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上海和美利坚一样,扑个小火苗还行,实际上并不具备应战大规模疫情的能力?
1 上海疫情失控的原因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基于外防输入的原因,陆续关闭了大部分境外人员入境通道。
但是,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全部关闭国门是不可能的,光是留学生回国就是一个庞大的刚需。
所以,在少数城市还保留着入境的通道——也就是说,一线城市就为全国承担着外防输入的主要压力。
给大家一组2020年的境外人员入境数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海:128.62万人次;
北京:34.1万人次;
广州:209.73万人次;
深圳:120.06万人次;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承担境外人员输入最大压力的城市是广州、上海、深圳,北京压力都要小得多。
广州稍微有点特殊,广州其实是通过向周边城市分流隔离入境人员做到2020年接待209万人次——相当于半个广东省一起来承担。
而深圳主要接收香港入境人群,在香港疫情爆炸之前,同样是接收上百万入境人群,深圳压力还没有上海大。
所以,承担国际入境人群压力最大的还是上海,2020年民航国际航班35%都是落地上海。
北京因为是政治中心,承担的压力都比其它一线城市小得多,至于一线城市之外的省会城市,2020年入境人次还要少一个数量级,比如2021年疫情破防的南京,2020年入境人次只有16万。
上海一年入境128万,平均每天就是3500人,每个人要隔离14天,上海光是要准备的隔离房间就要49000间,考虑到入境人次不会严格按照平均数,所以,上海要准备的隔离房间应该在5万间以上!
我们假设一个隔离酒店平均有200个房间,5万个房间就是250个酒店而已。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血很厚,正常情况下拿出250个酒店不是多大的问题。
但是新冠疫情对隔离房间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酒店的通风管道要有过滤分隔设施——这点要求就要淘汰大部分酒店。
从2020年到2021年,上海接待了200多万境外人员入境,整整2年时间,上海面对数百万境外人次的输入性疫情压力竟然将接机、运输、隔离等等所有环节都做得滴水不露,优等生实至名归。
那么,这一次上海为啥又破防了呢?
因为香港!
香港这一轮疫情爆炸将中国几个一线城市(包括深圳)优等生全部带到了沟里。
香港疫情爆炸,然后就有大量人员强烈要求回大陆。香港最便捷的入关通道就是走深圳,但是深圳压力也很大,没办法只能让上海来帮忙分担港人的入境压力。
上海很大方,每周除了周日,周一到周六都增加香港直航航班,这就需要增加更多的隔离酒店。然后锦*集团就主动站出来,提出旗下有一间华*酒店本来要重新装修的,现在暂时不装修了,可以做隔离酒店。
但是,这个华*酒店建造时间比较久远,酒店管理者也不了解酒店的通风系统是全建筑一个通风道,没有做分隔过滤设施。
结果华*酒店投入使用之后,港人里的阳性患者通过通风道传播病毒,这些病毒就传播给酒店前后台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因为没有与隔离人群接触,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还是该上班上班,该坐地铁坐地铁,无意中就传播开了。
后来是在做固定核酸检测时,发现华*酒店的人阳性有点多,就让防疫部门来做全环境检测,一查不得了,环境检测到处呈阳性,这才知道出事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个事如果要较真,当然是防疫部门有管理疏漏,一个隔离酒店连通风系统是怎么个情况都没搞清楚就贸然投入使用,挨板子不算冤枉。
但实事求是地说,上海每年承担着接待一百多万人次(差不多是全国入境的20%)的境外输入压力,相关防疫人员不眠不休连轴转了2年多——直到再一次压担子增加香港入境航班才出现一个重大疏漏,客观上我个人还是很理解的。
是人就会有疏漏,就会犯错误,上海为全国其他城市人员入境硬抗了2年多,不能因为这一次疏漏就冷嘲热讽,一棍子打死。
其实,就算是华*酒店出现疏漏,上海也不至于破防。过去全国其他城市也出现过零星境外输入性疫情,但是为啥其他城市就能迅速扑灭疫情呢?
2 上海防疫模式试点
全国其他城市出现零星疫情之后,大概就是靠着三道防线来控制。
第一道防线,立刻启动大规模流调,根据确诊患者行动轨迹找出传染源,从而建立确诊患者、密接人群的闭环管理。
第二道防线,根据确诊患者行动轨迹,对相关区域进行大规模全员核酸,同时关闭这些区域的服务型场所、学校、幼儿园,防止疫情扩散与传播;
第三道防线,对确诊患者行动区域覆盖的人群健康码升级为红码,限制这些人群进入公共场所。
这三道防线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确实是我们通过2年防疫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组合手段。
问题是上海并不愿意简单复制这套防疫模式。
为什么?
中国动态清零策略搞了两年,是全世界最为成功的防疫模式,也吃到了一大波防疫红利,但是到了2022年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西方国家在加速进入“群体免疫”,这是拿人命换时间,然后病毒经过两年迭代变异之后,毒性也在逐渐降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讲)。
所以,一旦西方国家实现“群体免疫”,它们就能打开国门重新融合。假如中国这个时候还是执行过去的防疫模式,死死关上国门,届时中国反而会成为世界的孤岛。
(来源:界面新闻)
所以,进入2022年之后,客观上也需要我们升级改进防疫模式,一方面减少防疫管控带来的民生代价,也就是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生活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要为未来打开国门做准备。
所以,今年初有两个很明显的信号。
信号一,中疾控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提出,我国防疫政策可能会出现变化。
信号二,国家民航局发布规划,计划在2023年国际航班逐步恢复正常(在2022年之前,国际航班已经压缩到过去的5%以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谁来率先试点,在防疫模式上趟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子呢?
当然是防疫优等生上海!
中国防疫决策大致是这样的模式,大的决策是中央定,具体的防疫决策是地方卫健委来做。雄心勃勃的上海一直在为升级防疫模式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今年上海就有专家公开提出来,我们(上海)的防疫模式每天都进步一点,更精准一点,通过不断升级,最后不知不觉达到可以打开国门并且对民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放弃了其它城市行之有效的防疫模式(对民生影响太大),替而代之的是一套更为“精准的”动态清零模式。
那么,上海版的更为“精准的”动态清零模式是怎么做的呢?
先上官方版通稿: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做深做细流调溯源和检测筛查工作,科学精准划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筛查“三层防护圈”。
可能一般人对这个官方版通稿有点模糊,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上海是怎么做的。
在发现确诊或无症状感染者之后,上海流调人员将通过走访、反复查看在同一时段同一地点的监控回放等方法,把确诊/无症状接触过的人(即密接)、跟密接接触过的人(即次密接)、跟次密接接触过的人(即高风险筛查)都尽可能地找出来。
然后,密接和次密接拉去酒店集中隔离14天+天天测核酸;高筛先居家两天+上门测两次核酸,之后可外出但需要在第7天和第14天去指定地点再测两次核酸。
如果密接、次密接乃至高筛在此期间新确诊/无症状感染,那就以这个新确诊/无症状感染的人为起点,重新识别一轮密接、次密接、高筛,并执行相应的隔离/管控政策。
简单的说,上海模式就是希望通过精准工作,最大程度缩小高风险区范围,最大程度缩小密接与次密接的人群范围,从而让防疫付出的民生代价最低。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上海才会出现全国瞩目的最小中风险区案例——仅仅只是一个奶茶店而已,奶茶店周边商铺都没事。
划为中风险区的奶茶店
同样,到过奶茶店的客户也不会简单一刀切都划为密接人群,而是防疫人员反复观看视频监控,只要到奶茶店人群一直佩戴口罩就不算密接人群,中途取下口罩就算密接人群;对于次密接人群同样如此划分。
这就是上海版“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做深做细流调溯源和检测筛查工作,科学精准划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筛查“三层防护圈””的含义。
说实话,我个人对上海这种精准防疫模式还是很欣赏的,但这个世界永远是成王败寇,上海疫情不破防,那就是中国防疫的标杆,破防了舆论场就嘘声一片。
客观上讲,上海这一次疫情破防属于运气有点背。
华*酒店成为传染源这是管理疏漏,在发现华*酒店出事之后,上海还是坚持过去的精准防疫模式,没有第一时间启动大规模核酸,没有第一时间大规模关闭服务场所,结果病毒传播的速度跑赢了上海的流调速度。
3月10日,上海有患者自己到医院核酸检测确诊,这说明,已经有传播源跑到流调圈以外去了,这就是疫情失控的典型特征。
没办法,上海只能回头来走老路——学校、幼儿园大规模停课,大批服务型场所关闭,启动大规模核酸。
可惜!
3 全国防疫政策的变化
上海、深圳这一波疫情破防,代价是昂贵的,它不但导致深圳准封城、上海准封闭,经济损失惨重,更为悲催的是,一线城市的疫情已经逐渐扩散到全国其他城市,让疫情形势再次严峻起来。
但是,在全国疫情形势再次发酵的同时,中国防疫政策悄悄出现一系列变化。
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新增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居民可以自行购买检测盒。
(来源:澎湃网)
也就是说,老百姓未来可以购买检测盒自测,这个目的就是弥补目前只能是单一核酸检测手段的不足,发动群众,让群众也可以自己购买检测盒检测。这个举措对于医疗资源匮乏的县城、乡镇、农村地区有重大意义。
紧接着,国家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正式发布。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个新版的新冠诊疗方案出现以下几点重大变化。
其一,过去确诊患者都要收到定点医院治疗,现在则要求轻症患者集中隔离管理即可,也就是说,国家权威认定,当下的新冠病毒毒性已经大幅度降低,轻症患者已经不需要入院治疗,只需要隔离起来不传播即可;
其二,调整了新冠患者出院标准,关键的CT值由过去的40降为国际标准35,也就是说,国家默认CT值大于35就没有传染性;
其三,过去出院后还要继续14天集中隔离管理,现在改为7天居家隔离观察即可;
其四,国家食药局新增两款抗新冠病毒的药物。
以上措施代表什么含义呢?
首先,动态清零这个基本策略不能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大面积疫情是底线,毕竟出现香港那种疫情爆发的现象是无法接受的;
其次,具体防疫策略开始做调整,居民可以买检测盒自测,轻症没有必要进医院,实行集中隔离即可——这个措施主要就是给老百姓打预防针,现在新冠病毒毒性已经大大降低了,不要一出现症状就跑医院,对医疗资源进行挤兑;
重症出院标准也开始降低,出院后管理措施也适当放松。
总体来说,国家已经开始为打开国门做准备了。当然,我们也是在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同时对正常经济生活影响最低的防疫策略——在这个意义上,上海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更为精准的防疫模式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几场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一般也就流行2年多左右,病毒多次迭代毒性下降是自然规律,当下的新冠疫情已经流行2年多,现在差不多也是强弩之末。
中国已经与新冠病毒战斗了两年多,并且交出全世界最为靓丽的答卷,在新冠疫情之后,期待我们再能交出最优秀的经济复苏的答卷。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转载联系):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不出意外,上海极力想通过在变换说法上下功夫加以遮掩的疫情终于遮掩不住了,昨天(24日)新增感染人数1857例,未来大概率还有一段时间会不断增加。
大家都能看明白,上海这次疫情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扩散,完全就是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是对疫情的轻视导致的,甚至不能排除有意减少疫情管控,通过张文宏所谓“防控工作每次都突破一点点”,以实现彻底放弃防控的“完全开放”的目的的可能。当然,上海防控总负责人不是张文宏,但谁都明白,张文宏在其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近两年来,作为公众人物,张文宏发表了大量不负责任以及明显错误的言论,对抗疫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和妨碍,特别是自去年7月底发表“与病毒共存”博文以来,国内疫情就此起彼伏,几乎没有间断过,这跟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隔个几个月才偶尔发生一次总能很快扑灭的局部疫情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现在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都归咎于张文宏的言论,但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今日上海的疫情状况及其向全国的扩散仅仅是小小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人心和舆论的误导,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受张文宏误导开始接受“与病毒共存”思想而排斥现在的“动态清零”策略时,整个防疫大厦就必然面临在某一时刻轰然倒塌的危险。希望这次上海疫情能让大家都从张文宏的误导中警醒过来,也希望张文宏能从其早已走向偏执的崇洋思想中醒悟过来,不要再发表信口开河式的言论了,这是关系到无数人生死和健康的大事啊!
——————————————————
看到评论中还有不少人支持与病毒共存,就再多说几句。
近半年多来,疫情似乎越来越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究其根源,就是人心的懈怠、人们对病毒的轻视,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对动态清零策略的否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握有实权的抗疫官员,上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至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家都心知肚明,主要就是源于某些影响极大的被媒体捧上天的伪专家日复一日的误导,而国家和疾控中心的声音都没几个人注意了。
事实上,上层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影响了,在坚持原有抗疫策略上似乎也没有以前坚定了,这从发表扰乱人心、与国家抗疫策略背道而驰的言论后,某专家反而被升职并一直被纵容的事实,就可以看出一二。
现在,舆论中抵制动态清零策略的主要理由,就是清零策略影响经济,影响人们的生计,得不偿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动态清零策略执行得越及时、坚决、彻底,疫情以及抗疫措施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则对经济和民生影响越大。最近几周的深圳和上海就是鲜明对比,某专家提出与病毒共存观点之前和之后的国内状况也是鲜明对比,最近两年的中国和美国更是鲜明对比。经济和民生如此,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本来非常浅显的道理、明摆着的事实,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不了、视而不见,却反对清零,支持与病毒共存呢?显然,对专家、对权威的崇拜,会使人丧失最基本的思考能力甚至怀疑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而某些专家之所以会有那些反常识的观点,也许开始是为了标新立异,后来是为了面子而走向了偏执,也许是骨子里崇洋,洋人再失败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成功的,也许背后还发生了我们不知道的什么事情。
总之,要想疫情及抗疫对经济和民生影响最小,要想给国人的生命和健康以最大的保障,就必须坚定动态清零的抗疫策略,而要如此,就必须消除杂音,统一思想,肃清某些专家的不良影响。不如此,即使这波疫情控制住了,后面还会有更大的危险,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基础!
实名反对答案下一切说之前运气好的。
作为全国国际交往最频繁的大都市,上海之前没有多点开花只是因为每个点都用最大力量去扑杀了。做到了精准防控。
精准防控的经验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
“要精准定位,发现就排查并防控”
“追溯速度要快,超过病毒传播速度”
“不过度扩大控制范围”
这种原则,就跟1+1=2一样,
你告诉我它怎么会错?
精准防控要求本身不可能失效,
它只可能因要求过高而没能被遵守。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句话绝非虚言。
我的很多同学朋友同事,还在行业内还在职位上,知者不便言,但是他们苦着他们累着,你们任何人说之前只是运气好的,是对他们的亵渎。
那么分析一下这一波产生扩大传播的原因:
1、奥密克戎变异后隐性增加,传播加快,超过了原有防控的追溯速度。
原先病毒感染的速度假设为1.0
这个范围被防疫部门把握,测算后提出了若干小时上报,若干天调查,若干天隔离,这些要求能确保追上1.1的水平,就可以覆盖病毒感染范围。
现在奥密克戎变异,增加到了1.3,就突破了原先的覆盖能力。
这提示我们,接下来的追溯排查和防控,还需要进一步提速。
2、人力有时而穷,防控人的体力精力和心理有“断弦”情况。
上海的精准防控,实际上要求的工作量远大于“一刀切”式防控!
上海的精准防控,实际上要求的工作量远大于“一刀切”式防控!
上海的精准防控,实际上要求的工作量远大于“一刀切”式防控!
发现一个病例,不假思索大范围下个禁令,停产停学停流动,让老百姓不要工作生活,这其实是懒政!是把困难和风险推给了老百姓,把无责任无风险留在了决策部门。
要做到精准防控,必须要大量防疫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卫生部门的人,立即进行响应,开展大量背景调查,在规定时间内确定防控范围。这里面获取的信息是海量的,需要大量人力去做,他们做了,已经把火苗掐灭了,还没办法表功,因为没发生事是正常的,也没有关注度。
上海的政府部门和防疫人员,只不过把困难和风险留给了自己,把方便留给了老百姓。出了问题,就会有现在这样一些不明白的人责难政府,但不出问题,大家都以为好像没什么事。
但是这种模式,涉及的卫生部门、社区居委,压力持久地大,人的注意力精力和心理,是有极限的。
3年了,几万人像消防队员一样,天天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去灭火,你认为他们都能撑得住?不可能的。
总有一部分人会松懈,渐渐忽视风险。这符合正态分布,符合自然常理。
上海近期有一些人员,确实开始违反精准防控原则,他们应该被处理,也应该作为对其他人的警醒。
因此这次出现的问题,不是精准防控失效,而是没有能全面做到坚持精准防控。
3、上海承担了对国外和香港等地的人员流动输入,成为感染源的长期输入口。
这次病例的输入启动,是从香港入境人员在华t宾馆开始的。
上海有卫生人员在该宾馆承接这个任务之时,就认为有风险的。但是华t宾馆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了这个任务,最后爆了。
你可以说是他自不量力惹火上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我也问一句:
出入境管理的任务,现在都面临病毒传播风险,好,上海不准备干,全国你们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单位,你们谁有这个自信,你们拿去?
你不接,我不接,我们中国对外交往还要不要?是不是自己主动配合美国,对我们自己进行制裁?
在风险面前,敢于承担风险,承担任务,这才是有担当,这才是“十个坚持”里的坚持胸怀天下。
所以,上海的疫情精准防控经验,不仅没失效,还需要继续执行,继续强化,并且根据病毒变化,继续升级2.0。
我们需要给予防控一线更大的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心理支持、待遇支持,不能让一线人员流血流汗又流泪!
1.要进行科学轮休,要关注心理状态,给濒临崩溃的人员喘息的机会。
2.要升级技术支持,让一线人员操作更方便,老百姓配合时手续更简化。
3.要提高经济支持,让遵守规则的人得实惠,让辛勤付出的人有收获,让配合支持的人不受损。
4.要增加力量投入,科学测算传播可能的规模和需要开展排查的工作量,按照工作量配比人员,不要墨守区域和条线限制,抽调有空的部门、引入社会志愿力量,成立机动队,去补全存在人力和能力缺漏的环节和区域。
最后再强调一遍:
之前的局面,不是运气好。
现在的局面,也不是运气坏。
奥密克戎变异了,国外普遍躺平了,开放力度加大了,所以病毒输入力度加大了,防控难度增加了,破局再重构体系,这就是必然之理。
我坚信上海的实力,不用太久,我们一定又能恢复平衡。
同志们,加油!
前期错过了殖民掠夺,后期在分蛋糕战争中站错了队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
还是很多明星和导演喝彩的,很多明星转发了,还有发微博支持的。
只是现在中国的娱乐媒体学坏了,看热闹不嫌事大,好消息基本不报道。
专门盯着下半身、床上事儿、出轨、劈腿、走光、撕B等等来报道。
明星之间选矛盾来报道,没矛盾制造矛盾来报道,生怕打不起来不热闹。
这个习气特别不好。
但是,有什么样的受众才有什么样的媒体。
主要现在的受众也关注这些。
所以,主要问题在自己。
人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比如我这种人。
现在尽量不关注明星隐私和八卦新闻。
多关注积极向上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要说对警察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便衣警察》了,再加上欢哥那一曲激昂慷慨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今生都难以忘怀。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这一首歌词,短短几行而已,却写尽了中国公安的风采,是对人民警察无悔付出与牺牲奉献的最好褒扬。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