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没办法,因为这年头是粉丝塑造up主。


我记得差不多是十年前,我见了王自如。应该是米2发布会,沟通测试样机问题。

王自如那时候闲聊说,想努力成为中国版的莫博士。

他说的莫博士指的是Walt Mossberg,全球数码产品评测界的祖师爷。

莫博士原本是个报道时政新闻的记者,80年代末转入科技数码领域。他对数码产品的分析浅显、坦率、细致,而且结合他将近二十年的政经新闻报道,他在讲产品时还能引出企业经营、产品设计历史、竞品乃至外部金融市场等宏观要素,非常立体。

靠着专业报道积攒了大量关注,乔布斯盖茨都得给三分面子。


后来王自如被老罗爆锤后元气大伤,他没能成为中国版的莫博士。

但其实就算他顺风顺水,也没这个可能。

莫博士的工资是谁发的?

华尔街日报和CNBC这些专业媒体,打包签个合同,每个月规定好多少篇上几次演播室,临时有事临时加钱。

莫博士的收入是稳定的,签完合同后他专心鼓捣产品专心做采访调研就行了。

他当然也得关注消费者反馈,但他不急,发稿日和播出日是定好的,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内容;他也得顾忌一下被评测公司的情绪,但不用太顾忌,反正专业媒体有一堆广告主,压力被分散了。

莫博士能够做一名专注的观察者,大量知识能够持续积累,这些知识的厚度又能为他赢来更多关注,专业媒体给他开出更高的价格,正向循环。

而王自如的工资是谁发的?

前期有投资人,可投资人的钱也是要赚回来的,说到底了还是得接广告。

广告钱是被评测公司直接给的,没有专业媒体来分散这个压力,等于付费创作,首先就影响了客观性;

其次,投放广告的依据是什么?流量和转化率。这使得创作者必然要在日常发布内容里追逐热点,在粉丝运营上走饭圈路线;

最后,热点和饭圈的双重压力,必然导致创作质量持续下滑,内容从干货为主转向娱乐为主。因为干货太消耗时间,娱乐则可以成为可复用的套路。

你不可能成为一名有持续积累的观察者,你必然会变成一头天天得去掰玉米捡芝麻的熊瞎子。

不是中国的创作者水平不行,而是根本的交易模式使得中国诞生不了莫博士。


而且这毛病到今天还是一样。

欧美的专业媒体也不行了,但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养成了,因此还有很多能持续积累专业度的创作者。

老司机可以想想Patreon、Onlyfans、pixiv的Fanbox上的内容质量,想想某黑黄色网站上免费和付费内容的差距。

YouTube好歹也有订阅及流量的算法分成。

而国内几乎所有内容创作者,不管你是评测数码产品的还是画漫画玩cosplay的,都没有人为内容直接付费。平台不会给几个钱,观看用户也不会有几个掏钱。

因此所有内容创作者的变现都不直接来源于内容本身,而是内容所带来的流量及社区氛围,最后是包括带货在内的广告分成。

扪心自问:在这种环境里做个创作者,你会走专业路线还是娱乐路线?


所以说何同学水平下滑也好饭圈味变浓也罢,换个角度就很好理解:

这是一场秀,科技知识只是这场秀里的一部分素材。

很多up主没有何同学的压力,就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内容的本质。不管名头是什么“科普up主”“知识up主”,但他们都忠实地按照电视业的编导逻辑来设计自己的内容。

引子、一两个知识点、最近流行的梗、戏剧化的表现,按照一个故事结构串起来,没毛病。

何同学的麻烦在于:起来时起得太正,很多阅读量比较少的关注者真的把他当成获取知识的来源了,这些关注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娱乐,而非学习。

就像很多人冲到知乎键政圈以为自己真的在严肃讨论,没想明白其实我们都是村口老大爷侃大山。

不过何同学会慢慢克服这种落差的,后续内容一定会逐步清洗掉这些不合理的预期。

不就是要搞一些让人觉得高大上的科技感嘛?深圳的hex我也去拜访过,随便找些外包团队就能攒些工程样机出来,这点钱何同学团队掏得起。


最后吧,大家还是要正视自己的互联网冲浪行为。

学习?学习个屁。

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对接时,芯片厂商会发来一堆打包资料,尤其是在bsp阶段,指导手机厂商了解这颗芯片的指标和接口。

这堆资料里,往往会有一份比较简短的PPT,给手机厂商市场部看的,one page。主要是用粗浅的语言和粗暴的数据来表现芯片的性能,好让市场部包装一下,吹给消费者听。

讲真,你看十年的手机评测,还不如看一份one page。几百小时的废话都抵不过那二三十个专业词汇。

真是来学习求知的嘛?大家都是来消遣的嘛,对线才是真开心。

娱乐至死无所谓,娱乐至死时还以为自己有求知的光环,那就讽刺了。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UP挺有名,但公道说我对他没关注过。

因为我数码基本闭眼买,这块咱就一学龄前水平,关注度不高。

写这个呢,也是抒发抒发个人小看法小情绪,私以为,一味的批评,必要性不大。

大部分观点看下来,无非是批评视频内容属于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或说这UP调性变了,变得不阔耐了等等。

前者属于对业务水平质疑,后者属于对人生追求批判。

其实呢,要我说,在国内想当个自媒体人,哪怕降一格,当个比较频繁在网上发言的人,真难。

自媒体这个东西,错非是各个大官号的言论,否则换了任何私人的团队或者个人,都谈不上特别严肃特别学术,也谈不上调性必须得三钢五常万年如一。

自媒体的“自”,本质是什么?

是自由,是自我,是自在甚至是自嗨,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创作角度。

我再说白话一点啊:

是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违法乱纪,只要不教唆诱导,内容和风格,创作主体说了算。

有人说那您心里得对得起读者啊?

对不起,还真不是。

自媒体领域,不是报纸杂志收费闭路电视,这些是读者先缴费再享受内容的。

自媒体是靠自己的调性跟视角,来吸引跟自己调性一致的用户群体的。

自媒体是创作人发布的,可以公开的日记,或能拿到大庭广众下把玩的自拍,谁做什么,谁看什么,是双向选择的自由市场模式,不涉及到什么付费,更不是不看他视频就得拉出去打一顿的强制性填鸭式灌输。

所以,你看他这期视频不对胃口,你可以期待下期内容,可以关注更优秀的内容,甚至可以跟这位说拜拜。

唯独不能教人家做事。

因为人家达到过的巅峰你没到过,相当于跑马拉松人家甩你十公里,现在人家减速调整下呼吸,你说人家不会跑步。

你行你上啊。

凡是搞创作的人,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领域,都会在某个阶段面临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只有创造者自己知道,在外人看来,会觉得是瓶颈期。

其实不是。

你看看出名的电影导演,艺术生涯里总有一两部看起来四不像的片子,这就是转型期的作品。

一些牛逼作家,会突然写一部自己都没想过的小说,卖的也不见得好,这也是转型期的思想体位调整。

上边这些,可以喷,因为你如果恰巧买了他们转型期四不像的书或者电影票,相当于你先支付,但没获得享受,看了一脸懵逼。

花钱受罪,当然应该批评。

但对于自媒体人,还真不必这么刻薄。

所有在平台上发表作品的人,也包括我自己,说通俗点就是耍猴的。

我闲着没事写两下,就是我牵着猴敲着锣出来卖艺了。

你看着挺有意思,点个赞,就是看我耍猴好玩给鼓掌了。

你看着没意思,看一半点叉闪人,就是看我手艺不精,你自己找别的乐子去了。

但你看我写的不到位,进评论区大帽子一扣,咔咔给我一顿上纲上线的骂,这属于什么啊?

这属于看人耍猴不够刺激,你下场咣咣给我胖揍了一顿。

我招你惹你了啊……还是我收你钱占你房子才叫你看我写的玩意儿?

谁觉得比我写的好,拿手艺把我比下去叫我心服口服,也成,可有人除了挑事啥都不会。

挑事可比做事简单多了啊亲。

所以,同理,这个何同学这期视频,谁看着不专业或者别的什么理由,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专业的有趣的内容,把这位从头部UP的神坛上,拉着裤衩子给他拽下来,大佬换人来当。

而不是就会说人家怎么怎么变质了腐化了,做的东西像这个了内个了。

这没用,骂街谁不会啊……咋不自己把事做好了再埋汰他捏?

至于说这何同学恰饭的问题,咱心平气和的说,别人要是有他这流量跟声量,能保证自己守身如玉一直为爱发电么?

如果谁说自己可以,我只能说他纯洁的太不市场经济了。

反正我承认我是没这么圣洁,我写100个玩意,里边99个是闲扯淡的把有些人逗乐了,他连个赞都不舍得点。

就1个是我接个广告赚个烟钱的,好家伙,对面脸一翻,什么资本的走狗了,奸商的门徒了,血汗工厂的帮凶了,消费主义的推手了,啥名头都给我安上了,都把我逗乐了。

这位何同学也是一样,以前他内容好的时候,敢问每个今天批评他的人,都给他点赞三连了?还是真金白银打赏了?

真不见得。

人家做出来好内容的时候,有人免费去学知识学剪辑学话术时候,一声不吭。

人家做的内容一次不对胃口,这帮当初白嫖一声不吭的,含着金嗓子喉宝穿上马褂就登台献艺了……

做人,得厚道啊。

人是这样啊:

你要是没给内些所谓你钟爱的人或物付出过真实的可量化的价值,就不太适合在这个人或物表现未达成你预期的时候,去掺和墙倒众人推的事,这并不光彩。

人最光荣的做法是面对你不喜欢的甚至鄙视的事物时,用自己实力去征服对方。

光是打嘴炮,跟承认自己弱,区别不大。

甚至退一步说,哪怕批评里带点建设性意见都是可行的,而不是光是失望啦表示遗憾啦这些通用的情绪话术。

也许这位何同学这期视频确实占用了你8分钟,如果我是他受众的话,我会想他以前的作品带给我起码80分钟快乐,而且还是免费的。

在我一没给过他钱,二没站过他台的前提下,哪怕这8分钟我白瞎了,我都不言语,毕竟咱白嫖过人家么。

至于个别满腹嗔怒,为自己流逝的8分钟青春鸣不平的人,讲真,这8分钟时间当时没看这视频,也未必用在正经事上。

总而言之

面对他人的劳动,和免费的分享,理应宽容一点。

这世界真不是把旁人踩下去,自己就必定能升上山巅的。


user avatar   leo-51-46-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同学收获了知识,金钱;

甲方爸爸得到了满意的推广;

无脑吹们得到了维护偶像的荣耀;

而我,在8分钟里得到了一头黑人问号

ps:顺便写完这个回答还收获了“喷子”“老光棍”等名号




user avatar   zhi-jie-accelerat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脑海里就一个字:

一句话评价:加入科技要素的低配手工耿,更新还贼慢

有种感觉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一期比一期明显,那就是何同学遇到了瓶颈。

作为一个看过他所有B站作品和大部分出镜联动视频的粉丝,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视频里的他远不如几年前那么有活力。

换别的up主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是从兴趣到职业必然经历的过程而已。可问题在于,何同学的特色恰恰是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对科技的感悟,并将这些难以描绘的灵感,很好地用视频表现出来。

那么,把何同学B站里所有视频从头到尾看一遍,你就会发现从某个时期开始,这份共鸣感逐渐有了下降的趋势。

这个转折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只有对比新老视频才能察觉到,最明显的便是:两次采访大佬,无论铺垫视频还是采访正片,库克那期的水准都远不如Panos那期,可以解释为状态不好/连线聊天效果不如面谈也正常,但依然能说明一些问题。

近期各种作品外的出镜大多也是不太精神的样子,我很怀疑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究竟还有多少热情。


或许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产品体验”题材已经逐渐做到天花板,何同学自称选题方向从“体验一个有趣的产品”转变为“做一件有趣的事”,倒也没什么不好,但他选了一条艰难的路:DIY。

摸着良心讲,你技术水平比不上稚晖君,整活力度比不上手工耿,选这条路就只能是第三种风格:既有一定的硬核科技感,又兼顾大众化的轻松趣味,更重要的,融入自己独一无二的共鸣感

这比做个优秀的产品体验还要困难得多,也难怪几个月才能更一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更新模式从“周期发布有趣的视频”逐渐变成了“攒一段时间大招然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打个比方就是:从每年常规升级iPhone,转变为不定期的好几年发一次iPhone4程度大升级。

可能是想通过这么做维持科技区顶流的逼格,满足观众(和投资者)越来越高的期待吧,这个转变有多少是B站安排的,多少是他自己想做的,也不好说。


很遗憾,从毕业那期开始算,这个转型不能说一切顺利,只算是勉强维持。

毕业vlog的节奏感和共鸣感其实是比不上以前其他vlog的,文案和配音也有点奇怪,就一股硬抖包袱的感觉(其实更早的视频就开始有这感觉了),没有早期视频那样轻松自然的幽默感。

升降充电桌确实还不错,但流量数据被捧得太过。什么中国乔布斯、带动甲方市值飞涨之类的话题,单凭视频本身怎么也不至于,之所以有这流量,除了B站力推的因素,根本逻辑还是股票那一套——数据惊人并非自身足够强,而是市场的期望足够高。

这份期望经历了三个月越炒越热,想想这三个月关于上期视频先质疑后反转的诸多热议、他本人又到处跟up联动、此外又打了不少广告,完全就是顶流明星待遇。

捧那么高,再看本期视频当然会有落差,如果这是普通的、正常月更的作品,那还说得过去,这个水准的定位,应该像小约翰可汗的恰饭单子一样——正常更新,或用于加更,投稿在高质量重点视频前后,作为配菜登场。

而何同学这次反馈不佳——老实说我觉得已经算翻车了——的原因就在于,他用筹备盛宴的时间和精力,给满心期待的观众端上了一份甜点。

如何评价呢?本文开头就写了,但到末尾我想可以换更合适的一句话:

他用108天开了个灯。


user avatar   xiaosuan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同学的这期视频让我想到了两件事儿:

  • 第一个是国产烂片,演员颜值很好,其他的所有都稀烂;
  • 第二个是那个博士群的梗,雨滴到底能不能砸死人?

这期视频整体的创意其实并不复杂,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预设,然后通过系列技术创新,打造一套系统,展示技术能力的实现过程。

但问题在于,自动开灯这事儿太简单了,一个智能开关,一台智能音箱,搞定,这事儿已经不是极客圈子的事儿了,而是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生活常态。

然后何同学花了108天,搞了一套看起来十分复杂,且占地方的系统,就是为了解决一台智能音箱+一颗智能开关就能解决的事儿。

甚至都不用智能开关,换一颗智能灯,再加一台AI音箱就能搞定。

甚至都不需要AI音箱这种方式,市面上带遥控器的灯比比皆是,把遥控器放在桌上,按一下,就OK了。

极客向的视频有其天然的受众群,稚晖君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台机器臂,圈粉无数。

但有一个关键区别,稚晖君的机械臂,甭管现阶段有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展现的技术实现和产品特点,确实是目前行业探索和发展的方向,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事儿的。

而何同学这套系统,除了卵用没有,还是卵用没有。

对于DIY这事儿,我们可以说是我喜欢,你管得着么?开心就好。

即便是做了一套卵用没有的系统,那至少也可以自娱自乐,挺好。

问题在于,何同学。

大家对他的预期太高了,而这样一套系统,和何同学目前所享受的声誉,是不匹配的,这才是结症所在。

何同学如果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UP主,这事儿没什么问题,反正流量还是有的,关注度也都很不错,影响力依然是科技圈自媒体的头部。

但如果何同学想要更进一步,这样的作品,显然支撑力不足。

就像郭敬明拍《小时代》,如果单纯是想说,郭敬明也可以拍电影了,且还能赚到不少的钱,这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想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和尊重,想要收获影评人的好评和赞誉,是不够的。


user avatar   caravaggio-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棒的作品,达到了春晚的水平;很赏心悦目,行云流水,很像昨天晚上的国足比赛

即兴赋诗一首

除夕晚上看春晚

大年初一看国足

大年初二何同学

总结:旗鼓相当

我的诗,很有乾隆皇帝的风采呢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坚持原则很难。

俺不是大佬。看到各位大佬侃侃而谈,俺不禁自惭形秽。为了低迷的盐值俺豁出去了, 强答一番。


俺不是公知, 俺只是碰巧有张祖国的高校教师证书。

时至今日(2022)祖国的某些耳机音响论坛包括贴吧,还有人相信“发烧线材”能“调音”, 上万的人民币不买最直接影响音质的新耳机或音箱, 而是被忽悠上眼药买最不着边际的配件;


时至今日(2022)祖国的 X 交媒体包括这里,还有人相信吃“蛋白粉”(猪饲料)能“增肌”,奥运会的运动员都不吃这一套, 他们不亦乐乎地一边便秘一边歌颂“蛋白粉”(猪饲料)的功效;



时至今日(2022)祖国的各大媒体和网站包括这里,还有人相信“冲牙器”(电动水泵)能“有效去除菌斑”,口腔预防医学的教科书都不认可“冲牙器比普通牙刷有效”这个结论,但是他们屁颠屁颠地把“冲牙器”买回家。牙没刷干净却在网上氵朝吹“冲牙器”能 “冲出一块块肉来”。



弓形虫疫苗不存在, 弓形虫疫苗不存在,弓形虫疫苗不存在。 他们以为狂犬病疫苗是弓形虫疫苗。



尽管俺在祖国的某些耳机论坛和/或贴吧声名狼藉, 俺依然坚守最后的阵地, 那就是自己的良心。当然, 万一哪天这张证书因为自己的人品问题被祖国的教育部吊销的话,也许俺就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良心称斤出售。

俺不到一百万知友,阅读总量也没有破亿(仅9000万而已)。

说到恰烂饭其实很容易, 只要调转方向, 支持自己曾经反对过的东西, 支持违背良心的东西, 支持欺骗消费者的东西,钱很快就会来了。

简单吧?



如何看待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


《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曾用来劝诫唐太宗, 李世民也常用此语告诫众人。

其实说白了, 俺胆子比较小, 76万知友一人一泡口水就能淹死俺。

所以, 俺至今还没有人设崩塌。


如何看待何同学?

俺一般很少负面评价任何一个大V小V,

因为俺还没有膨胀到那个地步。


《论语·子路》: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user avatar   heretic-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可能对108天这个工期没什么概念…

作为一个正经吃设备这口饭的人,三个半月能整出来的活如下:

2m x 2m x 1.8m

单轴机器人8台,无刷电机6台,传送带6条,各类气缸大概40多个,物料成本大概不到100wRMB,岛国加工费比较贵…控制电路,PLC程序,组装调试,以上所有东西一共俩人整,其中我自己一个人搞了八成,设计没有任何现成的例子可以参照,那阵子公司用的还是2D的AutoCAD…

然后我赚的还没有这位何同学多……

也没给配升降桌…

好气…


user avatar   dai-yu-xi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粉丝数不足何同学十分之一的小透明,俺来恰个流量。虽然俺也实现了俺的小目标。

我这里就讨论个更大一点的话题,关于测评媒体或者整个数码类自媒体的,虽然何同学不是专门做测评的up。

首先要明确,看透测评媒体/数码类自媒体的本质。

测评媒体理想状态下要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专业性,二是公平公正。

很遗憾,对于大部分的测评媒体或测评人、kol之类的都没有相关专业从业经验。家电行业不是很了解,就单说音频行业。我印象中我见过的测评自媒体貌似只有一个美国人之前是杜比公司的总监。据我观察,通常这些测评媒体没有在正规公司测试部门的工作经历,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说基本的听音能力或者正确的测试与评估方法。通常,稍微大一些规模的公司都会有专门的测试部门,有些是进行产品评估,说白了就是测评,有些是进行可靠性测试,还有些是进行产线一致性测试。很多大公司测试部门的测试设备和测试人员都要比大家常见的测评媒体专业得多。而且有些大公司的测评数据库非常丰富详细,基本上囊括了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我见过几个数据库,规模完全不是一些所谓测评媒体能比的。然而,这些测试通常是只服务于公司内部的,不会公开,不会给消费者的选购提供任何指导意见。

且不说大公司的音频测试部门。我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一些广东的音频测试公司。他们专门做一些厂家的外包测试服务,出于种种因素,很多耳机音箱公司都会有一些项目的测试是外包给这些测试公司的。即便是一些二流的音频测试公司,其专业性也吊打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测评媒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向个人用户提供专业测试服务,然而这些服务依旧是有偿的,通常一个小时1000元,普通消费者很难承受这样高昂的测试费用。其中还有一些国际标准和可靠性的测试例如UV光照测试、IP防水测试、跌落测试、疲劳测试等,更是几乎所有测评媒体都不具备的条件。

所以,测评媒体/数码类自媒体的专业性往往不占优势。

厂家通常具有专业的测评能力,但通常不会告诉大众消费者真实情况,或者只是选择性的展示对其有利的内容,甚至很多时候虚假宣传。第三方的专业测试公司虽然向一般大众开放,但是测试费用高昂一般人不会花这个钱。所以媒体属性才是测评媒体的真正竞争力。

公平公正,公信力。也许测评媒体的专业性确实不如厂商以及专业测试公司,但如果测评媒体能够把一些厂家不愿意公开的缺点客观描述给普通大众消费者,这就是其无可替代的意义。

可是这就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测评媒体的商业属性,盈利能力。基本上很少有产品测评/数码类自媒体是付费或者收费订阅制的。观看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对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免费内容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测评/数码类内容的成本往往是十分高昂的。就拿常见的手机测评,几款手机做对比测评,单单买手机的成本可能就要两三万,还有摄影、剪辑、场地、测试器材等等的成本。一些测评视频一期的成本就有5万元甚至更多。观众只是划一划手机,甚至连视频都没有耐心看完,顶多给一个点赞支持一下。测评媒体却要承受如此高的成本。

所以任何这类自媒体想要盈利,想要活下去,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厂家那里赚钱,说白了就是广告推广恰烂钱。另一条路是通过其他方法从粉丝那里赚钱,例如开淘宝店装机店之类的。我认识的至少两个B站百万粉丝大up都私下底跟我说过,从粉丝那里赚钱很不稳定而且没有从厂家那里赚钱赚得多。所以基本上写软文恰饭视频是必然,也是唯一的出路。

站着挣钱,在测评行业/数码类自媒体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国内。商业毕竟不是做慈善,是要活下去的。光靠粉丝的流量,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内容制作和人工成本。这就是现实原因。谁不想站着挣钱?但是测评和数码类媒体的属性和实际情况,就是站着没法挣钱的。所以即便有一些人怂恿我去做全职的测评媒体,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顶多闲暇时间偶尔做一点内容。

可以说目前稍微有点流量的数码类自媒体几乎都是在恰饭,而且不少是在恰烂钱。基本上就是电视购物的升级版。

举个例子,之前就有两家测评媒体向我咨询测试设备的选购问题,他们只关心哪些测试设备“看起来”更专业,而对具体的测试方法究竟该如何做,测试设备如何操作之类的问题没什么兴趣。接厂家广告,用着专业仪器做背书然后把一些不太懂的小白往产品的宣传卖点上去吸引,这样的测评媒体目前依旧能吸引一定的粉丝。但据我观察,一般被坑过一两次之后,很多粉丝也就不怎么信了。

恰饭必然会导致公信力下降,最终失去公信力的同时失去厂家眼里的商业推广价值,走向死路一条。

这也就是当初像王自如这种测评自媒体刚兴起的时候并不被一些传统风投看好的原因,因为无法长期稳定盈利。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想看何同学不恰饭,又拍摄精良制作精良专业深入的视频,钱从哪里来?

能有这样的结果,就是这种测评/数码自媒体模式的必然结果,谁来都会变成这样。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叫何同学罢了。


user avatar   fu-chou-zhe-1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白了还是何同学没有拿准发视频节奏的问题。

实际上,B站有很多慢工出细活的UP,但是这类UP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按照动画工期的方式,我多期并排坐,这样虽然每一期我都耗费了很久,但是事实上我却能保证发片节奏,不至于磨洋工三个月然后被人说就这。

第二种是大片中间穿插小片的方式,也就是说,我要搞一波大的,但是大的和大的之间,我插几部小的,比如说杂谈,比如说科普,比如说搞活,这样就算大活砸了,小活依旧能够保证我可以有良好反馈。

然而何同学哪种都不是,他就是三个月要出视频,那就三个月我就盯着这一个项目做,中间我也不干点别的,这种行为,作为一个职业UP,可以说是非常不成熟。

总而言之,如果何同学还在保持这种错误的节奏发视频的话,那么除非未来大活能好,否则,那就只能看B站用户的粘度了,毕竟如果一个视频不足以维持三个月热度的话,那么非高粘性粉丝,那么必然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情况下脱离UP的。




        

相关话题

  程序员怎么升职? 
  我国核废料固化能力获重大突破,玻璃体能包容放射性物质千年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将产生哪些影响? 
  不准炒房后,资本会涌入哪个领域? 
  怎么看待 11 月 25 日刘强东称如员工遭遇意外,将承担孩子 22 岁以前所有学习生活费用? 
  如何评价华为在 MWC2019 上发布的首款 5G 折叠屏手机 Mate X?有何亮点和槽点? 
  IT 工程师被叫「码农」时是否会不舒服? 
  请问印度的科技水平是否已经超越中国? 
  到 2035 年,你想象中科技领域将出现哪些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如何评价神威太湖之光打败天河二号在超算 Top 500 榜单中登顶第一? 
  网络社会是否允许发表针对群体或个人负面信息征集提问?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火炬点燃仪式?
下一个讨论
湖南千万社保基金案曝光:「人社局干部收集近千张逝者社保卡,套取养老金 1700 多万」,如何看待此事?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