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借用券商的一张图,来对比一下央行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央行意图。
报告因为出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所以报告中的很多措辞都向“三重压力”“六稳六保”做了坚决靠拢。
所以可以想象今年,尤其是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会比较宽松。
事实上,1月份的社融已经出来了。
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7万亿元,前值2.37万亿,预期值5.38万亿;较去年多增984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当然,每年一月都是银行集中放贷的高峰,所以一月份高一些是正常的。
但是央行专门划线指出这可是“单月统计高点”,这就很意外了。
这是生怕大家看不见,所以要特地给大家划重点。
为什么这么做?
我想跟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尤其是跟三重压力中的“预期转弱”有直接关系。
大家都知道中美目前都面对着各自的经济挑战。
美国是通胀治理,中国是要面对美元潮汐的洗劫。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困难更大一些。
因为美国面对的是内生性的周期性问题,他需要在传统政策框架内调整宏观调控工具,来克服通货膨胀。
而中国面对的三重压力则既有内生压力,也有外部冲击。
疫情期间,中国履行世界工厂的责任和能力,成为整个世界抗疫和生产的大后方。
外贸的狂飙,缓解了我国本来突出的产能压力,保障了GDP的增长。
但随着各国复产复工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出口订单不可避免的会流失给其他国家。
大家都知道GDP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决定GDP增速的则是三驾马车的增速。
这两年我国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净出口的增长。
但如上所述,净出口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随着世界疫情形势的转变,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国复产复工的进行,净出口的增量变化会给GDP带来巨大冲击。
既然净出口不能持续增长,甚至要下降的话,那么GDP就只能靠另外两架马车了。
消费能支楞得起来吗?
肯定不行。
那就只有投资了。
投资又分两块,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方面,我们没闲着,一直都在努力。但政府投资不能唱独角戏。政府投资只是搭台铺路,是杠杆,目的还是要引导民间投资入场。
但是民资为什么要入场,那就是预期的问题了。
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扭转市场预期,才能引导民资投入进来。
(老乡别走)
那么怎么扭转预期?
靠忽悠肯定不行。得靠真金白银,靠真材实料。
所以,四季度货币报告给大家阐明宽松预期,1月份社融把真金白银扔进来。
然后还要靠国资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然后把利润创造顺着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示范过去,传导过去。
为此可以预见的是:
1、今年基础设施领域还会加大投资。
这个领域是国资的擅长,而且有助于为民营企业打造经营环境,所以铁公基新基建都会迅速启动。
2、宽松窗口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
其实这个宽松的时间窗口也就这么几个月。
如果央行财政给大家使了劲,民企还不见起色,那么等美国正式抽血的时候,我们的情况会更被动,预期会更加难以扭转。
所以第一季度是央行和财政主要投入的时间段。
3、预计两会会有重要改革措施出台。
我们降息,美国加息。
我们GDP承压,美国失业率下降。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如果让资金来做一个比较和选择,显然结果对我们不利。
我们要想避免抽血,只能错位竞争。
或者叫靠改革释放红利。
所以预计两会期间会有重要改革措施出台,否则经济形势堪忧。
4、降息。
央行强调“不能将一些长短期影响因素简单相加计算流动性余缺,更不能将货币政策工具到期作为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因素,并以此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再次重申“观察流动性松紧程度最直观、最准确、最及时的指标是市场利率”。
换言之,利率比M2、社融之类的指标重要的多。
既然如此,既然要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那么进一步降息不可避免。
欢迎关注塔哥F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