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奥运冠军学霸谷爱凌每年暑假回海淀黄庄补奥数,谷妈妈说「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 第1页

           

user avatar   hei-tao-k-8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直接,海淀黄庄的奥数水平确实挺好。已经给美国队贡献了至少两枚国际奥数金牌了。

直接看同龄的人,2002年-2003年出生,同期也在海淀黄庄上课的本土同学。参考国际奥数比赛IMO中的表现。一个为2019年的金牌,一个为2020年的CHN 002,一个在2020年持有学生签证代表U.S.(因为每个代表队只能有6人,所以U.S.在2022年之前有引进的选手持学生签证参加)。三枚奥林匹克金牌。



user avatar   bu-xiang-shang-diao-wang-cheng-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大毕业后,谷燕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读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读了分子遗传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

看了吗?在美国学完生物,也得转金融、转代码。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家聪明且努力再搭上好家世才说得出这种话。这三样你全了吗?和你我没有关系。都是幻觉。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美教育是两个体系,也几乎是两个极端,如果把中美教育相加除二,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崇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Learning by Doing,其实在现实中很容易异化为“玩儿中学”了,自由是自由,可能性也无穷,但学习效率不高。少数天才自由翱翔,多数蠢才不可救药。

中国教育一方面源自数千年科举传统的精英选拔式教育,一方面饱受前苏联及溯源至德国教育的影响,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崇尚双基练习,知识掌握的效率很高,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象力创造性要打一点折扣,但能把绝大多数人推上去,成为合格的劳动力。

事实上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的全球化与全球产业分工,很大程度上是中美之间的产业分工,“美国创造,中国制造”这个格局之所以能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美两国教育体系塑造出来的劳动力素质分野。这十年来两国关系的纷纷扰扰,也是因为形成的这个产业格局,造成了政治上得失的歧见而发展开来的。

Eileen的两边横跨是个小事,中美互相借鉴的反思及合作才是大事,但是小事津津乐道,大事无人问津,这又是什么鬼格局?

此外,我个人最赞叹Eileen的是她横跨学习与文体的天赋,确实是人类优秀的基因组合。譬如1620动作的姿态控制能力,这是对自己身体的精准把握;1580的SAT,是对自己大脑的精准把握;她的中英文切换,两边的发音用词的精确;她弹奏《水边的阿狄莉亚》能看出来并不熟稔,但颇具悟性。性格看上去也是阳光善良的。可以叹为观止。

不过她爸爸是谁?我也忍不住了恰起了烂账。



user avatar   yun-yan-chen-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设谷爱凌是个土长的中国人,其余因素都不变,那么她在中国应该依然是个非常厉害的学霸,当然未必是最顶尖的那种,毕竟中国从来就不缺学霸;然而她在体育上的成就很大概率会大打折扣。首先,在国内要想搞好学习就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花在体育训练上,天赋再好,少了后天的努力也难成为顶尖选手;其次,你可能还得忍受邻里亲朋的点点非议带来的压力,毕竟在中国普罗大众眼里玩体育没啥前途。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各种体育冠军在中国还是很受欢迎的,地位也高,但是,在这鲜花掌声荣誉后面,更多的是在成功路上倒下的无人问津,有时候还可能遭致谩骂诋毁。

对于「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作为一个前教培行业从业者,完全可以理解。很多教培机构的寒暑假班一期课就是课内一学期的内容,掌握得好基本上一学期无压力,放到美国你说顶一年也并不夸张。利用国内高强度的课内补习来压缩时间完成美国的学业,从而省下更多时间精力专注于梦想和备战冬奥,也算是取长补短,中美合拍了。

再说说最近非常凄惨的教培市场,其实个人认为错误的并不是教培本身,而是疯狂的市场(从几年前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巨头都插手进来开始渐趋疯狂)。当被资本裹挟之后,很多人早已(或被动或主动)背离了初衷,剩下的唯有招生量、续报等生存手段。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是否给社会创造财富的角度来看,教培其实并没有,它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富的流通方向而已(个人的一点愚见),假想一下,要是教培行业没有被监管,当若干年后市值破万亿、十万亿,那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许是巨大讽刺吧。


看到有个评论说得简单透彻,如果谷完全是在国内成长、受教育,基本上就是谷妈妈的一个缩影。只不过人家在如今的家庭背景下,完全没必要在内卷日益严重的国内环境下走重复的路,完全可以利用中西各自的优势走一条个性化的路。

而对于内卷,这是个任何个人都无力改变的事情,要么一起卷,要么逃开。国内狼多肉少的大环境和传统文化下的价值观,使得通过高考进入名校成了绝大部分家庭的唯一出路。短期内真的很难改变,至少目前情况下,高考还是最简单有效也最公平的方式,像美di那种申请上大学的方式放到中国,也只是换种形式卷而已,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我们普通人能做的,除了跟着一起卷,也只能是,寄希望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

从谷的外婆到她妈妈再到她,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虽说“很多人努力一生也只是到了别人的起点”这句话很残酷,但至少做到了给下一代一个高起点。


user avatar   wei-chen-26-74-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谷爱凌的成长历程,可以说充分利用了中美两国的国情与社会实际,是一个享受了世界上发展最充分的两个国家的优势的典型成长案例。

让我们梳理一下,谷爱凌在美国进行滑雪的启蒙与进一步的专业训练,得益于美国滑雪运动的普及率较高,专业程度也较高,谷爱凌在美国能够得到最为专业的训练,技术水平也能够快速提升,加之以自己的天赋,可以说一名未来之星已经预定。

随着专业水平的提升,滑雪训练势必会挤占课业时间,而在美国,想在有限时间内维持相当水平的课业能力,那就要找家庭教师,家庭教师的费用不用说,那肯定高上了天。于是乎,谷爱凌的妈妈选择了让女儿回到中国,利用了中国便利的补课环境与便宜的人力成本,集中在几天内将耽误的课业水平给补回来。综合来看,可以说两不耽误。在女儿成长的每个方面,都做出来最正确同时也是最具效率的选择,再加上女儿确实天赋异禀,这种人,不成才都难。

那谷爱凌的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1、做最有效率的选择。同时利用了中美两国的长处,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提升自己的滑雪实力与课业能力。

2、个人的成长要借助时代大势。谷爱凌的成长历程,时间节点踩的十分巧妙,她职业生涯最开端最辉煌的日子正好赶上北京冬奥,可以说为她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了基础,标好了下限。她来中国补课的那段时间,正好是中国课业培训最火爆的几年,要是晚个几年来,课业培训行业什么下场大家也都知道了。

3、个人的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谷爱凌天赋厉不厉害,确实厉害。但是仅有天赋是不够的,和谷爱凌一样天赋的孩子我相信全中国肯定能找到几百个,但是为什么只出了一个谷爱凌呢?还是因为她的后天努力是一个放大器,将她的天赋乘上一个增益,爆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最后,以谷爱凌今天接收采访时的回答作为收尾吧。

我非常感谢美国以及美国队,因为他们一直都非常支持我。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中国和中国队,因为我在这边也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我觉得体育可以团结所有人,体育不需要和国籍挂关系,我们所有的人在这里,就是为了希望可以不断地去拓展人类的极限。
我每年有近30%的时间会待在中国,您看,我的中文也说得很溜,我的妈妈来自北京,我的姥姥也在北京。其实我在大跳台的顶端可以看到北京的家。我特别喜欢中国美食,喜欢姥姥做的菜,也喜欢冬奥村里的中式食物。我在美国和中国的时候都会很自在。我觉得,体育一定是用来团结人类的,而不是分化我们的。
我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我只希望享受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人不相信我的出发点是这样的,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没有一样的切身感受,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因此不相信或者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

user avatar   ao-zhou-nan-hu-shi-ni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修改。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数学教育,相对美国小学阶段的公立学校,是降维打击。

中国的小学奥数,对于中国的普通小学数学教育是降维打击。

海淀黄庄的奥数教育,在中国小学奥数里面是最强的之一。

在这边培训了,去美国参加普通学校的数学考试。

这就是,爽文里面,去仙界修仙,然后回到人间,用仙术虐练武功的。


同样,能接受昂贵培训,全球参赛,需要相当的财力。

中国这种举国体制,可以把入门培训白菜化。

即使是高尔夫球,如果举国体制,也能弄出场地来,让孩子一天6个小时从7岁练到18岁。

但是,到了一定水平,要和高水平对手竞赛对抗,进一步提升实力,就难以做到了。

谷爱凌的妈妈可以做到。


user avatar   hereistok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说个更加平易近人的例子。

日本,一对中国人夫妇的独生女。从小在日本长大,上的是普通公立小学(就进入读原则)。公立学校很松,学的东西好比是稀饭,想要学精,吃干饭配菜,就得去外面上补习班。


二年级时,妈妈带她回大连老家的小学插班。老家学区较好。同时按国内学英语、钢琴的严格标准来学,并考级。


每年寒暑假,妈妈带她回日本,第二天就去原来的公立小学插班。老师同学都认识她,不少小孩是和她从一个幼儿园出来的。


在日本期间,再去考日本的英语检定。六年级时,一级合格。


六年级那年的10月份,母女俩正式返回日本。妈妈给小姑娘报了短期指导班,然后1月份分别去三所较好的中学考入学试。


日本的入学考试,分普通考生和归国考生。归国考生的难度要比普通考生低不少,但需要考英语(书面、面试)


虽然顶级的那所中学没合格,不过小姑娘另外两所学校合格了。最后她去了一所可以选择全英文教学的。对普通考生来说,这所学校的难度已经很大了。


更划算的是,这所学校是正常私立中学的收费标准(一年100万日元),而实际上又近似国际学校(一年200多万日元)。


这样,小姑娘中文日语都是母语水平,英语是白天在学校全英文授课水平。


很羡慕小姑娘享受到中日两国的教育有利政策吧。可另一方面,她的父母为此付出的心力又不是所有中国父母都舍得效仿的。

回国那几年,博士毕业的妈妈辞去日本的工作,在大连一个外贸公司找了个活儿(后来因为能力强,干到了管理层)。

爸爸留在日本工作,每个月缴房贷,大房子里就他一个人。

母女俩在大连住自己的房子,不用缴房租,但也少了原先的那份租金收入。

每年寒暑假往返大连东京。

回来后,妈妈又辞掉大连的工作。


user avatar   nan-de-hu-tu-8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注意到谷爱凌的成功离不开雄厚的家庭实力(无论文化上抑或经济上),而往来于中美两国补课和训练只是这方面的反映——这让很多人不禁联想到当今大部分普通家庭,特别是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似乎再难往上实现阶层跃升。

分享一个大佬的的思想和一个研究吧。

首先,分享一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大家布尔迪厄(Bourdieu)的相关论断。

他对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长期研究。

他运用了“资本”的概念,并进一步区分出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简单理解就是有钱没钱);文化资本(简单理解就是父母、亲戚的文化程度以及所在学校、老师的教育水平等);社会资本(简单理解就是你父母、家庭所拥有的人脉、社会关系等)。

更进一步,他把上述概念与教育相联系,指出:

经济资本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程度;

文化资本决定了教育过程的不平等程度;

社会资本决定了教育结果的不平等程度。


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由学生/孩子资本的拥有量决定。

学生或孩子本身并无多少资本,资本由谁带来?

很明显,是家庭。

具言之,家庭背景和家庭所处的阶层决定了后代在教育中所拥有的资本。


在此,我给大家另一个权威研究。这个实证研究与布迪厄的理论高度契合:

吴晓刚(2016).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来自 “首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初步发现,社会(3).

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然而,教育的社会分层机制,可能早在高考前已经启动。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者对于家庭背景在这一分层过程中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分析数据来自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受访者是在北京读大学的 06、08 级共4771位本科生。他们的学校被划分为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和人大)、211大学(除上述三所)和非211大学三类。为期五年的调查(2009-2013)包含了详细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入学前后经历。
从数据本身,已经能够看到家庭背景的重要影响。比如说,精英大学的学生中,30%自评来由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该比例在211大学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精英大学里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比例为19.2%,而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大学里该比例则分别为31%和32.8%。
高中类型上的分野更明显,精英大学里近80%的学生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16%来自市县级重点中学。而在非211大学里,来自上述两种重点中学的比例分别只有39.4%和38.5%。
数据分析进一步显示,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比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几率高10.1倍、进入211大学的几率高5.7倍。县市级重点中学学生进入两类大学的几率则比非重点中学学生分别高2.4倍和2.1倍。加分优惠政策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享受了优惠政策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和211大学的几率比没有优惠的学生分别高7倍和1.5倍。
那么家庭背景对于高考分数和优惠政策的获得有没有影响呢?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来自收入中上及上等家庭的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学生。前者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也比后者高47.2%。另外,家庭居住地在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和北京的学生,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相比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分别要高出35.8%、123.4%和151.6%。
即便是在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下,正如布迪厄的经典分析所言,家庭背景仍然发挥着阶级再生产的作用。这意味着,如果社会分层是发生在高考之前,纯粹的高考制度改革恐怕并不足够。

其实,布迪厄提出了一个极为犀利而沉重的命题:

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到底是促进了阶层的流动还是固化了阶层?

当下社会发展到现在,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个体越来越难单纯靠自己在社会竞争中胜出,需要借助家庭乃至家族的力量——这对普通人家,特别是贫寒家庭而言是很残酷的。所以,你看到躺平、焦虑、不满,跟这个应该是息息相关的。




           

相关话题

  请问为什么在数学上,任何问题通过迥然不同的方法求解,最后都一定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请问扩展欧拉定理(扩展欧拉定理!不是欧拉定理!)有什么比较简洁易懂的证明方式吗? 
  光是如何知道哪条路线最快的,费马原理是不是违背常理呢? 
  放弃本省211来到上海普通一本,都说要去大地方,在校园生活中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地域优势来提升自己? 
  数学的应用到底有多广泛? 
  f(x,y)->(x,y),是2维实数空间的 一一映射函数,f连续,f的反函数是否也连续,why? 
  「所有正整数之和是负十二分之一」在数学上是没有矛盾的吗? 
  如何看待「新生向父母要 4000 块生活费遭拒」这一事件? 
  智力很高,且只喜欢探索真理,不想做作题家,怎么去大学里蹭课? 
  有没有符合f'(x)=f(x+1)的函数? 

前一个讨论
医学院没尸体用了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不重视文科?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