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给李元吉恶谥,却最终拒绝了给李建成恶谥?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duo-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世民不想骂自己亲爹。

给李建成恶谥等于是骂自己亲爹蠢。

其实历史上是有一个先例的,那就是刘据,刘据“戾”的谥号不是汉武帝给的,是刘据亲孙子汉宣帝给的,当然严格来讲可能是霍光主导的,但是没办法,为了表现正统地位,加上防止太子造反,汉宣帝必须忍痛骂自己爷爷,说穿了,汉武帝才是真的皇帝,汉宣帝必须和他一个立场。

唐太宗的立场和唐高祖是一致的,和秦王不一致。


user avatar   ma-er-5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元吉杀的人:把他养大、约等于救命恩人、劝他好好做人的乳母;在太原当街向百姓射箭取乐,夜晚随机进百姓家淫人妻女;被他开除而准备去秦王府再就业的下属。

李建成杀的人:五弟李智云(被他抛弃而遭隋军捕获);六千已投降的稽胡。

相比而言李元吉禽兽不如,李建成普通胜利方作风(杀降行为符合他们爹唐高祖的战争美学)。

李元吉的战绩:逼部将带一百步卒对阵数千敌方骑兵,抛弃龙兴之地太原逃跑,直接导致山西丢失,为李唐开国增加了一场大战役。此后无单独领兵记录。

李建成的战绩:平司竹群盗一千人;打败稽胡;逼北境守将张长逊入朝(因为这人是隋朝将领,曾经割据自保,老李不放心),割让河套地区给突厥;多次领兵备御突厥,虽然没有交战但是也没失败丧师;主张迁都躲避突厥,因李世民坚决反对,没有产生恶果;二征刘黑闼将其擒获。此处未计入与李渊、李世民共同领兵的战绩。

相比而言李元吉造成的账面损失更大,李建成造成的损失比较隐蔽,也能在拉偏架的爸爸的帮助下刷一点战功。李建成割地后,关中北大门敞开,突厥得以每年下来打秋风,割让的那块地被一个叫郁射设的突厥王子带其部落占领,此人后来武德九年入侵,是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


user avatar   huo-z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顶级政治人物考虑的不只是自己,还得考虑后世。

玄武门政变的本质是嫡长制VS嫡贤制,不是李渊李建成VS李世民。李世民不管感情上有多恨李渊李建成,都得面对核心问题,嫡长制是不是最合法的。

贞观朝李世民的做法就表明了,他内心还是推崇嫡长制,李承乾八岁立为太子,跛脚后都还是,只要不搞政变,大概率不会易储的。

如果给李建成恶谥,这就意味着李世民跟嫡长制决裂,带来的政治后果是很严重的,李泰跟李承乾的政治恶斗,会比历史上更激烈,甚至有更多的皇子卷进来,李世民在太子谋反后,坚持不处死李承乾,也是出于维护嫡长制,而非维护李承乾的目的。

至于李元吉,作为一个无论嫡长制还是嫡贤制都无缘大位的人,上蹿下跳,推波助澜,李世民没把他戮尸都算客气的。

贞观朝的齐王李佑,一个非嫡非长非贤的亲儿子,也是造反,李世民毫不犹豫的直接赐死,这也就回答为啥给李元吉恶谥。


user avatar   du-ji-zh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不想敌对的,是身份和形势所迫。他俩最后的形势是谁造成的呢?李渊和李元吉。李渊是李世民他爸,好歹一代开国皇帝,想给恶谥是不可能的,诸多功勋老臣也不同意。但李元吉就没这么重要了,想给就给恶谥。

新旧唐书里都有记载,李建成的手下多次有劝说李建成杀李世民的记录,就例如魏征,是最出名的。但李建成念在兄弟情,多次推托,没能动手。

李世民手下也有一堆人要干掉李建成,以房玄龄为首。李世民也不断推托,迟迟不做决定。

可见他俩之间是有兄弟情谊的。很多人都拿玄武门之变来说他俩没有兄弟之情,却少有人看到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他们的手下早就想动手了。他俩一直压着手下,一直拖到了玄武门。

但谁影响了他俩呢?李渊妄图用李建成来制约李世民,给李世民划大饼,许以太子之位。这就很严重了,直接推动李建成和李世民站在对立面,可以说,这个做法是典型的帝王心术,让两儿子站在对立面,挺残忍的,这也是他俩矛盾的开端。李元吉也没少在其中推波助澜,包括在李建成的酒会上对李世民下毒,更是增加了两人的间隙。

玄武门事变的原因也是李元吉打算在第二天的出兵前杀掉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再不动手自己就要被杀了,当晚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所以说,李渊和李元吉才是他俩矛盾的开端和推动力量,李渊给不了恶谥,不把怒气发泄在李元吉上?

另外,李世民对李元吉是真的一点情感都没。比起李渊和李建成,唐书对李元吉几乎没有好话,但对李建成早期的功劳记载是没少的。


user avatar   da-yi-liu-huang-shu-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类影视剧并没有刻意抹黑李元吉,因为他确实不是个东西 。

刚出生时窦皇后嫌他丑不愿意喂奶,让家人扔掉他,侍女陈善意偷偷把他养大,带他认祖归宗。李元吉残忍好杀,常令奴仆、诸妾数百人披甲练习交战,相互击刺,以致死伤甚众,陈善意制止他这样胡作非为,李元吉发怒命壮士将其拉死。

李渊命他留守并州,他天天出去打猎,纵容士兵践踏庄稼,以射人为乐,半夜闯入百姓家淫人妻女。

刘武周进犯并州,强令车骑将军张达带领一百名步兵出战。张达被迫出战,部众全部战死,一怒之下为刘武周向导,攻陷榆次,进逼并州。李元吉诓骗司马刘德威守城,自己带着妻儿连夜弃城而逃,导致并州失陷。

李渊一怒之下要斩李元吉,礼部尚书李纲从中劝谏,李渊才没有杀他,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任命李元吉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

就这么个玩意,如果不是姓李,十个脑袋都不够砍。李世民登基后以礼葬之,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倒是李建成,除了玄武门政变,还真找不出什么黑点来。(公平地说也不算黑点)

李渊在太原起兵,李建成率军攻打西河,路上与士兵同甘共苦,整肃军纪,秋毫无犯,西河几乎是传檄而定,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

霍邑之战,李建成率领左军,多有战功。后来又独自领军平定司竹盗贼祝山海之乱;平定稽胡酋帅刘仚之乱,杀降六千人;擒杀刘黑闼,平定山东。

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建成绝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继承人,只能说他命不好,遇上了更能打的李世民。


user avatar   9-98-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建成这辈子唯一干错的一件事,就是他投胎到了李家。李建成无论是个人品德还是工作能力都很优秀,算的上是担当有为的太子。谁做到他那份上都会想争皇位,可惜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个弟弟。

李元吉那就是个昏庸无道的畜牲,杀自己的乳母,随意杀戮奸淫百姓,战场临阵脱逃。他这辈子唯一干对的一件事,就是投胎投到了李家。


user avatar   chao-dian-ci-pao-55-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问题要认真审题!有的选择角度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之间的反面程度比较,有的选择角度是李世民为什么如此决定。前者角度是同一时间建成元吉的横向比较,后者角度是挖掘李世民在当时历史阶段的政治意图。而作者的题目“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给李元吉恶谥,却最终拒绝了给李建成恶谥”显然主语是李世民,所以更倾向于对后者纵向角度提问,即破题应该是针对李世民的政治逻辑进行解读。

一、首先耿直回答

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谥号才合适啊。

1.关于建成:“不思悔改”曰戾;“不劳而获”曰灵;“不明误国”曰隐,“德不配位”曰隐。

说明李世民认为“隐”更合适。但明显这不是答主认为的中性谥号,也是一种贬义谥号。

2.在建成元吉二人的横向比较中,元吉更恶成为诸位答主的共识。

二、李世民政治态度的纵向比较

贞观二年李世民的政治态度跟何时比呢,一个很明显的时间是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为建成元吉改了谥号。

包括题主、很多答主、很多读者,都很希望有政治态度方面的解读。

贞观二年的时点,跟嫡长制扯不上明显关系,能牵涉该事项的是两大因素:一是太上皇李渊,二是大唐对玄武门之变的定性发展。其实,这种发展不是两个阶段,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玄武门之变当天下午以李渊名义颁布的诏书说:

“岂谓莫大之衅,近发萧墙,反噬之恶,灭于天性。皇太子建成,地居嫡长,属当储贰,处以少阳,冀克负荷。遂昵近群小,听受邪谋,蔑弃君亲,离阻骨肉,密图悖逆,潜为枭獍。司徒齐王元吉,寄深盘石,任惟翰屏,宠树既厚,职位非轻。背违天经,协同元恶,助成隐慝,递相驱扇,丑心逆迹,一旦尽彰。惟彼二凶,罪穷数稔,祸不旋踵,用取屠戮。念兹丑恶,惭恨盈怀。今祸难既除,氛祲澄荡,国步夷坦,政道惟新,思与万民,涤除更始。”(《诛建成元吉大赦诏》)

意思是建成元吉包藏祸心嫉妒谋害功高贤能,皇帝我受到了一时的蒙蔽,现在你们恶贯满盈,除掉你们这些罪犯真的是很好啊!我们看到,在这个形态中,李渊是对除去建成这些奸佞们的庆幸。这已经果断摒弃了对李渊的否定,营造了李渊也是政治正确的形式。

第二阶段。

贞观三年以李渊名义颁布的诏书说:

“往以建成嫡长,冀其养德日就,不谓匿怨友于,忌能毁善,异言屡发,殆至铄金。赖天启朕心,宗社降福,密悟凶邪,指麾歼殄。朕丑受浸润,深念元功,乃敬授帝图,先天传政。”(《徙居大安宫诏》)

我李渊受到“太白经天”天象的启发开了心窍,悟出了建成元吉才是凶邪,我指挥大家消灭了他们,然后根据天意授位于世民。

发展为玄武门之变是李渊醒悟后指挥若定,运筹帷幄,李世民则是参与度下降的白月光。如果史书再隐去海池泛舟尉迟敬德逼宫那一段,那么大家会永远觉得是李渊自己运筹帷幄灭了建成元吉,然后高风亮节让贤。在这个发展中,李渊糗态全无,形象高大丰满,令人敬畏仰慕!

太上皇李渊在贞观三年的这次新定性后,心情大好,前嫌尽释,心满意足地徙居大安宫。这是父子第二次关于玄武门之变定性的勾兑。所以,李渊那些年是在心满意足中走完人生最后时光的。

第三阶段

如果按照第二阶段固然没有了李世民杀兄逼父的任何污点,但是如此一来睿智和功劳全是李渊的,李世民成了命运操控在别人手中的可怜虫,要排挤伤害就排挤伤害,要扶持就扶持。

在长达十三年之后,早已成就天可汗多年,高昌已平,吐蕃已伏,高句丽尚未叛,薛延陀遭重创,叱咤万国的李世民境界已不可同日而语,他终于思虑再有突破,对玄武门之变做最后定性!

于是,他向房玄龄索要记载,看看到底怎么记得。房玄龄、许敬宗们搞不清皇帝意图,一开始婉拒,但皇帝一定要看。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突然要看,还曲解为要改史,实则离题万里。而是,李世民于贞观十六年终于想通了对玄武门之变站在历史的角度应该如何记载和最后定性,他必须要看看记载的是不是与自己豁然想通的相符合。

“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果然,李世民看到记载玄武门之变太多“微隐”,还是贞观三年的配方,一切都是李渊受天象启示后指挥若定,灭掉建成元吉,传位自己!岂有此理,这与自己豁然想通的理解完全不符!

李世民明确要求房玄龄们削去浮词,直接写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真事,不用隐讳自己的杀兄逼父,这一切是朕主导的,不是太上皇!

李世民同时给出了对玄武门之变最终极的定性,就是“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形式是诛杀奸佞,意义是“安”和“存”!好事我不需要遮掩,玄武门之变是完全政治正确的,它的意义是“安唐”、“存唐”。

李世民终于勘破迷妄,摒弃前面关于李渊的遮遮掩掩,不靠隐讳和拔高李渊而美化自己的玄武门之变,而是根据事实,直书其事,定性其历史进步意义。这是其思想境界的一次宝贵跃升,也使我们后世得以一窥玄武门之变全貌。

同年六月初六,想通而豁达的李世民恢复了李建成的皇太子称号。“太宗诏令息隐王李建成可以追封恢复皇太子称号,海陵剌王李元吉追封为巢王,谥号一并依旧。”

因此,我们来审视贞观二年对建成元吉谥号的政治背景,一则是处于太上皇关于搬出太极宫“倒出办公室”的态度松动阶段;二则是定性第二阶段的关键成形时期,在这个时期,仍然是坚决否定建成元吉,但倾向于继续拔高李渊。建成元吉仍是恶谥,需要等到贞观十六年才能有所回转。

——————————————广告——————————

我和小伙伴们的《真探玄武门之变》系列正在陆续上传,分为八章,内容丰满超过本答十倍。

到目前为止解读玄武门之变版本多达数十个,普遍有偏颇讹谬,有的因为对唐初政治军事理解不足导致无法自圆其说,为完善自己逻辑被迫跳出正史记载,歪曲发明历史,跳入更加错误的怪圈。而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李渊这位更加重要的角色忽略研究,轻视他对事变的态度,忽视他的参与,如王夫之就认为在整个过程中“高祖若木偶之尸位于上”,这显然是对初唐历史理解的不到位,对玄武门之变理解的偏狭。能够正确全面解读玄武门之变,是我们一直的心愿。

而要解读透彻,对于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等人要解读到位,需要具备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全面而透彻的认知,这个门槛在隋唐圈都显得过高了,遑论不是隋唐圈的朋友。

我们尽量地把文章写好,争取即便毫无基础的朋友读完这八章,也能正确解读和把握玄武门之变。文章将详尽介绍太极宫政变、位置关系、为何走玄武门、李建成的谋划、李渊的惊天计划、宫府军溃灭原因等问题。每天更新一章,诸般问题探究一一揭开。欢迎朋友们前来观摩、指教、评论。

真探玄武门之变(一)玄武门之变仅是太极宫政变余波 zhuanlan.zhihu.com/p/45


user avatar   niu-zhi-yin-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谥号是用以给人盖棺定论的文字,是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我国古代皇帝以及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生前所作所为给出谥号。

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而废除,不过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分为上谥,平谥,下谥。下谥,又称恶谥,即批评类的谥号,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在北宋之后:就不立恶谥了,只作美谥、平谥。

贞观年间李世民先后否决了臣下提议的两个谥号,“戾”和“灵”,并最终选定“隐”作为李建成的谥号。那么这谥号是否“依据生前所作所为”了呢?否决恶谥选定平谥,是否是“兄弟情”的体现呢?

有一类观点是这样的:

李建成手下多次劝说他杀李世民,但李建成“顾念兄弟情谊”而没有动手,因此李建成对李世民有兄弟情;同理,李世民手下多次劝说他杀李建成,但李世民迟迟不做决定,拖到了玄武门,因此李世民对李建成有兄弟情。

我们先不对“是否有兄弟情”这一问题下结论,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几个概念。

首先是【时间】

十年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长成了少年,一个刚刚成人的青年逐步走向了成熟。这是一段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历程,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其次是【感情】

一个人也许对另一个人一见如故或一见钟情,但真正的感情培养需要相处磨合的时间、共经世事的考验、基本吻合的观念等过程性因素。

再次是【皇权】

如果上述两个概念不论古今之别的话,那围绕皇权的问题一定需要结合封建社会背景来看。在一个特定的封建皇权体系中,如果对拥有皇权的皇帝定位不准,难免会对政治、军事问题想当然,例如过于突出位于皇帝之下的皇子们(包括太子)的行动,而忽略皇帝本人的参与方式和全局影响力。

最后是【体面】

这很好理解,风波过后,有些事情适度隐晦遮掩、从宽处理,是当事人一种平和心态与宽仁性情的体现,且于各方都有好处。

那么我们先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一些事情。

首先是与【时间】有关的年龄差问题。李建成出生于589年,李世民出生于598或599年,两人相差近十岁。在李世民出生之前,李建成是唐国公唯一的儿子,也是嫡长子,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母给了自己优渥的条件,祖母独孤氏早年便仅剩父亲李渊这唯一的儿子,现在得了嫡孙,更是宠爱得不得了,家里的一应仆从也自当百般恭顺维护;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李渊的几个女儿自然也不如李建成更受家里人关注。这样的“宠命独尊”状态持续了大概十年,也构成了李建成的早年记忆。

然而,在李渊赴任途中,李建成迎来了一个弟弟,此后,因为父母经常外出做官,承欢膝下的人变成了李世民,这样一来,李建成难免会觉得自己受到冷落,与父母的相处时间也大不如前了。《册府元龟·帝王部·帝德 》中记载,“太宗始自襁褓,视瞻举措,有异於常,尤为高祖、穆太后之所锺爱。每将随从,不离左右”。《册府元龟·帝王部·诫励》也记载,“(武德)二年,命秦王镇长春宫。初,秦王自幼年尝从高祖,及起义,或总戎在外,事毕则还,未尝久别。至是作镇,悲不自胜。高祖戒曰:‘汝之於家则父子,出则君臣。父子之道,岂欲分别?但安天下耳。汝既情深,家国时宜勉之。’”可见,李世民从出生后便没有怎么离开过父母身边,武德二年他刚及弱冠,浅水原之战大获全胜后,还没来得及好好过个年,便在大年初三之时被李渊“赶”去了长春宫。李世民生日一说为599年1月23日,而“命秦王镇长春宫”的日子刚好是619年1月23日,尽管古人不过公历生日,但李渊此处的“家国时宜勉之”未免有些太过“勉之”了。

其次是【感情】。一个大家庭中的长子对于弟弟妹妹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有对弟弟妹妹非常照顾、体谅父母的,也有习惯于独尊状态、比较排斥弟弟妹妹“争宠”行为的。那么李建成属于哪一类呢?

由于史料缺乏,李渊几个儿子(此处不涉及兄妹或姐弟之间的情谊)的早年生活状态已不可细考,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事件中回顾一下他们的成长发展历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提到

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帝曰:“今遇时来,逢兹锢絷。虽睹机变,何能为也。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尔后数日,果有诏使驰驿而至,释帝而免仁恭,各依旧检校所部。

有人总喜欢拿李世民这次劝李渊早起兵的事,说他对两兄弟很早就不管不顾,甚至联系到“借刀杀人”的毒招。包括《大唐帝陵》等纪录片中也着力渲染了这里的【 顾尔兄弟未集耳】,用以表现李渊的爱子心切,顺便用“阴谋论”的思路去批判李世民此处的“不顾兄弟之情”。然而,当时李世民远在晋阳,并不清楚建成、元吉、智云等兄弟到底怎么样了,而他面对危急的情势,是为了不错过起兵的有利时机,因而提议效法汉高祖存蓄起兵之力,静观时局变化,且更多是在提醒父亲不要忘记从把握时机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守在父亲身边的得力助手,难道他不应该对起兵这种大事尽到建议与提醒的责任吗?

上面一事发生在大业十二年,李渊还未正式起兵。《起居注》还记载这一年,李渊“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起兵之事仍在筹备中。

时间来到大业十三年,《起居注》记载这年的三月份,李渊“仍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注意这里已经用到了“催追”二字,说明事态已经比较紧迫了,起兵之事不宜再拖。然而,建成、元吉是什么时候到达晋阳的呢?还是《起居注》记载,“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河东和晋阳相距几百里,建成、元吉走了两三个月,或许天下大乱之时二人有所隐衷,不过从李渊的“欢甚”来看,他对兄弟二人的要求也不高,平安到达已很不错。然而遗憾的是,时年十四的李渊庶子李智云,没能和建成、元吉一同去见父亲,而同在河东的其他家眷,极大概率也在乱世中不幸丧生。《旧唐书》中提及,“及义师将起,隐太子建成潜归太原,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因为吏所捕,送于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注,“委之而去”中的“委”就是“丢弃、抛弃”之意)《新唐书》又提到,“楚哀王智云初名稚诠。善射,工书、弈”。善于骑射的十四岁少年,被建成这位长兄以“年小”为由直接抛弃,从(代理)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应尽的义务来看(尽管被监护人其实并不“弱小”也不可能是个“拖累”),这么做也可称为残忍,遑论什么“情谊”。值得注意的是,智云和建成、元吉的相处时日要更多一些,且从他个人技艺来看,也是一位或可在乱世中一展宏图的少年,然而还没等到追随父亲起兵,就被常年生活在一起的兄弟所抛弃,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那么李世民除了在大业十二年劝父亲效法汉高之外,有没有对建成、元吉做什么别的事呢?其实是有的,《资治通鉴考异卷第九》中提到了司马光未采录的《高祖实录》中的两则信息。

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常与博徒游,故时人称为任侠。高祖起义于太原,建成时在河东,本既无宠,又以今上首建大计,高祖不之思也,而今上白高祖,遣使召之,盘游不即往。今上急难情切,遽以手书谕之,建成乃与元吉间行赴太原,隋人购求之,几为所获。及义旗建而方至,高祖亦喜其获免,因授以兵。
建成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今上以为耻,尝流涕谏之,建成惭而成憾。

司马光“今不尽取”的理由是,“建成、元吉虽为顽愚,既为太宗所诛,史臣不(能)无抑扬诬讳之辞”。诚然实录中的一些评价不乏贬抑之辞,但这里却提到了李世民也曾“急难情切”并亲自写信给建成等人,可见起兵之前,不管建成、元吉是否主观上存在拖延的意图,客观上的确让晋阳等待起兵之人着急难安,毕竟除了李家之人,还有众多前来依附的将卒,集体行动在即,对于个别人的等待确实会令群体不安。

对于进兵长安过程中的霍邑之战,《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战场上的世民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全力以赴的,霍邑之战情势危急时刻,亦可见世民为了父兄安危而奋力作战的细节。

然而,“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状态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进入长安之后,随着李建成获得世子、太子之位,他对这位二弟的态度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常年不在父亲身边,童年时的记忆和青少年时期与父母的疏离,让他更想维护住自己应得的“地位”和“优待”。

《资治通鉴》中提到

丁酉,万年县法曹武城孙伏伽上表,以为:“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陛下龙飞晋阳,远近响应,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难也。臣谓宜易其覆辙,务尽下情。凡人君言动,不可不慎。窃见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少年之事,岂圣主所须哉!又,百戏散乐,亡国淫声。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馀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凡如此类,悉宜废罢。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皇太子、诸王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离,以至败国亡家,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愿陛下慎之。”上省表大悦,下诏褒称,擢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仍颁示远近。

此时李渊初即帝位,收到孙伏伽关于对皇室铺张奢靡、骨肉乖离之态要防微杜渐的奏表后加以赞赏。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往往悖离之前的设想或承诺。

武德二年春节刚过,李渊便让李世民出镇长春宫,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武德朝局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武德二年初至武德四年夏,李世民绝大部分时间在外出镇守或对敌征战,待在长安的时间极为有限。而当他“一战擒两王”之后得胜回朝时,很多事情已经不同以往了。这其中有两次可以尽展李世民军事才能的大规模战争,即柏壁之战和洛阳-虎牢关战争,如想深入了解,可阅读相关知乎答主如【秋菊落英】等人的介绍。限于篇幅,我们可以从李世民这位当事人即帝位七年之后写下的《威凤赋》中,直观了解一下武德四年至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前他的一些经历感受。这里看一下中间部分的内容即可。

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

简译如下:

(威凤)穿游云路俯身而下,功成名就回归原树。仰视乔木的枝叶却被猜忌,俯看修长的枝条又受蚀咬。同林而居的伙伴都嫉妒它的功劳,共栖一树的朋辈皆抵触它的存在。没有桓山之鸟悲鸣而送的情义,唯余炎州罗翠争执抢夺的凶戾。仿佛在芦苇上暂时安居,仍需独自忍受危险恐惧。鸱鸮呼啸在旁侧叶间,燕雀喧闹于下方枝条。它们本应羞愧于自己的极端鄙陋,却总要妒忌其他贤才的独特珍奇。有时聚在一起相互攀咬,忽而布罗撒网各设机巧。(于是威凤只得)收敛起凌云疾飞的翅羽,隐藏起傲世清俊的仪表。蕴藏情感于月夜清影,寄托志向于清晨晖光。霜花冻伤了它华丽的翅膀,露水打湿了它艳红的羽裳。嗟叹忧患如此容易招致,感慨暗箭终究难以提防,期待结束生命一死了之,本对再度飞翔不抱幻想。

不难看出,这是李世民对当时自己深陷政治斗争漩涡中遭受的冤屈、陷害、不公等进行的言辞激烈的控诉。那么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经历和心态呢?这就涉及到武德年间的颇多具体事件和玄武门之变的系统性分析了,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皇权】问题。很多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分析中刻意淡化了李渊这位武德皇帝的参与方式和全局影响力,而对军事政治等问题的分析过于草率和“情感化”“家庭化”,窃以为对于事态发展的梳理不够全面客观,限于篇幅,这里推荐阅读《真探玄武门之变》系列文章,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充分的认知。

那么回到正题,为什么李世民对息王李建成没有采纳“戾”和“灵”这两个谥号呢?我认为除了出于【体面】这一原因的考虑,还有和生平事迹适配度的考量。

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

“隐太子”的意思并不是说不希望他的事迹被人知道,否则《大唐创业起居注》又如何流传至今?况且唐朝没有文禁,私人修史也是被允许的。那么按照谥号的用途,从生平事迹适配度的角度考虑,综合李建成从太原起兵到玄武政变这十年间的事迹来看,尽管他在建国之初有一定的功劳,但终究从武德二年开始,逐渐“不尸其位”且“不明误国”,以至于自己“违拂不成”并“怀情不尽”。而这位曾经的太子,其“德行”无论是从“储君”的角度,还是从“长兄”的角度,都存在一定的欠缺,以至于自己渐失人心,并在武德政争中因率先向别人发难而被勘破,最终事败身亡。

至于对李元吉给出的“剌”这一谥号,也是对他生平事迹和个人特点的概括。相比于李建成,李元吉地位更低一些,内心更歹毒一些,相关功劳的“水分”也更大一些。

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

无论是杀害乳母,还是肆意伤害无辜百姓,亦或是频献毒计或亲自策划谋害李世民及秦王府成员,都不断挑战着李世民的容忍底线,用“剌”来形容,也是恰如其分的。


user avatar   gai-cuo-ti-he-fan-tai-feng-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李元吉的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必须关注《旧唐书》和《新唐书》两者的记载差异(下面详述)。

简单的说:相比五代·后晋成书的《旧唐书》,北宋·欧阳修等人纂修的《新唐书》中,齐王·李元吉的负面事件,反而更多了!

也就是说:北宋史官在进一步搜集唐代私人野史、文人小说后(扩大史料来源),对李元吉的形象塑造,反而更加不利了。

因为唐廷官方、稗官野史、逸闻琐事,不约而同地痛骂李元吉,即便是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黄永年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都没有为李元吉翻案。

国学大师网:百衲本二十四史.旧唐书16_百衲本二十四史.旧唐书16_ 在线阅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旧唐书》卷六十四 列传第十四,李元吉开头是这么记载的

【影印古籍】在线阅读,《百衲本二十四史.旧唐书16》

而到了《新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开头则是这么记载的,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唐书20_百衲本二十四史.新唐书20_ 在线阅读

加粗部分,是《新唐书》独有记载:

巢刺王元吉小字三胡。高祖兵已西,留守太原,封姑臧郡公,进齐国,总十五郡诸军事,加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帝受禅,进王齐,为并州总管。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鸷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后元吉中创,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壮士拉死,私谥慈训夫人。
刘武周略汾、晋,诏遣右卫将军宇文歆助守。元吉喜鹰狗,出常载罝罔三十车,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夜潜出淫民家,府门不闭。歆骤谏,不纳,乃显表於帝曰:"王数出与窦诞纵猎,蹂民田,纵左右攘夺,畜产为尽。每射於道,观人避矢以为乐。百姓怨毒。不可与共守。"有诏召还。元吉密讽民诣阙请,乃得归。
影印古籍 >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唐书20

我翻译一下《新唐书》这段独家记载:

“起初,元吉出生时,太穆皇后(窦氏)不喜其貌,不想养他,其侍媪陈善意私自乳养。长大成人之后,元吉为人残忍好兵,居守边郡日久,愈益骄奢淫逸。常常命令奴仆、诸妾数百人披甲练习交战,相互击刺,以致死伤甚众。后来元吉被刺伤,善意制止他这样胡作非为,元吉发怒,命壮士将她弄死,而私谥她为慈训夫人。”

如何这种行为呢?两个词形容——

忘恩负义、畜生不如!

抚养其长大的侍媪·陈善意,竟然被李元吉下令杀死。这相当于“弑母”啊!

附赠《旧唐书》的完整记载,如下图所示:


user avatar   wan-er-55-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请教一下各位大佬,刘禹锡是读xī还是cì? 
  古人每天吃两顿,唐朝咋还以胖为美呢? 
  阿拉伯帝国为何不继续扩张? 
  李世民敢诛杀李建成,架空李渊,为什么却不敢杀功臣? 
  如果把沁园春雪拿给李世民看,会怎么样? 
  李唐宗室为什么仍然允许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下葬? 
  作为史书,《旧唐书》与《新唐书》有哪些不同之处,两者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哪? 
  李世民,嬴政,刘彻。这三人谁的能力最强呢? 
  如何评价窦建德? 
  大唐京师是长安,洛阳,凤翔,成都,太原的地位如何? 

前一个讨论
1933年蒋介石为什么要阻止冯玉祥抗日?
下一个讨论
什么影视角色能气的你想进去暴打一顿?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