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多方面比较!
总体来说,高句丽没有突厥强大。做为类比来说突厥好比草原狼,高句丽好比铁王八或者刺猬。
高句丽缺乏进攻的野心,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甚至南下打劫的野心也没有。
突厥虽然是狼,但是并不是那么团结,一旦头狼被抓,被干掉,整个帝国瞬间被灭掉。
高句丽是刺猬,一旦不能搞死高句丽,会被高句丽扎得透心凉。
政权组织形式来看,突厥是典型的游牧型的政权组织形式,与游牧型社会结构;高句丽是典型的中原王朝形式的政权组织,社会结构为农耕型社会结构。
为什么高句丽那么抗打,被隋唐四代皇帝,发疯一样要弄死他。
一个原因是它修了长城。
它修长城居然不是提防突厥,而是提防李二凤搞它。
突厥是瞬间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颉利被活捉了,然后在长安练习跳草原舞。
另外高句丽不是韩国!高句丽是削半岛的。
高句丽和突厥的社会形态完全不同,一个是游牧型社会结构,一个是农耕型社会结构;一个善攻,一个善守,不太具有可比性。在那个时代,两国都算是当世强国,隋唐要征伐,对逐水草而居的突厥可以一战而定,对大建山城的高句丽就需要逐步推进了。
高句(gōu)丽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由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公元3年,高句丽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高句丽与内地一样,属于农耕社会。其迁都国内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济结构。另外,在其发展过程中,建造了大量的易守难攻的山城。
高句丽的司法机关,在中央为王、诸加、大辅、左辅、国相,在地方则有郡县的长官。其法律中明显吸收了中原王朝法律的某些内容,如谋反、谋叛、强盗、盗窃和诛杀、谋杀、决笞、偿脏、没为奴等罪称刑名,均与内地相同或类似。
《后汉书》卷85《东夷传·高句骊》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军事上,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
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存在很多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
《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其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
在骑兵方面,高句丽骑兵的战马分披甲与不披甲两种,披甲者全身铁甲为罩,头戴只露眼睛的面具;不披甲的亦戴面具。
唐朝时期是高句丽军队建立以来数量最为庞大的时期。在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考证统计得出高句丽灭国前的常备军队在60万人左右。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突厥”这个词最早于公元540年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而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在漠北崛起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
突厥汗国内部社会形态呈现半部落半封建制,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而突厥汗国的强大主要基于其军事扩张,其各个部落以武力最盛者为主。突厥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军事方面,其兵制与其游牧和射猎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军队大体可分三种,侍卫之士,控弦之士,拓揭;军事编制与部落组织相结合,其酋长与部民的从属关系及父子宗法关系使军队组织稳固,战斗力强。
总之,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的不同,导致突厥与高句丽在民族个性上存在巨大差异。突厥的进攻性更强,以强者为尊,内部结构更为松散,逐水草而居;高句丽更趋向于防守,重视土地上的劳作,内部凝聚力更强,建城聚居。
所以,在中原王朝对付突厥的不断骚扰时,只需集中兵力打垮其主力,其他部落便可四散而逃或降而内附;而在对付高句丽的龌龊蚕食的过程中,就需要耗时费力、攻城拔寨、步步为营,才能最终对其进行灭国。
高句丽县:又称高句骊县,汉武帝时期灭卫满朝鲜以后设立,公元1年后西迁,西迁后位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