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契约理论和公司治理中的代理人问题有关联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aifuk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请见下图(整理自 Bolton and Dewatripont "Contract Theory" (MIT Press 2005))

简而言之,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思考经历了几个阶段。

1. 价格为先(1940s-1950s):你在初级微观课上画的2*2 Edgeworth Box基本可以概括。左下角的是买方、右上角是卖方时,就是bilateral trade的模型。左下角的是period-t agent、右上角的是period-(t+1) agent, 就是inter-temporal saving/consumption的模型。

2. 风险偏好(1950s-1960s): 就是你在初级微观课上学的E[U]模型。此风险偏好的概念最先由Arrow-Debreu引入经济学,为后来的风险决策以及投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多说一句:其实这本质上来讲是2*2 Edgeworth Box的一种延伸。原来交换的一个固定的commodity,现在交换的是state-contingent commodities而已。)

至此为止,完成交易只需“市场”,不需“契约”。

3. 信息不对称(1960s-1970s): 你在初级微观课上学的Market of Lemons二手车问题, Rothschild-Stiglitz的保险问题,还有Spence的教育无用模型都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成果。

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关键一步。有了信息不对称,市场就不再是那个完美的市场了。“契约”、“政府”、“公司”、“法律”这些机制(institution)层面的概念开始被主流经济学界关注。

在80-90年代,Townsend(1982), Diamond (1997)等对动态、多边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研究有很大尽在,在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领域有相当好的应用。

4. 不完全契约(1980s-今):其实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对交易环境的磨损 (friction)的进一步延伸。考虑所有权、控制权、决定权等契约程序和法律法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法案等)对交易本身的影响。是经济学家“深入组织内部、研究现实问题”的一次尝试。


广义的“契约理论”,包括以上的第三、第四两个阶段。“契约”与“市场”相对。市场的不完美,凸显了合同形式、组织结构、管理方案的必要性。

狭义的“契约理论”,单指以上的第四阶段,是“信息理论”(包括代理人问题)的深化。 理论基础与第三阶段的理论一脉相承,经典文献也多有重叠,因而常被混为一谈。

三言两语,希望有帮助。




  

相关话题

  小学生还有必要学写字吗? 
  有哪些关于房价的经济学理论? 
  如何看待 14 岁突然火起来的岑怡诺,其简历称「一天能写 2000 首诗」? 
  国外的人数学真的那么差么? 
  如何看待山东一成年公民疑似被亲属雇佣「假警察」强制送到戒网瘾机构,进行非法拘禁和强制「医疗」? 
  普通家庭应如何教育后代?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为什么经济一定要增长,才能够实现足够的就业? 
  为什么现在很多节目都在提中国没有实战经验? 
  如何看待和评价浙江大学18级硕士研究生齐俏两年发14篇论文,获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 

前一个讨论
你最喜欢的诗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首?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雷蛇的外置显卡 Razer Core?





© 2025-04-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