些努力在全球拯救了无数生命。

新的新冠毒株肯定会出现,其中一些可能比omicron毒株更严重。

无论是感染还是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力都会减弱,为新冠病毒持续传播创造机会。

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各国应预期冬季潜在传播会增加。

然而,未来新冠病毒传播对健康的影响将较小,因为此前广泛接触过病毒、定期调整疫苗以适应新的抗原或变体、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以及了解弱势群体在未来需要时可以通过使用高质量口罩和保持身体距离来保护自己。

COVID-19将成为卫生系统和社会必须管理的另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

例如,omicron毒株在大多数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似乎与北半球国家严重流感季节的水平相似。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2017-18年是过去十年中最严重的流感季节,导致约5.2万人死亡,高峰时期可能每天超过1500人死亡。

政府和社会为控制SARS-CoV-2的传播而采取非常措施的时代将结束。

在omicron浪潮过后,COVID-19会卷土重来,但大流行不会。

读后感

作者肯定了未来肯定会出现新的毒株,并且说了有可能会更严重。

——没有基于「未来不再变异」这样的假设,也没有说「病毒会越传越弱」的谣言,当然别人是确确实实的博士,不至于说这些话,我提这些主要是评论区大神总是提。

他的依据是基于世界除少数国家以外,几乎全员感染了omicron,以及后续疫苗会持续推进,因此以后的无症状率会大幅度提高,而真正有症状的人数会降低,这样对医疗就没有冲击了。

不过现在美国基本上2500-3000人死亡(7天平均值要考虑他们统计休息那两天会偏低),还在增加,与他说的「omicron毒株在大多数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似乎与北半球国家严重流感季节的水平相似,比如美国流感最严重时期每天超过1500人死亡」可不是一回事。

另外这一轮天津已经实现了14天社会面清零,我们对omicron毒株的首战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如何发展,他们已经自告奋勇开始去探索了。

加一段总结

《柳叶刀》最新发文,新冠疫情3月结束?医生:同意但不完全同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结束的定义,这里讲的结束,不是新冠病毒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而是疫情已经不叫疫情了,成为常规流感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首先,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不确定、未知的世界,新冠病毒不断在发生变化,最新出现的Omicron毒株传染性强、但是毒性小(感染后无症状比例大、转为重症的风险低),以至于很多人感染了但是没有任何感觉,这种情况下,如果危害不大,就可以认为病毒不会消失,但是疫情可以结束了。

这个观点很多人都有猜想,柳叶刀这篇论文从数据角度给了解释:

因为传染性强,除了东欧、北非和东南亚等地之外,奥米克戎毒株几乎传遍了全球。

基于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模型的估计表明,在2022年1月17日左右,全球每天有1.25亿omicron感染,人数是2021年4月delta毒株造成的感染高峰的10倍以上;

并且做出预测:在2021年11月底至2022年3月底期间,全世界将有50%以上的人感染omicron毒株。

重症人数的增加速度远低于感染人数,检出率低、毒性低。

从2021年11月底到2022年1月17日,全球每日新冠病毒感染增加了30多倍,但在此期间报告的COVID-19病例仅增加了6倍。

由于与以往的新冠毒株相比,无症状或轻度病例的比例有所增加,全球感染检出率从20%下降到5%。

基于以往新冠病毒各毒株的系统综述表明,40%的感染是无症状的。而现有证据表明,omicron毒株感染造成的无症状感染比例要高得多,可能高达80-90%:

在南非,90%以上的感染是无症状的。

扎心的是,因为omicron传染性很强,即便我们戴口罩、打疫苗,对阻断这个传染也是有限的。

现在国内是坚持清零政策的,在这个论文看来,国内被omicron破防是迟早的事情……(鼓励全球躺平)

(Ps:这种论调已经传播很久了,姑且听听。是否坚持清零,不是一个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很多条命。也要看不同国家的情况,我国疫情一直控制得很好,坚持清零更容易;而且不控制,一定为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特别是医疗资源不丰富的地区、特别是风险比较高的慢性病患者等。)

这个团队20年3月也给特朗普预言过:"我们预测未来4个月美国可能会死3万8到16万人a,然后疫情有最大概率会在6月份结束。"所以属于是屡败屡战了。

他的设想成立的前提是omicron毒株感染后造成抵抗力真的能够遏制住新的毒株蔓延及降低其杀伤力,使得患病(即有症状的)人数、需要住院的人数都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那时候确实新冠肺炎将从一个全世界流行的传染病,变成一个季节性流行、地方性流行的传染病。

就像流感一样,只需要在秋冬季节注意接种疫苗就可以了。

但这个前提能否成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他们也正在检验。

参考

  1.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100-3/fulltext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对的,符合传染病模型特征的。

我国的权威专家,钟老,张宏文等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

另外提一句,钟南山在新冠爆发以来,他同人合作,发表了传染病相关模型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当时好像是投到柳叶刀,然后被拒了。钟老也是在炼丹(机器学习常说的一个词)。

当然,全球大流行的结束,还有一个前提,新冠病毒不会发生质的变异。

1、群体免疫

这个讲过很多变了,就不再重复。概要的说,就是人群产生抗体的数量达到60%以上,意味着达到了群体免疫,大流行将不再,发生的感染是小规模的,个案性质。

2、新型新冠病毒

当下最流行的,危害最大的是 型的病毒。

目前它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部分感染这个型新冠,很多是属于二次感染。即打过疫苗,以及以前感染过新冠。

第二、这个型号的新冠病毒,传染能力极强,比如美国现在是一天100多万的人飙升。

第三、这个型号的新冠病毒,轻症居多,很多都是无症状的。以西安为例。中国差新冠是查得很紧的。西安为什么能突然一下飚到1000多人呢?

其原因就是,很多无症状者的存在。

第四、这个型号的新冠造成的死亡率很低。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感染 型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感染 型新冠病毒的人。

以美国为例子,一天有100多万人感染,死亡大致为2000人。死亡率为千分之二。

造成死亡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来的疫苗,或者得过新冠产生了抗体对 型新冠病毒有效,尤其降低死亡率上面。

3、打疫苗与感染获得抗体

除了中国基本是靠疫苗获得抗体。

西方国家特别迷惑的是,那帮人情愿感染也不肯打疫苗。

以美国为例,到现在两年多了,才60%的人打了疫苗。美国目前打疫苗也是免费的。

而中国的是85.6%的人打了疫苗,现在更多的是讨论第三针的问题。

4、从感染速度的数据考察

即便按照线性思维考察,美国就算没有一个人产生抗体,美国3亿多人,一天100多万的感染速度。一年时间,所有的人都感染了,都产生抗体。

美国现在都躺平任由新冠锤。

加之,现在基本没有感染 型新冠病毒的人再次感染感染 型新冠病毒的报告。

这种感染速度,会加快群体免疫的到来。

5、新的变异病毒的问题

这个才是最大的未知因素,最大的变量。

一旦出现一个新的变异病毒,可以先看看美国的那边的情况。然后再谨慎的评估新的措施。

因为中国的群体免疫主要是靠疫苗,没有靠死人堆出来。

这点来说,中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旦放开监管,中国是扛不住的。因此还是要保持动态清零,根据地区的风险等级,做好不同的应对措施。

总体而言,只要不出现 型新冠病毒更强悍的病毒,大流行将在半年内结束,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

这种情况类似流感。

他将变成地方性流行病。

但是它永远也灭绝不了。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由于部分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促进突变,人员高速跨国流动利于突变毒株扩散,疫情持续时间会比大多数人预想的长,并对国际供应链产生长期影响

先看历史上的疫情:

一,中国古代疫情

我国历史上有几十次疫情

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摘自《后汉书·刘玄传》。

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汉书·刘吉传》。

376年,太元元年,丙子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380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397年,隆安元年,丁酉年,八月,北魏大疫,人与马牛死者十有五六,摘自《北史·魏本纪》。

762年,唐宝应元年,壬寅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763年,唐广德元年,癸卯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旧唐书·代宗纪》。[1]


二、西班牙流感的历史

西班牙流感能找到的资料并不多,我简单整理:

1918年初那场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病,初期与普通流感无异,却很快传遍欧洲、美洲和亚洲,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感染,死亡人数超五千万,彼时刚刚结束的一战,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为一千六百万。

疫情一共有三波:

第一波

1918年3月初,美国堪萨斯州军队驻地的一位厨师(Albert Gitchell)出现高烧症状,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流感中第一例有记载的确诊病例;随后病毒迅速蔓延,造成上百人死亡。四、五月份,美国援军到达欧洲后,病毒就像野火一样席卷了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据估计,仅仅1918年春,法国军队的四分之三和英国军队的二分之一已被感染,但这一时期的病毒并不十分致命,出现的症状被称为“三日热”(three-day fever),感染患者通常只出现发烧和乏力症状,大多数会在几天后自行康复。

炎热的夏天到来时,病毒似乎已经销声匿迹。八月初,人们以为流感已经彻底过去,但现在看来,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寂静。

第二波

就在欧洲的某个地方,变异后的病毒已经能在24小时内彻底摧毁一个健康年轻人的生命。八月底,一艘艘载着士兵的军舰从普利茅斯出发,士兵们从法国的布雷斯特、美国的波士顿、塞拉利昂的弗里敦等港口上岸,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病毒的移动载体,正在替死神的大手拉开一道疯狂的序幕。

第二波疫情,也是最致命的一波,由此开始。

1918年6月,就在流感再次大爆发前,英国《每日邮报》声称这场流感不比感冒严重多少,人们不必过分担心,而是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无独有偶,《华盛顿邮报》也指出,美国对这场流行病的早期反应,是宣布西班牙流感为“另一种叫法的普通流感”,并未指出流感的致命性。

九月至十一月,“西班牙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暴增。在美国,仅十月死亡人数就达到19.5万人。更可怖的是,一般流感导致的死亡病例通常是幼童、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这次流感却造成大批25-35岁的健康青壮年死亡。大部分受害者都出现连续高烧、鼻腔出血和肺炎症状,引发了名为“细胞因子风暴”的过度反应,使肺部充满液体,最后肺部充满液体“自溺”而死。到1918年12月,第二波疫情终于过去。

第三波

1919年1月,第三波疫情又在澳大利亚爆发,并回流至欧美诸国。

死亡人数也高达数百万,但相较于第二波疫情,少了人员大规模跨国流动的基础,已经显得无力。第三波疫情最终在1920年春彻底结束。[2]

西班牙流感三波疫情

可见,后两波疫情传播的关键是人员大规模跨国流动,带来全新变异毒株,让疫情已经平息的地区再度破防。

第三波疫情结束的重要原因是人员流动速度降低。


三、新冠发展也有迭代的特征

图为南非疫情的四波,每一波流行毒株都不同。

B.1.1.529是Omicron,图片制作于2021年12月初


四、病毒特征分析

1.病毒通过遗传、突变、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培养出耐药性。


2.对人口有限的局部地区而言,抗体会阻碍后续感染,疫情传播速度会越来越慢,危害越来越小

自然感染后会产生抗体,疫苗接种也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感染有保护作用,。

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传播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病毒传播就越困难。

所以。“群体免疫”在特定环境(聚落人口有限,与外界交流极少)下是可行的。

例如英国阿尔法毒株在2020年冬季快速传播,产生高峰,疫情在2021年春天大幅好转。

如果没有Delta的输入,疫情的危害会持续降低。



3.病原体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

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

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

2019年,航空业、高速铁路发达,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有疫情,疫情有机会扩散到全球,感染人员可以上升到十亿这个量级。


4.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将增加突变概率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47岁妇女感染了“18种变异病毒”,因为在其去年4月接受化疗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以后,该病毒132天内在她的体内总共发生了18次突变。

她体内的新冠病毒进化率大大高于新冠病毒的平均进化率。


5.现代医学让更多免疫缺陷患者存活

在100年以前,罹患严重疾病,尤其是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很难存活。

2020年数据,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缺陷患者,这些患者感染新冠后很难清除病毒,成为病毒突变的温床。

如果不对新冠患者进行隔离,则突变出的毒株很容易扩散出去。


五、新冠疫情与历史疫情的不同点

1.由于科技发展和艾滋病的流行,大量免疫缺陷患者可以存活。

但他们感染新冠后,没有经过规范治疗,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成为新冠病毒突变的温床。

2.免疫缺陷的新冠患者没有处于隔离状态,可以向社会输出突变病毒。

3.城市化加大了病毒的种群规模。

4.病毒基因组越来越丰富,成功对抗已有抗体几率增加。

5.不同地区维持密切交流,突变病毒可以短时间传遍全球,不断打破各个地区的“群体免疫”状态,引发新一轮疫情。


六,非清零国家降低疫情危害并不容易,存在多方面矛盾

1.政策上不愿广泛检测+隔离+规范治疗<--->新冠长期感染者必须隔离+规范治疗才能阻止突变毒株输出

2.工业化要求大量人口集聚<--->人员需要分散才能避免疫情聚集性爆发+理性人员自发减少集聚,减少外出工作

案例:越南经济第一交椅的胡志明市及周边的同奈省、平阳省、隆安省和前江省等是越南经济最繁荣、外资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10月初“解封”后,反而出现了浩浩荡荡返乡潮。

3.产业链全球化需要可控、低成本的物流<--->感染工人请假+部分人员停止工作,造成港口拥堵,产业链不可控

Omicron疫情爆发后,美国西海岸集装箱船堵塞仍在加剧,港口库存也在增加,供应链问题正在卷土重来。

根据加州海洋交易所的数据,2022年1月6日~7日,洛杉矶、长滩港口等待泊位的集装箱船数量达到创纪录水平105艘。
其中,有16艘在港口水域(洛杉矶和长滩40英里以内),89艘在新指定的安全和空气质量区外游荡或缓慢航行,该安全和空气质量范围向西延伸150英里,南北延伸50英里。来自海上交通的船舶定位数据证实,这些船只大多在巴哈半岛附近。


目前码头工人、司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加之码头工会和业主谈判陷入拉锯战,多重因素导致美国港口等待泊位的集装箱船数量再次创下新高。[3]

受东南亚供应链不稳定影响,美国2021年秋季遇到了农机配件短缺问题。

2021年10月12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联合收割机故障后,戴尔 内辛坐在收割机的台阶上

芝加哥农民戴尔·内辛拥有联合收割机,但他找不到任何备用轮胎。因此,这位伊利诺伊州的农民告诉他的收割人员,今年秋天不要在路旁开车,以免金属碎片损坏轮胎。

2021年10月11日,62岁的唐·内辛(Don Nething)在美国俄亥俄州拉文纳市用于收割玉米时发生机械故障。由于买不到新配件,他按照机械师的电话指示,在联合收割机发生故障后对其进行故障排除。

堪萨斯州的新农业供应公司恳求客户现在订购春耕零件。在爱荷华州,农民科德·霍鲁布每晚都把机器锁在谷仓里,因为小偷从当地的迪尔公司(DE)偷走了难以找到的拖拉机零件。[4]

CNH工业公司估计,从运费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限制已经使公司损失了10亿美元。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40%。[5]


4.人员跨国自由流动的需求<--->需要实施严格的隔离检疫,避免不同国家毒株交叉重组

泰国官方2022年1月20日宣布,从2月1日起重启入境免隔离计划,同时延长紧急状态法实施期限2个月。

总结:疫情本质上是反工业化和反全球化的,无论是否采取强制防疫措施,疫情流行期间,人员会自发减少集聚和流动,造成供应链问题。

由于国际物流的不可控,越来越多的国家会选择产业链尽可能“本地化”。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116558
  2. ^ https://www.archives.sh.cn/gjlw/202007/t20200728_44758.html
  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823356443957545
  4.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the-great-reboot/desperate-tires-components-shortage-roils-us-harvest-2021-10-12/
  5. ^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9ufHC1dFY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个预测,奥米克戎在未来的几个月下降以后,德尔塔可能会卷土重来。

当然不排除有一个全新毒株能卷过德尔塔和奥米克戎…


user avatar   pu-ti-hua-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hou-ge-82-63-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事情,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忽略了的。

很多人对抗美援朝的印象都是,落后的中国靠着人民的力量打败了先进的美国。

这种说法对,但是不全对。

从经济和装备的角度来说,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无疑是落后的。

但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看,抗美援朝中的中国甩了美国一万条街。

从二战到朝鲜战争,美军不过是加强版的国民党军队罢了。他们军纪败坏,残忍血腥,说到底就是一群被武装起来的野蛮人。

美军离开汉城的时候,破坏了所有的公共设施。志愿军占领汉城,修复了所有设施,撤退时也没有任何破坏。保护汉城的人民是谁?

志愿军抓到了俘虏,对他们平等尊重,还举办了战俘奥运会。美军抓到了俘虏,逼迫他们去台湾,在他们的身上刻字,屠杀。给世界黑暗的是谁?

阿美莉卡是永远的野兽。即使他们再强大,也终究会灭亡。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2 名确诊病例篡改检测报告骗取核酸码从菲律宾回国?防范境外输入病例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英政府前官员称约翰逊曾拒绝封城并表示「新冠死者基本超80岁,已超预期寿命」,如何看待此番言论? 
  如何看待男子谎称外出买菜实为做工被行拘? 
  如何看待中疾控披露「 3 名重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目前详细情况如何? 
  网传武警将接管上海社区,官方回应「假的」,面对谣言我们该如何判断? 
  日本政府拟将入境隔离时间缩为 3 天,入境人数上限提至 5000 人,目前当地疫情形势如何? 
  我们是否会永远处于疫情中?面对这个可能性我们该怎么办? 
  多国宣布封国,为什么各国对奥密克戎(Omicron)的反应这么强烈? 
  上海疫情防控经验失灵了吗? 
  1 月 5 日河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64 例,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女生背 LV 能在相亲或者工作等社交场合中加分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的部分神仙不像西方的吸血鬼一样对永生感到乏味呢?





© 2024-06-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