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有个领导说话特别能入魂,他曾经跟我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到现在仍然能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针对孩子说出“不想上学”这个说法,一旦讨论,就意味着要给孩子一个“不去上学”的选项。
这个选项很美,充满了诱惑,但是,非常危险!
我完全不推崇家长给孩子“可以不去上学”的选项:
而且这是放任孩子在低落的心境里,没有向前的目标,就只能不停反刍之前受到的伤害,反反复复让自己难受,回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懊恼,长期下去就是程度不同的抑郁倾向。
学校里,40分钟休息10分钟,有非常标准的作息节律。
但家里没有人管,如我这样有明确目标在家工作的成年人,经常都因为自控不良而浪费很多时间,更何况,早前刚开始在家工作的时候,我花了一年多才把作息稳定下来。
很多退休人难受,也是因为这个作息节律出现了问题,而就我的观察,想要培养好的作息节律,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和在学校、单位有人管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
成年人的一两年无所谓,但是一个孩子,一岁年龄一岁人,根本不可能花费这样的时间成本去适应。
很可能“学习跟不上”本就是孩子提出不想去上学的根本原因,但是一旦停下来,将会更加的跟不上。
很多孩子第一次不去上学就是一个起不来的早晨,爹妈说,那好吧好吧,反正也要迟到了,帮你请假,结果就一时请假一时爽,一直请假一直爽。
有时候是孩子知道,明天要考试了,很害怕自己考不好,干脆不去上学,不去一两次以后,发现不仅没有问题,还能逃掉考试,就长期请假呗。
最恶性循环的就是,担心考不好——请假——更担心加考不好——再请假,越请就越怂,因为会始终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学得好不好。
我见过不少这样在痛苦挣扎中的孩子,他们自己痛苦,他们的家人也痛苦,越放手越痛苦。
反观那些成绩好又很自信的孩子,很多家庭就没有给过孩子“可以不去上学”这种讨论空间。
某种程度上说,当人没有了临阵脱逃的退路,反而就只能忙忙碌碌向前看,再恶心再厌烦也是向前看的恶心和厌烦。
痛悔过去是抑郁,烦恼未来是焦虑,焦虑也比抑郁好很多。
这就好像一件事情,你做和不做结果是不一样的,哪怕每一次都是擦着底线做,至少是做了,比根本没动手要好很多很多。
譬如一张试卷,平时测验的试卷,得10分和90分没有任何差别,因为不录入考试成绩,甚至得10分能暴露更多的问题,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去改进。
焦虑考不好的人,才有考好的基础。
所以,不要放在台面上和孩子讨论能不能不去上学,台面上只有一个选项:必须去上学。
和老师的关系如何、和同学的关系怎样,是否存在霸凌。
如果是老师不喜欢,同学嫌弃,请告诉孩子,别人的评价根本不重要,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
别人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吗?
他们又没有魔法,是什么狗屁自信来干涉你的。
前两天我孩子在芭蕾舞课上遇到一个嘲笑她动作不对的孩子,她回来跟我讲:“那个小女孩太烦了,我没有做对和她有什么关系!”我听了“哈哈哈”大笑没评价,说得很好啊,就是没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霸凌,迅速报警,用一切方法去斗争,为孩子争取到安全的环境。
这种斗争不能只斗到一半,以防反扑,就是想办法一次斗到所有人都默认再也不会乱来,最好是寻求多方力量的帮助。
这东西非常微妙,因为到一定学龄后,父母就跟不上孩子的学习进程了。
但是孩子学得再难,也都是基础的知识在反复循环的过程,多数后期使不上力的孩子,是前期基础没有打牢,可以加力补一补。
即便现在双减政策打击了一批课后补习班,但是图书和相应的学习资源仍然很多,可以鼓励孩子按一定节奏自学。
有一些孩子是过去成绩很好,后来慢慢就变差的,或者过去轻松取得好成绩,后来想得到好成绩要花很多力气,就不适应了。
这种时候,家长不要总提过去成绩那么好,现在变差了这些话,徒增孩子压力。
让孩子去适应变化,别只看到自己过去辉煌的一面,而是要结合当下,给自己设定更适合的目标。
想要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去看看时间管理类的书,非常简单实用就能解决问题。
抑郁的孩子不能只玩耍,越玩越抑郁,要解决导致抑郁的思考方式,
一些孩子遇到挫折了,就会反复去挖过去,归因在无力改变的过去事实里,非常非常烦恼。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又是父母给的,父母就习惯这样去思考问题、指责孩子,导致孩子也只见识过这种思考方式。
玩耍的目的,是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家庭氛围,家长自己也请反思一下自己,改善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不要把大量时间花在玩上,因为核心矛盾是学习,只有改善学习成绩,才能真正解决面对成绩的“怕”。
但是,一定要运动。
特别是长跑,能非常好去改善孩子面对挫折的心态。
用力长跑的时候,会很快进入一个“极限状态”,气喘不上来了,呼吸困难,整个身体都难受到不行,但是,这个时间点一旦咬牙硬撑过去,整个人会豁然开朗,后面再跑多久都没有问题。
我一般预备跑十公里,最难的时候就是前三公里,想法很多,身体很难,一旦冲破了,后面十公里会跑得非常轻松。
所以很多跑者都有一种心态: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因为突破极限的时候都有劫后余生的幸运感。
如果孩子比较大,在青春期,建议去找身边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帮助,说明矛盾比较深了,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在家庭内部解决的。
总之,学校是能系统性帮助一个孩子的地方,而不是离开学校的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