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给唐朝皇帝开外挂,一步登天直接搞出成熟、发达的联邦制体系以及有效的现代通讯技术和兵力投送能力,否则无解。在唐朝走下坡路这个问题上,安史之乱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结果之一
唐朝的“开元盛世”,已经达到辉煌的顶点,唐朝已经辉煌了一百多年,即使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迅速得到解决,唐朝也将慢慢走下坡路,不可能持续辉煌下去,这是封建社会的周期率所决定的。即使没有边镇的叛乱,但由于土地被大量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崩坏了。农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也会发动起义。农民起义即使被镇压下去了,唐朝也会像东汉末年那样,中央失去对地方尤其是边镇的掌控力,唐朝依然会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又怎么可能延续辉煌?!
况且,以唐玄宗当时只知享乐不理朝政的懵懂状态,根本不可能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也不可能被迅速平定。即使退一万步说,唐玄宗突然变得重新英明神武起来,阻止了或迅速平定了安史之乱,情况也未必好得了多少。因为王朝的兴衰荣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个人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原因。安史之乱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即使没有安禄山叛乱,也会有别的胡人将领在别的时间起兵造反。
唐朝前中期频繁进行的大规模战事与扩张,使得战线被不断拉长,作战成本以及时间也被不断抬高,这对于一贯是自备军器、粮秣的军户而言变得难以承受。如唐高宗远征高句丽就先后征发60万人。虽然大唐疆域得以扩张,但实际上所获得的漠北西域的广袤领土,本身并不是农耕区,这对于依赖土地的府兵体系而言,想要使唐帝国的府兵体系辐射到漠北、西域的广大区域,基本上不可能。而到开元盛世时,由于土地被大量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事实上就已经名存实亡。开元初年,朝廷就招募军士组建了名为“彍骑”的中央军队。开元中期以后,朝廷又下令放还守边军府的府兵中之老弱者,另募士兵代为戍边。而招募的主要就是十分廉价的胡族士兵,这种募兵制当时被称为城傍制。
历史明确记载了唐朝时期有大量的胡人安置于军镇旁边,但是仍旧保持其部落编制,和平时期放牧或耕种,战争时期要自带装备随军出征,这样的话,这些胡人每年只需要交微不足道的税费就行了。戍边的府兵需要朝廷每年支付巨额军费开支,而城傍制却基本没有军费开支,而且胡人本身骑射水平较高,只要稍加训练就能拉出一支战斗力不错的部队。凭借廉价的城傍兵,盛唐才得以对外大扩张。《令集》中多次同时记载“汉兵”和“骁勇健儿”,很明显“骁勇健儿”不是汉兵,而是少数民族士兵。不但士兵,就连安禄山史思明高仙芝哥舒翰等大将都是胡人。
城傍制的优势是军队十分廉价,但是劣势就是不好掌握。城傍军在思想文化、组织结构、生活习俗上都与汉人不同,不容易认同朝廷而只服从主将,这正是边镇将领势力坐大的直接原因。城傍制发展越强,边镇实力越强。一旦边镇的实力接近或者超过了朝廷,那么矛盾就会爆发。除非朝廷直属军队强大,才能死死压制他们。但是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的衰败,朝廷的直属军队实力大衰,已经镇慑不住边镇节度使的军队了。所以类似安史之乱的叛乱必然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不机械降神式解决不了开天时期河北自东汉滥觞、南北朝末期成型的新经济中心地位(萧王发迹、袁曹起家、赵燕建国、晋阳邺二元首都、窦夏)对关中本位的威胁,而同样的关东也无法面对仍然强力的关中势力,东西分裂是必然的,即便太宗复生,那也只能多压住几十年,对河北控制力其实在太宗朝也不甚强。而东部因为地理和民族原因分裂成几块,无疑是对唐朝和幽燕藩镇乃至中华民族最有力的情况。想不爆发安史之乱,机械降神之外大概就是下面两条了。
1 大概是唐朝方士发明了内燃机,解决了河北——关中二元经济军事中心的难题,创造了多个都市圈
2 天宝冰期提前来临/天宝年年副热带高压北移,前者毁了河北经济基础,后者续了关中天府之国和陆海的农业生产力
均田制崩溃,税法跟着崩溃,使职差遣等非制度性任用愈发膨胀最终反噬了整个帝国的官僚体系,玄宗将营田使,转运使等要职兼任于节度使,节度使终于尾大不掉(这个真是意外)。怛罗斯的战败也标志着帝国的扩张终于达到了临界,内部矛盾终于无法用外部战争来掩盖。
综上,衰落下坡是正常,安史之乱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