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还没有“铁甲舰(Ironclad)”这个舰种,实际上“螺旋桨护卫舰/螺旋桨Sloop”都要到1844年以后才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参战的英舰/公司舰队主力是各式各样护卫舰以下的勤杂舰,包括一小部分(3艘)老74炮线列舰和一些公司蒸汽明轮铁壳船,比如纳美西斯(复仇女神)。后者不是“铁甲舰”。无论是美国内战到维多利亚时期的“breastwork”浅水炮舰还是欧洲海军光荣/勇士类型的远洋铁甲护卫舰,“铁甲舰”必须有专门设计安装的金属防御系统,其本身船壳的材质反而无关紧要。纳美西斯/复仇女神这样的小型铁壳船采用的是铁制船壳来提高舰体强度和载重能力,并不是真正安装了金属“装甲”来提供防御能力,远远没有真正铁甲战船的战斗力。
之前似乎说过这种问题,但是每次看到鸦片战争都不自觉想再说一次。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单纯的技术碾压更不是军事实力的绝对碾压,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海防的“系统性失败”。
绿营水师不是被20-30艘自动力“尖端科技”蒸汽线列舰击败的,更不是被什么刀枪不入装备铁甲的蒸汽船击败的。大多数战斗中,英军只需要在战线上放置那么1到2艘老式74炮/6等护卫舰甚至轻护舰,就足以成为绿营舰队无法解决的难题了。清军舰队既然无法驱逐敌军,则大量的公司/海军的小型舰艇可以安全地加入对岸炮击,掩护部队登陆。没有制海权的清军只能通过岸基永固工事(不能动.jpg)和追不上海路调度的陆军来应对。这就是彻彻底底的系统性失败。在1840年前后真正三层火炮甲板,舰体动辄厚达20in以上的线列时代炮舰此时已经处于其舰种生命的末期了。这些极度特化,专门为了适应战列线的帆船这时候已经统治海洋300年了。其脚步遍及全球,航迹从地中海波罗的海到北海/大西洋一路延伸到东印度群岛。各国海陆军也早已经探索各种反制手段多时了。新时代的蒸汽舰,各种新式弹药/火炮等等等等技术都到了转折点——然后前清兵部跑过来,表示自己没有认真考虑过要如何对抗这种船只。
我不是非常了解海军之外的军事技术,但是要让人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对比,大概类似于“敌军不是被T-14击败的,而是被博物馆里拉出来的T-34击败的。因为在坦克存世的几十年里,敌人的国防机构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对付这种技术装备。”
这实际上是清军事史里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有不少人在写中晚清水师的萎缩和同时期清军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情报问题。前清至少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没有理由不知道线列舰的存在的(拿战晚期还存在法军线列舰针对广东-东印度地区公司舰队的掠袭/英舰的搜捕),而有足够的史料记载证明清地方政府到林则徐时期知道东印度人商船的体量(鸦片战争前夜清军还正经八百地买了一艘东印度人商船,前H.E.I.Co.S. Porcher)。这种时候没有拿得出手的对抗方式就非常有趣。尤其是考虑到在詹姆斯党时期伦敦间谍紧密监视布雷斯特的法舰入坞/动员情况,而同时期的前清却没有认真考虑过针对这类舰艇的备战,其中可能确实有海上威胁切实与否的因素在里面。“背负着邪恶的詹姆斯党的阴影和法国海军渡海送王的可能”的伦敦不惜代价扩充情报工作,而“重心在于内陆南明/霓虹威胁消散多年”的前清就没有那么重视可能的海上威胁,或许可以说是“海军版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但那就是玩笑了(笑)。
图:第一次穿鼻海战,英舰1为H.M.S. Volage and Hyacinth,前者是6等护卫舰(c. 28炮)后者是Sloop。尤其是后者体积上并不比清军大型鸟船大出太多。战争全面爆发后英舰主力就是这样的小型护卫舰/轻护舰/Sloops和公司的船只,虽然火炮更加先进但是体量上不存在压倒性的降维打击。
但是英军带来了3艘74炮。比如Wellesley:
这就是清军完全无法解决的东西了。
题外话,注意上图图注,该舰是世界上唯一一艘被俯冲轰炸机击沉的风帆线列舰——这里的技术差异就远比英制Sloop和清军鸟船之间的区别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