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国科学家发现可同时提高水稻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发表在 Science,这一成果有望带来哪些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ling-zhi-hao-66-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影响啊

往大了说,那就是在人类了解植物的漫长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往小了说,毕竟玉米和水稻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两种经济作物,也是人类主要的碳水来源。示意图既然发现了进一步可以增产的基因,那么至少理论上,对缓解全球饥荒问题又作出了一点点贡献。

虽然现在已经是2022年了,但全球还是有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影响了接近10%的世界人口[1]。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相信,就在2019-2020年间,全球营养不良的人群,就增加了1.6亿人,因为战争,气候变化以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的新冠疫情[2]

对于论文,我们来个三十秒解读:

简单来讲,研究人员通过比较玉米和它的野生亲戚墨西哥类蜀黍(teosinte)的基因组,发现了一个可以控制玉米谷粒行数(kernel row number)性状的区域。白话讲,就是玉米一排有多少玉米粒,当然一般越大的玉米,一排的玉米粒数量肯定更多,那么对应的,可以吃的内容自然也更多。

然后,进一步通过基因组精细定位,在这个基因区域里,发现了一个基因,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叫KRN2。接下来,研究人员想,既然找都找到了,也别浪费,干脆也在水稻里面搜一下有没有这个同源基因吧,咦,结果还真是找到了....就命名为OsKRN2

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和水稻里敲除掉这个对应的基因发现,既然分别增产了10%和8%,这就比较实锤了,相当于又做了验证,而且还是在亲缘关系不是那么近的两个物种里都发现了类似的表型。并且最关键的,还是再增产的同时,还没有观察到其它重要农艺性状的损失。这就让这个基因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性状改良的目标了。

这基本上就是整个研究的内容。

看到回答下好像又聚集了不少反转人士,怎么说呢,反正你现在日常吃到的玉米,要说真的是纯天然的,其实好像还蛮不容易的。

参考

  1. ^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sdg2
  2. ^ Action Against Hunger International Nutrition Security Policy, page 8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合一基因,对玉米和水稻产量都有用,就差小麦了。

所以发表在了science上,也是实至名归!

先来说说这篇文章做的是什么?

其实题目简明扼要的介绍了:Convergent selection of a WD40 protein that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maize and rice

就是,找到一种在玉米(maize)和水稻(rice)中可以增加产量的基因,从单基因和全基因组两个层次系统解析了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

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

记得前几天知乎还有个问题,如果全世界突然封锁我们,我们能粮食自足吗?

其实尽管大家平时对粮食问题不关注,不过这几年疫情以来,相信不少人无论是体会还是从新闻上看到了封禁可能带来的食物匮乏问题,比起缺钱缺电,饥荒才是真正制约生命的。这还只是暂时的隔离,粮食总体上并没有危机。但是,如果真的全国性缺粮了,那个时候,就不是短时间的问题了,就像电影《星际穿越》里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

所以粮食危机,其实是一道没被看到但是一直悬着的刀。

而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和小麦,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也是人类族群维系的重要存在。比如当年玉米和薯类的引入就成功让我国稳定在了亿以上的规模。

如何提高他们的产量,可以说是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毕竟无论是直接当食物还是间接地作为家畜饲料,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巧合还是必然?玉米和水稻。

作为世界三大主粮,小麦是西亚人民驯化的,水稻是中国人民驯化的,玉米是美洲人驯化的。

可以说是分布在了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上,他们祖先各异,形态和生长更是千差万别,但是伟大的先民们还是努力的把它们驯化出来了。这里面,经历了漫长的改良和人工选择,那么,这其中有没有共同的选择?是否“不约而同”?

这次是来自中国农大和华中农大的联合团队一起来解读这个问题。

是怎么做的呢?

三、玉米的行数是什么基因决定的呢?

首先,他们制作了一种很“特殊的”玉米,就是用野生的玉米去制作了一种特异的6行玉米。

此处提问:你们知道常见的玉米行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目的呢,就是寻找控制玉米行数的关键基因。

但是这可不容易哈,这里稍微解释下。

不少性状基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质量性状基因,简单的说就是决定性状的, 一般符合0/1规律,比如,男就是男,女就是女。

一类是数量性状性状,简单的说就是决定数量的,往往是连续的,比如,身高,可以从几十厘米到两米多。

在现实研究中,前者容易一些,毕竟有和无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但是后者就难多了,因为,数量是连续的,你就很难找到显著性状基因,因此大家发现没,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找到智商基因和身高基因,这就是这个问题。(当然不是绝对的哈,已经通过矮小症找到了一些身高基因,但是不全)

玉米的产量,同样符合这个规律,是数量性状。

这次研究团队的创造性做法就是先搞了个特殊6行玉米,这样和常见的几十行玉米呈现明显差异,那么就容易研究了。

接下来,技术俺从事的专业了:生物信息学。

他们就是测了基因组,然后找候选基因。

结果还真找到了,说起来也是幸运,我之前做过类似的研究,基本上努力白费了,因为定位关键基因很难。

答案就是:KRN2。

这个基因能够直接调控玉米的穗行数。

而这个基因上面,经历了非常多的选择,尤其是–800~–100 bp这部分

接下来,他们采用实验来验证了KRN2基因

这次研究发现KRN2 和另外一个基因DUF1644可以协同起来发挥作用。

好了,到此,玉米解决。

四、水稻的产量呢?

既然解决了玉米,那么其他作物呢?比如,水稻。

为什么会想到水稻呢?

其实也有一点联想依据的哈

水稻和玉米有以下相似的内容:

种子传播丧失:作为对比,大家想象蒲公英如何传播种子,玉米种子成熟了也在玉米轴上不掉下来。

种子休眠减少:大家想象水稻可以夸张的一年三季,几乎是不眠不休。而很多种子是必须休眠的。

进化过程中粒数增加:这个最容易理解了,粒数增加,自然产量增加。

正因为如此,二者似乎有一种趋同的趋势,所以,可能在进化上趋同。

于是,接下来就是找相似基因了,这个简单,就是找同源基因,也就是祖先相似的那个(大家想想基因是从0到多的)。

还真的找到了。

玉米中的KRN2在水稻中,真的有同源基因,叫OsKRN2。

look,就是下面这种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度(同源性),进化关系上也很接近。

接下来就是验证了。

不用多说,这基因真的对水稻也有效果,和水稻产量控制有关。

五、结论

好了,到了这里,文章就基本结束了。

一图来看:

研究找到了控制玉米和水稻产量的重要基因,玉米是KRN2,水稻是OsKRN2,而这俩基因是同源基因

看来老祖宗在驯化过程中,可以说是不约而同,中国人民和美洲人民,远隔太平洋,最后把水稻和玉米用相似的基因方式选择出来,牛。

而遗传学上也证明了,这些基因在玉米和水稻中经历了相似的选择过程。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啊,中美人民都找到了类似的思路。


而这俩基因,的确可以决定产量。

作者做了下基因编辑,结果如下

基因编辑后,玉米穗行数增加,产量提高10%;水稻的产量增加8%。


而对于这篇研究,这个基因是我国具有重大知识产权的基因,未来,可以用来改良水稻和玉米,提高产量,可以说未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贡献。

六、后记

看了这篇文章,实在是感慨农业不易。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一直很难,就比如这次玉米和水稻产量基因,两个农业顶尖学校中农和华农,三代人,做了18年,才最后一鸣惊人。

这期间,很多硕博士都拍在了沙滩上了。

愿国家和社会,对农业从业人员能够更温暖。


user avatar   li-pu-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这篇paper幕后的故事。

一作陈同学是我的同学,他是我们这届最后毕业的一个博士。

2012年我们一起来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我转博了,陈同学因为导师当时没名额,学硕(3年)答辩后又考博继续攻读,我的正常学制是5年,陈同学是7年,大家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然后他理论上就比别人晚两年毕业。。。如果是我,心理需要过一个很大的坎才能接受。20年11月,已经毕业的我回北京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我和陈同学在去燕郊的大巴车上聊了一路,截止20年7月,同届的同学都已毕业,只剩他了。有的已经结婚生子,陈同学论文还没投,调侃自己老同学见了都会问:“你咋还在玉米中心?”没有几个人能顶住那样的压力。能挺过那段时间,心理上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敬佩!

21年4月开会,又见到了陈同学,已经获知论文在审,当面祝贺了,我们一起开玩笑,说等论文online,朋友圈的文案都想好了,叫十年磨一剑。没想到,这一等又是一年。结果昨天公众号的推送是历时十八年,十年磨一剑大家都没发。

虽然早已知道结果,昨天得知online 的时候还是很激动,这是对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的肯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希望这个故事能鼓励各位在读的研究生和科研道路上奋斗的我们。

一作的导师杨小红教授也很值得钦佩,平易近人,杰出的女科学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是站在海南基地的楼上看着杨老师和学生一起坐着三轮车下地的场景。

很荣幸曾在玉米中心学习,我们这届18人中已经有三人一作发表了science!!!,其中一人已经在中科院分子卓越中心当PI了。成材率之高令人惊叹,本来还可以再高点,我把分母拉大了。




  

相关话题

  蝗灾后大批的蝗虫是如何消散的? 
  为何昆虫不慎仰面朝天时若不及时翻身可能马上死亡? 
  如何看待 2019 年诺奖得主塞门扎 30 多篇论文涉嫌 P 图造假、学术不端,是真的翻车了吗? 
  为什么人的身体各个部位都会得癌症,但是心脏不会有癌症? 
  如果地球形成的时候半径比现在大一倍,这时候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如何看待科兴疫苗新发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智利真实世界有效率 65.9%? 
  得白化病的斑马和白马在外观上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柚子和橘子杂交会有可育的橙子? 
  有哪些原本打算改造生态环境,却反而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故事? 
  原始人会在住处贮存饮用水吗? 

前一个讨论
猫怎么吃才能比较健康?平时养猫要注意些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部分铲屎官喜欢把宠物养的巨胖的行为?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