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猛射就行,追求以数量取胜?
可以这么干,但一般不会这么干,因为箭还是挺贵的(而且贵的不是箭头是箭杆)。
以明朝中后期为例,明朝不禁止民间制造和使用弓(因为火枪的大规模使用也不禁止弩了,不过弩箭和弓箭不是一回事),会对民间工匠征收弓箭作为实物税、有时又会把实物税折价成白银收货币税:
成化年间一支箭可以折征0.03两白银,一把弓加一根弓弦才0.67两白银、约等于23支箭的折价;
嘉靖年间一支箭可以折征0.0195两白银,一把弓加一根弓弦也就0.4398两白银、还是约等于23支箭的折价,可以侧面看出箭相对于弓和弦的造价有多高。
《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三》:
凡折徵军器:
成化十六年,以在库弓箭弦足用、准折徵三年,每弓一张、银六钱二分,箭一枝、银三分,弦一条、银五分;
嘉靖二十年题准,每弓一张、银四钱一分,箭一枝、银一分九厘五毫,弦一条、银二分九厘八毫,此外不许滥徵工匠锉磨、及解扛脚价。
(明初有一个洪武年间计赃的价格表,0.2两黄金=1两白银=1000文铜钱=80贯、10支箭=4贯,也就是一支箭价值约等于0.005两白银或5文铜钱、0.4斤牛肉或2.4斤米)
弘治二年下令减半制造后的万历年间,明朝的各地卫所年产12374副兵器,每副兵器30支箭、总共371220支箭,再加上每年从民间征收的1034212支箭、合计1405432支箭;
古代箭支一般能存放5-10年,存放时间越长越无法保持直度和挠度,甚至箭杆会发生朽坏。
《大明会典·卷百九十二》:
每副、盔、甲、腰刀各一件,弓一张、弦二条、箭三十枝、撒袋一副,铳箭五枝。
弘治二年,令各减半成造;今各军卫有司岁额军器,共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四副。
各有司岁额:民弓六万六千七百六十七张、箭一百三万四千二百一十二枝、弦三十三万五千九百七十五条。
也就是说您“万箭齐发”一次,差不多要打掉200-300两白银,占年产量的0.7%、十年产量(最大库存)的0.07%;
而根据明朝中后期兵书提供的数据,出战一般会给弓箭手准备200支、战斗时携带30支,打完30支箭,那差不多就是6000-9000两白银,占年产量的21%、十年产量的2.1%:
《纪效新书·卷一·器械》:每弓一把,长箭一百枝、边箭一百枝。
《练兵实纪·卷一·练伍法一》:弓刀手/弓枪手,每名明盔一顶、甲一副,鞓带一条、椰瓢一个、腰刀/钩枪一把,合力弓一张、弦二条、大箭三十枝,双插一副。
PS:
隆庆年间的御前阅射,官兵都要骑射三箭、步射六箭:
军官:特等(全中)赏银15两,一等(骑射全中、步射中4支以上)赏银8两,二等(骑射中2支、步射中2支以上)赏银4两,三等(骑射中2支、步射至少中1支)赏银1.5两,四等(骑射未中、步射中3支以上)赏银1两,此外罚俸3-6个月。
士兵:特等2两,一等1.3两,二等1两,三等和四等0.4两,此外罚俸1月还要拿棍子打。
《大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五》:
公侯驸马伯、锦衣卫官,及副参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总等官,俱于御前,较阅马步箭:马上,人各三箭;步下,人各六箭。
马中三箭、步中六箭者,先赏十两银牌一面、紵丝二疋折银五两;马中三箭、步中四箭五箭者,先赏五两银牌一面,色墒二疋折银三两;马步二箭至三箭者,赏三两银牌一面、色纱一疋折银一两;马中二箭、步中一箭者,赏一两五钱银牌一面。
有能马中三箭、步中六箭者,赏银一两、红布三疋折银一两;马中三箭、步中五箭四箭者,赏银一两、红布一疋折银三钱;马步俱中二箭至三箭者,赏银一两;马中二箭三箭、步中一箭者,赏银四钱。
虽然关中打得稀烂,但架不住经略河东成功啊……只能说邓禹野战水平确实送菜,但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一白遮百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